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6年 第3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6-15
      
    茶树害虫性信息素研究与应用进展
    罗宗秀, 蔡晓明, 边磊, 李兆群, 陈宗懋
    2016, 36(3):  229-236.  doi:10.13305/j.cnki.jts.2016.03.001
    摘要 ( 738 )   PDF (738KB) ( 3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是目前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饮料作物之一。然而,由于茶园长期依赖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使得茶叶农药残留问题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造成了隐患,同时化学农药的使用还带来了害虫抗药性、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昆虫性信息素作为上世纪60年代化学生态学的重要发现,因其具有高效、环保、专一性强等优点,受到各国科学家的肯定,被认为是“生物合理农药”。在过去的研究中,茶园许多昆虫的性信息素被相继鉴定和应用,如茶小卷叶蛾的性信息素防治已经成为昆虫性信息素应用的典范。本文将从茶树昆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鉴定、性信息素微量成分的作用、性信息素手性异构、性信息素多态性、性信息素抗性、性信息素生物合成路径及调控机制,以及性信息素的其他生态学功能等方面综述近年来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普洱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道脂肪吸收及粘膜屏障的干预研究
    朱晟易, 童钰铃, 赵奕, 吕海鹏, 林智, 沈国丽, 孙婷, 宋震亚
    2016, 36(3):  237-244.  doi:10.13305/j.cnki.jts.2016.03.002
    摘要 ( 543 )   PDF (937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普洱茶调控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道对长链脂肪酸的吸收,并探讨了其可能机制。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脂肪肝模型组和普洱茶干预组,每组12只。实验第8周末处死所有大鼠,测定大鼠体质量、肝指数及血清血脂水平;采用定量PCR测定大鼠肠道黏膜脂质吸收相关蛋白细胞分化抗原3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6,CD36)、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如闭锁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Zonula occludens 1,ZO-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基因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普洱茶组大鼠体质量和血清LDL-C水平分别下降了16.12%和42.59%;此外,普洱茶组大鼠小肠组织CD36、TNF-α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Occludin、ZO-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研究发现,普洱茶对NAFLD大鼠肠道长链脂肪酸吸收及肠道紧密连接蛋白有一定程度的调控作用,尤其是对NAFLD早期发生发展中游离脂肪酸过度沉积的“第一次打击”有防治价值。
    湖北青砖茶对IBS-D模型大鼠肠道敏感性的影响
    李世刚, 郑倩倩, 何建刚, 肖长义, 柳蔚, 王慧, 刘锦程
    2016, 36(3):  245-249.  doi:10.13305/j.cnki.jts.2016.03.003
    摘要 ( 371 )   PDF (727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湖北青砖茶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肠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痛阈值明显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前列腺素2(PGE2)、肿瘤坏死因子(TNF-α)、类胰蛋白酶的含量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湖北青砖茶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能够显著升高痛阈值,而血清中炎症因子PGE2、TNF-α、类胰蛋白酶的含量显著降低,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由此表明湖北青砖茶可降低IBS-D模型大鼠的肠道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清中PGE2、TNF-α和类胰蛋白酶含量的降低有关。
    茯茶水提物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糖代谢紊乱的干预作用
    黄颂, 刘仲华, 黄建安, 阳衡, 李勤
    2016, 36(3):  250-260.  doi:10.13305/j.cnki.jts.2016.03.004
    摘要 ( 450 )   PDF (1667KB) ( 3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研究茯砖茶水提物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功效。结果表明,茯茶水提取物干预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小鼠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症状,降低空腹血糖浓度,提高机体对糖负荷的耐受性,提升胰岛素和胰岛素敏感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水平。同时,qRT-PCR分析发现,茯茶水提物通过增强PPAR-α、GLUT2和GLUT4基因表达,促进了葡萄糖转运和肝脏内脂质代谢,从而改善糖尿病小鼠体内糖代谢紊乱。综上所述,茯茶能显著改善Ⅱ型糖尿病小鼠糖代谢紊乱症状,其中中、高剂量茯茶效果最为显著。
