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茶叶品质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刘奇, 欧阳建, 刘昌伟, 陈宏宇, 李娟, 熊立瑰, 刘仲华, 黄建安
    茶叶科学    2022, 42 (3): 316-33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16.001
    摘要935)      PDF(pc) (812KB)(961)   
    茶叶品质是茶叶外形与内质的体现,快速准确地对茶叶品质作出评价,对于茶叶加工和茶叶贸易等至关重要。感官审评、成分分析检测以及新兴技术是目前主要的茶叶品质评价技术方法。综述了近年来3种主要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了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感官审评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但结合定量描述分析可以降低主观性的影响;成分分析检测门槛高、操作难、耗时耗力,得出的结果相对准确;新兴技术具有简单、快速、无损等特点,但目前还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准确率。在茶叶产品多样化的今天,唯有多维度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才能快速、高效检测茶叶品质,为茶产业健康高效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绿茶苦味研究进展
    马园园, 曹青青, 高一舟, 刘钰懿, 邓锶涵, 尹军峰, 许勇泉
    茶叶科学    2023, 43 (1): 1-1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01
    摘要507)      PDF(pc) (602KB)(788)   
    茶作为一种嗜好性饮品,风味是其第一品质属性。茶滋味的呈现是人的味觉器官对茶汤中呈味组分的综合感知效应,一般描述为苦、涩、鲜、甜等感官体验。其中,苦味是最易被感知的味觉属性,也是影响茶叶风味品质的重要因素。夏秋茶资源由于苦涩味较重,面临大量弃采的困境,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综述了苦味感知的生理基础以及苦味相关评价方法;以绿茶茶汤为主要载体,系统整合茶叶的苦味呈味组分,探讨其他滋味单体与苦味化合物间的互作效应,以及后处理介导对茶汤苦味的调控机制。以期丰富茶汤滋味化学理论基础,明晰茶叶苦味物质的呈味特性、呈味机制以及滋味物质之间的互作效应,为夏秋茶滋味品质调控及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儿茶素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俞蓉欣, 郑芹芹, 陈红平, 张劲松, 张相春
    茶叶科学    2022, 42 (4): 447-462.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04
    摘要429)      PDF(pc) (2659KB)(521)   
    儿茶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炎和免疫调节等功能,是茶叶中含量丰富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由于酚羟基的高活泼性导致儿茶素在生物体外及体内极易失去活性,致使其在生物体内利用度不高。近年来,纳米生物技术的发展有望通过配体设计、精准合成和智能调控等策略解决儿茶素低生物利用度的难题,并拓展其在生命健康领域中的应用。综述了近几年儿茶素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儿茶素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抗肿瘤、抗菌、抗炎、药物递送和抗病毒等活性,对儿茶素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构建和生物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儿茶素新材料设计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茶树基因组与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
    王鹏杰, 杨江帆, 张兴坦, 叶乃兴
    茶叶科学    2021, 41 (6): 743-752.  
    摘要779)      PDF(pc) (564KB)(520)   
    茶树具有高度杂合、基因组庞大及高度重复等特点,这导致茶树基因组的前期研究进展缓慢。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力推动茶树基因组的解析与完善。综述了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将近年来茶树基因组的组装与研究进展按照草图水平、染色体水平和单体型水平进行分类,探讨茶树基因组未来的应用与发展方向,为茶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精确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茶多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焱, 林泳峰, 刘文美, 邹泽华, 刘光明, 刘庆梅
    茶叶科学    2023, 43 (4): 447-459.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1
    摘要270)      PDF(pc) (475KB)(497)   
    茶多糖是茶叶中的重要活性成分,研究茶多糖的性质、推动茶多糖产品的开发将有利于茶产业及健康产业的发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近十年茶多糖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2013—2022年,茶多糖相关主题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关键词的共现、突现、频次分析结果均表明茶多糖的抗氧化性是持续的研究热点,这也可能是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当前,全球范围内茶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糖组成、溶解性、乳化性等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抗肿瘤、抗糖尿病等生物活性方面。茶多糖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相关的机理解析仍不够深入;最新研究表明茶多糖能够影响肠道菌群,具有良好的益生元潜力。另外,茶多糖相关产品的转化和开发尤为不足,研究者们未来可聚焦于利用茶多糖开发生物膜制品、药物递送产品及功能性食品等。总结茶多糖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热点方向,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者及茶多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茶树富集氟的特点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邢安琪, 武子辰, 徐晓寒, 孙怡, 王艮梅, 王玉花
    茶叶科学    2022, 42 (3): 301-315.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16.003
    摘要900)      PDF(pc) (876KB)(481)   
    茶树是一种超累积氟的植物,其体内的氟含量远远高于其他植物,却不表现氟中毒症状。氟不是茶树生长的必需元素,但在高氟胁迫下,氟可通过破坏茶树的细胞结构、抑制酶活性等影响其正常生长。通过阐述茶树吸收、富集氟及其累积/解毒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研究茶树氟累积和降氟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茶树生长光调控研究进展
    盖淑杰, 王奕雄, 李兰, 刘硕谦, 李银花, 程孝, 夏茂, 刘仲华, 周智
    茶叶科学    2022, 42 (6): 753-767.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05
    摘要479)      PDF(pc) (882KB)(473)   
    茶树生长发育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光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可单独或与温度等其他环境因素协同调控茶树生长发育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光调控茶树生长及其代谢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不同光谱波段、光子通量和光周期对茶树生长、代谢产物组分的影响,明确茶树生长、代谢的光调控过程,解析光调控机制,为开发可用于生产实践的茶树光调控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红光萎凋对茶叶挥发性成分及其成品红茶品质的影响
    林家正, 涂政, 陈琳, 叶阳, 刘飞, 王玉婉, 杨云飞, 伍洵, 吕昊威
    茶叶科学    2021, 41 (3): 393-405.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3.006
    摘要780)      PDF(pc) (1658KB)(443)   
    红光萎凋有助于茶叶香气的形成,然而,不同红光光质对萎凋茶叶挥发性成分及其成品红茶品质的影响有待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无光、红光(630 nm,1 000 lx、3 000 lx)、自然光(260~325 lx)等光照处理萎凋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不同光照处理下萎凋叶挥发性成分及红光萎凋差异性挥发性物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的萎凋叶中共检出挥发性成分130种,其中醇类26种、酯类33种、烃类29种、醛类12种、酮类13种以及其他类17种。对比不同光照萎凋方法发现,红光3 000 lx组在萎凋前中期(8 h前)的挥发性成分总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随着红光强度增加,酯类物质总量显著提升(P<0.05),酮类物质总量显著下降(P<0.05)。按照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中变量投影重要性因子大于1,联合变异系数大于50%,筛选出受红光照射响应程度较大的挥发性成分5个,包含1,2-二甲基丙基-2-甲基丁酸酯、1-异氰基-3-甲苯、癸醛、2-甲基-2-癸醇和亚油酸乙酯,其中癸醛在红光1 000 lx组变异系数最高,达133.34%。研究结果可为红茶香气品质提升和定向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间套作功能植物对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史凡, 黄泓晶, 陈燕婷, 陈李林
    茶叶科学    2022, 42 (2): 151-16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2.011
    摘要555)      PDF(pc) (1493KB)(437)   
    合理间套作功能植物是茶园生境管理的主要措施之一,能够遮光保温、保持水土、增肥促长、保持微域环境稳定;还能吸引天敌、驱避害虫,减轻茶园病虫草为害,有助于茶叶提质增效。但不合理的间套作会破坏茶园微域环境和争夺养料,进而影响茶树生长。通过综述近年来在茶园间套作功能植物及其对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方面的文献,主要包括茶园常见功能植物的种类、作用方式、功效和常见问题,以及间套作功能植物对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对病虫草害的调控作用;以期为应用间套作措施促进茶园病虫草害的综合调控和提升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多茶类CNN图像识别的数据增强优化及类激活映射量化评价
    章展熠, 张宝荃, 王周立, 杨垚, 范冬梅, 何卫中, 马军辉, 林杰
    茶叶科学    2023, 43 (3): 411-423.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6
    摘要194)      PDF(pc) (1936KB)(411)   
    我国茶叶种类繁多,识别难度大。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图像识别具有客观性、适应复杂图片背景且可移植于移动端的优势。但当前茶叶CNN图像识别缺乏对数据增强优化和识别准确性客观评价的研究,限制了模型识别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采集29种常见茶类共6 123张图像构建数据集,对比了10种图像数据增强方法的ResNet-18(Residual network-18)训练效果;为了客观评价模型识别区域的准确性,构建了2个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Gradient-weighted class activation mapping,Grad-CAM)量化评价指标(IOB和MPI)。结果表明,网格擦除(Ratio=0.3)、分辨率扰动和HSV(Hue,Saturation,Value)颜色空间扰动是较优的数据增强方法,准确率(Accuracy)、损失值(Loss)、IOB和MPI等4个指标综合表现较优。进一步通过消融实验,得到了最佳的数据增强方法组合—水平镜像翻转+网格擦除(Ratio=0.3)+HSV颜色空间扰动,其模型测试准确率达到了99.82%、损失值仅有0.64,且IOB、MPI指标也表现较优,体现了较好的图像识别区域准确性。本研究对茶叶图像数据增强方法进行了优化,训练得到了高鲁棒性的多茶类CNN图像识别模型,构建的量化指标IOB和MPI也解决了CAM识别区域准确性客观评价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名优炒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研究进展
    石亚丽, 朱荫, 马婉君, 杨高中, 王梦琪, 施江, 彭群华, 林智, 吕海鹏
    茶叶科学    2021, 41 (3): 285-301.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3.001
    摘要766)      PDF(pc) (622KB)(406)   
    香气是评价茶叶品质的关键指标之一,众多香气化合物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茶叶的香气品质。名优炒青绿茶一般具有滋味好、香气高的特点,是我国优质绿茶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关于名优炒青绿茶香气成分的研究逐渐增多,但针对不同名优炒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的组成特点等尚缺乏系统阐述。综述了近二十年来名优炒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汇总已鉴定出的香气成分,分析共有香气物质,探讨关键呈香成分,以期为名优炒青绿茶的风味品质评价和香气品质调控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可可茶及其优势化学成分的健康功效研究进展
    吴文亮, 童彤, 胡瑶, 周浩, 银霞, 张曙光
    茶叶科学    2021, 41 (5): 593-607.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917.002
    摘要855)      PDF(pc) (1145KB)(383)   
    可可茶为我国特异的茶树资源,可可茶及其优势化学成分可可碱(TB)与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具有多种健康功效。综述了可可茶、TB和GCG对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牙科疾病、呼吸疾病和肾病等的干预作用,并简要分析了其作用机制,旨在为可可茶相关功能产品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利用图像特征分析茶树成熟叶表型的遗传多样性
    陈琪予, 马建强, 陈杰丹, 陈亮
    茶叶科学    2022, 42 (5): 649-66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02
    摘要313)      PDF(pc) (737KB)(383)   
    明确我国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是对其有效利用的重要基础。以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中的504份茶树资源为材料,对成熟叶的18个图像特征进行统计、主成分、相关性和聚类分析,以研究基于数字图像特征的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其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5.97%和1.98。不同省份之间,平均变异系数福建最大,为16.29%,江苏最小,为10.58%;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浙江最大,为2.01,重庆最小,为1.67。主成分分析将18个图像特征降维成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2.63%,并从18个图像特征中筛选出了12个显著差异的图像特征。根据图像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将504份茶树种质资源聚成6类。研究结果为以数字图像技术深入评价和利用我国茶树种质资源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张旖旎, 吉铮
    茶叶科学    2022, 42 (3): 423-434.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16.002
    摘要268)      PDF(pc) (1222KB)(379)   
    茶叶中的EGCG在治疗癌症、细菌和病毒感染等疾病中显示出较高的生物活性。为探索EGCG的相关研究进展及近期研究重点,以“EGCG”及“Epigallocatechin gallate”为主题词,在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搜索2000—2021年的相关文献共6 799篇,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进行引文分析,通过合作、共现、共被引等网络分析,研究EGCG的研究重点和前沿趋势。根据发文量统计分析发现,中国、美国和日本在该领域发文量排名前三位,而中介中心性指标分析表明美国、德国和中国文献重要性位列前三。引文分析的关键词突发性检测发现,“纳米粒子(Nanoparticle)”“稳定性(Stability)”是近几年的研究重点。随着对EGCG研究层次的不断深入,未来研究可能会集中于提高EGCG生物利用度,探究最适剂量水平及给药频率等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茶啤酒的研究进展
    陈德权, 朱艳, 邹纯, 尹军峰, 陈建新, 许勇泉
    茶叶科学    2022, 42 (2): 169-17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2.005
    摘要646)      PDF(pc) (708KB)(378)   
    茶啤酒是在啤酒酿造过程中加入茶或茶提取物得到的兼具茶与啤酒双重风味的新型啤酒。茶啤酒的开发不仅可以丰富啤酒的种类、风味和生理功效等,还可以提升茶叶资源的附加值和利用率,有助于促进茶与啤酒产业的共同发展。然而,茶啤酒在原料处理、发酵工艺和澄清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本文结合了近年来茶啤酒相关研究,系统总结茶啤酒原料的前处理、发酵和澄清等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茶啤酒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茶叶颜色成分研究进展
    龙飘飘, 苏胜晓, 张梁
    茶叶科学    2023, 43 (5): 593-60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10
    摘要386)      PDF(pc) (733KB)(378)   
    茶叶色泽是茶叶风味和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呈色物质具有生色团结构和助色基团,其综合呈色效果可以使茶汤呈现不同深浅程度的绿、黄、红色。随着呈色物质在茶汤中的浓度增加,茶汤颜色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呈现黄绿色、橙黄色、红褐色等不同色泽。此外,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发酵(酶促氧化)、干燥等加工工艺,以及茶叶冲泡过程中的温度、pH、浓度差异等也会影响茶汤的色泽及亮度。综述茶叶中呈色物质的化学结构、颜色特征、呈色机理及影响因素,以期揭示茶叶色泽的呈色规律,为茶叶风味及品质提升和加工技术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茶组植物的分类历史与思考
    杨世雄
    茶叶科学    2021, 41 (4): 439-453.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4.001
    摘要773)      PDF(pc) (863KB)(354)   
    茶组植物是重要的经济植物,也是山茶属内分类学问题最多的类群,由于形态性状的多样性和连续性,其组的分类学范围和物种的界定均存在不少的争议。系统地回顾了茶组植物分类的历史,并基于植物分类学者的立场,对造成茶组植物分类学混乱的原因及如何改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基于代谢组学的云南白茶与福鼎白茶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高健健, 陈丹, 彭佳堃, 吴文亮, 蔡良绥, 蔡亚威, 田军, 万云龙, 孙威江, 黄艳, 王哲, 林智, 戴伟东
    茶叶科学    2022, 42 (5): 623-637.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1.001
    摘要577)      PDF(pc) (1197KB)(349)   
    为了探明云南白茶与福鼎白茶的化学物质差异,以9个云南白茶茶样和6个福鼎白茶茶样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MS)的代谢组学方法并结合感官审评分析对其非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共鉴定出109个化合物,包括儿茶素类、二聚儿茶素类、黄酮糖苷类(黄酮-O-糖苷和黄酮-C-糖苷)、N-乙基-2-吡咯烷酮取代的儿茶素类、氨基酸类、酚酸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脂质类等。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热图分析表明,云南白茶和福鼎白茶的化学成分存在较大差异,共得到46个具有组间显著性差异的化合物(P<0.05),其中表型儿茶素类、二聚儿茶素类、部分黄酮糖苷类(山柰酚-3-半乳糖苷、槲皮素-3-葡萄糖苷等)、酚酸类、有机酸类、脂类等化合物在云南白茶中含量较高;非表型儿茶素类、部分黄酮糖苷类(槲皮素-3-半乳糖苷、杨梅素-3-半乳糖苷等)、氨基酸类、生物碱类化合物在福鼎白茶中含量相对较高,推测主要受茶树品种和干燥工艺的影响。本研究可为全面了解和认识两地白茶的化学物质基础和风味品质差异及其产地鉴别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有机管理模式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王峰, 陈玉真, 吴志丹, 尤志明, 余文权, 俞晓敏, 杨贞标
    茶叶科学    2022, 42 (5): 672-68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08
    摘要276)      PDF(pc) (1137KB)(348)   
    以两种不同管理方式(常规和有机种植)和3个坡位(上、中、下坡位)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高通量测序、功能预测结合分子生态网络分析,研究管理方式和坡位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功能特征和共发生网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理方式和坡位对土壤真菌α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显著,且不存在交互作用。在门水平,管理方式及不同坡位样地的优势真菌均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管理方式没有改变土壤优势真菌的种类,但影响其相对丰度。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管理模式导致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发生明显改变,常规管理方式下不同坡位之间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P<0.05),而有机种植下不同坡位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群落差异分析(LEfSe)表明,37个差异物种对管理方式非常敏感,不同管理方式富集了不同的真菌类群。共现性网络分析发现,有机茶园土壤真菌网络节点数、平均聚类系数、边数、网络中心性和网络密度均明显高于常规茶园,说明其生态网络结构更为复杂。不同处理茶园土壤真菌以腐生营养型为主(66.67%~70.18%),有机茶园土壤中内生-垃圾腐生-土壤腐生-未定义腐生真菌、木材腐生真菌和动物病原-内生-植物病原-未定义腐生真菌的丰度显著高于常规茶园,而未定义腐生真菌、植物病原真菌和动物病原-植物病原-未定义腐生真菌的丰度则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磷、有效磷、全钾、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和pH值是影响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综上所述,有机管理方式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提高了土壤有益真菌的数量(被孢霉属),增强了土壤真菌网络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降低了病原真菌的丰度(如拟盘多毛孢属和假拟盘多毛孢属等),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代谢组学在茶树生理生化代谢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毛纯, 何季, 文雪峰, 吴传美, 易承熹, 廉建宏, 郭文敏
    茶叶科学    2023, 43 (5): 607-62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9
    摘要220)      PDF(pc) (477KB)(336)   
    茶树是多年生常绿叶用作物,其生理代谢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显著。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等生化成分不仅赋予茶独特的风味品质和健康特性,而且是茶树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重要贡献者。代谢组学技术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系统性的特点,可以全面、准确、快速地对代谢物进行鉴定和量化。代谢组学技术的深入研究为茶树代谢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平台。综述近年来代谢组学在茶树生理代谢(光合、呼吸和碳氮代谢)和主要品质生化成分代谢(类黄酮类、生物碱、氨基酸等)研究中的应用,并对今后代谢组学在茶学领域的应用作出了展望,以期为茶树种植管理、品种开发以及茶叶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茶网蝽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杨金宏, 谢满超, 文欣茹, 陈蕊茹, 孔卫青
    茶叶科学    2022, 42 (6): 839-85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07
    摘要226)      PDF(pc) (2159KB)(327)   
    为明确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特征,探究其系统发育地位。利用Illumina和Sanger测序对陕西省安康市茶网蝽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茶网蝽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8 085 bp,包含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2个rRNA)和1个3 678 bp的控制区,基因排列与昆虫线粒体祖先基因顺序(Ancestral gene order)相同。基因组AT含量为78.10%。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6个以ATG起始,7个以ATT或ATA起始,10个以TAA或TAG为终止密码子,cox2atp6cox3以T终止,蛋白质编码基因使用频率最高的密码子是UUA、AUU、UUU和AUA,使用频率最高的氨基酸为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和丝氨酸(Ser)。22个tRNA基因存在GU、UU、GA和AA错配23处,trnS1(GCU)缺少DHU臂,其他tRNA均能形成典型三叶草结构。控制区包含位于前端的3种非串联重复、4个(TTAG)n和1个位于后端的串联重复序列,含有多个茎环结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茶网蝽与直脊冠网蝽(Stephanitis mendica)的亲缘关系最近,所有网蝽科聚为一簇,位于发育树的根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不同仓储期普洱茶(生茶)中酚类成分差异及其对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马冰凇, 王佳菜, 徐成成, 任小盈, 马存强, 周斌星
    茶叶科学    2022, 42 (1): 51-62.  
    摘要495)      PDF(pc) (1203KB)(323)   
    为探究普洱茶仓储陈化过程中酚类物质等品质成分变化及其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6个系列3个不同仓储期共18款普洱茶(生茶)中的17种酚类化合物、3种嘌呤碱等品质成分进行定量检测。并对普洱茶(生茶)的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等体外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结合感官审评结果可基本实现仓储陈化过程中普洱茶(生茶)新茶和老茶的判别。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普洱茶仓储陈化过程中7种儿茶素含量极显著(P<0.01)降低,而鞣花酸、槲皮素、木犀草素和山奈酚等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极显著(P<0.01)增加。与普洱茶(生茶)陈茶和老茶相比,普洱茶(生茶)新茶的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最高,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最低。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揭示儿茶素(C)、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等儿茶素类物质是影响普洱茶(生茶)仓储陈化过程中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主要酚类成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厌氧处理条件下紫娟茶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对体外ACE活性的影响
    杨高中, 施江, 张悦, 彭群华, 林智, 吕海鹏
    茶叶科学    2023, 43 (4): 553-56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7
    摘要173)      PDF(pc) (1565KB)(322)   
    以紫娟茶树鲜叶为研究对象,对厌氧处理后制备的冻干样、绿茶、红茶、白茶等茶样中主要非挥发性成分(包括儿茶素、氨基酸、花青素等)进行测定,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评估其体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此外,尝试通过分子对接模拟试验研究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和ACE之间潜在的互作机制。结果表明,经厌氧处理后的冻干样中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增加至1.72 mg·g-1,显著高于未厌氧处理茶样的0.04 mg·g-1P<0.05)。厌氧处理后不同的加工工艺对茶样中的氨基酸和多酚类化合物的组成及含量影响较大;采用白茶工艺能提高茶样中氨基酸组分含量,而冻干工艺能最大程度保留茶样中多酚类化合物含量。紫娟茶树鲜叶样品经厌氧处理后,体外ACE抑制活性显著增强(P<0.05);厌氧处理后采用冷冻干燥工艺所制样品的ACE抑制活性最强,显著高于采用绿茶、白茶和红茶加工工艺制作的样品(P<0.05)。此外,分子对接模拟试验发现,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与ACE的相互作用强度与其分子结构中的亲水基团和芳香环结构有关。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厌氧处理对紫娟茶ACE抑制活性的影响,为开发具有潜在治疗高血压等特殊功能型紫娟茶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茶的香气特征与挥发性成分分析
    黄维, 张灵枝, 张嘉琳, 林馥茗, 荣杰峰, 肖春燕, 岳鹏航, 余华珠, 孙威江, 黄艳
    茶叶科学    2023, 43 (5): 667-68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6
    摘要284)      PDF(pc) (1492KB)(317)   
    为探究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茶的香气特征,采用定量描述分析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贮藏0、5、10、15年的政和白牡丹白茶(分别编号BMD0、BMD5、BMD10和BMD15)的香气特征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牡丹的香气特征差异明显,BMD0以毫香、清香、甜香、花香为主,随贮藏时间延长,毫香、清香、甜香、花香减弱,陈香、木香增强。不同贮藏年份的政和白牡丹共检测出66种挥发性成分,以醇类、酯类、酸类为主,BMD0和BMD5醇类含量较高,BMD10和BMD15酯类含量较高,随贮藏年份增加,挥发性成分总量显著降低,相对含量的组成与占比变化显著。所建立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可将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牡丹进行有效区分,分别以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1、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t for the projection,VIP)>1为依据,筛选出14种和30种差异挥发性成分;以rOAV>1且VIP>1为依据,筛选出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反式-橙花叔醇、苯甲醇、苯乙醛、α-亚麻酸共6种关键差异挥发性成分。本研究为白茶科学储藏、陈年白茶风味解析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作用
    汪为通, 周孝贵, 张欣欣, 王志博, 张大羽, 肖强
    茶叶科学    2022, 42 (4): 515-524.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02
    摘要330)      PDF(pc) (421KB)(310)   
    为明确条纹蝇虎(Plexippus setipes)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的防控效果,在室内条件下,开展了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量、捕食功能反应、捕食选择性和种内干扰效应的研究。结果显示,条纹蝇虎偏好捕食灰茶尺蠖低龄幼虫,不同发育阶段捕食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成蛛捕食能力最强,日均可捕食灰茶尺蠖1龄幼虫17.44头,幼蛛捕食能力相对较弱,日均捕食1龄幼虫2.33头。条纹蝇虎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模型,捕食量随灰茶尺蠖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搜寻效应逐渐降低。捕食选择性试验表明,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1龄幼虫和2龄幼虫表现为正喜好性(Ci>0),对3龄幼虫表现为负喜好性(Ci<0)。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作用同时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该反应符合Hasse Ⅱ模型。研究表明,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和良好的防控潜能,这为利用茶园蜘蛛天敌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改良QuEChERS方法与UPLC-MS/MS联用测定茶叶中草甘膦、草铵膦及氨甲基膦酸
    李自强, 杨梅, 张新忠, 罗逢健, 楼正云, 梁爽
    茶叶科学    2023, 43 (2): 263-27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01
    摘要234)      PDF(pc) (931KB)(307)   
    建立了改良QuEChERS-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快速检测红茶和绿茶中草甘膦、草铵膦及氨甲基膦酸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纯净水提取2次,提取液采用MWCNT、C18、PVPP和CNT-OH吸附剂分散固相萃取净化,质谱以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红茶和绿茶基质中,草甘膦、草铵膦和氨甲基膦酸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 3~1.000 0,方法的检出限(LOD)分别为0.005 0、0.030、0.030 mg·kg-1,定量限(LOQ)分别为0.050、0.10、0.10 mg·kg-1,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1.6%~120.0%,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6%~13.6%。该方法前处理简单、成本低、重复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红茶和绿茶中草甘膦、草铵膦及氨甲基膦酸的检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融合2D激光雷达与航向姿态参考系统的采茶机仿形方法研究与试验
    吴敏, 郇晓龙, 陈建能, 董春旺, 邵柏恺, 卞贤炳, 范国帅
    茶叶科学    2023, 43 (1): 135-145.  
    摘要166)      PDF(pc) (1676KB)(304)   
    为推动大宗茶机械化采收,提升大宗茶鲜叶采收效率与质量,针对目前仿形采茶机感知传感器易受接触作用力、自然光照或茶蓬面叶片间隙影响,提出了融合2D激光雷达与航向姿态参考系统(Attitude and heading reference system,AHRS)的采茶机割刀仿形距离估计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并研制精度验证试验台与自动仿形采茶样机,分别开展了室内与田间试验。采茶机采用2D激光雷达测量采茶机割刀仿形距离信息,为提升测距精度与实时性,结合AHRS感知的加速度信息,提出了融合2D激光雷达测距与加速度信息(Fusion of 2D-LiDAR ranging and acceleration,FLRA)的采茶机割刀仿形距离估计算法,并研制了算法精度验证装置和方法,验证了算法有效性。室内试验结果表明,算法处理前仿形距离测距误差均值为36.53 mm,标准差为23.21 mm,算法处理后仿形距离估计误差均值为8.56 mm,标准差为6.31 mm,算法处理后的输出数据延迟更小,提升了仿形距离测距精度与实时性。田间试验表明,鲜叶采收效率达180~210 kg·h-1,割刀覆盖蓬面上鲜叶的平均采收率为92.38%,平均芽叶完整率为85.34%,平均杂质率为4.93%,一芽三叶及以下嫩梢占90.72%,满足大宗茶机采技术标准和后续加工工艺要求,与传统超声波感知的自动仿形采茶机相比,提升了大宗茶鲜叶采收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鸠坑龙井茶对高脂饮食C57BL/6小鼠肝脂肪变性SREBPs通路信号的影响及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研究
    龚明秀, 袁懿炜, 张一帆, 叶江成, 郭丽, 李晓军, 黄皓, 毛宇骁, 赵芸, 赵进
    茶叶科学    2023, 43 (4): 576-59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10
    摘要170)      PDF(pc) (2452KB)(303)   
    探究鸠坑龙井茶水提物(LJT)对小鼠肝组织脂质代谢SREBPs通路信号影响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小鼠构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模型,并给予LJT(300 mg·kg-1)灌胃干预。定期记录小鼠的体质量,检测小鼠血清生化指标和葡萄糖耐受水平,观察并分析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油红O染色肝组织切片特征;应用Real-time qPCR技术检测小鼠肝组织SREBPs通路7个基因(SREBP-1cFASSCD-1ACC-1SREBP-2HMGCRPPARγ)的相对表达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记技术(Western Blot)分析肝组织蛋白质表达水平,同时对小鼠肠道菌群进行高通量测序(16 S rDNA)并分析其结构。结果显示,LJT干预后小鼠体质量、血糖AUC、血清TG、TC、LDL-C和肝脏中TG、TC水平有显著下降,龙井组小鼠肝组织SREBP-1c、FAS、ACC-1、SCD-1和PPARγ蛋白表达水平降低,SREBP-1cSCD-1FASACC-1SREBP-2HMGCRPPAR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16 S rDNA分析发现,小鼠肠道菌群门水平主要为Firmicutes、Bacteroidota、Desulfobacterota和Actinobacteriota 4类,LJT有效延缓了高脂饮食引起的Firmicutes相对丰度升高和Bacteroidota相对丰度下降趋势,并增加了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度。结果表明,LJT能够干预小鼠肝脂肪变性SREBPs通路信号表达,改善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具有降脂减肥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我国茶学领域2008—2019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成果分析
    熊兴平, 张新忠, 李红斌, 孙亮, 姚明哲
    茶叶科学    2021, 41 (5): 608-618.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917.001
    摘要673)      PDF(pc) (1013KB)(302)   
    基于我国茶学领域在2008—2019年获得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成果,对成果的奖项、等级、获奖年份、第一完成人、第一完成单位、主要研究领域、产学研合作等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明确我国茶叶科技奖励成果现状、特点和支持趋势,旨在为我国茶叶科技人员确定科研选题、培育成果和申报成果奖励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基于感官组学分析不同足火方式对金牡丹工夫红茶香气的影响
    魏昊, 蓝天梦, 缪伊雯, 孟庆, 坤吉瑞, 张玉, 童华荣
    茶叶科学    2023, 43 (1): 109-123.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10
    摘要273)      PDF(pc) (1412KB)(301)   
    为探究不同足火方式对红茶香气的影响,以金牡丹茶树秋季鲜叶为原料,使用高温热风(80 ℃)、低温热风(40 ℃)、脱水热风(热泵)、真空冷冻4种干燥方式加工工夫红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气相色谱-嗅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香气特征影响值(Aroma character impact value,ACI)以及香气审评方法,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工夫红茶关键香气化合物种类、含量及其对香气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4种干燥方式红茶在香型、香气化合物的种类与含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香气审评表明,高温干燥红茶呈现不愉悦的闷味,低温干燥红茶花香不显且青草气较重,热泵干燥红茶呈现清爽的花香,冷冻干燥红茶香气协调,花果香保留好且青气不显。GC-MS结果表明,4-戊烯醛、1-辛烯-3-酮、(E)-3-己烯-1-醇乙酸酯等物质仅在高温干燥工夫红茶中检出,是高温干燥红茶闷味的来源;低温干燥红茶中由OAV及GC-O判定为活性香气成分的呈花香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含量显著较低,呈青草气的(Z)-2-戊烯醇等挥发性成分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高温干燥工夫红茶,热泵干燥红茶中由OAV及GC-O判定为活性香气成分的呈花果香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甲醛、苯乙醛、水杨酸甲酯、香叶醇,以及呈青草气的(Z)-2-戊烯醇等含量与贡献度均高于其他干燥方式红茶;冷冻干燥红茶中上述香气物质含量及比例均衡。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和拟合预测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结果表明,OPLS-DA模型可靠且筛选出19种VIP值高于1的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热泵及冷冻干燥技术均能有效减少传统高温足干工艺所产生的闷味,可用于提高红茶花果香气品质。该研究可为红茶加工中香气品质的提升及工艺选择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茶树乙醇脱氢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在白茶萎凋过程的表达分析
    谷梦雅, 王鹏杰, 陈雪津, 郑玉成, 郭永春, 林馨颖, 高婷, 侯炳豪, 叶乃兴
    茶叶科学    2021, 41 (3): 302-314.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3.002
    摘要536)      PDF(pc) (2651KB)(299)   
    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作为植物香气物质合成的脂肪酸代谢等途径中关键酶之一,对茶叶芳香物质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从茶树染色体级别的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到19个CsADH基因家族成员。系统进化树显示,茶树的ADH基因家族成员分成6个亚家族;共线性分析发现,茶树和拟南芥、葡萄与猕猴桃的ADH基因家族之间分别存在2、4、12对共线性关系;茶树ADH基因家族含有1~13个外显子,编码其氨基酸的数目为236~669,分子量为26.15~73.83 kDa,且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叶绿体,仅CsADH1定位于细胞核。此外,对上游启动子区域分析发现了大量与光响应、植物生长发育、胁迫和激素响应密切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荧光定量检测发现,CsFDH2在萎凋4 h时表达量最高;CsADH4CsADH10在萎凋32 h时表达量最高,分别是对照的4.11倍和3.54倍;CsADH3在萎凋48 h时达到峰值,略高于萎凋32 h的表达量;CsADH-like1在萎凋40 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值;CsADH-like3在萎凋24 h时表达量最高。以上结果为探究萎凋过程中乙醇脱氢酶基因对白茶脂肪族类芳香物质形成的分子机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外源5-ALA对干旱胁迫下茶树叶绿素合成和荧光特性及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杨妮, 李逸民, 李静文, 滕瑞敏, 陈益, 王雅慧, 庄静
    茶叶科学    2022, 42 (2): 187-199.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2.010
    摘要325)      PDF(pc) (667KB)(298)   
    为探究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5-ALA)在茶树幼苗响应干旱胁迫时对茶树叶绿素合成和荧光特性的调控机理,以舒茶早为试验材料,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环境,喷施5-ALA进行处理,检测茶树幼苗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进一步测定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关键酶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外源5-ALA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茶树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的含量,缓解了最大荧光(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PSⅡ潜在活性(Fv/Fo)、PSⅡ反应中心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lectron transfer rate,ETR)的下降,同时导致初始荧光(Fo)、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升高。外源5-ALA能诱导干旱胁迫下茶树编码叶绿素合成(CsHEMA1CsHEME1CsLIN2)以及碳同化(CsSBPaseCsTK)相关酶基因的上调表达。研究表明,叶面喷施外源5-ALA能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对茶树叶片叶绿素的降解及对PSⅡ反应中心的损伤,维持茶树叶片较高的光合活性,提高其光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基于渐进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王春晓, 高峰, 陈富桥, 曾亮
    茶叶科学    2021, 41 (6): 865-875.  
