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下载中心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基元语素研究与风味轮构建
    张颖彬, 刘栩, 鲁成银
    茶叶科学    2019, 39 (4): 474-483.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530.001
    摘要1823)      PDF(pc) (891KB)(996)   
    通过基元语素的提取、整理、分类和定义,设定组合术语的构词规则,是完善感官术语的关键工作。本文在GB/T 14487—2017《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基础上共提炼出137个基元语素,包括外形、叶底48个,色泽17个,香气46个,滋味13个,程度13个,并对这些基元语素进行了英文和日文释义。基于对基元语素术语构成及语义的分析,结合茶叶感官审评实际经验,绘制完成中国茶叶颜色轮、滋味轮、香气轮及风味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茶文化资源类型及业态范式研究
    沈学政, 苏祝成, 王旭烽
    茶叶科学    2015, 35 (3): 299-306.   DOI: 10.13305/j.cnki.jts.2015.03.015
    摘要330)      PDF(pc) (670KB)(903)   
    中华茶文化通过与农业融合反哺地方经济,形成茶文化产业。本文采用文化资源基础理论,将茶文化资源分为五大主要类型,并进一步细分为15种基本类别和13种茶文化产业类型。随后以福建省、武夷地区、大益品牌为案例,分别从一个省、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角度总结茶文化资源3种产业开发范式,即比较优势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和产业延伸模式,探讨茶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对于区域经济和茶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3. 六堡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马婉君, 马士成, 刘春梅, 龙志荣, 唐保军, 林智, 吕海鹏
    茶叶科学    2020, 40 (3): 289-304.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3.001
    摘要1180)      PDF(pc) (1369KB)(899)   
    六堡茶是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类特色黑茶产品,产销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风味品质特征和保健功效,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主要综述了近20年以来六堡茶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初步探讨分析了六堡茶未来可能的主要研究方向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茶产业2020年发展规模分析
    江用文, 陈霄雄, 朱建淼, 杨双旭
    茶叶科学    2011, 31 (3): 273-282.   DOI: 10.13305/j.cnki.jts.2011.03.013
    摘要488)      PDF(pc) (374KB)(843)   
    总结分析了21世纪以来我国茶产业取得的成就和发展特点;对今后5~10年我国茶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供给能力与茶叶需求的变化进行了预测,认为我国未来茶产业发展虽受市场需求、生产要素双重制约,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只要能正视问题、抓住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我国茶产业仍能实现稳步发展。到2015年我国茶产业发展规模预计为178.5万t,2020年预计为220万t。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4)
    5. 茶叶内含物质与外源污染物在冲泡过程中的浸出规律
    陈红平, 刘新, 鲁成银, 邱静
    茶叶科学    2020, 40 (1): 63-76.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117.008
    摘要904)      PDF(pc) (497KB)(782)   
    在收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分析茶叶内含物质、农药残留与金属元素在茶汤中的浸出规律。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茶叶冲泡方法是影响浸出率的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茶汤中化合物浸出率与水溶解度呈正相关,与辛醇-水分配系数(辛醇/水)呈负相关。冲泡水温升高能显著提高茶叶内含物质与外源污染物的浸出率及其在茶汤中的浓度,冲泡时间与化合物浸出速率呈负相关,但随着时间增加,茶汤中化合物的浓度显著提高。新烟碱类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浸出率较高,大部分农药浸出率高于60%。金属元素在茶汤中的浸出率研究结果相差较大,氟、镍、钴在茶汤中浸出率较高,达到50%以上,铅的浸出率在20%~50%。基于质谱分析代谢组学技术将在茶叶冲泡过程的化学物质浸出规律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热力学理论基础和传质动力学模型将有利于更深层面认识外源有害物质在茶汤中的浸出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生物酶在茶叶提取加工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龚玉雷, 魏春, 王芝彪, 沈雪亮
    茶叶科学    2013, 33 (4): 311-321.   DOI: 10.13305/j.cnki.jts.2013.04.004
    摘要549)      PDF(pc) (1179KB)(681)   
    茶是一种广受欢迎的软饮料,其中滋味醇浓且茶乳酪少的茶饮是最受青睐的。现代生物技术将外源生物酶应用于茶叶提取中,有利于茶叶细胞壁的浸渍、蛋白质的水解和茶乳酪的转溶,增加茶叶中茶多酚、茶黄素和氨基酸等的得率,改善茶叶色、香、味等品质。本文详细介绍了纤维素酶、果胶酶、单宁酶和蛋白酶等生物水解酶,并对这些酶在茶叶提取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同时对复合酶系在茶叶提取加工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3)
    7. 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尹军峰, 林智
    茶叶科学    2002, 22 (01): 7-13+29.   DOI: 10.13305/j.cnki.jts.2002.01.002
    摘要268)      PDF(pc) (66KB)(641)   
    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围绕茶饮料加工中存在的茶汤浑浊、沉淀和香味闷熟、低下等主要问题,从茶叶浸提、过滤、品质保存、灭菌和包装等方面对各种技术方法和工艺技术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根据现状提出今后茶饮料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不同培肥方式对茶园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
    王利民, 黄东风, 李清华, 何春梅, 张辉, 刘彩玲, 栗方亮, 黄毅斌
    茶叶科学    2018, 38 (4): 342-352.   DOI: 10.13305/j.cnki.jts.2018.04.002
    摘要405)      PDF(pc) (819KB)(620)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施肥(CK)、100%化肥(CF)和50%化肥+50%有机肥+豆科植物(IF)等3种处理对茶园黄红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TOC)和全氮(TN)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以≥2βmm水稳性团聚体占优势,其质量分数高达54.95%~66.97%;同时,该级水稳性团聚体中TOC、TN储量分别是相应全土总量的33.31%~45.45%和33.76%~46.60%。其中,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TOC和TN的贡献率在IF和CF处理中的大小排序为(≥2βmm)>(<0.5~0.25βmm)>(<1~0.5βmm)>(<2~1βmm)>(<0.25~0.106βmm),而在CK中为(≥2 mm)>(<1~0.5βmm)>(<0.5~0.25βmm)>(<2~1βmm)>(<0.25~0.106βmm)。与CK相比,IF处理可显著(P<0.05)提升≥2β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增加该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中TOC和TN的含量及储量。而且,≥2β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全土TOC、TN含量均呈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但是,IF处理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的C:N比值一般比CK低。综上表明,处理IF不仅能增加土壤及其水稳性团聚体中TOC和TN的含量及储量,而且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是茶园黄红壤固碳供氮的合理培肥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茶多酚感官性质及其对茶叶涩味的影响
    童华荣, 金孝芳, 龚雪莲
    茶叶科学    2006, 26 (2): 79-86.   DOI: 10.13305/j.cnki.jts.2006.02.001
