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0年 第3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0-10-15
      
    茶树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马建强, 姚明哲, 陈亮
    2010, 30(5):  329-335.  doi:10.13305/j.cnki.jts.2010.05.001
    摘要 ( 318 )   PDF (249KB) ( 2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树世代周期长,自交不亲和,遗传组成高度异质杂合,利用常规育种方法培育新品种费时耗力。高质量的茶树遗传图谱,可以用于茶树基因组结构及遗传演化分析、数量性状位点定位、基因克隆,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加快茶树育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遗传图谱的构建原理、步骤及目前国内外茶树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探讨了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由此提出加速茶树遗传图谱研究进程的设想。
    普洱熟茶和生茶香气成分的提取和测定分析
    洪涛, 黄遵锡, 李俊俊, 唐湘华, 慕跃林, 许波
    2010, 30(5):  336-342.  doi:10.13305/j.cnki.jts.2010.05.002
    摘要 ( 443 )   PDF (240KB) ( 3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不同年份出品的普洱熟茶和生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减压蒸馏萃取法(VDE),并用二氯甲烷和无水乙醚对各茶中香气成分进行提取,最后用GC-MS分析各年份茶中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不论是熟茶还是生茶,用二氯甲烷提取到的香气种类均要多于无水乙醚。从提取效果来看,二氯甲烷对碳氢化合物、杂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酮类香气物质的提取效果较好,而无水乙醚对酯类和酚类香气物质有较好的提取效果。熟茶在储存陈化过程中苯并噻唑和咖啡碱含量会增高,而邻苯二甲酸-异丁基-辛基酯和1,2,4-三甲氧基苯含量会降低。生茶在储存陈化过程中5-氨基-1-乙基吡唑、N-苯基-1-萘胺、1,2,3-三甲氧基苯和邻苯二甲酸-异丁基-辛基酯含量会增高,而(反式)角鲨烯、芳樟醇、β-异甲基紫罗兰酮和咖啡碱含量会降低。同时,熟茶中杂氧化合物类香气种类较多,主要有以1,2,3-三甲氧基苯为主的10种杂氧化合物。生茶中醇类香气物质则较熟茶丰富,主要有1-辛烯-3-醇、芳樟醇、2,6-二甲基环己醇、苯乙醇、雪松醇。
    硒锌交互对春茶硒化学形态的影响
    刘杨, 王昌全, 李冰, 李焕秀, 杜倩, 张伟
    2010, 30(5):  343-349.  doi:10.13305/j.cnki.jts.2010.05.003
    摘要 ( 461 )   PDF (248KB) ( 1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叶面配合喷施不同浓度亚硒酸钠(Na2SeO3)和醋酸锌[(CH3COO)2Zn·2H2O],研究硒(Se)、锌(Zn)及硒锌交互(Se-Zn)作用对春茶硒化学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独喷施Na2SeO3均能提高醇溶态、水溶态、盐溶态的硒含量,尤以200~400 μg/mL的硒处理对春茶中硒的含量提高效应明显,其中醇溶态硒占总量的比例最大,水溶态次之,盐溶态最小,且醇溶态、水溶态硒占总量的比例分别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20%~0.40%的锌对3种化学形态硒含量有显著的提高效应,而高浓度锌(1.20%)抑制3种形态硒的吸收;(3)低浓度硒(50 μg/mL)与不同浓度的锌配比,3种形态的硒含量整体都较低,醇溶态、水溶态硒所占比例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大于盐溶态,其余浓度的硒锌配比,硒的化学形态分布与单硒相似,200~400 μg/mL的硒与0.40%~0.80%的锌配合喷施,3种化学形态硒含量提高效应最明显,醇溶态、水溶态硒的比例分别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又以200 μg/mL的硒与0.80%的锌配比效果最好。
    “发花”散茶中“金花”菌的分离鉴定
    黄浩, 刘仲华, 黄建安, 李适, 李娟, 吴杨, 邓婷婷, 龚雪
    2010, 30(5):  350-354.  doi:10.13305/j.cnki.jts.2010.05.004
    摘要 ( 538 )   PDF (314KB) ( 3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从湖南益阳茶厂2008年生产的金湘益砖茶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金花”菌,接种至2008年一品茯茶的原料上,控制环境条件让它“发花”。从发花散茶中分离到一类“金花”菌,经过继代纯化,选取一株长势较好的“金花”菌作为供试菌株。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株的有性型和无性型形态,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菌株的子囊孢子(有性阶段)和分子孢子(无性阶段),同时结合DNA测序,在分子水平上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根据菌株的表观形态、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DNA序列分析,确认该菌株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