    摘要583)      PDF(pc) (538KB)(297)   
    “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中国茶叶出口的重大机遇,但是现有研究缺乏对其实际效果的系统评估。基于2009—2018年中国与40个主要茶叶进口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茶叶出口增长的政策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影响变量的条件下,“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茶叶整体出口额增长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的产品异质性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中国绿茶出口的增长,但对红茶出口的作用尚不显著。此外,在控制变量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以及经济开放水平的提高也能够显著促进中国茶叶出口增长。最后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如何把握“一带一路”政策机遇提出了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的命名、模式及自然分布
    赵东伟
    茶叶科学    2022, 42 (4): 491-499.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07
    摘要606)      PDF(pc) (547KB)(292)   
    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在全球广泛种植,是商品茶叶的重要原料来源。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大叶茶学名的合格发表及其命名模式的研究进展。依据《深圳法规》条款41.4,Griffith在1854年将茶组[Camellia sect. Thea (L.) Griff.]作为新等级名称、而非新类群名称合格发表。老挝茶因其叶背具腺点、花柱离生而被移出茶组。Masters在1844年并未合格发表Thea assamica,此名称最早由Hooker于1847年合格发表,Steenis于1949年提出的新组合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 var. assamica (Hook.) Steenis应为大叶茶的完整学名。英国邱园馆藏标本W. Griffith s.n.(K000939670)在2021年被指定为大叶茶的新模式。本文同时总结了迄今归并的7个大叶茶的异模式异名的原白和模式。尽管Darlington和Ammal在1945年将大叶茶作为物种处理并提出新组合名称C. assamica,多学科证据却支持大叶茶是茶的变种。假如大叶茶的物种地位被接受,那么1838年发表的大叶茶的异模式异名C. theifera将取代C. assamica而获得物种阶元上的优先权,届时,广泛使用的种加词“assamica”或可依据《深圳法规》条款14提议作为保留名称。本文同时总结了大叶茶在中国、印度、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的自然分布点,并讨论了它在不同原产国的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现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茶树CsCML16基因的克隆及其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陈思文, 康芮, 郭志远, 周琼琼, 冯建灿
    茶叶科学    2021, 41 (3): 315-326.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514.001
    摘要500)      PDF(pc) (1933KB)(285)   
    类钙调蛋白CMLs(CaM-like proteins)是植物体内一类重要的钙信号转导蛋白,在抗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龙井43、福鼎大白茶和黄金芽的一年生茶树扦插苗为材料,通过低温处理(10℃和4℃)分析茶树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变化;通过克隆茶树类钙调蛋白CsCML16,分析其在低温胁迫下不同抗寒性茶树品种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龙井43的抗寒性较强,福鼎大白茶次之,黄金芽品种较弱。以龙井43的cDNA为模板,克隆获得CsCML16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CDS全长为480 bp,编码160个氨基酸,具有钙受体蛋白EF-Hand保守结构域,为小分子蛋白,相对分子量17.58 kDa;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CsCML16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荧光定量结果表明,低温胁迫诱导CsCML16基因的上调表达,且在不同的茶树品种中表达量有差异。为进一步揭示CsCML16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中国与RCEP成员国茶叶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李峥, 刘锭, 霍增辉, 陈富桥
    茶叶科学    2022, 42 (5): 740-752.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10
    摘要781)      PDF(pc) (532KB)(278)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的签署为区域内贸易自由化提供了便利,考察RCEP对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0年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茶叶进出口贸易数据,在分析各国进出口现状基础上,测算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出口相似度指数(ESI)、贸易互补性指数(TCI)、贸易结合度指数(TI)、产业内贸易指数(GL)等指标,考察双边茶叶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结果表明,中国茶叶出口与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竞争性较为突出,茶叶出口长期具有比较优势,绿茶出口比较优势明显,而大包装红茶出口的比较优势落后于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中国茶叶出口与日本、泰国、新加坡、韩国等茶叶出口相似度较高,在出口结构上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中国与新西兰、文莱、澳大利亚等国的茶叶贸易互补性较高,与印度尼西亚、新西兰和越南等双边茶叶贸易在个别年份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与澳大利亚、缅甸等国双边茶叶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最后提出在RCEP框架下我国拓展潜在市场、应对技术贸易壁垒及优化出口结构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饮用金花香橼茶3个月对小样本高脂血症人群糖脂代谢的改善效果研究
    孙颖, 陈鑫, 杨华, 应剑, 邵丹青, 吕晓华, 肖杰, 陈志雄, 李颂, 覃俊杰, 郑斌, 高建设
    茶叶科学    2022, 42 (4): 561-57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10
    摘要584)      PDF(pc) (1135KB)(277)   
    探讨一款用黑茶工艺、经冠突散囊菌发花的乌龙茶——金花香橼茶饮用3个月对小样本高脂血症人群糖脂代谢的临床改善效果。招募38名志愿者,试饮金花香橼茶3个月,通过检测和对比试饮前后的体成分(体重、体脂百分比等)、血液生化指标(空腹血糖、血尿酸、血脂四项)、肝脏超声、肠道菌群等,探讨金花香橼茶的健康功效。结果表明,试饮金花香橼茶3个月后,志愿者体重、体质指数、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等级、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显著降低(P<0.05),脂肪肝严重程度减轻,肠道菌群均匀性和多样性增加,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等丰度升高,戴阿利斯特杆菌属(Dialister)、丁酸蓖麻单胞菌属(Butyricimonas)丰度降低。提示金花香橼茶具有辅助降血糖、降血脂、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可能通过增加产短链脂肪酸菌属的丰度,增加短链脂肪酸,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改善糖脂代谢。本研究所得结果仍需更加严谨的长期试验进一步加以确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黄大茶感官特征定量描述与风味轮构建
    戴前颖, 叶颖君, 安琪, 郑芳玲, 肖明霁, 肖梦暄, 王辉强, 张海伟
    茶叶科学    2021, 41 (4): 535-544.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4.007
    摘要595)      PDF(pc) (1993KB)(275)   
    依据GB/T 16861—1997《感官分析 通过多元分析方法鉴定和选择用于建立感官剖面的描述词》和定量描述分析研究黄大茶的感官风味特征。由评价小组自由产生描述词,初步得到110个描述词,通过删除快感术语、定量术语、近义术语等,并结合M值法和相关性分析对描述词进行删减、合并,最终整理得到27个描述词汇,以嗅觉和味觉为一级术语,香气、风味、基本味道、口感为二级术语,27个具体描述词为三级术语,绘制出黄大茶的风味轮,并对18个典型风味属性描述词设置了定量参比样,最终建立含有不同强度参比样的黄大茶感官描述词汇表,从而实现了黄大茶定性和定量的感官评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因素与贸易效率——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张菲, 管曦, 朱荣军
    茶叶科学    2021, 41 (3): 430-438.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3.009
    摘要537)      PDF(pc) (491KB)(267)   
    基于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运用37个代表性国家和地区2001—2017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因素与贸易效率。结果显示,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效率呈现随时间递增的趋势,但是总体上我国茶叶出口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区域不平衡,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贸易效率相对较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茶叶贸易效率比较低;我国茶叶出口效率无法完全实现主要是由于技术效率损失;国内供给增加、进口市场容量扩大以及贸易成本降低均对茶叶贸易效率有促进作用;进口市场营商环境改善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消贸易非效率的影响,提升我国茶叶出口效率;自由贸易协定对于我国茶叶出口尚未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茶树单体和聚合态儿茶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刘亚军, 王培强, 蒋晓岚, 庄菊花, 高丽萍, 夏涛
    茶叶科学    2022, 42 (1): 1-17.  
    摘要445)      PDF(pc) (1664KB)(266)   
    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单体儿茶素和聚合态儿茶素,是茶树(Camellia sinensis)多酚主要组成部分,是绿茶“茶味”决定性成分。茶树儿茶素类化合物合成与积累具有显著的组织器官特异性,鲜叶中主要积累单体儿茶素,根中以积累聚合态儿茶素为主。类黄酮代谢途径下游的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AR)和花青素还原酶(ANR)是决定茶树儿茶素类化合物类型的关键酶类。本文主要综述了茶树儿茶素类化合物合成、积累、转录调控研究进展,重点关注LAR、ANR以及无色花青素双加氧酶(LODX)功能和基因转录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儿茶素合成途径待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1. 茶树CLH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转录调控研究及其在白化茶树中的表达分析
    王涛, 王艺清, 漆思雨, 周喆, 陈志丹, 孙威江
    茶叶科学    2022, 42 (3): 331-34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3
    摘要633)      PDF(pc) (1540KB)(261)   
    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CLH)是叶绿素降解过程中的关键酶,将叶绿素a脱去植醇,形成脱植基叶绿素a。以白化茶树白鸡冠新梢叶片为材料,克隆获得3条CsCLHs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3条CsCLHs基因分布于2个亚家族,其蛋白质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长度为894~975 bp,编码氨基酸个数为297~324,蛋白质分子量为31.99~34.91 kDa,等电点为4.89~7.61,不稳定系数为38.94~48.24,其中CsCLH1.1和CsCLH1.2为不稳定蛋白,CsCLH2为稳定蛋白。Cell-PLoc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3个CsCLHs蛋白均定位于叶绿体;而WolfPsort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CsCLH1.1和CsCLH1.2定位于细胞质,CsCLH2定位于叶绿体。遮阴和恢复光照处理下的qRT-PCR结果显示,遮阴抑制白鸡冠叶片CsCLHs的表达,光照诱导白鸡冠叶片CsCLHs的表达。不同品种中CsCLHs表达模式分析表明,CsCLH1s在白化叶中高表达。另外,酵母单杂交结果表明,CsCDF5可以与CsCLH1.1CsCLH2启动子结合。综上所述,CsCLHs在白化茶树叶片中可能参与叶绿素降解,在叶片白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茶树CLH基因家族的功能及茶树叶片白化机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2. 两性生命表研究灰茶尺蠖与茶尺蠖生长发育和繁殖力
    葛繁星, 史凡, 程春喜, 陈李林
    茶叶科学    2022, 42 (6): 828-83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08
    摘要193)      PDF(pc) (1012KB)(255)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与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为茶园两种重要的食叶性害虫,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利用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在室内测定两种尺蠖的生长发育指标及年龄-阶段特征存活率、雌成虫年龄-阶段特征繁殖力、年龄-阶段特征寿命期望值、年龄-阶段特征繁殖值和种群参数,并分析各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灰茶尺蠖的1、2、4、5龄幼虫发育历期、幼虫总历期、蛹期及成虫寿命(分别为3.22、2.55、1.43、4.56、15.34、7.98、7.59 d)均显著低于茶尺蠖(分别为4.07、3.05、2.16、5.71、18.83、8.88、10.65 d);灰茶尺蠖2~5龄幼虫存活率(分别为100.00%、95.00%、62.00%和96.00%)均高于茶尺蠖(分别为93.00%、71.00%、45.00%和80.00%);灰茶尺蠖平均世代周期(32.412 d)显著短于茶尺蠖(36.016 d)。灰茶尺蠖年龄-阶段特征存活率、内禀增长率比茶尺蠖高,平均世代周期(T)比茶尺蠖短,其种群能更迅速扩增。研究结果为灰茶尺蠖和茶尺蠖室内种群饲养提供基础数据,为两近缘种的竞争机制及种群控制策略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3. 白茶萎凋过程中氨基酸类物质代谢分析
    陈佳佳, 朱陈松, 朱文伟, 商虎, 林琳, 罗玉琴, 孙威江
    茶叶科学    2021, 41 (4): 471-481.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4.003
    摘要728)      PDF(pc) (1554KB)(255)   
    为研究白茶萎凋过程中氨基酸的变化,采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及蛋白组学对0、12 h和30 h萎凋叶中氨基酸及相关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游离氨基酸总量在萎凋前后无显著差异,萎凋前期(0~12 h)丝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γ-氨基丁酸(GABA)含量上升,N-乙酰-L-谷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N-α-乙酰-L-精氨酸下降,萎凋后期(12~30 h)谷氨酸及乙酰甘氨酸含量减少;萎凋过程中蛋白质趋于降解,氨基酸合成途径相关的酶在萎凋前期(0~12 h)下调表达,氨基酸降解相关的酶在萎凋后期(12~30 h)上调表达;白茶萎凋过程中增加的蛋白质氨基酸主要来源于蛋白质水解,萎凋后期蛋白质氨基酸进一步转化为非蛋白质氨基酸,在失水条件下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增强,促进γ-氨基丁酸含量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4. 不同堆青时间对白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吴少玲, 王治会, 商虎, 朱陈松, 叶婷婷, 孙威江
    茶叶科学    2023, 43 (1): 78-9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06
    摘要327)      PDF(pc) (1056KB)(254)   
    以不同堆青时间的白茶样品为研究对象,结合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检测,探究不同堆青时间对白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生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堆青时间的增加,茶汤的苦味和涩味先减弱后增强,甜度先升高后下降,醇度逐步提升,白茶青气消退、甜花香凸显。茶多酚、黄酮、可溶性糖、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是滋味差异的主要原因。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癸醛、α-萜品醇、β-环柠檬醛、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正辛醛等香气化合物含量的变化是形成香气差异的关键。不同堆青时间处理下,堆青12 d茶样的风味品质最佳,既有利于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含量的增加,也能最大限度降低茶汤中的苦涩味指数,同时提高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癸醛、β-环柠檬醛、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等香气化合物的含量,促进白茶中甜香和花香的形成。本研究可为白茶堆青工艺优化及风味品质的提升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5. 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研究
    吴芹瑶, 杨江帆, 林程, 管曦
    茶叶科学    2022, 42 (2): 290-300.   DOI: 10.13305/j.cnki.jts.20211210.001
    摘要516)      PDF(pc) (554KB)(250)   
    以农业区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理性“经济人”假说为基础,构建考虑文化因素在内的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1993—2018年16个产茶省区的面板数据,阐述了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的特征与规律,厘清其主要影响因子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3—2018年期间,中国茶产业在生产规模上急剧扩张,茶叶生产空间变迁明显,特征差异显著;茶叶生产布局是自然资源、消费需求、文化因素、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茶叶生产布局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引起全国各产茶省的差异;自然资源、科技进步是茶叶生产布局变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茶叶生产布局变动的制约条件。茶叶生产布局变化的决定性条件是消费需求和社会经济因素。品牌建设和政策扶持对于当前的茶产业发展也是重要的补充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因地制宜优化茶叶生产布局;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合理规划茶园种植面积,保持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茶叶单产水平;利用茶叶生产区际交互影响,实现茶产业整体效益提升等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6. 32份茶树地方群体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李长乐, 葛悦, 闫美琳, 李慧, 林青青, 王璞, 赵华, 王明乐, 王郁, 郭飞, 倪德江
    茶叶科学    2021, 41 (5): 619-630.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804.002
    摘要537)      PDF(pc) (1077KB)(242)   
    选取均匀分布于茶树15个连锁群上的30对SSR引物,对来自12个省份的32份茶树群体种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以期为茶树杂交育种亲本选择和演化路线推断提供参考。研究共获得14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SSR标记检测到5.96个等位基因,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均值为0.660。32个茶树群体Shannon’s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691~1.089,平均数为0.954;观测杂合度的范围为0.253~0.633,平均数为0.510;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430~0.653,平均数为0.590。供试茶树群体遗传分化系数(Fst)均值为0.205,遗传分化水平较高。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聚类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一致,供试种质可划分为四大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7. 茶树WRKY转录因子CsWRKY17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刘苗苗, 臧连生, 孙晓玲, 周忠实, 叶萌
    茶叶科学    2021, 41 (5): 631-642.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5.001
    摘要598)      PDF(pc) (1820KB)(240)   
    WRKY转录因子是植物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调节植物的抗虫防御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目前抗虫相关WRKY转录因子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草本植物中,木本植物中的研究还十分滞后,仍有大量WRKY未被发掘与鉴定。以茶树龙井43为试验材料,克隆了1个WRKY转录因子基因,命名为CsWRKY17。研究发现,CsWRKY17全长序列为1 141 bp,包含1个98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28个氨基酸。结构域分析表明,CsWRKY17基因具有1个典型的WRKY结构域和1个C2H2型锌指结构,属于第Ⅱ亚家族。同源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CsWRKY17与拟南芥的AtWKRY11和AtWRKY17同源关系最近。此外,CsWRKY17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并可被机械损伤、茶尺蠖取食或模拟取食、茉莉酸(JA)等外用激素处理诱导表达。亚细胞定位试验证实CsWRKY17定位在细胞核中。综上结果表明,CsWRKY17在细胞核中发挥功能,并很可能通过调节JA、脱落酸(ABA)、油菜素内酯(BR)和赤霉素(GA)等信号通路来调控茶树对植食性昆虫的诱导防御反应。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WRKY转录因子在茶树虫害相关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同时为茶树抗虫基因挖掘和抗虫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8.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白茶室内自然萎凋过程代谢物的变化规律
    岳文杰, 金心怡, 陈明杰, 叶乃兴, 郭丽, 赵峰
    茶叶科学    2021, 41 (3): 379-392.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304.001
    摘要630)      PDF(pc) (4245KB)(237)   
    以福安大白茶品种鲜叶为材料,按照室内自然萎凋工艺加工白茶,每隔3 h采集过程样,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代谢物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白茶室内自然萎凋过程中,茶鲜叶中的代谢物含量呈现规律性的动态变化。研究共鉴定到106种代谢物,其含量呈现5种主要变化趋势。这些变化趋势可以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萎凋前24 h、萎凋24~48 h、萎凋48~57 h、萎凋57 h之后。这些差异代谢物按照结构分为4种类型:类黄酮化合物中8种单体儿茶素(Catechins)在萎凋过程中呈现下降趋势;18种原花青素物质(PAs)和5种聚酯型儿茶素(TSs)有升有降;含没食子酰基的PAs与TSs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而未含该基团的两类物质含量则呈现下降趋势。糖苷衍生物中6种山奈酚(Kaempferol)糖苷,4种槲皮素(Quercetin)糖苷,1种芹菜素(Apigenin)糖苷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在萎凋48 h后含量明显上升。在萎凋过程中12种酚酸类物质中5种呈现上升趋势,7种呈现下降趋势,这些物质均在萎凋至57~60 h时出现最高或最低值。此外,分析了生物碱、氨基酸与多肽、香豆素类、糖等20种代谢物的含量变化,其中咖啡碱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在萎凋60 h时最高,可可碱含量在萎凋中期下降明显,萎凋后期略有回升,2种茶氨酸异构体和4种香豆素物质含量在萎凋至12 h达到峰值,此后总体呈下降趋势。本研究为明确白茶在自然萎凋加工过程中的生物代谢调控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9. 基于感官组学分析玉米香型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特征香气
    欧阳珂, 张成, 廖雪利, 坤吉瑞, 童华荣
    茶叶科学    2022, 42 (3): 397-40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6.003
    摘要438)      PDF(pc) (1290KB)(237)   
    南川茶是重庆市南川区特有的古茶树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技术(GC-O)以及通过计算香气活度值(OAV)与香气特征影响值(ACI),对南川大茶树鲜叶制成的玉米香型工夫红茶香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香型工夫红茶中OAV>1的挥发性化合物有22种,其中二甲基硫的OAV最高(1 187.32),其ACI达51.56%,远高于其他化合物。GC-O嗅闻到26种活性香气化合物,其中二甲基硫的嗅闻强度较高(4.75),并呈现出玉米香属性。香气重组与删除试验进一步验证了二甲基硫对于玉米香型工夫红茶的重要性。本研究明确了玉米香型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的特征香气成分,为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品质的定向调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0. 普洱茶与茯砖茶风味轮的构建及应用
    陈国和, 胡腾飞, 谢贺, 符文杰, 翟玉珂, 鲍肃都, 安勤, 王超, 王韺姿, 刘仲华, 黄建安
    茶叶科学    2023, 43 (5): 631-64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8
    摘要245)      PDF(pc) (1988KB)(234)   
    风味轮是一种简单易懂的描述词系统,方便消费者交流普洱茶与茯砖茶的感官风味属性。通过建立感官审评小组,对普洱茶和茯砖茶的风味进行感官审评,从香气和滋味两个维度绘制了普洱茶和茯砖茶的风味轮。在此基础上,对23个典型感官描述词设置不同强度的参比样品,建立了普洱茶和茯砖茶感官定量描述词汇表。进一步运用M值法结合方差分析及多元统计学分析,筛选出能够较好描述普洱茶和茯砖茶的感官主要描述语,普洱茶中筛选出7个香气描述词(木香、甜香、药香、酵气、糯香、枣香和陈香)和5个滋味描述词(甜味、苦味、涩味、酸味和醇厚);茯砖茶筛选出5个香气描述词(木香、甜香、药香、陈香和菌花香)和5个滋味描述词(甜味、苦味、涩味、酸味和醇厚),这些描述词均可较好地评价普洱茶和茯砖茶样品的感官品质特征。研究结果对区分、评价普洱茶和茯砖茶感官风味特征及其产品的开发提供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1. 中国茶产业政策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
    朱伟丽, 陈江华, 李道和
    茶叶科学    2022, 42 (6): 886-899.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10
    摘要289)      PDF(pc) (515KB)(233)   
    梳理了1986—2018年我国茶产业政策变迁趋势,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我国茶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使用Tobit模型检验了茶产业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产业政策数量能够显著提升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促进作用在解决了内生性后依然存在;(2)鼓励型政策数量和直接政策数量对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持久性,限制型政策数量和间接政策数量对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3)直接政策对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大,间接政策对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小。为提升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应加强政策支持,提高产业政策时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2. 梧州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王留彬, 黄丽蕴, 滕翠琴, 吴立赟, 成浩, 于翠平, 王丽鸳
    茶叶科学    2022, 42 (5): 601-609.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04
    摘要382)      PDF(pc) (701KB)(228)   
    基于SSR标记对梧州六堡镇群体种和南渡镇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筛选出用于该种质资源鉴别的核心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如下:(1)17对SSR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得到98个等位基因,每对SSR引物扩增的等位位点为3~8个,平均每个位点5.764 7个等位基因;(2)从17个SSR分子标记中筛选出8个核心标记组合即可区分每份种质资源;(3)六堡镇茶树种质资源的平均等位基因数(A)、基因型数、基因多样性(H)、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4.647 1、7.000 0、0.675 4、0.628 3,高于南渡镇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与栽培种茶树群体接近;(4)聚类分析表明,六堡镇茶树群体部分种质资源单独聚为一类,部分与云南的大叶种茶树,少量与浙江、贵州地方栽培种聚为一类;而南渡镇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单独聚为一类,仅有2个六堡镇的种质材料散落其间。综上所述,梧州茶树种质资源丰富,遗传多样性较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该资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3. 森林茶园古茶树大理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及系统发育研究
    佟岩, 黄荟, 王雨华
    茶叶科学    2023, 43 (3): 297-309.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10
    摘要228)      PDF(pc) (571KB)(227)   
    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是古茶林森林茶园的重要茶种之一,参与了大叶茶的起源驯化。为了解大理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探讨影响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因素,对其进行了中性绘图分析、ENC-plot、PR2-plot分析,并寻找最优密码子。结果表明,大理茶叶绿体54条编码序列(CDS)的GC含量为37.68%,GC1、GC2的含量分别为46.44%、39.77%,高于GC3(27.67%),说明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末位碱基偏好以A、U结尾;有效密码子数ENC范围为35.64~56.67,平均值为46.1,表明其密码子偏好性较弱;中性绘图分析、ENC-plot分析和PR2-plot偏倚分析表明,影响大理茶叶绿体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有11个密码子被确定为最优密码子。虽然基于matK基因和CDS序列构建的茶组植物系统发育树显示的拓扑结构有所不同,但所有树型均显示大理茶与秃房茶聚为一支,且是栽培茶的近缘种。本研究为解析大理茶的遗传进化,系统发育提供了基础,为大理茶重要农艺性状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4. 云南省典型茶园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风险性评估
    谢萌丽, 常河, 周晓华, 杨天福, 龙坤
    茶叶科学    2023, 43 (4): 501-51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4
    摘要172)      PDF(pc) (963KB)(227)   
    为探明茶园地质背景与茶叶之间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关系与现状,以云南省勐库茶园和景迈茶园中的岩石、土壤和茶叶为研究对象,测定10种重金属元素(Hg、Cd、Pb、Co、Cr、Cu、Mn、Ni、Zn、As)的含量,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对茶园重金属进行特征总结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与地壳元素丰度相比,勐库茶园和景迈茶园岩石中的As是富集元素,勐库茶园岩石中的Hg和景迈茶园岩石中Mn元素是贫乏元素;(2)勐库茶园土壤主要以As和Cr污染为主,景迈茶园土壤主要以Cr和Cu污染为主,均为轻度污染,土壤质量良好;(3)茶叶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顺序主要为Mn>Zn>Cu>Ni>Cr,富集能力依次是Mn>Zn>Hg>Cu>Ni,仅有勐库茶园个别茶样As含量超标,茶叶中重金属含量总体处于安全级别;(4)勐库茶园和景迈茶园茶叶中Mn非致癌风险最高,勐库茶园茶叶As致癌风险最高,景迈茶园茶叶Cr致癌风险最高,其余重金属元素处于安全范围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5. 基于改进YOLOv4-tiny的茶叶嫩芽检测模型
    方梦瑞, 吕军, 阮建云, 边磊, 武传宇, 姚青
    茶叶科学    2022, 42 (4): 549-56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09
    摘要466)      PDF(pc) (1758KB)(226)   
    精准检测茶叶嫩芽是茶叶机械智能采摘的重要前提。针对茶叶大小不一、遮挡造成的小尺度嫩芽特征显著性弱、漏检率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4-tiny的茶叶嫩芽检测模型。该模型在颈部网络添加52×52的浅层特征层以提高YOLOv4-tiny网络对小目标嫩芽的关注度,通过引入卷积块注意力机制(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CBAM)以抑制背景噪声,提高嫩芽特征的显著性,采用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Bidirectional feature pyramid network,BiFPN)以融合不同尺度的特征信息,从而提出一个高性能轻量化的茶叶嫩芽检测模型YOLOv4-tiny-Tea。对同一训练集与测试集进行模型训练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YOLOv4-tiny-Tea模型检测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为97.77%和95.23%,相比改进之前分别提高了5.58个百分点和23.14个百分点。消融试验验证了网络结构改进对不同尺度嫩芽检测的有效性,并将改进后的YOLOv4-tiny-Tea模型与3种YOLO系列算法进行对比,发现改进后的YOLOv4-tiny-Tea模型F1值比YOLOv3、YOLOv4、YOLOv5l模型分别提高了12.11、11.66和6.76个百分点,参数量仅为3种网络模型的13.57%、13.06%和35.05%。试验结果表明,YOLOv4-tiny-Tea模型能有效提高不同尺度下嫩芽检测的精确率,大幅度减少小尺寸或遮挡嫩芽的漏检情况,在保持轻量化计算成本的基础上获得较为明显的检测精度,能够满足农业机器人的实时检测和嵌入式开发的需求,可以为茶叶嫩芽智能采摘方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6. 不同光质摊青对夏秋茶树鲜叶挥发性物质及其绿茶品质影响研究
    刘建军, 张金玉, 彭叶, 刘晓博, 杨云, 黄涛, 温贝贝, 李美凤
    茶叶科学    2022, 42 (4): 500-514.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20.001
    摘要453)      PDF(pc) (1983KB)(225)   
    香气粗老是影响夏秋绿茶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夏秋绿茶品质,以福鼎大白茶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摊青为对照,采用红光、黄光、蓝光和紫光对离体鲜叶进行辐照,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摊青叶挥发性成分,使用层次聚类(HCA)、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分析方法,探究促进茶叶花果香形成的最适光质及关键物质。结果显示,不同光质对挥发性物质种类、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从5个样品中共鉴定出3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与萜烯类物质种类最多,酯类和醇类化合物平均含量较高;红光是促进茶叶花香物质形成的最佳光质,3-蒈烯、β-月桂烯、苯乙醇等物质是茶叶花香形成的关键物质;4种光质均能显著降低茶多酚含量,显著增加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降低酚氨比。感官审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种光质辐照后的茶叶香气清爽、滋味鲜爽,其中红光辐照的茶叶感官评分最高。研究表明,红光辐照夏秋茶离体鲜叶能够增加茶叶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显著提高花果香形成的关键物质,增加茶汤鲜爽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7. 高温和干旱胁迫下茶树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唐子贻, 杜玥, 杨宏斌, 黎星辉, 余有本, 王伟东
    茶叶科学    2023, 43 (4): 489-50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6
    摘要212)      PDF(pc) (1970KB)(225)   
    高温干旱极端环境严重影响茶树生长发育,以及茶叶产量和品质,激素作为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重要信号因子,其在茶树响应高温和干旱胁迫过程中的分子机理少有报道。以龙井长叶为材料,对高温和干旱胁迫下茶树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和干旱胁迫下茶树叶片中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含量显著降低,玉米素核苷(ZR)含量略有升高,推测茶树通过减少促生类激素来延缓生长以适应胁迫影响;同时,大量IAA、GA3、ZR生物合成和信号响应相关的基因显著差异表达,为解释激素含量变化及信号转导提供了分子基础。脱落酸(ABA)和茉莉酸(JA)作为逆境响应激素其含量在高温和干旱胁迫下均显著增加,这可能依赖于ZEPNCEDSDR等ABA生物合成途径基因和LOXOPRACX等JA生物合成途径基因的上调表达;另外,许多PYR/PYLPP2C等ABA信号途径基因以及JAZMYC2等JA信号途径基因也显著差异表达,暗示了ABA和JA信号途径在茶树响应高温和干旱胁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茶树依赖内源激素的高温和干旱胁迫响应分子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8. 一株茶树根际细菌的鉴定与生防效果研究
    朱咏珊, 罗晓欣, 梁浩然, 陈正桐, 刘成, 曹凯, 刘少群, 周而勋, 舒灿伟, 郑鹏
    茶叶科学    2022, 42 (1): 87-100.  
