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1996年 第16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1996-05-15
      
    茶多糖的组分及理化性质
    汪东风, 谢晓凤, 王世林, 郑俊, 严俊, 严鸿德, 王泽农
    1996, 16(01):  1-8.  doi:10.13305/j.cnki.jts.1996.01.001
    摘要 ( 600 )   PDF (416KB) ( 1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粗老茶中含有较高能治疗糖尿病的茶多糖成分。用紫外、红外和气相色谱等方法对茶多糖分析结果表明,它是由糖类、蛋白质、果胶和灰分等物质组成;其多糖部分为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等,各单糖的组成比例为5.52:2.21:6.08:44.20:41.99。多糖的分子量约107000。茶多糖的热稳定性较差,高温或过酸和偏碱均会使其中的多糖部分降解。它在沸水中溶解性能较好,但不溶于高浓度的有机溶剂。文中还对粗老茶中的降血糖成分、茶多糖组分和分子量上的差异原因,以及茶多糖中灰分含量高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4C─80型微电机驱动采茶机的设计
    邵陆寿
    1996, 16(01):  9-12.  doi:10.13305/j.cnki.jts.1996.01.002
    摘要 ( 254 )   PDF (154KB) ( 1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阐述了一种微电机驱动采茶机的设计方法及有关切割与集叶的理论分析。通过对切割部分的优化设计,找到了减少碎片率的结构参数。
    铜与锌对茶树生育特性及生理代谢的影响Ⅳ.锌对茶树体内矿质元素含量及分布的影响
    韩文炎, 许允文
    1996, 16(01):  13-18.  doi:10.13305/j.cnki.jts.1996.01.003
    摘要 ( 294 )   PDF (288KB) ( 1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叶面喷施和土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锌浓度处理对茶树体内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及分布的影响、土壤有效锌含量与茶树吸锌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茶树对锌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叶部(喷施)和根部(土施)吸收的锌能很快转移到茶树的其它部位,除成熟叶外,新梢、生产枝、主根和吸收根的含锌量与土壤有效锌含量均达极显著正相关。新梢可作为茶树缺锌诊断的取样部位。叶面喷锌对茶树体内P含量影响不大,对K的吸收有促进作用。土施则降低P和K的吸收。PZn间存在明显的拮抗作用,但这种作用并非发生在茶树体内,而是表现在茶树根系的吸收上。对Fe、Mn、Ca和Mg含量的影响,则无论是叶面喷锌还是土施锌,均表现为茶树多数部位降低,其中土施对这此元素的影响比叶面喷施明显。施锌对Cu和Na含量的影响不大。从施锌对茶叶产量、品质和对矿质养分吸收进行综合评价来看,茶树施锌以叶面喷施为宜。
    喷施亚硒酸钠对茶叶含硒量的影响
    许春霞, 李向民, 肖永绥
    1996, 16(01):  19-24.  doi:10.13305/j.cnki.jts.1996.01.004
    摘要 ( 466 )   PDF (254KB) ( 1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低硒茶园茶叶含硒量、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茶树新梢生长过程中,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可以显著提高茶叶的含硒量,其提高幅度与亚硒酸钠的喷施浓度成线性正相关。喷后第6天新梢含硒量达到最大值,以后以8%─10%的日速率递减;至第10天,新梢中的有机硒含量达到85%,即从喷后第10天─第18天内可采摘富硒茶。每公顷喷施亚硒酸钠0.10kg─0.40kg时,对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无明显影响。
    茶树鲜叶含硒量影响因素分析
    沙济琴, 郑达贤
    1996, 16(01):  25-30.  doi:10.13305/j.cnki.jts.1996.01.005
