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2年 第3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10-15
      
    自然环境下茶树嫩梢识别方法研究
    韦佳佳, 陈勇, 金小俊, 郑加强, 石元值, 张浩
    2012, 32(5):  377-381.  doi:10.13305/j.cnki.jts.2012.05.004
    摘要 ( 363 )   PDF (772KB)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嫩梢识别是实现名优茶智能采摘的前提。本文以茶树嫩梢为研究对象,基于色彩因子开展了自然环境下嫩梢识别研究,提出了采用RGB空间的R-B、YIQ空间的I、Lab空间的b、HSI空间的S,以及YCrCb空间的Cb 5种色彩因子进行图像灰度化,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图像阈值分割,最后采用中值滤波的方法消除噪声。试验结果表明,这些方法都能够在自然环境下有效地区分嫩梢和背景,为后续名优茶智能化采茶机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茶树中植物激素研究进展
    岳川, 曾建明, 章志芳, 王新超, 曹红利
    2012, 32(5):  382-392.  doi:10.13305/j.cnki.jts.2012.05.009
    摘要 ( 401 )   PDF (748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植物激素对茶树生长发育和逆境反应的调控,及植物激素在茶树外植体繁殖中的应用,并概述了当前植物激素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针对茶树中激素研究现状并结合目前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出茶树基因组测序完成后,植物激素对茶树茶芽萌发、抗逆等调控机理的研究将成为茶叶科学研究中一个新的热点。
    昆虫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在茶树抗刺吸式口器害虫研究中的应用
    金珊, 孙晓玲, 陈宗懋, 肖斌, 高宇, 边磊, 罗宗秀, 张正群
    2012, 32(5):  393-401.  doi:10.13305/j.cnki.jts.2012.05.008
    摘要 ( 459 )   PDF (941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假眼小绿叶蝉为主的茶园刺吸式昆虫是茶叶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其特殊的产卵习性和危害方式使化学农药很难发挥理想的作用。茶树品种抗虫性研究作为控制刺吸式害虫的一种新途径,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而昆虫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作为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取食行为记录仪,参与到这一研究,明确了许多叶蝉行为和品种抗虫性间的关系。本文在分析EPG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EPG技术在茶园刺吸式害虫的取食行为、茶树品种抗虫性的检测和抗性机理方面的应用,并且对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归纳出假眼小绿叶蝉的取食过程和特点。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刘敏英, 郑子成, 李廷轩
    2012, 32(5):  402-410.  doi:10.13305/j.cnki.jts.2012.05.007
    摘要 ( 398 )   PDF (731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分析对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茶年限的土壤团聚体数量,在干筛处理下总体呈现出随粒径的减小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而湿筛处理下,总体呈现随粒径的减小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微团聚体则总体呈现随粒径的减小而减小的趋势;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大小分布状况无显著影响;(2)风干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中>5mm粒径团聚体含量均随植茶年限增加呈现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其中植茶20~22年时最大,而<5mm粒径分布则相反;(3)不同植茶年限,风干团聚体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值均为植茶20~22年时最大,而分形维D值则最小,且MWD、GMD及D值在不同植茶年限下多呈显著差异,表明植茶年限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茶树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王晓帆, 田艳维, 王云生, 高丽萍, 夏涛
    2012, 32(5):  411-418.  doi:10.13305/j.cnki.jts.2012.05.010
    摘要 ( 389 )   PDF (701KB) ( 2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茶树叶片为材料,结合同源克隆方法和RACE技术,克隆了1条UFGT基因,命名为CsUFGT。该基因cDNA全长为1526bp,ORF长1380bp,编码459个氨基酸,推测等电点5.96,推测分子量为49.486kDa。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葡萄UFGT(P51094.2)的一致性为59%,相似性为75%,其C-端含有植物UGT家族成员特有PSPG基序。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茶树根茎叶中均表达,在第4叶表达量最高,根和茎中表达量较低。
    川、渝地方茶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
    姚明哲, 马春雷, 金基强, 马建强, 陈亮
    2012, 32(5):  419-425.  doi:10.13305/j.cnki.jts.2012.05.011
    摘要 ( 401 )   PDF (944KB) ( 1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自主开发的EST-SSR标记分析了四川(川)和重庆(渝)的90份地方茶树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84对EST-SSR引物在供试样本中共扩增出275个等位位点,平均每对引物可鉴定3.3个等位位点,平均位点杂合度为0.33。90份地方品种的平均基因多样性(H)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62、0.407。比较分析表明,重庆地方茶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四川,川、渝南部(Lat.<N30°)地方茶树品种的多样性明显高于北部(Lat.≥N32°)。基于数学模型和Nei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均表明,川、渝茶树地方品种在群体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表明其可能具有不同的演化和传播途径。
    高EGCG茶树品系杂交技术研究
    涂良剑, 林用松, 黄学敏, 王栋, 郑金贵
    2012, 32(5):  426-431.  doi:10.13305/j.cnki.jts.2012.05.012
