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8年 第3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6-15
      
    普洱茶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研究概述
    马燕, 陈立佼, 吕才有, 赵明
    2018, 38(3):  221-226.  doi:10.13305/j.cnki.jts.2018.03.001
    摘要 ( 510 )   PDF (622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是研究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与普洱茶有关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研究,为认识普洱茶安全性提供参考。急性经口毒性实验显示普洱茶的半致死率(LD50)大于5β000βmg·kg-1,属于实际无毒级别;28βd或90βd经口毒性试验发现普洱生、熟茶提取物无明显不良效应的剂量分别是1β250和5β000βmg·kg-1·d-1;遗传毒性研究表明普洱茶对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生殖细胞均无致突变性;普洱茶的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无效应剂量水平是700βmg·kg-1·d-1;普洱茶对小鼠肝细胞的毒性极小或无;人体急性、亚急性毒性研究均未观察到病理改变。综上,已有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研究显示普洱茶具有较高的饮用安全性。
    黑茶真菌污染研究进展及探讨
    姜依何, 胥伟, 朱旗
    2018, 38(3):  227-236.  doi:10.13305/j.cnki.jts.2018.03.002
    摘要 ( 482 )   PDF (1086KB) ( 3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微生物胞外酶催化动力是黑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黑茶产品的后期贮存也会带来黑茶微生物体系的改变。为探讨黑茶的真菌体系对黑茶产品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的影响,本文检索了黑茶真菌污染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多种污染真菌毒素在黑茶样本中有可能被检出,如: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赭曲霉素(Ochratoxins)、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等。研究表明,黑茶样本的毒素暴露处于较低水平,并且黑茶多种活性成分可下调表达黄曲霉毒素的基因簇部分基因,从而抑制黄曲霉在黑茶基质样本上产毒。指出正规地生产和饮用黑茶是安全的,而定向发酵技术在黑茶加工中的应用是其发展方向。
    基于EGCG,ECG和咖啡碱含量的乌龙茶产地鉴定
    曹琼, 苏欢, 宛晓春, 宁井铭
    2018, 38(3):  237-243.  doi:10.13305/j.cnki.jts.2018.03.003
    摘要 ( 594 )   PDF (793KB) ( 3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提出一种量化判定乌龙茶产地的方法。共收集主要乌龙茶产区闽南、闽北、广东和台湾等地的代表性乌龙茶样品130个,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其没食子酸、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等理化成分的含量。用遗传算法和连续投影算法筛选出重要的化合物,基于这些化合物指标分别用支持向量机、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及随机森林模型对闽南、闽北、广东和台湾4个产区的乌龙茶进行分类和预测。结果表明,用遗传算法筛选的3个化合物(咖啡碱、EGCG和ECG)结合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BPNN能够实现对4个产区乌龙茶的高效判别,且训练集和预测集的判别率分别为97.13%和98.34%。该研究结果能为乌龙茶产地的鉴别提供科学依据。
    直读显色快速检测绿茶中的茶氨酸
    朱城波, 吴小妹, 冯丽霞, 黄象鹏, 庞林江, 杨虎清, 方正伟, 王颖, 赖姝毓, 张宜明
    2018, 38(3):  244-252.  doi:10.13305/j.cnki.jts.2018.03.004
    摘要 ( 626 )   PDF (951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研究首先基于溶胶-凝胶方法成功构筑了茚三酮/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将其作为纳米显色剂打印在高效薄层板上茶氨酸所对应的比移值(Rf)处。以乙醇:冰乙酸展开体系对适当脱色处理后的茶叶浸出物进行快速薄层直读显色分析。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展开条件下该直读条带能够有效地分离茶叶提取物中多种氨基酸,所构筑的新型纳米显色剂对目标氨基酸茶氨酸实现了灵敏的直读显色,自显色后条带色斑均匀清晰,其颜色深浅度与其浓度之间有明确的半定量关系。本研究构建的直读显色条带具有安全、简便快捷、成本低等优点,在农产品品质鉴定与现场快速检测氨基酸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不同风味类型铁观音乌龙茶香气组成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陈林, 林清霞, 张应根, 陈键, 王丽丽, 余文权, 尤志明
    2018, 38(3):  253-262.  doi:10.13305/j.cnki.jts.2018.03.005
