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7年 第3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7-04-15
      
    EGCG纳米载体制备技术及其对EGCG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祁洁, 徐颖磊, 梁文怡, 费朵, 乌昕儿, 金建昌, 杜琪珍, 许勇泉, 高颖
    2017, 37(2):  119-129. 
    摘要 ( 387 )   PDF (795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绿茶中最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在肿瘤形成的各个阶段都有抑癌活性。纳米化途径是提高EGCG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的有效技术之一。已有较多的研究表明,多类材料可用于制备纳米粒子作为EGCG载体,并在改善EGCG生物活性方面效果显著。本文按制备纳米粒子主要材料的不同,对各类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特性及其在改善EGCG的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述,并对各种纳米粒的增效作用进行了归纳总结。
    茶树GGPS基因家族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
    方洁, 李春芳, 马春雷, 陈亮
    2017, 37(2):  130-138. 
    摘要 ( 461 )   PDF (807KB) ( 1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Geranylgeranyl diphosphate synthase, GGPS)是萜类合成途径的结构酶,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RACE和RT-PCR方法克隆得到5条潜在的茶树GGPS序列,分别命名为CsGGPS1-4和CsGGPS9,其中CsGGPS9存在3条等位基因,分别是CsGGPS9-1、CsGGPS9-2和CsGGPS9-3,在系统进化树上与其他基因分成两支。蛋白质序列分析表明,茶树GGPS家族成员都具有polyprenyl_synt结构域,不存在信号肽序列。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CsGGPS1、CsGGPS2和CsGGPS4定位在叶绿体上,CsGGPS3和CsGGPS9定位在线粒体上。通过Swiss Model进行三维建模,结合“three-floor”模型对茶树GGPS家族成员的功能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CsGGPS1、CsGGPS2和CsGGPS4是GGPS;CsGGPS3是异源二聚体形式的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的小亚基;CsGGPS9的催化主产物是碳链数大于30的异戊烯基焦磷酸。qRT-PCR分析表明,CsGGPS1整体表达丰度较低,仅在一芽二叶中表达量稍高;CsGGPS2在茶树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花中表达量最高,且花发育过程中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CsGGPS3在叶和幼根中的表达量高于花,花发育过程中表达平稳;CsGGPS4在茶树各个组织中表达量数值相近,在花发育过程中表达量变化趋势与CsGGPS2相同;CsGGPS9的表达量在成熟叶中显著低于幼嫩叶片。
    利用SSR标记分析金观音(半)同胞茶树品种遗传差异
    王让剑, 杨军, 孔祥瑞, 高香凤
    2017, 37(2):  139-148. 
    摘要 ( 319 )   PDF (1052KB) ( 2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准确鉴定无性系茶树品种的遗传差异是对其进行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前提。实验对金观音同胞及半同胞茶树品种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31个SSR标记分型结果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共扩增出117个等位位点,单个标记为2.0~8.0个,平均3.77个。基因型数为2.0~11.0个,平均5.16个。基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15~0.80,平均0.54。基因杂合度范围为0.17~0.94,平均0.61。引物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14~0.77,平均0.48。引物鉴别力范围为0.07~0.73,平均0.29。参试品种两两之间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10~0.52,平均0.35。遗传多样性大小顺序为:同胞茶树品种<半同胞茶树品种<非同胞茶树品种。利用系统发育树可将参试茶树品种分为5类,与茶树品种的叶色、制茶特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任意两个品种同时在6个核心引物处(基因座)的基因型存在相同的可能性很低,为3.85×10-5,这组核心引物具有较高的鉴别力,可将参试茶树品种完全鉴定。
    茶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运子CsPPT2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纪志芳, 甘玉迪, 陈常颂, 杨鼎俊, 孙康, 黎星辉, 陈暄
    2017, 37(2):  149-159. 
    摘要 ( 301 )   PDF (2014KB) ( 2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白叶1号为材料,应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茶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运子家族一个基因CsPPT2的cDNA序列,并与茶树体内另一个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运子家族的基因CsPPT1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的表达进行比较。CsPPT2的cDNA全长1β469β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1β218βbp,编码406个氨基酸。通过生物学信息分析表明,CSPPT2蛋白分子量为44.6βkD,理论等电点为9.90,CsPPT2有6个跨膜区,属于疏水性叶绿体跨膜蛋白。聚类分析显示,茶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运子家族分为2个亚组,而CsPPT1CsPPT2属于不同亚组。荧光定量结果分析表明,两个基因可能在茶树体内功能不同,CsPPT2在所考察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根和成熟叶片中表达量远大于CsPPT1;CsPPT1在茎和复绿前的幼嫩芽叶中表达量高于CsPPT2。在白化期起始时CsPPT2有短暂的升高,但伴随白化受到较大的抑制,表明CsPPT2的表达抑制可能是白叶1号低儿茶素高氨基酸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
    茶树叶片精准测色装置构建及在稀有种质鉴别中的应用
    孔祥瑞, 杨军, 王让剑
    2017, 37(2):  160-166. 