    摘要436)      PDF(pc) (483KB)(601)   
    茶叶中含有的大量茶多酚对茶叶涩味有重要作用。涩味是茶叶滋味中极重要的感官性质,对茶叶总体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就茶叶中茶多酚的感官性质、茶汤涩味分析及茶多酚对茶叶涩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7)
    10. 基于1999—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信息分析茶学基础研究现状
    熊兴平, 张新忠, 杨珍伟
    茶叶科学    2020, 40 (3): 305-318.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3.002
    摘要998)      PDF(pc) (380KB)(556)   
    对茶学领域1999—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从项目年度、类别、学部、依托单位性质及其所在区域、项目负责人和学科分支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挖掘我国茶学学科基础研究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探讨茶学基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茶学领域科研人员的选题思路、科研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优质绿茶加工过程主要物理特性变化的研究
    李琛, 艾仄宜, 余志, 陈玉琼, 倪德江
    茶叶科学    2019, 39 (6): 705-714.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6.009
    摘要645)      PDF(pc) (580KB)(542)   
    以茶树单芽和一芽一叶为试验材料,采用恒重法、量筒法、TPA测试和应力应变拉伸测试,研究针形名优绿茶加工过程物料容重、质构特性和拉伸等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针形绿茶加工过程中,茶叶容重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峰值出现在揉捻叶(含水量56%~58%),做形后期、固形和干燥过程茶叶容重急剧下降。塑性也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揉捻工序达到最大值,其后在做形过程(含水量58%~23%)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在固形和干燥阶段显著下降。弹性的变化趋势与塑性相反,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在揉捻及做形过程(含水量58%~23%)处于最低水平。加工过程柔软性的变化幅度较小。茶叶的拉伸过程经历线性阶段、非线性阶段和塑性变形到断裂阶段。随着加工的进程,最大力呈先下降后升高(含水率56%~57%)的趋势,拉伸强度则呈增加趋势,弹性模量在揉捻前变化小(含水率56%~57%),但此后显著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加工过程茶叶的拉伸强度与含水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研究结果还表明,单芽和一芽一叶的主要物理特性在加工过程的变化不尽相同。除柔软性接近外,单芽原料的容重、弹性、最大力要高于一芽一叶,但塑性、拉伸强度、弹性模量要小于一芽一叶。除了塑性和柔软性接近外,单芽在各工序的容重和弹性均高于一芽一叶,但一芽一叶的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在全过程均高于单芽,最大力在揉捻后显著高于单芽。说明在机械设计原理和加工工艺的掌握方面需要注意原料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白茶萎凋过程萜烯类合成相关基因的鉴定和表达分析
    陈雪津, 王鹏杰, 林馨颖, 谷梦雅, 郑玉成, 郑知临, 叶乃兴
    茶叶科学    2020, 40 (3): 363-374.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3.007
    摘要602)      PDF(pc) (1459KB)(529)   
    萜烯类化合物是植物中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对茶树挥发性香气的组成起着重要作用。从茶树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获得了141个茶树萜烯类合成相关基因,并对其不同组织表达特异性进行分析,筛选出16个在茶树顶芽和嫩叶中高表达的萜烯类合成代表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进化关系将茶树与拟南芥和葡萄的萜烯类合成相关基因分成了4个亚家族;茶树萜烯类合成相关基因含有5~14个外显子,在上游启动子区域分析发现了大量与光响应、植物生长发育、激素和胁迫响应密切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荧光定量检测发现,CsMVKCsDXSCsGGPS在白茶萎凋过程中的表达显著上调;CsDXR、CsMCT、CsCMK、CsMCS、CsHDS、CsGPPS和CsGGPPS在萎凋4 h和24 h的表达达到峰值。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挖掘茶叶萎凋过程中萜烯类合成相关基因对茶叶香气组分积累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茶树叶片响应茶饼病侵染的转录组分析
    孙云南, 许燕, 冉隆珣, 蒋会兵, 宋维希, 夏丽飞, 陈林波, 梁名志
    茶叶科学    2020, 40 (1): 113-124.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1.001
    摘要525)      PDF(pc) (798KB)(511)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被茶饼病病菌侵染的茶树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得到差异基因359个,其中248个上调表达,111个下调表达。差异基因中有216个获得GO(Gene ontology)数据库功能注释,主要涉及到生物合成过程、催化活性、细胞过程等诸多生理生化过程;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富集分析发现,共有106个基因被注释到47个代谢通路中,其中,单萜生物合成、卟啉和叶绿素代谢、核糖体、氮代谢、双萜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互作等通路显著富集。有32个差异基因被鉴定为转录因子,分布在16个转录因子家族中。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验证了随机挑选的差异基因在感病叶片和未感病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结果表明,茶树响应病原菌侵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量基因被诱导或抑制表达,与抗病相关的转录因子被大量激活且上调表达。本研究为深入挖掘茶树抗病基因及进一步研究抗病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茶树养分综合管理与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阮建云, 马立锋, 伊晓云, 石元值, 倪康, 刘美雅, 张群锋
    茶叶科学    2020, 40 (1): 85-95.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117.003
    摘要1089)      PDF(pc) (1210KB)(509)   
    茶叶产业是我国南方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是我国当前茶园施肥中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过量施肥、茶树专用肥占比少、有机养分替代率较低和表面撒施等落后施用方法,造成养分损失大、生产成本升高、环境风险增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精准养分用量、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调整肥料结构、改进施肥方法和配套土壤改良等5个方面总结提出了茶园养分综合管理技术策略,建立了茶园氮素总量控制、磷钾基准配比和用量基准,提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的适宜比例与技术,研制茶树专用肥基础配方和稳铵缓释功能性肥料,改进优化追肥时期、深施与机械施肥相结合的施肥方法。茶园养分综合管理技术在农民/合作社生产茶园示范应用过程中节本增效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茶叶香气研究进展
    银霞, 黄建安, 黄静, 包小村, 周凌云, 李维, 刘红艳, 张曙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0, 40 (2): 143-156.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2.001
    摘要808)      PDF(pc) (1249KB)(490)   
    以1979—2019年WOS(Web of science)和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收录的茶叶香气品质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分别从年代、作者、机构、国家、研究热点、演进趋势等方面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以后相关研究文献呈显著增长趋势,目前已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但各群体间的合作研究相对较少;在该研究领域,我国影响力最大,其次是日本和美国;热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香气形成机理、香气物质提取方法、检测手段及关键香气物质等方面。综上结果,结合时区图谱,进一步指出茶叶香气的研究历程及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宛晓春, 李大祥, 张正竹, 夏涛, 凌铁军, 陈琪
