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7年 第3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7-12-15
      
    茶树△12-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D2FAD6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陈丹, 俞滢, 岳川, 王鹏杰, 陈静, 陈桂信, 叶乃兴
    2017, 37(6):  541-550. 
    摘要 ( 293 )   PDF (748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研究在茶树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以铁观音茶树的芽叶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茶树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12-FAD(△12-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包含完整ORF的cDNA序列(CsFAD2CsFAD6)。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CsFAD2的全长为1β184βbp,其开放阅读框(ORF)长度1β149βbp,编码382个氨基酸,定位于内质网上,其氨基酸序列与油茶FAD2的同源性最高达97%;CsFAD6的全长为1β425βbp,其ORF长度为1β311βbp,编码436个氨基酸,定位于叶绿体上,其氨基酸序列与葡萄FAD6同源性达81%。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铁观音茶树幼苗在4℃低温胁迫处理72βh过程中,这两个基因的表达均受低温的诱导,其表达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在处理48βh时,表达量水平最高;在100βg·L-1的PEG胁迫处理12βh过程中,这两个基因的表达均受PEG胁迫处理的诱导;在ABA(100βμmol·L-1)胁迫处理72βh过程中,在处理6~24βh期间,CsFAD2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而CsFAD6的表达不受ABA处理的影响,CsFAD6的表达量在处理72βh时显著降低;在NaCl(250βmmol·L-1)胁迫72βh过程中,CsFAD2的表达量全程降低,而CsFAD6在处理24~72βh期间表达量显著升高。
    茶树miR156a靶基因SPL6SPL9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刘亚芹, 田坤红, 孙琪璐, 潘铖, 李叶云, 蒋家月, 江昌俊
    2017, 37(6):  551-564. 
    摘要 ( 327 )   PDF (2866KB) ( 2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MicroRNA156a-SQUAMOSA promoter binding-like protein(miR156a-SPLs)参与植物生长阶段转变、叶片形态建成和逆境胁迫等复杂的生理过程。基于茶树转录组数据,从茶树中克隆出2个SPL家族成员——CsSPL6CsSPL9CsSPL6 cDNA全长2β318βbp,ORF框长1β668βbp,编码555个氨基酸;CsSPL9 cDNA全长1β954βbp,ORF框长1β116βbp,编码371个氨基酸;CsSPL6CsSPL9都有典型SBP结构域和Csn-miR156a识别位点。时空表达特性分析表明,Csn-miR156a在芽中表达量最高,第7叶中最低,与CsSPL6CsSPL9呈负调控关系;不同品种(系)表达特性分析表明,Csn-miR156a的表达模式与新梢生长量、光合指标结果一致,与CsSPL6CsSPL9表达模式相反,说明Csn-miR156a、CsSPL6CsSPL9参与茶树生长过程,Csn-miR156a和CsSPLs可作为初步判断品种生长势强弱的分子手段;高温处理4个品种(系)表达特性表明Csn-miR156a与CsSPL9呈负相关,推断茶树在高温胁迫下Csn-miR156a可能通过负调控CsSPL9来增加耐高温性。Csn-miR156a负调控CsSPLs在茶树生长发育、逆境胁迫中发挥作用,为茶树生长和抗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茶树Copine家族基因CsBON3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姚利娜, 郝心愿, 王璐, 李娜娜, 曾建明, 杨亚军, 王新超
    2017, 37(6):  565-574. 
    摘要 ( 336 )   PDF (1500KB)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Copine蛋白是一类包含2个C2(N端)和1个vWA(C端)保守域的Ca2+依赖蛋白或磷脂结合蛋白,在胞内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序列相似性分析,从茶树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1条与Copine家族基因高度同源的EST序列。经测序验证该序列包含1β746βbp的完整ORF,编码581个氨基酸。同源比对显示该基因与拟南芥AtBON3序列相似度最高(65%),将其命名为CsBON3(GenBank登录号为KY435900)。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sBON3蛋白分子量为63.66βkD,理论等电点为5.48;具有Copine家族蛋白特有的保守结构域;属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位点,非分泌性蛋白,无跨膜结构域。表达分析表明,CsBON3在茶树花和根系中表达量最高,茎干和成熟叶中表达量最低。低温(4℃)处理茶树1βd后,其表达被显著上调;在生长阶段,该基因表达量高于休眠阶段;同时在接种炭疽菌的茶树叶片中,该基因也被快速上调,表明该基因可能与茶树低温、生长发育及抗病相关。
    茶树MADS-box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与非生物胁迫响应分析
    沈威, 滕瑞敏, 李辉, 刘志薇, 王永鑫, 王文丽, 庄静
    2017, 37(6):  575-585. 
