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8年 第3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8-08-15
      
    生物质炭配施氮肥对茶树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王峰, 吴志丹, 陈玉真, 江福英, 朱留刚, 张文锦, 翁伯琦, 尤志明
    2018, 38(4):  331-341.  doi:10.13305/j.cnki.jts.2018.04.001
    摘要 ( 484 )   PDF (1128KB) ( 1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水泥池小区试验,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生物质炭配施氮肥对茶树生长及氮素利用率(茶树吸收、土壤氨挥发、N2O和土壤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生物质炭且不施氮肥(B0N0)处理相比,施氮能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茶树株高、树幅和基部径粗均显著增加,茶叶增产68.06%~112.63%。生物质炭对茶叶产量的影响因施氮量而异,在不施氮(N0)和减量化施氮(N1)条件下,配施生物质炭处理茶叶产量增加8.82%和8.75%,而常规施氮(N2)条件下配施生物质炭处理茶叶产量略有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与B0N0处理相比,施氮处理土壤氨挥发和N2O排放量显著增加;在N1条件下,配施生物质炭(B1N1)处理氨挥发和N2O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了5.87%和4.99%;在N2条件下,配施生物质炭(B1N2)处理氨挥发和N2O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了9.97%和11.41%,B1N2处理氮素减排效果更好。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配施生物质炭均能增加茶树各器官氮含量、15N丰度和Ndff值,有利于茶树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配施生物质炭处理茶树15N利用率和15N残留率分别增加了0.46~3.93百分点和4.09~14.37百分点,15N损失率下降4.54~18.30百分点,其中B1N1处理效果优于B1N2处理。总体而言,生物质炭配施氮肥促进了茶树对氮的吸收,增加土壤氮素持留,并降低氮素气态损失,从而提高了氮素利用率,以减量化施氮配施生物质炭(B1N1)处理茶树能起到“减氮增产”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不同培肥方式对茶园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
    王利民, 黄东风, 李清华, 何春梅, 张辉, 刘彩玲, 栗方亮, 黄毅斌
    2018, 38(4):  342-352.  doi:10.13305/j.cnki.jts.2018.04.002
    摘要 ( 495 )   PDF (819KB) ( 7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施肥(CK)、100%化肥(CF)和50%化肥+50%有机肥+豆科植物(IF)等3种处理对茶园黄红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TOC)和全氮(TN)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以≥2βmm水稳性团聚体占优势,其质量分数高达54.95%~66.97%;同时,该级水稳性团聚体中TOC、TN储量分别是相应全土总量的33.31%~45.45%和33.76%~46.60%。其中,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TOC和TN的贡献率在IF和CF处理中的大小排序为(≥2βmm)>(<0.5~0.25βmm)>(<1~0.5βmm)>(<2~1βmm)>(<0.25~0.106βmm),而在CK中为(≥2 mm)>(<1~0.5βmm)>(<0.5~0.25βmm)>(<2~1βmm)>(<0.25~0.106βmm)。与CK相比,IF处理可显著(P<0.05)提升≥2β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增加该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中TOC和TN的含量及储量。而且,≥2β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全土TOC、TN含量均呈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但是,IF处理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的C:N比值一般比CK低。综上表明,处理IF不仅能增加土壤及其水稳性团聚体中TOC和TN的含量及储量,而且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是茶园黄红壤固碳供氮的合理培肥模式。
    外源水杨酸甲酯对高温胁迫下茶树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魏吉鹏, 李鑫, 王朝阳, 李洋, 张兰, 沈晨, 颜鹏, 张丽平, 韩文炎
    2018, 38(4):  353-362.  doi:10.13305/j.cnki.jts.2018.04.003
    摘要 ( 602 )   PDF (968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近年来茶园高温灾害频发,而关于提高茶树耐热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龙井43为试验材料,利用不同浓度水杨酸甲酯(MeSA)喷施茶苗后,在高温环境下(43℃)处理12βh,随后测定茶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Rubisco最大羧化速率(Vc,max)、RuBP最大再生速率(Jmax),电解质渗透率(EL),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相关指标。结果发现,1βmmol·L-1 MeSA能够有效缓解高温导致的茶树Pn降低,维持Vc,maxJmax稳定;高温导致茶树叶片EL和MDA含量迅速上升,而适当浓度的MeSA可显著降低高温环境下EL和MDA含量。此外,结果表明1βmmol·L-1 MeSA能够提高APX和CAT活性,进而减少H2O2积累,减轻茶树细胞膜过氧化作用。综上所述,外源施用MeSA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高温条件下植物叶片细胞光合系统稳定,提高茶树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缓解氧化胁迫,最终提高茶树的耐热性。