    摘要 ( 626 )   PDF (1244KB) ( 2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铁观音乌龙茶按现行国家标准可划分“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3种风味类型。本试验在对安溪铁观音收集和审评分类基础上,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对各茶样进行香气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可视化模式识别方法比较了不同风味铁观音新茶和不同质量等级铁观音陈茶香气组成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铁观音新茶和陈茶香气组成的化学模式存在明显的类群区分。铁观音新茶相较陈茶具有更为丰富的香气组分,其中醇类、酯类和烯烃类化合物是铁观音新茶“清新”风味的主要赋香成分,而醛类和酮类化合物则是形成铁观音“陈香”风味的重要物质基础。橙花叔醇、吲哚、α-法呢烯、2-甲基丁酸-2-苯乙酯、己酸-顺式-3-己烯酯、2-甲基苯基甲酸甲酯、丁酸苯乙酯、2-甲基丙酸-2-苯基乙酯、2-苄基(苯甲基)异氰化、己酸异戊酯和香叶基丙酮可作为区分铁观音新茶和陈茶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2)铁观音新茶按其香气组成可划分为“显酸茶”、“正韵茶和青韵茶”、“浓香茶”3个茶样类群。带“酸香”风味的“显酸茶”主要与酯类化合物密切相关,而显“火香”风味的“浓香茶”香气成分多为长链缩合态化合物,且二者均较“正韵茶和青韵茶”香气组成更为丰富。(3)不同贮藏年份的铁观音陈茶香气组成无明显的类群区分,但有潜在的质量等级差异。高级铁观音陈茶的酯类化合物相对丰富,醛类和酮类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低。该研究结果可为铁观音产品的分类鉴别和风味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小贯小绿叶蝉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于永晨, 肖斌, 孙晓玲
    2018, 38(3):  263-270.  doi:10.13305/j.cnki.jts.2018.03.006
    摘要 ( 395 )   PDF (911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半胱氨酸蛋白酶是植食性昆虫体不可或缺的重要水解蛋白酶之一。本文从小贯小绿叶蝉的转录组数据库中获得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Eocyp的基因片段的转录本序列,利用RACE技术得到其cDNA全长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Eocyp所编码的理论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使用qRT-PCR技术检测Eocyp在小贯小绿叶蝉不同发育阶段,雌、雄成虫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温度和光周期下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小贯小绿叶蝉Eocyp的全长cDNA序列包含一个1β656β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51个氨基酸,并具有由2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推测其相对分子量为62.09βkD,预测其分子式为C2782H4163N737O835S25;理论等电点为6.02,不稳定系数为36.10。Eocyp具有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的典型特征,即催化三联体Cys357-His499-Asn519,同时具有ERFNIN,GNFD和GCDGG簇等保守结构域。Eocyp编码氨基酸序列与茶翅蝽CYP基因编码序列相似度最高。表达特征分析结果表明,Eocyp在小贯小绿叶蝉的各个生长时期均有表达,在5龄若虫时期达到最高;Eocyp在小贯小绿叶蝉雌、雄成虫的腹部均有较高的表达量;然而,Eocyp的表达量对于高、低温和不同光周期均无响应。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Eocyp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秋茶光合作用与品质成分变化的分析
    张兰, 魏吉鹏, 沈晨, 颜鹏, 张丽平, 李鑫, 韩文炎
    2018, 38(3):  271-280.  doi:10.13305/j.cnki.jts.2018.03.007
    摘要 ( 610 )   PDF (943KB) ( 3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茶树品种龙井43为材料,测定8月19日和9月23日不同时间点茶树冠层处光强、叶片温度、光合参数、品质成分含量及品质成分合成基因表达,初步明确光强、叶片温度对秋茶光合作用及三者对秋茶品质成分积累和相关合成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秋茶叶片温度以及叶肉细胞光合活性是影响净光合速率的关键原因,并且叶片温度可能通过调控儿茶素合成基因CsPALCsF35HCsANSCsUFGT及氨基酸合成基因CsGSCsGOGATCsTS1表达来影响秋茶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另外,秋茶冠层处光强和净光合速率与部分品质相关合成基因的表达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茶鲜叶含水率检测与分析
    戴春霞, 刘芳, 葛晓峰
    2018, 38(3):  281-286.  doi:10.13305/j.cnki.jts.2018.03.008
    摘要 ( 582 )   PDF (681KB) ( 1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鲜叶含水率是茶叶加工业中衡量茶叶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实现茶叶加工过程中茶鲜叶含水率的快速检测,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高光谱技术分析茶鲜叶含水率的无损检测方法。通过对茶鲜叶高光谱图像感兴趣区域光谱数据的提取,利用4种不同的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预处理后的数据提取特征波长,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特征波长和茶鲜叶含水率定量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卷积平滑处理后的正交信号校正的预处理结合逐步回归分析法所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回归茶鲜叶含水率预测效果最佳,模型校正集、交叉验证集和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77、0.8342和0.7749,最小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091、0.0311和0.0371。由此可见,高光谱技术能有效的实现茶鲜叶含水率的检测,这为茶叶加工业中衡量茶叶品质提供了新的检测方法。
    基于CKB数据的中国茶叶消费行为研究
    管曦, 杨江帆, 谢向英, 林畅, 李静芸
    2018, 38(3):  287-295.  doi:10.13305/j.cnki.jts.2018.03.009