    茶区叶面降尘的粒径和重金属含量研究
    杨东伟, 章明奎
    2010, 30(5):  355-361.  doi:10.13305/j.cnki.jts.2010.05.005
    摘要 ( 332 )   PDF (319KB) ( 2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解茶区大气降尘物中的重金属状况,以浙江省某市为例,分别收集了城市、工矿、公路、农居点附近和清洁区等不同区域茶叶叶面降尘,采用激光粒径分析仪测定了叶面降尘的粒径分布,应用ICP-AES测定了叶面降尘中的重金属含量,并探讨了茶区叶面降尘中重金属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茶区叶面降尘中颗粒物粒径集中分布在100 µm以下,粒径累积曲线呈正态单峰分布;平均粒径大小:清洁区<农居点附近<城市附近<公路附近<工矿附近。茶区叶面降尘中Cd、Pb、Ni、Cu、Zn和Hg有明显的富集,其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1.76~11.34、87~648、36~154、133~476、165~1121、0.36~4.23 mg/kg。不同茶区叶面降尘中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多数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以工矿附近茶园降尘中的最高,其次为城市和公路附近,清洁区的最低。研究认为,茶区降尘中Cd、Pb、Cu、Zn和Hg主要来源于人为污染,而Cr、Co、Ni、Al、Fe和Mn主要为自然起源。
    低磷胁迫下茶树根系CS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林郑和, 陈常颂, 邬龄盛
    2010, 30(5):  362-366.  doi:10.13305/j.cnki.jts.2010.05.006
    摘要 ( 383 )   PDF (262KB) ( 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柠檬酸合成酶(Citrate Synthase, CS)是茶树体内合成柠檬酸的关键性酶。克隆了茶树根系柠檬酸合成酶基因片段,GenBank登录号为FJ814766,且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该基因在低磷下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当供磷浓度为0(缺磷)时,根系CS基因的表达略有增强,这可能是茶树对低磷的一种适应机制。
    湖南省主要茶树品种分子指纹图谱的构建
    杨阳, 刘振, 赵洋, 梁国强
    2010, 30(5):  367-373.  doi:10.13305/j.cnki.jts.2010.05.007
    摘要 ( 398 )   PDF (239KB) ( 1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建立茶树品种分子指纹图谱对茶树资源鉴别、品种权益保护、苗木纯度检测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7个SSR标记对湖南省主要茶树品种尝试构建了分子指纹图谱,提出了构建茶树分子身份证的方法模式。17对SSR引物共检测出41个等位位点,每个引物检测到的等位位点变化范围为2~3个,平均2.4个。根据茶树SSR标记带型特点,将扩增得到的1、0数据进行了基因型转换,分别用1、2、3、4……N来代表不同的基因型,构建了一套湖南省主要茶树品种的分子指纹图谱,使每个品种都获得了一个17位数的指纹图谱号码,进而可将参试品种完全区分开。同时,对参试品种进行了特异性指数分析,品种特异指数介于65.4~113.7之间,平均80.1,表明品种间的特异性差异较大。
    咖啡碱与儿茶素组合对小鼠体重和脂类代谢的影响
    杨丽聪, 郑国栋, 王纯荣, 黎冬明
    2010, 30(5):  374-378.  doi:10.13305/j.cnki.jts.2010.05.008
    摘要 ( 435 )   PDF (259KB) ( 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不同浓度咖啡碱与儿茶素组合粉末饲料喂养小鼠12周,通过称量小鼠体重、脏器及腹腔脂肪(IPAT)等器官重量,测定血清中的生化指标和肝脏中脂类含量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咖啡碱与儿茶素组合对小鼠体重、脂类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实验组的小鼠体重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有下降趋势,其中Ⅳ组(0.06%咖啡碱+0.6%儿茶素)从第4周开始小鼠体重增加显著减少。咖啡碱与儿茶素组合处理的IPAT重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减少。Ⅰ组(0.03%咖啡碱+0.3%儿茶素)、Ⅱ组(0.03%咖啡碱+0.6%儿茶素)可显著降低血清中游离脂肪酸(NEFA)浓度;Ⅲ组(0.06%咖啡碱+0.3%儿茶素)、Ⅳ组(0.06%咖啡碱+0.6%儿茶素)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与瘦素浓度明显降低;咖啡碱与儿茶素组合能降低肝脏中TC或TG浓度。以上结果表明,绿茶成分咖啡碱与儿茶素组合通过降低血液与肝脏中的脂类含量,可能引起体内脂肪沉积减少,抑制体重增加。