    普洱茶茶褐素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岳随娟, 刘建, 龚加顺
    2016, 36(3):  261-267.  doi:10.13305/j.cnki.jts.2016.03.005
    摘要 ( 653 )   PDF (708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研究以普洱茶茶褐素(分子量>50 kDa,TB)为研究对象,通过灌胃茶褐素后分析大鼠体内微生物变化,揭示普洱茶茶褐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茶褐素能显著改善抗生素的脱污染作用,调整肠道菌群失调,且具有促进大鼠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增殖,抑制大肠杆菌、肠球菌生长的作用,并随时间延长,效果愈加明显;而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可加速茶褐素的分解代谢。
    茯砖茶“金花”菌的分离、鉴定及转化葛根产物研究
    胡谢馨, 易有金, 柏连阳, 李高阳, 周红丽, 周金伟, 夏菠
    2016, 36(3):  268-276.  doi:10.13305/j.cnki.jts.2016.03.006
    摘要 ( 429 )   PDF (1111KB) ( 1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研究茯砖茶中“金花”菌是否能在葛根上生长,并进行生物转化,得到活性更高的发酵产物。从茯砖茶中分离出一株优势菌株LS1,并进行鉴定;以野葛、粉葛、葛渣为底物进行固体发酵,以DPPH自由基清除法比较发酵前后产物抗氧化活性,并测定了总黄酮含量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葛根素质量浓度。结果表明,LS1经形态学观察及ITS-5.8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GenBank登录号为KR812327;野葛、粉葛、葛渣固体发酵后总黄酮和葛根素含量分别提高了15.97%、12.33%、20.69%和20.48%、7%、20.29%。
    浙江省主栽茶树品种工艺白茶的滋味成分研究
    龚淑英, 谷兆骐, 范方媛, 李春霖, 刘婉琼, 徐鹏程, 陈萍, 毛祖法
    2016, 36(3):  277-284.  doi:10.13305/j.cnki.jts.2016.03.007
    摘要 ( 550 )   PDF (935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摘浙农113、春雨1号、春雨2号、迎霜、鸠坑和安吉白茶6个浙江省主栽品种茶树鲜叶,按传统工艺加工白茶,跟踪测定加工过程中茶叶主要滋味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以福鼎大毫茶品种为对照,对所得产品进行感官审评与理化分析。结果表明,萎凋过程中茶多酚与儿茶素含量降低,氨基酸含量升高。福鼎大毫茶的鲜度、苦度、涩度均为最强,安吉白茶甜度最强。浙农113、春雨1号、春雨2号感官审评综合品质最优,且喜好度最高。不同品种白茶间滋味成分含量差异显著,酯型儿茶素与白茶的苦度、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甜度呈显著负相关,鲜味氨基酸与鲜度呈显著正相关。综合感官审评与滋味品质成分,春雨1号与传统白茶风格最为接近,浙农113与春雨2号可以用于开发浙江白茶新产品。
    不同品种茶树叶片功能性状及光合特性的比较
    王峰, 陈玉真, 王秀萍, 尤志明, 陈常颂
    2016, 36(3):  285-292.  doi:10.13305/j.cnki.jts.2016.03.008
    摘要 ( 614 )   PDF (784KB) ( 2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18个茶树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测量了茶树叶片的叶面积、叶形指数、比叶面积、干物质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及其比值、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及光合特性,并分析了叶片功能性状和光合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茶树叶片叶形指数、干物质含量、气孔导度的变异系数低于10%,其余11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5.08%~43.22%,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水平;比叶面积与干物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叶形指数和叶面积与其他叶片功能指标均无显著相关;干物质含量与光合色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且气孔导度与胞间CO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茶叶光合速率主要受气孔限制的影响;净光合速率与干物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光合色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光合色素含量高的品种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积累能力;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片功能性状之间相关性不显著。14号茶树品种比叶面积相对较低,同时具有较高的干物质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属于抗旱性较强、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品种,可作为抗旱性强、高光效的茶树品种进一步选育和应用。
    绿茶对红曲黄酒酿造品质及寒热性影响研究
    梁璋成, 何志刚, 刘淑梅, 林晓姿, 李维新
    2016, 36(3):  293-300.  doi:10.13305/j.cnki.jts.2016.03.009
