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06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6-06-25
      
    茶多酚感官性质及其对茶叶涩味的影响
    童华荣, 金孝芳, 龚雪莲
    2006, 26(2):  79-86.  doi:10.13305/j.cnki.jts.2006.02.001
    摘要 ( 581 )   PDF (483KB) ( 7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叶中含有的大量茶多酚对茶叶涩味有重要作用。涩味是茶叶滋味中极重要的感官性质,对茶叶总体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就茶叶中茶多酚的感官性质、茶汤涩味分析及茶多酚对茶叶涩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我国古红土与茶叶生长
    陆景冈, 吴建军, 赵东, 唐根年
    2006, 26(2):  87-90.  doi:10.13305/j.cnki.jts.2006.02.002
    摘要 ( 568 )   PDF (389KB) ( 3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总结了全国网纹红土分布与长江以北大部茶树分布恰相符合;又分析了脱离于红壤带之外的山东日照茶区、西藏察隅茶区,其土壤都有古红土的影响,说明了是古红土促进了茶树生长。虽然古红土和现代红壤的关系,至今在科学上还未完全解决,但从实际出发,研究茶园土壤,古红土的影响不容忽视。
    茶皂甙合成聚醚反应机理及其衍生物结构表征
    杨钟鸣, 张明, 丁志, 周玉成, 朱小兵, 戚渭新, 胡兵
    2006, 26(2):  91-95.  doi:10.13305/j.cnki.jts.2006.02.003
    摘要 ( 442 )   PDF (315KB) ( 1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在双金属氰化物络合催化剂(DMC)作用下,茶皂甙与环氧丙烷开环聚合,在不破坏茶皂甙活性五元环的前提下,合成亲油性的茶皂甙聚醚衍生物。本文初步探讨了茶皂甙聚醚反应的机理,并用FTIR、NMR对聚醚进行了结构分析表征。结果表明,聚醚的序列结构以头-尾相连为主且呈无规立构分布的特点。
    加工过程对茶叶铅和铜污染的影响
    韩文炎,梁月荣,杨亚军,石元值,马立峰,阮建云
    2006, 26(2):  96-101.  doi:10.13305/j.cnki.jts.2006.02.004
    摘要 ( 392 )   PDF (409KB) ( 1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初制加工对茶叶铅和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加工是铅和铜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污染的程度因工序、作业方式和机具的金属组分不同而异。初制加工的各个工序都有可能使茶叶铅和铜含量提高,其中铜增幅最大的工序是揉捻,铅增幅最大的工序是摊放;随着揉捻压力增大、时间延长,茶叶铜和铅含量逐渐提高。由于加工方式,特别是揉捻的时间和压力不同,导致不同茶类有明显的区别,烘青和炒青的污染程度较重,红碎茶和工夫红茶次之,龙井茶几乎没有污染。茶叶加工过程中铅和铜污染的来源不同,铜主要来自铜质揉捻机,该工序污染的铜约占茶叶加工铜污染总量的90%以上;铅的污染则主要来自尘土,其次是揉捻机中的铅,摊放在不清洁的地上会导致茶叶铅含量成倍提高。因此,保持加工场所的清洁卫生和调整揉捻机揉筒和揉盘的金属组成是降低茶叶加工过程中铅和铜污染的有效途径。另外,对初制加工的茶叶,清除其中的黄片和茶末对于降低茶叶铅含量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茶叶多糖食品功能性研究
    李雷, 汪东风, 周小玲, 丁庆波
    2006, 26(2):  102-107.  doi:10.13305/j.cnki.jts.2006.02.005
    摘要 ( 426 )   PDF (318KB) ( 1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分离制备出了含量分别为27.4%和57.8%的茶多糖:TPSⅠ和TPSⅡ,并对它们的溶解性、起泡性、泡沫的持久性、吸油性、吸湿性能、保湿性能和表观粘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它们能溶于水,不能溶于高浓度的有机溶剂,随着纯度的提高,溶解性能降低;它们还具有吸油性、起泡性和泡持性,在湿润和干燥的环境中具有吸湿和保湿性能,纯度的提高增强了茶多糖的表观粘度,TPSⅡ的粘度是TPSⅠ的4倍。
    膜法富集茶多糖的初步研究
    尹军峰, 袁海波, 谷记平, 林致中, 陈建新, 谭俊峰, 汪芳
    2006, 26(2):  108-111.  doi:10.13305/j.cnki.jts.2006.02.006
    摘要 ( 357 )   PDF (365KB) ( 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对不同孔径膜的筛选试验,确定50βK的膜为富集茶多糖最好的膜,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试验,优化试验处理后,截留干燥粉末中总糖含量达30.37%,多糖含量达16.89%,与对照相比抗羟自由基能力提高了39.89%,结果表明在纯天然产品的开发中,利用膜可以有效的富集茶多糖,并且能够保存了多糖活性。
