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08年 第2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4-15
      
    绿茶中的GCG研究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谷记平, 林智
    2008, 28(2):  79-82.  doi:10.13305/j.cnki.jts.2008.02.002
    摘要 ( 396 )   PDF (246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HPLC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国内茶树种质资源的GCG含量、GCG在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以及高温蒸汽处理对绿茶中GCG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份茶树种质中发现GCG的含量大于1.5%的茶树种质有5个;绿茶加工过程中GCG含量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温度是影响茶叶GCG含量的关键因素;茶鲜叶经过高温蒸汽处理,能有效提高绿茶中的GCG含量。
    基于化学指纹图谱的扁形茶产地判别分析研究
    成浩, 王丽鸳, 周健, 叶阳, 刘栩, 陆文渊
    2008, 28(2):  83-88.  doi:10.13305/j.cnki.jts.2008.02.003
    摘要 ( 333 )   PDF (228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杭州西湖区、绍兴新昌县和丽水市辖四县区生产的三类扁形茶样本,按单一品种和混合品种两种策略,进行了基于多元化学指纹图谱和逐步判别技术的茶样产地鉴别分析方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采用单一品种样本,还是采用混合品种样本进行判别分析,都能得到有效的判别函数,使三个不同产地的扁形茶得到有效区分。除迎霜品种有一个外部验证样本判别错误外,其它单一品种的判别分析的回判成功率和验证成功率都是100%。9个品种的混合品种判别试验中,训练集143个样本的回判正确率为93.7%,外部验证样本的判别正确率91.7%,表明采用化学指纹图谱方法结合判别技术对茶产品的产地属性进行鉴别或验证分析是可行的。
    离子对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茶氨酸
    龚雨顺, 黄建安, 崔湘兴, 李勤, 李银花, 陈金华
    2008, 28(2):  89-92.  doi:10.13305/j.cnki.jts.2008.02.004
    摘要 ( 388 )   PDF (248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添加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离子对试剂,以乙腈-水(磷酸)为流动相,在200 nm的检测波长条件下,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茶叶中茶氨酸的分析方法。茶氨酸的保留时间为6.27 min;在0.04~20 μg范围内,茶氨酸峰面积与进样量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51466×106X+3.28706×105(r2=0.99901);当S/N=3时,最低检测浓度为1.15 ng。所建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茶叶中茶氨酸含量测定。
    丝网印刷碳电极传感器检测茶叶中痕量铅研究
    赵广英, 吴艳燕
    2008, 28(2):  93-100.  doi:10.13305/j.cnki.jts.2008.02.005
    摘要 ( 345 )   PDF (537KB) ( 1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建立了同位镀汞法修饰的丝网印刷碳电极电化学方波溶出伏安法快速检测茶叶中的铅的方法。详细描述了建立该系统检测方法的条件优化过程,得到了一系列最佳参数:最佳的镀汞液浓度4×10-4 mol/L,沉积电位-1.1 V,电位增量3 mV,方波频率10 Hz,方波幅度0.05 V,pH值5,沉积时间280 s,平衡时间30 s。在优选条件下获得的方法灵敏度、线性范围和检测限分别为22.7 nA/(μg/L),10~225 μg/L (r=0.9986)和0.74 μg/L(S/N=3)。研究了对多种重金属元素存在条件下120 μg/L的铅检测的干扰情况。本试验对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发现,采用家用微波炉、聚四氟乙烯密封增压微波消化罐消化茶叶,用标准加入法对分析样品进行检测,与国标方法相比较,无显著偏差。该方法灵敏、准确、快速适合于茶叶中痕量铅的测定。
    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苦丁茶中多酚含量
    刘丽香, Tanguy Laura, 梁兴飞, 孙怡, 叶红, 曾晓雄
    2008, 28(2):  101-106.  doi:10.13305/j.cnki.jts.2008.02.006
