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7年 第3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2-15
      
    儿茶素呈味特性及其感官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张英娜, 嵇伟彬, 许勇泉, 尹军峰
    2017, 37(1):  1-9. 
    摘要 ( 458 )   PDF (736KB) ( 4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滋味是茶汤最重要的品质特征,绿茶茶汤滋味主要由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金属离子等共同作用形成。多酚类是绿茶茶汤中最主要的滋味物质,儿茶素又是多酚类物质的主体成分。儿茶素组分是茶汤苦味与涩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不同儿茶素种类和含量的组合形成了茶汤不同的苦涩味强度,并影响茶汤整体风味。现阶段对于茶汤滋味评价主要是采用人体感官分析,感官分析在食品风味评价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本文就绿茶茶汤中儿茶素呈味特性、滋味物质间互作及滋味物质感官分析方法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完善儿茶素呈味及其互作理论体系,为感官分析方法在滋味物质呈味特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红茶对胃肠道生理调节与疾病预防作用的研究进展
    杜钰, 袁海波, 陈小强, 胡婷, 江用文
    2017, 37(1):  10-16. 
    摘要 ( 437 )   PDF (648KB) ( 2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红茶是鲜叶在加工过程中经酶促氧化等反应所制成的一类茶,与其他种类茶叶相比,风味物质和功能因子种类也有所差异。红茶中的内含成分赋予其多种保健功能,对胃肠道的生理调节与疾病预防作用就是其中之一。红茶功能成分可以通过抑制有害菌生长、促进有益菌生长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通过防止组织氧化和修复氧化损伤,并与胃粘液和谷胱甘肽等物质相互作用来保护胃肠道黏膜;通过与消化酶相互作用,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来调节消化吸收;通过与免疫系统调节因子、相关转录因子和一系列酶类的相互作用来预防胃肠道疾病。本文就近年来红茶在这几个方面的生理调节与疾病预防作用的研究状况进行阐述。
    L-茶氨酸改善热应激引起的小鼠组织损伤和氧化逆境
    郭晨, 刘林峰, 向奕, 罗莉, 林玲, 肖文军
    2017, 37(1):  17-24. 
    摘要 ( 271 )   PDF (1628KB)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SPF级Slca/KM雄性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在恒温恒湿模拟气候箱进行热处理,灌喂干预不同剂量L-茶氨酸,考察L-茶氨酸对小鼠采食量、体重变化、空肠切片病理情况、器官指数、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与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以探讨L-茶氨酸改善热处理引起的小鼠组织损伤和氧化逆境作用。结果表明,L-茶氨酸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热处理小鼠采食量和体重的增加,降低肝脏和脾脏器官指数,降低血清ALT、AST酶活性,抑制血清炎症介质TNF-α、IL-6、IFN-γ的含量,降低肝组织MDA含量,提高SOD、GSH-Px、CAT酶活性,减轻热处理对空肠及肝脏组织的损伤,且以L-茶氨酸中剂量处理效果较好。说明L-茶氨酸具有改善热处理引起的小鼠组织损伤和氧化逆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提高小鼠营养物质吸收能力、减少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以及降低氧化损伤。
    六堡茶多糖理化性质、体外抗氧化及其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应乐, 潘越, 王岳飞, 徐平
    2017, 37(1):  25-37. 
    摘要 ( 291 )   PDF (1226KB) ( 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六堡茶为原料,利用水提醇沉法制得茶多糖粗品,经脱蛋白纯化后用30%、50%、70%的乙醇溶液进行分段,得到3种六堡茶多糖LTPS-30、LTPS-50和LTPS-70,并分析了其化学组成、分子量分布等理化性质;以自由基清除法(ABTS)和铁离子还原法(FRAP)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并以Na2S2O3损伤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为模型,探讨了它们对HUVEC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3种六堡茶多糖样品均为主要含有2个组分的非均一酸性多糖,平均分子量和总糖含量均为LTPS-70<LTPS-50<LTPS-30;而在蛋白质和总酚含量及两种抗氧化体系下的抗氧化活力均为LTPS-70>LTPS-50>LTPS-30,且LTPS-70表现出最强的细胞保护作用。说明茶多糖粗品经70%乙醇纯化后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湖南茯砖茶品质特征及其香气组分研究
    沈程文, 邓岳朝, 周跃斌, 齐冬晴, 贺群, 田双红, 林娟
    2017, 37(1):  38-48. 