    摘要295)      PDF(pc) (1254KB)(214)   
    炭疽病是茶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对茶叶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该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药剂,开发生物防治产品是推广茶树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措施之一。用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一株茶树根际生防菌JT68,评估其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以及菌液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用对扣法检测该菌株的挥发性有机物对茶炭疽菌的抑制效果,并鉴定有机物的成分。用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测试了菌液对炭疽病的防效。鉴定结果表明,菌株JT68为解淀粉芽孢杆菌。JT68菌液对茶炭疽病菌的平板抑制率为80.94%,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为99.18%。其发酵液富含细胞壁降解酶,处理菌丝后使病菌菌丝萎缩变形和产生厚垣孢子。JT68菌株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对茶炭疽菌的抑菌率为50.73%,GC-MS检测发现挥发物中主要含有酮类物质。离体接种结果表明,菌液稀释100倍、稀释10倍和原液对炭疽菌相对抑制率分别为72.66%、79.70%和83.20%。抑菌谱试验表明该菌株对稻瘟病、香蕉枯萎病、辣椒炭疽病菌、希金斯炭疽菌、大丽轮枝菌和齐整小核菌等6种植物病原菌抑菌率达到70.0%~93.2%。本研究鉴定的茶树根际解淀粉芽孢杆菌,具有优越的防治病害效果,目前已经投入生产,用于制备茶树专用叶面肥并推广应用,该产品的使用可以替代或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茶树的绿色防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9. 中国古代茶书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刘馨秋, 杜茜雅
    茶叶科学    2023, 43 (3): 437-44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13
    摘要220)      PDF(pc) (362KB)(213)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以儒释道为文化内核,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中,提出一系列保护环境及尊重生命的思想,其形成受特定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条件和思想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受此生态思想影响,茶业发展形成一套专门的茶树种植管理与茶叶饮用方法体系,这在历代茶书中多有记载。茶业生态思想在不同时期都有具体表现,包括对茶树栽培生态环境的历史认识、茶园管理技术的发展演进及茶叶饮用方式的阶段变化等。古代茶业生态理念承袭至今,仍可供当代借鉴与施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0. 茶树地方群体种资源叶片表型及生化组分多样性分析
    唐璐, 李长乐, 葛悦, 王璞, 赵华, 王明乐, 王郁, 郭飞, 倪德江
    茶叶科学    2023, 43 (4): 473-488.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8
    摘要201)      PDF(pc) (528KB)(211)   
    为保护茶树种质资源和促进茶树种质创新,对来自全国12个省份的32份茶树地方群体种资源表型性状及生化组分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81~1.94,供试群体表型遗传多样性较高;叶面积、叶形、叶面、芽叶茸毛、叶尖、叶身6个表型性状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71.78%,是造成供试茶树群体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综合两年生化成分测定结果,供试样品咖啡碱含量变异系数(17.95%和14.55%)最大,其次是茶多酚含量变异系数(13.61%和8.11%),游离氨基酸变异系数(5.62%和7.52%)最小;基于生化组分含量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茶树群体划分为3个类群,分别包含不同类型的种质。从供试茶树地方群体种资源的地理分布范围来看,供试种质生化成分含量呈现出地域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1. 尤溪苦茶苦味相关物质检测及与苦味的关联分析
    魏沙沙, 彭静, 陈志丹, 孙威江, 林琳
    茶叶科学    2021, 41 (3): 337-349.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3.003
    摘要614)      PDF(pc) (1692KB)(209)   
    对自然分布的尤溪苦茶4个区域37份单株进行主要滋味物质检测及苦味评价,参照食品感官分析中排序法检验和定量描述能力检验对主要评价小组成员进行考核和筛选,获得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的评价人员7名。滋味物质检测结果表明,尤溪苦茶的生化成分和苦味具有多样性,赤墓村苦茶苦味程度较高,没食子酸、EGCG、ECG等酯型儿茶素以及可可碱含量较高;光明村苦茶苦味最低,含量较高的生化成分为EGC、EC等非酯型儿茶素和咖啡碱;丘山村苦茶的赖氨酸、半胱氨酸及总氨基酸含量较高,赤墓村非保护区群体的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丝氨酸以及苦味氨基酸组氨酸、蛋氨酸的含量更高。苦味与滋味物质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可可碱、缬氨酸含量与苦味呈正相关,甜味的天冬氨酸含量与苦味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2. 不同控温除湿萎凋环境对白茶风味品质和化学轮廓的影响
    张应根, 项丽慧, 陈林, 林清霞, 宋振硕, 王丽丽
    茶叶科学    2022, 42 (4): 525-53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11
    摘要376)      PDF(pc) (851KB)(208)   
    为实现基于萎凋环境(温度和湿度)的白茶加工品质目标控制,以茶鲜叶萎凋减重率达45%为环境调控节点,通过高温除湿[(30±2)℃,RH (35±5)%]或低温除湿[(20±2)℃,RH (55±5)%],研究了持续低温除湿(Low-Low)、持续高温除湿(High-High)、先高温除湿后低温除湿(High-Low)和先低温除湿后高温除湿(Low-High)4种不同控温除湿萎凋方式对福安大白茶、黄棪和黄观音等6个茶树品种鲜叶所制白茶感官品质和化学轮廓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茶风味品质主要由鲜叶原料(茶树品种)的理化特性所决定。采用Low-Low萎凋处理的白茶滋味略淡、稍带青气;High-High和Low-High萎凋处理的同一茶树品种白茶的外形和汤色等较为相近,且Low-Low和High-Low萎凋加工的白茶亦具有较为类似的品质特征。各白茶样品的紫外和近红外光谱均有较为相似的吸收变化,并以近红外光谱可为供试茶样的模式识别提供更为丰富的化学信息;白茶样品中的没食子酸、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在不同茶树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但萎凋处理对已标定的儿茶素类和嘌呤碱均无显著性影响。基于紫外光谱,尤其是近红外光谱和生化组成(儿茶素类和嘌呤碱)的主成分分析可对白茶样品按鲜叶原料(茶树品种)进行较好的类群区分,但不同萎凋处理对其光谱和生化组成轮廓的影响则被茶鲜叶原料的品种特性所掩饰;采用多级主成分分析可有效呈现4种萎凋环境对不同茶树品种白茶样品近红外光谱和生化组成轮廓的影响趋势,且其对全部白茶样品的分类识别结果与呈现的风味品质感官特征较为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白茶风味品质工艺技术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3. 野生和栽培大理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
    毛娟, 江鸿键, 杨如兵, 李崇兴, 马成英, 陈亮, 马建强
    茶叶科学    2021, 41 (4): 454-462.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4.002
    摘要546)      PDF(pc) (1362KB)(206)   
    大理茶是栽培型茶树的野生近缘种,了解大理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对于大理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至关重要。利用30对茶树核心SSR引物,对3个代表性的野生和栽培大理茶居群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30对SSR引物在所有大理茶样本中都能扩增出特异性产物,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14个,PIC范围为0.041~0.877,平均0.491。3个大理茶居群具有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大雪山(DXS)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香竹菁(XZQ)和白莺山(BYS)栽培居群的近交水平很高,近交系数(Fis)分别为0.728和0.913。居群配对分析显示,居群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均小于0.15,基因流(Nm)大于1。分子方差分析表明3个大理茶居群的遗传差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94.1%)。聚类分析显示,野生和栽培大理茶单株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大。基于PCoA和Structure的群体结构分析显示,野生居群的遗传背景单一,栽培居群的遗传背景较复杂,其中7个BYS栽培居群单株可能是大理茶和阿萨姆茶通过渐渗杂交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4. EGCG改善高果糖饮食小鼠代谢紊乱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周继红, 陈蔚, 丁乐佳, 王岳飞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99-41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12
    摘要184)      PDF(pc) (3419KB)(203)   
    为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高果糖饮食诱导代谢紊乱的作用功效及机制,将15只雄性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饮食组(NCD)、高果糖饮食组(HFD)和高果糖补充1% EGCG饮食组(HFE)。饲喂8周后测定小鼠的体质量、能量利用率、ALT和AST含量及组织形态学染色等参数。ELISA检测肝脏TNF-α、IL-1β、IL-6和肠道IL-6炎症因子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Srebp-1cTlr4Myd88及肠道Zo-1Tlr4Myd88基因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ZO-1、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试验表明,膳食补充EGCG能够有效抑制高果糖饮食诱导的小鼠体重增加、脂肪积累、肝脏及肠道炎症因子释放,并可上调肠壁完整性相关的Zo-1基因表达水平和ZO-1、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肝脏中脂质代谢相关的Srebp-1c基因表达水平,下调肠道和肝脏中炎症相关的Tlr4Myd88基因表达水平。以上结果表明,膳食补充EGCG对高果糖饮食诱导的代谢障碍和炎症反应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其机理可能与TLR4/MyD88信号通路介导的肠-肝轴调控机制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5. 茶树CsbHLH024CsbHLH133转录因子功能鉴定
    刘任坚, 王玉源, 刘少群, 舒灿伟, 孙彬妹, 郑鹏
    茶叶科学    2022, 42 (3): 347-357.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1
    摘要392)      PDF(pc) (1629KB)(202)   
    茶树叶片毛状体含有多种次生代谢产物,在茶叶外观质量以及茶树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双荧光分子互补(BiFC)试验、GUS活性染色试验以及过表达试验对茶树叶片毛状体相关候选基因CsbHLH024CsbHLH133的功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CsbHLH024/CsbHLH133和CsTTG1蛋白在植物中能够相互作用,并且它们的启动子能够在叶片组织中驱动下游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将它们分别过表达到野生型拟南芥Col和对应的拟南芥纯合突变体中,发现它们能够影响拟南芥叶片毛状体的形成,恢复突变体的表型,并引起毛状体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茶树叶片毛状体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6. 酸化对茶园土壤矿物转变及供钾能力的影响
    麻万诸, 朱康莹, 卓志清
    茶叶科学    2023, 43 (1): 17-2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02
    摘要247)      PDF(pc) (338KB)(202)   
    酸化是种植茶树后土壤变化的普遍现象。为了解酸化对茶园土壤矿质组分和钾素的长期影响,选择花岗岩发育的红壤茶园为研究对象,以相邻林地为对照,采用实地采样分析与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长期种植茶树20 a和50 a后土壤酸化导致的土壤矿物和土壤钾素形态的变化,以及酸化对外源钾肥在土壤中钾形态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土壤酸化降低了土壤缓效性钾的容量,减少了砂粒和粉粒中云母、长石等含钾矿物含量,促进了土壤黏粒中2∶1型(伊利石)矿物向1∶1型矿物(高岭石)的转变,降低了土壤总钾量。随着土壤酸度的增加,土壤中矿物态钾和缓效钾的比例逐渐下降,水溶态钾的比例逐渐增加。土壤酸化后,施入土壤中的钾主要以活性较高的水溶态和交换态存在,向非交换态转化的比例明显降低,土壤对外源钾的缓冲性逐渐下降。在酸性土壤中施用沸石可增强土壤对钾素形态转变的缓冲性。研究认为,茶园土壤酸化可显著降低土壤总钾量,减弱土壤供钾能力及对肥料钾的缓冲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7. 不同种质茶叶籽皂素含量及组成分析
    陈宇宏, 高颖, 韩震, 尹军峰
    茶叶科学    2022, 42 (5): 705-71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05
    摘要444)      PDF(pc) (1571KB)(200)   
    茶皂素是一类在山茶科植物种子中含量丰富且具有特异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但不同种质茶叶籽中皂素含量及组成尚不清晰。以浙江省同一地区采集的21个茶树品种(系)的茶叶籽为试验材料,对茶叶籽的基本特征、皂素含量及组成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的茶叶籽的百粒质量、壳仁比、皂素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得21个茶树品种(系)的茶叶籽的皂素含量范围分别为30.82%~48.16%和16.93%~31.82%,其中黄观音的茶叶籽皂素含量最高。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MS)同时检测出68种茶叶籽皂素单体,其中Theasaponin E1的峰相对强度最大。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显示,21个品种(系)的茶叶籽以树型为依据被明显地划分为2组,组间差异单体物质有21种。结合相关性分析,高积累的Theasaponin E12、Camelliasaponin B1/B2、Theasaponin A5/A6、Camelliasaponin C1/C2和Assamsaponin G可能是灌木型种质资源有别于小乔木型、乔木型种质资源的重要特征物质。研究结果为生产茶叶籽皂素原料的选择和高值化利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8. 控温渥堆对黑毛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陈慧, 杨丽玲, 陈金华, 黄建安, 龚雨顺, 李适
    茶叶科学    2022, 42 (5): 717-73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830.001
    摘要349)      PDF(pc) (1026KB)(200)   
    对传统渥堆与45℃、50℃控温渥堆的黑毛茶进行感官品质评价,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对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渥堆和50℃控温渥堆相比,45℃控温渥堆黑毛茶香气的愉悦感、纯正度和浓度更好,杂异气味少。在传统及控温渥堆中共获得24种关键性差异挥发性成分,其中α-柏木烯、新植二烯、橄榄醇、δ-杜松醇、香芹酚、2,6-二叔丁基对甲酚、(Z)-7-十六碳烯醛、反式-β-紫罗兰酮等关键性差异挥发性成分在控温渥堆中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传统渥堆。研究结果可为改善黑毛茶香气品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9. 微波初干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崔俪丹, 张湘琳, 项希, 李兰兰, 屈青云, 徐洋洋, 王继国, 刘峰, 龚志华, 肖文军
    茶叶科学    2021, 41 (3): 406-418.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3.007
    摘要538)      PDF(pc) (546KB)(199)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夏秋季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在红茶加工过程中,用微波初干工艺替代传统热风初干工艺,按不同微波强度、微波时间、摊叶厚度设置17组微波初干工艺处理,从感官品质、滋味品质成分和香气品质成分3个方面,探究了微波初干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热风初干工艺相比,采用微波强度600 W、微波时间3 min、摊叶厚度2 cm的微波初干工艺技术,所制红茶感官品质较好,红茶中的茶黄素、茶红素、总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茶多酚、茶褐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香气品质成分由43种增加到50种,其中芳樟醇、苯乙醇等花果香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显著提高(P<0.05),并产生了(Z)-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醇、2,6,6-三甲基-1,3-环己二烯-1-甲醛、2,6,6-三甲基-1-环己烯-1-甲醛、丁香酚等甜香、花香成分。微波初干工艺有利于提高红茶品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0. 茶树茉莉酸合成与转导途径关键基因在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对萜类物质的影响
    卢丽, 詹冬梅, 周承哲, 朱晨, 谢思艺, 徐凯, 田采云, 赖钟雄, 郭玉琼
    茶叶科学    2023, 43 (1): 91-108.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07
    摘要217)      PDF(pc) (3811KB)(198)   
    对茶树茉莉酸合成与信号转导途径关键基因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在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和对萜类物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茉莉酸合成与信号转导途径中共11个关键基因家族,包含133个候选基因;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该途径关键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包含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包括茉莉酸响应、损伤响应和厌氧诱导响应等元件;qRT-PCR分析表明,该途径大多数基因在萎凋过程呈上升趋势,在二摇后达到最高,四摇过程显著下调,杀青前略有回升,且关键基因可响应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多种胁迫;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检测出73种萜类物质,主要包括芳樟醇、香叶醇和α-法尼烯等呈花果香型物质;相关性分析表明,CsLOX11CsLOX12CsAOS2CsAOC1CsACX4CsACX8CsMYC2-4CsMYC2_15CsMYC2_21β-蒎烯、柠檬烯和月桂烯等呈正相关,CsOPR2CsTPL6CsLUG4与反式-橙花叔醇、α-法尼烯和紫罗兰酮等呈正相关,其中CsTPL6与35种萜类化合物呈极显著正相关。明确茶树茉莉酸合成与信号转导途径关键基因参与调控乌龙茶加工过程中萜类化合物的形成,为探明乌龙茶加工过程香气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1. 广西三江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蒙容君, 陈亮, 许原, 林纬, 周歧伟, 谢义林, 赖定清, 赖家业
    茶叶科学    2023, 43 (2): 147-158.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09
    摘要300)      PDF(pc) (2499KB)(195)   
    为明确广西三江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采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和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2种标记技术,对三江地区72份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与5个引进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两种标记结果都显示出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H=0.30,I=0.44),群体间显示出高的遗传分化(Gst=0.056)和基因流(Nm=8.64)。群体内观察到的遗传变异远高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三江茶树种质资源聚为一类,与引进品种划分成两个亚群,聚类分析结果与主坐标分析(PCoA)的结果一致。本研究为三江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2. 茶树R2R3-MYB转录因子CsTT2表达分析及功能初步鉴定
    王玉源, 刘任坚, 刘少群, 舒灿伟, 孙彬妹, 郑鹏
    茶叶科学    2022, 42 (4): 463-47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05
    摘要338)      PDF(pc) (2544KB)(195)   
    儿茶素是茶树中特色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是影响茶叶的品质与风味的主要组分,具有抗氧化、抗病毒、降脂减肥等药理功效。通过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和分子生物学试验对茶树儿茶素生物合成相关调控因子CsTT2的功能进行初步鉴定。结果显示,CsTT2是R2R3-MYB转录因子,与拟南芥中调控次生代谢产物的MYB转录因子同在一个分支。在茶树品种顶芽组织中总儿茶素含量较高,CsTT2和儿茶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也较高。亚细胞定位、酵母试验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试验结果表明,CsTT2定位在细胞核中,其编码的蛋白是具有转录激活能力的调控因子,可以结合儿茶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ANR的启动子激活其表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3. 茶叶等级量化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邹丹, 尹小丽, 谷惠文, 龙婉君, 付海燕, 佘远斌
    茶叶科学    2023, 43 (6): 733-74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11
    摘要208)      PDF(pc) (2029KB)(194)   
    茶叶品质等级是决定茶叶销售价格的重要参考指标,但市场上茶叶等级虚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目前,茶叶等级主要是通过感官审评进行评定。感官审评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标准,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为了更准确、客观地评价茶叶等级,研究人员发展了系列茶叶等级量化评价方法。鉴于茶叶等级评价的重要现实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应用广泛的仿生传感智能感官检测技术、特定化学成分检测技术和代谢组学技术在茶叶等级量化评价中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在茶叶等级评价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并进行了展望,对茶叶品质的客观、科学、规范化评价与质量控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4. 几种改良措施对酸化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李艳春, 汪航, 李兆伟, 叶菁, 王义祥
    茶叶科学    2022, 42 (5): 661-671.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09
    摘要291)      PDF(pc) (404KB)(193)   
    茶园土壤酸化是制约茶树可持续生产的重要因素,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比较几种措施对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以期为茶园酸化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置7个处理:全量化肥(常规施肥,NPK)、全量化肥+10 t•hm-2生物质炭(NPK+BC10)、有机肥替代50%化肥(OM50)、有机肥替代50%化肥+2 t•hm-2生石灰(OM50+Lime)、有机肥替代50%化肥+10 t•hm-2生物质炭(OM50+BC10)、有机肥替代50%化肥+20 t•hm-2生物质炭(OM50+BC20)、有机肥替代50%化肥+40 t•hm-2生物质炭(OM50+BC40)。连续施用2年后,对茶园土壤酸度、养分和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定。与NPK相比,OM50+Lime、OM50+BC20和OM50+BC40处理土壤pH分别显著提高1.10、0.49和0.68,盐基饱和度分别显著提高114.01%、55.92%和58.62%。OM50+BC10、OM50+BC20和OM50+BC40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NPK处理显著增加了29.68%、41.04%和59.37%。不同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OM50、OM50+BC20和OM50+BC40处理的铵态氮含量比NPK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40.27%、44.77%和41.77%。NPK+BC10、OM50+BC10、OM50+BC20和OM50+BC40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一性。OM50+BC10、OM50+BC20和OM50+BC40处理显著降低了真菌/细菌比例,表明这3个处理短期内增加了红壤茶园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但OM50+Lime处理的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比例显著低于对照处理,表明施用生石灰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受到的环境胁迫程度高于其他处理。总之,OM50+Lime、OM50+BC20和OM50+BC40处理对酸化茶园土壤有较好的改良效果,OM50+BC20和OM50+BC40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性质方面的改良效果更佳。综合考虑改良效应及成本,OM50+BC20为最佳改良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5. 茯砖茶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代谢紊乱的效果研究
    代昕玥, 葛炳钢, 张旭雯, 刘文武, 段继春, 傅冬和
    茶叶科学    2022, 42 (1): 63-75.  
    摘要316)      PDF(pc) (1841KB)(189)   
    为探究茯砖茶能否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2型糖尿病(T2DM)的代谢紊乱,建立T2DM小鼠模型,给予400 mg·kg-1茯砖茶水提取物灌胃干预,观测T2DM小鼠的饮食量、饮水量、空腹体重、空腹血糖、糖耐量等日常指标,血清中胰岛素(INS)、总胆汁酸(TBA)、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胰腺、回肠的病理学变化,并对小鼠粪便进行了肠道菌群16 S rRNA测序。结果显示,茯砖茶显著改善了小鼠的糖脂代谢紊乱和炎症,明显修复了T2DM导致的胰腺和回肠损伤。茯砖茶能显著降低T2DM引起的疣微菌门相对丰度异常增加,恢复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茯砖茶能增加肠道厚壁菌门、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肠杆菌属、Acetatifactor、双歧杆菌属、Prevotella_9FaecalibacteriumA2CoriobacteriaceaeEggerthellaceae等有益菌,说明茯砖茶可通过增加肠道有益菌群,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进而改善T2DM的代谢紊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6. 不同发酵程度茶叶对茶垢形成的影响
    周少锋, 乾云菲, 赵真, 陈暄, 黎星辉
    茶叶科学    2022, 42 (1): 76-86.  
    摘要400)      PDF(pc) (1057KB)(184)   
    使用自来水冲泡绿茶、黄茶、乌龙茶和红茶等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将其产生的茶垢分别进行定量、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等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红茶产生的茶垢质量显著小于其他茶类,而绿茶、黄茶和乌龙茶的茶垢质量无显著差异;4种茶垢的FTIR极其相似,都含有-OH、-C=O、苯环和-COC-等官能团;茶垢主要成分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均为454.8;SEM-EDS分析发现,茶垢外形表现出皲裂状,且主要由有机元素C、O组成,同时含有Ca、K、Mg、Si等无机元素。对4种茶汤进行生化成分分析发现,茶垢质量与茶多酚含量呈正相关。用自来水冲泡茶多酚,将茶多酚茶垢与绿茶茶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实茶垢由有机多酚物质与无机元素结合组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7. 基于EDEM的机采茶鲜叶振动式分级机分级参数优化
    吕昊威, 武传宇, 涂政, 陈建能, 贾江鸣, 陈之威, 叶阳
    茶叶科学    2022, 42 (1): 120-130.  
