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5年 第3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5-06-15
      
    闷黄过程中黄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滑金杰, 江用文, 袁海波, 尹军峰, 钟维标, 余书平, 谢前途
    2015, 35(3):  203-208.  doi:10.13305/j.cnki.jts.2015.03.001
    摘要 ( 392 )   PDF (498KB) ( 4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闷黄过程中,黄茶中的生化成分在湿热作用下发生剧烈变化,如叶绿素因湿热引起的氧化降解反应而含量锐减;儿茶素因氧化和异构化反应,其组分及比例发生明显改变;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亦有所变化等。这些变化为形成黄茶黄汤黄叶、醇爽口感等独特品质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文章对闷黄过程中,黄茶主要品质成分和微生物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闷黄工艺关键影响因子等进行了综述,并对闷黄工艺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安化千两茶香气品质特点分析
    齐冬晴, 周跃斌, 沈程文, 蔡翔, 王晓, 余江意
    2015, 35(3):  209-216.  doi:10.13305/j.cnki.jts.2015.03.002
    摘要 ( 369 )   PDF (798KB)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技术,联合GC-MS鉴定方法分析了9个安化千两茶中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感官审评初步探讨了这些成分的香气品质特点。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千两茶香气以松木香、陈香为主要特点,部分千两茶香气略带粽叶香或粗老气、烟气、陈气味,个别千两茶略带酸味。GC-MS分析结果表明,香气物质相对含量最多的为醇类(9个样品平均相对含量为21.97%);其次为酮类(20.11%)、醛类(18.69%)、杂氧化合物(18.39%)、脂肪酸类(12.71%)、烷烃类(1.70%)、含量最少的是杂环类(1.21%)。可见对千两茶香气起主要作用的是醇类、酮类、醛类和杂氧化合物。
    冲泡过程中西湖龙井茶黄酮苷类浸出特性及滋味贡献分析
    刘阳, 陈根生, 许勇泉, 张英娜, 尹军峰
    2015, 35(3):  217-224.  doi:10.13305/j.cnki.jts.2015.03.003
    摘要 ( 497 )   PDF (640KB) ( 3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HPLC的茶叶黄酮苷类物质检测方法,采用此方法分析了西湖龙井茶中黄酮苷类物质在不同冲泡条件下的浸出特性,并通过Dot值(浓度与阈值的比值)分析黄酮苷类物质对茶汤滋味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检测方法可以较好地分离和测定茶叶中11种黄酮苷类物质;(2)传统冲泡条件下,西湖龙井茶中以杨梅素-3-O-半乳糖苷(Myr-gala)和槲皮素-3-O-芸香糖苷(Que-rut)为主,随着冲泡温度的提高和时间的延长,11种黄酮苷类物质除了山柰酚-3-O-芸香糖苷(Kae-rut)外,都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槲皮素-3-O-芸香糖苷(Que-rut)和槲皮素-3-O-半乳糖苷(Que-gala)的浸出速率较快,而杨梅素-3-O-鼠李糖苷(Myr-rha)和牡荆素-2"-O-鼠李糖苷(Vit-rha)的浸出速率较慢;(3)通过Dot值分析,槲皮素-3-O-芸香糖苷(Que-rut)、槲皮素-3-O-半乳糖苷(Que-gala)和杨梅素-3-O-半乳糖苷(Myr-gala)的Dot值均高于10,可能是茶汤滋味的重要贡献物质。
    浙江省“十大名茶”感官品质分析及风味轮的构建
    张颖彬, 金寿珍, 王国庆, 于良子, 周苏娟, 刘新, 鲁成银
    2015, 35(3):  225-232.  doi:10.13305/j.cnki.jts.2015.03.004
    摘要 ( 679 )   PDF (742KB) ( 3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收集了浙江省特别荣誉名茶西湖龙井和浙江省十大名茶2013年不同等级的78个样品,进行感官审评与理化分析。感官审评发现,浙江省“十大名茶”随着等级下降,茶叶风味品质逐渐降低,级差明显。对不同样品的理化成分按照等级进行一般判别分析,趋势较好。文章对浙江省“十大名茶”的香气、滋味类型,香气和滋味中的缺陷类型与数量进行了归纳与统计。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浙江省“十大名茶”品质特征,对各个名茶的香气、滋味类型进行了解析与重构,首次绘制完成了浙江省“十大名茶”香气、滋味风味轮。
    TF1与EGCG在Caco-2细胞中的吸收规律研究
    孟庆, 屠幼英
    2015, 35(3):  233-238.  doi:10.13305/j.cnki.jts.2015.03.005
    摘要 ( 383 )   PDF (581KB) ( 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探究茶黄素单体(TF1)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在生物体中的吸收规律,本实验建立了体外Caco-2单层细胞模型,模拟小肠对TF1与EGCG的吸收,并研究了浓度和时间对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100βµmol·L-1范围内,TF1与EGCG在Caco-2单层细胞模型中的吸收呈现表观渗透系数Papp随浓度增加而上升的规律。但两者的外排率也呈现同样的规律,并且外排率上升的幅度均大于二者吸收率上升的幅度。由于TF1与EGCG在细胞单层模型中的Papp均小于1×10-6βcm·s -1,说明两者都属于难吸收的药物,但是TF1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率高于EGCG。因其外排比均大于2,说明两者在细胞模型上的外排是被动转运。从吸收时间看,TF1的外排规律与EGCG一致。