    摘要 ( 307 )   PDF (806KB)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研究基于茶树转录组数据库,以茶树龙井43为试验材料,通过RT-PCR方法从该茶树的cDNA中克隆得到1个CsMADS1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茶树CsMADS1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657βbp,编码218个氨基酸,是典型的植物MADS-box家族转录因子。序列多重比对显示,该序列与多个相关物种的MADS-box序列一致性为65.65%,含有高度保守的MADS结构域和半保守的K结构域。氨基酸理化性质、亲疏水性、亚细胞定位预测、无序化分析,以及二级和三级结构分析显示,CsMADS1转录因子是亲水性蛋白,可能定位于细胞核中,无序化程度明显,以α-螺旋结构为主,并与人MEF2蛋白具有相似的三级结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茶树龙井43中CsMADS1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结果表明,茶树中CsMADS1基因对高温、低温、干旱和高盐等不同非生物胁迫有响应,且表达存在差异。
    白茶寿眉预防小鼠肥胖作用研究及安全性评价
    郑丽, 侯彩云, 任发政
    2017, 37(6):  586-596. 
    摘要 ( 340 )   PDF (1198KB) ( 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取1、3、7年寿眉(白茶)制备白茶提取物(White tea extracts, WTEs)。在对雄性C57BL/6J小鼠喂饲高脂饲料的同时给予WTEs干预,诱导建立预肥胖模型。观察小鼠体质量增量、摄食量、脂肪和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统计脂肪湿重,测定血脂及血转氨酶水平。qPCR测定小鼠肝脏中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综合评价WTEs预防小鼠肥胖功效及其安全性,并对其机制进行探究。结果显示,WTEs在无肝毒性和生长抑制作用条件下,能抑制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的过度积累,还能下调SREBP-1c、FAS和ACC1的转录水平,抑制肝脏脂肪酸合成和脂肪过度积累,有效预防肥胖和脂肪肝的发生。高剂量下,WTEs预防肥胖功效随白茶年份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茶叶中高氯酸盐和氯酸盐
    宋正规, 张书芬, 周子焱, 张爱芝, 沈坚, 傅晓, 李和生, 邢家凓, 满正印, 赵春玲, 曹丽丽
    2017, 37(6):  597-604. 
    摘要 ( 323 )   PDF (976KB) ( 1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茶叶中高氯酸盐和氯酸盐的分析方法。选用ProElut C18固相萃取柱对茶叶提取液进行净化、亲水性的Click Xion色谱柱分离,流动相A为水(含5βmmol·L-1甲酸铵),流动相B为V甲醇V=9︰1(含5βmmol·L-1甲酸铵),甲酸调节pH至3.2,梯度洗脱分离,UPLC-MS/MS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该方法适用于茶叶中高氯酸盐和氯酸盐检测,平均回收率在60.5%~85.8%,RSD在4.9%~7.7%,高氯酸盐检出限为3βμg·kg-1,氯酸盐检出限为5βμg·kg-1。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可以满足茶叶中高氯酸盐和氯酸盐的检测要求。
    基于UHPLC-Q-TOF/MS的不同产地普洱生茶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杨晨, 戴伟东, 吕美玲, 李朋亮, 刘栩, 田军, 万云龙, 李继, 林智
    2017, 37(6):  605-615. 
    摘要 ( 519 )   PDF (1648KB) ( 5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产地对普洱生茶品质与化学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来自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三大产区12个茶山(自然村)的普洱生茶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对不同产地普洱生茶的非挥发性代谢物表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普洱生茶的化学成分在含量上具有较大差异,且具有明显的产地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可以对来自西双版纳自治州(包括勐腊县、勐海县、景洪市)、普洱市、临沧市3个地级行政区的普洱生茶进行有效区分,也可以对来自普洱茶产区的东南、西南、西北3个区域的普洱生茶进行有效区分。进一步鉴定了普洱生茶中79种主要成分,并对其在12个茶山(自然村)的普洱生茶中的含量分布,以及与不同产地普洱生茶滋味品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表明,基于UHPLC-Q-TOF/MS的茶叶非挥发性化学成分轮廓可以作为普洱生茶产地判别的依据。
    超微粉碎对工夫红茶物化特性的影响
    褚飞洋, 陈鹤立, 孙典, 何华锋, 叶阳, 童华荣
    2017, 37(6):  616-622. 