    摘要 ( 451 )   PDF (236KB) ( 5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绿原酸为标准品,研究了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苦丁茶中多酚含量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苦丁茶提取液在Folin-Ciocalteu试剂3.0 ml、饱和Na2CO3溶液4.5 ml、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30 min的条件下,测定其747 nm处的吸光值,多酚浓度在20.0~100.0 mg/L范围内与吸光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稳定性、精密度、重现性和回收率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887%~1.416%;与酒石酸亚铁比色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该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准确测定苦丁茶多酚含量的可靠方法。
    乌龙药茶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的调节和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的研究
    郑良朴, 林薇, 叶蕻芝, 陈文列, 胡海霞
    2008, 28(2):  107-110.  doi:10.13305/j.cnki.jts.2008.02.012
    摘要 ( 376 )   PDF (216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高脂饲料饲喂法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通过药、茶和乌龙药茶分别灌胃,实验35 d后,检测大鼠血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的含量,以及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和肝、肾组织的病理变化,来观察乌龙药茶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调节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药、茶和乌龙药茶均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液TCHO、TC、LDL-C和ET-1含量,提高HDL-C和NO含量(P<0.05,P<0.01),其中,乌龙药茶作用显著优于药、茶。研究结论,药、茶和乌龙药茶均能显著调节机体的血脂水平,有效预防高脂血症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乌龙药茶表现为药与茶两者协同作用、提高功效。
    茶叶功能成份对甲硫醇的去除效果
    龚雨顺, 黄建安, 刘仲华, 王坤波, 杨志辉
    2008, 28(2):  111-114.  doi:10.13305/j.cnki.jts.2008.02.007
    摘要 ( 647 )   PDF (252KB) ( 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就茶叶功能成份对主要恶臭成分甲硫醇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茶水提取物,儿茶素,EGCG对甲硫醇的去除效果不明显,而茶黄素则表现出较强的活性;在pH10的碱性条件下,1 mg含量为40%的茶黄素对甲硫醇的最大去除量为0.232 mg。
    狭叶茶提取物对小鼠氧化应激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顾陈菲, 宝丽, 谢果, 吕艳青, 姚新生, 栗原博
    2008, 28(2):  115-122.  doi:10.13305/j.cnki.jts.2008.02.013
    摘要 ( 315 )   PDF (306KB) ( 1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狭叶茶(Camellia angustifolia Chang)提取物对拘束负荷诱发小鼠应激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拘束负荷小鼠应激性肝损伤模型,18βh拘束负荷诱发小鼠应激性肝损伤,分别用赖氏法测定小鼠血浆和肝组织丙氨酸转移酶(ALT)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HPLC法测定谷胱甘肽(GSH)水平、比色法测定黄嘌呤氧化酶(X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荧光酶标仪测定血浆、肝组织及狭叶茶提取物体外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与拘束模型组相比,狭叶茶提取物可以明显提高拘束负荷小鼠血浆与肝组织匀浆的ALT活性和抗氧化能力指数,提高GSH水平,增强GPX和GST活性,有效降低肝组织中MDA含量和XOD活性,并在体外显示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说明狭叶茶提取物对拘束应激引起的小鼠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部分来自于减少拘束负荷小鼠氧化应激水平,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过程。
    茶园生物菌肥的营养效应研究
    张亚莲, 常硕其, 刘红艳, 傅海平, 李健权
    2008, 28(2):  123-128.  doi:10.13305/j.cnki.jts.2008.02.010
    摘要 ( 397 )   PDF (204KB)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K1菌株(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及K2(胶质芽孢杆菌)、K3(胶质芽孢杆菌),两类细菌在实验室条件下的解磷、解钾作用,通过对特定波长、不同pH值条件下培养液的吸光度来确定单位体积菌数的多少,结果显示,在pH值为5.5~6.5之间的吸光度较高,即这些菌株能在此pH值范围内较好生长。将菌株发酵液与菜籽饼混合,配制成生物菌肥施入茶园土壤具有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促进茶树新梢生长、增加茶叶产量的效果。结果表明:所选菌株作为菌种配制茶园生物菌肥,对提高土壤肥力,促进茶树生长,增加茶叶产量均有较好效果。