    茶多酚与油菜花粉提取物对前列腺癌细胞生长抑制效果比较研究
    张星海, 龚恕, 王岳飞, 周晓红
    2010, 30(5):  379-383.  doi:10.13305/j.cnki.jts.2010.05.009
    摘要 ( 433 )   PDF (290KB) ( 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研究茶多酚(TP)与油菜花粉提取物对前列腺癌细胞生长抑制效果的差异,应用细胞培养技术、MTT显色试验测定(IC50)法、荧光显微镜观察癌细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除花粉醇溶性提取物(B)对前列腺癌细胞没有明显抑制作用外,花粉水溶性提取物(A)及A(B)与TP的等比例混合物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A、A+TP、B+TP和TP的IC50依次为1470、752、82、45 μg/mL,B+TP对PC-3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成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经B+TP处理的PC-3癌细胞,用荧光显微镜可以看到癌细胞的凋亡小体。
    蜡梅花茶加工过程中品质的变化
    周继荣, 郑凯英, 狄英杰, 春晓娅, 倪德江
    2010, 30(5):  393-398.  doi:10.13305/j.cnki.jts.2010.05.010
    摘要 ( 333 )   PDF (247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感官审评、色差分析、SDE法结合GC/MS分析,以及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蜡梅花茶加工过程中(素坯→一窨→二窨→三窨→提花)感官品质和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加工过程中,除三窨茶样的感官审评总分略低于二窨外,其他工序的茶样感官审评总分随加工进程逐步增加;三窨后色相角显著变小(P<0.05)。蜡梅花茶主要香气物质是乙酸苄酯、2-氨基苯甲酸-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酯、水杨酸甲酯、苯甲醇、芳樟醇、别罗勒烯、萘、α-紫罗酮;加工过程中,酯类和醇类相对含量先增后减,二窨最高(P<0.01);酮类变化不明显;提花后萜烯类显著增加(P<0.05)。与素坯相比,三窨后茶多酚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二窨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P<0.05),氨基酸无明显变化。蜡梅花茶宜采用2次连续窨花1次提花工艺。
    绿茶几种化学组分苦涩味非线性回归分析及在感官审评中的应用
    徐文平, 李大祥, 张正竹, 唐茜, 宛晓春
    2010, 30(5):  399-406.  doi:10.13305/j.cnki.jts.2010.05.011
    摘要 ( 432 )   PDF (356KB) ( 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定量分析茶汤苦涩味强度,采用感官评定法中的线性标度法和排序法,建立了EGCG和咖啡碱的呈味特征曲线(滋味强度与浓度关系),以EGCG、咖啡碱和芦丁为主要参数建立了茶汤苦涩味强度定量函数,探讨了这3种主要呈味物质间的相互影响。芦丁能增加咖啡碱的苦味,但是芦丁对EGCG的滋味无明显影响,而咖啡碱对EGCG的涩味有明显增强作用。利用苦涩味强度定量函数对四川绿茶苦涩味偏重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对20个茶样的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对苦味的解释程度达78%~137%,对涩味的解释程度达68%~144%,较高的EGCG和咖啡碱含量可能是四川绿茶苦涩味偏重的主要原因。
    不同鲜叶摊放处理对夏秋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敖存, 唐德松, 龚淑英, 刘蕾, 顾志蕾
    2010, 30(5):  400-408.  doi:10.13305/j.cnki.jts.2010.05.012
    摘要 ( 3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夏秋绿茶鲜叶(单芽、一芽二三叶、单片及对夹叶)采用3种不同的鲜叶处理过程,对加工得到的毛茶进行感官审评比较,并采用顶空微萃取结合GC-MS对毛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经3种处理的夏秋茶鲜叶加工而成的毛茶香气品质都得到明显的改善。处理后的单芽茶中酯类的数量及种类明显增多,形成具有强烈而令人愉快的花香;一芽二三叶毛茶的香气成分种类和数量都大大高于对照组;单片及对夹叶的毛茶经处理后,粗老味减弱,青气消失,花香显现。通过增加调温调湿摊放、摇青、晒青/摇青等处理过程,可以明显改善夏秋茶的香气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