    摘要 ( 707 )   PDF (898KB) ( 3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论文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研究(CKB)10个项目地区512β824个样本数据,对中国茶叶消费做了系统全面的描述和统计,在此基础上通过将茶叶消费者进行分类,使用OLS模型分别分析影响消费者饮茶习惯、茶叶消费者饮茶频率、每日饮茶数量和杯数的相关因素。研究显示,家庭收入和饮茶历史对茶叶消费者的饮茶频率、每日饮茶杯数和茶叶消费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与中国消费者饮茶习惯呈显著负相关,与饮茶者消费频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与重度茶叶消费者每日饮茶量和每日饮茶杯数呈现负相关,采用每日饮茶杯数分析茶叶消费行为,会导致结论存在较大偏差。对今后中国茶叶消费的研究,提出要对消费者进行分类,并以每日茶叶消费量来取代饮茶杯数,并同时提出今后开发茶叶消费市场的对策建议。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白茶3种典型感官滋味特征属性定量评价模型研究
    范方媛, 杨梦璇, 龚淑英, 郭昊蔚, 张凯棋, 李春霖, 汤一
    2018, 38(3):  296-304.  doi:10.13305/j.cnki.jts.2018.03.010
    摘要 ( 455 )   PDF (1333KB) ( 1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针对不同产地、不同类型及不同年份的白茶的感官滋味品质特征、滋味特征属性进行深入剖析及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滋味属性预测评价研究。研究显示甘甜度与醇爽度是白茶滋味品质特征表现的必要评价指标,相同原料及前期工艺条件下陈化度提高可显著提升滋味甘甜度及醇爽度。利用NIRS-PLS法对滋味特征总分、甘甜度、醇爽度及陈化度分别建模,模型定标集校正相关系数Rc为0.837~0.987,预测相关系数Rp为0.748~0.888,均具有较高预测能力,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够实现白茶感官滋味特征属性的快速预测评价。
    茶树叶片氟亚细胞分布及其与细胞壁结合特性的研究
    刘思怡, 朱晓静, 房峰祥, 张豪杰, 邱安东, 陈玉琼
    2018, 38(3):  305-312.  doi:10.13305/j.cnki.jts.2018.03.011
    摘要 ( 463 )   PDF (725KB) ( 2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树具有较强的聚氟能力,叶片是主要聚集部位。为探讨茶树叶片聚氟的特性,分析了茶树叶片中氟的亚细胞分布,氟与细胞壁结合的可能方式。结果表明,3个品种茶树叶片中氟都主要分布于细胞壁(39.74%~56.49%),其次分布于可溶性组分(28.35%~37.32%)。果胶和半纤维素组分聚集了细胞壁90%以上的氟,是细胞壁富集氟的主要组分。细胞壁中的氟与Ca、Mn和Al等金属离子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甲基化和酯化处理能显著降低细胞壁中F、Mg、Fe、Ca、Mn、Al离子含量,而纤维素酶、果胶酶酶解处理对细胞壁中F、Fe、Ca、Mn、Al离子含量影响较小。说明细胞壁中-NH2和-COOH基团在氟与细胞壁结合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果胶和纤维素分子链的大小对结合氟影响不大。因此,茶树叶片细胞壁和可溶性组分是氟重要累积部位,二者的区隔化作用降低了氟毒害;氟可能与细胞壁中-OH、-NH2和-COOH以氢键形式结合或者与细胞壁中金属离子以离子键结合而被固定在细胞壁中。
    一株茶大灰象甲寄生真菌的分子鉴定及其毒力测定
    王定锋, 李良德, 李慧玲, 张辉, 王庆森, 吴光远
    2018, 38(3):  313-318.  doi:10.13305/j.cnki.jts.2018.03.012
    摘要 ( 582 )   PDF (867KB) ( 1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明确分离自茶大灰象甲(Sympiezomias citri)自然羅病死亡成虫僵虫的一株寄生真菌Bbr4941菌株的具体分类归属及其生防潜力,对该菌株的rDNA-ITS序列和Bloc序列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明确了它为布氏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在此基础上,利用浸虫法研究该菌株对茶大灰象甲成虫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高浓度(每毫升5.0×107孢子)孢悬液处理时,第7天累计校正死亡率为100%,LT50为3.916βd。以上研究表明Bbr4941菌株对茶大灰象甲成虫具有很强的杀虫毒力,有望在今后茶大灰象甲的生物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陈年茯砖茶多酚类对老年人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吴根梁, 侯爱香, 李珂, 李宗军
    2018, 38(3):  319-330.  doi:10.13305/j.cnki.jts.2018.03.013
    摘要 ( 487 )   PDF (1529KB) ( 5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揭示陈年茯砖茶多酚类对老年人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结构的影响,从陈放1年及7年的茯砖茶中提取、纯化茶多酚,将等量茶多酚的提取物分别加入含有65岁老年人的肠道菌群混合培养基中进行体外静态厌氧培养,在0βh、4βh、8βh、12βh及24βh时对7年陈茶多酚组(O组)、1年陈茶多酚组(N组)及空白组(B组)进行茶多酚和短链脂肪酸(SCFAs)的含量测定,并进行肠道菌群的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7年陈茯砖茶的茶多酚类在与老年人肠道菌群的体外互作下,SCFAs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老年人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水平也有所提升。在4βh及12βh时,能明显降低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及γ-变形菌纲_B38(γ-Proteobacteria_B38)的相对丰度,同时提高拟杆菌属(Bacteroide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及普拉梭菌属(Faecal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研究表明,7年陈茯砖茶的茶多酚类比1年陈茯砖茶的茶多酚类更有益于改善老年人的肠道菌群结构,在老年人的营养保健方面更具潜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