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1998年 第18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1998-05-15
      
    三级营养关系中茶树间接防御茶尺蠖危害的生化机制
    许宁, 陈宗懋, 游小清
    1998, 18(01):  1-5.  doi:10.13305/j.cnki.jts.1998.01.001
    摘要 ( 229 )   PDF (1585KB) ( 1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茶树—茶尺蠖—单白绵绒茧蜂三级营养关系为模式,从寄主选择行为和茶树—条尺蠖交互作用的角度,探讨了茶树借助天敌绒茧蜂间接防御条尺蠖危害的机制。结果表明,茶尺蠖取食茶树,其口腔分泌物作用于损伤部位,致使茶树释放出与完整新梢完全不同的挥发性化合物(互利素),强化了天敌昆虫(单白绵绒茧蜂)的寄生效率,减轻了茶树的受害程度。其间,茶尺蠖幼虫口腔分泌物中的β-D-葡萄糖甘酶为一使茶树释放挥发性互利素的启动子。初步分析表明,茶树释放挥发性互利素所消耗的光合产物仅占茶树全部光合量的极少部分。
    茶树及其他山茶属植物花粉形态、超微结构及演化
    束际林, 陈亮, 王海思, 王平盛, 许玖, 宋维希
    1998, 18(01):  6-15.  doi:10.13305/j.cnki.jts.1998.01.002
    摘要 ( 294 )   PDF (823KB) ( 2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26份茶组植物及4份其他山东属植物包括红茶组、油茶组共计30份材料进行了花粉形态及其中6份材料的花粉外壁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其他山茶属植物所具有的花粉粒大、隐沟型萌发孔、外壁表面纹饰光滑、穴大、脊平和外壁内层厚度大等特征均比茶组植物原始,其中红山茶、白毛红山茶和落瓣油茶的表面纹饰与较原始的茶组植物广南茶、圆基茶、老黑菜及属大理茶中的巴达大茶树极为相似,均属穴网状纹饰,因此,茶组植物与其他山茶属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文中还对苦茶的演化位置、较原始的条组植物花粉表面纹饰的类型进行了讨论。
    茶树RAPD反应系统和扩增程序优化
    陈亮, 高其康, 杨亚军, 虞富莲, 陈大明
    1998, 18(01):  16-20.  doi:10.13305/j.cnki.jts.1998.01.003
    摘要 ( 237 )   PDF (343KB) ( 1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龙井43为材料,使用国产PCR仪,对茶树RAPD分析中影响PCR扩增结果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茶树RAPD的最适反应系统和扩增程序,即在25μl反应体系中,含25~50ng模板DNA、2mmol/LMgCl2、各0.2mmo/LdNTPs、0.2μmol/L引物和0.5~1.0UTanDNA聚合酶;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180s,94℃变性60s,38℃退火90s,72℃延伸120s,共进行40~45个循环,最后72℃延伸300~600s,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扩增结果。
    15个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陈亮, 杨亚军, 虞富莲, 高其康, 陈大明
    1998, 18(01):  21-27.  doi:10.13305/j.cnki.jts.1998.01.004
    摘要 ( 288 )   PDF (597KB) ( 1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应用十聚体随机引物.对原产于福建、湖南、浙江、陕西、贵州、江西和湖北等省的15个无性系品种及其中2个品种的扦插繁殖后代的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20个随机引物在15个品种中共扩增出1050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52.5个,每个品种70个位点。在得到的137条谱带中只有8条是所有品种共有的(单态的),129条是多态的,多态性程度达94.2%,证明了中国茶树品种资源在DNA分子水平上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类平均法聚类结果表明,可将15个品种分成五个类群:A类群为江苦2号、蓝山苦茶、蓝标1号、北斗1号、福建水仙和政和大白菜等6个品种,B类群为早春早芽、乌牛早和黄叶早等3个品种,C类群为蒿坪茶、狗牯脑、大方贡茶和恩标等4个品种,汝城早芽、龙井43单独成为二个类群。从类群内多态度来看,类群B多态性最低,类群C次之,类群A最高。从类群间平均多态度和净遗传距离反映出类群A与B、B与C之间的差异程度较小且基本相似.而类群A与C之间的差异程度要大得多。
    茶树染色体技术研究
    周才琼, 梁国鲁
    1998, 18(01):  28-34.  doi:10.13305/j.cnki.jts.1998.01.005
    摘要 ( 322 )   PDF (432KB) ( 1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介绍了茶树有丝分裂染色体核型、C带、G带、银染与小孢子减数染色体的制片技术及其关键步骤,其中包括作者创新的高温G带诱导系列法和小孢子染色体改良涂片法。所有这些技术的特点是制片成功率高,稳定性好,技术不复杂。此外,还介绍了观察染色体数目的简易方法。
    茶树抗假眼小绿叶蝉的叶片解剖特征
    黄亚辉, 张觉晚, 张贻礼, 杨阳, 王沅江
    1998, 18(01):  35-38.  doi:10.13305/j.cnki.jts.1998.01.006
    摘要 ( 229 )   PDF (201KB) ( 1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虫口密度田间调查和室内水培试验调查表明.茶树品种间对假眼小绿叶蝉抗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显微观测和数理统计分析表明.茶树叶片栅栏组织厚度(x1)、海绵组织厚度(x3)、主脉下方表皮厚度(x3)和主脉下方厚角组织厚度(x4)与假眼小绿叶蝉的虫口密度(y)呈极显著负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752.67-7.50x1-17.94x2+14.27x3-14.60x4。