    摘要 ( 261 )   PDF (704KB) ( 1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扫描仪、测色器ColorPix和RGB颜色系统建立测色装置,并利用在线工具ColorHexa将色差指标值转换成CIELab颜色体系参数,对绿、黄、紫色系典型茶树种质进行环向和径向测色法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径向测定法采用单叶多点重复取值与环向测定法中环位取值具有相近叶色表征作用。通过对120个不同叶色种质的径向多点位重复测定和环向中环位测定,2种方法的明度L*、色差指标值a*b*显著正相关。但是,考虑到使用的简便性与分析效率,提出用环向中环位测定值定义叶色更为合适。对上述120个供试茶树种质的环向中环位叶色测定值构成的三维散点图进行分析,发现能够将紫红色种质与紫色系种质有效分离,更进一步证明该技术在特异叶色种质精准鉴别中具有实用价值。
    红茶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血尿酸的影响
    朱创, 刘增辉, 赵永青, 邰玲玲, 徐燕
    2017, 37(2):  167-172. 
    摘要 ( 333 )   PDF (625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红茶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血尿酸的影响。将36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红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及别嘌呤醇组。空白组和给茶组连续1周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和红茶提取物,给茶组第7天造模后1βh给茶;模型组在第7天腹腔注射氧嗪酸钾并灌胃酵母膏造模。测定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茶组血尿酸(UA)水平均降低;与模型组相比,给茶组血尿素氮(BUN)水平均降低,其中、高剂量给茶组BUN水平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差异极显著(P<0.01);各给茶组血肌酐(Cr)值与模型组相比极显著下降(P<0.001)。高剂量组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低、中剂量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红茶提取物对氧嗪酸钾和酵母膏导致的小鼠高尿酸血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六堡茶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研究
    吴文亮, 林勇, 刘仲华, 黄建安, 龙志荣, 滕翠琴, 马士成, 邱瑞瑾, 曹中环
    2017, 37(2):  173-181. 
    摘要 ( 720 )   PDF (827KB) ( 2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六堡茶产制历史悠久,是广西特色名优农产品,但其安全性研究不够。为了探明六堡茶饮用的安全性,本实验以广西梧州六堡茶为原料,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析六堡茶常规理化成分;并按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进行较系统的六堡茶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六堡茶理化指标符合广西地方标准,且3个批次有较好的重复性;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中,采用bliss法计算得出六堡茶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9.38βg·kg-1,95%的可信限为8.43~10.44βg·kg-1,大于5βg·kg-1的经口急性毒性标准;采用大鼠30βd喂养实验发现,期间动物的生长发育良好,六堡茶3个剂量组(0.47βg·kg-1·d-1、0.94βg·kg-1·d-1、1.88βg·kg-1·d-1)的动物体质量、血常规指标、血生化指标、脏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从食品毒理学的标准来看,六堡茶属于无毒级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性要求。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和神经网络实现机采茶分级
    吴正敏, 曹成茂, 谢承健, 吴佳胜, 胡汪洋, 汪天宇
    2017, 37(2):  182-190. 
    摘要 ( 341 )   PDF (1133KB) ( 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解决名优绿茶采摘环节的瓶颈问题,提出对机采大宗绿茶进行分级的思路。现有绿茶机采设备采摘的鲜叶一般只能制作普通的大宗绿茶,鲜叶存在混杂、破碎率高和老梗叶等问题,本文基于Labview vision、图像处理技术和神经网络算法分析机采绿茶成品的凸包面积、 凸包周长、长轴长度、短轴长度等形态特征并对样本进行分类,实现从机采大宗绿茶中分选出名优绿茶。其中样本的形态特征采用工业CCD摄像头获取;用户界面用Labview自定义开发设计,数据交互方便,开发周期短。茶叶样本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机采绿茶成品的分级正确率可以稳定在90%以上。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机采茶分级设备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多环芳烃在茶树鲜叶及绿茶加工过程中残留水平研究
    高贯威, 陈红平, 刘平香, 马桂岑, 郝振霞, 王晨, 柴云峰, 鲁成银
    2017, 37(2):  191-200. 