    摘要 ( 451 )   PDF (1071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湖南省15个有代表性的茯砖茶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结合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并通过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了湖南茯砖茶的品质特征和香气组分上的差异。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茯砖茶香气以菌香为主要特点,部分茯砖茶稍带沤味、烟气、欠纯正。GC-MS分析结果表明,香气物质含量最多的为醇类(15个样品平均相对含量为23.01%),其次为酸类(18.85%)、酮类(11.10%)、醛类(9.20%)、酯类(4.28%)、碳氢化合物(3.78%)、其他类(2.67%)、杂氧化合物(1.06%),酚类物质(0.07%)的含量最低。茯砖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15个样品的平均相对含量,茶多酚为10.88%、氨基酸0.66%、咖啡碱3.83%、可溶性糖7.27%、水浸出物31.19%。
    不同供钾水平对茶树幼苗鲜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钟秋生, 林郑和, 张辉, 陈志辉, 游小妹, 单睿阳, 陈常颂
    2017, 37(1):  49-59. 
    摘要 ( 392 )   PDF (1171KB) ( 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研究以10月龄扦插“瑞香”茶苗[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cv. Ruixiang]为试验材料,通过沙培试验,设5个钾(K)浓度(0、100、400、800、2β000βμmol·L-1),每周施钾肥3次,处理26周后,研究不同钾浓度对茶苗叶片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供钾浓度分别为0、100βμmol·L-1时,茶树成熟叶片钾含量分别为5.26、5.91βmg·g-1,此时茶树处于缺钾状态,缺钾降低了茶树根、茎叶的生物量,增加了根冠比,显著降低叶片氮(N)和磷(P)的含量;叶片钾含量与氮、磷含量均呈正的线性相关(YN=1.045X+11.906β5,R2=0.816β7;YP=0.307β5X–0.570β6,R2 =0.914β6);缺钾显著降低了茶树叶片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和EGCG含量,相反却显著增加了叶片的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总量、酚氨比,以及叶片EGC和EC含量;叶片精氨酸、茶氨酸、谷氨酸等在缺钾时显著降低,与正常供钾浓度(2β000βμmol·L-1)的叶片相比分别下降了86.96%、72.46%、40.43%;香气成分GC-MS分析表明,缺钾叶片醇类、醛类和酯类芳香物质含量降低,香气物质种类减少,缺钾对茶树叶片香气品质的提高具有消极的影响。
    施用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王峰, 陈玉真, 吴志丹, 江福英, 张文锦, 翁伯琦, 尤志明
    2017, 37(1):  60-70. 
    摘要 ( 322 )   PDF (875KB) ( 3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氨挥发是土壤氮素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及氨挥发的影响,以期为评价生物质炭在茶园土壤中的应用提供科学数据。试验设不施氮肥(对照CK)、单施氮肥(B0N1, 225βkg·hm-2)、施8βt·hm-2生物质炭基础上增施氮肥(B1N1)、施16βt·hm-2生物质炭基础上增施氮肥(B2N1)4个处理,施氮量春季追肥、秋季追肥和冬季基肥比例为3︰3︰4,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测。结果表明,与B0N1处理相比,B1N1和B2N1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和有机碳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P<0.05),全氮量变化不显著(P<0.05);与B0N1处理相比,B1N1和B2N1处理土壤铵态氮平均含量降低了5.34%~12.59%,硝态氮平均含量增加了11.02%~36.54%,促进硝化作用。酸性茶园土壤氨挥发量为13.01~40.95βkg·hm-2,氨挥发损失率为7.29%~12.42%,冬季基肥期氨挥发损失量最大;施氮显著增加土壤氨挥发量(P<0.05),增施生物质炭则显著降低了氨挥发量(P<0.05),降幅为26.25%~28.21%。土壤铵态氮浓度是影响氨挥发的最主要因素,施用生物质炭降低了土壤铵态氮浓度,从而抑制了氨挥发。
    白叶1号的低温抗逆特性分析
    张兰, 李鑫, 魏吉鹏, 李治鑫, 沈晨, 颜鹏, 张丽平, 韩文炎
    2017, 37(1):  71-77. 
    摘要 ( 278 )   PDF (675KB) ( 1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比较了浙江省白化品种白叶1号返白阶段和主栽品种龙井43的低温抗性。结果表明,常温(25℃)环境下,返白期白叶1号反映光合能力的净光合速率Pn和最大羧化反应效率Vcmax都只有龙井43的70%~80%,而APX、POD等抗氧化酶活力比龙井43高30%以上。低温(2℃)处理24βh后,白叶1号反映光合能力的各项参数反而高于龙井43,同时其APX、POD、SOD活性也比龙井43分别高38.9%、33.3%、23.3%。说明白叶1号可能由于白化现象的产生,导致其抗氧化系统修复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低温胁迫中,能够更为有效地清除叶片H2O2累积,缓解H2O2造成的氧化胁迫及光合抑制现象,具备比龙井43更好的低温耐受性。
    武夷岩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SRAP分析
    夏法刚, 衷兴旺, 吴锋, 季彪俊
    2017, 37(1):  78-85. 
