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07年 第2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7-09-25
      
    茶叶减肥作用的研究进展
    龚金炎, 焦梅, 吴晓琴, 张英
    2007, 27(3):  179-184.  doi:10.13305/j.cnki.jts.2007.03.014
    摘要 ( 458 )   PDF (398KB) ( 3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肥胖是食欲调节和能量代谢功能长期紊乱引起的体内脂肪积累。随着肥胖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寻找高效的减肥药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同愿望。茶作为一种天然的饮料,已有几千年的饮用历史,与此同时其良好的减肥效果,也日益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茶叶减肥方面的研究,并简单阐述了茶叶减肥的作用机理。
    咖啡碱和蛋白质对酯型儿茶素氧化形成TFDG的影响
    张建勇, 江和源, 江用文
    2007, 27(3):  185-191.  doi:10.13305/j.cnki.jts.2007.03.003
    摘要 ( 376 )   PDF (480KB) ( 2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咖啡碱(CAF)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在双酯型茶黄素形成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咖啡碱和牛血清白蛋白对TFDG的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相同条件下,牛血清白蛋白和咖啡碱表现出相似的抑制作用。当牛血清蛋白与咖啡碱同在一个化学氧化反应体系中时,表现出随浓度不同而呈现复杂的竞争或协同作用。
    儿茶素组成和理化条件对茶黄素酶催化合成的影响
    王坤波, 刘仲华, 赵淑娟, 傅冬和, 黄建安
    2007, 27(3):  192-200.  doi:10.13305/j.cnki.jts.2007.03.010
    摘要 ( 352 )   PDF (462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梨果实多酚氧化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进行酶性合成茶黄素,研究儿茶素组成和理化条件对茶黄素合成的影响,以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以儿茶素混合物C(EGC>200?mg/g,EGCG>200?mg/g,儿茶素总量>500?mg/g)为材料,茶黄素酶促合成的最佳条件为:反应体系的最佳pH值为5.5,温度为30℃,底物浓度为5?mg/ml,酶添加量为75?ml/1?000?mg,最佳反应时间40?min。pH值和儿茶素浓度是反应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影响因子(P<0.05)。
    云南普洱茶特征成分的功能与毒理学评价
    龚加顺, 陈文品, 周红杰, 董兆君, 张以芳
    2007, 27(3):  201-210.  doi:10.13305/j.cnki.jts.2007.03.011
    摘要 ( 461 )   PDF (2116KB) ( 3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普洱茶特征成分茶褐素、茶多糖与蛋白质等的复合体对昆明种小白鼠的抗疲劳、降胆固醇以及毒理学效应。实验结果显示:普洱茶特征成分提取物能显著提高小白鼠的抗疲劳作用和降低小鼠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且优于普洱茶水提物。普洱茶特征成分提取物经口LD50>10βg/kg,属实际无毒级物质。Ames实验中加S9混合液和不加S9混合液的各剂量组回变菌落数与阴性对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且无剂量反应关系。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普洱茶特征成分提取物在500~5β000βμg/ml浓度范围内未见诱发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高。这说明,在实验条件下,普洱茶特征成分提取物属实际无毒级,也未见有致突变作用。
    茯茶辅助调节血脂作用研究
    肖文军, 任国谱, 傅冬和, 龚志华, 萧力争, 刘仲华
    2007, 27(3):  211-214.  doi:10.13305/j.cnki.jts.2007.03.012
    摘要 ( 323 )   PDF (399KB) ( 1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0.085βg/kg·bw、0.170βg/kg·bw、0.510βg/kg·bw低中高三种速溶茯茶的剂量饲喂Wistar大鼠30βd,结果表明茯茶具有降低Wistar大鼠体重、TC、TG以及升高HDL-C的作用。以茶水比为1:1β000浸提茯茶1βh制成茯茶饮料,以1β000βml/d剂量进行人体试饮34βd,结果显示,受试者TG下降显著,HDL-C上升显著,TC下降极显著,LDL-C亦有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受试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变化。所制茯茶饮料在90βd内稳定,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由此得出,茯茶具有很好的辅助调节血脂作用。
