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3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4-15
      
    茶叶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李大祥, 鲜殊, 杨卫, 宛晓春
    2011, 31(2):  79-86.  doi:10.13305/j.cnki.jts.2011.02.001
    摘要 ( 384 )   PDF (440KB) ( 2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儿茶素、L-茶氨酸、咖啡碱等可通过互作,多途径、多靶点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在神经保护中,茶叶可通过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调节神经递质如谷氨酸、γ-氨基丁酸、腺苷、乙酰胆碱等及其相关受体、阻止tau蛋白磷酸化、防止胞内Ca2+超载、调节蛋白激酶PKC等信号途径、调节炎症因子、提升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消除血管性危险因素、防止细胞凋亡等途径发挥功效。本文就近年来茶叶的神经保护作用相关机制的研究结果作一简要综述。
    茶树等植物中嘌呤生物碱代谢研究进展
    周晨阳, 金基强, 姚明哲, 陈亮
    2011, 31(2):  87-94.  doi:10.13305/j.cnki.jts.2011.02.002
    摘要 ( 392 )   PDF (464KB) ( 3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咖啡碱等嘌呤生物碱分布于自然界多种植物中,由于过量摄入咖啡碱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因此对嘌呤碱代谢进行调控,培育低咖啡碱植物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嘌呤生物碱在不同属种植物中的分布、生物合成与降解的主要路径及非主要路径、参与嘌呤碱代谢的酶及相应编码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并对培育低咖啡碱茶树品种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努力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茶园中广翅蜡蝉成虫对不同颜色的趋向选择
    孙晓玲, 蔡晓明, 王国昌, 高宇, 王德强, 陈宗懋
    2011, 31(2):  95-99.  doi:10.13305/j.cnki.jts.2011.02.003
    摘要 ( 501 )   PDF (338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趋光性是多种昆虫的基本行为,不同昆虫视觉具有敏感度不同的波谱范围和趋光反应峰。本文利用18种渐变颜色制成的色板,在茶园中测试了广翅蜡蝉成虫对不同颜色色板的趋性反应。结果表明,广翅蜡蝉成虫趋向于选择黄色饱和度高的色板,但是黄色粘板对广翅蜡蝉成虫的田间防治效果以及利用粘板防治广翅蜡蝉的可行性尚待进一步探讨。
    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对EoNPV的敏感性差异研究
    席羽, 殷坤山, 肖强
    2011, 31(2):  100-104.  doi:10.13305/j.cnki.jts.2011.02.004
    摘要 ( 507 )   PDF (298KB)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集来自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苏省的7个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对EoNPV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浙江杭州种群和江苏宜兴种群对EoNPV的敏感性较高,饲毒后11d幼虫全部死亡,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8.32×104PIB/mL和8.61×104PIB/mL;其他5个地理种群茶尺蠖对EoNPV的敏感性较低,饲毒后11d的死亡率均在30%以下,致死中浓度LC50在1.35×107~6.03×107PIB/mL之间;其中敏感性最低的浙江衢州种群和敏感性最高的江苏宜兴种群毒力差异达724.5倍。
    茶多酚处理对冷藏养殖大黄鱼品质的影响
    张旭光, 李婷婷, 朱军莉, 励建荣, 李钰金
    2011, 31(2):  105-111.  doi:10.13305/j.cnki.jts.2011.02.005
    摘要 ( 391 )   PDF (498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经过0.2%茶多酚浸泡的养殖大黄鱼和对照组在4℃冷藏条件下25d内品质的变化。定期分析了处理组和对照组大黄鱼样品的感官特征、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和化学指标(pH、TVB-N、K值)。结果表明,在冷藏过程中茶多酚处理能延长大黄鱼货架期7~8d,在货架期终点15d时,茶多酚处理组和对照组样品的细菌总数分别为106.12CFU/g和107.45CFU/g,pH值分别为6.78和6.84,TBA值分别为0.122mg/kg和0.168mg/kg,TVB-N分别为166.6mg/kg和318.7mg/kg,K值分别为27.10%和43.72%。可见,茶多酚在大黄鱼冷藏保鲜过程中能有效地抑制细菌繁殖,并减缓脂肪氧化,从而延长了大黄鱼的货架期。
