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03年 第23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03-12-25
      
    茶树优异资源评价与遗传稳定性研究
    杨亚军, 虞富莲, 陈亮, 曾建明, 杨素娟, 李素芳, 束际林, 舒爱民, 章志芳, 王玉书, 王海思, 王平盛, 许玫, 宋维希, 郭吉春, 杨如兴, 张文锦, 陈志辉
    2003, 23(s1):  1-8.  doi:10.13305/j.cnki.jts.2003.s1.001
    摘要 ( 332 )   PDF (330KB) ( 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鉴定评价了200份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加工品质、生化成分、抗寒性等。筛选出品质超过国家品种的优异资源6份、茶多酚含量>38%的资源4份、咖啡碱含量>5.2%的资源6份、咖啡碱含量<1.0%的资源2份。对资源扦插后代的DNA多态性、同工酶酶谱特征以及花粉形态结构研究表明,无性后代的遗传性基本稳定。
    早生优质绿茶新品种选育
    杨亚军, 杨素娟, 王玉书, 曾建明
    2003, 23(s1):  9-15.  doi:10.13305/j.cnki.jts.2003.s1.002
    摘要 ( 378 )   PDF (311KB) ( 1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中茶108(原辐II)等6个新品系和中茶102等4个品种分别进行了品比试验和区域试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新品系中茶108为特早生品系,氨基酸含量高达4.53%,适制绿茶,品质优良,产量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67.23%。区域试验结果表明,中茶102为早生品种,氨基酸含量4.46%,适制绿茶,品质优良,产量比对照迎霜高21.68%,生长势旺盛,抗性强。
    茶园土壤铝动态及茶树铝吸收特性
    阮建云, 王国庆, 石元值, 马立锋
    2003, 23(s1):  16-20.  doi:10.13305/j.cnki.jts.2003.s1.004
    摘要 ( 392 )   PDF (288KB) ( 2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报告了在茶园和根际土壤铝动态及茶树铝吸收特性方面的一些研究结果。1. 对210个样品测定,茶园土壤交换性铝含量为2.5-988βmg/kg,平均238βmg/kg。无定形和层间铝是茶园土壤铝的主要形态;植茶后茶园土壤的水溶性、交换性和有机结合态铝趋于增加。2. 茶园土壤交换性铝含量随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供给茶树NH4+-N时,茶树根际土壤(距根表1mm)的交换性铝显著增加。3. 铝在一定范围(≤400βµmol/L)增加茶树侧根数量和长度。4. 动力学研究表明茶树根系对铝的吸收表现为可饱和特性,初始时有一快速的吸收过程,并在约6 h后转变为缓慢的吸收。
    钾、镁营养供应对茶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阮建云, 吴洵
    2003, 23(s1):  21-26.  doi:10.13305/j.cnki.jts.2003.s1.005
    摘要 ( 408 )   PDF (294KB) ( 4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总结了茶园钾、镁肥使用效果及施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对我国主要产茶省份红黄壤茶园土壤分析表明,茶园土壤有效钾、镁含量较低。施用钾、镁肥一方面显著增加茶叶产量,另一方面明显提高茶叶的品质,绿茶游离氨基酸含量、乌龙茶的香气成分和红茶的茶红素与茶黄素等品质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施用钾肥还能提高茶树抗旱和抗病能力。适当施用氯化钾具有与硫酸钾类似的增产提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包含钾、镁肥的平衡施肥是提高我国茶叶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初步提出了根据茶园土壤有效钾、镁含量的推荐施肥标准。
    茶园土壤硫素状况及对硫的吸附特性
    韩文炎, 石元值, 马立峰, 阮建云, 许允文
    2003, 23(s1):  27-33.  doi:10.13305/j.cnki.jts.2003.s1.006
    摘要 ( 335 )   PDF (328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江浙皖三省茶园土壤硫含量及其影响因子,土壤对硫的吸附固定特性等的研究表明,茶园土壤有效硫含量在5.4—250.7βmg/kg之间,平均为54.1βmg/kg,以浙江最高,江苏次之,安徽最低;土壤全硫量在24-453βmg/kg之间,平均为190.5βmg/kg;土壤有效硫占全硫的比例在1.38%-69.1%之间,平均为17.2%。土壤有效硫含量与全硫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成土母质和茶叶产量等均有明显的关系。茶园土壤有效硫含量在过去十年中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平均降幅达32.8%;缺硫土壤的比例也相应由31.2%提高到了46.1%。土壤对硫的吸附固定能力因施硫量和成土母质不同而异,随着施硫量的增加,土壤对SO42-的吸附能力逐渐减弱;成土母质间比较表现为第四纪红土>鞍山斑岩>溪流冲积物>红砂岩,加入到土壤中的硫素养分平均有29.9%被吸附固定。