    茶叶科学    2015, 35 (1): 1-10.   DOI: 10.13305/j.cnki.jts.2015.01.002
    摘要686)      PDF(pc) (1093KB)(487)   
    茶叶生物化学是研究茶树生命化学的科学,主要在生物化学与分子水平上探讨茶树特别是新梢中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结构与功能,以及在茶叶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转化规律,与茶叶品质形成的关系。近年来,茶叶生物化学主要侧重在与茶叶品质和健康功效密切相关的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萜烯类香气物质等合成途径的研究,并在茶树基因组、特异性茶树种质资源代谢组、茶叶加工过程代谢谱、茶叶品质化学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茶叶生物化学作为茶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成果为茶树栽培和育种、茶叶加工和深加工、茶叶贸易和茶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手段。随着行业和科技的发展,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在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3)
    17. 茶的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熊立瑰, 刘思慧,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1, 41 (2): 143-158.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2.001
    摘要823)      PDF(pc) (566KB)(486)   
    茶是世界公认的健康饮料,其消费群体在不断扩大。近30年来,茶的抗病毒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综述了茶叶及其功能成分(尤其是茶多酚)对流感病毒、冠状病毒、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病毒的干预作用,并简要阐述了其作用机制。茶叶及其功能成分的抗病毒作用主要集中于体外生化研究和细胞试验,比较缺乏动物试验、人体临床试验,以及人体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人们日常饮茶过程中,茶叶及其功能成分能否发挥抗病毒作用尚不明确。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开展更多的大规模随机化干预试验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进一步探讨茶叶及其功能成分的抗病毒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茶叶品质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刘奇, 欧阳建, 刘昌伟, 陈宏宇, 李娟, 熊立瑰, 刘仲华, 黄建安
    茶叶科学    2022, 42 (3): 316-33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16.001
    摘要529)      PDF(pc) (812KB)(484)   
    茶叶品质是茶叶外形与内质的体现,快速准确地对茶叶品质作出评价,对于茶叶加工和茶叶贸易等至关重要。感官审评、成分分析检测以及新兴技术是目前主要的茶叶品质评价技术方法。综述了近年来3种主要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了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感官审评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但结合定量描述分析可以降低主观性的影响;成分分析检测门槛高、操作难、耗时耗力,得出的结果相对准确;新兴技术具有简单、快速、无损等特点,但目前还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准确率。在茶叶产品多样化的今天,唯有多维度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才能快速、高效检测茶叶品质,为茶产业健康高效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
    周红杰, 李家华, 赵龙飞, 韩俊, 杨行吉, 杨伟, 吴新庄
    茶叶科学    2004, 24 (3): 212-218.   DOI: 10.13305/j.cnki.jts.2004.03.012
    摘要491)      PDF(pc) (976KB)(478)   
    对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微生物研究表明:主要微生物有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属(Penicllium)、根霉属(Rhizopus)、灰绿曲霉(Aspergillus gloucus)、酵母属(Saccharomyces)、土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白曲霉(Aspergillus candidus)、细菌类(Bacterium)。其中黑曲霉最多,它能产生葡萄糖淀粉酶、果胶酶、纤维素酶等;酵母次之,除它本身含有极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丰富的酶系统和生理活性物质外,酵母菌还能代谢产生维生素B1、B2、、维生素C[1]等物质。这些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形成都直接或间接地起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2)
    20. 萎凋过程鲜叶理化特性变化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滑金杰, 袁海波, 江用文, 刘平, 王伟伟
    茶叶科学    2013, 33 (5): 465-472.   DOI: 10.13305/j.cnki.jts.2013.05.005
    摘要444)      PDF(pc) (569KB)(474)   
    萎凋是红茶、乌龙茶等发酵茶加工的重要工序之一,对茶叶感官品质影响明显。萎凋过程中,随着水分的不断散失,鲜叶的呼吸作用持续进行,内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促使萎凋叶物理特性发生改变,为后续工序和品质形成提供特定的物质和叶形基础。文章对萎凋过程中鲜叶的物理特性和生化成分变化规律,以及目前萎凋工艺关键参数的调控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综述。可精准调控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通气状况等参数的设施萎凋技术是今后萎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2)
    21. 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苦丁茶中多酚含量
    刘丽香, Tanguy Laura, 梁兴飞, 孙怡, 叶红, 曾晓雄
    茶叶科学    2008, 28 (2): 101-106.   DOI: 10.13305/j.cnki.jts.2008.02.006
    摘要339)      PDF(pc) (236KB)(472)   
    以绿原酸为标准品,研究了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苦丁茶中多酚含量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苦丁茶提取液在Folin-Ciocalteu试剂3.0 ml、饱和Na2CO3溶液4.5 ml、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30 min的条件下,测定其747 nm处的吸光值,多酚浓度在20.0~100.0 mg/L范围内与吸光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稳定性、精密度、重现性和回收率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887%~1.416%;与酒石酸亚铁比色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该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准确测定苦丁茶多酚含量的可靠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茶多糖化学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徐仲溪, 王坤波
    茶叶科学    2004, 24 (2): 75-81.   DOI: 10.13305/j.cnki.jts.2004.02.001
    摘要279)      PDF(pc) (280KB)(469)   
    近年的研究发现茶叶多糖有多种生理作用,非常具有开发前景。它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血栓、降血压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生理功能,可作为功能保健食品用于糖尿病人、心脑血管病人的辅助治疗。本文就茶多糖的提取纯化方法、纯度测定、分子量测定、化学组成、生理作用等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1)
    23. 陈年茯砖茶多酚类对老年人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吴根梁, 侯爱香, 李珂, 李宗军
    茶叶科学    2018, 38 (3): 319-330.   DOI: 10.13305/j.cnki.jts.2018.03.013
    摘要409)      PDF(pc) (1529KB)(469)   
