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1999年 第19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1999-11-15
      
    著名茶业专家 茶学教育家 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王泽农先生的生平业绩
    1999, 19(02):  79-80. 
    摘要 ( 219 )   PDF (497KB) ( 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中国茶树昆虫区系及其区域性发生
    张汉鹄, 韩宝瑜
    1999, 19(02):  81-86.  doi:10.13305/j.cnki.jts.1999.02.001
    摘要 ( 330 )   PDF (1975KB) ( 1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我国茶树有害昆虫多达808 种, 分别属于2 纲14 目109 科, 其中以食叶的蛾类和同翅目种类居多。在世界动物区系中, 东洋区种类所占比率最大。在国内动物地理中, 以华南区等南方种类所占比率最大。南方种与北方种相互交错延伸, 在地理上自北向南呈现随纬度增加而种类相应减少的趋势。四大茶区茶树昆虫的种数是: 华南茶区> 江南茶区> 西南茶区> 江北茶区。各茶区茶树害虫的总体结构与优势种不尽相同, 既有共有的全国性重要害虫, 也有许多区域性的代表或特有的重要种类。
    安吉白茶特异性状的生理生化本质
    成浩, 李素芳, 陈明, 虞富莲, 晏静, 刘益民, 陈龙安
    1999, 19(02):  87-92.  doi:10.13305/j.cnki.jts.1999.02.002
    摘要 ( 435 )   PDF (2106KB) ( 1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安吉白茶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春季发芽时新梢嫩叶叶色的可逆性白化现象, 在白化过程中新梢的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和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研究表明, 安吉白茶是一个温度敏感的自然突变体, 其白化表达的温度阈值在20 ~22 ℃之间, 但该温度仅在芽萌发初期发挥作用; 其正常复绿的启动温度在16 ~18℃之间。叶片白化期的主要生理生化变化是叶绿体膜结构发育发生障碍, 叶绿体退化解体, 叶绿素合成受阻, 质体膜上各种色素蛋白复合体缺失, 导致了叶色的变化; RuBP羧化酶的大、小亚基含量及酶活性下降, 同时伴随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升高, 终因叶绿体不能继续发育, 多余的可溶性蛋白水解, 导致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文中对其返白机理进行了讨论, 认为该温度敏感型突变体的突变很可能是由核基因或核质互作控制的。
    茶多酚抗氧化机理研究现状
    胡秀芳, 沈生荣, 朴宰日, 杨贤强
    1999, 19(02):  93-103.  doi:10.13305/j.cnki.jts.1999.02.003
    摘要 ( 462 )   PDF (3755KB) ( 5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种主要活性成份, 有着独特的抗氧化效果。其抗氧化机理表现在6个方面: 作用于自由基有关的酶, 直接作用于自由基, 络合金属离子, 再生体内高效抗氧化剂,与其他成份协同增效和调节机体免疫力。文中对此进行了综述。
    福建乌龙茶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孙威江
    1999, 19(02):  104-109.  doi:10.13305/j.cnki.jts.1999.02.004
    摘要 ( 383 )   PDF (1896KB) ( 1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福建闽南和闽北两大乌龙茶主产区10 个拟发展绿色食品茶叶的产地茶园土壤和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 除少数茶园土壤个别污染物残留值偏高外, 绝大多数茶园土壤污染物残留值均较低。超标污染物出现概率大小依次为Pb、Hg> Cd > Cr。10 个产地的土壤和大气环境质量, 基本处于1 级或2 级。大气环境质量中, 以总悬浮物(TSP) 潜在污染威胁较大,SO2 、NOx 、F尚未对茶园大气环境造成污染。10 个产地中, 有4 个产地即武夷山市九曲茶叶精制厂、平和阳山茶厂、天友茶厂和建瓯凤山茶场的环境质量符合AA级绿色食品要求, 5 个产地即安溪湖前茶场、建瓯芝关茶场、岐山茶场、莲花茶场和武夷茶总场的环境质量符合A 级绿色食品要求,1 个产地———坪乡茶场不符要求。
    茶树根际土壤抗酸铝微生物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梁月荣, 陆建良, 刘祖生
    1999, 19(02):  110-114.  doi:10.13305/j.cnki.jts.1999.01.005