    低温胁迫对茶树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林郑和, 钟秋生, 游小妹, 陈志辉, 陈常颂, 单睿阳, 阮其春
    2018, 38(4):  363-371.  doi:10.13305/j.cnki.jts.2018.04.004
    摘要 ( 500 )   PDF (784KB)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白鸡冠F1代新品系(0306I、0306F、0306D)及黄旦的扦插苗为试验材料,测定低温(0℃)胁迫下茶树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下各品种(系)叶片电导率、过氧化氢及丙二醛含量都显著增加,其中0306F与0306D增加幅度明显大于黄旦与0306I;谷胱甘肽还原酶(GR)、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与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都显著增加,其中黄旦与0306I低温下GR、APX、POD、SOD增加幅度远大于品系0306D与0306F。低温下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ASC)与谷胱甘肽(GSH)活性显著下降,其中0306F与0306D品系叶片的MDAR与CAT低温下下降幅度远大于黄旦与0306I。回归分析发现,叶片双氧水含量与APX(y=601.8-59.1x)及CAT(y=5.45-0.77x)活性呈负相关,电导率与ASC(y=7.45-10.35x)也呈负线性相关。以上结果表明,茶树品种(系)0306F与0306D抗寒性弱于0306I与黄旦。
    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驱动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基于安溪县样本数据的SEM实证
    高水练, 雷郑延, 户杉杉, 陈倩洁, 杨江帆
    2018, 38(4):  372-384.  doi:10.13305/j.cnki.jts.2018.04.005
    摘要 ( 509 )   PDF (904KB)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探明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路径,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安溪县310个有效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策因素、生态意识、发展期望能有效驱动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进而促进茶园生态状况改善。其中,这3项关键驱动因素的标准化系数值分别为0.43、0.36、0.21,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对改善茶园生态状况的解释度为0.87。可以通过完善茶园生态建设政策制度、提高农户茶园生态建设意识与能力、指导农户树立正确的茶业发展观念、健全生态茶叶消费的市场引导机制等措施推动农户茶园生态建设行为。
    茶树PPO基因家族的鉴定与分析
    曾泽媛, 罗勇, 郑楚楚, 李娟, 李勤, 林海燕, 王坤波
    2018, 38(4):  385-395.  doi:10.13305/j.cnki.jts.2018.04.006
    摘要 ( 716 )   PDF (1501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s,PPO)是由核酸编码的一种以氧为受体的含铜金属酶,为一种末端氧化酶,在茶叶加工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从最新发布的茶树基因组数据库中获得了5条PPO基因:CsPPO1CsPPO2CsPPO3CsPPO4(GenBank登录号为GQ129142.1)、CsPPO5。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5条基因的核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对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5个基因CDS区全长在597~1β839βbp之间,编码氨基酸数目198~612;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CsPPO1CsPPO3CsPPO4CsPPO5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编码的蛋白均属于亲水性不稳定类脂类结合蛋白,都不具有信号肽;无规则卷曲是蛋白质的主要结构元件,α-螺旋和β-折叠分散于整个多肽链中,CsPPO1CsPPO2CsPPO3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跨膜螺旋;5个蛋白均含有PPO1_DWL(pfam12142)保守结构域,除了CsPPO2外,其余4个蛋白均预测到TYROSINASE功能结构域。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PPOs基因在不同茶树品种间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
    两种原核表达载体对CsPPO蛋白表达活性的影响
    甘玉迪, 孙康, 李会娟, 堵忠颖, 赵真, 庞鑫, 黎星辉, 陈暄
    2018, 38(4):  396-405.  doi:10.13305/j.cnki.jts.2018.04.007
    摘要 ( 593 )   PDF (940KB) ( 2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选择合适载体,获得稳定表达且具有高活性的可溶性茶树多酚氧化酶,本研究以茶树叶片为材料,克隆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CsPPO),切除含43个氨基酸和70个氨基酸的肽段后分别与pET32a载体、pMAL-c5X载体进行重组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分别命名为pET32a-CsPPO43、pET32a-CsPPO70、pMALc5X-Cs PPO43、pMALc5X-CsPPO70,利用E. coil Transetta(DE3)菌株进行表达,经SDS-PAGE电泳检验,pMAL-c5X载体表达的目的蛋白易于提取,大量出现在上清液中;而pET32a载体表达后蛋白则基本存在于沉淀中。利用邻苯二酚、ECG、EC 3种底物在410βnm处检测CsPPO蛋白活性发现,pMALc5X-CsPPO对不同底物反应时酶活性随时间增加均呈现明显“S”型变化,表明茶树PPO氧化儿茶素类的反应并不是匀速过程。pMALc5X-CsPPO43比活力比pMALc5X-CsPPO70的高,其中pMALc5X-CsPPO43与EC反应时酶比活力最高,最大比活力为1.45×106β U·mg-1。因此,可利用pMALc5X-CsPPO43合成工业用PPO,为进一步研究其与儿茶素的反应机理,利用体外酶法高效获得茶黄素奠定基础。