    摘要304)      PDF(pc) (1572KB)(184)   
    针对目前机采茶鲜叶分级设备存在的分级效率低、对鲜叶损伤大等问题。以振动式机采茶鲜叶分级机为试验对象,提出了一种茶鲜叶粘弹性物料建模方法,并以振动频率、振动方向角、振幅为自变量,以筛分率、优质茶筛分率为目标优化值,基于EDEM软件对其进行仿真试验,运用响应面优化法得到优化参数为振动频率29.0 Hz、振幅9.0 mm、振动方向角34.7°。在此参数下,仿真试验得到的筛分率为75.38%,优质茶筛分率为95.65%。根据最优参数组合开展仿真与样机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样机验证试验得到的筛分率为71.07%,优质茶筛分率为93.26%。结合仿真试验和样机试验结果,筛分率的准确性达到93.9%,而优质茶筛分率的准确性达到97.4%。基于响应面分析法的仿真优化参数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此最优参数下,分级机具有较好的分级效果。本研究可以为机采茶鲜叶分级设备的优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8. 双丙环虫酯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及残留评价
    郭明明, 李兆群, 刘岩, 饶福强, 俞嘉伟, 吴鲁超, 周利, 陈宗懋
    茶叶科学    2022, 42 (3): 358-36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6.002
    摘要476)      PDF(pc) (505KB)(184)   
    双丙环虫酯是一种由天然产物衍生而成的新型生物源杀虫剂,为明确其在茶园小贯小绿叶蝉防治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多地的药效试验和示范试验,综合分析了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和在茶叶中的残留情况。两个地区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用量为15.00 g·hm-2和22.50 g·hm-2剂量下,50 g·L-1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药后1 d的防治效果为88.6%~93.4%,药后14 d为75.5%~85.5%,防治效果优于小贯小绿叶蝉的主要防治药剂虫螨腈,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在有效成分用量为18.75 g·hm-2剂量下,7个地区的示范试验结果显示,药后3 d的防治效果为88.9%~100.0%,药后14 d为60.2%~100.0%,防治效果优于当地常用防治药剂;药后7 d绿茶中双丙环虫酯的残留量在0.17~0.64 mg·kg-1,泡茶过程中双丙环虫酯从干茶到茶汤的浸出率为17.1%~19.1%;茶叶中双丙环虫酯残留的风险熵值远小于1,通过饮茶摄入双丙环虫酯引起的健康风险极低。因此,双丙环虫酯具有有效成分用量低、防治效果好、健康风险低等优点,适用于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抗性管理和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9. 基于壳聚糖/氧化石墨烯/硅藻土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茶叶中多种农药残留
    胡高华, 曹建荣, 杨蕾文宣, 王晨, 周苏娟, 刘新, 鲁成银, 陈红平, 马桂岑
    茶叶科学    2022, 42 (2): 249-262.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2.004
    摘要322)      PDF(pc) (2168KB)(182)   
    利用前期合成的壳聚糖/氧化石墨烯/硅藻土固相萃取柱高效吸附茶叶基质,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了茶叶中46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茶叶样品经乙腈提取,固相萃取柱净化,乙腈淋洗等样品前处理,UPLC-MS/MS分析46种农药残留。结果表明,该新型固相萃取净化柱可以高效吸附去除茶叶基质,大大降低基质效应,绿茶、红茶和乌龙茶中农药的基质效应分别下降了4.7%~66.5%,3.2%~35.5%和4.4%~42.8%。在3个加标水平下,46种农药回收率在61.5%~118%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8。所建立方法具有吸附剂用量少、省时、无需基质标准溶液、可以检测不同茶类多农残和定量限低等优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0. 茶树LOX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在白茶萎凋过程的表达分析
    林馨颖, 王鹏杰, 陈雪津, 郭永春, 谷梦雅, 郑玉成, 叶乃兴
    茶叶科学    2021, 41 (4): 482-496.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4.004
    摘要552)      PDF(pc) (1801KB)(179)   
    脂肪族类化合物是植物芳香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白茶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染色体级别的茶树基因组数据库中,对LOX基因家族进行鉴定,从中获得12个茶树LOX基因家族成员,命名为CsLOX1~CsLOX12。12个茶树LOX基因序列,主要定位于细胞质或叶绿体中,其编码蛋白具有相同的特征结构域及保守基序。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LOX基因家族分为9-LOX13-LOX两个亚家族,CsLOX2CsLOX3CsLOX4CsLOX79-LOX亚型,其余为13-LOX亚型;基因结构分析表明CsLOX1含有8个外显子,其余均含有9个外显子;不同组织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家族在茶树嫩叶、成熟叶部位高表达;上游启动子区域分析发现大量与植物生长发育、光响应、激素及胁迫响应密切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CsLOX基因家族在干旱、低温及茉莉酸甲酯处理下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白茶不同萎凋时间处理下,CsLOX1CsLOX3CsLOX5CsLOX7CsLOX8CsLOX9CsLOX11CsLOX12的表达量被诱导上调,4 h时表达量最高(最高上调27倍)。结果表明,CsLOX基因家族成员参与白茶加工萎凋过程脂肪族香气形成的调控,为探明白茶加工过程香气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1. 普洱茶立体小罐发酵加工工艺技术的应用研究
    田海霞, 魏珍珍, 马跃, 李颂, 戴申, 刘海新, 郝彬秀
    茶叶科学    2022, 42 (4): 577-587.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06
    摘要344)      PDF(pc) (1321KB)(178)   
    为了改善普洱茶生产的清洁化加工条件,提升自动化发酵水平,研究开发了普洱茶立体小罐发酵加工工艺技术。该技术通过将传统大堆发酵料分割成独立小单元,以小罐为载体进行封装,配套自动化控制系统,流水线作业完成装罐、发酵和出罐,发酵过程不翻堆、不补水,精准控制发酵温湿度,解决了传统渥堆发酵生产装备水平低、环境可控性差的难题,提升了普洱茶自动化发酵水平。结果显示,立体小罐发酵技术加工的普洱茶审评结果符合普洱茶国家标准,规模化自动发酵具有可行性;较传统发酵工艺,普洱茶立体小罐发酵加工工艺技术可提升单位面积产能40%,缩短发酵周期15~20 d,减少人工成本约75%;茶叶外形条索更完整,茶多酚、茶褐素、氨基酸态氮含量以及pH显著提高,品质稳定性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2. 扁刺蛾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江宏燕, 陈世春, 廖姝然, 陈亭旭, 杨普香, 谢小群, 王晓庆
    茶叶科学    2023, 43 (4): 460-47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2
    摘要157)      PDF(pc) (1311KB)(178)   
    扁刺蛾(Thosea sinensis)具有分布广、多食性、危害大等特点,是我国重要的农林业害虫。为报道采自江西的扁刺蛾线粒体基因组,了解其线粒体基因组的多样性与差异,探究刺蛾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进化规律。通过Sanger测序后拼接、校正、注释获得扁刺蛾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并基于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构建了鳞翅目17个科26种蛾类昆虫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扁刺蛾线粒体基因组是1个大小为15 540 bp的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共编码37个基因,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22个转运RNA基因,还有1个425 bp的控制区,基因排列与鳞翅目双孔类(Ditrysia)昆虫相同。通过与其他刺蛾的全序列和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对比相似度,结果显示,扁刺蛾与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的相似度最高,与褐边绿刺蛾(Parasa consocia)相似度最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扁刺蛾与茶刺蛾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龟形小刺蛾(Narosa nigrisigna),鳞翅目昆虫各科均聚为一支。本研究为深入研究扁刺蛾的起源、遗传多样性、迁移和分化,以及对农药的抗性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3. 生物炭对酸化茶园土壤性状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王义祥, 黄家庆, 叶菁, 李艳春, 林怡, 刘岑薇
    茶叶科学    2021, 41 (3): 419-429.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3.008
    摘要491)      PDF(pc) (1611KB)(176)   
    为探讨生物炭长期施用对酸化茶园土壤改良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了按生物炭用量0、2.5、5、10、20、40 t·hm-2施用5年后的茶园土壤性状和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5年后的茶园土壤pH提高了0.16~1.11,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提高了52.6%~92.3%,而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以10 t·hm-2处理最高。施用生物炭5年后的土壤性质变化,进一步影响了真菌群落结构,表现为Chao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随生物炭用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提高生物炭施用量对茶园土壤次要作用的真菌(LDA值<3.50)丰度的增加效果高于优势真菌(LDA值>3.50)的效果,其中被孢霉属、木霉属、毛壳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黑盘孢属的相对丰度降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4. 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多糖的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
    陈薛, 左欣欣, 徐安安, 徐平, 王岳飞
    茶叶科学    2022, 42 (6): 806-81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11
    摘要323)      PDF(pc) (1441KB)(175)   
    选取来自同一茶园且具有代表性的黄金桂、铁观音、祁门种、六堡茶、大红袍、槠叶齐、龙井43、白叶1号、中黄1号和福鼎大白茶10个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直接进行微波干燥固样,通过水提法制备10个不同茶树品种的多糖,采用化学分析、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凝胶色谱层析、扫描电镜、测量粒径和Zeta电位等方法比较分析10个茶多糖的主要理化性质,并测定其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等体外抗氧化活性。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茶多糖是一类水溶性的酸性糖蛋白,主要由糖醛酸、中性糖、蛋白质和多酚构成;10个茶多糖的单糖组分主要由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白叶1号和龙井43与其他茶树品种在多糖的基本组成上具有较大差异。体外抗氧化研究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但均随其浓度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其中白叶1号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整体表现最为优异。理化性质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茶树品种多糖的抗氧化能力可能与其所含的多酚和蛋白质含量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5. 基于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黄大茶偏好研究
    安琪, 邱桐, 张莹, 肖明霁, 陈艾妮, 盛彩燕, 戴前颖
    茶叶科学    2022, 42 (3): 435-44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4
    摘要334)      PDF(pc) (3196KB)(174)   
    采用9点喜好度标度(9-point hedonic scale)和5点正好标度(Just about right,JAR)分别对不同年龄段消费者进行黄大茶喜好度检验及感官属性的接受度评价。结果表明,年轻消费者和中年消费者喜好比较接近,更偏爱具有甜香和甘醇味的低焙火和高嫩度黄大茶;老年消费者更偏爱具有焦火香、苦涩味、糊味的高焙火和低嫩度黄大茶。进而采用惩罚分析将喜好度数据与JAR数据联系起来,定性地得出3个年龄段对样品整体喜好度最有影响的属性、属性优化方向及改进优次顺序,为针对性地设计和加工黄大茶产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6. 厌氧处理对不同类型茶叶的氨基酸组成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杨高中, 彭群华, 张悦, 施江, 林智, 吕海鹏
    茶叶科学    2022, 42 (2): 222-232.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2.002
    摘要345)      PDF(pc) (921KB)(172)   
    采用经厌氧处理7 h后的同一批茶鲜叶原料,根据不同加工工艺分别制备成绿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和黑毛茶,分析其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变化、以及其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包括细胞抗氧化能力以及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吸收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等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鲜叶经厌氧处理后加工而成的不同类型茶叶中的游离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显著提高,其中绿茶中的GABA含量最高(2.21 mg·g-1),乌龙茶次之(2.19 mg·g-1),红茶最低(0.86 mg·g-1);绿茶和黑毛茶对ACE的抑制率最强,分别为35.7%和37.2%,而红茶对ACE的抑制活性最弱,抑制率为23.8%;此外,研究发现,相同茶鲜叶原料经厌氧处理后加工而成的不同类型茶叶中,绿茶的抗氧化活性最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7. 茶树CsPHT1;3基因特性及其对硒的响应研究
    郭丽娜, 郝心愿, 王璐, 祁蒙, 李晓嫚, 任恒泽, 郑青华, 王新超, 曾建明
    茶叶科学    2023, 43 (2): 173-18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03
    摘要223)      PDF(pc) (1242KB)(171)   
    茶树具有较强的富硒能力,有关磷酸盐转运体参与硒吸收的分子机理研究较少。克隆茶树CsPHT1;3基因,并探究该基因的特性及对硒浓度和价态、pH、时间的响应,以及在不同聚硒茶树品系中的表达情况。基因特性分析表明,CsPHT1;3属于磷酸盐转运蛋白PHT1亚家族成员,定位于质膜且具有PHT1蛋白保守结构域GGDYPLSATIxSE。在不同器官中表达模式分析表明,CsPHT1;3在成熟叶和根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器官。不同浓度和价态硒诱导结果表明,CsPHT1;3在茶树根系中于1 d和7 d显著受低浓度Se4+诱导表达;除处理后3 d外,茶树根系中CsPHT1;3显著受Se6+诱导上调表达且基本不受Se6+浓度影响。不同pH处理茶树结果表明,茶树根系中CsPHT1;3在pH=5时对Se4+响应于24 h达最高;在pH=3时对Se4+响应于48 h达最高;而在pH=7时,对Se4+响应于72 h达最高。硒酸钠处理不同聚硒茶树品系结果表明,CsPHT1;3在不同品系的叶和根中的表达均不响应硒酸钠处理;而亚硒酸钠处理不同聚硒茶树品系结果表明,CsPHT1;3在高聚硒品种叶中显著上调表达。以上研究结果表明,CsPHT1;3可能参与茶树根系对亚硒酸盐的吸收和再分配,其对富硒茶树品系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8.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的白化茶树mSNP标记开发及验证
    刘浩然, 张晨禹, 龚洋, 叶圆圆, 陈杰丹, 陈亮, 刘丁丁, 马春雷
    茶叶科学    2023, 43 (1): 27-39.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03
    摘要254)      PDF(pc) (1030KB)(170)   
    为探究白化茶树遗传变异信息及mSNP液相芯片在茶树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可行性,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对18份白化茶树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突变位点检测。结果表明,基于全基因组水平的SNP标记可将18份白化茶树资源分为3类,且基本呈现出具有亲缘关系或地理位置接近的资源聚在一起的趋势;对重测序数据进行功能注释后发现,在18份白化茶树资源中存在17 056个共有非同义突变基因,其中14个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中存在98个错义突变位点。随后,基于前期获得的基因组变异信息开发了一套包含59个mSNP、222个SNP位点的液相芯片,利用该液相芯片检测13份茶树资源的基因型信息。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两两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在92%~98%,不同品种间的遗传相似度则在84%以下,表明该芯片可对18份白化茶树资源进行准确鉴别,研究结果可为mSNP液相芯片在茶树种质资源鉴定、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9. 基于离散元法的茶园仿生铲减阻性能研究
    姜嘉胤, 董春旺, 倪益华, 徐家俊, 李杨, 马蓉
    茶叶科学    2022, 42 (6): 791-805.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04
    摘要232)      PDF(pc) (1208KB)(169)   
    针对茶园土壤板结较为严重、行距小、耕作阻力大且易使耕作机构发生缠绕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元法的仿生铲,并对其进行减阻性能研究。使用离散元仿真与试验结合的方法对茶园板结土壤的物理参数进行测量。以鼹鼠爪趾为原型,结合其挖掘动作,设计出基于四杆机构的耕作机构,并使用离散元的方法研究鼹鼠爪趾的趾尖、趾廓及两者复合的仿生特征的减阻效果。离散元仿真结果表明,在各个耕作条件下,趾尖仿生特征的平均扭矩减小比例和功耗减少比例分别为1.72%~5.04%和1.58%~4.84%,趾廓仿生特征的平均扭矩减小比例和功耗减少比例分别为34.06%~39.29%和29.02%~34.73%,复合仿生特征的平均扭矩减小比例和功耗减少比例分别为36.61%~42.06%和30.84%~38.15%,说明趾尖和趾廓两个仿生特征的减阻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叠加,复合后的仿生特征有更好的减阻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0. 湖南红茶实物标准样制作及品质分析
    银霞, 童彤, 肖扬波, 黄静, 包小村, 刘淑娟, 吴文亮, 王阔飞, 伍崇岳, 刘仲华, 张曙光
    茶叶科学    2022, 42 (6): 875-885.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03
    摘要271)      PDF(pc) (1388KB)(169)   
    茶叶实物标准样对于客观准确地鉴别茶叶品质是不可或缺的,简述湖南红茶实物标准样制备流程,并分析其感官品质特点及生化成分。结果表明,湖南红茶特级标准样氨基酸含量最高,滋味甜醇甘鲜,鉴定出的110种挥发性香气物质中萜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样,香气表现为嫩甜香浓郁持久;湖南红茶一级标准样水浸出物和儿茶素含量最高,滋味醇厚甘爽,鉴定出114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各类挥发性成分含量居中,呈现出纯正甜香;湖南红茶二级标准样滋味成分含量相对较低,滋味甜醇尚浓,鉴定出109种挥发性香气物质,来源于脂肪酸和类胡萝卜素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样,表现为甜香带花香。本研究可为湖南红茶加工生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1. 冠突散囊菌LJSC.2005对茯茶主体黑毛茶发花品质影响
    汤依钰, 俞梦瑶, 禹利君, 黄建安, 王坤波,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2, 42 (6): 851-862.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02
    摘要272)      PDF(pc) (521KB)(169)   
    为探究冠突散囊菌LJSC.2005对湖南茯茶主体黑毛茶发花品质的影响,通过感官审评、生化成分分析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由湖南主要茶树品种制成的6个黑毛茶及其通过冠突散囊菌LJSC.2005统一发花获得的发花散茶进行品质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与黑毛茶相比,发花散茶金花满披、色泽加深,条索更加平伏、卷紧,茶汤颜色加深,滋味由涩味转为醇和,香气由晒青毛茶花果香、七星灶松烟香转化为浓郁纯正的菌花香。生化成分分析表明,发花散茶黄酮、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儿茶素和槲皮素等滋味成分含量较黑毛茶普遍下降,可溶性糖和杨梅素有下降趋势。HS-SPME/GC-MS分析结果中,所有茶样共检测到71种香气成分,其中碳氢化合物14种、醇类16种、醛类10种、酮类10种、酯类6种、酚类4种、内酯类1种、含氮化合物6种、含氧化合物4种。苯乙烯和异丁酸叶醇酯为黑毛茶共有香气成分;(E)-芳樟醇3,7-氧化物、异植物醇和苯乙酮为发花散茶共有香气成分。与黑毛茶香气成分相比,水杨酸甲酯、(E)-氧化芳樟醇(呋喃类)、(E)-芳樟醇3,7-氧化物、β-紫罗兰酮、异丁酸叶醇酯等16种成分为冠突散囊菌LJSC.2005发花后特征香气组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2. 苦茶碱代谢关键转录因子基因的筛选鉴定
    刘玉飞, 庞丹丹, 李友勇, 蒋会兵, 田易萍, 孙云南, 陈林波
    茶叶科学    2022, 42 (1): 41-50.  
    摘要304)      PDF(pc) (2154KB)(169)   
    苦茶是我国特异的茶树资源,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富含苦茶碱(1,3,7,9-四甲基尿酸)。苦茶碱具有镇静、催眠和抗抑郁等多种生理活性,其合成关键基因(苦茶碱合成酶基因)已经得到克隆和研究,但是苦茶碱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挖掘与苦茶碱代谢调控相关的转录因子,本研究以高苦茶碱(GKC)、低苦茶碱(LKC)茶树品种以及常规茶树品种(YK10)为研究对象,通过HPLC和RNA-seq分别就样品的嘌呤生物碱含量和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了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结果表明,GKC和LKC的苦茶碱含量分别为21.82 mg·g-1和14.70 mg·g-1,而YK10中检测不到苦茶碱,另外,GKC和LKC的咖啡碱含量均低于15.00 mg·g-1;通过RNA-seq方法,获得了3 948个GKC vs YK10和LKC vs YK10共同的且表达趋势一致的差异基因,这些差异基因是分属29个家族的96个转录因子,通过分析最终确定30个候选转录因子,尤其是属于NAC和HD-ZIP转录因子家族的CSS0012182CSS0013789CSS0041233novel.16084CSS0014547等转录因子可能是参与苦茶碱代谢调控的关键基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3. 磷铝互作对茶树根系生长及有机酸分泌的影响
    周贝妮, 梅慧玲, 李建杰, 陈伶俐, 衷青, 李小倩, 陈暄, 黎星辉
    茶叶科学    2022, 42 (6): 819-827.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06
    摘要305)      PDF(pc) (1247KB)(167)   
    为探究磷铝互作对茶树生长的影响,设置了3个铝浓度以及5个磷浓度进行磷铝交互处理,分析茶树根系生长、有机酸分泌以及磷铝元素吸收的变化。结果表明,低磷(0.01 mmol∙L-1)或高铝(1 mmol∙L-1)均能显著促进茶树新根生长,且低磷高铝共同处理下茶树新根根尖数、根长、平均直径及干物质增加量均达到最大值;高铝能够使高磷(0.5 mmol∙L-1)条件下受阻的新根恢复生长;除高磷处理外,提高环境中的磷铝浓度能够显著促进另一元素在茶树根部的积累。一定范围内磷能够显著促进铝在嫩叶中的积累;但磷充足时(>0.05 mmol∙L-1)铝却会抑制磷在嫩叶中的积累。在磷充足时,提高铝浓度均能促进草酸、苹果酸、柠檬酸的分泌;提高磷浓度能促进柠檬酸的分泌,低磷能促进草酸和苹果酸的分泌,且低磷高铝协同促进苹果酸的分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磷、铝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茶树新根的根长、根尖数、磷铝吸收及有机酸分泌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可见磷铝互作能够显著影响茶树根系生长及有机酸分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4. 蜜桃乌龙复合茶中“桃香”关键挥发性成分分析
    徐丽丽, 王佳童, 朱荫, 施江, 林智
    茶叶科学    2023, 43 (2): 237-249.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05
    摘要276)      PDF(pc) (1678KB)(164)   
    天然花果与传统茶组合能够显著提升复合茶的风味丰富度,蜜桃乌龙复合茶兼具乌龙茶与桃的特征性风味品质,深受茶叶消费者追捧,目前针对市售蜜桃乌龙复合茶特征风味品质形成机理的系统研究较为缺乏。利用搅拌棒吸附萃取(Stir bar sorptive extraction,SBS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14个具有典型“桃香”属性的蜜桃乌龙复合茶样品进行分析,鉴定出14个醇类、3个酚类、3个含氮杂环类、6个含氧杂环类、8个内酯类、14个醛类、16个酮类、8个烯类、5个有机酸类和41个酯类化合物,其中γ-癸内酯(16.75%)、γ-十一烷酸内酯(11.72%)、芳樟醇(10.31%)、δ-癸内酯(10.23%)、乙酸叶醇酯(5.28%)、γ-辛内酯(4.77%)、反式β-紫罗酮(3.30%)是较为重要的挥发性成分。此外,感官审评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结果表明,反式β-紫罗酮、大马士酮、芳樟醇、δ-癸内酯、乙酸异戊酯、γ-十一烷酸内酯、乙酸叶醇酯和正己酸乙酯是蜜桃乌龙复合茶关键风味贡献化合物,并通过与桃香精油的香气成分比对进一步分析其对桃香的贡献。本研究结果丰富了复合茶香气品质化学的理论基础,为传统茶与天然花果跨界利用及品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5. 基于CiteSpace的茶黄素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
    周宇飞, 周琳, 禹利君, 徐帅, 杨益欢
    茶叶科学    2022, 42 (1): 131-139.  
    摘要339)      PDF(pc) (2326KB)(164)   
    为把握茶黄素研究的进展和热点,客观反映不同国家、作者、研究机构以及期刊在该领域的影响力,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64—2021年被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725篇和被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391篇茶黄素(Theaflavin/Theaflavins,TF/TFs)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报道茶黄素最多的国家依次为中国、印度、美国和日本;日本长崎大学的Tanaka研究最为深入;与茶黄素类相关的儿茶素氧化产物研究报道最多;刘仲华、江和源、屠幼英是国内茶黄素研究的引领者;《茶叶科学》和《Food Science Technology》是茶黄素发文量最高的期刊;关键词分析显示中文文献研究侧重于茶黄素的制备分离和其对红茶品质的影响,英文文献侧重于茶黄素的药理研究,且茶黄素的制备分离及其药理功效仍为未来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6. 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群体结构及遗传差异
    杨军, 张力岚, 张雯婧, 陈林海, 郑国华, 李毅晶, 王让剑
    茶叶科学    2023, 43 (6): 769-783.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6
    摘要132)      PDF(pc) (749KB)(164)   
    利用38对SSR荧光引物对208个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的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态性、遗传分化、基因流、分子方差进行分析,并调查其叶片性状。结果表明,208个福建茶树资源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674,Shannon’s信息指数为1.444;叶面积与叶片长宽比平均值分别为27.442 cm2和2.516;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个体间遗传变异。经群体结构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8个群体,群体a、b、f、h内材料来源单一,群体c、d、e、g内材料来源复杂,不同地点间茶树群体遗传背景相似。群体a、群体b、群体e内共有40个福建茶树品种,群体a内主要为适制绿茶品种,群体b内主要为适制乌龙茶品种,群体e内代表性品种为适制绿茶品种,群体a、群体b、群体e的群体属性与适制茶类存在一定相关性;群体c内包含南靖县、云霄县与平和县资源,地理位置相对较近,群体属性与地理来源相关。群体g与群体e群体间基因流为6.321,表明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群体相似系数聚类显示群体d与群体b亲缘关系较近。群体h与其他群体间遗传分化明显,叶面积、叶齿数性状特征差异显著(P<0.05),群体f与其他群体间亲缘关系较远,叶齿数、叶脉对数性状特征差异显著(P<0.05),说明群体h和群体f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需进一步鉴定。本研究结果为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的鉴定、筛选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7. 福建野生茶树资源嘌呤生物碱构成评价及特异资源筛选
    陈潇敏, 赵峰, 王淑燕, 邵淑贤, 吴文晞, 林钦, 王鹏杰, 叶乃兴
    茶叶科学    2022, 42 (1): 18-28.  
    摘要324)      PDF(pc) (964KB)(162)   
    以43份福建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测定其嘌呤生物碱构成,并经描述统计分析及聚类分析后,系统地分析了其特征属性。结果显示,参试资源样的嘌呤生物碱构成差异明显,大致可划归4个具体类群:类群Ⅰ嘌呤生物碱总量及构成接近于常见茶树品种;类群Ⅱ嘌呤生物碱较高,且主要由咖啡碱构成,仅含少量苦茶碱和可可碱;类群Ⅲ嘌呤生物碱较高,且苦茶碱与咖啡碱含量相当,仅含少量可可碱;类群Ⅳ嘌呤生物碱高,且构成以苦茶碱为主,咖啡碱和可可碱都较低。经综合评价后,从中筛得嘌呤生物碱构成较特异资源14份,包括高嘌呤生物碱(>60 mg·g-1)5份,高咖啡碱(>50 mg·g-1)7份,高苦茶碱(>30 mg·g-1)7份。本研究可为茶树的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品种选育及生产利用提供更多种质资源信息和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8. 儿茶素单体EGC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满子意, 凤怡, 吴祥庭
    茶叶科学    2022, 42 (6): 863-874.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01
    摘要256)      PDF(pc) (963KB)(162)   
    为研究儿茶素单体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及机制,以干燥绿茶为原料,采用热水提取法、三氯甲烷脱色素和柱层析分离,得到EGC单体。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纯化的EGC单体进行结构表征,再通过滴定法研究EGC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及类型,然后通过荧光光谱法以及分子对接技术表征了EGC对胰脂肪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EGC以非竞争性方式对胰脂肪酶表现出抑制作用,并且抑制效果随EGC浓度的增加呈持续上升趋势,半抑制浓度为(1.62±0.085) mg·mL-1。EGC对胰脂肪酶有荧光猝灭作用,可通过分子间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与酶中的氨基酸残基结合,导致酶的化学结构和空间构象发生变化,从而降低酶活性。EGC主要通过改变胰脂肪酶的化学结构和空间构象来抑制该酶活性,从而达到降血脂功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9. 不同茶树品种(系)对减半施肥的响应研究
    疏再发, 郑生宏, 邵静娜, 周慧娟, 吉庆勇, 刘瑜, 何卫中, 王丽鸳
    茶叶科学    2022, 42 (2): 277-289.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2.009
    摘要438)      PDF(pc) (529KB)(161)   
    针对中茗6号、中茗192、中茗7号、望海茶1号和龙井43等5个茶树品种(系),通过2年减半施肥与常规施肥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减半施肥对茶树物候期、茶叶产量、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常规施肥,减半施肥对5个茶树品种(系)物候期影响较小;减半施肥下茶叶产量、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氨酸含量降低,而茶多酚、酯型儿茶素、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和酚氨比升高,茶叶感官审评结果与内含成分变化相似。相对常规施肥,减半施肥下中茗6号、中茗7号、中茗192、望海茶1号和龙井43两年平均减产分别为4.19%、12.09%、2.13%、22.59%、3.29%;望海茶1号对减半施肥的响应明显,龙井43和中茗7号对减半施肥响应较显著,中茗6号和中茗192对减半施肥的响应较小。除望海茶1号产量显著下降外,各茶树品种(系)在两种施肥水平下的茶叶产量和品质整体差异不明显,一定程度说明减半施肥2年内不会显著影响茶园效益,研究结果为茶园减肥实施的同时稳定茶园效益提供初步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0. 茶鲜叶挥发物组分及对茶树病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
    智亚楠, 徐运飞, 朱明星, 王春生, 金银利, 陈利军
    茶叶科学    2021, 41 (3): 371-378.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3.005
    摘要534)      PDF(pc) (1930KB)(160)   
    为明确茶鲜叶中的挥发物组分及其与茶树主要病原菌之间的关系,利用HS-SPME-GC-MS法萃取分析茶鲜叶挥发物组分,并以茶褐枯病菌、茶云纹叶枯病菌、茶炭疽病菌、茶轮斑病菌为目标菌,测定茶鲜叶主要挥发物单体组分对病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结果显示,从茶鲜叶挥发物中分离到28个组分,鉴定出其中19个组分,占挥发物总量的94.405%,其主要组分为(Z)-己酸-3-己烯酯(18.395%)、乙酸叶醇酯(16.935%)、罗勒烯(12.615%)和顺-3-己烯基丁酯(11.210%),其中顺-3-己烯基丁酯对4种病原菌均具有熏蒸抑制作用,EC50均低于61.29 μL·L-1。结果表明,顺-3-己烯基丁酯有作为熏蒸型杀菌剂应用于茶树病害防控的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1. 四川3个特色茶树品种芽叶性状及光合特性分析
    谢文钢, 陈玮, 谭礼强, 颜麟沣, 唐茜
    茶叶科学    2021, 41 (6): 813-822.  
    摘要435)      PDF(pc) (856KB)(158)   
    为明确峨眉问春、川茶2号、紫嫣等3个四川特色品种的光合性能和生产潜力,本研究以常绿品种福鼎大白茶和紫化品种紫娟为对照,考察了3个品种春夏梢叶片的光合指标、叶绿素荧光、光合色素含量以及芽叶性状。结果表明,川茶2号的春、夏季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率(WUE)较高;其Φ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潜在活性(Fv/F0)最高,光化学猝灭系数(qP)、光系统ΦPSⅡ能量分配中光化学反应的相对份额(P)和反应中心耗散的相对份额(EX)及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峨眉问春的春季PnWUE最高;但夏季Pn较低,其Φ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潜在活性(Fv/F0)最低,光合电子传递速率(Φ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及ΦPSⅡ实际光合能力PhiPS2)最慢。紫嫣的春、夏季Φ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最高,Pn及光合色素含量较高。与春季相比,各品种的夏季蒸腾速率(Tr)和气孔限制值(Ls)升高,而WUE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降低。产量方面,川茶2号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峨眉问春的产量与福鼎大白茶的差异不显著,紫嫣则显著低于福鼎大白茶(P<0.05)。可见,川茶2号的光合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其产量最高;峨眉问春的春季光合能力和水分利用率较高,但夏季较低,其产量较高;紫嫣的光合色素及光合能力较高,但产量较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2. 茶树白化果皮超微结构观察及分子机制研究
    汤榕津, 刘浩然, 刘丁丁, 张晨禹, 龚洋, 叶圆圆, 陈杰丹, 陈亮, 马春雷
    茶叶科学    2022, 42 (6): 779-79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09
    摘要230)      PDF(pc) (1891KB)(156)   
    茶树白化果皮是茶树白化突变体中的稀有材料,目前还未有文献记载。以中茶129为对照,对云白1号白化果皮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同时对两份材料的果皮、种子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与中茶129的绿色果皮相比,白化果皮细胞内的质体结构严重损坏,无法进一步发育形成叶绿体;富集分析表明,果皮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以及氨基酸代谢等通路中,说明在云白1号果皮中,叶绿体发育缺陷导致光合作用及其推进的碳代谢和氮代谢相关进程受到了严重影响;此外,两份材料的种子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脂质降解通路中,表明云白1号种子的碳协调分配方式不同于中茶129,这可能有助于维持白化果实种子的正常生长发育。相关结果可为深入研究茶树果实白化现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3. 拮抗炭疽病的茶树内生菌筛选、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
    郑世仲, 周子维, 陈晓慧, 蔡烈伟, 江胜滔, 刘盛荣
    茶叶科学    2023, 43 (2): 205-215.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06
    摘要243)      PDF(pc) (2257KB)(156)   
    为筛选高效拮抗茶树炭疽病的内生细菌,以茶树健康叶片为材料,采用平板对峙拮抗法进行筛选,并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鉴定、抑菌效果评价及培养条件优化。从分离的162株内生细菌中筛选到1株对茶树胶孢炭疽菌有较好抑制效果的拮抗细菌X13。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及16 S rDNA系统进化发育分析显示,分离的菌株X13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X13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为61.6%。生长曲线表明,菌株X13对数生长期为接种后2~14 h。响应面优化的培养条件为4.0%(质量百分浓度)玉米粉,1.0%(质量百分浓度)的硝酸钠,接种量3.5%(体积分数)。本研究结果可为茶树炭疽病防治及生防菌剂的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4. 小檗碱对不同茶树炭疽菌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
    张志鹏, 程庆华, 谢靖康, 万宇鹤, 童华荣, 陈应娟
    茶叶科学    2022, 42 (3): 367-375.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6
    摘要364)      PDF(pc) (2110KB)(156)   
    为研究小檗碱在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引起的茶树叶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以松针炭疽菌(C. fioriniae)、喀斯特炭疽菌(C. karstii)、重庆炭疽菌(C. chongqingense)、山茶炭疽菌(C. camelliae)和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5种不同茶炭疽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小檗碱对不同炭疽菌的抑菌活性,并比较了其抑菌活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小檗碱对C. camelliaeC. chongqinggense的抑制效果最好,在质量浓度为12 mg·mL-1时达到100%抑菌率,其次是C. gloeosporioidesC. karstiiC. fioriniae,其抑菌中浓度(Concentration for 50% of maximal effect,EC50)分别为2.828、3.288、4.164、4.778、5.104 mg·mL-1。显微镜镜检发现,小檗碱对5种炭疽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均存在明显影响,随小檗碱浓度的增加,部分菌丝出现不规则膨大现象,分生孢子形态也出现扭曲变形;生物活性检测发现,小檗碱处理后,不同炭疽菌的细胞结构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增强。研究结果明确了小檗碱对茶树炭疽菌的抑菌活性及应用前景,为炭疽菌引起的茶树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及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5. 山茶炭疽菌对茶树的致病性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
    程开鑫, 杨凯欣, 邓雅元, 黎欣, 刘恩贝, 王玉春, 吕务云
    茶叶科学    2023, 43 (1): 55-6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04
    摘要249)      PDF(pc) (4410KB)(155)   
    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引起茶树叶部病害的优势致病菌。从中国13个产茶省的茶树病叶中分离获得65株炭疽菌菌株,基于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结合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均属于山茶炭疽菌。采用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进行致病力测试,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能导致茶树叶片发病,但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YCW1180、YCW1331、YCW1382、YCW1387、YCW1419、YCW1443、YCW1451、YCW1453、YCW1454、YCW1461、YCW1613和YCW2134等12个菌株致病力显著强于其他菌株,菌株YCW1378致病力最弱。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试65个山茶炭疽菌菌株对25%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药剂敏感性结果显示,25%吡唑醚菌酯对菌株YCW1436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仅为36.00%,抑菌效果最差,而对大部分菌株的抑制率高于70.00%,表明大部分菌株对该药剂高度敏感。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25%吡唑醚菌酯影响了山茶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以上研究结果为有效防治茶树叶部病害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6. 茶树NUDIX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陈振艳, 张相琴, 陈兰, 谢思艺, 刘硕谦, 田娜
    茶叶科学    2023, 43 (2): 159-17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02
    摘要256)      PDF(pc) (2179KB)(154)   
    NUDIX水解酶属于焦磷酸酶,在信息传递、植物生长协调和响应逆境胁迫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基于茶树(Camellia sinensis)基因组鉴定出43个NUDIX家族基因,并运用生物信息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其分析。结果表明,43个CsNUDXs蛋白质分子量介于11.8~89.2 kDa,氨基酸长度为102~342个,理论等电点为4.49~9.26,18.6%的蛋白为稳定性蛋白;根据进化关系将CsNUDXs分为6个亚家族;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CsNUDXs具有许多与激素响应、逆境胁迫和生长发育等调控相关的作用元件;对CsNUDXs家族基因在不同器官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CsNUDX3CsNUDX7在果实中表达量较高,而CsNUDX22CsNUDX25在果实中表达量极低,CsNUDX30在老叶中表达量极低;不同处理组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1 mmol·L-1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下CsNUDX1CsNUDX2CsNUDX33等表达量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而1 mmol·L-1水杨酸(SA)处理下CsNUDX4CsNUDX12CsNUDX22等表达量则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300 mmol·L-1 NaCl处理下CsNUDX2、CsNUDX4CsNUDX22等表达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初步解析了CsNUDXs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发现CsNUDXs可响应高盐胁迫和MeJA、SA处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7. 分布控制的乘坐式仿形采茶原型机研制与试验
    赵润茂, 卞贤炳, 陈建能, 董春旺, 武传宇, 贾江鸣, 毛明, 熊永森
    茶叶科学    2022, 42 (2): 263-27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2.003
    摘要318)      PDF(pc) (4144KB)(153)   
    为提高茶鲜叶采摘机械的自动化水平以及采摘完整率,降低采茶机系统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本研究提出了机采茶蓬面割刀自动仿形方法和分布式快速控制原型机低成本开发方法,研制了仿形采茶样机,并开展室内和田间试验。仿形采茶机采用超声波传感器,感知往复式割刀与茶树蓬面间的距离信息,通过丝杆实现仿形传动;利用Hampel滤波和低通滤波算法对距离信息在线预处理,剔除叶间空缺和割刀振动对茶蓬面真实高度估计的影响。为避免PD控制中数字差分对信号噪声的放大,设计了基于非线性跟踪微分器的仿形控制律PNTD。基于CAN总线网络和代码生成技术,实现多执行单元的分布式快速控制原型机并开展试验,室内多次阶跃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响应最大峰值时间为0.14 s,最大超调量为3.6%;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割刀覆盖区嫩梢平均采收率92.01%,芽叶完整率82.6%,杂质率6.4%,一芽三叶及以下嫩梢占87.91%。研制的分布式控制仿形采茶原型机作业有效,所采茶鲜叶满足大宗茶机采技术标准和后续加工工艺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8.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茶鲜叶中79种农药残留
    潘瑛洁, 孟祥河, 钱园凤, 宁建美, 王月圆, 刘齐铭, 唐仕琴, 徐晓安, 叶沁
    茶叶科学    2023, 43 (2): 250-26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04
    摘要212)      PDF(pc) (393KB)(151)   
    建立以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茶鲜叶中79种农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以乙腈为提取剂,茶鲜叶样品经高速破壁均质后加入NaCl盐析,离心取上清液经无水硫酸镁、C18、PSA和GCB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后上机,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分段时间窗口采集数据,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79种目标化合物在0.001~0.400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0 6~0.999 9,在0.01、0.03、0.05、0.10 mg·kg-1和0.20 mg·kg-1等5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0.7%~119.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1%~19.8%,方法定量限为0.01~0.05 mg·kg-1。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分析速度快,适用于茶鲜叶中79种农药残留的检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9. 茶树叶绿体基因组SNP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
    罗祥宗, 胡云飞, 吴淋慧, 赵雅琦, 郑伟铭, 黎巷汝, 李力
    茶叶科学    2022, 42 (6): 768-77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12
    摘要281)      PDF(pc) (1518KB)(150)   
    传统的叶绿体基因分子标记在茶组植物分类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相对有限,为了筛选可用于茶树鉴别与母系溯源的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组合,将18个已报道的茶组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通过设计通用引物,在169个茶树品种/品系中进行候选分子标记扩增与一代测序分析,筛选出16对引物,共含25个SNP位点可用于茶树品种母系溯源与鉴别分析。另外,将SNP位点组成的DNA指纹图谱结合茶树品种资源基本信息进行数字编码,最终形成由30位数字组成的茶树品种资源分子身份证,并构建相应的条形码和二维码用于品种识别。本研究数据为茶树品种的母本溯源与鉴别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0. 不同品种、地区茶叶籽仁含油量及茶叶籽油中脂肪酸组分和含量差异性分析
    向晶, 梁月荣, 赵东, 王开荣, 陆建良, 袁名安, 郑新强
    茶叶科学    2022, 42 (2): 233-24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2.008
    摘要387)      PDF(pc) (784KB)(150)   
    为了筛选出含油量高且脂肪酸组分丰富的茶树品种,对9个省区49个茶树品种茶叶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品种茶树茶叶籽含油量范围为16.29%~33.80%。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各个品种茶叶籽油中脂肪酸的组分和含量,共检测出19种脂肪酸,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α-亚麻酸,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46.00%~72.64%、8.05%~31.05%、12.02%~18.80%、2.16%~5.34%和0.36%~1.20%;不同品种茶叶籽油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平均为1∶3.04∶1.40。脂肪酸组分相关性分析表明,油酸与反-油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呈极显著负相关,而油酸与α-亚麻酸、棕榈酸呈极显著正相关,反-油酸与棕榈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不同地区茶叶籽油在脂肪酸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综合考虑,中茶108(浙江)、金萱(广东)、湘波绿2号和槠叶齐的茶叶籽油中脂肪酸含量较高,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更均衡,可作为油用良种进行利用。保山混合种、香山早、金萱(湖南)、紫娟和云南野生种5个品种的茶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比高,适用于药物和化妆品用油的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1. 茶叶嫩梢采摘末端执行器的设计研究
    许丽佳, 刘琦, 代建武, 陈小虎
    茶叶科学    2021, 41 (5): 705-716.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5.006
    摘要409)      PDF(pc) (1542KB)(149)   
    为了解决茶叶嫩梢的选择性采摘问题,以茶叶嫩梢的物理学特性为设计依据,设计了一种可夹提式采摘茶叶嫩梢的末端执行器,运用MATLAB软件的GUI模块及SolidWorks软件对采摘末端执行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优选分析,并获得最佳组合参数,通过运动学仿真分析可行且满足夹持力要求;采摘末端执行器模型在茶园进行采摘试验,结果表明,一芽一叶的漏采率为2.8%、采摘完整率为91%;一芽两叶的漏采率<3%、采摘完整率为94%,试验结果验证该采摘末端的结构设计及其参数切实可行,为茶叶嫩梢的选择性采摘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后续茶叶嫩梢采摘机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2. 茶树腐皮镰刀菌拮抗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促生防病特性分析
    邓晓旭, 谢夏, 潘娅梅, 赵丰华, 蒋双丰, 徐文, 张洁, 孙润红, 夏明聪, 杨丽荣
    茶叶科学    2023, 43 (1): 67-77.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05
    摘要225)      PDF(pc) (973KB)(148)   
    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是可以引起茶树茎腐和枯萎的致病真菌。为获得对茶树腐皮镰刀菌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茶园收集的茶树(Camellia sinensis)健康叶片中采用梯度稀释法分离纯化得到内生细菌56株,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对腐皮镰刀菌抑制效果较好的菌株,并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测定其防病促生指标并进行抑菌谱试验,通过发酵液试验和平板对扣法评估挥发性物质对腐皮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菌株YB-1476对腐皮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63.31%,拮抗效果最佳,鉴定其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株有产铁载体和吲哚乙酸、分泌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及溶磷的能力。抑菌谱试验表明,菌株YB-1476对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ana)、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PH-1)、念珠状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和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5种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达到65.03%、42.32%、51.67%、52.33%和63.22%。发酵液原液、稀释10倍和稀释100倍发酵液对腐皮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6.67%、51.85%和18.52%。菌株YB-1476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腐皮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53.37%。以上结果表明,菌株YB-1476在防控茶树茎腐和枯萎病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3. 可追溯茶叶产品的认知、信任与购买意愿研究
    何文丽, 潘杉, 管曦
    茶叶科学    2022, 42 (1): 140-150.  