    摘要 ( 208 )   PDF (2688KB) ( 1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将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提取液接种到含铝5 ~20 mmol/L的培养基上培养并分离获得抗酸铝真菌ALF1 。该真菌具有抗酸铝能力, 能在含铝20 mmol/L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 并降低培养基铝浓度且使苏木精褪色。经鉴定, ALF1 真菌为链孢霉属的1 种( Neurosporasp.) 。
    茶树根际土壤抗酸铝真菌ALF-1(Neurosporasp.)对酸性土壤pH的影响
    梁月荣, 刘祖生, 陆建良, 骆颖颖
    1999, 19(02):  115-118.  doi:10.13305/j.cnki.jts.1999.01.006
    摘要 ( 211 )   PDF (1155KB) ( 1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茶树根际ALF- 1 真菌( Neurosporasp .) 对酸性土壤pH 和活性铝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ALF- 1 真菌的生长与土壤有机营养密切相关, 其生长速率随土壤有机营养含量的增加而加快。接种ALF- 1 真菌后, 在有机质含量不高的未垦酸性土壤中, 没有明显的降低土壤铝和升高pH 的效果, 只有在添加有机营养物的情况下, 才表现出显著的降低土壤活性铝和提高土壤pH 的效果。文中就铝浓度和有机质对ALF- 1 真菌的影响、有机质降低土壤酸度的作用以及该菌与有机肥结合施用改良酸性土壤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茶树根际土壤抗酸铝真菌ALF-1(Neurosporasp.)抗酸铝机理
    梁月荣, 刘祖生, 陆建良, 骆颖颖
    1999, 19(02):  119-124+159.  doi:10.13305/j.cnki.jts.1999.01.007
    摘要 ( 170 )   PDF (2418KB) ( 1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膜分离技术和蛋白质电泳技术研究了ALF1 真菌( Neurospora sp.) 的抗酸铝作用机理。结果表明, 铝对ALF1 真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在含铝培养基中接种ALF1 真菌后, 培养基pH 上升, 活性铝含量下降。ALF1 真菌降低培养基酸度和活性铝含量的效果随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含量增加而提高。ALF1 真菌主要通过对培养基铝离子的吸附、吸收及其分泌物对铝离子的沉淀作用而起到降低酸度和活性铝作用的。蛋白质电泳结果表明, ALF1 真菌的抗酸铝能力并非铝诱导而获得的, 而是遗传固有的。
    尿素和茶树落叶对荒地土壤元素迁移的影响
    石锦芹, 丁瑞兴, 潘磊
    1999, 19(02):  125-130.  doi:10.13305/j.cnki.jts.1999.01.008
    摘要 ( 198 )   PDF (1730KB) ( 1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用亚热带茶区的3 种未垦荒地土壤进行土柱模拟, 研究重施尿素和表覆茶树落叶对土壤中Si、Al、K、Na、Ca、Mg 等6 种元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 Si 的淋出量和Al+ K+ Na + Ca +Mg 的淋出总量均以黄棕壤> 红壤> 赤红壤。尿素和茶树落叶处理对硅淋出量的影响较小, 但可使各土壤主要的淋失元素, 包括赤红壤中的Ca 和Na, 红壤中的Ca 和Al 及黄棕壤中的Na、Ca和Mg 的淋失量明显增大, 从而使Al+ K+ Na+ Ca+ Mg 的淋出总量在3 种土壤中分别比对照柱增加163 % 和58% 、64 % 和57 % 、140 % 和84 % , 尿素的促进盐基和Al 淋失作用比茶树落叶更强,两者都可加速土壤的酸化。
    高产优质乌龙茶新品系紫龙袍选育
    陈荣冰, 黄福平, 张方舟, 姚信恩, 陈常颂, 游小妹
    1999, 19(02):  131-135.  doi:10.13305/j.cnki.jts.1999.01.009
    摘要 ( 212 )   PDF (1141KB) ( 1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紫龙袍是从武夷大红袍副株的自然杂交后代中, 经系统选育而成的一个高产优质乌龙茶新品系。该品系的春茶开采期在5 月上旬, 与铁观音相近, 属迟生种。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5 ~8 龄的茶树4 年平均产量分别比黄旦和铁观音高93 % 和418% 。三明和安溪的区域试验也表明, 5~7 龄的茶树3 年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高27% ~59 % 。该品种制乌龙茶, 品质优异, 外形重实, 香浓长, 花香显, 滋味醇爽耐泡, 可与黄旦相媲美。茶多酚含量达35-48 % , 水浸出物46-49 % , 氨基酸含量4-32 % , 咖啡碱3-28 % , 成茶香气成分中的α法呢烯、橙花叔醇含量高于2 个对照品种, 适应性好, 抗逆性与对照品种相当。
