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08年 第2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8-06-15
      
    茶叶多酚氧化酶的序列分析与结构预测
    潘宇, 王坤波, 徐仲溪, 徐辉, 何志丹
    2008, 28(3):  157-165.  doi:10.13305/j.cnki.jts.2008.03.003
    摘要 ( 418 )   PDF (374KB) ( 1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调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已在国际互联网上的生物数据库(DDBJ、Uni-Prot)注册的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的核酸及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对其组成成分、信号肽、跨膜拓扑结构域、疏水性/亲水性、蛋白质二级及三级结构进行预测与推断。结果表明:茶多酚氧化酶不具有信号肽,存在卷曲螺旋,为位于细胞质中的无跨膜的亲水性不稳定蛋白,无规则卷曲是其蛋白质结构的主要结构元件,α-螺旋与β-折叠分散于整个多肽链中,并存在2个结构功能域。
    茶多糖的化学修饰及体外抗凝血作用研究
    梁进, 张剑韵, 崔莹莹, 黄龙全
    2008, 28(3):  166-171.  doi:10.13305/j.cnki.jts.2008.03.010
    摘要 ( 332 )   PDF (203KB) ( 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DEAE-52纤维素柱层析的方法,分离纯化乌龙茶中的多糖成分;选用硫酸化、乙酰化和羧甲基化分别对纯化后的茶多糖进行化学修饰,研究了其修饰前后的体外抗凝血作用。结果表示:茶多糖具有抗凝血作用,能显著延长人体血浆的APTT值,而对TT和PT值无明显影响。茶多糖经柱层析后分离出四个多糖组分,其中组分Ⅱ为茶多糖总量的57.36%,抗凝血活性也相对较强。茶多糖组分Ⅱ经硫酸化、乙酰化和羧甲基化修饰后,抗凝血活性进一步增强,化学修饰试剂与多糖的比例以及修饰反应时间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茶多糖分子结构的变化程度,相应改变抗凝血活性。
    膜过滤绿茶多糖的系统分级纯化及免疫活性分析
    寇小红, 江和源, 崔宏春, 张建勇, 高晴晴, 袁新跃, 舒爱民, 刘晓辉, 高琪
    2008, 28(3):  172-180.  doi:10.13305/j.cnki.jts.2008.03.011
    摘要 ( 338 )   PDF (341KB) ( 2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150 kD、20 kD、6 kD的超滤膜和对水溶性茶多糖进行分级和浓缩,得到的三部分截留液分别经过DEAE-52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和丙烯葡聚糖凝胶Sephacryl S-300柱层析系统分离、纯化,共得到了20多个分级组分;HPGPC-ELSD鉴定各多糖组分的纯度及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得到5个均一多糖组分;用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检测免疫活性,发现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有显著活性的多糖组分大多集中在20 kD左右,大多为不均一多糖。
    绿茶饮料贮藏期间主要生化成分和典型香气成分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窦宏亮, 李春美, 郝菊芳, 胡婉峰
    2008, 28(3):  181-188.  doi:10.13305/j.cnki.jts.2008.03.001
    摘要 ( 375 )   PDF (319KB) ( 1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绿茶饮料在贮藏期间主要生化成分、芳香成分的变化及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茶饮料在贮藏期间总酚含量呈下降趋势,贮藏12月后总酚减少26.6%;主要儿茶素EGCG含量下降明显,贮藏6个月和12个月后,饮料中EGCG的损失率分别达57.2%和91.9%。茶饮料在储藏过程中有H2O2产生,且H2O2的含量呈动态变化;游离氨基酸在贮藏一个月后损失率约为68%,当贮藏4个月后,其总量又有所增加;绿茶饮料贮藏过程中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均明显增加,饮料中典型的呈香物质,如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香叶醇、β-紫罗兰酮、己醛、橙花醇、苯甲醛的含量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利用SA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生化成分的变化与典型香气成分变化呈正相关;其中,儿茶素氧化和H2O2含量变化导致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香叶醇、β-紫罗兰酮、苯甲醛和橙花醇含量增加;氨基酸和H2O2的变化导致己醛含量增加。进一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儿茶素氧化是导致饮料香气成分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
