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3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3-12-30
      
    氮素水平对茶树新梢叶片代谢谱及其昼夜变化的影响
    杨亦扬, 马立锋, 黎星辉, R. George Ratcliffe, Nicholas J. Kruger, 阮建云
    2013, 33(6):  491-499.  doi:10.13305/j.cnki.jts.2013.06.008
    摘要 ( 380 )   PDF (924KB) ( 2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树叶片中含有丰富的代谢产物,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成分。本文结合基于1H-核磁共振(1H-NMR)的代谢组学非靶标分析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的定量靶标分析两种方法,比较白天和夜晚所取不同施氮水平的茶树新梢第2叶的代谢产物差异,探讨了基于1H-NMR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应用于茶叶品质成分形成机理研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白天和夜晚所取茶树新梢第2叶代谢组差异较大,可以显著分离,区分两个样本的主要组分为茶氨酸、葡萄糖和蔗糖,而不同施氮水平下茶树新梢第2叶代谢组没有显著差异。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对主要游离氨基酸组分和儿茶素组分均有影响,且存在昼夜差别。
    缺氮条件下不同品种茶树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
    林郑和, 钟秋生, 陈常颂, 游小妹, 陈志辉
    2013, 33(6):  500-504.  doi:10.13305/j.cnki.jts.2013.06.009
    摘要 ( 434 )   PDF (572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4个茶树品种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沙培法,研究正常供氮(6βmmol/L)和缺氮胁迫(0βmmol/L)下,茶树营养生长及光合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正常供氮相比,缺氮胁迫下,除铁观音品种根系干重没有发生显著降低外,其余各品种根系、茎叶干重都显著下降;黄观音、毛蟹品种叶片的CO2同化速率、气孔导度都显著下降,胞间CO2浓度显著增加,而福云6号、铁观音品种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黄观音、毛蟹品种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显著下降,而福云6号、铁观音品种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总之,黄观音、毛蟹品种在缺氮条件下叶片光合系统损害较福云6号、铁观音品种叶片更大。
    茶树树冠不同冠层叶片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
    余海云, 石元值, 马立锋, 伊晓云, 阮建云
    2013, 33(6):  505-511.  doi:10.13305/j.cnki.jts.2013.06.010
    摘要 ( 747 )   PDF (744KB)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树树冠整体的光合能力是决定茶树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本文研究了10龄龙井43投产茶园茶树树冠表层(受光率100%)、中层(受光率50%~70%)、下层(受光率0%~15%)叶片的光合作用特性、生理生态指标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从树冠表层至下层叶片接受到的光合有效辐射显著降低,但空气CO2浓度以树冠下层最高;叶片比叶重、单位面积全氮和全碳含量、叶绿素含量均以表层显著高于下层,而以重量为基础的全氮和全碳含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冠层分布差异;表层和中层叶片的光响应曲线表现为典型的Farquhar模型,但下层叶片无类似特征;光饱和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以表层叶片最高、下层叶片最低,但胞间CO2浓度以下层叶片最高;表层和中层叶片光合氮效率差异不大,但显著高于下部叶片。这表明,冠层下部叶片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使光合系统活性和羧化效率明显降低,而气孔导度的下降可能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如何采取科学的栽培技术,进而调节树冠叶片分布以提高茶树群体光合能力值得深入研究。
    茶树抗旱相关生理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王小萍, 王云, 唐晓波, 罗凡, 马伟伟, 王迎春, 李春华
    2013, 33(6):  512-516.  doi:10.13305/j.cnki.jts.2013.06.011
    摘要 ( 476 )   PDF (522KB) ( 1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干旱胁迫下5个茶树品种的部分抗旱相关的生理性状与其抗旱指数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发现,5个生理性状与抗旱指数的关联程度大小依次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0.6658)、丙二醛含量(0.6595)、可溶性糖含量(0.6282)、过氧化物酶活性(0.6094)、游离脯氨酸含量(0.5950)。并通过对5个茶树品种与抗旱指数的关联分析,得出5个参试材料抗旱性强弱依次为:D-1、特早213、S-1、福鼎大白茶、T-1。
    贵州野生茶树资源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刘声传, 曹雨, 鄢东海, 魏杰, 赵华富, 段学艺
    2013, 33(6):  517-525.  doi:10.13305/j.cnki.jts.2013.06.012