    摘要369)      PDF(pc) (494KB)(147)   
    基于646份消费者调查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消费者对可追溯茶叶产品的认知情况、信任程度与其购买意愿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对可追溯茶叶产品认知程度的增加会提升消费者对可追溯茶叶产品的信任程度,对可追溯茶叶产品信任程度的增加会显著提升消费者购买可追溯茶叶产品的意愿;认知程度对提升消费者对可追溯茶叶产品的购买意愿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信任在认知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政府和茶企应注重对可追溯茶叶产品的宣传和引导,提升消费者对可追溯茶叶产品的认知与信任程度,从而增强消费者对可追溯茶叶产品的购买意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4. 黄化茶树叶片光合及荧光特性分析
    刘东娜, 龚雪蛟, 李兰英, 黄藩, 尧渝, 胥亚琼, 高远, 罗凡
    茶叶科学    2023, 43 (6): 757-768.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2
    摘要126)      PDF(pc) (557KB)(147)   
    以3个叶色黄化茶树品种为研究材料,以绿色系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研究黄化茶树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及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特性的变化,为叶色黄化茶树品种的种质评价及栽培管理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1)黄化茶树叶片叶绿素总量比对照茶树品种低71.7%~86.8%,类胡萝卜素总量维持在0.16~0.31 mg·g-1。(2)3个黄化茶树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等光合参数显著降低,光补偿点显著高于对照茶树品种。(3)黄化茶树叶片对光能的吸收、转化与利用等光合过程与对照茶树品种差异显著,其中金凤2号和中黄1号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中的L点和J点相对可变荧光显著升高;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MODIO/RCφDOφRO等显著增加,FV/FOETO/RCφPOφEOΨEOPIabs等显著降低。研究认为,黄化茶树叶片光合效率、潜力及生态适应能力均显著降低;其中,茶树黄化叶片光合色素显著减少、PSⅡ光能捕获及光合电子传递效率显著下降,热耗散能量显著增加,是导致其光合作用综合性能降低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5.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套种灵芝的茶树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韩海东, 周柳婷, 黄小云, 俞成然, 黄秀声
    茶叶科学    2023, 43 (4): 513-52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9
    摘要161)      PDF(pc) (1541KB)(146)   
    茶园套种灵芝是将茶叶加工的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生态循环间作模式,所形成的复合群体可以更彻底地覆盖地面,在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维持土壤微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未套种(CK)、套种1年(A1)、套种2年(A2)、套种3年(A3)的茶树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Miseq PE300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套种灵芝显著提高了茶树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碳含量,其中A3土壤升幅最高,各养分含量分别达32.36%、13.01%、69.21%和9.56%。α多样性指数表明,茶树根际土壤真菌群落Observed species指数和Chao1指数呈现CK>A3>A1>A2;ACE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呈现A3>CK>A1>A2。β多样性指数表明,A2与CK、A1、A3的茶树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差异相对较大。分类学分析发现,茶树根际土壤真菌分布于18门48纲135目309科632属。在门水平上,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CK、A1和A3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71.28%、68.74%和51.79%;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是A2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为64.48%。在属水平上,与CK相比,套种灵芝的茶树根际土壤A1中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被孢霉属(Mortierella)、毛孢子菌属(Piedraia)和三形菌属(Saitozyma)分别显著上升59.14、1.34、3.70倍和1.92倍(P<0.05);A2土壤的古根菌属(Archaeorhizomyces)显著下降76.81%,而棉革菌属(Tomentella)和支孢瓶霉属(Cladophialophora)分别显著上升788.43倍和36.24倍(P<0.05);A3土壤的被孢霉属和灵芝属(Ganoderma)分别显著上升1.09倍和0.81倍(P<0.05)。综上所述,茶园套种灵芝可有效调节茶树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结构,改善茶园土壤微生态环境,为茶园可持续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6. 基于肝脏转录组学探究发花红茶降血糖作用的潜在机制
    曾鸿哲, 彭丽媛, 万丽玮, 刘昌伟, 方雯雯, 王阔飞, 张欣仪, 文帅,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3, 43 (5): 645-65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3
    摘要173)      PDF(pc) (2294KB)(145)   
    EGCG作为茶叶中保护血糖稳态的主要活性成分,发花红茶中的EGCG等低分子量多酚含量极低,并且少见发花红茶的降血糖作用研究。为探究发花红茶的降血糖作用及潜在机制,采用自发性高血糖GK大鼠,给予280 mg·kg-1发花红茶提取物(相当于人体每日饮用9 g发花红茶)灌胃干预,检测其对高血糖大鼠体重、血糖稳态、血糖稳态相关调控因子、糖尿病并发症以及肝脏转录谱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发花红茶能够明显降低高血糖大鼠的空腹血糖值、随机血糖值;改善高血糖大鼠糖代谢异常现象,保护高血糖大鼠的血糖稳态;减轻高血糖大鼠糖尿病并发症损伤。此外,转录组学分析表明,发花红茶的降血糖作用可能与调控肝脏Gck、Pklr、Pkm等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发花红茶可作为一种潜在的降血糖功能饮品,为发花红茶等发酵茶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7. 基于机器视觉的小贯小绿叶蝉智能识别的研究与应用
    边磊, 何旭栋, 季慧华, 蔡晓明, 罗宗秀, 陈华才, 陈宗懋
    茶叶科学    2022, 42 (3): 376-38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6.001
    摘要297)      PDF(pc) (1047KB)(144)   
    深度学习已经在农作物害虫实时监测的智能识别过程中广泛应用。以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识别模型为基础,研究深度学习在诱虫板上叶蝉识别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小贯小绿叶蝉田间种群调查的准确性。本研究设计了一种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识别、计数方法,首先采用黄色诱虫板诱集小贯小绿叶蝉,利用相机对诱虫板进行图像采集并上传至服务器,然后通过服务器部署的目标检测算法,对图像中叶蝉进行识别与计数。通过算法筛选,确定YOLOv3作为识别算法,用改进后的Soft-NMS代替原来的NMS,用K-means聚类方法计算新的先验框的尺寸,提升YOLOv3对目标识别的速度和准确率。通过田间试验对比诱虫板上叶蝉的真实数量,结果显示优化后识别算法的准确率可达到95.35%以上。本研究验证了诱虫板诱集、目标识别算法和物联网技术相结合,能够为小贯小绿叶蝉田间种群的实时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可为其他具有颜色偏爱性昆虫的实时监测和茶园害虫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8. 基于UPLC技术解析金萱×紫娟F1分离群体代谢物的遗传变异
    刘庆帅, 璩馥榕, 魏梦园, 钟红, 王熠, 陈亮, 金基强
    茶叶科学    2022, 42 (1): 29-40.  
    摘要287)      PDF(pc) (988KB)(143)   
    为创制高甲基化儿茶素茶树新种质,以金萱和紫娟为亲本构建了一个F1代分离群体,并通过建立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群体内各单株的代谢物含量及其遗传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群体中多数代谢物含量分布符合正态偏陡分布,变异系数在20%~30%,且均存在一定数量的超亲个体,并从中筛选出9份高甲基化儿茶素等富含功能成分的优异单株。同时,结果显示多数代谢物含量在秋季高于春季,且儿茶素总量随叶片紫化程度加深而减少。本研究建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为今后鉴定和筛选优异茶树种质资源和育种材料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测定方法;对金萱×紫娟F1分离群体生化组分的遗传变异研究也为今后高功能成分育种和通过正向遗传学发掘调控相关性状的基因提供了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9. 中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贸易波动成因分析——基于修正的CMS模型
    刘诗羽, 李道和
    茶叶科学    2021, 41 (6): 876-888.  
    摘要458)      PDF(pc) (632KB)(143)   
    本研究在分析中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贸易现状的基础上,利用修正的恒定市场份额(CMS)模型分析了2000—2019年中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贸易波动的成因。结果表明,美国市场茶叶进口需求的增加是中国茶叶出口增长的最主要拉动力,而竞争力效应和二阶效应对中国茶叶出口增长起到了较强的逆向拉动作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对美国市场出口的各类茶叶产品的竞争力均呈现下降趋势,此外中国茶叶出口结构不符合美国市场茶叶需求结构、茶叶生产成本提高等也抑制了中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的增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0. 贵州山区生态茶园不同凋落物木质素、纤维素分解特征
    刘莎茜, 杨瑞, 侯春兰, 马觉兵, 郭家瑞
    茶叶科学    2021, 41 (5): 654-668.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5.003
    摘要571)      PDF(pc) (588KB)(143)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贵州久安生态茶园内云南樟(Cinnamomum glanduliferum)、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叶凋落物以及茶树(Camellia sinensis)修剪物为研究对象,分析5种单一凋落物类型,以及9种混合凋落物类型(茶树-云南樟、茶树-马尾松、茶树-杉木、茶树-光皮桦、杉木-光皮桦、云南樟-光皮桦、云南樟-马尾松、云南樟-杉木、光皮桦-马尾松)分解速率和木质素、纤维素释放特征及差异性。结果表明,单一凋落物类型中,阔叶树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大于针叶树种;阔叶树种凋落物木质素含量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而针叶树种总体上则呈现下降趋势;凋落物纤维素含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单一凋落物纤维素释放规律与混合凋落物纤维素释放一致,均为直接释放;单一凋落物木质素释放存在3种规律;混合凋落物木质素释放规律有5种。分析9种混合凋落物分解特征,44.4%的混合凋落物混合分解表现为加和效应,11.2%的混合分解表现为拮抗效应,44.4%的混合分解表现为协同效应;22.2%的混合凋落物木质素的释放表现为促进释放,55.6%的混合凋落物木质素释放表现为促进富集;22.2%的混合凋落物纤维素释放表现为促进释放;11.1%的混合凋落物纤维素释放表现为促进富集。研究结果可为维持茶园肥力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1. L-茶氨酸对CUMS抑郁大鼠海马和肠道损伤的干预作用研究
    陈美艳, 刘芬, 林勇, 左高隆, 左颖鹏,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1, 41 (4): 511-524.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4.005
    摘要534)      PDF(pc) (3494KB)(141)   
    以SPF级SD雄性大鼠为实验动物,建立慢性不可预见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模型,给予不同剂量L-茶氨酸灌胃干预,观察L-茶氨酸对CUMS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海马和肠道组织病理变化,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羟色胺(5-HT)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含量的影响,探讨L-茶氨酸干预对CUMS抑郁大鼠海马和肠道损伤及功能异常的作用。结果表明,相比模型组,L-茶氨酸各剂量组大鼠体质量、糖水偏好、横穿格数和站立次数、水中的活跃度、进入明箱次数及停留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中剂量组(100 mg·kg-1)达到显著水平;L-茶氨酸有效修复了CUMS造成的海马神经元损伤,降低了CUMS大鼠血清、结肠和盲肠中的IL-6和TNF-α含量,并减轻结肠、盲肠组织的损伤和炎症程度,且以中剂量组效果较好;L-茶氨酸能增加CUMS大鼠海马、大脑皮层以及结肠中5-HT、GLP-1的含量,部分条件下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L-茶氨酸具有改善CUMS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修复海马和肠道结构损伤以及功能异常等作用,其对“肠-脑轴”的调节可能是抗抑郁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2. 不同茶树品种中CsNUDX1基因催化功能、启动子结构及功能分析
    杨霁虹, 周汉琛, 徐玉婕
    茶叶科学    2023, 43 (5): 621-63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1
    摘要198)      PDF(pc) (1842KB)(139)   
    香叶醇是茶树中重要的萜烯类化合物,在不同茶树品种中的积累存在较大差异。茶树核苷二磷酸水解酶(Nucleoside diphosphate hydrolase,Nudix)基因CsNUDX1-cyto可促进香叶醇及其糖苷在茶树中的积累。为探究该基因在不同茶树品种中的催化功能及调控差异,分析了7个茶树品种中香叶醇的积累差异及CsNUDX1-cyto时空表达变化,同时分析了该基因的催化功能及其启动子结构和功能差异。结果显示,CsNUDX1-cyto表达量与香叶醇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805);香叶醇在中国变种茶树嫩梢中的含量显著高于阿萨姆变种茶树。农杆菌介导的本氏烟草遗传转化体系表明,不同茶树品种的CsNUDX1-cyto均能促进香叶醇的生物合成。启动子活性分析显示,云抗10号茶树品种中CsNUDX1-cyto的启动子活性较弱;结构分析表明,云抗10号茶树品种CsNUDX1-cyto启动子在转录起始位点-33处有185碱基的序列插入,使得增强元件CAAT-box位于-133处(其他品种CAAT-box均位于-47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中的CsNUDX1-cyto均能够促进香叶醇的生物合成,但启动子区域遗传多样性使得其表达水平有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3. 壳聚糖复合β-乳球蛋白负载EGCG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
    陈珂, 王苑竹, 杨晓颖, 张冬英, 朱强强
    茶叶科学    2022, 42 (5): 731-739.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03
    摘要254)      PDF(pc) (1015KB)(137)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作为茶叶中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但低稳定性使其容易被氧化降解,生物利用率低。利用羧甲基壳聚糖(CMC)、壳聚糖盐酸盐(CHC)、β-乳球蛋白(β-LG)作为壁材,制备壳聚糖复合β-乳球蛋白负载EGCG纳米粒,通过透射电镜、结构表征(粒径、Zeta电位测定)对颗粒微观形态进行观察,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颗粒包埋率、模拟胃肠液释放率进行测定,最后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探究包埋后颗粒的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CS-β-LG-EGCG纳米粒结构完整、粒径10~100 nm、粒子分散;包埋率大于50%,且在肠液和胃液中具有缓释作用;CS-β-LG-EGCG纳米粒与胰岛素无拮抗作用,与未包埋的EGCG相比,包埋后颗粒具备的缓释作用可减缓血糖的回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4. 茶树根系耐铝促生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武警, 陈楠楠, 韩梦琳, 陈高, 厉伟伟, 张蜀香, 蒋晓岚
    茶叶科学    2022, 42 (5): 610-622.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06
    摘要317)      PDF(pc) (581KB)(137)   
    茶树喜酸耐铝,且低浓度的铝促进茶树生长,然而其调控机理并不清晰。从耐铝促生菌的角度,探究其可能的原因。以铝处理的茶树根系为材料,经分离鉴定,得到可培养的内生细菌38株,其中厚壁菌门27株,放线菌门11株。从利用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能力、溶磷能力、产铁载体能力和分泌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能力对38株内生细菌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38株内生细菌都有一种以上的促生能力,其中厚壁菌FBA、FPC以及放线菌AMM、ACP032155等菌株的综合促生能力较好;38株内生细菌在1 mmol·L-1 Al3+浓度下均能存活,其中放线菌AME2耐铝能力最强,在8 mmol·L-1 Al3+浓度下仍能存活,说明铝能促进茶树耐铝促生菌的生长,从而间接促进茶树的生长,为选育具有显著耐铝促生能力的茶树内生细菌用于茶树的栽培育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5. 茶多酚对茶食品中还原糖检测方法的影响
    盛政, 杜文凯, 王崇崇, 张博安, 张海华, 杜琪珍
    茶叶科学    2023, 43 (4): 567-575.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11
    摘要163)      PDF(pc) (2929KB)(136)   
    为寻找准确测定茶面制品消化产物中还原糖含量的方法,选取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酸、原花青素和阿魏酸4种典型酚类物质,分别以单独的酚类、酚类与葡萄糖共混、酚类与淀粉酶解物共混体系为样品,研究酚类物质对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GOPOD)法和荧光辅助糖电泳(FACE)法定量测定还原糖的影响。结果发现,阿魏酸对DNS法无影响,EGCG、没食子酸和原花青素可与DNS反应显色,表明其会影响DNS法的准确性;4种酚类物质均显著降低了GOPOD法测定的葡萄糖结果,而FACE法不受酚类影响且能直观表征淀粉酶解物中低聚还原糖分布。因此,FACE法在测定茶面制品及其酶解消化物中还原糖含量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6. 茶黄素(TF1)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王专, 韦武均, 任珍珍, 何志龙, 范玉纯, 周洁, 郭桂义, 蒋利和
    茶叶科学    2023, 43 (2): 287-29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18.001
    摘要228)      PDF(pc) (2627KB)(136)   
    探究茶黄素(TF1)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通过CCK-8检测细胞活力,用平板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划痕愈合试验和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PARP)、迁移相关蛋白(E-cad、N-cad、Vimentin、MMP9)和信号通路相关蛋白(TGF-β、smad3、p-smad3)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剂量TF1均可抑制Bel-7402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其凋亡,并且存在剂量依赖性,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Bax、E-cad蛋白表达水平较高,Bcl-2、PARP,N-cad、Vimentin、MMP9、TGF-β、smad3、p-smad3表达水平较低(P<0.05)。茶黄素可能通过TGF-β信号通路抑制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迁移,且促进其凋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7. 一种基于儿茶素的多酚氧化酶交联聚集体制备及其高效催化合成茶黄素-3,3ʹ-双没食子酸酯研究
    周晶辉, 刘昌伟, 张盛, 许岗, 胥伟,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77-388.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5
    摘要196)      PDF(pc) (1818KB)(136)   
    为了更加高效低成本地制备茶黄素,以儿茶素作为多酚氧化酶蛋白的交联试剂,对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来源的多酚氧化酶进行了酶交联聚集体的制备并应用于茶黄素-3,3ʹ-双没食子酸酯的合成。通过对酶交联参数优化以及交联前后的酶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pH 4.0,EGCG为0.5 mg·mL-1,多酚氧化酶活性200 U·mL-1,交联时间50 min时,可以获得交联酶的最佳酶活回收率。与游离酶相比,交联酶表现出更优异的催化性能(热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底物耐受性)。交联酶被用于合成茶黄素-3,3ʹ-双没食子酸酯时,产物质量浓度可达800 μg·mL-1,且交联酶能被重复循环使用至少3个批次,利用该方法制备茶黄素,可以显著降低酶的应用成本,具有潜在工业化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8. 茶树CsCHLI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不同叶色白化茶树中的表达分析
    赵逸清, 刘政均, 张田鑫, 赵彦婷, 肖斌, 高岳芳
    茶叶科学    2021, 41 (3): 327-336.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224.001
    摘要389)      PDF(pc) (1361KB)(134)   
    镁离子螯合酶是叶绿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与植物叶色的白化现象密切相关。以陕茶1号、白叶1号、极白1号、黄金芽和黄金叶等5个茶树品种叶片为试验材料,分别克隆其镁离子螯合酶I亚基(Mg-chelatase I subunit,CHLI)编码基因CsCHLI全长CDS序列。多序列比对显示,白叶1号中两个碱基差异位点(G502C,C1169T)导致在AAA+和AAA lid结构域中有2个氨基酸残基发生改变(G168R,A390V),黄金叶中1个碱基差异位点(G1202A)导致在AAA lid结构域中有1个氨基酸残基发生改变(R401H)。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CsCHLI定位于叶绿体中,碱基或氨基酸残基的差异并不影响其亚细胞定位。RNA二级结构分析表明,碱基位点突变会影响CsCHLI的茎环结构和二级结构的稳定性。与陕茶1号相比,不同叶色白化茶树品种中总叶绿素含量分别为陕茶1号的25%~77%,CsCHLI基因表达量分别为陕茶1号的24%~46%。结果表明,茶树中CsCHLI的基因表达与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这些结果将为深入研究CsCHLI在茶树叶绿素代谢中的功能以及茶树叶色突变的作用机理提供试验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9. 茶树黄金芽CsHIPP26.1蛋白螯合离子的筛选与鉴定
    刘富浩, 范延艮, 王域, 孟凡月, 张丽霞
    茶叶科学    2022, 42 (2): 179-18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2.006
    摘要474)      PDF(pc) (1284KB)(134)   
    重金属相关异戊二烯化植物蛋白(HIPPs)由于其独特的重金属结合域和异戊二烯序列的结构特点,成为一类重要的金属分子伴侣。为鉴定茶树(Camellia sinensis)黄金芽CsHIPP26.1蛋白的螯合离子,将pET-32a-CsHIPP26.1重组质粒和空载体分别转入大肠杆菌BL21,在分别添加4 mol·L-1的单一金属离子(CuCl2、ZnCl2、MgCl2、FeCl3、CaCl2)或5种金属离子混合液以及1 mmol·L-1 IPTG诱导的LB液体中培养,观测大肠杆菌的生长情况,并用His-tag蛋白纯化磁珠纯化获得融合目的蛋白,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析融合蛋白中金属离子含量,计算蛋白螯合的离子数目。结果表明,CsHIPP26.1蛋白仅与Zn2+和Cu2+螯合,且螯合Zn2+的能力显著强于Cu2+。根据其结合金属离子与目的蛋白质量摩尔比推测,CsHIPP26.1蛋白螯合Zn2+、Cu2+金属离子的最大数目分别为2和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0. 长三角地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效果测度研究
    魏妮茜, 项国鹏
    茶叶科学    2021, 41 (5): 731-742.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804.003
    摘要432)      PDF(pc) (1109KB)(133)   
    基于2011—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三角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效果进行测度,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均持续提升,但两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茶产业发展阶段性和区域性不平衡问题突出,旅游产业区域协同效应显著。长三角各省域内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同步性特征较为显著,产业融合趋势明显。但耦合协调度上升趋势缓慢,整体上促进长三角茶旅产业系统的良性互动和高质量融合发展任重而道远。最后,提出长三角地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1. 基于GC-MS和GC-O的茶本酒中特征风味物质研究
    黄翠, 王凤丽, 陈耀林, 于佳俊, 王伟, 杜苏峰, 宋涛, 蔡忠水, 薛洁, 武运
    茶叶科学    2023, 43 (5): 703-717.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2
    摘要160)      PDF(pc) (880KB)(133)   
    茶本酒作为茶原料深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延伸,融合了茶香与酒香且风味独特。为明确不同工艺下茶本酒风味物质的变化,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分析其风味成分,采用液液萃取/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法(Liquid-liquid 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LLE/GC-O-MS)中的香气强度(Odor specific magnitude estimation,OSME)法和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法确定特征风味物质及其对整体风味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在6款茶本酒中共检测出76种香气物质,其中酯类32种,醇类14种,醛酮类10种,酸类4种,萜烯类13种及其他3种物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分析结果显示,有21种可被嗅闻的香气成分,由OAV和OSME法共同鉴定出了12种关键香气物质,包括芳樟醇(玫瑰花香)、茴香脑(草药香)、癸酸乙酯(果香)、己酸乙酯(酒香)等。研究表明,不同种类微生物、发酵方式、蒸馏工艺显著影响茶本酒风味物质的组成及含量。研究结果对茶本酒特征香气表征及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2. 茯砖茶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UC小鼠炎症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黄翔翔, 谭婷, 禹利君, 王坤波, 黄建安, 徐诗钰,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1, 41 (5): 681-694.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5.004
    摘要429)      PDF(pc) (3509KB)(132)   
    为研究茯砖茶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的抗炎作用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6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0 mg·kg-1 EGCG对照组、高剂量茯砖茶(300 mg·kg-1)对照组、DSS模型组、DSS+10 mg·kg-1 EGCG处理组、DSS+低剂量茯砖茶(100 mg·kg-1)处理组、DSS+中剂量茯砖茶(150 mg·kg-1)处理组、DSS+高剂量茯砖茶(300 mg·kg-1)处理组,对照组n=5,处理组n=9。DSS造模1周后,灌喂处理4周,试验5周后处死小鼠,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评估小鼠结肠炎疾病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检测小鼠血清中IL-6、IL-8、IL-1β、TNF-α、IFN-γ等炎性因子水平及小鼠结肠组织中JAK2STAT3基因表达水平,利用PCR-DGGE、克隆测序等技术分析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结果表明,与DSS模型组相比,灌喂EGCG和不同剂量茯砖茶后,小鼠生存质量、结肠组织形态明显改善,显著降低了小鼠血清中IL-6、IL-8、IL-1β、TNF-α、IFN-γ水平(P<0.05);显著降低JAK2STAT3基因表达(P<0.05),抑制了JAK2/STAT3炎性信号通路;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增加、丰富度提高,不同处理组优势菌群发生变化。综上所述,茯砖茶可通过抑制JAK2/STAT3炎性信号通路以及调节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来改善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3. 抗小贯松村叶蝉和茶棍蓟马的茶树种质筛选及其抗性相关因素分析
    孙悦, 吴俊, 韦朝领, 刘梦月, 高晨曦, 张灵枝, 曹士先, 余顺甜, 金珊, 孙威江
    茶叶科学    2022, 42 (5): 689-704.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07
    摘要303)      PDF(pc) (3225KB)(132)   
    探讨不同茶树品种对小贯松村叶蝉(Matsumurasca onukii)和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的抗性,为抗虫茶树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11个茶树品种紫娟、水仙、梅占、白鸡冠、瑞香、奇兰、黄玫瑰、白牡丹、黄棪、大红袍、黄观音为供试材料,采用五点取样法对田间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并进行茶树植物学形态特征调查,以及叶片组织结构测定、化学成分检测,明确茶树物理性状、化学成分与抗虫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按抗小贯松村叶蝉的强弱,11个茶树品种可分为4类,第Ⅰ类:紫娟,感虫(S);第Ⅱ类:梅占、黄棪、奇兰、水仙、白牡丹,中感(MS);第Ⅲ类:瑞香、大红袍、黄观音、黄玫瑰,中抗(MR);第Ⅳ类:白鸡冠,抗(R)。按抗茶棍蓟马的强弱也可将其分为4类,第Ⅰ类:黄玫瑰,感虫(S);第Ⅱ类:瑞香、白鸡冠,中感(MS);第Ⅲ类:黄观音、奇兰,中抗(MR);第Ⅳ类:白牡丹、黄棪、大红袍、梅占、紫娟、水仙,抗(R)。结合相关分析显示,小贯松村叶蝉总虫口数与11个茶树品种的花青素含量、GC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上角质层厚度/叶片厚度、下角质层厚度/叶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游离氨基酸总量、栅栏组织厚度、上表皮厚度、上表皮厚度/叶片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叶长与茶棍蓟马总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且小贯松村叶蝉的总虫口数与茶棍蓟马总虫口数显著负相关(P<0.05)。综合分析得出,大红袍茶树品种和黄观音茶树品种对小贯松村叶蝉和茶棍蓟马均存在一定抗性,是值得推广的茶树良种。调查结果还发现小贯松村叶蝉和茶棍蓟马之间存在同期交替为害茶树的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4. 重度遮阴及复光条件下茶树根系的生理响应及抗氧化酶活性动态变化
    焦海珍, 邵陈禹, 陈建姣, 张晨禹, 陈佳豪, 李云飞, 沈程文
    茶叶科学    2021, 41 (5): 695-704.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5.005
    摘要500)      PDF(pc) (1803KB)(128)   
    遮阴是改善夏秋茶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关于遮阴对茶树鲜叶的影响已有诸多研究,但对茶树根系影响的研究还鲜见报道。通过盆栽试验,探讨湘妃翠和金萱在95%遮阴处理0、4、12 d及复光4 d的生理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遮阴持续12 d,茶树新发吸收根与一级侧根数增加,复光后4 d下降,根系活力变化趋势与此一致;遮阴后湘妃翠可溶性糖含量上升,复光后4 d湘妃翠和金萱可溶性糖分别显著上升5.82%和8.04%。重度遮阴4 d,两个品种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较高;遮阴12 d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PX活性较高,而复光后APX活性显著高于未遮阴。以上研究说明,茶树根系通过增加可溶性糖的含量进行渗透调节,增强根系活力以吸收和运输养分,并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清除自由基来响应重度遮阴环境。遮光率为95%的遮阴环境下,金萱更耐阴,而复光可能对茶树的根系造成一定程度胁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5. 茶多酚对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的影响
    李晶, 林彩容, 黄艳, 邓旭铭, 王艺清, 孙威江
    茶叶科学    2022, 42 (4): 477-49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03
    摘要351)      PDF(pc) (1680KB)(127)   
    为研究在农杆菌介导的茶树遗传体系中,茶多酚对农杆菌侵染效率的影响,以LBA4404、EHA105、ATCC15834和K599 4个农杆菌菌株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不同浓度茶多酚处理下的耐酚能力、被膜完整率、吸附性、virchv基因表达,以及遗传转化差异。结果显示,4个菌株的耐酚能力依次为LBA4404>K599>EHA105>ATCC15834,其中EHA105和ATCC15834菌株对茶多酚较为敏感;ATCC15834菌株被膜完整率与茶多酚的浓度、静置时间呈负相关,EHA105在600 mg·L-1茶多酚处理48 h后,其被膜完整率最低;ATCC15834和EHA105对烟草叶肉细胞的吸附能力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经茶多酚处理24 h后,ATCC15834中chvB和EHA105中chvB2的表达受到显著抑制,virA表达量与低浓度酚类的敏感性呈正相关性;烟草经农杆菌菌液(含茶多酚)侵染后,瞬时转化效率和稳定转化效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发状根诱导率大大降低。1 000 mg·L-1茶多酚处理后,ATCC15834的发根诱导率最低,仅为13.85%,坏死率高达33.85%。综上所述,茶多酚会降低农杆菌活力和被膜完整率,chv基因通过降低表达量影响其吸附性,最终导致烟草转化体系中瞬时转化效率和稳定转化效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6. UHPLC-Q-Orbitrap HRMS测定乌龙茶中呈味核苷酸及铁观音做青过程中呈味核苷酸变化分析
    黄艳, 周孝森, 高晨曦, 张灵枝, 荣杰峰, 孙威江
    茶叶科学    2023, 43 (2): 227-23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08
    摘要254)      PDF(pc) (371KB)(126)   
    核苷酸是茶叶中核酸和咖啡碱生物合成的重要底物,也是茶汤中重要的鲜味物质之一。建立了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Orbitrap HRMS)测定核苷酸含量的分析方法,可在4 min内测定茶叶中胞苷-5'-单磷酸(CMP)、尿苷-5'-单磷酸(UMP)、腺苷-5'-单磷酸(AMP)、肌苷-5'-单磷酸(IMP)和鸟苷-5'-单磷酸(GMP)等5种呈味核苷酸,并分析这5种核苷酸在铁观音做青过程中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种核苷酸的检出限为0.87~1.47 μg·g-1,定量限为2.62~4.41 μg·g-1,线性范围为50~1 000 ng·mL-1,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2.17%~4.17%和2.95%~4.74%,回收率为72.89%~91.98%;铁观音茶树品种可检测出UMP、CMP和AMP 3种核苷酸,含量分别为16.98~26.78、14.31~17.56、7.80~9.91 μg·g-1,由高到低依次为UMP、CMP、AMP,CMP在做青后期缓慢增加;呈味核苷酸总量变化范围为40.78~56.69 μg·g-1,呈现稳定性波动。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稳定性和精密度好,可为茶叶加工过程中风味化学物质分析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7. 中国茶叶种植户生产率增长的源泉与决定因素——来自2011—2017年微观数据的证据
    吕建兴, 陈富桥, 胡林英, 姜爱芹
    茶叶科学    2021, 41 (4): 577-591.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4.010
    摘要432)      PDF(pc) (1711KB)(126)   
    在经济新常态和茶叶消费回归理性的背景下,提高茶叶生产率对于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1—2017年微观跟踪数据,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分析茶叶种植户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增长及源泉,并进一步利用2013—2016年微观混合数据,基于“一步法”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分析茶叶种植户的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特别关注不同技术扩散路径和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研究期间茶叶种植户TFP年均增长2.71%,且呈增长趋势,但具有较为明显的西高东低的区域特征;(2)茶叶种植户的规模报酬率及技术进步率年均下降0.25%和1.50%,技术效率年均增长4.46%,表明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是技术效率的改进,而规模报酬率和技术进步却有阻碍作用,而且东中西部均表现出相同的特征;(3)进一步分析技术效率的决定因素,发现茶叶种植户参加合作社、参加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和政府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的技术推广和扩散途径能够显著提高技术效率,而且采用生物防治和放置粘虫色板的技术采纳行为同样显著提高技术效率,而是否为种植大户、是否与其他种植户交流病虫害防治经验以及是否安置杀虫灯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对于识别茶叶TFP增长及动力源泉、深刻理解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和扩散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8. 基于机器视觉的茶叶微波杀青中品质变化与预测研究
    吴鑫, 宋飞虎, 裴永胜, 朱冠宇, 姜乐兵, 宁文楷, 李臻峰, 刘本英
    茶叶科学    2021, 41 (6): 854-864.  