    为了揭示陈年茯砖茶多酚类对老年人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结构的影响,从陈放1年及7年的茯砖茶中提取、纯化茶多酚,将等量茶多酚的提取物分别加入含有65岁老年人的肠道菌群混合培养基中进行体外静态厌氧培养,在0βh、4βh、8βh、12βh及24βh时对7年陈茶多酚组(O组)、1年陈茶多酚组(N组)及空白组(B组)进行茶多酚和短链脂肪酸(SCFAs)的含量测定,并进行肠道菌群的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7年陈茯砖茶的茶多酚类在与老年人肠道菌群的体外互作下,SCFAs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老年人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水平也有所提升。在4βh及12βh时,能明显降低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及γ-变形菌纲_B38(γ-Proteobacteria_B38)的相对丰度,同时提高拟杆菌属(Bacteroide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及普拉梭菌属(Faecal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研究表明,7年陈茯砖茶的茶多酚类比1年陈茯砖茶的茶多酚类更有益于改善老年人的肠道菌群结构,在老年人的营养保健方面更具潜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不同品种(系)凤凰单丛成品茶的香型分类与鉴定
    周春娟, 庄东红, 郭守军, 朱慧, 马瑞君, 吴清韩
    茶叶科学    2014, 34 (6): 609-616.   DOI: 10.13305/j.cnki.jts.2014.06.023
    摘要562)      PDF(pc) (837KB)(463)   
    利用SDE-GC/MS联用技术分析17种凤凰单丛成品茶的挥发性成分,以凤凰水仙群体种乌龙茶和石古坪乌龙茶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依据香型相似率大于或等于95%可以进行归类的标准,将17种凤凰单丛成品茶的香型归结为黄栀香、杏仁香、蜜兰香、芝兰香、玉兰香和香型名称未定的锯朵仔、贡香共7个类型。不同香型凤凰单丛成品茶之间的香型相似度存在明显差异,与凤凰水仙群体种的香气组分及香型也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凤凰单丛茶的自然杂交变异及其加工工艺有关。通过分析同一香型不同凤凰单丛茶的香气组分差异,可以发现不同香型的单丛茶之间既存在共性成分的含量差异,又具有个性组分的差异,比如:芝兰香型凤凰单丛茶的异丁香酚,黄栀香型的α-杜松醇,蜜兰香的榧烯醇、β-紫罗酮、石竹烯以及锯朵仔单丛的4-萜烯醇和贡香单丛的氨茴酸甲酯等,这些成分可能是所对应品种(系)凤凰单丛茶的特征香气成分,可作为凤凰单丛成品茶香型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绿茶炒干中在制品理化变化研究
    伍洵, 刘飞, 陈之威, 王玉婉, 陈琳, 涂政, 周小芬, 杨云飞, 叶阳, 童华荣
    茶叶科学    2020, 40 (2): 194-204.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2.006
    摘要533)      PDF(pc) (965KB)(455)   
    为探明绿茶炒干过程中在制品理化变化规律,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其外形和色泽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同时测定其主要成分变化。结果显示,随着炒干时间的增加:(1)在制品曲率半径值逐渐下降,10~30 min下降最快;R、G、B和平均灰度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一致性则呈相反趋势;色相H值显著上升,饱和度S值显著下降。(2)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下降,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含量显著上升。试验结果表明,曲率半径值与含水率、叶温呈极显著相关,H值与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等呈极显著相关,S值与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呈极显著相关。EGCG和H值线性拟合度最高,为0.922 1。今后可通过在线监测含水率、叶温和H值等来预测绿茶炒干过程中曲率半径值和化学成分的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品控与装备创制领域的研究进展
    任广鑫, 金珊珊, 李露青, 宁井铭, 张正竹
    茶叶科学    2020, 40 (6): 707-714.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6.001
    摘要765)      PDF(pc) (1236KB)(454)   

    茶叶是中国特色的经济作物和高附加值的天然饮品,快速、准确的营养诊断和品质监控是保证茶叶制品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传统茶叶质量评价方法和近年来涌现出的快速检测技术的局限性,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特性和该技术应用于茶叶领域的研究论文关键词的演变过程,详细评述了该技术在茶制品关键组分快速检测、茶制品质量控制、数字化光谱快速分析仪创制和技术标准开发中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技术在茶叶分析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茶多酚抗氧化机理研究现状
    胡秀芳, 沈生荣, 朴宰日, 杨贤强
    茶叶科学    1999, 19 (02): 93-103.   DOI: 10.13305/j.cnki.jts.1999.02.003
    摘要340)      PDF(pc) (3755KB)(452)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种主要活性成份, 有着独特的抗氧化效果。其抗氧化机理表现在6个方面: 作用于自由基有关的酶, 直接作用于自由基, 络合金属离子, 再生体内高效抗氧化剂,与其他成份协同增效和调节机体免疫力。文中对此进行了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76)
    28. 中国大陆液态茶饮料发展趋势及主要技术需求分析
    尹军峰, 许勇泉, 袁海波
    茶叶科学    2010, 30 (S1): 588-592.  
    摘要270)      PDF(pc) (204KB)(445)   
    通过探讨国际茶饮料发展模式,分析中国大陆茶饮料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促进未来中国大陆茶饮料发展的主要技术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3)
    29. 武夷大红袍初制过程中香型与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
    王芳, 张见明, 李博, 陈百文, 刘宝顺, 占仕权, 刘仕章
    茶叶科学    2019, 39 (4): 455-463.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11
    摘要604)      PDF(pc) (458KB)(44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武夷大红袍初制过程在制叶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鲜叶相比,以壬醛、十四烷、十三烷、十二烷、丁酸-2-乙基-1,2,3-丙三酯、二-叔-十二烷基二硫化物和乙酸橙花叔酯为代表的烷烃类、醛类和酮类组分等香气成分随着初制工序的进展呈下降趋势,且降幅较大,在毛茶中的含量分别下降了72.4%、91.8%、63.6%;而以橙花叔醇、α-法尼烯、吲哚、苯乙腈、苯乙醇、己酸己酯、己酸-顺3-己烯酯、己酸-反2-己烯酯、苯甲酸己酯、苯甲酸-3-己烯-1-酯和苯甲酸反2-己烯酯为代表的构成大红袍的特征性香型的醇类、酯类和烯烃类香气成分在初制过程中大量转化生成,在毛茶中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15.5%、70.8%、682.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茶多酚类化合物抗癌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
    陈宗懋
    茶叶科学    2003, 23 (2): 83-93.   DOI: 10.13305/j.cnki.jts.2003.02.001
    摘要388)      PDF(pc) (496KB)(439)   
    本文对近五年来国际上关于茶多酚类化合物对人体抗癌活性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和综述。全文分抗氧化活性、对关键酶的调控、阻断信息传递、抗血管形成和细胞凋亡五个方面讨论了其抗癌机理,并对茶多酚今后的开发前景和研究动向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0)
    31. 几种乌龙茶香气成分比较研究
    嵇伟彬, 刘盼盼, 许勇泉, 江用文, 陈建新, 尹军峰
    茶叶科学    2016, 36 (5): 523-530.   DOI: 10.13305/j.cnki.jts.2016.05.011
    摘要410)      PDF(pc) (900KB)(428)   
    乌龙茶主要产于我国福建南部(闽南)、北部(闽北)及广东和台湾等地,不同产区乌龙茶具有独特的香气品质特征。本文选取不同产区有代表性的乌龙茶样品,采用专家感官审评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了香气感官品质审评和香气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乌龙茶香气化合物主要包括醇类、酮类、醛类、酯类、碳氢化合物、酚类、含氮化合物等,但不同产区乌龙茶香气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反-橙花叔醇(40.96%)与α-法尼烯(20.00%)是台湾高山乌龙茶的主要香气成分;反-橙花叔醇(46.22%)、吲哚(15.20%)和α-法尼烯(23.01%)是闽南清香型铁观音的主要香气成分;反-橙花叔醇(13.51%)、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11.87%)和紫罗酮类物质(5.26%)是闽北水仙的主要香气成分;而反-橙花叔醇(31.43%)和吲哚(35.83%)是广东乌叶单枞的主要香气成分。本文还分析比较了不同做青程度乌龙茶的香气成分,同时探讨了香气成分含量与乌龙茶香气品质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32. 黑茶品质特征及其健康功效研究进展