    摘要 ( 405 )   PDF (852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81份树龄约100年以上的贵州野生茶树资源为材料,采用相关性分析探究其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81份资源分为茶组植物4种2变种,9份大厂茶(Camellia tachangensis)主要分布于温湿度较高的贵州西南部;9份秃房茶(C. gymnogya)主要分布在气候条件相似的贵州西北部;1份厚轴茶(C. crassicolumna)位于金沙马路;3份阿萨姆茶(C. assamica)分布在温湿度较高的广西贵州交界处;59份茶(C. sinensis)主要分布于贵州中西部,境内分布广泛。典型相关分析表明气候要素影响了81份资源的分布,如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对秃房茶分布影响较大。秃房茶、厚轴茶及大厂茶乔木型、植株高大,叶大、革质或薄革质;阿萨姆茶小乔木型,叶大、无革质;59份茶以中叶种为主,品种多,形态多样,叶面积与年极端最高气温相关系数r为0.28(P<0.05)。贵州可能存在野生茶树资源秃房茶、大厂茶和茶的分布中心,气候要素影响了其分布、演化及部分形态特征。
    黄金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吴扬, 邓婷婷, 李娟, 李银花, 刘硕谦, 王英姿, 黄建安, 刘仲华
    2013, 33(6):  526-531.  doi:10.13305/j.cnki.jts.2013.06.013
    摘要 ( 328 )   PDF (887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应用AFLP-银染技术,分析黄金茶群体111个株系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选用多态性高、分辨力强的引物组合E37M32、E41M33与E41M42分别扩增样品基因组DNA,共得到229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86条,多态位点百分比为81.22%,反映了样品基因组DNA具有较高的多态性。111个样品得出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2±0.35,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5±0.18,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38±0.25。应用NTSYSpc2.1软件,计算得到111个样品间的相似系数在0.65~0.99之间,平均为0.76。根据UPGMA法,将111个株系分成8大类群,绘制样品AFLP聚类树状图。本研究为黄金茶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利用,从分子水平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茶树氧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马成英, 施江, 吕海鹏, 张悦, 谭俊峰, 郭丽, 彭群华, 林智
    2013, 33(6):  532-540.  doi:10.13305/j.cnki.jts.2013.06.014
    摘要 ( 346 )   PDF (660KB)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获得了一类茶树氧甲基转移酶基因cDNA全长并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以从茶树叶片中提取的总RNA为模板,结合RT-PCR与RACE克隆技术获得氧甲基转移酶(O-methyltransferase)基因cDNA全长1β280βbp,其开放阅读框为1β068βbp,编码355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分子量为39.1βkD,理论等电点为5.68。其氨基酸序列与葡萄和蓖麻氧甲基转移酶基因相似性分别为73%、71%。将该基因片段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后诱导重组蛋白的表达,经IPTG诱导,SDS-PAGE检测到1条与预测融合蛋白分子量相符的外源蛋白。
    基于Web of Science的国际茶多酚类研究文献发展态势分析
    杨华, 王小萍, 干文芝, 鲜骏仁
    2013, 33(6):  541-549.  doi:10.13305/j.cnki.jts.2013.06.002
    摘要 ( 616 )   PDF (326KB)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利用Histcite、Bibexcel和Netdraw分析工具对国际茶多酚类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β958篇相关文献刊载在713种期刊上,平均载文2.75篇;共分50个研究方向;6β233人次作者(第一作者1454位),66个国家或地区,1β539个组织参与;国际合作发文327篇,占16.7%,其中中美合作频次最高,达61次。分析还表明:1993~2003年的近10年是国际茶多酚类研究的重要发展时期,尤其是1997年;国际茶多酚类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茶多酚类的主要组成成分的相关研究和茶多酚类物质的生理活性研究方面。
    EGCG4"Me的选择性合成
    赖榕辉, 赵文芳, 黄亚辉, 周文, 吴春兰, 赖幸菲, 赵文霞, 张敏
    2013, 33(6):  550-555.  doi:10.13305/j.cnki.jts.2013.06.001
    摘要 ( 471 )   PDF (541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EGCG和没食子酸丙酯(PG)为起始化合物,以碘甲烷作为甲基化试剂,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选择性地合成了EGCG的甲基化衍生物EGCG4"Me,通过核磁共振鉴定其结构。
    广西六堡茶“金花”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毛彦, 黄丽, 韦保耀, 夏宁, 滕建文
    2013, 33(6):  556-561.  doi:10.13305/j.cnki.jts.2013.06.003
