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叶出口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分析
    张菲, 姜爱芹, 杨芳琴
    茶叶科学    2019, 39 (2): 220-229.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2.012
    摘要2210)      PDF(pc) (744KB)(575)   
    通过构建拓展的引力方程模型,运用2001—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泊松伪极大似然估计法(PPML)分析了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叶出口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结果显示,茶叶进口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中国茶叶产量、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距离、边界、语言等传统因素对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茶叶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中国茶叶产量增加的供给推动作用更强。贸易潜力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叶出口贸易潜力在不同贸易伙伴之间存在差异,其中对东盟、南亚、中亚以及东欧的部分国家茶叶贸易发展充分,对西亚北非和中东欧部分国家茶叶贸易不足。最后从茶叶出口结构调整、茶文化推广与宣传、把握目标市场消费动态等方面提出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叶市场拓展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基元语素研究与风味轮构建
    张颖彬, 刘栩, 鲁成银
    茶叶科学    2019, 39 (4): 474-483.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530.001
    摘要2109)      PDF(pc) (891KB)(1262)   
    通过基元语素的提取、整理、分类和定义,设定组合术语的构词规则,是完善感官术语的关键工作。本文在GB/T 14487—2017《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基础上共提炼出137个基元语素,包括外形、叶底48个,色泽17个,香气46个,滋味13个,程度13个,并对这些基元语素进行了英文和日文释义。基于对基元语素术语构成及语义的分析,结合茶叶感官审评实际经验,绘制完成中国茶叶颜色轮、滋味轮、香气轮及风味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19, 39 (2): 115-122.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2.001
    摘要1622)      PDF(pc) (589KB)(551)   
    我国茶叶资源十分丰富,在传统茶叶出现产大于销的背景下,中低档茶和夏秋茶资源的利用率偏低,影响茶叶行业效益水平。茶叶深加工是提高茶资源利用率、茶产业规模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阐述了国际茶叶深加工产业概况,以及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与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了中国茶叶深加工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Miang茶(一种泰国发酵型茶)及其饮食
    BOUPHUNTunyaluk, 胥伟, 姜依何, 朱旗
    茶叶科学    2017, 37 (6): 645-652.  
    摘要1545)      PDF(pc) (1011KB)(407)   
    Miang茶是泰国北部地区居民一类传统日常食用的腌茶,是一种将茶树鲜叶通过腌制发酵的方法制得的食品。文章回顾了该茶的历史,论述了该茶的采摘与加工工艺,简述了亚洲相关国家如中国、日本、老挝、缅甸等地的腌茶,论述了Miang茶在泰国北部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经济价值。探讨了这种天然的发酵类茶的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种类及相关菌群对人体健康的益处。最后论述了该茶所面临的挑战,以期为Miang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黄金茶群体等5个品种(系)制茶品质研究
    陈宇宏, 黄飞毅, 雷雨, 段继华, 丁玎, 康彦凯, 罗意, 刘盼盼, 李赛君, 龚自明
    茶叶科学    2019, 39 (3): 309-317.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3.008
    摘要1496)      PDF(pc) (404KB)(285)    PDF(mobile) (404KB)(28)   
    通过理化检测和感官审评,对黄金茶群体、保靖黄金茶1号、黄金茶2号、黄金茶8号和黄金茶168号等5个品种(系)主要生化成分和绿茶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金茶各品种(系)内含物丰富,水浸出物含量36.42%~40.17%,茶多酚含量20.79%~29.89%,游离氨基酸含量3.03%~6.31%,咖啡碱含量3.82%~4.57%,儿茶素总量8.31%~14.90%;黄金茶群体、保靖黄金茶1号、黄金茶2号、黄金茶8号和黄金茶168号依次检测出香气成分47、30、40、43种和46种,其中共性成分18种,醇类是黄金茶各品种(系)所制绿茶的主要香气组分;感官审评结果显示黄金茶群体等5个品种(系)均适制名优绿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六堡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马婉君, 马士成, 刘春梅, 龙志荣, 唐保军, 林智, 吕海鹏
    茶叶科学    2020, 40 (3): 289-304.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3.001