    红壤丘陵茶园镁营养调控研究
    朱永兴, 陈福兴
    2003, 23(s1):  34-37.  doi:10.13305/j.cnki.jts.2003.s1.007
    摘要 ( 310 )   PDF (278KB) ( 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湘南红壤丘陵茶园土壤及茶叶中镁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得到土壤有效镁含量在6.29–25.98βmg/kg,平均为13.02βmg/kg,显示缺镁症叶片的有效镁含量为264.10βmg/kg。在缺镁茶园施用水溶性硫酸镁肥料后,缺镁症逐渐消失,产量比对照平均增长9.8%—13.6%。喷施含镁叶肥试验结果平均增产20.8%。施镁还能显著改善茶叶品质,氨基酸、咖啡碱及水浸出物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5.8%,9.2%、2.3%。文章还讨论了我国南方红壤丘陵茶园镁营养的现状及今后镁肥开发的思路。
    茶树–害虫–天敌间的化学信息联系
    陈宗懋, 许宁, 韩宝瑜, 赵冬香
    2003, 23(s1):  38-45.  doi:10.13305/j.cnki.jts.2003.s1.008
    摘要 ( 470 )   PDF (435KB) ( 2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寄主-害虫-天敌间的化学信息联系是食物链中成员赖以生存的基础。本研究以茶树和三种主要害虫(茶尺蠖,茶蚜,假眼小绿叶蝉)及其天敌为对象,结果表明,害虫对寄主的定位依赖于茶树芽梢的挥发物,如顺-3-己烯-1-醇,芳樟醇,正戊醇等。生测和EAG测定表明, 这些化合物对害虫具强引诱力和电生理反应,但对天敌仅有弱的活性。害虫加害茶树后,茶树体内代谢发生改变,释放出特异性互利素,如茶尺蠖加害后5-6碳醛类化合物增多,茶蚜加害后产生的苯甲醛和假眼小绿叶蝉加害后产生的2,6-二甲基-3,7-辛二烯-2,6-二醇和吲哚.它们在10-6-10-9βg/ml 低浓度下对各自的天敌具强的引诱活性和电生理反应, 但对害虫仅具弱的或无活性。害虫口腔分泌物中的酶类是诱导特异性互利素形成的引发子。这种活性物质具周身输导能力。
    虫生真菌粉虱拟青霉的培养性状和寄主范围
    唐美君, 殷坤山, 陈雪芬
    2003, 23(s1):  46-52.  doi:10.13305/j.cnki.jts.2003.s1.009
    摘要 ( 335 )   PDF (400KB) ( 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详细描述了粉虱拟青霉的形态及在多种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对菌丝生长、产孢、大量培养条件及寄主范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PDA、麦麸汁等培养基上生长速率较快,在察氏、萨氏等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培养19 d菌落直径分别为40-42 mm,29-35 mm。该菌产孢缓慢,增加光照与添加N源显著促进其产孢。液体扩大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10%麦麸+2%蔗糖。固体发酵(稻壳+麦麸)孢子产量较低,为1.6-6亿/克;浅盘静置培养孢子产量则较高,为6.4-30亿/克。该菌可以寄生黑刺粉虱、椰圆蚧和温室白粉虱,不能寄生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和茶蚜。
    茶橙瘿螨种群生态的研究
    殷坤山, 唐美君, 熊兴平, 陈华才
    2003, 23(s1):  53-57.  doi:10.13305/j.cnki.jts.2003.s1.010
    摘要 ( 351 )   PDF (270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研究明确在适宜条件下茶橙瘿螨种群的增长规律,每头螨的发生量(Y,头/头)与有效积温(X,日度)的关系式为:Y=3×10–7X3+0.0006X2+0.0164X+0.969。同时研究了7个生态因子与螨口消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小于18℃或超过27℃时,螨口发展减慢。相对湿度(RH)在75%~90%时,对螨口发展最有利;RH达95%时,螨口发展显著减慢;RH≤50%时,螨口停止发展甚至下降。螨口增长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呈负相关。茶梢的嫩度对螨口增长影响较大,一芽三叶、一芽四叶、成老叶的螨口平均发生量分别是一芽二叶的70%、55%、27%。螨口基数≤56.4头/叶时,对螨口正常发展无影响;螨口基数>102.2头/叶时,螨口基数越大,螨口发展速度显著减慢。天敌对螨口增长影响很小。日照对螨口增长无影响。
    超滤膜澄清乌龙茶饮料技术的研究
    尹军峰, 权启爱, 罗龙新, 钱晓军
    2003, 23(s1):  58-62.  doi:10.13305/j.cnki.jts.2003.s1.011
    摘要 ( 364 )   PDF (310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平板超滤装置,选用CA材料3万、5万、10万分子量膜,系统研究在不同浓度、温度、压力下茶汁超滤通量及超滤前后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糖、果胶、蛋白质等化学成分以及色差、pH、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超滤可以有效澄清乌龙茶汁,在合适的工艺参数下茶汁有效风味成分保留率高,能截留大部分易发生沉淀的高分子物质,感官品质佳。