    摘要 ( 352 )   PDF (736KB) ( 2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物化性质为指标,将工夫红茶超微粉碎成平均粒度为26.116、9.612、4.338、3.742、3.328βμm的超微红茶粉,探究超微粉碎对其物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超微红茶粉粒度减小,堆密度、膨胀力和持水能力变小,休止角和滑角逐渐增大,茶粉流动性变差;色度的L值和b值逐渐增大,表明超微粉碎对工夫红茶色泽有提升作用。内含成分检测结果显示,随着超微红茶粉粒度减小,水浸出物含量、氨基酸含量及可溶性糖的含量明显提高,但是茶多酚、茶色素和粗纤维的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推测其原因在于超微粉碎破坏了茶叶中以纤维素为主体的细胞壁结构,粗纤维受到破坏,从而内含成分更容易暴露出来,而多酚类物质不稳定,容易被氧化,因此茶多酚和茶色素的含量才会有降低的趋势。
    茶多酚乳胶剂的研制及稳定性考察
    宋娟, 王栋, 于绪东
    2017, 37(6):  623-630. 
    摘要 ( 352 )   PDF (858KB)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研究以茶多酚乳胶剂的外观性状、乳剂的粒径及放置稳定性、乳胶剂的黏度、pH值及含量作为筛选指标,确定制备茶多酚乳胶剂的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茶多酚乳胶剂兼有乳剂和凝胶剂的优点,外观色泽佳、无油腻感、涂展性良好,稳定性高且制备简便,是一种优良的新型茶多酚局部外用制剂。
    原料茶干燥工艺对绿茶饮料品质的影响
    袁海波, 滑金杰, 邓余良, 李佳, 董春旺, 杨艳芹, 王近近, 黄应权, 尹军峰, 江用文
    2017, 37(6):  631-637. 
    摘要 ( 469 )   PDF (340KB) ( 2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探明饮料用原料茶的适宜干燥工艺,将不同干燥方式、干燥程度绿茶原料加工成茶饮料,研究其浸出特性及品质稳定性。结果表明:(1)低温浸提时,茶多酚浸出量以炒干最高,高温时以烘炒焙、烘炒烘处理最高。氨基酸的浸出量则均以烘干、烘焙处理最高。(2)烘干、烘焙样品在灭菌前后及贮藏期间的L值显著为高,平均值较其余处理高2.035~3.905;抗色变能力同样以烘干较强,低温贮藏时的–a/b值较炒干处理样高19.5%。(3)感官风味比较显示,大多数处理茶汤在灭菌后均呈现出绿黄或黄绿色,香气带熟,但烘干处理仍能保持绿明亮,且滋味、香气未显熟味;贮藏期间的风味稳定性也以烘干样为最佳。综合分析,饮料用原料茶的干燥工序宜采用烘干工艺,且烘干程度以5%~6%为佳。
    茶树新害虫——山香圆平背粉虱Crenidorsum turpiniae的鉴定与初步观察
    孟泽洪, 王吉锐, 周孝贵, 李帅, 杨文, 王浩, 周玉锋
    2017, 37(6):  638-644. 
    摘要 ( 378 )   PDF (2125KB) ( 2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近年来贵州湄潭地区频发的一种茶树粉虱害虫进行了鉴定和初步观察。通过对害虫伪蛹特征的显微和电镜观察,种类鉴定为山香圆平背粉虱Crenidorsum turpiniae (Takahashi, 1932),系茶树害虫新纪录种,本文对其伪蛹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记。通过室内饲养,初步观察和记录了为害茶树的山香圆平背粉虱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和田间为害状。
    Miang茶(一种泰国发酵型茶)及其饮食
    BOUPHUNTunyaluk, 胥伟, 姜依何, 朱旗
    2017, 37(6):  645-652. 
    摘要 ( 1501 )   PDF (1011KB) ( 4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Miang茶是泰国北部地区居民一类传统日常食用的腌茶,是一种将茶树鲜叶通过腌制发酵的方法制得的食品。文章回顾了该茶的历史,论述了该茶的采摘与加工工艺,简述了亚洲相关国家如中国、日本、老挝、缅甸等地的腌茶,论述了Miang茶在泰国北部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经济价值。探讨了这种天然的发酵类茶的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种类及相关菌群对人体健康的益处。最后论述了该茶所面临的挑战,以期为Miang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