    摘要301)      PDF(pc) (1416KB)(126)   
    茶多酚、氨基酸、含水率是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传统检测方法周期长且过程复杂。本研究利用机器视觉对微波杀青过程中茶叶的色泽和纹理特征实时监测,在线检测含水率,同时检测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色泽、纹理特征与含水率、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均呈规律性变化且显著相关。对色泽和纹理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前3个主成分为输入建立极限学习机(ELM)、遗传神经网络(GA-BP)、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对品质成分含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ELM、GA-BP、CNN模型分别适用于含水率、茶多酚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预测,精度均在0.99以上。研究表明,通过实时监测茶叶的色泽和纹理特征来预测其在杀青过程中含水率、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9. 茶黄素-3,3'-O-双没食子酸酯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及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
    邓志慧, 曾洁, 付红娟, 常徽
    茶叶科学    2021, 41 (6): 823-830.  
    摘要250)      PDF(pc) (709KB)(126)   
    探讨茶黄素-3,3'-O-双没食子酸酯(TFDG)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及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以高脂饲料喂养加链脲佐菌素注射制造糖尿病大鼠,将其分为模型组(CON)、5 mg·kg-1和10 mg·kg-1 TFDG干预组(TFDG5和TFDG10),另取正常大鼠为对照组(NC),分组处理8周,监测体重和空腹血糖变化,观察大鼠腹主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ELISA检测血浆IL-6、IL-1β和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TFDG干预对体重和血糖无显著影响,病理切片观察显示TFDG干预组大鼠腹主动脉组织损伤较CON组有所改善,同时TFDG干预组大鼠血浆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血浆NO水平显著升高,腹主动脉组织MDA水平降低。进一步研究显示,TFDG下调了糖尿病大鼠腹主动脉组织NLRP3、caspase-1和IL-1β的表达,抑制NLRP3炎症通路激活。TFDG能够有效保护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并抑制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NLRP3炎症通路实现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0. 大厂茶紫芽品系P113不同季节花青素调控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刘霞, 李芳, 宋勤飞, 牛素贞, 吕立堂
    茶叶科学    2021, 41 (6): 789-801.  
    摘要310)      PDF(pc) (1766KB)(126)   
    为明确大厂茶紫芽品系P113在不同季节花青素积累的分子机理及合成途径上相关基因的表达特点,对春、夏、秋3个季节的P113一芽二叶进行转录组(RNA-Seq)和代谢组(UHPLC-MS/MS)分析。结果显示,检测到的10种花青苷衍生物含量随季节变化,其中4种随春、夏、秋季节变化呈上调表达,与其叶色表现一致;结构基因PAL、C4H、CHS、F3'5'H表达模式基本一致,均在夏季上调表达,在秋季的表达量与夏季无显著差异;4CL酶基因获得的2个差异表达基因均在夏季上调表达;F3H、DFR、ANS表达模式相似,均在夏季上调表达,且各有1个基因在秋季呈现下调表达;2个F3'H基因中有1个在夏季下调表达,1个随季节变化上调表达;FLS的13个基因均在夏季上调表达,而在秋季呈现不同表达模式;修饰基因LAR在夏季和秋季均出现两种表达模式;ANR仅获得1个差异表达基因,随季节变化上调表达;3个UGT79B1基因中有1个在夏季下调表达,在秋季上调表达,另2个仅在夏季上调表达,在秋季的表达量与夏季无显著差异;获得的7个CCoAOMT差异表达基因均在夏季上调表达,其中2个在秋季下调表达;调控基因bHLH、MYB随季节变化上调表达,对花青素合成有正向调控作用。研究表明,大厂茶紫芽品系P113在不同季节结构基因、修饰基因和调控基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时间特性,导致了花青素积累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1. 基于自适应增强的BP模型的浙江省茶叶产量预测
    陈冬梅, 韩文炎, 周贤锋, 吴开华, 张竞成
    茶叶科学    2021, 41 (4): 564-576.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4.009
    摘要436)      PDF(pc) (3148KB)(125)   
    本文采用1999—2018年浙江省59个县市的茶叶产量数据和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提出了基于产量等级因子的自适应增强的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的茶叶产量预测机制。首先分析提取了种植面积、年平均气温、3—7月的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等11个影响因子,然后构建浙江省茶叶产量预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基于产量等级因子的自适应增强的BP模型算法相关系数达到0.893,相对误差的平均值和方差分别为0.187和0.136。在试验数据选取方面,相较于距离预测年份较远的数据,采用临近预测年份的数据,预测精度较高。根据本研究的茶叶产量预测机制,建立了浙江省茶叶产量预测误差空间分布图,其中1级优势区的平均误差为18.32%,2级次优势区为16.73%,3级一般产区为22.69%。预测模型能够实现浙江省各县市的茶叶产量预测,对茶叶生产的宏观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2. 从肠道菌群改变探讨青砖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防作用
    周婷婷, 陈桂婷, 曹楠, 何建刚, 何功威, 肖长义, 李世刚
    茶叶科学    2021, 41 (5): 669-680.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914.001
    摘要447)      PDF(pc) (4419KB)(123)   
    通过肠道菌群改变研究青砖茶(GBT)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预防作用。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NC),模型对照组(MC),阳性药物对照组(PC)以及青砖茶低剂量组(LD)、高剂量组(HD),高脂饲料喂养小鼠建立NAFLD模型,同时预防性给予低、高剂量青砖茶水提取物和阳性药物血脂康,分别测定小鼠的体重、食物利用率、肝重、肝指数、TC、LDL-C/HDL-C及ALT含量,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切片,ELISA检测肝组织IL-1β、IL-18含量变化,16 S rDNA V3-V4区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变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菌群与NAFLD表型的相关性。与模型组比较,青砖茶组小鼠体重、食物利用率、肝重、肝指数、血清TC、LDL-C/HDL-C、ALT、肝组织TC、IL-1β、IL-18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肝脏病变程度有所改善;肠道菌群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显示Bacteroides物种丰度降低,且与NAFLD表型呈正相关,LactobacillusAlloprevotellaSaccharibacteria_genera_incertae_sedis物种丰度增加,且与NAFLD表型呈负相关,与NAFLD表型相关性最强的菌群为BacteroidesLactobacillus。青砖茶对NAFLD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影响肠道菌群的改变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3. 云南大叶种茶树籽油的特征指标与脂肪酸组成研究
    吴万富, 吕世懂, 杨学芳, 李悦, 张继光
    茶叶科学    2021, 41 (4): 463-470.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622.001
    摘要522)      PDF(pc) (537KB)(123)   
    采用化学滴定及气相色谱等手段,对产自云南普洱的5个大叶种茶树籽油及8个常见食用植物油的特征指标(折光指数、相对密度、碘值、皂化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5个大叶种茶树籽油折光指数为1.462 9~1.463 4;相对密度为0.914 8~0.916 7;碘值为859~903 g·kg-1;皂化值为189.0~193.2 g·kg-1;棕榈酸含量为14.29%~15.75%;油酸含量为57.83%~61.41%;亚油酸含量为18.81%~23.11%;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7.6%~19.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0.2%~82.4%。大叶种茶树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与油茶籽油、橄榄油较为接近,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接近1∶3∶1,脂肪酸的组成比例较为均衡,极具研发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4. 适制优质条形绿茶的生态经济型品种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
    陈敏仪, 庭玉杰, 方实明, 章夏胜, 许奥迪, 朱俊彦, 李叶云, 刘升锐, 韦朝领
    茶叶科学    2022, 42 (4): 588-60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08
    摘要272)      PDF(pc) (593KB)(123)   
    我国依据茶树品种农艺性状进行选育的国家级和省级良种已达300多个,但以综合价值为目标的生态经济型品种筛选尚未见报道。以条形绿茶为例,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AHP)对24个茶树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制优质条形绿茶的生态经济型茶树品种。综合专家打分和对其提出的建议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含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其中确定指标的两轮德尔菲法专家积极程度分别为82.5%和100%,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93和0.90,变异系数(CV)分别为0.19和0.16,肯德尔系数(W)分别为0.296(P<0.05)和0.358(P<0.05)。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364、0.204、0.128、0.108、0.124、0.072;二级指标权重在0.101~0.805(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其中重要性赋值的德尔菲法专家(第三轮)积极程度为100%、专家权威程度为0.91、CV为0.36、W为0.11(P<0.05)。模型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龙井长叶、舒茶早、菊花春分别以3.714、3.624、3.581得分位居前三名,是适制优质条形绿茶的生态经济型品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5. 茶树CsMGTs基因的克隆及其镁转运功能分析
    唐磊, 肖罗丹, 黄伊凡, 肖斌, 龚春梅
    茶叶科学    2021, 41 (6): 761-776.  
    摘要411)      PDF(pc) (5512KB)(122)   
    镁离子(Mg2+)作为叶绿素的中心成分,是植物细胞中含量最丰富的二价阳离子,也是多种酶的激活剂,特别是茶氨酸合成酶的活性依赖Mg2+,常被作为茶树专用肥的特征成分,因此对茶树的生长发育和茶叶的品质形成至关重要。MRS2/MGT家族镁转运蛋白在维持植物体内Mg2+的吸收转运、胞内平衡和耐逆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究茶树MRS2/MGT家族镁转运蛋白基因的功能,以茶树品种陕茶1号为材料,克隆了4条MRS2/MGT镁转运蛋白基因,分别命名为CsMGT1CsMGT2CsMGT2.1CsMGT3。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4个转运蛋白在C末端均含有2个跨膜结构域和1个保守的GMN三肽基序;系统发育分析显示,CsMGT1属于Clade C成员,而CsMGT2CsMGT2.1CsMGT3属于Clade B成员,所编码蛋白与木本植物柑橘MGT家族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表明,CsMGT1CsMGT2CsMGT2.1CsMGT3在茶树的根、茎、叶、花中呈组成型表达,且根和叶对Mg2+浓度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响应。鼠伤寒沙门氏菌镁转运缺失突变株MM281功能互补试验表明,CsMGT1和CsMGT2均具有Mg2+转运功能,且CsMGT1的Mg2+转运功能优于CsMGT2,而CsMGT2.1和CsMGT3几乎没有镁离子转运功能。本研究结果丰富了茶树CsMGTs家族的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阐明茶树通过镁转运功能机制实现对镁离子的利用奠定了前期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6. 茶谷蛾成虫触角转录组及嗅觉相关基因分析
    龙亚芹, 罗梓文, 王雪松, 龙丽雪, 玉香甩, 李金龙, 曲浩, 汪云刚, 陈林波
    茶叶科学    2021, 41 (4): 553-563.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316.001
    摘要386)      PDF(pc) (1248KB)(121)   
    为筛选茶谷蛾嗅觉相关基因,采用IlluminaHiSeq 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分别对茶谷蛾雌雄成虫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茶谷蛾触角转录组37 708条unigenes。通过同源性比对,在NR数据库成功注释16 027条unigenes;有11 701条unigenes得到GO注释,根据其功能可分为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三大类40亚类;有6 047个unigenes得到KOG注释,按照功能分为25类;根据KEGG数据库,有12 009条unigenes注释到283个通路。根据注释信息,挖掘到238个候选嗅觉相关基因,包括108个气味结合蛋白基因,55个气味/嗅觉受体基因,26个味觉受体基因、25个离子型受体基因、11个化学感受蛋白基因、4个感觉神经元膜蛋白基因、4个感官知觉基因、4个化学感受受体基因和1个气味降解酶基因。通过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12个气味结合蛋白基因、9个气味/嗅觉受体基因、4个信息素结合蛋白、3个味觉受体基因、1个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和1个离子型受体蛋白基因。本研究获得了茶谷蛾触角转录组数据,并鉴定出候选嗅觉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茶谷蛾的基因功能及嗅觉感受机制奠定分子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7. 茶树单宁酶CsTA的理化性质及其在绿茶饮料中的应用
    陈一凡, 阚新意, 蒋晓岚, 高丽萍, 夏涛
    茶叶科学    2023, 43 (1): 124-13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09
    摘要233)      PDF(pc) (980KB)(121)   
    茶叶中的酯型儿茶素对于绿茶滋味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夏秋季节茶树中积累过多的酯型儿茶素会降低茶叶感官品质。前期发现的茶树单宁酶CsTA具有水解酯型儿茶素的功能,但其理化性质以及能否在绿茶饮料加工中发挥一定作用尚不清楚。在前期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液相色谱技术对CsTA进行进一步探究。结果表明,单宁酶CsTA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5 ℃、热稳定范围在60 ℃以下、最适反应pH为7.0,Mg2+对单宁酶CsTA活性有明显的激活作用,Cu2+可使其完全失活,Mn2+、Zn2+、Al3+、Fe3+、Fe2+、Li+对单宁酶CsTA活性具有一定抑制作用,CsTA在冷冻干燥后有很好的贮存稳定性。将茶树单宁酶CsTA应用于绿茶茶汤后发现,当茶树单宁酶CsTA添加量为11 μg、料液比为1∶100、作用时间20 min、温度为35 ℃时对绿茶茶汤中酯型儿茶素的降解效果最好。本研究为今后利用CsTA在绿茶饮料生产中降低苦涩味,提升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8. 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的生长发育对自身视觉能力的影响
    谭畅, 单瑶, 周孝森, 姚秋怡, 蔡晓明, 边磊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67-37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4
    摘要175)      PDF(pc) (1304KB)(121)   
    异速生长普遍存在于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是昆虫适应外界环境的重要策略。视觉线索是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寄主选择和飞行运动的关键信息,随着叶蝉龄期的增长,叶蝉的体型和活动能力逐渐增强,同时复眼的形态也发生显著变化。通过组织学和行为学技术,测定叶蝉不同龄期复眼形态结构和视觉能力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叶蝉的视觉能力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增强,从1龄至5龄,若虫的光学灵敏度从0.04 μm2·sr提升至0.11 μm2·sr,视觉敏锐度从0.086 cpd(Cycles per degree,周/度)提升至0.112 cpd,均符合异速生长规律,但增速慢于若虫体型的增长速度。若虫羽化后复眼中部区域的光学灵敏度下降且雌雄虫存在显著差异,虽然成虫的视觉敏锐度有所提升,但依旧属于低分辨率视觉,有效视距非常有限。本研究证实了叶蝉为了优先体型及其运动相关器官的发育,视觉能力增长速度选择放缓且主要注重复眼视野的增加,以便于叶蝉感知大范围的视觉线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9. 茶树春季发芽期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王留彬, 吴立赟, 韦康, 王丽鸳
    茶叶科学    2023, 43 (6): 747-75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12
    摘要140)      PDF(pc) (1696KB)(120)   
    春季发芽期(Timing of spring bud flush,TBF)是茶树重要的农艺性状,对茶叶的风味品质和经济效益均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挖掘调控茶树TBF性状的关键候选基因,以龙井43×白毫早杂交的F1群体327株子代为材料,利用基于该群体构建的茶树高密度遗传图谱,采用MapQTL 6.0和GACD 1.2软件对茶树春季发芽指数(Sprouting indexs,SPI)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连续两年(2022、2023年)对群体子代的春季SPI进行观测,结果显示,SPI在F1群体内存在明显的性状分离,表现出数量性状的特征。利用MapQTL 6.0软件定位到1个主效的QTL(qSPI-5-1),分别可解释18.30%(2022年)和7.60%(2023年)的表型变异;利用GACD 1.2软件定位到2个稳定的QTL位点(qSPI-1,qSPI-5-2),解释2.75%~18.40%的表型变异,且qSPI-5-2qSPI-5-1位点基本重合。进一步将上述3个位点的置信区间与茶树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通过基因功能注释分析共筛选到23个与调控茶树春季发芽期相关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茶树春季萌发的调控基因和分子机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0. 乌龙茶可调幅仿手工摇青装置研制与工艺参数研究
    卞贤炳, 吴敏, 贾江鸣, 董春旺, 张晨安, 赵润茂, 陈建能, 王金双
    茶叶科学    2022, 42 (3): 409-422.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5
    摘要311)      PDF(pc) (1967KB)(119)   
    为助推乌龙茶的大规模标准化加工,提高摇青机械的摇青质量和效率,增进装备的适用范围,设计了可调幅仿手工摇青机构和单输入多输出的动力传输机构,建立了该可调幅摇青机构的运动学分析模型,利用MATLAB软件仿真得到球形筛的空间运动轨迹。在此基础上,对研制的摇青样机进行了乌龙茶摇青2因素4水平的多指标正交试验。采用综合评分法将多指标转化成单一指标,并通过正交检验分析得到较优工艺参数。在较优工艺参数下的乌龙茶摇青适度率为84.10%,失水率为33.63%,综合评分达到传统手工摇青的97.75%。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可调幅仿手工摇青机作业有效,在相关工艺参数得到匹配的基础上,可适用于不同季节、不同嫩度鲜叶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机械摇青;同时也为茶叶加工领域的相关工艺参数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1. 信阳10号叶绿体基因组及其系统进化
    闫明慧, 刘柯, 王满, 吕颖, 张倩
    茶叶科学    2021, 41 (6): 777-788.  
    摘要327)      PDF(pc) (1110KB)(119)   
    信阳10号是适制信阳毛尖的国家级良种,然而其起源以及与其他茶树品种之间的进化关系尚不清晰。利用MGI2000平台对信阳10号进行测序,组装获得了信阳10号的完整叶绿体基因组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同时,为探究信阳10号与其他茶树的进化关系,构建了46个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信阳10号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57 041 bp,包括2个反向重复区(IR,26 078 bp),1个大单拷贝区(LSC,86 594 bp)和1个小单拷贝区(SSC,18 291 bp);共注释得到叶绿体基因113个,包括7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2)在信阳10号的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检测到了74个SSR位点,大部分SSR由A/T组成。(3)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进化关系树显示,信阳10号与福建铁罗汉关系最近,并且两者的叶绿体基因组完全相同,推测可能来源于相同母本;信阳10号与韩国茶Chamnok和Sangmok、福建白鸡冠、云南德宏茶也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茶树起源与演化以及分子育种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2. 一种黑茶不同提取物中氟生物有效性研究
    苏丹, 张豪杰, 温晓菊, 张伟, 余志, 倪德江, 陈玉琼
    茶叶科学    2021, 41 (6): 843-853.  
    摘要288)      PDF(pc) (959KB)(117)   
    以Caco-2细胞为模型,对比分析了一种黑茶不同提取物中氟的吸收转运及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黑茶不同提取物组分中氟含量差异明显,粗茶多糖组分(RTP)氟含量最高,是水提取物(TE)氟含量的2.17倍,RTP经水透析后得到的透析多糖(DTP)氟含量则显著降低,仅为RTP氟含量的1/22,TE氟含量的1/10。来自3种茶提取物中的氟以及氟化钠(NaF)中的氟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正向和逆向转运都有时间和浓度剂量效应,随着时间的延长、浓度升高而显著增加;处理1 h后,NaF处理组细胞对氟正向和逆向转运量最高,DTP中氟的正向和逆向转运量最低,与其他各处理达到显著水平,TE和RTP处理间差异不明显。表观渗透系数(Papp)随处理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其中,NaF中的氟的Papp在4 h各阶段都大于1×10-5 cm·s-1,说明其生物有效性良好,易于吸收;TE和RTP氟处理2 h后,Papp下降至小于1×10-5 cm·s-1,说明其生物有效性中等;DTP氟处理各阶段Papp都最小,在处理1 h后下降至小于1×10-5 cm·s-1,提示其吸收性最弱,生物有效性最差。NaF、TE以及DTP中的氟在所试浓度范围内,是以被动扩散为主,而RTP氟在较高浓度存在主动转运形式。由此可见,在小肠吸收模型中,黑茶提取物中的氟较NaF中的氟生物利用度低,而茶叶中氟的结合形式影响其生物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3. 茶旅融合发展效果评价与动力机制研究
    林曦, 吴芹瑶, 杨江帆
    茶叶科学    2023, 43 (5): 718-73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11
    摘要179)      PDF(pc) (624KB)(116)   
    基于产业融合、产业链价值和耦合协调理论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全国八大重点产茶区2011—2020年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为实证研究对象,构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测评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评价、呈现茶旅融合效果;运用回归模型探索茶旅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十年间重点产茶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均高度耦合,处于融合发展的中后期阶段;总体趋势面呈现“中部高、两边低”,东西方向呈倒“U”型的空间特征;省域层面高值区始终为云南省。动力机制为内、外部共同影响,内部动因即茶产业与旅游产业间的内在耦合驱动茶旅融合新业态的形成;外部宏观环境中政策引导扶持是带动力,经济持续发展是驱动力,社会文化繁荣是牵引力,科技创新应用是支撑力。建议从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完善要素保障;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夯实发展基础;挖掘凸显文化内涵,拓展发展深度;应用科技培育人才,强化发展支撑等4个方面,进一步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4. 酸体系下改良分散固相萃取用于茶叶农残快速检测的前处理技术
    吴正浩, 郑芹芹, 郝振霞, 王晨, 陈红平, 鲁成银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89-398.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8
    摘要162)      PDF(pc) (774KB)(115)   
    基质干扰是造成茶叶中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假阳性结果的最主要原因。囿于咖啡碱等基质成分的理化性质,这些基质成分的高效去除一直是茶样前处理方法开发中的难题。基于基质成分的分子结构特征,在常规茶样前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引入酸溶液和聚乙烯聚吡咯烷酮吸附剂,开发了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茶样前处理方法,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基质成分去除率达到99.99%以上,显著降低了茶样检测的基质效应。利用本方法,实现了茶叶中克百威和灭多威的残留检测,检出限分别达到0.57 mg·kg-1和0.20 mg·kg-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5. 小贯小绿叶蝉水状唾液蛋白的鉴定及其参与茶树“叶蝉烧”症状形成的初步研究
    闫佳伟, 陈宗懋, 李兆群, 罗宗秀, 边磊, 蔡晓明, 金珊
    茶叶科学    2023, 43 (1): 40-5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11
    摘要242)      PDF(pc) (932KB)(115)   
    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唾液蛋白在茶树“叶蝉烧”(Hopperburn)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尚属空白。利用双层膜夹营养液法和自制唾液收集装置采集小贯小绿叶蝉成虫的水状唾液;采用SDT裂解法和FASP(Filter-aided sample preparation)酶解法提取唾液蛋白质;并通过LC-MS/MS质谱对小贯小绿叶蝉水状唾液蛋白质的种类和成分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小贯小绿叶蝉水状唾液中共鉴定到107个肽段、92个蛋白质,按不同功能可分为7类,包括酶类、转运蛋白、离子结合蛋白、调节蛋白、骨架蛋白、其他或非酶蛋白和未表征蛋白。此外,以收集纯化的成虫唾液蛋白质处理机械损伤茶树叶片,并与纯机械损伤叶片、纯唾液处理叶片、血清蛋白处理叶片和虫害叶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叶蝉唾液蛋白处理后的叶片与小贯小绿叶蝉危害叶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处理48 h均会出现叶蝉烧症状;而其他处理叶片均未出现此类症状。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小贯小绿叶蝉的唾液组成及其与茶树之间的互作机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6. 茶树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基因CsLhcb2的鉴定及低温响应分析
    胡志航, 秦志远, 李静文, 杨妮, 陈益, 李彤, 庄静
    茶叶科学    2023, 43 (2): 183-193.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07
    摘要210)      PDF(pc) (1246KB)(114)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生长和发育过程中会遭受不同逆境影响,导致茶叶产量和品质下降。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ight-harvesting chlorophyll-protein complex)主要影响植物光合效率,在植物适应环境胁迫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研究茶树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特性,从龙井43克隆获得编码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基因CsLhcb2,分析该基因编码蛋白序列特征、进化树、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及其在4 ℃低温处理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sLhcb2开放阅读框为798 bp,共编码265个氨基酸;该基因含有典型的Chloroa-b-bind保守结构域;与15种植物的LHCB2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比对,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达91.32%。进化树分析显示,CsLHCB2与曼陀罗、东南景天、葡萄亲缘关系较近,与麻竹和毛竹亲缘关系较远。CsLHCB2分子量为28 662.77,理论等电点为5.69,属于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CsLHCB2主要定位在叶绿体中。荧光定量结果显示,CsLhcb2可能参与茶树低温胁迫的过程。常温处理条件下,一个光周期(24 h)内CsLhcb2的相对表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龙井43和舒茶早在光照处理1 h达峰值,白叶1号在光照处理6 h达峰值;4 ℃低温条件下,3个茶树品种中CsLhcb2的表达均在光照处理12 h达到峰值,舒茶早中CsLhcb2表达量较高,分别为龙井43和白叶1号的1.18倍和1.98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茶树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在茶树低温响应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7. 茶树CsNCED2启动子互作转录因子筛选及在非生物胁迫中的响应
    李佳思, 刘迎庆, 张永恒, 张迎澳, 肖烨子, 刘露, 余有本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25-33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7
    摘要198)      PDF(pc) (1496KB)(114)   
    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NCED)是脱落酸(ABA)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茶树中CsNCED2参与响应盐胁迫和干旱胁迫,但其转录调控机制尚不明确。通过酵母单杂交文库筛选技术,获得2个结合茶树CsNCED2启动子的转录因子CsDof5.4和CsERF38,亚细胞定位、酵母自激活检测及荧光素酶试验表明,它们都定位于细胞核并能激活CsNCED2的表达。RT-qPCR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CsERF38CsDof5.4的表达均与CsNCED2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干旱胁迫下,只有CsERF38CsNCED2的表达呈正相关。本研究筛选出2个与茶树CsNCED2启动子互作的转录因子CsDof5.4和CsERF38,而干旱、盐胁迫均能诱导CsNCED2基因上调表达,从而参与茶树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8. 注射器内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茶叶中24种农药残留
    马佳丽, 王晨, 陈红平, 柴云峰, 诸力, 刘新
    茶叶科学    2021, 41 (5): 717-730.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804.001
    摘要395)      PDF(pc) (837KB)(113)   
    基于茶叶基质特点,开发了注射器内分散固相萃取快速前处理技术,建立了茶叶中24种农药残留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茶叶样品经乙腈提取,无水MgSO4盐析,在设计的注射器装置内以N-丙基乙二胺键合硅胶和石墨化炭黑作为分散吸附剂进行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在3个添加水平(0.01、0.05、0.5βmg·kg-1)下,红茶和绿茶中24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为61.7%~98.8%,相对标准偏差为0.4%~5.5%,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24种农药的红茶和绿茶基质标准工作液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5,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0.05~5.36βμg·kg-1和0.18~17.86βμg·kg-1,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本方法具有简便快捷、所需仪器少、省时等优势,适用于茶叶中多农药残留的定量检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9. 氮素形态和弱光胁迫对茶树生长代谢的影响
    申瑞寒, 马立锋, 杨向德, 方丽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49-355.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1
    摘要171)      PDF(pc) (295KB)(112)   
    为解析氮(N)素形态和弱光胁迫对茶树生长代谢的影响,以2年生龙井43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溶液培养分别供给NH4+-N和NO3--N 2种不同形态N源,以及正常光照和弱光2种光照强度。结果表明:(1)茶苗净光合速率主要受N素形态影响,正常光照条件下,NH4+-N处理明显高于NO3--N处理;相同氮素条件下,与正常光照相比,弱光胁迫有减弱茶苗净光合速率的趋势。(2)茶苗新梢叶绿素含量主要受氮素形态和光照共同影响,弱光胁迫有助于提高叶绿素含量。正常光照时NH4+-N处理的茶苗新梢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NO3--N处理,但叶绿素a(Chl a)和叶绿素b(Chl b)含量的比值(Chl a/b)基本不变,弱光胁迫后新梢叶绿素含量增加,但NH4+-N处理的新梢Chl a/b值明显提高,而NO3--N处理的Chl a/b值略有下降,茶树施用NO3--N比施用NH4+-N更具有耐荫性。(3)茶苗N素吸收主要受N素形态和光照共同影响,弱光胁迫有助于提高茶苗新梢N素的累积。正常光照时NH4+-N处理的茶苗新梢N含量要明显高于NO3--N处理,弱光胁迫明显增加茶树地上部N含量。(4)新梢品质成分变化主要受到光照影响,但酚氨比的变化受光照和氮源的共同作用影响。正常光照下NH4+-N处理新梢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咖啡碱含量明显高于NO3--N处理,而酚氨比则低于NO3--N处理。弱光胁迫后新梢中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进一步升高,而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降低,NO3--N处理新梢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增加速率和茶多酚含量、酚氨比下降速率更快。研究结果为解析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0. 植物激素对茶树春季新梢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研究
    李聪聪, 王浩乾, 叶玙璠, 陈瑶, 任恒泽, 李宇腾, 郝心愿, 王新超, 曹红利, 岳川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35-348.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2
    摘要169)      PDF(pc) (1612KB)(110)   
    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明确不同激素对茶树新梢生长发育的影响,挖掘参与调控这一过程的主要通路和关键基因,以龙井43为试材,在茶树处于萌动期时分别进行100 μmol·L-1脱落酸(ABA)、100 μmol·L-1赤霉素(GA3)和100 μmol·L-1吲哚-3-乙酸(IAA)喷施处理,观察新梢萌发表型,并对处理后第7天的新梢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外源ABA处理抑制新梢生长,处理7 d后芽长极显著短于对照;GA3和IAA处理则具有促进作用,GA3处理7 d芽长极显著长于对照,IAA处理14 d芽长极显著长于对照。转录组分析表明,ABA处理新梢中的氨基酸生物合成通路、GA3处理的氧化磷酸化通路和光合作用通路及IAA处理的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是差异基因富集的主要通路;植物激素通路、光合作用通路相关的GAI、PSBO2、PSBQ-2PSBP-1可能是参与新梢生长发育的关键基因。对部分候选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实时荧光定量验证,表明转录组分析结果可靠。以上研究明确了激素影响茶树新梢生长发育的主要通路和关键基因,将为全面揭示茶树新梢生长发育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1. 草甘膦胁迫对茶树叶片中莽草酸含量的影响
    刘洪霞, 刘颖颖, 陈红平, 柴云峰
    茶叶科学    2023, 43 (5): 657-66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5
    摘要198)      PDF(pc) (1058KB)(110)   
    为探明草甘膦胁迫对茶树生长及莽草酸代谢的影响,通过水培试验考察草甘膦对茶苗的表观药害,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叶片中的非挥发性代谢物进行非靶向分析,并对叶片中的莽草酸和草甘膦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高剂量草甘膦(200 mg·L-1)处理组茶苗出现药害特征,而低剂量草甘膦(50 mg·L-1)处理组和对照组茶苗未出现表观药害。质谱检测和统计学分析表明,发生药害的茶树叶片中莽草酸途径代谢物的含量发生显著变化,其中莽草酸是主要的差异代谢物之一。在试验期内(0~21 d),茶树叶片中莽草酸的积累量与草甘膦的吸收量和作用时间高度正相关,当草甘膦吸收量达到28 mg·kg-1以上时,茶树的莽草酸代谢受到明显抑制,导致叶片中莽草酸大量积累,与对照组相比,发生药害的茶树叶片中莽草酸的含量约高16倍。本研究表明莽草酸是茶树响应草甘膦胁迫的主要代谢物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2. 茶尺蠖触角高丰度气味结合蛋白EoblOBP9、EoblOBP11的配基结合功能和模式差异研究
    严玉婷, 吴帆, 张亚丽, 傅晓斌, 崔宏春, 韩宝瑜, 李红亮
    茶叶科学    2021, 41 (5): 643-653.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5.002
    摘要402)      PDF(pc) (1230KB)(110)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是茶园重要的鳞翅目害虫,雄雌成虫能通过嗅觉系统感受和分辨外界环境的化学信息以助于其交尾和产卵地选择等行为。在此过程中,成虫触角高丰度表达的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OBPs)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茶尺蠖成虫触角高丰度表达的两个OBPs即EoblOBP9和EoblOBP11为对象,首先发现二者cDNA编码蛋白均含有OBPs家族的典型特征,即含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等电点预测分别为酸性和碱性,表明二者在一级结构性质上存在差异;利用原核表达技术获得重组蛋白,并免疫小鼠制备相应的多克隆抗体,再利Western blot技术验证了二者在雄性成虫触角特异表达;通过荧光竞争结合实验分别测试二者与20种候选配基的结合力,结果表明二者均与两个性信息素成分(顺3,9-环氧-6,7-十八碳二烯与顺-3,6,9-十八碳三烯)及一种植物挥发物成分(反-2-己烯醛)呈现较强的亲和力。与此同时,二者也显示出不同的配基结合谱,如EoblOBP9与1-戊烯-3-醇、苯甲醇、苯乙酮和苯甲醛亲和力较强,结合谱较宽;而EoblOBP11与α-萜品醇亲和力较强,结合更显专一,分子对接结果也支持该结论。此外,预测二者的活性位点均位于C端,也显示出二者配基结合的共性。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这两个茶尺蠖OBPs均在成虫触角高丰度特异表达,但无论从结构性质上还是生化结合谱上,既有保守性又存在差异性,显示出茶尺蠖触角高丰度表达OBPs功能模式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这为解释茶尺蠖嗅觉系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3. 基于EDEM和RSM的红茶发酵机参数优化
    刘丽敏, 董春旺, 林淑红, 石亚丽
    茶叶科学    2023, 43 (5): 681-69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4
    摘要132)      PDF(pc) (2472KB)(109)   
    发酵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而发酵条件是影响发酵程度的重要因素。为优化自行设计的滚筒式红茶发酵机性能参数,使用离散元仿真方法(Extended distinct element method,EDEM)对柔性刮板的转速进行3个梯度的仿真并比较其翻拌的均匀性;并以感官得分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对影响发酵品质的3个关键因素(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翻拌间隔)进行优化。结果表明,36(°)·s-1的转速下发酵叶翻拌的均匀性最好;基于此转速,各因素对发酵品质的影响重要性顺序为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翻拌间隔,最优工艺参数为:发酵时间230βmin,发酵温度28.5β℃,翻拌间隔20βmin。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4. 茶小绿叶蝉侵害对茶鲜叶持嫩性及其制成乌龙茶品质相关代谢物浸出速率的影响研究
    吴淑华, 毛凯权, 陈家铭, 黎健龙, 薛璟花, 曾兰亭, 羊玉花, 辜大川
    茶叶科学    2023, 43 (6): 806-82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5
    摘要138)      PDF(pc) (4187KB)(109)   
    茶小绿叶蝉广泛分布于各地茶园,是茶园的主要害虫,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茶小绿叶蝉侵害对茶鲜叶持嫩性及其制成乌龙茶品质代谢物浸出速率的影响。通过剪切力测定、碎茶率分析、乌龙茶冲泡、代谢物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发现茶小绿叶蝉侵害显著增加木质素、纤维素和果胶等细胞壁物质的含量,降低茶鲜叶嫩度和成品茶碎茶率,影响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和茶氨酸的浸出率。并且,除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外,这些滋味物质的浸出和茶鲜叶的嫩度均与细胞壁物质的含量显著相关。本研究探索了茶小绿叶蝉侵害后茶叶滋味品质代谢物的浸出规律,从茶叶采摘、加工和冲泡饮用3个方面探索了茶小绿叶蝉侵害对于品质性状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5. 茶树新梢内源激素与叶片色泽形成的调控关系研究
    高晨曦, 黄艳, 李晶, 孙悦, 陈志恒, 林琳, 陈志丹, 孙威江, 钟雷
    茶叶科学    2021, 41 (6): 802-812.  
