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3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6-30
      
    茶树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
    王云生, 许玉娇, 胡晓婧, 蒋晓岚, 杨琴, 李伟伟, 刘亚军, 高丽萍, 夏涛
    2013, 33(3):  193-201.  doi:10.13305/j.cnki.jts.2013.03.010
    摘要 ( 375 )   PDF (1272KB) ( 1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树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 4-reductase, DFR)是儿茶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获得了茶树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CsDFR)的开放阅读框,它编码含347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推测分子量为38.69βkD,等电点为6.02。成功地将该基因重组到表达载体SUMO上,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原核表达;优化了原核表达中诱导时间、诱导温度、IPTG浓度;纯化出目的蛋白。利用HPLC-MS方法对重组蛋白进行了体外酶活检测,结果表明目的蛋白具有DFR酶活性,可催化DHQ和DHM的还原反应。
    茶树丝氨酸羧肽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仇传慧, 李伟伟, 王云生, 李明卓, 骆洋, 刘亚军, 高丽萍, 夏涛
    2013, 33(3):  202-211.  doi:10.13305/j.cnki.jts.2013.03.011
    摘要 ( 387 )   PDF (973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近年来,人们发现丝氨酸羧肽酶类蛋白(SCPL)参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酰基转移过程,即具有转酰基功能。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获得了3个茶树丝氨酸羧肽酶基因的全长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3个CsSCPL蛋白均包含了1个底物结合位点、3个催化作用保守区和多个N-糖基化位点,及其Ser-Asp-His三联体催化中心等SCPL家族的典型特征;进化树分析表明,3个CsSCPL可能具有酰基转移酶的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3个基因在芽叶茎根中都有表达,其中,CsSCPL1CsSCPL3在叶中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茎和根,而CsSCPL2则在根中高表达。本研究成功地将CsSCPL重组到表达载体pET32a(+)上进行原核表达,并对诱导时间及诱导温度进行了优化;经IPTG诱导、SDS-PAGE检测,目标蛋白条带分子量为70βkD,与预测大小相符。
    植物低温胁迫响应miRNAs及其在茶树抗寒研究中的应用
    朱全武, 范凯, 谢艳兰, 董迹芬, 詹宇雯, 骆耀平
    2013, 33(3):  212-220.  doi:10.13305/j.cnki.jts.2013.03.007
    摘要 ( 462 )   PDF (713KB) ( 2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miRNAs(microRNAs)通过互补配对的方式指导mRNA剪切或者抑制翻译负调控基因的表达。在植物中miRNAs不仅参与调控生长发育,还在低温等多种逆境胁迫下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植物miRNAs的形成、作用机制及功能,分析其在低温胁迫基因调控网络中的作用及在茶树中的相关研究,旨在系统深入了解低温响应miRNAs在抗寒机制中的作用,为深入开展茶树抗寒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茶树花青素还原酶的酶学特性研究
    杨琴, 赵磊, 刘亚军, 刘莉, 王云生, 高丽萍, 夏涛
    2013, 33(3):  221-228.  doi:10.13305/j.cnki.jts.2013.03.008
    摘要 ( 395 )   PDF (716KB) ( 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树花青素还原酶(CsANR)作为原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催化花青素为相应的2,3-顺式-黄烷-3-醇。为了研究该酶的酶学特性,本文采用原核表达及钴离子亲和柱纯化技术,表达并纯化出目的蛋白;重点对CsANR1酶学特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CsANR1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pH值为6.5;对底物矢车菊色素的亲和力高于飞燕草色素。Cu2+、Co2+、Fe2+、Mn2+、Zn2+和Hg2+等金属离子对酶有抑制作用,存放15βd后酶活下降50%。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优化及应用
    袁志军, 张传溪, 肖强, 殷坤山
    2013, 33(3):  229-236.  doi:10.13305/j.cnki.jts.2013.03.006
    摘要 ( 552 )   PDF (893KB) ( 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选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基因组中序列特异性很高的p16基因为目标基因,通过设计引物、PCR扩增、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转化获得含p16基因的重组质粒进行测序,进而以经测序鉴定的p16基因的PCR纯化产物作为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品模板,稀释后建立SYBR Green I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统计分析显示标准品浓度的对数值与Ct值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1)。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102,扩增产物形成单一的特异性熔解峰,组内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3%。同时分别对含有其他茶树害虫病毒和不同浓度的茶尺蠖病毒产品的样品进行检测,能明确样品中是否含有EoNPV及含量。根据已建立的方法对感染病毒后不同时间段的茶尺蠖幼虫进行检测,每克幼虫样本内p16基因拷贝数的增殖倍数对数值与感染时间呈正相关(R2=0.9935),可以获得茶尺蠖幼虫感染病毒后不同时间的增殖动态。上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定性定量鉴定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可用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类生物农药的检测和感染过程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柱后光化学反应-荧光检测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
    赵浩军, 王坤, 杨卫花, 杨朝义
    2013, 33(3):  237-241.  doi:10.13305/j.cnki.jts.2013.03.001