    摘要 ( 432 )   PDF (807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降低红曲黄酒的热性,在传统红曲黄酒酿造工艺基础上引入绿茶共发酵技术,研究其对红曲黄酒酿造品质及寒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落缸时添加绿茶共发酵可丰富红曲黄酒的风味,抑制红曲黄酒的酸化,降低红曲黄酒的热性。绿茶的适宜添加量为1.0‰,发酵后的黄酒出酒率为传统黄酒的1.12倍,总酸含量降低9.65%,总酚含量提高13.3%,寒热指数下降43.09%,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酿造的红曲黄酒新产品物性温和、口感酸涩适中、酒香茶香协调,且不失红曲黄酒典型性风格。该研究为研发温和型红曲黄酒新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发花”对白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研究
    刘菲, 薛志慧, 叶倩林, 孙威江
    2016, 36(3):  301-311.  doi:10.13305/j.cnki.jts.2016.03.010
    摘要 ( 390 )   PDF (978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白牡丹和寿眉为研究对象,通过感官审评得知“发花”能够赋予白茶新的风味,对寿眉风味品质的提升尤为显著。“发花”对白茶风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香气由鲜爽青涩转向陈香且青涩味消退,具有典型的菌花香。这表现在赋香物质中清鲜味的组分含量减少,而木香和陈香的组分含量提高。滋味从青涩、粗老向陈醇转变。这是由于白牡丹和寿眉在“发花”后呈涩味和收敛性的酯型儿茶素分别降低了2.3和0.69个百分点。茶黄素分别降低了33%和43%。白牡丹“发花”后滋味微苦可能是由于其咖啡碱含量显著升高。“发花”后白牡丹中必需氨基酸占非必需氨基酸的总量从36.10%上升到39.84%,寿眉必需氨基酸占非必需氨基酸的总量从42.16%上升到62.61%,因此“发花”可能存在提高中低档白茶营养价值的潜能。总体来说,寿眉在“发花”后的风味提升要大于白牡丹,这对提高中低档白茶的品质具有重大意义,是一个综合开发利用白茶资源的新思路。
    茶树两个Dof转录因子的分离及其在温度胁迫中的响应分析
    李辉, 黄蔚, 刘志薇, 王永鑫, 吴致君, 庄静
    2016, 36(3):  312-322.  doi:10.13305/j.cnki.jts.2016.03.011
    摘要 ( 555 )   PDF (1985KB) ( 1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温度胁迫对茶叶生产影响较大。本研究以茶树品种迎霜为实验材料,克隆获得2个编码Dof转录因子的基因CsDof1CsDof2。序列分析显示,CsDof1含有1 389 bp,编码463个氨基酸;CsDof2含有1 458 bp,编码486个氨基酸。CsDof1和CsDof2转录因子都具有典型的锌指结构域,分别位于第133~195和124~186个氨基酸位点之间。对CsDof1和CsDof2转录因子理化性质、亲/疏水性、二级和三级结构分析显示,两者都是亲水性蛋白且显偏碱性。空间结构分析显示,CsDof1和CsDof2均有1个α-螺旋,且Dof结构域的位点完全相同,均有4个半胱氨酸残基。实时定量PCR表明,CsDof1CsDof2在不同茶树品种、不同温度胁迫下均能诱导表达,且表达呈现差异。
    茶假眼小绿叶蝉抗联苯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解毒酶活性及增效作用研究
    李建宇, 史梦竹, 傅建炜, 王婷, 张志康
    2016, 36(3):  323-329.  doi:10.13305/j.cnki.jts.2016.03.012
    摘要 ( 394 )   PDF (655KB) ( 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明确茶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对联苯菊酯代谢抗性相关的解毒酶,本研究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方法,比较了假眼小绿叶蝉抗联苯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的3种解毒酶活性差异,并分析了3种增效剂对联苯菊酯的增效作用。解毒酶活性测定表明,茶假眼小绿叶蝉抗联苯菊酯品系羧酸酯酶(CarE)、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O-脱甲基(PN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比活力都高于敏感品系,3种解毒酶活性分别为敏感品系的2.09倍、4.34倍和1.59倍。增效剂磷酸三苯酯(TPP)、增效醚(PBO)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在茶假眼小绿叶蝉敏感品系中的增效比分别为1.04、1.09、1.00,而在联苯菊酯抗性品系中的增效比分别为1.80、7.97、1.03。上述结果证明,羧酸酯酶和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活性的增强在茶假眼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的抗性产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河南省茶树适宜种植气候区划研究
    赵辉, 米鸿涛, 杜子璇, 金开美
    2016, 36(3):  330-336.  doi:10.13305/j.cnki.jts.2016.03.013
    摘要 ( 411 )   PDF (814KB) ( 1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河南省119个气象台站1971~2010年气候资料,结合茶树生物学特性,筛选出影响茶树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气候因子,并进行相关性检验,把通过检验的因子作为气候区划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各区划指标的判断矩阵,并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确定各区划指标的权重。采用加权指数求和法计算出河南省茶树种植综合区划指数,在GIS平台的支持下实现精度为250 m细网格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将河南省茶树种植区分为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3个等级,其中适宜种植面积占评价区域的11.8%,次适宜种植面积占28.8%,不适宜种植面积占59.4%。将区划结果与茶树实际种植情况进行对比验证,发现两者吻合度较高,说明区划结果能够较客观真实地反映河南省茶树种植状况,该研究结果有望为河南省茶树种植科学布局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