    儿茶素对保持鸭肉色泽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曾亮, 黄建安, 田丽丽, 刘仲华, 黎星辉
    2007, 27(3):  215-220.  doi:10.13305/j.cnki.jts.2007.03.004
    摘要 ( 334 )   PDF (504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色差计、MDA、T-AOC和沉积量的研究方法,测定了鸭腿肉在不同儿茶素处理在贮藏期的色差光学指标、MDA、T-AOC和儿茶素沉积量的变化。其结果表明:添加儿茶素的处理组会明显改变L*光学指标,儿茶素浓度与L*、a*、b*光学指标分别呈现不同的相关性,以添加500βmg/kg的EGCg和复合儿茶素的效果为佳;降低了MDA值,提高了T-AOC,EGCg和复合儿茶素分别以800βmg/kg、1β000βmg/kg添加量和500βmg/kg、1β000βmg/kg添加量为佳,与儿茶素在鸭腿肉中的沉积有很明显的量效关系,上述指标的改善均以复合儿茶素优于EGCg。
    藤茶总黄酮及二氢杨梅素降血脂作用研究
    陈玉琼, 倪德江, 程倩, 黄海波, 孟燕, 吴谋成
    2007, 27(3):  221-225.  doi:10.13305/j.cnki.jts.2007.03.015
    摘要 ( 386 )   PDF (593KB) ( 2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探讨了藤茶中主要活性成分黄酮及二氢杨梅素对高血脂症小鼠的降血脂效果。结果表明:与高脂模型组比较,二氢杨梅素对高脂血症小鼠体重有明显减轻作用;黄酮及二氢杨梅素都能不同程度降低小鼠血清TC、TG、LDL-C、MDA含量,提高血清HDL-C含量及SOD活性,降低肝系数。肝脏病理学观察表明,喂饲藤茶黄酮及二氢杨梅素组小鼠肝细胞变性、肿胀的程度减轻。说明藤茶黄酮及二氢杨梅素能降低小鼠血脂,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高脂对肝细胞的损伤作用。
    CO2浓度对工厂化繁育茶苗光合和生长的影响
    成浩, 周健, 栾征, 常杰, 葛滢, 曾建明, 张小飞, 王丽鸳
    2007, 27(3):  226-230.  doi:10.13305/j.cnki.jts.2007.03.013
    摘要 ( 322 )   PDF (350KB) ( 1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试验比较了在工厂化育苗条件下提高CO2浓度对于茶苗光合作用、水分利用效率和生物量积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加倍之后,三个品种茶苗的光合能力、水分利用效率和胞间CO2浓度都有显著增加,特别是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71.4%、96.2%和88.2%,并在本试验条件下主要通过根生物量的增加,促进了茶苗的生长,提高了繁育速度。
    茶树种苗工厂化快速繁育技术
    成浩, 曾建明, 周健, 王丽鸳, 常杰, 葛滢, 袁海波, 谷保静, 张小飞
    2007, 27(3):  231-235.  doi:10.13305/j.cnki.jts.2007.03.009
    摘要 ( 346 )   PDF (408KB) ( 3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在全自动智能化温室内,按组培+温室培育和直接温室扦插培育两条技术路线,采用不同材料进行了茶树工厂化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以田间材料为组培起始物时,春季新梢第三腋芽萌发率最好,每周期增殖率可达2.75倍左右,成苗率在20%以上,直接移植生根率为成活小苗的90%左右。一年双季育苗试验表明,春夏季育苗在3月中旬开始,5个月后,茶苗高度达20.4±8.3βcm,练苗后移栽成活率近100%;秋冬季育苗在8~9月初开始,冬季完成根系建立,开春后达20βcm以上高度,练苗后移栽;施肥处理茶苗高度的增加量是不施肥对照的5.9倍。
    采摘时期对重发酵单丛茶香气及理化品质影响研究
    张凌云, 张燕忠, 叶汉钟
    2007, 27(3):  236-242.  doi:10.13305/j.cnki.jts.2007.03.002
    摘要 ( 437 )   PDF (437KB) ( 1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采自春、夏、暑、秋四个茶季的重发酵型单丛茶进行分析,研究重发酵单丛茶香气组分与理化品质随季节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不同采摘时期的重发酵单丛茶中,秋茶、春茶芳香物质种类相对较少(分别为41种和43种),香精油总量占总挥发性成分比例比夏茶低;而夏茶和暑茶芳香物质种类多(分别为45种和48种),香精油总量占总挥发性成分比例比秋茶高。夏、暑茶芳樟醇氧化物、杜松醇、律草烯等含量较高,而香叶醛、吲哚、茉莉酮、橙花叔醇等花香型香气成分含量比秋茶低得多。夏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的占总挥发性成分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季节的茶叶,达到69.77%,而春、暑、秋茶相应所占比例分别为50.98%、51.75%和51.72%。感官审评表明,秋茶、春茶单丛香气品质得分比夏茶、暑茶高,即秋茶、春茶香气品质要比夏、暑茶好。
