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07年 第2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7-06-25
      
    茶树重要功能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陆建良, 林晨, 骆颖颖, 张广辉, 梁月荣
    2007, 27(2):  95-103.  doi:10.13305/j.cnki.jts.2007.02.001
    摘要 ( 327 )   PDF (424KB) ( 2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根据发表的文章以及对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检索结果,从茶树儿茶素类代谢相关基因、咖啡碱代谢相关基因、茶香气形成相关基因等方面介绍茶树重要功能基因分离研究进展。
    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研究
    吕海鹏, 林智, 谷记平, 郭丽, 谭俊峰
    2007, 27(2):  104-110.  doi:10.13305/j.cnki.jts.2007.02.002
    摘要 ( 615 )   PDF (484KB) ( 3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普洱茶及其提取物的柱层析组分、以及晒青毛茶渥堆加工过程样等为试验对象,研究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含量、晒青毛茶渥堆加工过程中没食子酸的变化规律以及没食子酸与普洱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普洱茶中没食子酸的平均含量为9.01βmg/g,但不同样品间含量差异比较大;晒青毛茶渥堆加工过程中没食子酸的含量遵循着先上升而后下降的变化规律;没食子酸富集的柱层析组分表现出了比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基因工程菌生物合成茶氨酸条件研究
    王丽鸳, 王贤波, 成浩, 周健
    2007, 27(2):  111-116.  doi:10.13305/j.cnki.jts.2007.02.003
    摘要 ( 294 )   PDF (392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不同诱导条件对基因工程菌催化合成茶氨酸的影响,确定了较为优化的诱导表达条件;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基因工程菌催化合成茶氨酸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较高的菌体浓度对催化茶氨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L-Gln浓度可以提高茶氨酸的生成量,但是却降低了L-Gln的转化率;基因工程菌催化合成茶氨酸的最适pH是9.5左右,较为适合的反应温度是32℃~37℃。
    红茶烟用香料的制备、分析及应用
    蒋美红, 包崇彦, 念小魁, 刘丽芬, 朱东来, 者为
    2007, 27(2):  117-119.  doi:10.13305/j.cnki.jts.2007.02.004
    摘要 ( 384 )   PDF (403KB) ( 3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滇红茶为原料通过特殊工艺制得一具有滇红茶特征茶香、略带花香和烘烤香韵的烟用香料,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装置收集其挥发性成分,并以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共检出48种化合物,其中有香叶醇、芳樟醇、苯乙醇和苯甲醇等烟草本香物质及2-甲基丁酸、己酸等低级脂肪酸,苯乙醛、苯甲醛、3-甲基丁醛等烟草重要致香物质。将该香料用于卷烟加香,能够明显丰富烟香,减小刺激性和改善卷烟余味。
    茶树亲环素基因cDNA全长的分析鉴定与原核表达
    张亚丽,赵丽萍,马春雷,陈亮
    2007, 27(2):  120-126.  doi:10.13305/j.cnki.jts.2007.02.005
    摘要 ( 353 )   PDF (1813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对茶树新梢cDNA文库大量随机测序,获得了一个编码亲环素的全长基因,在GenBank登录,登录号为DQ904327。茶树亲环素基因cDNA全长949 bp,其中开放阅读框全长495 bp,编码蛋白质含有164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17.47 kD,等电点约为8.54,它具备5’端非编码区的“CAAT”标志及3’端非编码区的”AATAAA”poly-A加尾信号。其推测的氨基酸序列经与26条其他生物亲环素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CLUSTAL W多序列联配并以Neighbor-Joining法进行进化树构建后,发现与水稻和小麦的相似性较高,达到85%以上。根据亲环素基因开放阅读框序列设计引物,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Csin-Cyp,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诱导出了一个分子量为23 kD的亲环素融合蛋白。
    茶树查尔酮异构酶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马春雷,赵丽萍,张亚丽,陈亮
    2007, 27(2):  127-132.  doi:10.13305/j.cnki.jts.2007.02.006
    摘要 ( 327 )   PDF (382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叶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无酒精饮品之一,含有许多有价值的次生代谢产物,如儿茶素类物质。分离和克隆重要的茶树功能基因,对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茶树遗传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EST测序技术和T4RNA连接酶介导的5′RACE技术,获得了一个茶树儿茶素代谢中的重要基因—查尔酮异构酶(CHI)基因,在GenBank登录(DQ904329),其序列全长1 163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723 bp,编码240个氨基酸,3′端有一个明显的多聚腺苷酸加尾信号,推测的蛋白分子量约为26.4 kD,理论等电点为5.19。序列分析表明它与番茄CHI基因序列的亲缘关系比较近。
    基于DDRT-PCR研究茶树对茶尺蠖取食诱导的基因表达谱差异
    韦朝领, 高香凤, 叶爱华, 杨云秋, 江昌俊
    2007, 27(2):  133-140.  doi:10.13305/j.cnki.jts.2007.02.007