    普洱茶的抗氧化酚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林智, 吕海鹏, 崔文锐, 折改梅, 张颖君, 杨崇仁
    2006, 26(2):  112-116.  doi:10.13305/j.cnki.jts.2006.02.007
    摘要 ( 378 )   PDF (386KB) ( 1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从云南省双江县勐库产的普洱茶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为:(-)-没食子儿茶素(GC, 1),(-)-表儿茶素(EC, 2),(+)-儿茶素(C, 3),杨梅素(4),没食子酸(5),山奈酚(6),山奈酚-3-O-β-D-葡萄糖甙(7),山奈酚-3-O-芦丁糖甙(8),槲皮素(9),槲皮素-3-O-β-D葡萄糖甙(10)以及2,5-二羟基苯甲酸(11)。其中,化合物6~11为首次从普洱茶中分离得到。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3、5的活性与阳性对照品抗坏血酸接近。化合物的结构与其活性的关系比较分析表明,简单儿茶素(2,3)和简单酚类化合物(5)的抗氧化活性较高,与阳性对照品抗坏血酸接近;黄酮类化合物(4,6,9)次之,黄酮类配糖体(7,8,10)及化合物11则较差。
    福建主要乌龙茶品种PPO酶活特性的研究
    王丽霞, 肖丽霞, 陆蒸, 林启训, 陆则坚
    2006, 26(2):  117-121.  doi:10.13305/j.cnki.jts.2006.02.008
    摘要 ( 401 )   PDF (383KB)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四种乌龙茶茶树鲜叶的多酚氧化酶(PPO)进行粗提,测定并比较不同品种酶的特性。结果表明:在邻苯二酚与被测酶液的反应体系中,当底物邻苯二酚(C6H6O2)量为0.3~0.9βml时,毛蟹、铁观音、黄旦、肉桂酶活力随底物浓度的增加呈曲线增长,含量太高会产生抑制作用,当底物含量∶酶含量=1.5∶1时,酶活力表现最高;毛蟹、铁观音、黄旦、肉桂酶活力在45~65℃范围内均呈ω型变化趋势,依次在45℃、55℃、65℃时出现高峰。在50~90℃下水浴处理1βh,毛蟹、铁观音、黄旦、肉桂酶活力分别丧失34.66%~55.91%,22.68%~50.89%,23.14%~53.57%,31.58%~57.89%;酶活力的适宜pH相对偏碱,在pH8.6时表现为一个活力高峰。相同浓度的五种抑制剂对酶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NaHSO3对酶活力的抑制作用最强,L-半胱氨酸其次,NaCl的抑制效果最差。
    绿茶口含片安全性毒理学研究
    宿迷菊, 王岳飞, 骆耀平, 李靓, 杨贤强
    2006, 26(2):  122-127.  doi:10.13305/j.cnki.jts.2006.02.009
    摘要 ( 376 )   PDF (350KB) ( 1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检测绿茶口含片的食用安全性,通过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30βd喂养试验进行毒理学研究。结果雌雄两性大、小鼠经口MTD均大于20.0βg/kg体重,Ames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显示无致突变性。30βd喂养试验(5.00βg/kg体重)未见动物出现中毒症状。结论绿茶口含片急性毒性分级属无毒级、无遗传毒性,试验中最大无损害作用剂量大于5βg/kg体重,食用安全性高。
    茶多酚对大鼠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ACE)活性的影响
    张波
    2006, 26(2):  128-130.  doi:10.13305/j.cnki.jts.2006.02.010
    摘要 ( 345 )   PDF (300KB)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茶多酚对大鼠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ngiotensinⅠ converting enzyme,ACE)活性的影响。血管紧张素Ⅰ在ACE的作用下,通过脱去C端His-Leu二肽,转化为有生物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从而产生强升压作用。通过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研究茶多酚对大鼠ACE活性的影响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茶多酚摄入量的增加(45βmg/kg,90βmg/kg,180βmg/kg),ACE活性显著降低(84.43±4.59βu/μl,75.17±6.85βu/μl,60.19±8.62βu/μl,P<0.05)说明茶多酚对大鼠ACE有抑制作用,从而有可能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大规模悬浮培养茶叶细胞合成茶氨酸培养基组成优化研究
    余继红, 华东, 华萍, 冷和平, 江绍玫, 吕虎