    茶多酚防治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高媛圆, 毛立民, 徐平, 王岳飞
    2015, 35(3):  239-247.  doi:10.13305/j.cnki.jts.2015.03.006
    摘要 ( 481 )   PDF (594KB) ( 1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多酚作为天然功能性物质能有效防治2型糖尿病,但是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太清楚。研究表明它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调控糖代谢平衡:包括降低α-糖苷酶、α-淀粉酶等双糖酶活性,调控胰岛素信号传导途径及AMPK途径中多个分子靶点的磷酸化水平,影响酶与转录因子的活性与表达,减弱胰岛素抵抗及糖异生作用,促进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促进靶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与利用等;同时,茶多酚能够调控脂代谢,通过抑制脂质合成与积累的相关酶的活性及转录因子的表达,促进脂质的氧化代谢,减轻脂代谢紊乱;另外,茶多酚的抗氧化与抗炎作用可以有效减轻组织细胞的氧化伤害和炎症损伤,减少细胞凋亡。
    施肥结构对茶园土壤氮素营养及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朱旭君, 王玉花, 张瑜, 肖润林, 黎星辉
    2015, 35(3):  248-254.  doi:10.13305/j.cnki.jts.2015.03.007
    摘要 ( 434 )   PDF (545KB) ( 3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设置施氮水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比双因素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结构对茶园土壤有机质和氮素营养、春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各种施肥处理均能有效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且均在900βkg·hm-2的施氮水平下75%有机肥+25%化肥处理效果最为显著;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春茶芽叶密度、百芽重等产量指标;有机肥比例高于25%的氮素处理能显著提高春茶的品质指标,有机肥比例50%以上时效果更好。
    茶树修剪物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影响研究
    袁赛艳, 陈暄, 房婉萍, 王玉花, 朱旭君, 黎星辉
    2015, 35(3):  255-262.  doi:10.13305/j.cnki.jts.2015.03.008
    摘要 ( 396 )   PDF (924KB) ( 1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树修剪物直接还田是茶园管理中常见的栽培措施。本文通过提取不同处理的土壤样品总DNA,以未处理土壤样品为对照,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研究添加茶树修剪物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处理土壤样品的DGGE图谱中发现许多公共条带,这些共有条带主要属于Pezizomycotina门、Basidiomycota门、Mortierellomycotina门和Mucoromycotina门;通过DGGE的条带数和亮度进行真菌群落多样性各项指标的比较,显示各处理的丰富度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均低于对照,表明茶树修剪物的降解产物和茶树本身固有的酚类物质对茶园的真菌群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不同类型茶园土壤腐殖质剖面分布特征研究
    王峰, 陈玉真, 尤志明, 吴志丹, 江福英, 翁伯琦, 张文锦
    2015, 35(3):  263-270.  doi:10.13305/j.cnki.jts.2015.03.009
    摘要 ( 434 )   PDF (844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武夷山市5种主要土壤类型(黄壤、红壤、潮砂土、高山草甸土、紫色土)茶园的土壤腐殖质剖面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土壤腐殖质各组分含量基本随着土层加深呈减少趋势。不同类型茶园土壤腐殖质的含量和组成存在显著差异,高山草甸土茶园土壤腐殖质及各组分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黄壤和紫色土次之,红壤最低。土壤腐殖质组成中,均以胡敏酸比例最高(57.06%~79.76%),除高山草甸土外,各土壤中富里酸比例均大于胡敏酸。茶园土壤富里酸的色调系数(△logK)和光密度值(E4/E6)均大于胡敏酸,高山草甸土富里酸和胡敏酸的△logK和E4/E6值最低,土壤腐殖化复杂程度最高;红壤的富里酸和胡敏酸的△logK和E4/E6值最高,土壤腐殖质复杂程度及化学稳定性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腐殖质组成与土壤有机碳、酚类含量、全氮、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土壤C/N、pH和含水率相关性不明显。可见,茶园土壤腐殖质均以胡敏素为主,高山草甸土为胡敏酸型,其余土壤为富里酸型。