    摘要 ( 402 )   PDF (626KB) ( 1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高EGCG茶树新品系为杂交亲本,利用“剪花瓣显花丝、剪花丝去雄蕊”的人工杂交授粉法,获得了1619个茶树新种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的杂交授粉技术,操作简便,座果率较高,平均为28.28%±16.26%,最高达46.34%,能够顺利实现茶树杂交育种目标,克服了杂交座果率低的难题;杂交亲本组合对座果率影响最大,其次是杂交苗炭疽病感染率和成苗率,而对种子饱满率和果实种子数影响相对较小。
    竹醋基液抗寒剂对茶树抗寒性的影响
    黄伟峰, 商晗武, 高永生, 胡剑光, 余秋珠, 王道泽
    2012, 32(5):  432-440.  doi:10.13305/j.cnki.jts.2012.05.013
    摘要 ( 434 )   PDF (1369KB) ( 1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竹醋液为基液,配制了不同茶树抗寒剂,并进行了茶树生理抗寒指标的研究。在对3个茶树品种(乌牛早、安吉白茶和龙井43)喷施6种不同配方的抗寒剂后,经模拟田间自然降温,测定处理前后茶树中与抗寒能力相关的理化物质。结果显示,3个茶树品种间各处理的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规律与茶树冻害情况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测定室内茶树生理生化指标和田间试验结果分析表明,配方B2能显著提高茶树的抗寒性,并可稳定冷害胁迫下的茶叶产量。结果表明,竹醋基液抗寒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茶树的抗寒能力,有效降低茶树的冻害,从而保证茶叶生产免受冻害损失。
    EGCG甲基化衍生物酶促合成的反应条件研究
    吕海鹏, 费冬梅, 张悦, 林智, 彭群华, 郭丽, 谭俊峰
    2012, 32(5):  441-447.  doi:10.13305/j.cnki.jts.2012.05.001
    摘要 ( 359 )   PDF (566KB) ( 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EGCG-O-甲基转移酶催化EGCG生成EGCG3′′Me、EGCG4′′Me和EGCG3′Me等3种主要的EGCG甲基化衍生物的生成量为主要指标,考察了EGCG甲基化衍生物酶促合成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EGCG甲基化衍生物的酶促合成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35℃,pH7.5,DTT和Mg2+的浓度为2mmol/L;在该反应条件下,反应体系中EGCG3′′Me、EGCG4′′Me以及EGCG3′Me的生成量分别可达到386.39μg/mL、23.40μg/mL和107.01μg/mL。
    广东英德红茶代表产品的香气成分鉴定研究
    王秋霜, 吴华玲, 陈栋, 许勇泉, 尹军峰, 黄国资
    2012, 32(5):  448-456.  doi:10.13305/j.cnki.jts.2012.05.002
    摘要 ( 437 )   PDF (691KB)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探索英德红茶有别于其他红茶香气的物质基础和主要的芳香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以云南滇红、印度阿萨姆红茶和斯里兰卡乌瓦红茶为对照,对产自广东省的英红9号、英红1号红茶和群体红茶3个代表性产品的主要香气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广东英德红茶样品中共鉴定出50多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烯类和烷烃类等,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香气组分是醇类物质,平均含量占总香气的67.03%;其次是酯类和醛类,平均含量分别是12.85%和11.33%;香气化合物中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橙花醇和壬醛的相对含量占香气物质总量的60%以上,呈现花果香、甜香等风味的芳香化合物是广东英德红茶香气的主要特征成分。
    普洱茶提取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研究
    李欣欣, 莫红梅, 马晓慧, 李长文
    2012, 32(5):  457-460.  doi:10.13305/j.cnki.jts.2012.05.005
    摘要 ( 559 )   PDF (488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自发高血压大鼠(SHR)进行普洱茶提取物降压功效的研究。给予普洱茶提取物0.25、0.5、1.0、2.0g/kg灌胃4周,观察动物的血压、心率、体重变化。结果显示,以普洱茶提取物1.0g/kg和2.0g/kg灌胃4周,对动物的平均动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降低作用,与模型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普洱茶提取物0.25g/kg和0.5g/kg组动物血压较模型组没有显著性改变。普洱茶提取物2.0g/kg可提高动物的心率,有抑制其体重增长的趋势;其他剂量组动物的心率及体重增长均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普洱茶提取物对自发高血压大鼠具有降压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γ-氨基丁酸超微绿茶粉辅助降血压功能研究
    谭俊峰, 林智, 彭群华, 郭丽, 吕海鹏
    2012, 32(5):  461-464.  doi:10.13305/j.cnki.jts.2012.05.003
    摘要 ( 543 )   PDF (513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参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 2003版》对γ-氨基丁酸(GABA)超微绿茶粉进行辅助降血压功能评价。动物实验设低、中、高(0.83、1.67、5.00g/kg)3个剂量组,分别相当于人体推荐剂量的5、10、30倍。另设高血压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动物高剂量对照组。经口连续给予样品30d,结果显示:高剂量组(5.00g/kg)的血压从第2周后开始一直低于SHR(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模型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而对SHR大鼠心率无显著性影响;同时样品对正常动物的血压及心率均无影响。结果表明,γ-氨基丁酸超微绿茶粉对高血压动物具有辅助降血压功能。
    普洱茶对小鼠耐缺氧作用的研究
    张慧, 肖蓉, 侯艳, 穆颖超, 李栋
    2012, 32(5):  465-470.  doi:10.13305/j.cnki.jts.2012.05.006
    摘要 ( 475 )   PDF (564KB)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云南3个不同主产区具有代表性的普洱茶为样本,采用常压耐缺氧实验、亚硝酸钠中毒存活实验、急性脑缺血性缺氧实验3项指标评价普洱茶对小鼠的耐缺氧作用。结果表明,在常压耐缺氧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普洱熟茶中剂量组(1.5g/kg)可明显延长小鼠在密闭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P<0.05),且延长率达到12.45%;在亚硝酸钠中毒存活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存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在急性脑缺血性缺氧实验中,各实验组张口喘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所用该批次普洱熟茶和普洱生茶对小鼠不具有耐缺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