    摘要 ( 310 )   PDF (567KB) ( 1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监测了茶树鲜叶及其绿茶加工中多环芳烃(PAHs)的残留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茶树一芽二叶样品PAHs含量差异明显,产地环境PAHs污染程度对茶鲜叶PAHs含量影响较大。茶芽、嫩叶、老叶PAHs含量分别在40.5~52.8βμg·kg-1、50.0~67.4βμg·kg-1和91.5~97.6βμg·kg-1之间,PAHs含量大小顺序为老叶>嫩叶>芽。汽车尾气对交通公路旁茶树芽和嫩叶PAHs含量影响较大,且对50βm范围内茶树鲜叶影响更明显。电加热干燥模式下,水分散失和PAHs挥发是影响绿茶加工过程中PAHs含量的两个关键因子。加工环节过后,茶叶PAHs含量由61.0βμg·kg-1上升到166.1βμg·kg-1。摊放和干燥过程中PAHs大量挥发,造成茶叶干重中PAHs残留量由292.0βμg·kg-1降低到171.9βμg·kg-1
    茶红素分离及稳定性研究
    李山, 陈小强, 滑金杰, 李佳, 董春旺, 王银诚, 江用文, 袁海波
    2017, 37(2):  201-210. 
    摘要 ( 504 )   PDF (1000KB) ( 2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茶汤有机试剂萃取分离,并分别经过反相C18柱层析纯化,制备出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和酸性正丁醇层三部分茶红素。根据紫外可见光波扫描计算出色价,并研究了茶红素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30%、50%和70%甲醇梯度洗脱,纯化后3类茶红素液相检测发现无咖啡碱和茶黄素,仅有少量儿茶素杂质。纯化后色素色价分别为乙酸乙酯层128.04,正丁醇层91.04,酸性正丁醇层76.16。遮光处理,pH=3酸性条件,45℃以下贮藏,有利于茶红素的稳定性。
    普洱茶渥堆发酵中可降解咖啡碱真菌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马存强, 周斌星, 王洪振, 王潘
    2017, 37(2):  211-219. 
    摘要 ( 428 )   PDF (1066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在普洱茶渥堆发酵中筛选出可降解咖啡碱的菌株,采用咖啡碱液体筛选培养基从不同阶段普洱茶发酵样中筛选目标菌株,结合菌落特征、分生孢子结构以及18βS rDNA序列对目标菌株进行鉴定。并将目标菌株接种至茶叶内进行单菌种发酵,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咖啡碱、茶碱、可可碱、3-甲基黄嘌呤等嘌呤碱含量。结果表明,在普洱茶发酵样中筛选出一株有效降解咖啡碱的菌株,此菌株在48βh内对咖啡碱的降解率为87.7%。经鉴定为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序列相似性为99.8%。在聚多曲霉茶叶单菌种发酵中,咖啡碱含量急剧下降,在发酵结束时仅占干物质重的(0.414±0.077)%;茶碱质量分数大幅度上升,由最初的不足0.1%上升至(2.129±0.246)%,成为主要的嘌呤碱;可可碱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3-甲基黄嘌呤有大幅度增加,增幅达130%。本文首次从发酵茶叶中筛选出可降解咖啡碱的菌株,探究了微生物发酵中咖啡碱的转化产物,为低咖啡碱普洱茶的开发提供了菌种。
    茶丽纹象甲对茶树品种的取食选择及其诱导的4种萜烯类化合物
    韩娟娟, 李喜旺, 刘丰静, 辛肇军, 张瑾, 张新, 孙晓玲
    2017, 37(2):  220-227. 
    摘要 ( 329 )   PDF (1116KB) ( 2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以龙井43为对照,研究了茶丽纹象甲雌、雄成虫对不同品种茶苗的选择性和取食量差异,并比较了茶丽纹象甲取食诱导龙井43、黄旦、福云6号和丹桂4个品种茶苗所释放的4种重要萜烯类化合物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有食源选择的情况下,茶丽纹象甲雌成虫在福云6号茶苗上的着落率和取食量都显著高于龙井43,而雌、雄两性对龙井43茶苗的取食量均显著高于黄旦;但是,在无食源选择的情况下,同一性别茶丽纹象甲对4个品种茶苗的取食量之间不具显著差异。与同一品种的健康茶苗相比,茶丽纹象甲取食均可显著诱导不同品种4种萜烯类物质的释放。茶丽纹象甲对不同品种茶苗为害相同时间,各品种萜烯类化合物的释放量有所差异,为害12βh,丹桂中芳樟醇的释放量和福云6号中DMNT、法呢烯的释放量显著高于龙井43;为害24βh,黄旦和丹桂中罗勒烯的释放量、福云6号中芳樟醇的释放量,以及黄旦、丹桂和福云6号中DMNT和法呢烯的释放量均显著高于龙井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