    产多酚氧化酶茶树内生真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
    张婉蓉, 巫婷玉, 杨民和
    2015, 35(3):  271-280.  doi:10.13305/j.cnki.jts.2015.03.010
    摘要 ( 417 )   PDF (940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愈创木酚、α-萘酚、没食子酸、L-酪氨酸和单宁酸等5种酚类物质为底物,采用鉴别培养基筛选法从14株茶树内生真菌中初筛获得4株产多酚氧化酶的真菌。根据变色圈的大小、颜色深浅和摇瓶发酵的结果复筛获得产多酚氧化酶能力较强的菌株CSN-13。对菌株CSN-13产酶营养条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的6种碳源物质中,以麸皮对菌株CSN-13产多酚氧化酶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供试的5种氮源物质中,以硝酸铵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茶水,对产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采用正交设计对CSN-13产酶发酵培养基进行初步优化,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为:麸皮(40βg·L-1)、硝酸铵(15βg·L-1)、茶水(4βg·L-1)、KH2PO4(2βg·L-1)、MgSO4·7H2O(0.5βg·L-1)、无水CaCl2(0.075βg·L-1)、CuSO4·5H2O(0.01βg·L-1)。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菌株CSN-13在28℃下培养5βd,酶活力达到241βU·mL-1·min-1,比优化前提高8.5倍。茶树内生真菌菌株CSN-13及其发酵产酶培养基的研究为多酚氧化酶的进一步开发打下了基础。
    不同pH条件下TSs的形成机理及其与TFs的竞争性形成研究
    徐斌, 江和源, 张建勇, 杨刘艳, 刘千录
    2015, 35(3):  281-289.  doi:10.13305/j.cnki.jts.2015.03.011
    摘要 ( 431 )   PDF (656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液态发酵的方式,结合不同的pH条件,通过酶促氧化儿茶素生成相应聚酯型儿茶素(Theasinensins, TSs)或茶黄素(Theaflavins, TFs)的单体物质来深入探讨TSs的形成机理及其与TFs的竞争性形成。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TSs的单体物质能够持续生成,而且一直积累;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生成的TSs单体物质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很短,稳定性较差。不同pH条件下,由于自身氧化还原电位值的高低,各个儿茶素单体之间被氧化而消耗的速率有所差别,而且基于生成TSs和TFs需要共同的儿茶素底物,因此两者的形成具有竞争性。pH=6和中性条件下EGCG和EGC转化形成TSs单体的量高于形成TFs的量,而pH=5水平下则相反。
    茶树花粉中丙酮酸脱氢酶(CsE1α)的定位分析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表达
    杜昱林, 王伟东, 王玉花, 黎星辉
    2015, 35(3):  290-298.  doi:10.13305/j.cnki.jts.2015.03.012
    摘要 ( 418 )   PDF (857KB)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根据以往试验获得的CsE1α的cDNA全长序列,利用TAIL-PCR克隆CsE1α启动子。测序验证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发现,该启动子片段长336βbp,含有2个CAAT-box,2个TATA-box,2个GATA-box,1个LTR,1个G-box等顺式作用元件。构建载体转入洋葱内表皮细胞瞬时表达,启动子可启动下游报告基因,使荧光蛋白表达于整个细胞,表明所克隆的启动子具有启动功能。CsE1α与GFP融合蛋白瞬时表达表明CsE1α定位于线粒体。本实验为下一步转基因拟南芥稳定表达,进一步研究CsE1α基因的表达调控,探讨茶树花粉抗寒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奠定基础。
    茶文化资源类型及业态范式研究
    沈学政, 苏祝成, 王旭烽
    2015, 35(3):  299-306.  doi:10.13305/j.cnki.jts.2015.03.015
    摘要 ( 428 )   PDF (670KB) ( 9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中华茶文化通过与农业融合反哺地方经济,形成茶文化产业。本文采用文化资源基础理论,将茶文化资源分为五大主要类型,并进一步细分为15种基本类别和13种茶文化产业类型。随后以福建省、武夷地区、大益品牌为案例,分别从一个省、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角度总结茶文化资源3种产业开发范式,即比较优势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和产业延伸模式,探讨茶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对于区域经济和茶业转型升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