    凤凰单枞5个名枞乌龙茶香气组分分析
    戴素贤, 谢赤军, 李启念, 陈栋, 郑如钦
    1998, 18(01):  39-46.  doi:10.13305/j.cnki.jts.1998.01.007
    摘要 ( 457 )   PDF (363KB) ( 2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用GC/MS法分析了凤凰单枞马龙茶中5个高香型名机的香气组分。结果表明:各名枞的主要香气成分如下:八仙过海名枞是新植二烯、吲哚、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法呢醇、法呢烯;桂花香名枞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顺式茉莉酮、苯基荣胺、法呢烯、新植二烯;黄枝香名枞是新植二烯、法呢醇、吲哚、法呢烯、2,3-辛二酮;玉兰香名枞是法呢醇、吲哚、法呢烯、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肉桂香名枞是橙花叔醇、吲哚、劳樟醇及其氧化物、植醇、戊酸,2-甲基酐。香气相似率分析表明,除八仙过海与黄枝香两名枞香型相近外.各单机香型间相似率均不高,表明各名枞香型确实有各自的特点。
    提高红碎茶水溶性多酚类保留量实验
    王登良, 王汉生, 曹潘荣
    1998, 18(01):  47-52.  doi:10.13305/j.cnki.jts.1998.01.008
    摘要 ( 340 )   PDF (472KB) ( 1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红碎茶发酵过程中茶多酚、此茶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茶多酚、儿茶素总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发酵温度控制在23℃、发酵时间在100min最有利红碎茶品质。在发酵中添加2%的柠檬酸钠等化学抑制剂和胰蛋白酶等生化抑制剂可明显提高成茶中茶多酚、儿茶素的保留量,增加条黄素、茶红素的含量和降低条褐素的含量。
    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
    罗龙新, 吴小崇, 邓余良, 傅尚文
    1998, 18(01):  53-60.  doi:10.13305/j.cnki.jts.1998.01.009
    摘要 ( 407 )   PDF (434KB) ( 3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叶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均随渥堆时间延长而剧烈变化。至渥难结束时,茶多酚、此茶素、TF、TR、氨基酸及组分、可溶性精含量均剧烈地下降;TB和水不溶性条多酚则明显增加;但水浸出物含量并未明显下降,说明茶叶内含物通过氧化、降解、缩会等反应已产生新的生成物,从而形成了新的色香味品质。这种品质成分的剧烈变化,除了在特殊条件下的湿热作用外,微生物的参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中还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进行了讨论。
    绿茶贮藏过程中茶多酚含量的变化与感官品质的关系
    王登良
    1998, 18(01):  61-64.  doi:10.13305/j.cnki.jts.1998.01.010
    摘要 ( 366 )   PDF (197KB) ( 2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分析了大叶种绿茶贮藏过程中多酚类与茶叶感官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多酚类下降率与滋味、汤色、香气得分的下降率基本一致;当多酚类下降5%时,即能引起茶叶汤色、滋味、香气的明显下降.当下降率达到25%时.茶叶质变严重,失去原有饮用价值。因此,可以考虑将茶多酚作为绿茶质变的化学指标。
    催化条件对催化光度法测定茶叶中硒的影响
    蒋作明, 李洪, 童华荣
    1998, 18(01):  70-73.  doi:10.13305/j.cnki.jts.1998.01.012
    摘要 ( 322 )   PDF (238KB) ( 1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催化光度法测定茶叶中硒(Ⅳ)的催化反应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用间苯二胺偶联剂的催化显色体系中,加硒(Ⅳ)催化反应条件各因素对吸光度(A)的影响,随催化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缓冲液(KCl-HC,pH0.50)用量,应严格控制;其次是氧化剂(KClO3,0.6mol/L)用量,以及反应温度、还原剂(盐酸苯肼0.02mol/L)用量、反应时间和偶联剂用量。
    茶叶对老龄大鼠血糖、血脂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邓泽元, 陶秉莹, 李晓玲, 何金明, 陈义风, 褚芳
    1998, 18(01):  74-77.  doi:10.13305/j.cnki.jts.1998.01.013
    摘要 ( 255 )   PDF (229KB) ( 1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108只12月龄退役SD大鼠分成13组经二个半月的红、绿茶添加饲料和茶汤的饲喂试验,结果表明,红茶和绿茶无论是干茶添加在饲料中还是茶汤,各处理均能显著降低老龄大鼠的血糖含量(P<0.05)、血脂含量(P<0.01);显著提高其SOD酶活力(P<0.01);显著降低其MDA含量(红茶达P<0.01水平,绿茶达P<0.05水平),其中绿茶降血脂能力比红茶强,而红茶抗氧化效果比绿茶显著。后者说明,茶叶的生物抗氧化机制除茶多酚类物质起作用外,还存在着其他更为重要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