    摘要 ( 503 )   PDF (540KB) ( 3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光化学反应器/荧光检测器测定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用乙腈水溶液(VV=86∶14)提取黄曲霉毒素B1,提取液经净化柱和黄曲霉毒素B1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在黄曲霉毒素B1标准溶液质量浓度为0.591~5.91βμg/L时,峰面积与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黄曲霉毒素B1的回收率为85.4%~98.9%(添加量分别为0.510βμg/kg、7.090βμg/kg和14.180βμg/kg),相对标准偏差为0.2%~1.8%,方法检出限为0.1βμg/kg。运用所建立方法对市售的8个茶样及加标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适合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黑茶调节脂质代谢的物质基础及机理研究进展
    陈智雄, 齐桂年, 邹瑶, 李建华
    2013, 33(3):  242-252.  doi:10.13305/j.cnki.jts.2013.03.002
    摘要 ( 493 )   PDF (677KB) ( 2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黑茶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已在各类研究中被报道,关于其活性物质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也已逐渐展开。本文总结了黑茶中主要活性成分及特殊成分的化学特性和含量差异,并对黑茶的安全性作了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类成分的功能机理研究,探讨了它们调节脂质代谢的途径或方式,同时对黑茶多成分、多途径的降脂机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茶籽成熟过程中主要功能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郑德勇, 常玉玺, 叶乃兴, 杨江帆
    2013, 33(3):  253-260.  doi:10.13305/j.cnki.jts.2013.03.012
    摘要 ( 307 )   PDF (655KB) ( 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福鼎大白茶、福云6号、黄棪和肉桂4个品种茶籽成熟过程中油脂含量、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和角鲨烯含量等主要功能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茶籽成熟程度提高,其中的主要营养物质持续积累,含水率呈下降趋势;茶籽的含油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在成熟前期含油率上升较快,后期趋缓并达到最高值,4个品种茶籽的平均含油率为24.24%;维生素E含量均出现“双波峰”增长趋势,并在后期快速增加至最大值,其中福云6号的维生素E含量最高达到1β060.29βμg/g;角鲨烯含量呈现成熟前期增加、后期降低的趋势,其中肉桂的角鲨烯含量为161.42βμg/g。在茶籽成熟过程中,棕榈酸的相对质量分数呈现缓慢降低的趋势,而硬脂酸的相对质量分数则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油酸的相对质量分数总体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然后持续增加的趋势,福鼎大白茶、福云6号、肉桂和黄棪成熟茶籽的油脂中油酸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50.43%、45.98%、52.62%和52.98%;亚油酸的相对质量分数整体呈现成熟前期降低、中期增加、后期再降低的趋势,福云6号、福鼎大白茶、肉桂和黄棪成熟茶籽的油脂中亚油酸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31.65%、27.36%、24.66%和24.07%。
    不同供钾水平对茶树幼苗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林郑和, 钟秋生, 陈常颂, 陈志辉, 游小妹
    2013, 33(3):  261-267.  doi:10.13305/j.cnki.jts.2013.03.013
    摘要 ( 405 )   PDF (617KB) ( 3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10月龄扦插“瑞香”茶苗[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cv. Ruixiang]为试验材料,通过沙培试验,设5个K浓度(0、100、200、600、2β000βμmol/L),每周施肥3次,处理后24周,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缺钾时茶树叶片CO2同化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等都显著下降,而胞间CO2浓度显著增加;缺钾条件下茶树生物量、叶片钾含量、叶绿素等都显著下降。当供钾浓度为0、100βμmol/L时(叶片钾含量6.63βmg/g、6.85βmg/g),茶树出现缺钾症状。
    茶叶包埋颗粒在卷烟过滤器中的应用
    姚二民, 宋豪, 李晓, 李谨成, 景天, 纪晓楠, 徐秀峰
    2013, 33(3):  268-272.  doi:10.13305/j.cnki.jts.2013.03.003
    摘要 ( 331 )   PDF (525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PVA-H3BO3交联法对茶叶粉末进行包埋固定化,制成的茶叶包埋颗粒作为净化材料填装到过滤腔中,制得茶叶包埋颗粒过滤器。使用该过滤器抽吸卷烟,进行感官质量评价,并对烟气常规成分及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样对比,茶叶包埋颗粒可有效降低刺激性,增加烟香,改善余味;烟气总粒相物和焦油量有所降低,分别降低5.80%、6.04%,烟碱变化不明显;烟气中致香成分、增加烟气浓度的成分及醇和烟气的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如苯甲醇、二氢猕猴桃内酯、2-乙酰基呋喃、5-甲基糠醛、巨豆三烯酮分别增加188.10 %、151.65%、80.11%、63.97%、57.73%,而酚类等有害物质明显减少,如邻甲酚、2,3-二甲基苯酚、苯乙腈、2-甲基芴分别降低38.47%、24.46%、60.09%、65.40%。
    热管技术在茶叶加工节能中的应用研究
    郑鹏程, 滕靖, 龚自明, 邬运辉, 马驰
    2013, 33(3):  273-278.  doi:10.13305/j.cnki.jts.2013.03.004
    摘要 ( 356 )   PDF (724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介绍了热管技术传热原理和热管换热器的构造,并将热管换热器应用于茶叶加工中电热风解块干燥机的余热回收。结果表明,利用热管换热器进行余热回收后,电热风解块干燥机排风温度由103℃降至50℃,热效率由40.71%上升至78.57%,运行1βh可节约用电25βkW·h,节能效果明显。
    不同类型生物质材料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
    谢少华, 宗良纲, 褚慧, 汪张懿, 邱晓蕾, 马爱军, 何任红
    2013, 33(3):  279-288.  doi:10.13305/j.cnki.jts.2013.03.009
    摘要 ( 386 )   PDF (758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生物质材料对3种不同酸度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在酸性茶园土壤中加入一定量的生物质材料培养45βd后,林场茶场、灵谷茶场和岭下茶场3种土壤的pH值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平均提高了0.44、0.31和0.26个pH单位。同时,加入生物质材料能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性酸、交换性铝、总可溶性铝和总单核铝含量,其中,以牛粪、秸秆堆肥和商品有机肥的效果更显著。此外,供试生物质材料在增加土壤交换性盐基数量和提高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方面的效果,以作物秸秆炭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