    茶叶儿茶素对发根农杆菌的抑制作用及抗酚菌株筛选研究
    毛清黎, 施兆鹏, 李玲, 刘仲华, 朱旗
    2007, 27(3):  243-247.  doi:10.13305/j.cnki.jts.2007.03.006
    摘要 ( 375 )   PDF (495KB)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研究了茶叶儿茶素对发根农杆菌的抑制作用并进行了抗酚菌株的筛选。结果表明:儿茶素(TC80)对发根农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MIC90为25~100 μg/ml,这阐明了茶树中富含儿茶素等多酚类是制约农杆菌介导法对茶树进行遗传转化的关键因子。通过抗酚筛选获得的抗酚菌株R1000AP,其抗酚性提高10~40倍,其诱导茶树的发根频率提高46.5%(P<0.05)。
    茶多糖的分级纯化及组成分析
    江和源, 陈小强, 寇小红, 王川丕, 崔宏春, 江用文
    2007, 27(3):  248-252.  doi:10.13305/j.cnki.jts.2007.03.001
    摘要 ( 305 )   PDF (495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从粗老绿茶中提取茶叶粗多糖,经DEAE-纤维素DE-52和Sephacryl S-300柱层析纯化,获得三个纯化的茶多糖组分:TPS2-H2O、TPS2-0.25和TPS2-0.40;此三个组分的中性糖含量分别是:41.23%、29.33%和21.39%,糖醛酸含量分别是:19.5%、22.5%和56.4%,蛋白质含量分别是:未检出、0.8%和未检出;GC-MS分析了三个分级组分均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等六种单糖构成的杂多糖,其摩尔比分别是TPS2-H2O(21.3:13.8:1.8:23.3:6.9:32.9),TPS2-0.25(60.7:13.4:1.6:2.0:1.2:21.1),TPS2-0.40(60.2:10.8:4.4:3.2:5.7:15.7);HPGPC-ELSD法分析了各组分的分布及所占比重。
    四种粘板对茶园昆虫的引诱考查
    向太红, 韩宝瑜, 周孝贵
    2007, 27(3):  253-258.  doi:10.13305/j.cnki.jts.2007.03.005
    摘要 ( 372 )   PDF (394KB) ( 1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评估粘胶色板对茶园昆虫诱捕作用及用于防治主要害虫的可能性,制作了芽绿、橄榄黄绿、素馨黄和雪白色板,于各类昆虫盛发的7月在重庆市郊、浙江松阳县和安徽省麻姑山茶场各0.5βhm2的茶园做了48βh诱捕试验。诱捕的绝大多数昆虫为同翅目害虫;害虫很多而天敌极少,害虫与天敌的个体数量差异极显著。芽绿、橄榄黄绿和素馨黄色板对假眼小绿叶蝉成、若虫和黑刺粉虱成虫的诱效显著大于雪白色板的诱效;从芽绿、橄榄黄绿至素馨黄,绿色色素成分减少、黄色色素成分增多,诱捕的叶蝉数减小而粉虱数增大。可将芽绿、素馨黄色板分别用于叶蝉成、若虫和粉虱成虫的诱捕。
    利用cDNA-AFLP技术研究茶树花蕾发育基因差异表达片段
    余梅, 江昌俊, 叶爱华, 王朝霞, 朱林, 邓威威, 高轩, 宛晓春
    2007, 27(3):  259-264.  doi:10.13305/j.cnki.jts.2007.03.007
    摘要 ( 3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cDNA-AFLP技术,对茶树花蕾发育期的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树花蕾在发育早期和晚期基因的表达中有明显差异,共显示1 110条带,早期发育花蕾和晚期发育花蕾显示的特异条带分别为35条和87条;选取特异表达的晚期发育花蕾重复性较好的15个TDFs(Transcript Derived Fragment)在GenBank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9个分别与氧化还原酶、染色体13、14-3-3蛋白、Amyrel基因、钙网蛋白、ATP硫化酶、接触反应/铁离子结合蛋白及花粉特异蛋白的序列有相似性;2个与假拟蛋白相似,4个在GenBank数据库中未找到相似序列。
    植茶对土壤环境效应分析研究
    彭萍, 杨水平, 李品武, 侯渝嘉, 胡翔, 徐进
    2007, 27(3):  265-270.  doi:10.13305/j.cnki.jts.2007.03.008
    摘要 ( 328 )   PDF (295KB) ( 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选用多年种植茶园与相邻自然土之间进行物理、化学、微生物特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茶园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容重、孔隙、水稳性团聚体、水分性能、三相比等物理指标得到明显而持续的改善;同时,土壤持续酸化,CEC增加,pH下降,交换性酸量增大。持续种茶土壤的基础养分较自然土有大幅度增加,有效钾有所减少;钙、镁有效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持续减少趋势。土壤微量元素Mn、Zn、Cu和重金属元素Cd、Pb、As、Hg、Cr全量未出现积累或减少,但Mn有效性增幅较大,Cu、Zn有效性也有显著增加,Hg有效性则显著下降。茶园土壤中3大类群微生物数量较自然土大幅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