    摘要 ( 384 )   PDF (967KB) ( 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研究利用SRAP-PCR反应体系,从88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43对引物组合,对武夷岩茶主要的30份种质资源进行SRAP分析,共扩增出385条带,其中具有多态性的有236条带,占总数的61.30%,表明30份武夷岩茶种质呈现一定的遗传多样性。武夷岩茶种质资源间遗传距离变幅在0.31~0.98之间,平均为0.63,基于SRAP标记利用系统聚类法把武夷岩茶分为三大类,为武夷岩茶遗传研究、品种选育与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茶树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基因CsGGDPS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姚雪倩, 岳川, 杨国一, 陈丹, 张冬桃, 陈桂信, 叶乃兴
    2017, 37(1):  86-96. 
    摘要 ( 278 )   PDF (1114KB) ( 1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铁观音芽叶为材料,验证从茶树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到的1条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GGDPS)的编码全长序列cDNA。该cDNA全长1β661βbp,含有1个1β137β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命名为CsGGDPS。该基因编码378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具有类异戊二烯合成酶家族的5个保守域和2个特征功能域;序列分析显示,该cDNA与其他植物GGDPS高度保守,与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亲缘关系最近。CsGGDPS属于不稳定、亲水蛋白,可能定位到叶绿体中,不存在跨膜结构,无信号肽,发生磷酸化的位点可能有20个;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构成,三级结构与拟南芥GGPPS11匹配度最高。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在茶树发育过程和不同叶位CsGGDPS的表达量随芽叶成熟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随着做青过程的进行,CsGGDPS的表达量逐渐升高;CsGGDPS在父本黄旦、母本铁观音和子一代金观音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存在差异。
    雌蕊缺失茶树花3个发育期的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
    李梅, 陈林波, 田易萍, 夏丽飞, 宋维希, 梁名志, 江昌俊
    2017, 37(1):  97-107. 
    摘要 ( 279 )   PDF (861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雌蕊缺失茶树花为试材,利用转录组、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研究了雌蕊缺失茶树花的花芽、花蕾、花3个时期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发现,雌蕊缺失茶树花生长发育过程中进行着各种旺盛的生物合成和代谢活动。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的6个基因和ABCDE类识别基因的A类、C类和E类可能与茶树花的雌蕊缺失和雄蕊发育密切相关,并且基因调控过程较复杂;WUS基因中WUS2WUS8下调可能调控了C类和E类基因,从而导致雌蕊的缺失;KNOX家族中,未检测到KNOXⅡ的同源基因,KNOX I类同源基因下调表达和缺失可能减弱了茶树花雌蕊心皮的启动和雌蕊边缘组织的生长。可以看出,本研究通过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初步了解了雌蕊缺失茶树花发育前后的网络途径,为后期对茶树花雌蕊缺失和雄蕊发育的研究,探明茶树花不育和性别决定基因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茶树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特性分析
    王文丽, 吴致君, 刘志薇, 王永鑫, 李辉, 崔新, 庄静
    2017, 37(1):  108-118. 
    摘要 ( 377 )   PDF (2141KB) ( 1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类黄酮3′-羟化酶(Flavonoid 3′-hydroxylase, F3′H)是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Cytochrome P450,CYP450)的单加氧酶,在植物次生代谢和逆境调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以茶树品种龙井43作为试验材料,利用RT-PCR方法,从cDNA中克隆得到茶树中编码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命名为CsF3H1。序列分析显示,CsF3H1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β530βbp,编码509个氨基酸,含有相对保守的P450酶系结合域。进化树分析表明,CsF3′H1与CsF3′H3的进化树关系相近,与CsF3′H2的进化树关系较远。序列多重比对显示,CsF3′H1蛋白具有F3′H蛋白的特征基序,并与高粱、猕猴桃、杨树、拟南芥和葡萄同源蛋白一致性为66.48%。氨基酸组分、理化性质、亲水性/疏水性和无序化分析显示,CsF3′H1是亲水性蛋白,无序化特征不明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CsF3H1基因在茶树不同组织和不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谱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组织中,CsF3H1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第一叶中最高,之后随着叶片的成熟逐渐下降,CsF3H1基因在老叶和根中几乎不表达,表达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第四叶>嫩茎>根>老叶;在不同激素处理中,CsF3H1在SA激素处理下的表达量最高,为对照的2.24倍,在MeJA处理下表达量最低,为对照的0.4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