    茶浓缩汁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
    权启爱, 杨钟鸣, 尹军峰, 孙成, 李虓, 金寿珍, 刘新, 丁志, 王际春
    2003, 23(s1):  63-67.  doi:10.13305/j.cnki.jts.2003.s1.012
    摘要 ( 380 )   PDF (349KB)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茶浓缩汁加工参数的研究结果表明,茶汁完成提取后,先行粗滤和细滤,然后应用超滤膜将茶汁中的大分子物质分离和去除,再用反渗透膜进行循环浓缩,可获得优质的茶浓缩汁产品。超滤膜孔径,绿茶、乌龙茶以8~10万分子量为宜,红茶则以10万分子量以上为好,超滤膜的工作压力为0.2~0.3βMPa,茶汁温度40℃以下为宜。反渗透膜的工作压力为1.5~3.0βMPa、工作温度控制在50℃以下为好。以此为基础专门设计的茶浓缩汁生产线,生产率可达100βkg/h(年产500吨),茶浓缩汁浓度可达20%(Brix),并且透光率高,易于溶解,能保持茶叶风味,并可去除中、下档茶苦涩味重等部分不足,品质明显优于传统热浓缩产品。
    低咖啡因茶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孙成, 权启爱, 金寿珍
    2003, 23(s1):  68-72.  doi:10.13305/j.cnki.jts.2003.s1.013
    摘要 ( 530 )   PDF (152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热水杀青方式脱除茶叶中的咖啡因,结合脱水、揉捻、干燥工序,所制成茶的咖啡因脱除率达到67%,其它主要内含物保留率达到82%以上,具有传统绿茶的风格。茶叶捞青机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咖啡因脱除效率高、节水节能的特点。
    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的研究
    刘新, 权启爱, 傅尚文, 朱守贞, 姜小文, 蒋岳光
    2003, 23(s1):  73-77.  doi:10.13305/j.cnki.jts.2003.s1.014
    摘要 ( 414 )   PDF (304KB) ( 1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由电脑控制器、多功能机和执行机构组成。将优化的龙井茶加工工艺参数贮存在控制器的芯片中,计算机对龙井茶加工过程的温度、时间、转速以及加压、停机等动作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了龙井茶青锅和辉锅的自动化加工。控制器贮存有12条龙井茶加工程序,供不同环境、不同鲜叶原料条件下选用。用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加工的龙井茶品质超过或接近手工炒制的茶样。从而解决了龙井茶生产依赖炒制工人的技术这一问题,同时提高了名优茶加工的自动化水平。
    往复槽锅龙井茶成形机理的研究
    刘新, 傅尚文, 朱守贞, 权启爱
    2003, 23(s1):  78-81.  doi:10.13305/j.cnki.jts.2003.s1.015
    摘要 ( 352 )   PDF (283KB)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在往复槽锅龙井茶炒制机加工过程中,茶叶水分变化由恒率失水和降率失水组成。往复槽锅为一典型的对心曲柄滑块机构,写出了位移S、速度V和加速度a与时间t的运动方程。将茶叶视为质点,计算出茶叶的受力的大小。茶叶在槽锅内受往复撞击力被理直、受压棒滚压而成扁平形状。
    利用外源前体饲喂生物合成14C-儿茶素的研究
    成浩, 李素芳, 沈星荣, 孙锦荷
    2003, 23(s1):  82-87.  doi:10.13305/j.cnki.jts.2003.s1.016
    摘要 ( 303 )   PDF (349KB) ( 1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在茶树细胞培养过程中饲喂标记前体的方法,进行了14C标记儿茶素的合成研究。比较了14C-苯丙氨酸和14C-乙酸钠两种前体的饲喂效果,分析了饲喂前体被培养细胞吸收与利用的动态,以及外源苯丙氨酸饲喂所带来的细胞产物组成与水平变化,并采用高速逆流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合成的标记产物进行了分离与分析。
    调节pH值对HSCCC分离茶黄素的影响
    江和源, 程启坤, 杜琪珍
    2003, 23(s1):  88-91.  doi:10.13305/j.cnki.jts.2003.s1.017
    摘要 ( 372 )   PDF (326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选择溶剂系统乙酸乙酯/正己烷/甲醇/水 (3/1/1/6),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茶黄素单体成分,可以将红茶中的四种主要茶黄素成分分成三个部分。调节样品溶液与流动相溶液的pH值时,会导致流动相流出液中不同pH值区域的出现,茶黄素成分的分离和纯化受溶液pH值的影响,分离和洗脱过程与溶液的pH值紧密相关。该法可以高度浓缩富集茶叶中的四种主要茶黄素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