    微波辅助提取绿茶对儿茶素组成及得率的影响
    李敏, 任国谱, 崔丽, 肖力争, 肖文军
    2011, 31(2):  112-118.  doi:10.13305/j.cnki.jts.2011.02.006
    摘要 ( 314 )   PDF (314KB)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鉴于微波辅助提取绿茶对儿茶素的得率及其组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缺乏系统研究的事实,以绿茶为原料,以提取液中儿茶素的组成及得率为主要考察指标,以工业水提为对照,在系统研究微波辅助提取强度、时间、茶水比、水温及次数等单因子对儿茶素组成及得率影响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与验证实验,优化筛选了对儿茶素组成影响最小且得率较高的微波辅助提取技术参数,以为微波辅助提取茶叶的工业化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微波强度为539W、微波辅助提取时间为2min、茶水比为1︰25、水温为90℃、提取2次的条件下,微波辅助提取绿茶时对儿茶素的组成影响最小,EGC︰DL-C︰EC︰EGCG︰GCG︰ECG为3.25︰0.12︰1.00︰7.66︰0.49︰1.82,其得率依次为工业水提的130.47%、22.98%、124.62%、114.40%、7.39%和96.64%。该方法对于茶多酚、儿茶素的提取及利用具有较好的实用性、针对性。
    茶籽壳原花青素的鉴定与分析
    董瑞霞, 李立祥, 蒋其忠
    2011, 31(2):  119-123.  doi:10.13305/j.cnki.jts.2011.02.007
    摘要 ( 376 )   PDF (391KB) ( 1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HPD200A分离茶籽壳原花青素,采用花青素反应、UV法、TLC法对产品进行定性分析,并利用HPLC法对产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乙醇洗脱所得的样品Ⅰ和60%乙醇洗脱所得的样品Ⅱ均为原花青素。定量分析表明:样品Ⅰ和Ⅱ的得率分别为15.00mg/g和36.90mg/g;纯度分别为97.22%和76.46%;HPLC分析表明,样品Ⅰ含有D,L-C 0.05%、EGCG 0.35%和可可碱0.02%;样品Ⅱ含有EGCG 0.01%、可可碱0.02%和咖啡碱0.07%。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烟酸的含量
    裴亭
    2011, 31(2):  124-128.  doi:10.13305/j.cnki.jts.2011.02.008
    摘要 ( 487 )   PDF (359KB)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单独对茶叶中常见的水溶性维生素—烟酸进行了测定。具体方法为:用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系统,C18 4.6mm×150m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1∶9),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66nm。外标法测定茶叶中烟酸的含量,检测线性关系R2=0.9915,回收率为99.38%,RSD=2.18%(n=4)。研究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具有较好的重现性与稳定性,可用于茶叶提取物中烟酸含量的测定。
    茯茶中“金花”孢子粉提取物对体外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内甘油三酯代谢的影响
    袁勇, 黄建安, 徐小江, 李适, 龚雨顺, 刘仲华
    2011, 31(2):  129-135.  doi:10.13305/j.cnki.jts.2011.02.009
    摘要 ( 446 )   PDF (547KB) ( 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模型,研究茯茶中“金花”孢子粉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甘油三酯代谢的影响,筛选出具有降脂功效的活性组分,为茯茶的深度开发及“金花”孢子粉降脂成分的分离纯化提供一定的指导。以正常人肝细胞LO2为实验对象,采用脂肪乳剂加入细胞培养液培养肝细胞,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模型;以MTT法筛选出提取物最佳作用浓度;通过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来评价药物的降脂效果。结果表明,用含1.0mL/L 20%脂肪乳剂的培养液培养LO2肝细胞48h,肝细胞内甘油三酯与对照组比较呈现极显著升高(P<0.01)且肝细胞ALT、AST泄漏量比对照组极显著加大(P<0.01),因此本方法能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模型;“金花”孢子粉提取物作用脂肪肝细胞最佳质量浓度分别为150μg/mL和5μg/mL,当醇提物和萃取的水层部分分别作用脂肪肝细胞24、48h时都能使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降低且与阳性药物辛伐他汀和血脂康效果相当,因此本实验筛选出“金花”孢子粉醇提物和萃取的水层具有较好的降脂效果。