    摘要1397)      PDF(pc) (1369KB)(1083)   
    六堡茶是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类特色黑茶产品,产销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风味品质特征和保健功效,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主要综述了近20年以来六堡茶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初步探讨分析了六堡茶未来可能的主要研究方向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茶多酚与多糖的相互作用:作用机理及功能特性变化研究进展
    祝琳, 吴龙, 陈小强, 陈学玲, 吴正奇, 石勇
    茶叶科学    2019, 39 (2): 203-210.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2.010
    摘要1363)      PDF(pc) (782KB)(383)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辐射等多种生物活性,与环糊精、黑木耳多糖或壳聚糖等多种多糖作用后,功能活性增强,但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尚不明确。因此,对茶多酚与多糖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关于茶多酚与多糖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介绍了茶多酚和多糖的分类及结构,概括了多糖与茶多酚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针对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茶多酚功能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为后续研究二者与其他活性物质相互作用以及功能特性变化等方面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茶树养分综合管理与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阮建云, 马立锋, 伊晓云, 石元值, 倪康, 刘美雅, 张群锋
    茶叶科学    2020, 40 (1): 85-95.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117.003
    摘要1284)      PDF(pc) (1210KB)(597)   
    茶叶产业是我国南方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是我国当前茶园施肥中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过量施肥、茶树专用肥占比少、有机养分替代率较低和表面撒施等落后施用方法,造成养分损失大、生产成本升高、环境风险增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精准养分用量、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调整肥料结构、改进施肥方法和配套土壤改良等5个方面总结提出了茶园养分综合管理技术策略,建立了茶园氮素总量控制、磷钾基准配比和用量基准,提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的适宜比例与技术,研制茶树专用肥基础配方和稳铵缓释功能性肥料,改进优化追肥时期、深施与机械施肥相结合的施肥方法。茶园养分综合管理技术在农民/合作社生产茶园示范应用过程中节本增效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咖啡碱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吴命燕, 范方媛, 梁月荣, 郑新强, 陆建良
    茶叶科学    2010, 30 (4): 235-242.   DOI: 10.13305/j.cnki.jts.2010.04.001
    摘要1165)      PDF(pc) (284KB)(396)   
    咖啡碱是世界上消费最广泛的精神类药物及日常饮食成分之一,对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呼吸和心血管等系统均有复杂的影响,而且咖啡碱还具有抗癌效果。此外,摄入咖啡碱会增加骨质疏松和流产的风险。本文就近年来咖啡碱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等的相关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8)
    10. 福州8种主要茉莉花茶特征香气成分比较与分析
    傅天龙, 郭晨, 傅天甫, 彭姗姗, 林兴荣, 饶耿慧, 陈楠, 张俊杰
    茶叶科学    2020, 40 (5): 656-664.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5.011
    摘要1159)      PDF(pc) (348KB)(277)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福州地区的8种茉莉花茶进行香气成分的测定,同时采用内标法确定各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与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8种茉莉花茶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达47~55种,特征香气中共同的挥发性化合物有26种,包括醇类、醛类、酯类、酸类、酮类、酚类、杂环类、烃类等八大类化合物;萜烯指数的范围为0.937~0.970;茉莉花茶香气指数的范围为2.752~5.632。综合对8种茉莉花茶的等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茉莉龙芽、茉莉针王、生态花茶品质最高;茉莉银毫、茉莉龙毫和茉莉大白毫次之;茉莉白龙珠和特级花茶等级最低。该研究为有效区分福州茉莉花茶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土地面积法定计量单位及使用
    茶叶科学    1997, 17 (02): 212-.  