    2006, 26(2):  131-135.  doi:10.13305/j.cnki.jts.2006.02.011
    摘要 ( 420 )   PDF (323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婺源绿茶嫩叶用MS培养基(加IBA 2βmg/L,6-BA 4βmg/L,盐酸乙胺25βmmol/L)进行茶叶愈伤组织悬浮培养,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培养基不同组成条件对茶叶细胞大规模悬浮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与茶氨酸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整个培养周期中,细胞收获量和茶氨酸积累量峰值出现时间为培养的第19~22βd;在NH4+/NO3- 1.0/60.0βmmol/L、K+ 100.0βmmol/L、Mg2+ 3.0βmmol/L、H2PO4- 3.0βmmol/L、蔗糖30.0βg/L、水解酪蛋白2.0βg/L条件下,茶叶细胞生长量和茶氨酸积累量分别可达到16.33βg/100βml培养液和3.357βg/100βml培养液;提高培养基中水解酪蛋白浓度可使细胞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得到延长,并有利于茶氨酸积累;H2PO4-浓度主要影响细胞生长速率和茶氨酸积累速率的同步性,低H2PO4-浓度环境中茶氨酸积累速率峰值滞后于细胞增长速率峰值,高H2PO4-浓度环境中早于细胞生长速率峰值出现时间;K+ 和蔗糖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均不明显;Mg2+对细胞生长产生明显的影响;NH4+/NO3-对茶氨酸合成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从生产效率考虑,培养周期以19~22βd为宜。
    茶叶中硫丹及硫丹硫酸酯的ELISA快速测定
    吕潇, 任凤山, 王文博, 杜红霞, 李慧冬, 丁蕊艳, 朱端卫, LEENanjuA, SHEILDRoss, KENNEDYIvanR
    2006, 26(2):  141-146.  doi:10.13305/j.cnki.jts.2006.02.013
    摘要 ( 344 )   PDF (426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应用酶联免疫方法,快速检测茶叶中硫丹及硫丹硫酸酯。茶叶提取后,不净化,用PBS缓冲液稀释500倍后,进行酶联免疫方法测定,方法平均回收率为86.6%~91.1%;经SPE净化后,回收率68.7%~123%。标准曲线IC50为2βµg/L,线性范围1~10βµg/L。直接提取法最低检测限2βmg/kg,净化法为0.06βmg/kg。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验证,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快速检测要求。该法具有快速、简便、低耗、易操作等特点。
    毛细管电泳分析茶黄素的方法研究
    夏文娟, 张丽霞, 史作安, 贾明
    2006, 26(2):  147-153.  doi:10.13305/j.cnki.jts.2006.02.014
    摘要 ( 374 )   PDF (535KB) ( 1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毛细管电泳分析茶黄素类组分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250βmmol/L H3BO4、10βmmol/L KH2PO4、0.75βmmol/L SDS和20%(v/v)乙腈组成的pH7.5电泳介质中,选择25βkV电压、20℃柱温和200βnm波长检测,可在10βmin以内将茶叶中的四种主要茶黄素单体分离,并获得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四种茶黄素单体浓度与峰面积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0.9945~0.9990,检测下限在0.53~0.64βμg/ml之间,加标回收率为92.50%~108.36%,变异系数≤2.67%。本方法快速、准确,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连续型多功能茶炒制机的研制及全程工艺研究
    潘周光, 胡金华
    2006, 26(2):  154-158.  doi:10.13305/j.cnki.jts.2006.02.015
    摘要 ( 325 )   PDF (354KB) ( 1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连续型多功能茶炒制机由温度测控模块、压力测控模块、自动转锅装置和三口锅及压块等机械装置四部分组成。对该系统应用于扁平类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试验,通过比较各道工序各茶样的感官品质,获得了各工艺参数的大致范围,并采用正交试验法重点研究了对成品的色泽和香气影响较大的青锅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型多功能机炒制的龙井茶品质接近手工炒制的茶样,是一种加工效率高、发展潜力大的茶炒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