    摘要 ( 526 )   PDF (699KB) ( 2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从广西银泰六堡茶厂2008年产(编号6918)的六堡茶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特征菌株“金花”菌,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离鉴定,观察菌落特征,并运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菌株形态。同时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DNA测序,在分子水平上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根据菌株的表观形态、光学显微镜和DNA序列分析,通过ITS序列同源性搜索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确认该菌株为Eurotium niveoglaucum
    英德市茶园土壤昆虫病原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王品, 黄翠, 黎健龙, 李增智, 王滨
    2013, 33(6):  562-569.  doi:10.13305/j.cnki.jts.2013.06.007
    摘要 ( 498 )   PDF (625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土壤是昆虫病原真菌的重要贮存库,本文利用选择性培养基标准平板技术,对广东省英德市4个茶园土壤中昆虫病原真菌的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茶园土壤中共分离出了4个属8个种的昆虫病原真菌;其中以淡紫拟青霉最多,占90.20%;金龟子绿僵菌其次,占5.60%。昆虫病原真菌多样性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春夏两季多样性指数较高,分别为0.7148和0.6918;秋冬两季多样性指数较低,分别是0.4940和0.4302。茶园植被类型越复杂,土壤中昆虫病原真菌的物种多样性也越高,分离总数也越多。单一茶树品种但有乔木层遮蔽的茶园,其多样性指数为1.0651,远远高于没有乔木层遮蔽茶园的0.3393。增加茶树的种植品种,可以增加茶园土壤中昆虫病原真菌的多样性与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也可以提高。调整茶园植被类型对于茶园土壤中昆虫病原真菌群落结构的丰富与多样性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一株茶树冰核细菌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
    黄晓琴, 张丽霞, 刘会香, 韩晓阳, 陈宗懋, 李多川
    2013, 33(6):  570-575.  doi:10.13305/j.cnki.jts.2013.06.006
    摘要 ( 451 )   PDF (730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从茶园土壤中分离出菌株TS1,通过含菌平板测定,确定其对茶树冰核细菌具有拮抗作用。通过菌株的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16βS rDNA序列测定及序列同源性分析,将TS1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明确了拮抗菌的种属,为茶树霜冻害的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
    茶叶风选机优化研究
    钟江, 黄剑虹, 杨韬, 张宪, 赵章风
    2013, 33(6):  576-583.  doi:10.13305/j.cnki.jts.2013.06.004
    摘要 ( 493 )   PDF (1056KB) ( 2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提高茶叶风选效果,采用理论分析和流体动力学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风选过程中茶叶颗粒的运行轨迹和风选室内流场的状态,并进行了相关试验验证。研究表明,茶叶风选机送风口风速分布采用上小下大方案时茶叶颗粒群有效漂移间距最大;风选室内部由于结构原因存在涡旋现象,4号和5号出茶口流出的茶叶颗粒相对质轻,其漂移轨迹较易受到涡旋的影响,可以通过设置扰流板加以减轻,且能有效降低各口茶叶混入其他口茶叶的比例,提高风选质量。
    基于图像颜色信息的茶叶嫩叶识别方法研究
    吴雪梅, 张富贵, 吕敬堂
    2013, 33(6):  584-589.  doi:10.13305/j.cnki.jts.2013.06.015
    摘要 ( 515 )   PDF (746KB) ( 2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集清明时期茶叶图像,获取茶叶的图像信息。论文首先分析了嫩芽与老叶的G和G-B分量的颜色信息,该颜色信息差异能够有效区分嫩芽和背景;然后根据分析结果设定初始阈值,利用改进的最大方差自动取阈法计算G和G-B分量的分割阈值;最后提出了茶叶嫩芽的识别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消除光线的影响,快速识别嫩芽;相机与茶树间的距离为10βcm左右时,识别准确率为92%。本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可为茶叶智能采摘机器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水培茶树累积铅在细胞内分布的TEM-EDS超微定位表征
    李品武, 范仕胜, 杜晓
    2013, 33(6):  590-597.  doi:10.13305/j.cnki.jts.2013.06.016
    摘要 ( 300 )   PDF (897KB) ( 1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应用水培茶树模式,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和X射线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相结合的手段,对铅盐水培茶树根、茎、叶细胞内Pb2+的累积部位与分布水平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茶树根细胞中的铅均匀地分布于细胞壁上,且数量最多,质膜、细胞质和液泡膜上的铅较少,细胞间隙等部位的铅最少;嫩茎细胞壁中的铅颗粒小、数量多,质膜、液泡膜及叶绿体上数量较少;叶片细胞中的铅则主要分布在质膜和液泡膜上,细胞壁中的铅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