    龙井茶摊放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
    骆耀平, 童启庆, 屠幼英, 董尚胜, 须海荣
    1999, 19(02):  136-138.  doi:10.13305/j.cnki.jts.1999.01.010
    摘要 ( 152 )   PDF (854KB) ( 1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龙井茶鲜叶摊放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研究表明: 鲜叶摊放2 小时, 酶活性就达到最高水平, 而后便逐渐下降, 品种间虽有差异, 但趋势基本一致。3 个品种摊放叶的酶活性以水古茶最高, 其次是龙井43 和鸠坑种。在温度较低(20 ℃左右) 和相对湿度较大(90% 左右) 时, 酶活性在6 ~8 小时仍保持较高水平, 而在温度较高(25 ℃) 和相对湿度较低(75 % —80 % ) 时, 摊放2 小时后, 酶活性就大幅度下降到较低的水平, 因此, 要达到传统工艺上的摊放要求, 宜以低温(20 ℃以下) 高湿( 相对湿度90 % 以上) 环境下摊放为妥。
    红茶色素形成机理的研究
    夏涛
    1999, 19(02):  139-144.  doi:10.13305/j.cnki.jts.1999.01.011
    摘要 ( 171 )   PDF (1802KB) ( 2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在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体系中, 加入铜酶抑制剂NaDDC可使茶黄素(TFs) 的总量下降,而其各组分的消长趋势则各异, 然而对茶红素(TRs) 的形成似乎并无明显的影响( 高浓度的NaDDC除外) , 表明TRs 的形成存在多条平行途径; 在发酵体系中加入不同比例蒸青叶( 酶已钝化) 的试验表明, 对TFs 和TRs 的形成量未产生影响, 说明酶浓度不是红茶发酵的限制因子; 降低发酵体系的pH (pH=4-0) , 虽然使多酚氧化酶(PPO) 和过氧化物酶(POD) 的稳定性明显下降, 且PPO活性降幅大于POD, 但由于减缓了TFs 的非酶性氧化消耗速率, 因而TFs 的含量显著增加。
    茶儿茶素体外氧化产物分析
    萧伟祥, 宛晓春, 胡耀武, 钟瑾, 萧慧
    1999, 19(02):  145-149.  doi:10.13305/j.cnki.jts.1999.01.012
    摘要 ( 168 )   PDF (1304KB) ( 1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体外模拟发酵, 对从绿茶中提取的茶多酚( 其中儿茶素含量为78-09 % ) 进行酶促氧化、化学氧化和自动氧化, 制取茶色素, 经HPLC分析, 结果表明, 酶促氧化和化学氧化的产物吸收峰均能得到明确分辨, 其保留时间与红茶汤中茶色素成分相吻合, 而自动氧化的产物中则缺少TFs。优化的化学氧化法制得的茶色素中, TFs 和TRs1 含量高于酶促氧化制品。
    茶与DNA相互作用及维生素C和咖啡因对它的影响
    王岳飞, 高永贵, 周雅琴, 杨贤强, 徐春英
    1999, 19(02):  150-154.  doi:10.13305/j.cnki.jts.1999.01.013
    摘要 ( 202 )   PDF (1438KB) ( 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荧光探针溴化乙啶研究了茶( 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和花茶) 与DNA 的相互作用及维生素C、咖啡因对其影响。结果表明: 各种茶类的茶液对EBDNA 荧光强度均有压低作用;不同茶类影响状况不同, 压低作用同这些茶类所含的茶多酚量密切相关, 但红茶的作用强于绿茶; 茶叶中的其它成分对荧光强度会有一定的影响。维生素C与茶多酚(TP) 在压低EBDNA荧光强度的效果上存在协同增效作用。茶叶中另一成分咖啡因可增强TP对EBDNA 荧光强度的压低作用, 而其本身对荧光强度没有影响。
    茶多酚自然色变影响因子及其控制
    叶勇
    1999, 19(02):  155-157.  doi:10.13305/j.cnki.jts.1999.01.014
    摘要 ( 129 )   PDF (565KB) ( 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Ye Yong
    茶籽胚芽伸育过程中咖啡因和儿茶素含量变化
    陆建良, 梁月荣, 徐月荣, 金亚斌
    1999, 19(02):  158-159.  doi:10.13305/j.cnki.jts.1999.01.015
    摘要 ( 119 )   PDF (589KB) ( 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Lu Jianliang, Liang Yuerong, Xu Yuerong, Jing Ya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