    基于单萜类香气组分的工夫红茶发酵适度判别
    何华锋, 桂安辉, 叶阳
    2018, 38(4):  406-409.  doi:10.13305/j.cnki.jts.2018.04.008
    摘要 ( 508 )   PDF (636KB) ( 1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单萜及其衍生物是茶叶香气成分的重要组成,也是表征香气适宜的重要指标。文章对工夫红茶发酵进程中,香气组分变化进行了全程取样分析。通过感官品质评价,定性工夫红茶发酵程度;借助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手段,分析发酵过程香气组分,结合化学结构特征,筛选出单萜及其衍生物21种;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实现工夫红茶发酵程度的有效预判,并计算出相关性显著的5个单萜类香气组分。研究结果为工夫红茶发酵工序的反馈性调控,提供了理论保障。
    基于DMC-PID串级控制的茶叶远红外烘干机设计与试验
    李兵, 孙长应, 李为宁, 宋扬扬
    2018, 38(4):  410-415.  doi:10.13305/j.cnki.jts.2018.04.009
    摘要 ( 582 )   PDF (870KB) ( 2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根据茶叶物料烘焙时具有迟滞、大惯性和非线性的特点,采用传统PID控制时温度控制精度不高,超调量较大,鲁棒性差。设计了一种基于动态矩阵控制的茶叶烘干机,烘干机采用多层隧道式,上加热方式,加热元件为电加热远红外辐射板,运用DMC-PID串级温度控制系统,前级的DMC算法提高温度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与鲁棒性;后级PID算法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对样机进行绿茶烘焙试验,试验表明,采用PID温度控制系统时烘干机超调量为10.5%,而采用DMC–PID串级温度控制其超调量为5.9%。DMC-PID可显著提高茶叶烘干机的温度控制精度及成茶品质。
    茶叶中邻苯二甲酰亚胺残留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
    高贯威, 陈红平, 柴云峰, 金莉莉, 刘新, 鲁成银
    2018, 38(4):  416-424.  doi:10.13305/j.cnki.jts.2018.04.010
    摘要 ( 612 )   PDF (1094KB) ( 1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邻苯二甲酰亚胺(PI)和灭菌丹总量作为灭菌丹残留限量标准,造成茶叶中灭菌丹检测的假阳性误判,成为阻碍我国茶叶出口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优化了QuEChERS前处理条件,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茶叶中PI残留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多壁碳纳米管、十八烷基硅烷和苯磺基强阳离子交换剂组成的混合分散吸附剂净化。在10、20、50、100βμg∙kg-1添加水平下,回收率为73%~104%,相对标准偏差低于20%。方法定量限为10.0βμg∙kg-1。该方法简便、可靠、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茶叶中PI残留检测。
    用氧弹式量热计测定茶叶的热值
    高锦红, 陈莹, 李雅丽
    2018, 38(4):  425-429.  doi:10.13305/j.cnki.jts.2018.04.011
    摘要 ( 453 )   PDF (618KB) ( 1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热值作为衡量物质质量的一个重要物理数据,从能量角度为评价同类食品质量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方法。利用氧弹量热计测定12种茶样的热值,结果显示热值范围在14.96~16.16βkJ·g-1。量热计测定热值方法简单、操作简便。了解茶叶的热值,对饮茶人群的膳食结构及对茶类食品的开发利用、贮藏、食用等方面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陈年六堡茶对高脂血症小鼠的调脂护肝作用研究
    吴文亮, 刘仲华, 林勇, 黄建安, 左高隆, 滕翠琴, 龙志荣, 邱瑞瑾, 曹中环
    2018, 38(4):  430-438.  doi:10.13305/j.cnki.jts.2018.04.012
    摘要 ( 611 )   PDF (1233KB) ( 2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探讨陈年六堡茶的调脂保肝功效,比较分析了不同年代六堡茶的主要化学物质的差异,再以高脂高糖饮食建立高脂血症小鼠模型,并用选定的陈年六堡茶水提物灌胃小鼠,观察小鼠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及组织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陈化15年茶样被选为陈年六堡茶的代表,用于后续试验。与模型组相比,陈年六堡茶尤其中高剂量条件下能有效减轻高脂血症小鼠体重、肝重和降低肝系数,显著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降低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力,改善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状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脏和脂肪组织病理切片显示,陈年六堡茶能明显减少肝细胞中脂滴的形成和抑制脂肪细胞膨大,呈剂量依赖关系。综上表明,陈年六堡茶在正常剂量条件下能有效改善因高脂高糖饮食所致的小鼠脂质代谢紊乱和肝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