    摘要 ( 243 )   PDF (261KB) ( 1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福建三茶区茶树鲜叶含硒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中的有效态硒含量是影响茶叶含硒量的主要因素,两者间呈显著正相关,同一品种在不同土壤上种植,由于土壤中的有效态硒含量不同,茶树鲜叶含硒量竟相差11倍(黄品种)和18倍(水仙品种);其次是茶树品种间的差异,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茶树品种的鲜叶含硒量高低相差近4倍;第三是季节间的差异,茶树鲜叶含硒量表现为头、四茶显著高于二、三茶,高低相差为2倍左右。茶叶加工过程对茶叶含硒量没有影响。
    茶树杂交F_1代同工酶分析
    陈春林
    1996, 16(01):  31-36.  doi:10.13305/j.cnki.jts.1996.01.006
    摘要 ( 209 )   PDF (273KB) ( 1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电泳技术,对英红一号和乐昌白毛茶、英红九号和黄叶水仙两组正反杂交组合的103株F_1代及其亲本进行了过氧化物酶(POX)和酯酶(EST)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在杂种F_1代同工酶酶谱中出现了“互补带”和“杂交带”。对利用同工酶进行F_1代早期鉴定、杂种优势预测及杂交组合亲本的选择进行了讨论。利用同工酶预测F_1代中有15株具有杂种优势,其中有3株尤为突出。证明在茶树杂交育种亲本组合的选择中,双亲之间同工酶的差异越大,产生“互补带”和“杂交带”的概率就越大,也越易获得杂种优势。
    茶种质资源室内保存技术研究──茶树茎切段试管苗保存技术
    王立, 杨素娟, 王玉书, 成浩
    1996, 16(01):  37-42.  doi:10.13305/j.cnki.jts.1996.01.007
    摘要 ( 303 )   PDF (310KB) ( 1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应用组织培养技术保存茶树种质资源,是当今人们正在探索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新途径。茶树茎切段试管苗保存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诱导茎切段培养基以MS或改良ER基本培养基附加BA0.04mg/L-4.00mg/L+NAA0.04mg/L-0.50mg/L为宜。茎切段的芽诱导率在品种间或同一品种不同季节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茎外植体采样以春梢为好。弱光照、较低温和适当添加化学抑制剂(如甘露醇、PP_333、ABA等)有利于延缓培养物生长、增加培养物保存期。
    茶籽子叶细胞中脂体、淀粉粒和蛋白体的形态结构电镜观察
    赖明志
    1996, 16(01):  43-46.  doi:10.13305/j.cnki.jts.1996.01.008
    摘要 ( 264 )   PDF (1458KB) ( 1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成熟的茶籽子叶含有丰富的脂肪、淀粉、蛋白质。电镜观察表明:这三大贮藏物质形态各异、大小不一。脂体直径约为0.41μm─0.56μm;淀粉粒为2.56μm─3.44μm;蛋白体为2.77μm─4.44μm。同时还观察到液泡、胞间隙、胞间层、胞间连丝及ATP酶活性反应产物,其特征明显,较易识别。
    贵州东部地区茶园蜘蛛种类调查研究初报
    戴轩
    1996, 16(01):  47-52.  doi:10.13305/j.cnki.jts.1996.01.009
    摘要 ( 309 )   PDF (296KB) ( 1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调查研究,共发现贵州东部地区茶园蜘蛛72种,并对茶园主要常见种的形态和习性进行了描述。
    日本龟蜡蚧产卵量和卵期的测报
    杨春材, 杜铖瑾, 李晓玲, 张新生
    1996, 16(01):  53-56.  doi:10.13305/j.cnki.jts.1996.01.010
    摘要 ( 291 )   PDF (187KB) ( 2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寄生在茶树、栀子花上的日本龟蜡蚧雌蚧体重、长短径积、厚度与产卵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体重(x)与产卵量(y)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且在测报中最简便实用。其方程式分别为。其卵期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分别为C_茶树=15.5℃±1.0℃、K_茶树=199.2(DD),C_栀子=15.0℃±0.8℃、K_栀子=216.44(DD)。
    冲泡水温和时间对高级绿茶滋味的影响
    童梅英, 张泽生, 王镇恒
    1996, 16(01):  57-62.  doi:10.13305/j.cnki.jts.1996.01.011