    天然矿物对茶园土壤中铅的固定作用
    王浩, 章明奎
    2008, 28(2):  129-134.  doi:10.13305/j.cnki.jts.2008.02.011
    摘要 ( 322 )   PDF (215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园土壤中铅的生物有效性直接影响茶叶中铅的积累。为了解外加天然矿物对土壤中铅的固定作用,本文比较研究了4种矿物(高岭石、膨润土、沸石和磷灰石)在不同加入量和不同磨细程度条件下对土壤交换态铅和水溶性铅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矿物改良剂对土壤有效态铅(交换态铅和水溶性铅)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其效果与矿物类型、矿物加入量及加入矿物的磨细程度等有关。矿物对土壤有效铅的降低作用是:磷灰石>沸石>膨润土>高岭石。过100目处理矿物对土壤中铅的固定效果高于过18目处理的矿物。加入矿物对土壤水溶性铅的降低作用明显高于对交换态Pb的作用。结果认为,用天然矿物来改良铅污染茶园土壤、降低土壤有效铅是可行的。当土壤铅污染水平较低时,加入矿物量为20 g/kg已能达到改良效果。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黄绿色自发荧光的显微分析
    姜淑媛, 张丽霞, 郭延奎, 赵友全, 贾明, 翟衡
    2008, 28(2):  135-141.  doi:10.13305/j.cnki.jts.2008.02.009
    摘要 ( 345 )   PDF (548KB) ( 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是一种茶树成叶生理性病害,病叶上的绿色病斑可见自发的黄绿色荧光。为了以黄、绿色自发荧光为探针了解病害的发生规律,同时为黄色、绿色荧光物质的分离鉴定提供光谱学依据,应用荧光显微技术、显微荧光光谱成像技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流式细胞术研究了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中黄、绿色自发荧光的显微观察条件、发射光谱和发光部位。结果表明:在不同激发光照射下,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能发射多种自发荧光,其中黄色、绿色荧光显微观察的最佳条件为:蓝光激发,彩色和绿色单色光模式记录图像;在绿光、黄光范围有三个荧光峰,其波长分别为515 nm、535 nm和585 nm;最初发出绿色、黄色荧光的病变部位是维管束鞘细胞,随后出现在部分海绵细胞、栅栏细胞和表皮细胞中;黄色、绿色荧光在细胞中的发光位置定位于液泡。
    茶籽油在柴油机燃烧时废气中碳粒电子扫描分析
    马荣朝, 吴维雄, 秦文, 黄梅, 陈川
    2008, 28(2):  142-146.  doi:10.13305/j.cnki.jts.2008.02.008
    摘要 ( 338 )   PDF (343KB) ( 2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植物能源已开始成为今后农用柴油机燃料的重要能源,在茶籽油作为S195型柴油机燃料进行的燃烧特性试验研究基础上,将茶籽油经过均质脱脂处理后在柴油机上燃烧,采用电子显微扫描镜测定废气碳粒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在柴油机结构基本不改动的情况下,燃用经处理的茶籽油或茶、柴混溶油是可行的,其燃烧室和喷油嘴的积炭和排气污染下降,燃烧性能好,提高了柴油发动机燃烧质量。
    茶氨酸生物合成基因工程菌的质粒稳定性研究
    陆文渊, 成浩, 王丽鸳, 周健
    2008, 28(2):  147-151.  doi:10.13305/j.cnki.jts.2008.02.001
    摘要 ( 359 )   PDF (381KB)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茶氨酸生物合成基因工程菌重组质粒pET32a-GGT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该基因工程菌在连续传代100代后,质粒的目的基因片断没有缺失,具有结构稳定性;但在无抗生素选择压力下,连续传代20代后开始出现质粒丢失的细胞,连续传代100代后18%的细胞含有正常质粒,因此,表现出一定的分裂不稳定性。该基因工程菌在优化培养基和优化条件下的整个发酵过程中,始终表现出良好的结构和分裂稳定性,γ-谷氨酰转肽酶的活性为4.64 U/ml,催化合成茶氨酸的产量为35.18 g/L。
    论唐宋茶诗词中茶之审美意象
    朱海燕, 刘仲华, 刘德华, 施兆鹏
    2008, 28(2):  152-156.  doi:10.13305/j.cnki.jts.2008.02.014
    摘要 ( 427 )   PDF (242KB) ( 3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现代社会中,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愈益密切,茶文化的影响愈益深远,茶文化的研究再次掀起高潮。另辟奚径,以美学作为切入点,综合运用茶学、诗学、史学、美学等知识,以诸多优美的唐宋茶诗词为研究材料,解析诗中所表达的茶之形色、香、味美,生动地描绘了茶至清至洁、至真至善之审美意象,丰富了诗词研究题材与内容,填补了茶诗美学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