    几种农杆菌的耐酚性能比较与驯化研究
    仓梅芹, 周健, 成浩, 黎星辉, 王丽鸳
    2008, 28(3):  189-194.  doi:10.13305/j.cnki.jts.2008.03.004
    摘要 ( 480 )   PDF (264KB)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明确不同农杆菌菌种对茶多酚的耐受性能变化幅度,以及驯化培养对提高农杆菌茶多酚耐受性、从而提高茶树遗传转化中遗传转化率的作用与可行性,本文比较了茶多酚对四种农杆菌生长的抑制率,进行了耐酚菌株的驯化培养,最后比较了驯化菌株与原始菌株的转化能力。结果表明:茶多酚对几种农杆菌均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但不同菌种的耐受性能差异较大;通过驯化培养得到的耐酚菌株EHA105AP,其耐酚性能提高了90.89%,同时,其在茶树叶片和愈伤中的GUS瞬时表达率也分别提高了43.85%和57.55%。
    茶树氟吸收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的研究
    张磊, 阮建云
    2008, 28(3):  195-200.  doi:10.13305/j.cnki.jts.2008.03.005
    摘要 ( 337 )   PDF (269KB)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常规耗竭法和改进耗竭法研究了茶树氟的吸收动力学参数,对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常规耗竭法中,茶苗在0.1、0.2 mg/L和0.6 mg/L的起始氟浓度条件下生长,吸收84 h,每隔12 h取一次营养液,通过氟的浓度差来计算吸收量;在改进耗竭法中设置氟浓度梯度0.1、0.2、0.4、0.6、0.8、1 mg/L和2 mg/L,茶苗吸收24 h后,取营养液,通过氟的浓度差来计算吸收速率。结果表明,常规耗竭法和改进耗竭法、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所得的茶树氟吸收动力学参数值有较大差异。常规耗竭法中起始浓度对动力学参数产生了影响,因此其结果有不确定性;改良耗竭法是比较好的方法,用作图法和Sigma Plot分析的数据准确性较高,参数值较为合理。Vmax值分别为2.605(µg/g·h DW)、3.419(µg/g·h DW),Km分别为0.385 mg/L和0.541 mg/L。
    有机生物培肥体系在华南茶园土壤中的应用
    唐劲驰, 张池, 赵超艺, 唐颢, 黎健龙, 戴军
    2008, 28(3):  201-206.  doi:10.13305/j.cnki.jts.2008.03.006
    摘要 ( 438 )   PDF (243KB) ( 2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将有机生物培肥体系应用于华南英德茶园,经过一年试验分析了茶叶品质、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较低的化肥使用量获得同样的茶叶品质和较高的产量,同时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有一定的改良作用。随着时间的增长,该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施肥管理体系不仅有助于茶园土壤结构的改善,减少化肥的施用量,而且还可以促进土壤物质进行良性循环,提高土壤质量,在茶园中有较大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田间条件下不同园龄茶树氮、磷、钾养分需求规律的研究
    尤雪琴, 杨亚军, 阮建云
    2008, 28(3):  207-213.  doi:10.13305/j.cnki.jts.2008.03.007