    王茹茹, 肖孟超, 李大祥, 凌铁军, 谢忠稳
    茶叶科学    2018, 38 (2): 113-124.   DOI: 10.13305/j.cnki.jts.2018.02.001
    摘要491)      PDF(pc) (765KB)(427)   
    黑茶是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鲜叶或成熟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茶产品。黑茶香气优雅醇正,滋味甘甜醇厚,内含物质丰富,品质独特。迄今为止,大量的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研究均证实了黑茶及其功能成分对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诸多疾病具有潜在的防治功效。特别是近十年来,茶叶功能成分与健康的分子机制等相关研究进展很快,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黑茶预防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黑茶消费。本文对黑茶的品质特征及其健康功效近五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33. 茶叶调节SREBPs的降脂作用
    潘联云, 鹿颜, 龚雨顺
    茶叶科学    2018, 38 (1): 102-111.   DOI: 10.13305/j.cnki.jts.2018.01.011
    摘要310)      PDF(pc) (1101KB)(417)   
    茶叶可调节不同组织的脂质代谢,抑制肠道消化吸收脂质,起到降脂减肥作用。茶叶对脂质代谢途径具有显著影响,主要通过调控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及其上下游因子表达,影响脂质合成和分解,从而降低脂肪积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34. 茶树耐旱机理及抗旱节水研究进展
    刘声传, 陈亮
    茶叶科学    2014, 34 (2): 111-121.   DOI: 10.13305/j.cnki.jts.2014.02.001
    摘要515)      PDF(pc) (975KB)(414)   
    干旱是影响茶叶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茶树对干旱胁迫及随后复水的响应非常复杂,探究茶树耐旱机理,对于发掘利用耐旱节水基因资源、提高耐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发展节水抗旱栽培、减轻旱灾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了干旱对茶树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述评了当前茶树响应干旱胁迫和复水机理的研究动态,概述了茶树节水抗旱栽培和灾后恢复技术,并展望了今后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35. 茶叶主要特征性化合物抗心血管炎症研究进展
    姚敏, 李大祥, 谢忠稳
    茶叶科学    2020, 40 (1): 1-14.   DOI: 10.13305/j.cnki.jts.20191202.004
    摘要681)      PDF(pc) (632KB)(409)   
    慢性炎症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炎症因子如IL-6、TNF-α、IL-1β等均能导致心肌肥大、心肌纤维化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茶叶中富含的多种特征性化合物如茶多酚、茶氨酸、茶黄素、咖啡碱等,它们通过抑制重要炎症介质的产生和调控NF-κB、MAPK、Tolls样受体等信号通路,抑制心血管炎症的发生及发展,对心血管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几年茶叶中的茶多酚、茶氨酸、茶黄素等特征成分通过抑制心血管炎症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闷黄过程中黄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滑金杰, 江用文, 袁海波, 尹军峰, 钟维标, 余书平, 谢前途
    茶叶科学    2015, 35 (3): 203-208.   DOI: 10.13305/j.cnki.jts.2015.03.001
    摘要303)      PDF(pc) (498KB)(408)   
    闷黄过程中,黄茶中的生化成分在湿热作用下发生剧烈变化,如叶绿素因湿热引起的氧化降解反应而含量锐减;儿茶素因氧化和异构化反应,其组分及比例发生明显改变;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亦有所变化等。这些变化为形成黄茶黄汤黄叶、醇爽口感等独特品质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文章对闷黄过程中,黄茶主要品质成分和微生物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闷黄工艺关键影响因子等进行了综述,并对闷黄工艺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37.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茶叶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黄藩, 刘飞, 王云, 罗凡
    茶叶科学    2019, 39 (1): 81-87.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1.009
    摘要659)      PDF(pc) (578KB)(404)   
    计算机视觉技术作为一种无损、实时、快速、客观、经济的检测方法,近年来逐渐应用于茶树栽培和植保、茶叶加工和审评等领域,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简述了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检测系统在茶产业应用的原理、现状和发展前景,为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茶叶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茶多酚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与机理研究进展
    张姝萍,王岳飞,徐平
    茶叶科学    2019, 39 (3): 231-246.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3.001
    摘要866)      PDF(pc) (914KB)(397)    PDF(mobile) (748KB)(94)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对心脑血管的损害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茶多酚能 够通过抗炎、调节血脂水平、抑制LDL 氧化修饰、改善内皮功能、保持斑块稳定性等不同途径有效预防动脉 粥样硬化。本文就近年来茶多酚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功能与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红茶对高脂饮食小鼠血脂的调节作用研究
    陈金华, 谭斌, 龚雨顺,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15, 35 (4): 384-396.   DOI: 10.13305/j.cnki.jts.2015.04.012
    摘要352)      PDF(pc) (1872KB)(390)   
    采用脂代谢紊乱模型法—预防性给予不同地区不同剂量的红茶(剂量为成人每日饮用量的5倍、10倍和20倍3种),观察小鼠体重、血脂、相关酶及肝脏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与高脂模型对照组相比,红茶剂量组能极显著(P<0.01)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肝脏丙二醛(MDA)、肝脏指数;极显著(P<0.01)升高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脂蛋白脂酶(LPL)、肝脂酶(HL)、总脂酶、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有所上升,小鼠体重也得到了一定的抑制,肝脏病变程度得到了相应的减轻,说明红茶具有一定的调节血脂及减小肝脏因高脂饮食所带来的损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40. 茶汤色差与茶叶感官品质相关性研究
    陆建良, 梁月荣, 龚淑英, 顾志蕾, 张凌云, 徐月荣
    茶叶科学    2002, 22 (01): 57-61.   DOI: 10.13305/j.cnki.jts.2002.01.012
    摘要320)      PDF(pc) (41KB)(389)   
    对29个绿茶、20个乌龙茶和15个红茶样品进行了色差参数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茶类间色差参数差异显著,并与感官评分具有相关性。乌龙茶和绿茶茶汤明暗度表征量“L”值与感官汤色评分、滋味评分和品质总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红绿色度表征量“a”值、黄蓝色度表征量“b”值与乌龙茶和绿茶汤色、滋味及品质总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红茶茶汤“a”值、“b”值与总评分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2)
    41. 绿茶茶汤冷后浑特性研究
    许勇泉, 尹军峰
    茶叶科学    2010, 30 (S1): 527-532.  