    铜仁地区茶树生长的气候适应性分析及优质绿茶种植区划
    罗京义, 晏理华, 徐大红, 杨群
    2011, 31(2):  136-142.  doi:10.13305/j.cnki.jts.2011.02.010
    摘要 ( 515 )   PDF (449KB) ( 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贵州省铜仁地区10个站点1980~2009年和30个乡镇自动站2001~2009年各年的年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多年极端最低气温、年降水量、生长期月降水、相对湿度、日照百分率、干燥度等8个气候变量,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确定优质绿茶气候区划指标。应用聚类分析,将贵州省铜仁地区划分为4种不同类型的优质绿茶气候区,为铜仁地区,乃至贵州茶叶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社会科学视野中的砖茶
    段继业
    2011, 31(2):  143-151.  doi:10.13305/j.cnki.jts.2011.02.011
    摘要 ( 404 )   PDF (436KB) ( 2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归纳了砖茶的主要生产地和五条行销路线,第一次把茶马古道和茶叶之路整合到“砖茶之路”的概念之中;研究认为,砖茶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地位,是由砖茶本身的生物特性、经济特性和文化特性等因素综合塑造的;论文重点指出:砖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围绕砖茶的生产、长途运输和营销,形成了内地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之间长达上千年的民族交往历史,产生了著名的“茶马互市”经济和“以茶治边”政治,造就了享誉海外的“茶马古道”和“茶叶之路”文化,砖茶参与缔造了西北民族关系、城镇形成、政治治理和砖茶文化。
    浙江区域茶品牌信誉危机透视与治理对策探讨
    易开刚, 周树红, 金宝玉
    2011, 31(2):  152-159.  doi:10.13305/j.cnki.jts.2011.02.012
    摘要 ( 373 )   PDF (391KB) ( 2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信誉危机研究已经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重视。近年来,区域茶品牌遭遇假冒伪劣产品“株连”的事件屡有发生,导致很多区域茶品牌的声誉下降,无形资产贬值,对茶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害。本文通过对浙江茶品牌信誉危机现状的分析,指出发生信誉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营主体的道德风险、子属品牌无序发展、公共品牌被侵权盗用等。最后提出了强化茶业市场主体道德自律机制、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合理规划区域茶品牌、依靠各利益相关者协同维护区域公共品牌的治理对策。
    中国精制茶加工企业技术效率的分析
    管曦, 杨江帆
    2011, 31(2):  160-165.  doi:10.13305/j.cnki.jts.2011.02.013
    摘要 ( 361 )   PDF (321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文章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基于2007年中国804个精制茶加工企业的投入产出数据,对中国精制茶加工企业的技术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精制茶加工企业平均技术效率较低,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外资企业技术效率低于国内资本企业,不同地区的精制茶加工企业技术效率差异较大,并根据结论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
    《茶叶科学》2002至2009年载文分析
    谭华玮, 张玥, 张彩丽, 杨路成, 冯卫英, 房婉萍
    2011, 31(2):  166-171.  doi:10.13305/j.cnki.jts.2011.02.014
    摘要 ( 387 )   PDF (392KB) ( 1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选用2002~2009年《茶叶科学》中刊载论文共458篇,重点从载文内容、载文量的时间分布、作者群的地域和所属单位分布、核心作者群的数量、论文作者的合著率及高被引论文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茶叶科学》近8年发展的一些规律,即载文量增加,载文信息增大,论文作者涉及地域、单位极不平衡,核心作者群已形成,作者合作意识较强,合著率高;同时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茶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