    摘要 ( 311 )   PDF (392KB) ( 1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DDRT-PCR技术初步研究了茶树被害虫茶尺蠖取食后基因表达谱差异。结果表明:接头引物A3、A4、A6、A7和A8分别与随机引物R1-R8,R12组合扩增后,总共得到222条差异片段,占总条带数的32.8%。在所鉴定的20个差异片段中,有8个片段序列没有发现同源序列;有5个片段序列与未知功能蛋白相关;其余7个差异表达的片段序列可分为6类,即分别与光合系统II色素蛋白(C15)、非生物抗性诱导蛋白(D22)、糖苷代谢酶(A45)、核酸和蛋白转录调控因子(A12, D63)、生长素调节蛋白(E94)和营养性抗虫蛋白(D73)。其中差异表达片段C15、A45、D22、D73和E94在植物与害虫相互作用相关分子机制研究中首次被发现。
    三种农药在茶汤中的浸出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评价
    吴雪原, 盛旋, 樊玮, 汤锋, 岳永德
    2007, 27(2):  141-146.  doi:10.13305/j.cnki.jts.2007.02.008
    摘要 ( 429 )   PDF (587KB) ( 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选择三唑磷、硫丹、氯氟氰菊酯三种农药,在生长均匀的茶园喷施,采摘施药后第2、5、9、14天和21天的茶树鲜叶加工成绿茶,获得含不同浓度农药残留的成茶样品,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农药在成茶、茶汤和茶渣中的残留含量动态,研究表明:成茶和茶汤中的残留水平随施药间隔天数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茶汤中农药残留的浓度与成茶中的浓度呈正相关且为线性关系,平均浸出率分别为29.06%(三唑磷)、5.11%(硫丹)、1.73%(氯氟氰菊酯),不溶于茶汤的农药残留大部分存留于茶渣中。将人体因饮茶而摄入的农药残留量与农药ADI相比较,结果表明饮茶摄入的此三种农药的残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非常小,仅在10-3~10-5 水平上。
    五种杀虫剂对圆果大赤螨毒力及其对假眼小绿叶蝉捕食作用的影响
    曾兆华, 周喆, 魏智娟, 陈少波, 尤民生
    2007, 27(2):  147-152.  doi:10.13305/j.cnki.jts.2007.02.009
    摘要 ( 461 )   PDF (392KB) ( 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测定了印楝素、吡虫啉、赛丹、天王星和敌敌畏5种杀虫剂对圆果大赤螨的毒力,及其对茶假眼小绿叶蝉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印楝素和吡虫啉对圆果大赤螨的毒性和捕食功能影响较小,其它3种农药影响较大;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圆果大赤螨功能反应模型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但影响到了模型的各项参数,药剂处理后圆果大赤螨最大日捕食量降低,处理猎物的时间延长,捕食速率和寻找效应减弱,说明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天敌圆果大赤螨的捕食作用存在着不良影响。
    茶炭疽病菌毒素的致病活性及理化性质初探
    刘守安, 韩宝瑜, 付建玉, 崔林, 李刚
    2007, 27(2):  153-158.  doi:10.13305/j.cnki.jts.2007.02.010
    摘要 ( 289 )   PDF (587KB) ( 1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发现茶炭疽病菌Gloeosporium theae-sinensis Miyake产生有致病力的外毒素,引起茶树叶片坏死,形成枯斑,类似于病原菌侵染形成的症状。对该菌的培养毒素滤液进行了生物测定,以探讨最佳产毒条件和理化性质。得最佳产毒条件:pH=5.0、25℃且于Czapek-Dox培养液中连续振荡培养16βd。将茶梢浸入毒素滤液而感毒,而后用于茶炭疽病菌毒素生物测定的方法比较合适。
    茶叶中亚硝酸盐检测技术研究
    古小玲, 鲁成银, 刘新, 于良子, 陈利燕, 汪庆华
    2007, 27(2):  159-162.  doi:10.13305/j.cnki.jts.2007.02.011
    摘要 ( 451 )   PDF (379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形成颜色反应,建立了用比色法测定茶叶中亚硝酸盐的方法。针对茶叶中存在的茶多酚、茶色素和抗坏血酸等干扰因素,优化了测定的最佳技术参数。建立的方法在所测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3),变异系数为4.6%,回收率为72.90%~86.53%。本方法快速,准确、操作简单,适用于茶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冷泡茶”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安全性评价研究
    杨坚, 师大亮
    2007, 27(2):  163-166.  doi:10.13305/j.cnki.jts.2007.02.012
    摘要 ( 385 )   PDF (319KB) ( 1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冷泡茶”是一种新型茶类,为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对“冷泡茶”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很有必要。研究结果表明:受试物茶样采用最大耐受剂量法(40βml/kg·BW)经口染毒受试小鼠,测得小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LD50>40βml/kg·BW,换算为茶叶量为LD50>20βg/kg·BW,可以判定为无毒;基于LD50测定结果,受试物茶样设一次最大灌胃量(20βml/kg·BW)为高剂量组,并设中、低剂量组,试验结果表明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为阴性,即在所测试水平,茶样对昆明种小鼠没有精子致畸作用和致微核作用。说明该产品具有较高的食用安全性。
    窨制技术在茉莉花茶农残转移中的作用
    司辉清, 庞晓莉, 吉当玲
    2007, 27(2):  167-171.  doi:10.13305/j.cnki.jts.2007.02.013
    摘要 ( 614 )   PDF (480KB) ( 1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选定代表着水溶性的甲胺磷和代表着脂溶性的氰戊菊酯,在茉莉花园中以1β000倍和800倍的比例进行混合喷施,然后采摘茉莉鲜花与茶坯拼合并窨制成茉莉花茶,同时检测其农药残留量。结果表明:茉莉鲜花中的农药残留可通过花茶的窨制转移到茶叶中;对水解度较高的农药(甲胺磷)而言,茶坯含水量对农药残留的转移起着第一重要作用;对脂溶性农药(氰戊菊酯)而言,配花量对农残的转移起着第一重要作用。
    基于被引率统计的中文茶学论文价值分析
    朱永兴
    2007, 27(2):  172-178.  doi:10.13305/j.cnki.jts.2007.02.014
    摘要 ( 347 )   PDF (435KB) ( 1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搜集整理了最近20多年来中文茶科技文献的引文数据,统计分析了文献被引数据的各项指标,主要包括被引用频次和篇均被引率,以及它们在各期刊、机构、作者间的分布特征。据此,还对我国茶科技文献及其相关机构、期刊和作者的学术水平评价等问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