    摘要307)      PDF(pc) (222KB)(389)   
    通过比较不同原料绿茶茶汤沉淀量、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参与冷后浑形成比率,研究绿茶冷后浑形成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绿茶茶汤之间沉淀量差异极大,茶汤中蛋白质、咖啡碱、茶多酚、黄酮化合物、酯型儿茶素(包括EGCG、GCG、ECG、CG)、Ca2+、Na+、Ni2+相比其他化学成分更容易参与绿茶冷后浑的形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咖啡碱与酯型儿茶素是绿茶冷后浑形成的关键化学成分,通过初始茶汤中这两种化学成分含量可以预算茶汤可能形成的沉淀量,Cream(g/L)=-172.071+0.129×C咖啡碱+0.024×C酯型儿茶素(R2=0.936)。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揭示绿茶冷后浑形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42. 中国茶叶消费现状与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管曦, 杨江帆, 谢向英, 林丽琼
    茶叶科学    2011, 31 (6): 546-551.   DOI: 10.13305/j.cnki.jts.2011.06.006
    摘要469)      PDF(pc) (619KB)(379)   
    文章采用logistic模型,基于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的数据,对我国茶叶消费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城乡、受教育程度、收入、所属区域等都影响消费者的饮茶行为,其中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对是否饮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男性和城市消费者的饮茶可能也较高,中东部地区的消费者相对于西部消费者饮茶可能性较低,并根据结论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9)
    43. 茶多糖调控肥胖作用研究进展
    欧阳建, 周方, 卢丹敏, 李秀平,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0, 40 (5): 565-575.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5.001
    摘要541)      PDF(pc) (422KB)(37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已经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茶多糖作为一种与蛋白质结合的酸性杂多糖,能够通过调节食物摄取和能量吸收、调节脂肪生成、增强抗氧化防御酶活性和减轻炎症、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和维护肠道屏障完整性等不同途径有效调控肥胖。综述了近年来茶多糖调控肥胖功能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4. 钾、镁营养供应对茶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阮建云, 吴洵
    茶叶科学    2003, 23 (s1): 21-26.   DOI: 10.13305/j.cnki.jts.2003.s1.005
    摘要339)      PDF(pc) (294KB)(378)   
    本文总结了茶园钾、镁肥使用效果及施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对我国主要产茶省份红黄壤茶园土壤分析表明,茶园土壤有效钾、镁含量较低。施用钾、镁肥一方面显著增加茶叶产量,另一方面明显提高茶叶的品质,绿茶游离氨基酸含量、乌龙茶的香气成分和红茶的茶红素与茶黄素等品质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施用钾肥还能提高茶树抗旱和抗病能力。适当施用氯化钾具有与硫酸钾类似的增产提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包含钾、镁肥的平衡施肥是提高我国茶叶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初步提出了根据茶园土壤有效钾、镁含量的推荐施肥标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2)
    45. 基于EDEM的茶叶揉捻机参数优化及试验研究
    李兵, 李为宁, 柏宣丙, 黄剑虹
    茶叶科学    2020, 40 (3): 375-385.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3.008
    摘要456)      PDF(pc) (3748KB)(377)   
    为解决目前茶叶在揉捻过程中揉捻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以6CR-40型茶叶揉捻机为研究对象,基于Solidworks对茶叶揉捻机进行三维建模,运用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对茶叶揉捻机的揉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求各试验因素对茶叶揉捻机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运用二次正交旋转试验,通过Design-Expert软件进行优化求解,获得揉捻质量最佳的结构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当揉桶转速为42 r·min-1、棱骨高度为10 mm、揉盘倾角为3.8°时,茶叶的成条率为88.55%、碎茶率为1.83%。茶叶揉捻机具有较好的揉捻质量。验证试验结果与仿真优化结果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6. 富硒区茶树鲜叶中硒累积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张豪杰, 郝心愿, 周超, 王璐, 王新超, 杨亚军, 曾建明, 孙冷雪, 戴居会, 向俊, 罗鸿, 王朝阳, 张贤贵, 刘涛
    茶叶科学    2020, 40 (4): 465-477.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4.003
    摘要381)      PDF(pc) (2170KB)(376)   
    茶树是富硒植物,饮用富硒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硒途径之一。茶叶的硒含量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但有关富硒茶区茶树硒积累特性及主要影响因子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以高硒茶区湖北恩施、陕西安康不同地点生产茶园成龄茶树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壤及植物样品全硒含量等多种指标,明确了根际土壤硒含量对茶树硒分布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富硒区土壤pH、硒含量等9个重要土壤特性相关因子的数值分布规律。通过对186组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和附生茶树新梢组织检测数据进行分组和整体相关性分析,证实了富硒区茶叶全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59,P<0.01),揭示了茶叶全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锌含量以及茶叶中硫、锌含量的显著相关,同时对安康和恩施地区的土壤和茶叶硒含量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茶叶硒含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硫含量、硒含量和锌含量的数学模型,模型拟合优度为0.512 6,达极显著水平(P<0.0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7. 中国黑茶贸易与传播
    纪晓明
    茶叶科学    2006, 26 (3): 159-165.   DOI: 10.13305/j.cnki.jts.2006.03.001
    摘要267)      PDF(pc) (316KB)(374)   
    黑茶是中国的传统大宗茶类,本文根据大量历史资料,论述了中国黑茶的主要品类——湖南黑茶、湖北黑茶、川滇黑茶、滇桂黑茶的历史贸易途径和市场沿革状况,提出了黑茶发源于雅安一带的看法和论据,阐述了茶叶贸易和西北商贸历史成就的关系,对黑茶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6)
    48. 茶尺蠖丝氨酸蛋白酶基因EoSP1的克隆、时空表达及对饥饿的表达响应
    张新, 陈成聪, 杜琴, 李喜旺, 孙晓玲
    茶叶科学    2019, 39 (6): 669-680.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6.006
    摘要353)      PDF(pc) (719KB)(369)   
    丝氨酸蛋白酶是鳞翅目昆虫消化系统中一类重要的蛋白酶。本研究从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中克隆到一条丝氨酸蛋白酶基因EoSP1并分析了其结构特征和表达特性。EoSP1基因序列全长858 bp,编码285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29.53 kDa,等电点为5.44。经与其他丝氨酸蛋白酶比对,EoSP1含有保守的丝氨酸蛋白酶催化位点(H95,A161和S328)及蛋白互作结构域,与蓓带夜蛾(Mamestra configurata)中SPs亲缘关系较近。进一步获得了与EoSP1-GST融合蛋白大小接近的目的蛋白。qRT-PCR分析发现,EoSP1在幼虫期的表达显著高于成虫、蛹和卵期,并在幼虫中肠中特异性表达;饥饿处理后EoSP1表达下降,恢复饲喂后表达量接近对照组。以上结果为茶尺蠖消化酶功能解析及抗虫新靶点的筛选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9. 茶树CsMDHAR基因的克隆与非生物胁迫响应分析