    摘要 ( 324 )   PDF (280KB) ( 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通过分析大田条件下1、2、3、5和10龄龙井43茶园头年秋天整株茶树、第二年采摘新稍、修剪物和落叶的生物量以及氮、磷、钾养分量,研究不同园龄茶树氮、磷、钾养分需求规律。1龄茶园到5龄茶园,茶树地上部生物量、氮、磷、钾养分量分别增加约32倍、21倍、25倍、29倍,到10龄茶园,与5龄茶园相比,仅分别增加约71%、17%、13%、14%。从1龄到2龄茶园,茶树氮、磷、钾的年养分需求量分别为90.01、5.71、31.11 kg/hm2,从2龄到3龄茶园,茶树氮、磷、钾的年养分需求量分别为122.74、9.63、45.14 kg/hm2,从3龄到4龄茶园,茶树氮、磷、钾的年养分需求量分别为144.03、10.33、47.99 kg/hm2。幼龄茶树经过定型修剪后,吸收的养分有一部分通过修剪物和落叶回归土壤,因茶树生长(不包括修剪物和落叶等)并留存在茶树上的养分量占总量的43.9%、48.7%、61.3%左右。进入青年期,如5龄茶园,茶树氮、磷、钾的年养分需求量分别约为164.4、12.68、71.29 kg/hm2。进入采摘后,茶树所需的养分主要用于新稍生长,一部分分配到修剪物和落叶之中,因茶树生长(不包括修剪物和落叶等)并留存在茶树上的氮、磷、钾养分量比较稳定且只占较少份额(氮、磷、钾养分量分别仅约为7.54、0.53、5.44 kg/hm2)。本试验对田间条件下不同生育期的茶树氮、磷、钾养分需求量的研究建立了试验分析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茶树养分需求规律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云南澜沧县景迈古茶园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研究
    姜虹, 沙丽清
    2008, 28(3):  214-220.  doi:10.13305/j.cnki.jts.2008.03.008
    摘要 ( 321 )   PDF (275KB) ( 2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云南省分布着大量的古茶园,被认为是普洱茶的起源。澜沧县景迈古茶园是典型的栽培型古茶园,在古茶园区内大平掌处选择相邻的古茶园、台地茶园和天然林三种利用类型的土壤,进行了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调查。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土壤都呈明显的酸性,土壤pH在3.80~3.91,茶园土壤的酸度相对更低;三种类型的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在表层0~20 cm都比下层20~40 cm高,但Mg、Al和K无明显的垂直分布;三者有机质含量都很高,有机质和氮的含量分布为台地茶园<古茶园<天然林,而磷含量为古茶园最高;土壤酶活性的差异与养分的差异不一致,不同的酶活性在三种土壤中的大小规律不一样;土壤pH与金属元素相关性显著,氮元素与其它养分相关性最强,养分与土壤酶活性有显著相关性,尤其是C、N、P和K等主要营养元素。
    重修剪、台刈和改植换种三种茶园改造方式的比较
    余继忠, 徐家明, 黄海涛, 杨亚军
    2008, 28(3):  221-227.  doi:10.13305/j.cnki.jts.2008.03.009
    摘要 ( 420 )   PDF (187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改植换种、重修剪和台刈是低产衰老茶园改造最常用的几种方式,茶树作为多年生作物,有必要从较长一个时期来比较各改造方式的优劣。本文对杭州茶叶试验场1980年代采用这三种改造方式的茶园从茶叶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三方面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重修剪是投资回收期短、见效较快的改造方法,而从长远看,改植换种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建议在生产实际中,可采用改植换种与春茶后重修剪相结合的方法,以兼顾近期和远期收益。
    茶皂素对雷公藤乳油防治茶尺蠖幼虫的增效作用
    董道青, 陈建明, 俞晓平, 陈列忠, 张珏锋
    2008, 28(3):  228-233.  doi:10.13305/j.cnki.jts.2008.03.002
    摘要 ( 446 )   PDF (296KB) ( 1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测定了茶皂素对雷公藤乳油防治茶尺蠖幼虫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用1、2、4 mg/ml茶皂素浸叶处理,对茶尺蠖2龄幼虫的毒杀作用不明显,第7天的毒杀效果只有27.03%~37.84%。用雷公藤乳油0.8、1.6、3.2、6.4 mg/ml和12.8 mg/ml浸叶处理,对茶尺蠖2龄幼虫的毒杀效果在第7天分别为27.27%、33.78%、40.54%、56.76%和63.51%。在0.8 mg/ml浓度的雷公藤乳油中加入4 mg/ml的茶皂素,对茶尺蠖幼虫的毒杀作用(84.42%)显著高于加1 mg/ml茶皂素的毒杀效果(68.83%);而加入2 mg/ml和4 mg/ml的防效差异不显著。向不同浓度的雷公藤乳油中加入2 mg/ml茶皂素,对茶尺蠖2龄幼虫的共毒系数在第1、3、5、7天分别为667.68、981.61、1706.15和1209.76,即增效5.68~11.10倍,达到相同的使用效果可减少雷公藤用量85%以上。对茶尺蠖4龄幼虫增效1.00~6.91倍,减少雷公藤用量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