    摘要 ( 385 )   PDF (327KB) ( 2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
    红茶萎凋发酵中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变化
    夏涛, 童启庆, 董尚胜, 骆耀平
    1996, 16(01):  63-66.  doi:10.13305/j.cnki.jts.1996.01.012
    摘要 ( 219 )   PDF (174KB) ( 1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β─葡萄糖苷酶是将鲜叶中香气前体物质──糖苷转化为游离态香气的关键酶。对红茶萎凋、发酵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萎凋期间,酶活性是逐步增强的,其活性达鲜叶的2—2.5倍,且受萎凋温度和萎凋程度的影响;在发酵进程中,酶活性迅速下降,且发酵温度越高,其活性下降越大。因此,低温萎凋与发酵有利于酶活性的是提高和香气的形成。
    中低档绿茶中茶多糖的提取及降血糖作用
    李布青, 张慧玲, 舒庆龄, 张部昌, 葛盛芳
    1996, 16(01):  67-72.  doi:10.13305/j.cnki.jts.1996.01.013
    摘要 ( 364 )   PDF (284KB) ( 1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从中低档绿茶中提取茶多糖,分离提取和精制纯化的方法对其含量及生理活性有一定影响。理化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茶多糖是一类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酸性多糖或一种酸性糖蛋白,以丙酮为溶剂沉淀分离得到的茶多糖生理活性最高,降血糖作用最佳,而且方法操作简便,易于工业化生产。茶多糖对正常和实验性高血糖模型小白鼠的血糖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茶多糖在降低四氧嘧啶高血糖小鼠血糖浓度的同时,使肝糖原大量增加,表明茶多糖在对糖代谢方面具有与胰岛素相类似的作用。
    茶种质资源中的非整倍体和三倍体鉴定初报
    李素芳
    1996, 16(01):  73-74.  doi:10.13305/j.cnki.jts.1996.01.014
    摘要 ( 274 )   PDF (674KB) ( 1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种质资源中的非整倍体和三倍体鉴定初报李素芳(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杭州310008)关键词:茶树种质资源,染色体,三倍体,亚倍体Keywords:TeagermplasmChromosomeTriploidSubploid在进行八五国家攻关茶树...
    茶树培养细胞儿茶素形成能力的品种间差异
    成浩, 杨素娟, 王玉书, 王立
    1996, 16(01):  75-76.  doi:10.13305/j.cnki.jts.1996.01.015
    摘要 ( 285 )   PDF (102KB) ( 1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树培养细胞儿茶素形成能力的品种间差异成浩,杨素娟,王玉书,王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杭州310008)关键词:茶树,品种,培养细胞,儿茶素含量Keywords:TeaVarietyCellcultureCatechincontent近年来,我...
    茶园瓢虫群体结构、动态及优势种群
    韩宝瑜, 崔林, 王成树
    1996, 16(01):  77-78.  doi:10.13305/j.cnki.jts.1996.01.016
    摘要 ( 228 )   PDF (97KB) ( 1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秦巴绿茶降血脂、抗指质过氧化和动脉粥样硬化动物实验
    蔡如桂, 施文海, 杨凡, 杨贵琦, 余小倩, 虞静芬, 张立萍
    1996, 16(01):  79-80.  doi:10.13305/j.cnki.jts.1996.01.017
    摘要 ( 221 )   PDF (113KB) ( 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秦巴绿茶降血脂、抗指质过氧化和动脉粥样硬化动物实验蔡如桂,施文海,杨凡,杨贵琦,余小倩,虞静芬,张立萍(秦巴雾毫开发公司,镇巴723600;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710068)关键词:绿茶,血脂,脂质过氧化物,ASKeywords:Greentea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