    林士佳, 李辉, 刘昊, 滕瑞敏, 刘婧愉, 王爽, 庄静
    茶叶科学    2019, 39 (5): 495-505.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5.001
    摘要489)      PDF(pc) (1290KB)(368)   
    基于茶树转录组数据,以龙井43茶树cDNA为模板,克隆得到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β305βbp,编码434个氨基酸的茶树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命名为CsMDHAR。蛋白序列特征和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CsMDHAR蛋白含有FAD结合功能域,属于FAD依赖的吡啶核苷酸-硫基氧化还原酶(Pyr-redox-2)家族。该蛋白有两个无序化区域,而且包含有32个磷酸化位点,理论相对分子量为47.21βkDa,pI为5.99,属于亲水性蛋白;CsMDHAR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随机卷曲为主。通过PlantCARE和PLACE对启动子上游调控元件进行分析预测,结果显示,CsMDHAR基因启动子上游1β000βbp中含有多个与光、激素以及植物抗逆有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龙井43和迎霜的CsMDHARCsAOCsAPX在4种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低温(4℃)胁迫下,两个茶树品种的CsMDHARCsAOCsAPX的表达均受抑制,且品种间的差异较小;在高温(38℃)和干旱(200βg·L-1 PEG)胁迫下龙井43中的CsMDHAR表达均上调,分别在8βh和2βh时达到最大值,为对照的1.49倍和1.85倍;盐(200βmmol·L-1 NaCl)胁迫下,CsAOCsAPX在两种茶树品种中的表达量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化幅度不同,可能与品种间不同的抗逆性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0. 茶汤沉淀形成及其调控方法研究进展
    许勇泉, 尹军峰
    茶叶科学    2016, 36 (4): 337-346.   DOI: 10.13305/j.cnki.jts.2016.04.001
    摘要471)      PDF(pc) (689KB)(365)   
    茶饮料、速溶茶、茶浓缩汁的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形成的茶汤沉淀,不仅影响产品的外观品质,同时也造成产品风味品质的下降。然而,由于沉淀形成过程比较复杂,至今缺乏明确的形成机理和调控方法,一直无法得到解决。目前,国内茶饮料企业主要采用物理去除或化学转溶的方法来去除或抑制沉淀的形成,这不仅会导致茶叶大量有效成分损失,功能保健价值降低,同时也会造成产品外观颜色和内在品质的明显劣变,严重阻碍了我国茶饮料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冷后浑,又叫茶乳酪,是指茶汤冷却后产生的浑浊现象,冷后浑是茶汤沉淀形成的前期过程。茶汤沉淀分为可逆沉淀和不可逆沉淀,其化学组成、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都存在明显不同。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茶汤沉淀的化学组成、沉淀形成影响因素、沉淀形成机理、沉淀形成调控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有效调控茶饮料沉淀形成奠定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51. 茶树害虫性信息素研究与应用进展
    罗宗秀, 蔡晓明, 边磊, 李兆群, 陈宗懋
    茶叶科学    2016, 36 (3): 229-236.   DOI: 10.13305/j.cnki.jts.2016.03.001
    摘要654)      PDF(pc) (738KB)(364)   
    茶是目前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饮料作物之一。然而,由于茶园长期依赖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使得茶叶农药残留问题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造成了隐患,同时化学农药的使用还带来了害虫抗药性、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昆虫性信息素作为上世纪60年代化学生态学的重要发现,因其具有高效、环保、专一性强等优点,受到各国科学家的肯定,被认为是“生物合理农药”。在过去的研究中,茶园许多昆虫的性信息素被相继鉴定和应用,如茶小卷叶蛾的性信息素防治已经成为昆虫性信息素应用的典范。本文将从茶树昆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鉴定、性信息素微量成分的作用、性信息素手性异构、性信息素多态性、性信息素抗性、性信息素生物合成路径及调控机制,以及性信息素的其他生态学功能等方面综述近年来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52. EGCG纳米硒的稳定性及其对硒吸收利用的影响
    王乐, 李欢, 李嘉豪, 陈暄, 黎星辉, 孙康
    茶叶科学    2017, 37 (4): 373-382.  
    摘要414)      PDF(pc) (1893KB)(364)    PDF(mobile) (1893KB)(94)   
    使用维生素C(Vitamin C,Vc)作为氧化还原剂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作为分散剂,成功制备了纳米硒(EGCG-SeNPs)。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激光粒度分析仪电动电势仪(Zetasizer)测定的EGCG-SeNPs是平均直径为(35±0.12)βnm、Zeta电位为–0.05βmV的球形颗粒。EGCG-SeNPs在pH1.0的强酸或70℃高温环境下发生聚集,其颗粒大小增加大约10倍。而且,EGCG-SeNPs中的EGCG作为分散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通过分别灌胃25、50、100βμg·kg-1(以含Se量计算)的亚硒酸钠和EGCG-SeNPs发现,肝脏和肾脏中的硒含量在50、100βμg·kg-1的硒处理后均显著增加;在血清、肝脏和肾脏中,所有处理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均显著增加,且具有剂量依赖效应。然而,在相同剂量的亚硒酸钠和EGCG-SeNPs处理组中,硒含量和GPx活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可以得出,Vc作为氧化还原剂制备的EGCG-SeNPs可能具有和亚硒酸钠相似的生物利用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3. 普洱茶茶褐素的分级及相关性质初步研究
    杨新河, 王丽丽, 黄建安, 吴文亮,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11, 31 (3): 187-194.   DOI: 10.13305/j.cnki.jts.2011.03.006
    摘要371)      PDF(pc) (520KB)(360)   
    普洱茶水提物依次经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后剩余的水层色素-茶褐素上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以丙酮-水溶液进行洗脱,按照色素条带分别收集得到级分并初步研究它们的理化与光谱性质。结果表明,以40%丙酮-水溶液为洗脱剂,流速为0.05BV/h时,茶褐素的分级效果最好,柱中呈现6条明显的条带,它们的色差参数值、还原力、pH值、常规成分含量、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红外光谱扫描及稳定性等存在差异。该研究进一步表征了普洱茶茶褐素组成与性质的复杂性,同时为深入研究茶褐素的生物活性与化学成分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54. 几种茶多糖降血糖活性的研究
    刘丹奇, 任发政, 李景明, 侯彩云
    茶叶科学    2019, 39 (6): 652-660.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6.004
    摘要480)      PDF(pc) (1225KB)(359)   
    研究和对比白茶多糖(White tea polysaccharide,WTP)、绿茶多糖(Green tea polysaccharide,GTP)和红茶多糖(Black tea polysaccharide,BTP)的成分、降血糖效果及机理。分别选取寿眉、龙井、白琳工夫作为白茶、绿茶和红茶的代表,测定分析茶多糖提取物的成分和分子量。以链脲佐菌素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二甲双胍作为阳性对照,研究茶多糖降血糖效果,qPCR测定小鼠肝脏中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所选白茶、绿茶和红茶多糖的绝对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8 180、19 470、8 745 Da。所选茶多糖提取物均具有降血糖功效,白茶、绿茶和红茶多糖干预组小鼠的血糖下降率分别为53.2%、52.8%及61.6%。茶多糖均可改善小鼠葡萄糖耐量,调节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并且存在一定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5. 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的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江和源, HangXiao, 袁新跃, 王川丕, Chung S Yang