    摘要299)      PDF(pc) (2844KB)(108)   
    以3个紫化茶树品种(系)(紫福星1号、紫娟、红叶1号)、2个绿叶品种(肉桂、福鼎大白茶)以及1个白化品系(白鸡冠)为供试材料,对主要呈色物质(花青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以及三类植物激素[脱落酸(ABA)、茉莉酸(JA)、水杨酸(SA)]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紫化茶树品种的花青素和ABA含量普遍较高,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ABA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则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分析紫化茶树不同叶位的ABA与花青素含量,结合两者相关基因在不同叶色茶树叶片中的表达情况显示,ABA对茶树花青素合成起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6. 茶树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CsG6PDHs)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王彦丁, 王缓, 李娜娜, 王璐, 郝心愿, 王玉春, 丁长庆, 杨亚军, 王新超, 钱文俊
    茶叶科学    2021, 41 (4): 497-510.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622.002
    摘要452)      PDF(pc) (2020KB)(106)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H,EC1.1.1.49)是戊糖磷酸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在植物逆境胁迫响应和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有关G6PDH在茶树中的研究尚处空白。在茶树中克隆到3个CsG6PDHs基因,分别命名为CsG6PDH1(MW025829)、CsG6PDH2(MW025830)、CsG6PDH4(MW025831)。聚合进化树结果显示,CsG6PDH1和CsG6PDH4均为质体型蛋白,而CsG6PDH2为胞质型蛋白。表达分析发现,CsG6PDHs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低温或炭疽菌侵染条件下,CsG6PDH1CsG6PDH4均被抑制表达;冷驯化期间,CsG6PDH2CsG6PDH4在不同品种中均上调表达;此外,CsG6PDHs在茶芽休眠和萌发过程中均不同程度上调表达。以上结果表明,CsG6PDHs在茶树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为后续深入研究G6PDH在茶树中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7. 茶树橙花叔醇合成酶CsNES基因两个可变剪接转录本的功能分析
    周汉琛, 雷攀登
    茶叶科学    2021, 41 (6): 753-760.  
    摘要274)      PDF(pc) (843KB)(105)   
    茶树橙花叔醇合成酶CsNES是催化(E)-橙花叔醇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于茶树全长转录本及基因组数据分析显示,橙花叔醇合成酶基因CsNES除全长转录本外,还存在两个较短的可变剪接基因亚型。利用5′RACE方法验证了CsNES基因分别在第二、三个外显子上存在可变的转录起始位点,并命名为CsNES-2CsNES-3。体外蛋白重组显示,CsNES-2和CsNES-3表达产物均能够催化底物法尼基焦磷酸FPP生成(E)-橙花叔醇。基因表达分析显示,CsNES-2CsNES-3在花中的表达量较高,在叶片中的表达水平较弱,而在嫩叶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成熟叶片。在激素GA和MeJA处理下,CsNES-2CsNES-3能够被MeJA诱导并上调表达。结果表明,CsNES基因存在5′端可变剪接事件,且其可变剪接产物具有催化活性,这为后续研究基因可变剪接机制对茶树萜类代谢的调控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8.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茶叶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及其4种前体化合物含量
    邱世婷, 侯雪, 雷绍荣, 韩梅, 贺光云, 李莹, 覃蜀迪
    茶叶科学    2023, 43 (2): 216-22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12
    摘要207)      PDF(pc) (565KB)(105)   
    烟酰胺核糖体(NR)、烟酰胺单核苷酸(NMN)、烟酸(NA)和烟酰胺(NAM)是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4个前体化合物,口服后可在体内转化为NAD+发挥抗衰老等功效。建立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茶叶中NAD+及其4种前体化合物含量的方法,茶叶经水提取,稀释后直接进行UPLC-MS/MS分析。经方法学验证,5种目标化合物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回收率为70.00%~120.00%,相对标准偏差为2.09%~14.50%,方法的定量限为0.10~0.50 μg·L-1。绿茶、红茶和黑茶中5种目标化合物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绿茶和红茶是NR、NMN、NAD+的良好天然食物来源;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根据5种化合物含量能对红茶、绿茶、黑茶进行良好的类群区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同一产地同一类型茶叶中5种化合物质量分布不均,离散度较高,无法进行区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9. 化学感受蛋白直系同源基因CSP8在茶尺蠖及近缘种灰茶尺蠖中的表达分析
    严玉婷, 李玉杰, 王倩, 唐美君, 郭华伟, 李红亮, 孙亮
    茶叶科学    2022, 42 (2): 200-21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2.007
    摘要319)      PDF(pc) (560KB)(104)   
    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在昆虫化学通讯及其他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茶尺蠖与其近缘种灰茶尺蠖是茶园重要鳞翅目害虫,对我国茶叶的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研究化学感受蛋白直系同源基因在茶尺蠖两近缘种间的表达,有助于研发同时针对该两种害虫的绿色防控技术。通过荧光定量qRT-PCR分析了EoblCSP8直系同源基因EgriCSP8在灰茶尺蠖中的表达分布。结果表明,EgriCSP8EoblCSP8具有保守的幼虫期高表达模式,EgriCSP8主要表达于灰茶尺蠖3龄幼虫头部。进一步比较Eobl-EgriCSP8在茶尺蠖两近缘种间的表达发现,EoblCSP8在茶尺蠖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EgriCSP8在灰茶尺蠖中的表达量。此外,还分析了沃尔巴克氏体菌(Wolbachia)及挥发物诱导对Eobl-EgriCSP8表达的影响,发现Wolbachia显著影响EgriCSP8在灰茶尺蠖中的表达。该结果证实Wolbachia参与调控昆虫CSPs基因的表达,为后续揭示Wolbachia介导CSPs表达,参与调控茶尺蠖两近缘种化学感受及与茶树的协同进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0. 茶园昆虫群落多样性和时间格局分析
    刘亚男, 刘梦圆, 黄丽蕴, 康志伟, 许永玉, 陈珍珍
    茶叶科学    2022, 42 (1): 109-119.  
    摘要375)      PDF(pc) (511KB)(104)   
    为明确茶园害虫群落多样性、优势种与昆虫群落的时间格局,对山东省代表性茶园的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进行研究。通过目测法、黄板法、扫网法以及室内观察法,进行害虫和天敌的种类鉴定以及数量统计,共发现害虫(包括害螨)27种,天敌(包括蜘蛛)15种。茶园的主要优势种害虫有黑刺粉虱、小贯松村叶蝉、茶蚜、绿盲蝽与茶黄蓟马。主要优势天敌有桨角蚜小蜂、食蚜蝇类、瓢虫类、草蛉类与蜘蛛类。茶园越冬之前物种丰富度较高,均匀度较高,群落多样性也维持较高水平;越冬期间则生态优势度迅速上升,群落多样性降低,说明影响茶园群落动态的主要因子为温度。利用最优时间序列分割方法,将害虫和天敌群落的发展阶段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时段从6月9日到7月17日,优势害虫主要是黑刺粉虱和茶蚜;第二时段从7月25日到9月12日,优势害虫为黑刺粉虱和小贯松村叶蝉;第三时段从9月20日到10月17日,优势害虫为茶黄蓟马、黑刺粉虱和小贯松村叶蝉;第四时段从10月27日到12月23日,优势害虫为小贯松村叶蝉和绿盲蝽。研究结果为指导茶园害虫的精准防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1. 多酚自组装抗菌生物材料的构建及其应用进展
    徐伟, 俞蓉欣, 张相春, 张以稳, 陈红平, 田宝明, 郑芹芹, 吴媛媛, 夏琛, 韦兵
    茶叶科学    2024, 44 (1): 1-15.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4
    摘要161)      PDF(pc) (4782KB)(104)   
    细菌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抗生素一直是治疗细菌感染类疾病的主要策略,但抗生素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已导致多种细菌产生耐药性,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植物多酚具有天然的抗菌特性,但酚羟基结构的不稳定性限制了其生物利用。为解决这个难题,研究者将多酚与其他物质自组装构建新型纳米生物材料,不仅提高了多酚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还使其协同发挥抗菌活性,在抗菌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优势。综述了近年来不同类型的多酚自组装生物纳米材料构建策略及抗菌性能,包括多酚-金属、多酚-水凝胶、多酚-壳聚糖、多酚-蛋白质和多酚-脂质体等材料,指出了新型多酚自组装生物材料在抗菌领域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2. 不同抗虫性茶树品种的叶色及挥发物差异性研究
    孙悦, 刘梦月, 高晨曦, 吴全金, 曹士先, 余顺甜, 陈志丹, 金珊, 孙威江
    茶叶科学    2023, 43 (4): 525-543.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5
    摘要182)      PDF(pc) (2465KB)(103)   
    为探究不同抗虫性茶树品种的叶色及挥发物差异性,对11个茶树品种进行为期2年的田间虫口密度调查,通过田间枝条室内孵化试验和室内生命参数测定试验,佐证了田间种群密度作为抗性分级标准的可靠性;并测定色差及叶片单位叶面积蜡质含量,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未被病虫为害的一芽二叶新梢的挥发物进行检测,以期筛选不同抗虫性茶树品种间的差异物。结果显示,小贯松村叶蝉(Matsumurasca onukii)趋向于叶片色彩较暗、黄色较淡的茶树品种;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趋向色彩鲜亮、饱和度高、黄色偏高的茶树品种,且茶棍蓟马更重视叶背的色泽。在挥发物方面,小贯松村叶蝉种群密度与芳樟醇的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壬醛、十二烷的相对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茶棍蓟马的种群密度与十二烷和苯乙醇的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十二烷对小贯松村叶蝉和茶棍蓟马作用不同,其含量和茶树叶片蜡质含量与种群密度间的关系呈现相同趋势,这说明同一种挥发物对不同昆虫会产生不同的趋向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3. 不同种质茶籽脂质代谢特征分析
    陈明杰, 杜正花, 秦健恒, 李若钰, 于朝夕, 郭丽
    茶叶科学    2021, 41 (3): 350-360.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3.004
    摘要458)      PDF(pc) (633KB)(103)   
    叶籽两用茶树种质的研发利用对于茶产业结构调整、茶园综合效益提升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深入研究现有茶树种质与茶籽相关性状特征,可为叶籽两用茶树的遗传育种提供基础信息。从福建、云南和湖南采集了31份同年结实茶籽,对种仁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茶树茶籽含油率存在2倍以上的差异;从茶籽油脂中检测到10种脂肪酸组分,包括棕榈酸、棕榈油酸、顺-11-十六碳烯酸、硬脂酸、油酸、顺-11-十八碳烯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烷酸和二十烯酸。油酸是茶籽中的主要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42.1%~59.2%;其次为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8.9%~32.8%;饱和脂肪酸含量占15.9%~20.8%,以棕榈酸为主。进一步分析各种质的脂肪酸组成特征,发现茶籽中的FAD2和FAD3活力在种质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发现来选择育种,以进一步改善茶籽的油脂性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4. 数字资本会影响消费者增加茶叶线上购买吗?——基于4 090个消费者样本的实证分析
    高峰, 许蒋鸿, 陈富桥
    茶叶科学    2023, 43 (6): 870-88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1
    摘要135)      PDF(pc) (593KB)(101)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普及,消费者数字资本不断积累,深刻影响消费者的购物渠道选择行为。基于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4 090份茶叶消费者调研数据,在测度消费者数字资本指数的基础上,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工具变量法(IV)、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检验数字资本对消费者线上购买茶叶的影响,分析数字资本对具有不同特征消费者影响的异质性,并进一步探讨数字技术安全性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消费者数字资本提升会增加其线上购买茶叶的支出。(2)年轻群体、高收入群体及用于自饮的消费者群体,其线上购茶行为受到数字资本的影响更为突出。(3)数字技术的决策安全性与交易安全性在数字资本影响消费者线上茶叶购买中起着正向调节作用,但信息安全性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消费者数字资本增加是大势所趋,茶叶企业应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积极布局线上销售渠道;政府应为茶叶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全方位支持;同时加强线上销售市场监管,维护网络市场质量安全,打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线上茶叶交易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5. 青砖茶渥堆发酵中嗜热细菌筛选、鉴定及产酶特性研究
    朱雯, 吴双, 王文凤, 许文璨, 陈文君, 黄友谊
    茶叶科学    2022, 42 (2): 211-221.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2.001
    摘要435)      PDF(pc) (782KB)(100)   
    渥堆发酵是青砖茶独特品质形成的关键技术环节。对来自青砖茶渥堆发酵样品中的细菌进行高温筛选和鉴定。结果表明,通过筛选得到20株能在高温条件下良好生长的细菌,其中15株菌株能够在含茶汤的培养基中生长。3株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55℃,为嗜热细菌。结合嗜热菌株的形态特征和16 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1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经嗜热细菌发酵晒青毛茶的产酶试验可知,嗜热菌株在发酵茶叶时能够产生纤维素酶、淀粉酶和单宁酶,其酶活力分别可达215.69、259.28、4.85 U。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6. 香叶醇生物合成相关基因NUDX1的进化分析
    周汉琛, 杨霁虹, 徐玉婕, 吴琼, 雷攀登
    茶叶科学    2022, 42 (5): 638-64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01
    摘要264)      PDF(pc) (1403KB)(100)   
    茶树中存在2个亚细胞定位不同的NUDX1基因(CsNUDX1-cytoCsNUDX1-chlo),其中定位于细胞质的CsNUDX1-cyto基因与香叶醇生物合成密切相关。为探究NUDX1基因在不同茶树品种中的序列、功能差异及其在物种间的进化,通过序列比对、基因克隆、进化树构建、代谢物分析、功能验证等分析了该基因在茶树与非茶树植物中的进化以及香叶醇积累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基因库中组装的CsNUDX1s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RT-PCR克隆显示4个阿萨姆变种和4个中国变种茶树中均有CsNUDX1-cytoCsNUDX1-chlo的阳性克隆,且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利用Phytozome网站数据进行序列比对及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共有58个植物中存在CsNUDX1同源基因;该基因在植物物种间较为保守,在低等植物藻类基因组中也存在;在单子叶禾本科植物中,除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泛基因组中存在蛋白序列匹配率大于58%的目的基因,其余均较低,尤其是在部分禾本科植物中该基因存在缺失。代谢物分析表明15个禾本科植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品种鲜叶中均未检测到香叶醇的合成,而4个茶树品种嫩梢中香叶醇含量为0.87~4.12 μg·g-1。此外,茶树CsNUDX1s基因在幼嫩叶片中有高表达;阿萨姆变种茶树佛香3号的CsNUDX1-cyto同样具有合成香叶醇的功能。本研究表明,NUDX1基因广泛存在植物基因组中,在茶树基因组中存在2个CsNUDX1s基因,并与茶树叶片中香叶醇的合成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7. 西湖龙井产区茶树炭疽菌分离鉴定及其植物源抑菌剂筛选
    李红莉, 周铁锋, 毛宇骁, 黄海涛, 崔宏春, 郑旭霞, 赵芸
    茶叶科学    2023, 43 (2): 194-20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10
    摘要200)      PDF(pc) (1618KB)(97)   
    为筛选出对西湖龙井产区茶树炭疽病菌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植物提取物,对该地区的茶树炭疽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一步采用浓度梯度试验测定了3种抑菌活性较好的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毒力。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西湖龙井产区茶树炭疽病的主要病原为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在200 mg·L-1时香荆芥酚、牛至精油和紫苏醛对该菌的抑菌活性较好,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68%以上,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71.459、77.155、110.753 mg·L-1。显微观察发现,在添加有效中浓度的香荆芥酚、牛至精油和紫苏醛的培养基上进行病原菌培养时,菌丝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呈现变形扭曲、皱缩干瘪等现象。综上所述,香荆芥酚、牛至精油和紫苏醛对山茶炭疽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具有开发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8.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绿茶中16种农药残留
    李自强, 杨梅, 张新忠, 罗逢健, 周利, 楼正云, 孙荷芝, 王新茹, 陈宗懋
    茶叶科学    2022, 42 (4): 537-54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16.004
    摘要311)      PDF(pc) (398KB)(96)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检测绿茶中16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采用1%甲酸乙腈提取绿茶样品中的目标农药,经TPT-SPE柱净化,在电喷雾正离子源(ESI+)模式下电离,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对目标母离子和子离子进行扫描测定。通过对样品提取、净化以及色谱条件优化,目标农药浓度范围在0.005~1.000 mg·kg-1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0.992 6;在0.010、0.050、0.100 mg·kg-1和1.000 mg·kg-1 4个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在74.0%~105.4%,相对标准偏差(RSD)<20.0%;方法的定量限为10~50 μg·kg-1。该方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国内外相关法规标准,可满足绿茶中多种农药残留同时检测的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9. 茶网蝽安全防治药剂与高效施药技术研究
    罗鸿, 崔清梅, 蔡晓明, 罗逢健, 张强, 陈宗懋
    茶叶科学    2021, 41 (3): 361-370.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407.001
    摘要441)      PDF(pc) (713KB)(96)   
    近年来,我国部分茶区茶网蝽暴发成灾,缺乏高效安全防治技术。以低水溶性化学农药、植物源农药为对象,从施药方法、药剂种类、药剂浓度、农药残留等方面,研究了茶网蝽药剂防治技术。结果表明,背负式机动弥雾机施药的防效显著高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且防效随施药用水量增加显著提高。8种低水溶性化学农药单剂中,联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甲氰菊酯对茶网蝽具有很好的防效,其有效成分用量分别在1.31、22.50、11.25 g·hm-2时,施药后7 d防效可达90%以上,且干茶中的农药残留量均低于中国、欧盟等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唑虫酰胺效果次之,施药后7 d防效为60%~70%;而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噻嗪酮等低水溶性农药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3种复配化学农药中,高氯·吡丙醚效果最好,施药后7 d防效可达89%。3组植物源农药中,除虫菊素效果最好,其有效成分用量在45.00 g·hm-2时,施药后7 d防效可达90%;印楝素与藜芦碱混配、印楝素与苦参碱混配,对茶网蝽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综上所述,通过背负式机动弥雾机施用拟除虫菊酯类化学农药和除虫菊素,是一种高效安全防治茶网蝽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0. 基于GBS-SNP的武夷茶树(Camellia sinensis,Synonym:Thea bohea L.)遗传分析及标记开发
    李力, 罗盛财, 王飞权, 黎巷汝, 冯花, 石玉涛, 叶江华, 刘菲, 赵佳林, 李舒莹, 张渤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10-32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1
    摘要181)      PDF(pc) (4730KB)(94)   
    为深入了解武夷茶树(Camellia sinensis,异名:Thea bohea L.)的遗传多样性与背景关系,收集126个武夷茶树品种/品系与223个来自12个不同地区的优异茶树品种/品系,共349份茶树资源。采用基因分型测序(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技术筛选出973个高质量核心SNP进行茶树遗传多样性及背景关系分析。基于模型的遗传结构(Structure)、系统发育树(NJ tree)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349个茶树可分为5个亚群,亚群聚类主要是基于茶树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不是树型或叶形等形态特征。基因流分析表明,从闽南地区到武夷山地区和武夷山地区到浙江地区存在基因渗入。遗传相似度分析显示,在349个茶树中有136对样本的遗传相似系数大于0.9,其中有26对涉及武夷茶树品种/品系。通过两两比对的辨识度分析,从973个SNP标记中筛选出21个可100%识别349个茶树品种/品系的SNP标记,其中18个SNP标记即可100%识别126个武夷茶树品种/品系,并建立遗传指纹图谱与开发鉴定引物。研究结果为今后武夷茶树种质资源的管理和育种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1. 排序检验法和Napping-UFP法在皖西黄茶实物标准样研制中的应用
    张莹, 邱桐, 韩梓怡, 安琪, 赵潇奕, 姜青, 李露青, 宁井铭, 宛晓春, 戴前颖
    茶叶科学    2023, 43 (2): 275-28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11
    摘要177)      PDF(pc) (2394KB)(94)   
    制定具有标准级差代表性的实物标准样对黄茶的生产流通具有重要意义。分别招募80名普通消费者和22名初级评价员,对皖西黄茶的3大类(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9个等级实物标准样进行排序检验及Napping-UFP法分析。结果表明,在排序检验法中仅依据外形可基本实现对8个标准样的判定(其中黄芽特级与一级不能判别);在Napping-UFP法中,22名初级评价员仅根据外形也能较好地区分不同等级的黄茶样品,根据香气或滋味可以准确区分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并能准确区分黄大茶的轻火样和足火样;同时初级评价员给出了较为丰富的描述词(外形33个,香气21个,滋味24个),外形描述词中的“绿”“黄”“多梗”,香气描述词中的“嫩香”“甜香”“烟丝”,滋味描述词中的“鲜”词频较高,可以用于皖西黄茶实物标准样的级差判别,有利于消费者的理解与接受,以及皖西黄茶的市场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2. 规模异质性视角下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
    熊云, 陈江华, 李道和
    茶叶科学    2023, 43 (3): 424-43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9
    摘要171)      PDF(pc) (373KB)(94)   
    产品加工标准化是促进茶产品质量提升,增强茶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基于江西省茶企微观调研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处理效应模型(TEM)分析了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进一步采用门槛效应模型剖析了不同经营规模下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影响的差异。结果发现:(1)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有显著正向影响,采用标准化生产有助于增加企业经营收益,其中拼配工艺和感官审评测量维度影响显著,相较于未采用标准化加工方式的茶企,采用标准化加工方式的茶企的销售收入能高出10.01%;(2)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具有规模异质性,适度规模经营下茶企产品加工标准化的增收效应明显,过大规模经营下加工标准化的增收效应不明显。因此,政府要积极引导并推进茶企加工标准化的推广和应用,同时鼓励企业将拼配工艺纳入标准化体系;倡导茶企在适度规模范围内可通过多种途径扩大经营规模,充分激发产品加工标准化的经营收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3. 酚酸介导下连作茶树根际病原菌Alternaria sp.及其拮抗菌Pseudomonas sp.变化
    李艳春, 王义祥, 叶菁, 李兆伟
    茶叶科学    2023, 43 (6): 823-83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7
    摘要104)      PDF(pc) (1798KB)(93)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然而长期宿根连作铁观音茶园存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病害加重等连作障碍问题,探究铁观音茶树连作障碍形成的分子机制对寻求有效的防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微生物分离纯化、平板对峙等方法对铁观音茶树根际病原菌及其拮抗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不同宿根连作年限(0、1、10、20 a)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中的病原菌和拮抗菌数量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不同连作年限根际土壤中酚酸含量变化,并模拟土壤中各酚酸配比,研究酚酸类物质对茶树根际病原菌及其拮抗菌的影响。结果显示,从连作20 a患病铁观音茶树根系分离鉴定到1株病原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并从根际土壤中筛选到1株拮抗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与1 a茶园相比,20 a茶园土壤中的链格孢菌绝对含量显著偏高,而假单胞菌含量却显著偏低。连作茶园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到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香兰素、阿魏酸5种酚酸类物质,其平均配比为38∶229∶11∶11∶3。连作条件下酚酸类物质并未在土壤中累积,而是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模拟试验发现,中低浓度(30~120 μmol·L-1)的混合酚酸能够显著促进链格孢菌菌丝的生长,单一酚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和丁香酸在低浓度(30 μmol·L-1和60 μmol·L-1)时也能够显著促进链格孢菌菌丝的生长。对羟基苯甲酸对假单胞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混合酚酸以及其他单一酚酸对假单胞菌的生长无明显作用。由此可见,铁观音根系分泌物酚酸类物质对根际土壤关键微生物菌群具有不同的生态效应,是引起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病害增加等连作障碍问题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铁观音茶树连作障碍机理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4. 信阳毛尖茶水提物缓解PM2.5致大鼠肺损伤的研究
    刘建军, 李美凤, 张静, 田丽丽, 邓燕莉, 林海燕,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1, 41 (4): 525-534.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4.006
    摘要559)      PDF(pc) (1157KB)(93)   
    以健康雄性SD大鼠为试验对象,信阳毛尖茶水提物为受试物,气管滴注PM2.5(Fine particulate matter)悬浮液建立慢性肺损伤模型,研究信阳毛尖茶水提物对滴注PM2.5大鼠体重增长率、肺组织形态学、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并对大鼠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的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信阳毛尖茶水提物一定程度上具有拮抗PM2.5导致的大鼠体重增长率降低以及肺部损伤等作用;此外,信阳毛尖茶水提物可有效阻止大鼠血清和BALF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上升,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下降,其效果与浓度呈良好的剂量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5. 不同等级径山茶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张汇源, 马宽, 高婧, 金俞谷, 王玉洁, 苏祝成, 宁井铭, 陈红平, 侯智炜
    茶叶科学    2024, 44 (1): 101-11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9
    摘要125)      PDF(pc) (1818KB)(92)   
    为深入探究不同等级径山茶的香气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BSE-GC-MS)、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以及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技术(GC-O)对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径山茶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从4个等级的径山茶中共鉴定出161种挥发性化合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揭示了不同等级的径山茶之间的差异。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确定不同等级茶叶样品间的候选差异挥发物并通过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和GC-O的分析进一步对差异化合物进行筛选。18种挥发性化合物,芳樟醇、香叶醇、吲哚、(Z)-茉莉酮、二甲基硫醚等物质被鉴定为不同等级径山茶的关键差异挥发性化合物。其中,二氢芳樟醇、茉莉酸甲酯和吲哚在特级径山茶样品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等级,并与(Z)-茉莉酮、δ-癸内酯和1-辛烯-3-醇等香气活性物质共同构成了特级径山茶样品中清花香的特征香气品质。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等级径山茶的特征性挥发物具有显著差异,从化学计量学和多元统计分析的角度为绿茶的等级区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6.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茶树新梢识别和叶面积计算的探索研究
    吕丹瑜, 金子晶, 陆璐, 何卫中, 疏再发, 邵静娜, 叶俭慧, 梁月荣
    茶叶科学    2023, 43 (5): 691-70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7
    摘要165)      PDF(pc) (2181KB)(92)   
    基于田间采集的大量茶树春梢生育图片,借助计算机视觉技术,利用目标检测算法YOLOv5构建茶树新梢不同生育阶段的识别模型,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进一步探究了Image-J软件处理以及基于Gray值、RGB值、HSV值的阈值切割图像处理方法在茶叶面积处理方面的应用,比较了不同方法的准确度和运行效率。结果表明,基于HSV阈值切割法的茶树叶片面积算法准确率在94%以上,表现优于RGB阈值切割法。研究结果为开发茶树新梢生育进度智能识别模型和叶片性状信息提取算法提供了技术支撑,为采茶机械的茶芽自动识别模块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7. 喷施不同浓度海藻叶面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利民, 陈诗平, 黄东风
    茶叶科学    2024, 44 (1): 53-61.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7
    摘要99)      PDF(pc) (903KB)(86)   
    研究不同浓度的海藻叶面肥(Organic-based biostimulant formulas,OBFs)喷施下茶青产量和品质的变化,为红壤区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指导。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以不喷施OBFs为对照(T0),在茶园设置5个OBFs叶面肥喷施体积分数0.33%、0.66%、0.99%、1.32%、1.65%,分别记为T1、T2、T3、T4、T5,研究喷施不同浓度OBFs对茶树嫩叶吸收养分、以及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OBFs可以改善茶树农艺性状、促进嫩叶吸收养分和增产提质。与T0相比,T1、T2、T3、T4、T5处理茶青产量分别增加1.4、1.4、1.3、2.1、2.4倍(P<0.05)。随着OBFs喷施浓度增加,茶青总生物碱、咖啡碱和氨基酸的含量先升后降。与T0相比,T1和T2处理茶青总生物碱分别增加9.6%和9.3%,咖啡碱分别增加9.3%和11.4%,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5.0%和12.4%(P<0.05)。此外,T1和T2处理下茶青氮含量分别增加5.5%和6.1%,磷含量分别增加19.9%和13.3%,钾含量分别增加20.9%和10.0%;T1处理下茶青硅含量增加14.8%(P<0.05)。茶青产量与芽头密度、百芽重、节间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均显著正相关;茶青咖啡碱、总生物碱与茶青氮、磷、钾和硅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茶青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与茶青氮、磷、钾含量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喷施OBFs可以提高茶青产量,其中以喷施1.65% OBFs茶青产量较高,喷施0.33%、0.66% OBFs可以提高茶树嫩叶氮、磷、钾和硅元素的含量,改善茶树农艺性状,实现茶青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8. 结合改进胶囊网络与知识蒸馏的茶青分类方法研究