    摘要1121)      PDF(pc) (12KB)(233)   
    土地面积法定计量单位及使用1990年12月28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农业部经国务院批准,联合发出了《关于改革全国土地面积计量单位的通知》,规定我国土地面积的法定单位有3个,如表1所示。表1我国土地面积的法定单位单位名称中文符号单位符号平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对高血糖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
    周阳, 肖文军, 林玲, 袁冬寅, 彭影琦, 谭春波, 张强, 龚志华
    茶叶科学    2019, 39 (4): 415-424.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6
    摘要1108)      PDF(pc) (700KB)(211)   
    以相同鲜叶加工而成的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为原料,在应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并成功建立高血糖模型小鼠方法的基础上,将90只KM雄性小鼠按每组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红茶及发花红砖茶高、中、低剂量组和盐酸二甲双胍片组,连续灌喂28天,探讨了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对高血糖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饮水、饮食、血糖水平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血糖水平达到高血糖标准,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红茶及发花红砖茶高剂量组的肝脏指数显著下降(P<0.05)、胰腺指数显著上升(P<0.05);中、高剂量组的总胆固醇显著下降(P<0.05),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显著上升(P<0.05);各剂量组的血糖、甘油三酯、丙二醛含量水平显著下降(P<0.05),口服耐糖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胰岛素含量水平则显著上升(P<0.05),除红茶低剂量组外各剂量组肝糖原含量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同时可修复受损胰岛;与红茶组相比,发花红砖茶高剂量组在改善胰岛素水平、血糖水平、口服耐糖量、丙二醛水平及肝糖原水平上显著优于红茶高剂量组(P<0.05),中、高剂量组在提高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酶活性上显著优于红茶中、高剂量组(P<0.05)。由此表明,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均具有降低高血糖模型小鼠血糖的作用,且在作用效果上发花红砖茶优于红茶,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基于1999—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信息分析茶学基础研究现状
    熊兴平, 张新忠, 杨珍伟
    茶叶科学    2020, 40 (3): 305-318.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3.002
    摘要1108)      PDF(pc) (380KB)(583)   
    对茶学领域1999—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从项目年度、类别、学部、依托单位性质及其所在区域、项目负责人和学科分支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挖掘我国茶学学科基础研究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探讨茶学基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茶学领域科研人员的选题思路、科研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茶叶内含物质与外源污染物在冲泡过程中的浸出规律
    陈红平, 刘新, 鲁成银, 邱静
    茶叶科学    2020, 40 (1): 63-76.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117.008
    摘要1061)      PDF(pc) (497KB)(839)   
    在收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分析茶叶内含物质、农药残留与金属元素在茶汤中的浸出规律。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茶叶冲泡方法是影响浸出率的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茶汤中化合物浸出率与水溶解度呈正相关,与辛醇-水分配系数(辛醇/水)呈负相关。冲泡水温升高能显著提高茶叶内含物质与外源污染物的浸出率及其在茶汤中的浓度,冲泡时间与化合物浸出速率呈负相关,但随着时间增加,茶汤中化合物的浓度显著提高。新烟碱类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浸出率较高,大部分农药浸出率高于60%。金属元素在茶汤中的浸出率研究结果相差较大,氟、镍、钴在茶汤中浸出率较高,达到50%以上,铅的浸出率在20%~50%。基于质谱分析代谢组学技术将在茶叶冲泡过程的化学物质浸出规律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热力学理论基础和传质动力学模型将有利于更深层面认识外源有害物质在茶汤中的浸出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茶多酚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与机理研究进展
    张姝萍,王岳飞,徐平
    茶叶科学    2019, 39 (3): 231-246.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3.001
    摘要1002)      PDF(pc) (914KB)(436)    PDF(mobile) (748KB)(100)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对心脑血管的损害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茶多酚能 够通过抗炎、调节血脂水平、抑制LDL 氧化修饰、改善内皮功能、保持斑块稳定性等不同途径有效预防动脉 粥样硬化。本文就近年来茶多酚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功能与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茉莉花茶特征香气成分研究