    陈星燃, 黄海松, 韩正功, 范青松, 朱云伟, 胡鹏飞
    茶叶科学    2022, 42 (3): 387-39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2
    摘要284)      PDF(pc) (750KB)(85)   
    不同等级茶青的准确分类,对名优茶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采用传统感官审评方法进行分选会使结果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采集茶青图像建立数据集,结合幽灵注意力瓶颈层与胶囊网络提出一种新型网络模型:GA-CapsNet。通过基于线性衰减比例系数的成长知识蒸馏方法对该模型进行训练,在迁移教师模型参数矩阵的同时,使学生模型随着迭代自适应降低依赖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对比其他同类算法,所提出的方法在小规模数据集上分类性能优异,精确率、召回率及F1-score分别为94.97%、95.51%、95.24%。本研究基于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技术构建了一种GA-CapsNet模型,为解决茶青分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9. 化学农药对茶小绿叶蝉成虫的防效及其原因探究
    邹佳婷, 郭宇航, 边磊, 罗宗秀, 李兆群, 修春丽, 付楠霞, 蔡晓明
    茶叶科学    2023, 43 (4): 544-55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3
    摘要167)      PDF(pc) (419KB)(83)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是茶园重要害虫,目前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化学农药对成虫的防治效果尚不明确。通过田间试验,评估了化学农药对茶小绿叶蝉成虫的防效;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究成虫防效不佳的原因。结果显示,田间对若虫防效很好的化学农药对成虫的防治效果不理想。室内研究显示,以田间施药浓度甚至更低的浓度喷施整株茶梢时,成虫死亡率均为100%。当茶梢中部着药时,成虫死亡率最高,为63.33%~71.67%;但茶梢顶部着药时,成虫死亡率仅为20.00%~28.33%。当茶梢顶部着药时,通过增加茶梢周围的遮光范围或降低茶梢顶部的光照强度,可增加成虫的死亡率。这些结果表明,茶小绿叶蝉成虫活动范围主要在茶梢中部应是化学农药不能在田间对其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且成虫这一习性与光强有着一定的关系。这一发现为田间茶小绿叶蝉成虫的防治提供了借鉴,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化学农药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0. EGCG对非肥胖型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及调节机制研究
    彭丽媛, 曾鸿哲, 万丽玮, 文帅, 刘昌伟, 安勤, 鲍肃都,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3, 43 (6): 784-79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3
    摘要138)      PDF(pc) (2099KB)(80)   
    EGCG是一种抗氧化、抗炎症的天然活性成分,目前关于EGCG的抗氧化和抗炎症作用在糖尿病肾损伤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研究较少。采用不同剂量的EGCG干预非肥胖型糖尿病Goto-Kakizaki(GK)大鼠以探究EGCG对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作用和机制。试验周期为4周,监测试验期内大鼠的平均体质量和日平均摄食量,并在试验结束后取血清和肾脏组织,检测大鼠肾功能、肾脏病理指标、氧化应激和炎症指标以及Nrf2-Keap1/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试验表明,EGCG能够有效改善GK大鼠肾脏形态损伤,显著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和肾脏丙二醛含量,提高肾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活性,抑制促炎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白介素-1β的释放水平,调节与抗氧化应激相关的Nrf2-Keap1/MAPK信号通路的Nrf2Keap1JNKNF-κBP38基因表达水平,且在试验范围内,高剂量的改善效果优于低剂量。以上结果表明,EGCG对大鼠糖尿病导致的肾损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Nrf2-Keap1/MAPK信号通路介导的抗氧化应激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1. 适制宁红茶茶树品种的可溶态和膜结合态多酚氧化酶特性比较
    占坤, 杨正利, 徐子怡, 赖章凤, 李军, 陈罗君, 周四喜, 李明玺, 甘玉迪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56-36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3
    摘要189)      PDF(pc) (459KB)(79)   
    为探究适制宁红茶茶树品种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的酶学性质,提高宁红茶茶黄素含量,以宁州群体种、宁州2号、大叶龙品种的一芽二叶鲜叶为试验材料,获取膜结合态多酚氧化酶(Membrane-bound polyphenol oxidase,mPPO)和可溶态多酚氧化酶(Soluble polyphenol oxidase,sPPO)粗酶,并进行酶学性质分析。以邻苯二酚为底物,3个茶树品种mPPO比活力均高于sPPO比活力,大叶龙mPPO比活力最高,为(542.59±25.13)U·mg-1,宁州2号的sPPO比活力最低,为(112.57±14.01)U·mg-1。mPPO最适反应温度在40~60 ℃,sPPO最适反应温度在30~50 ℃,宁州2号和大叶龙的mPPO最适反应温度最高均为55 ℃,宁州2号和宁州群体种的sPPO最适反应温度最低为35 ℃。sPPO最适pH值在7.00~8.50,有1个峰,而mPPO最适pH值在5.00~8.00,有2个峰,宁州群体种的sPPO最适pH值为8.00,宁州2号mPPO最适pH为5.50。mPPO和sPPO对二羟基酚有较强亲和力,其中宁州2号mPPO对邻苯二酚亲和力最强,催化效率最高。抗坏血酸对宁州群体种sPPO抑制效果最好,卤化物抑制剂对适制宁红茶茶树品种sPPO与mPPO活性均无抑制作用,EDTA对适制宁红茶茶树品种mPPO均有活化作用。适制宁红茶茶树品种sPPO和mPPO的热失活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大叶龙mPPO耐热性最好,热敏感性最差,对温度敏感性最弱,而宁州群体种sPPO耐热性最差,热敏感性最强,对温度敏感性最强。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间sPPO和mPPO酶特性有一定差异,大叶龙品种mPPO比活力最高,耐热性最好,可为高茶黄素宁红茶加工提供合适酶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2. 两个EoNPV毒株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毒力差异
    徐彬, 韩光杰, 祁建杭, 李传明, 徐健, 陆玉荣, 刘琴
    茶叶科学    2021, 41 (4): 545-552.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4.008
    摘要486)      PDF(pc) (824KB)(78)   
    通过确定不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virus,EoNPV)毒株对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和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毒力水平的差异,为有效提高茶尺蠖病毒的防效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浸渍法,测定EoNPV浙江毒株(EoNPV-ZJ)和江西毒株(EoNPV-JX)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3龄幼虫的毒力水平;通过克隆测序,多重比较分析EoNPV-ZJ和EoNPV-JX毒株同源重复区(hrs)。结果表明,EoNPV-JX对灰茶尺蠖和茶尺蠖3龄幼虫14 d的LC50分别为5.95×106 PIB·mL-1和3.14×106 PIB·mL-1,EoNPV-ZJ对灰茶尺蠖和茶尺蠖3龄幼虫14 d的LC50分别为1.13×107 PIB·mL-1和5.04×106 PIB·mL-1。EoNPV-JX和EoNPV-ZJ的hr1大小均为1 795 bp,含有11个完全回文序列,hr3大小均为665 bp,含有3个完全回文序列,与已报道的安徽毒株(EoNPV-AH)无差异;而hr2差异较大,其中EoNPV-JX hr2为864 bp,含有7个完全回文序列,EoNPV-ZJ hr2为1 168 bp,含有12个完全回文序列,均少于EoNPV-AH的18个完全回文序列。综合分析显示,EoNPV不同毒株对茶尺蠖的毒力水平高于其近缘种灰茶尺蠖;EoNPV-JX毒株对灰茶尺蠖的毒力高于EoNPV-ZJ毒株,造成EoNPV不同毒株毒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其hr2序列回文序列个数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3. 基于COI基因解析我国茶网蝽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陈世春, 江宏燕, 廖姝然, 陈亭旭, 王晓庆
    茶叶科学    2023, 43 (6): 795-805.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8
    摘要101)      PDF(pc) (1213KB)(76)   
    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是我国西南茶区的重要害虫,近年有入侵成灾事件发生。为解析茶网蝽的生态适应机制和成灾规律,测定了茶网蝽12个种群共240头成虫COI基因序列,利用DnaSP 6.12.03、Arlequin 3.5.2.2、MEGA 7.0.26等软件进行了遗传分化程度、基因流(Nm)以及分子变异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茶网蝽12个地理种群的240条COI基因序列共包含75个变异位点和38个单倍型,其中仅Hap13是共享单倍型。茶网蝽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27 79,地理种群的Hd在0.00~0.85,总群体的遗传分化固定系数(FST)为0.864 26,Nm为0.039 87,表明我国茶网蝽群体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基因交流较小。重庆城口、重庆巫溪、湖北恩施、湖北十堰、陕西汉中等5个种群相互之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基因交流频繁(FST<0.06,Nm>4.50),其他种群对之间分化程度较高,基因交流较少(FST>0.25,Nm<1.00)。分子变异分析(AMOVA)支持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不同地理种群之间(86.43%)。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支持重庆巴南、湖北恩施种群以及大巴山脉周边群体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本研究分析推测我国茶网蝽兼具入侵种群扩张成灾和原始种群扩张成灾的风险,建议有茶网蝽发生的茶区和大巴山脉周边茶园加强对该害虫的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4. 基于图像分析的茶树叶齿形态特征量化研究
    唐敏, 钟奇天, 徐进, 肖富良, 李解, 翟秀明, 侯渝嘉, 谷雨
    茶叶科学    2023, 43 (6): 835-843.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4
    摘要103)      PDF(pc) (970KB)(76)   
    茶树叶齿的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是茶树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但长期以来,这一标准的判定主要依赖技术人员的经验,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在现有的图像识别算法基础上,引入根据叶片几何形态特征设计的自定义卷积算子进行优化,提出了一套基于叶片图像分析的茶树叶齿特征量化方法。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叶片面积、周长和叶齿数量等基本参数,并能通过自定义算子对叶齿锐度、叶齿深度和叶齿密度等描述性指标进行量化。量化结果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具有重复性强、稳定性高的特点。相较于人工主观辨识,该方法的测定时间不超过30 s,有效提高了茶树叶片叶齿形态特征评价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为茶树种质资源的量化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5. 氟胁迫条件下茶树叶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李庆会, 李睿, 温晓菊, 倪德江, 王明乐, 陈玉琼
    茶叶科学    2024, 44 (1): 27-3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1
    摘要90)      PDF(pc) (1966KB)(71)   
    为了筛选氟胁迫条件下茶树(Camellia sinensis)叶部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的内参基因,以课题组前期筛选的低氟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和高氟茶树品种金观音为试验材料,利用qRT-PCR技术结合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分析氟胁迫条件下(0.42 mmol·L-1 NaF)8个候选内参基因(CsACTINCsEF-1αCseIF-4α、CsGAPDHCsPP2ACsTBP、CsTIP41CsUBC)在茶树不同叶位(新梢和老叶)、不同胁迫时间(0、1、3、7 d)的表达稳定性。结果显示,在氟胁迫条件下,茶树新梢中最优内参基因组合是CsEF-1αCsTIP41CsTBPCsACTIN,老叶中最优内参基因组合是CsPP2ACsUBC。利用筛选得到的最优内参基因组合分析氟输出蛋白基因(CsFEX)的表达情况,发现CsFEX在两个茶树品种的新梢和老叶中的表达趋势一致,说明筛选的内参组合可用于氟胁迫条件下茶树新梢和老叶中目的基因的检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6. 有机认证对茶企经营效益的影响研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反事实估计
    杨旭林, 潘昌健, 姜仁华
    茶叶科学    2023, 43 (6): 881-89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9
    摘要127)      PDF(pc) (354KB)(71)   
    基于全国288份茶企问卷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检验有机认证对茶企经营效益的影响。实证表明,有机认证对茶企经营效益具有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效应在不同区域和自有茶园规模不同的分组中具有异质性。相对中西部企业,东部企业参与有机认证带来的经营效益的提升效应更为明显;相较自有茶园面积在中位数以上的茶企,自有茶园面积较小的企业参与有机认证所带来的效益提升效应更大。据此,各地政府在绿色发展框架下可支持茶企开展有机认证,中西部地区可组织企业到东部地区企业借鉴发展有机茶的实践经验;茶企需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市场需求,酌情通过有机认证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7. 全自动固相萃取结合UPLC-MS/MS测定茶叶中的草甘膦及其代谢物
    易华娟, 朱洁灵, 周瑞铮, 郑耀林, 张树权, 杨乐, 苏雍伦
    茶叶科学    2023, 43 (6): 857-869.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10
    摘要110)      PDF(pc) (507KB)(71)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UPLC-MS/MS)测定茶叶中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膦酸的分析方法。用水-二氯甲烷体系对样品进行提取和初步除杂,在全自动固相萃取仪中通过聚苯乙烯键合苯磺酸混合型阳离子交换柱进一步净化样品溶液基质,利用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得出最优的衍生条件为5%硼酸钠缓冲溶液和10 mg·mL-1的9-芴基甲基三氯甲烷(FMOC-Cl)衍生剂在室温下衍生2 h,衍生后的样品溶液在HSS T3色谱柱和5 mmol·L-1乙酸铵溶液(含0.1%甲酸)-乙腈流动相体系下进行梯度洗脱分离,经UPLC-MS/MS进行内标法定量分析。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在0.2~50 ng·mL-1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该方法的检出限为2 μg·kg-1,定量限为5 μg·kg-1。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5、50 μg·kg-1和250 μg·kg-1)的回收率为94.2%~106.7%,相对标准偏差为3.8%~4.9%。该方法具有高效率、高准确度、高通量、基质干扰小和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适用于实验室日常大批量茶叶样品筛查草甘膦及氨甲基膦酸残留的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8. 非圆齿轮行星轮系乌龙茶摇青装置研制与工艺参数研究
    刘丽敏
    茶叶科学    2023, 43 (6): 844-85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1025.001
    摘要86)      PDF(pc) (1071KB)(69)   
    针对目前乌龙茶摇青设备在摇青时因鲜叶间摩擦不充分所导致的茶叶摇青品质不均、效果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组非圆齿轮行星轮系的乌龙茶摇青机构,建立了该机构的运动学分析模型并得到其最佳机构参数,利用MATLAB软件设计并获得非圆齿轮的节曲线及齿廓参数(m=2,α=20°,z=51),完成了装置的结构设计和样机研制。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展了乌龙茶摇青的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将多指标转化成单一指标以获取可评判摇青效果的综合评分,通过正交检验分析确定了最优工艺参数,在该工艺参数的组合下,乌龙茶鲜叶的有效摇青率为87.52%,失水率为30.19%,综合评分为传统手工摇青的97.02%。试验结果表明,该非圆齿轮行星轮系的乌龙茶摇青装置和相关工艺能够满足不同老嫩程度、不同数量的乌龙茶摇青需求,使被加工后的乌龙茶达到更贴近手工摇青的效果,并能通过增加机器台数,从而满足农业大生产的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 茶天然产物缓解痤疮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吴致远, 王凯博, 陈思霖, 赵碧, 申时全
    茶叶科学    2024, 44 (1): 16-2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10
    摘要91)      PDF(pc) (1220KB)(68)   
    茶因其明确的保健功能与健康益处备受人们青睐。随着对茶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茶天然产物已被证实能够对多种疾病模型具有改善效果。痤疮是一种流行性高、复发率高的炎性皮肤病,除传统临床诊疗外,以敷贴、皮肤护理、膳食改善为代表的补充替代治疗也受到欢迎。目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祛痘功效宣称产品在原料中添加茶源活性成分,以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茶皂素为代表的茶叶天然产物在缓解痤疮上表现出极大的潜力。综述了茶叶不同功效成分在抑制皮脂分泌、减轻粉刺发生、改善皮肤微生物失调、减缓皮肤局灶性炎症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以期为含茶功效宣称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 六安瓜片冲泡控制图的建立
    赵潇奕, 陈艾妮, 姜青, 赵蕾, 邱桐, 方婉昕, 梁楚韵, Sharipova Alina, 戴前颖
    茶叶科学    2024, 44 (1): 133-14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12
    摘要82)      PDF(pc) (2403KB)(65)   
    咖啡冲煮控制图在咖啡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借鉴咖啡评价指标,以六安瓜片为研究对象,将体现风味平衡度和浓度的萃取率(Extraction yield,EY)及总溶解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用作评价茶汤的质量指标。应用生存分析法确定实现六安瓜片茶汤最大消费者接受度的最佳EY范围为2.53%~4.57%,最佳TDS范围为0.14%~0.28%,并以此为“理想”区域建立了六安瓜片冲泡控制图,在消费者层面和专家层面均得到了验证。研究表明,采用茶水比(g∶mL)为1∶30~1∶15,温度在85~100 ℃时,第一泡茶汤在33 s内调节冲泡时间,第二泡茶汤在15 s内调节冲泡时间,第三泡茶汤在13 s内调节冲泡时间,可以得到“理想”区域的茶汤。本研究为科学地冲泡六安瓜片及其他绿茶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 名优茶采摘机器人收获试验
    李亚涛, 周宇杰, 王少卿, 陈建能, 贺磊盈, 贾江鸣, 武传宇
    茶叶科学    2024, 44 (1): 75-83.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3
    摘要91)      PDF(pc) (1757KB)(64)   
    研制新一代履带式名优茶采摘机器人并以其为试验对象,在田间进行龙井茶采摘试验,对其检测、定位、末端采摘的精度以及各环节耗时进行试验评估。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名优茶采摘机器人检测成功率为88.54%,定位成功率为84.07%,末端采摘成功率为87.22%,整机采摘成功率为61.30%,所采茶叶可满足中端龙井茶要求。单芽采摘时间约1.51 s,1 h可采摘2 000多个,基本实现一台机器替代一个工人的采摘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2. 我国茶业碳汇的时空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异格局研究
    袁俐雯, 张俊飚, 秦江楠
    茶叶科学    2024, 44 (1): 149-160.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11
    摘要70)      PDF(pc) (655KB)(63)   
    茶园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碳库功能。分析测评茶园生产种植过程中的碳汇水平,对科学评估茶园潜在的生态价值,推动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选取全国16个茶叶主产省份1978—2020年数据,借助茶树生长周期的生物量模型、土壤含碳量模型核算评估了我国茶业碳汇的基本情况,利用重心拟合模型分析了茶业碳汇的时空演变规律,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就其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展开探讨。结果表明:(1)我国茶业碳汇总量呈阶段性增长态势,于2020年达到73 531.10万t,且土壤碳汇积累量高于植被碳汇,碳汇强度则具有“升-降-升”变化特征;(2)各省际茶业碳汇强度差异明显,高强度省份聚集在我国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碳汇重心长期位于湖南省境内,但稍有向西位移趋势;(3)农业补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我国茶业碳汇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驱动力,但不同地区茶业碳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存在区别。基于此,从茶业碳汇的管理经营以及产业政策制定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3. 基于Meta分析的2000—2022年中国茶园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与来源分析
    杨琰琥, 陈潇涵, 张晓晴, 任大军, 张淑琴, 陈旺生
    茶叶科学    2024, 44 (1): 37-5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2
    摘要83)      PDF(pc) (1446KB)(61)   
    重金属污染是影响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我国主要茶产区(湖北、湖南、福建、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搜集调查茶园土壤重金属Cu、Pb、As、Hg、Cd、Cr、Zn、Ni污染的相关文献,使用Meta分析方法计算单个研究的权重,从而获得各省份及全国茶园土壤重金属浓度的加权平均值,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质积累指数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并通过APCS-MLR模型进行来源分析。结果表明,与背景值相比,8种重金属均有一定程度的富集,其中Hg、Cd污染较为严重,Hg中度及以上风险主要分布在贵州、陕西、四川和安徽等内陆省份,Cd中度及以上风险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海南等沿海省份,两种重金属主要表现为轻微至中度风险。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茶园或农业用地重金属含量普遍较高,Cd、Hg是污染程度较为严重的元素。来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主成分分别为自然源、工业活动污染源、交通废气污染源、农业活动污染源,工农业活动是主要污染因素,Hg主要来自工业活动,Cd主要来自农业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4. 武夷肉桂加工中挥发性成分糖苷结合物和香气品质形成研究
    吴宗杰, 欧晓西, 林宏政, 余欣茹, 程守悦, 吴晴阳, 李鑫磊, 孙云
    茶叶科学    2024, 44 (1): 84-100.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5
    摘要85)      PDF(pc) (1428KB)(58)   
    肉桂是武夷岩茶主栽品种,具有馥郁的花果香和辛锐的桂皮味特征。为明确武夷肉桂关键呈香物质和挥发性成分糖苷结合物(GBVs)对香气的贡献,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仪系统(UHPLC-Q-Exactive/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武夷肉桂加工过程GBVs和香气物质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检测到武夷肉桂11个不同加工阶段的276种香气物质,这些香气物质包括酯类、醇类、杂环化合物类、酮类、醛类、萜类等多种组分,其中杂环化合物类、酯类、萜类和醇类香气组分含量较高。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发现,武夷肉桂中30种特征香气物质变量重投影要性值和香气活度值均大于1,其中具有青味的(Z)-3-己烯醇和(E)-2-己烯醛含量在加工过程中下降,呈花香或果香的芳樟醇、苯甲醇、苯乙醛、香叶醇和β-罗勒烯含量在加工过程中上升,脱氢芳樟醇和α-石竹烯具有辛香的特征,可能是肉桂品种特征香气桂皮辛香的主要贡献物。在武夷肉桂毛茶中芳樟醇、苯乙醛、苯甲醇、2-乙氧基-3-甲基吡嗪和(E,E)-3,5-辛二烯-2-酮等物质香气特征影响值大于1,说明这些物质是武夷肉桂加工过程中关键呈香物质。在武夷肉桂中鉴定到10种GBVs,在加工过程中,葡萄糖苷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而樱草糖苷的含量呈下降趋势,GBVs总含量上保持相对稳定。在做青后期,葡萄糖苷和樱草糖苷的含量都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苯甲基樱草糖苷、2-苯乙基樱草糖苷、香叶基樱草糖苷、芳樟基樱草糖苷和香叶基葡萄糖苷显著下降,结果表明GBVs参与了武夷肉桂花果香和甜香的形成。研究结果阐明武夷肉桂特征香气成分以及GBVs在武夷肉桂香气形成中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提升武夷肉桂香气品质,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5.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基于31个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
    马婕, 叶超杨, 毛丽玉
    茶叶科学    2024, 44 (1): 161-17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13
    摘要79)      PDF(pc) (584KB)(55)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框架,探讨技术、组织和环境3类因素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组态效应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联动匹配关系。基于31个典型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案例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set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的方法挖掘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和驱动路径。研究发现:(1)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2)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核心条件联带边缘条件发挥作用的结果,其典型模式为“组织环境协同型”“社会资源主导型”和“综合联动型”3种;(3)非高水平与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驱动组合存在非对称性。因此,为促进我国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可以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外在条件因素选择不同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6. L-茶氨酸改善来曲唑诱导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临床症状
    黄秋萍, 谢晨阳, 李新宇, 金斌, 曾榛, 钱波, 戴玲, 宋家乐
    茶叶科学    2021, 41 (6): 831-842.  
    摘要346)      PDF(pc) (9844KB)(54)   
    为探究L-茶氨酸(L-theanine,LTA)对来曲唑诱导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大鼠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将28只雌性SD大鼠按每组7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PCOS模型组、PCOS+低剂量LTA组和PCOS+高剂量LTA组。建模阶段,除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外,其余3组持续灌胃来曲唑28 d诱导PCOS模型。干预阶段,正常对照组和PCOS模型组以生理盐水持续灌胃,两个LTA干预组大鼠分别持续灌胃对应剂量LTA干预30 d。结果显示,与PCOS模型组相比,LTA干预组大鼠血清中睾酮(Testosterone,T)、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胰岛素(Insulin,INS)、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黄体生成素与卵泡刺激素的比值(LH/FSH)、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和体重均有所下降(P>0.05);低剂量LTA干预组大鼠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显著升高(P<0.05);高剂量LTA干预组大鼠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显著升高(P<0.05);LTA干预组大鼠的发情周期紊乱、卵巢组织多囊样病变较PCOS模型组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果表明,LTA干预能有效调节PCOS大鼠性激素分泌、恢复发情周期规律变化和改善其卵巢多囊样病变,同时显著改善PCOS大鼠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血脂代谢紊乱并抑制异常水平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分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7. 茶蚕大陆种群性信息素鉴定与虫口监测应用
    崔少伟, 赵冬香, 张家侠, 商建农, 蔡晓明, 李兆群, 边磊, 修春丽, 付楠霞, 陈宗懋, 罗宗秀
    茶叶科学    2022, 42 (1): 101-108.  
    摘要264)      PDF(pc) (797KB)(53)   
    茶蚕(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茶树食叶害虫,严重时其幼虫可将整株茶树的叶片取食殆尽,造成极大危害。本研究对我国茶蚕大陆种群性信息素进行了鉴定,利用正己烷浸提法对求偶高峰期的茶蚕雌虫性信息素进行了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筛选性信息素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活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试了性信息素成分的电生理活性,并通过田间诱捕试验筛选出性信息素最佳剂量,最后利用性信息素对海南五指山地区的茶蚕种群进行了监测。GC-EAD结果显示,茶蚕性信息素提取物中只有1种成分可引起雄虫的触角电位反应。GC-MS分析结果初步确定该活性成分为顺11,顺14-十八碳醛(E11,E14-18Ald)。EAG测试和田间引诱试验验证了性信息素鉴定结果,田间诱捕数据显示不同剂量的性信息素在田间的引诱效果不同,当剂量为0.9 mg时,田间引诱效果最佳。虫口监测结果表明,茶蚕性信息素是一种理想的虫口监测方法,利用该方法明确海南五指山地区5—10月共有两代茶蚕,成虫高峰期为6月17日和8月27日。本研究结果为我国茶叶主产区利用性信息素进行诱杀防治或虫口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8. 基于改进YOLOv7-tiny的茶叶嫩芽分级识别方法
    洪孔林, 吴明晖, 高博, 冯业宁
    茶叶科学    2024, 44 (1): 62-7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6
    摘要85)      PDF(pc) (2946KB)(47)   
    实现自然生长环境的茶叶嫩芽分级识别是名优茶智能化采摘的基础,针对光照、遮挡、密集等复杂环境造成的茶叶嫩芽识别精度较低、鲁棒性较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7-tiny的改进模型。首先在YOLOv7-tiny模型的小目标检测层添加卷积注意力模块,提高模型对小目标特征的关注能力,减少复杂环境对茶叶嫩芽识别的干扰;调整空间金字塔池化结构,降低模型运算成本,提高检测速度;使用交并比(Intersection over Union,IoU)和归一化Wasserstein距离(Normalized gaussian wasserstein distance,NWD)结合的损失函数,改善IoU机制对位置偏差敏感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模型对小目标检测的鲁棒性。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检测准确率为91.15%,召回率为88.54%,均值平均精度为92.66%,模型大小为12.4 MB,与原始模型相比,准确率、召回率、均值平均精度分别提高2.83、2.00、1.47个百分点,模型大小增加0.1 MB。与不同模型的对比试验表明,该模型在多个场景下的嫩芽分级检测中漏检和误检较少,置信度分数较高。改进后的模型可应用于名优茶采摘机器人的嫩芽分级识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9. EGCG对高脂饮食GK大鼠白色脂肪米色化的诱导作用与机制研究
    万丽玮, 曾鸿哲, 彭丽媛, 文帅, 刘昌伟, 鲍肃都, 安勤,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4, 44 (1): 119-13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8
    摘要77)      PDF(pc) (1738KB)(41)   
    脂肪组织类型与人体代谢密切相关,通过饮食或营养干预将白色脂肪细胞转变为产热的米色脂肪细胞是一种减少脂肪积蓄、调节代谢的安全策略。目前关于白色脂肪组织米色化作用的研究多聚焦于肥胖群体,为探究EGCG对非肥胖代谢紊乱群体的内脏白色脂肪组织米色化的诱导作用及相关机制,采用非肥胖型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Goto-Kakizaki(GK)大鼠,给予每日高脂饮食,并进行40 mg·kg-1和80 mg·kg-1 EGCG灌胃干预,检测GK大鼠的体质量、摄食量、脂肪组织细胞形态及米色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UCP1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80 mg·kg-1 EGCG灌胃干预对GK大鼠摄食量和体质量无明显影响,但能够促使脂肪细胞呈现向多房型脂肪细胞转变趋势,并显著上调米色化相关的PpargPpargc1aUcp1基因表达水平和UCP1蛋白表达水平,具有诱导高脂饮食GK大鼠内脏附睾白色脂肪组织米色化的作用,且表现出调节脂质代谢的潜力。结合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EGCG对高脂饮食GK大鼠白色脂肪组织米色化的诱导作用机制可能与PPAR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