    安会敏, 欧行畅, 熊一帆, 张杨波, 李娟, 李勤, 李骞, 李适, 黄建安
    茶叶科学    2020, 40 (2): 225-237.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2.009
    摘要997)      PDF(pc) (521KB)(386)   
    茉莉花茶是我国特有的再加工茶,香气是决定茉莉花茶品质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绿茶素坯和茉莉花茶的挥发性成分定性定量,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 structu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香气活度值法(Odor activity value,OAV)筛选茉莉花茶的特征香气成分,并探究其对花茶品质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绿茶素坯与茉莉花茶中共鉴定出7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茉莉花茶的特征香气成分有13种,分别是3-己烯-1-醇、苯甲醇、芳樟醇、苯乙醇、乙酸叶醇酯、苯甲酸甲酯、乙酸苄酯、水杨酸甲酯、顺式-3-己烯基异戊酸酯、2-氨基苯甲酸甲酯、顺式-3-己烯基苯甲酸酯、吲哚和α-法呢烯;苯乙醇与茉莉花茶品质相关性较低,其余12种特征香气成分与茉莉花茶品质相关性较强(r≥0.84)。该研究结果为茉莉花茶品质的评定、调控和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茶园常用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与残留动态
    高万君, 张永志, 童蒙蒙, 马慧勤, 钱珊珊, 王天雨, 李叶云, 吴慧平, 侯如燕
    茶叶科学    2019, 39 (5): 587-594.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5.010
    摘要977)      PDF(pc) (373KB)(232)   
    对比评价了草甘膦、草铵膦、复配剂型草甘膦-乙草胺及草甘膦-助剂对茶园主要恶性杂草的防治效果,并对试验小区土壤中各除草剂的残留水平进行了评估。试验结果表明,与草甘膦相比,草铵膦起效快,在施药第7天杂草覆盖度降低到9.15%,施药14βd后对野老鹳、续断菊、小飞蓬等杂草的防治效果在95%以上,草胺磷在茶园土壤中降解较快,30βd的消解率达到94%,残留水平较低(第58天残留量为0.01βmg·kg-1),可能是替代草甘膦除草剂的较优选择;乙草胺作为封闭型除草剂,能够抑制禾本科杂草出苗,且在土壤中消散较快(21βd后的消解率为97%),可用于防治禾本科等杂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茶的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熊立瑰, 刘思慧,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1, 41 (2): 143-158.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2.001
    摘要943)      PDF(pc) (566KB)(643)   
    茶是世界公认的健康饮料,其消费群体在不断扩大。近30年来,茶的抗病毒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综述了茶叶及其功能成分(尤其是茶多酚)对流感病毒、冠状病毒、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病毒的干预作用,并简要阐述了其作用机制。茶叶及其功能成分的抗病毒作用主要集中于体外生化研究和细胞试验,比较缺乏动物试验、人体临床试验,以及人体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人们日常饮茶过程中,茶叶及其功能成分能否发挥抗病毒作用尚不明确。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开展更多的大规模随机化干预试验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进一步探讨茶叶及其功能成分的抗病毒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PCA和PLS-DA用于晒青毛茶级别分类研究
    刘彬球, 陈孝权, 吴晓刚, 张偎, 王子浩
    茶叶科学    2015, 35 (2): 179-184.   DOI: 10.13305/j.cnki.jts.2015.02.011
    摘要932)      PDF(pc) (910KB)(356)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对晒青毛茶进行级别分类,并通过统计分析找出重要理化成分。结果表明:PCA和PLS-DA均可以直观地对晒青毛茶级别进行分类,其中能够稳定地分类出3级毛茶,而难以将6级和9级毛茶明显地分类。通过PCA载荷图(Loadings plot)和PLS-DA变量重要性因子(Variable important for the projection,VIP)分布图可得出氨基酸含量为级别分类的重要理化成分,其中赖氨酸(Lys)、脯氨酸(Pro)和苯丙氨酸(Phe)是对级别分类最重要的3种氨基酸组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20. 茶叶品质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刘奇, 欧阳建, 刘昌伟, 陈宏宇, 李娟, 熊立瑰, 刘仲华, 黄建安
    茶叶科学    2022, 42 (3): 316-33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16.001
    摘要920)      PDF(pc) (812KB)(959)   
    茶叶品质是茶叶外形与内质的体现,快速准确地对茶叶品质作出评价,对于茶叶加工和茶叶贸易等至关重要。感官审评、成分分析检测以及新兴技术是目前主要的茶叶品质评价技术方法。综述了近年来3种主要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了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感官审评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但结合定量描述分析可以降低主观性的影响;成分分析检测门槛高、操作难、耗时耗力,得出的结果相对准确;新兴技术具有简单、快速、无损等特点,但目前还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准确率。在茶叶产品多样化的今天,唯有多维度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才能快速、高效检测茶叶品质,为茶产业健康高效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