    茶叶科学    2007, 27 (1): 33-38.   DOI: 10.13305/j.cnki.jts.2007.01.005
    摘要295)      PDF(pc) (406KB)(357)   
    以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得到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FDG)成分,以H1299和HCT-116细胞分析了该成分的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TFDG具有良好的抑制H1299细胞生长的活性,IC50为25μmol/L;有调节细胞周期的活性,可增加HCT-116细胞G1期细胞的比例;有促进HCT-116细胞凋亡的作用,浓度为50μmol/L时效果显著,48βh凋亡率达到40%以上;Western杂交技术分析结果表明,它可降低HCT-116细胞中促癌蛋白质因子Bcl-xL的表达量,可增加抑癌蛋白质因子Bax的表达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6)
    56. 白鸡冠茶树CsPPH基因全长cDNA克隆与表达分析
    周喆, 陈志丹, 吴全金, 徐一岚, 孙威江
    茶叶科学    2020, 40 (1): 39-50.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117.007
    摘要455)      PDF(pc) (1572KB)(352)   
    脱镁叶绿素酶(Pheophytinase,PPH)是叶绿素降解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它能使脱镁叶绿素a转化为脱镁叶绿酸a,脱镁叶绿酸a是叶绿素降解途径中最后一个保持植物绿色的产物,被认为是叶片衰老和黄化的关键步骤。以新梢白化茶树白鸡冠叶片为材料,克隆获得CsPPH基因cDNA的全长序列(登录号:MK359094),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CsPPH全长为1 298 bp,包含的ORF序列为1 241 bp,编码413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稳定疏水蛋白,其预测分子量为45 741.50 Da,理论等电点为6.12。预测该基因主要定位于叶绿体中。qRT-PCR结果显示,遮荫抑制白鸡冠叶片CsPPH的表达,叶绿素升高,叶色变绿;光照促进白鸡冠叶片CsPPH的表达,叶绿素降解,导致叶片白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7. 儿茶素单体对小鼠急性高尿酸血症的作用
    金红娜, 宋烨威, 崔卫波, 谢宏
    茶叶科学    2016, 36 (4): 347-353.   DOI: 10.13305/j.cnki.jts.2016.04.002
    摘要452)      PDF(pc) (776KB)(352)   
    通过腹腔注射300 mg·kg-1氧嗪酸钾盐建立小鼠急性高尿酸血症模型,观察儿茶素单体对模型小鼠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进一步进行血清、肝脏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实验和体外XOD抑制试验。结果显示,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EGC)的灌胃剂量均为600 mg·kg-1时,在体内具有极显著降尿酸的作用,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了23%(P<0.001)、35%(P<0.001)和37%(P<0.001);ECG可降低小鼠血清和肝脏XOD活性,分别降低了31%(P<0.01)和32%(P<0.05);在体外ECG和EGCG具有抑制XOD活性的作用。因此,EC、ECG和EGC具有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水平的作用,其中ECG的降尿酸效果与抑制小鼠体内XOD活性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8. 加入WTO对中国茶业的影响与对策
    陈宗懋, 赵红鹰, 姜含春
    茶叶科学    2002, 22 (01): 1-6.   DOI: 10.13305/j.cnki.jts.2002.01.001
    摘要223)      PDF(pc) (57KB)(351)   
    本文在概述了我国茶业在国内经济和世界茶业中的地位和差距的基础上,对我国茶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入世后我国茶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茶业的五条应对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4)
    59. 冠突散囊菌和植物乳杆菌联合发酵对绿茶液态饮料品质的影响
    涂政, 梅慧玲, 李欢, 刘馨秋, Emmanuel Arkorful, 张彩丽, 陈暄, 孙康, 黎星辉
    茶叶科学    2018, 38 (5): 496-507.   DOI: 10.13305/j.cnki.jts.2018.05.007
    摘要515)      PDF(pc) (1244KB)(351)   
    为了抑制冠突散囊菌发酵绿茶液态饮料中儿茶素的降解,本研究采用植物乳杆菌和冠突散囊菌对绿茶液态饮料进行联合发酵,试验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联合发酵绿茶液态饮料工艺,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串联气质联用(HS-SPME/GS-MS)法分别检测了联合发酵绿茶液态饮料中儿茶素含量和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在干茶添加量10βg·L-1、冠突散囊菌添加量10βmL·L-1的前提下,联合发酵绿茶液态饮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植物乳杆菌添加量20βmL·L-1、蔗糖添加量75βg·L-1、30℃下静置发酵3βd。在此工艺下联合发酵绿茶液态饮料中总儿茶素含量为1β419.94βμg·mL-1,与冠突散囊菌发酵绿茶液态饮料(848.72βμg·mL-1)相比,显著增加(P<0.05);且醇类化合物(30.27%)、醛类化合物(15.25%)、烃类化合物(11.35%)、酯类化合物(9.86%)和酮类化合物(9.01%)含量与未发酵绿茶液态饮料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0.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绿茶中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残留量
    杨亚琴, 冯书惠, 胡永建, 李圆圆, 王会锋, 刘进玺, 钟红舰
    茶叶科学    2020, 40 (1): 125-132.   DOI: 10.13305/j.cnki.jts.20191202.003
    摘要514)      PDF(pc) (791KB)(350)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建立了一种检测绿茶中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膦酸残留量的测定方法。绿茶样品用水提取,经二氯甲烷液液分配和阳离子交换/反相吸附复合固相萃取柱净化,与三氟乙酸酐和七氟丁醇进行衍生化反应后,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该方法草甘膦定量限为0.05 mg·kg-1,在2~100 ng·mL-1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R2=0.999 3),氨甲基膦酸的定量限为0.02 mg·kg-1,在1~100 ng·mL-1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R2=0.999 2)。绿茶样品草甘膦添加浓度为0.25 mg·kg-1和0.50 mg·kg-1时,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0.8%和93.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93%和6.74%,氨甲基膦酸添加浓度为0.10 mg·kg-1和0.20 mg·kg-1时,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5.8%和95.4%,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5%和5.16%。该方法净化效果好,杂质干扰小,回收率高,可满足绿茶中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膦酸的残留检测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1. 名优炒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研究进展
    石亚丽, 朱荫, 马婉君, 杨高中, 王梦琪, 施江, 彭群华, 林智, 吕海鹏
    茶叶科学    2021, 41 (3): 285-301.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3.001
    摘要545)      PDF(pc) (622KB)(349)   
    香气是评价茶叶品质的关键指标之一,众多香气化合物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茶叶的香气品质。名优炒青绿茶一般具有滋味好、香气高的特点,是我国优质绿茶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关于名优炒青绿茶香气成分的研究逐渐增多,但针对不同名优炒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的组成特点等尚缺乏系统阐述。综述了近二十年来名优炒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汇总已鉴定出的香气成分,分析共有香气物质,探讨关键呈香成分,以期为名优炒青绿茶的风味品质评价和香气品质调控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2. 茶叶脱咖啡因技术研究进展
    许勇泉, 尹军峰, 袁海波, 陈建新, 汪芳
    茶叶科学    2008, 28 (1): 1-8.   DOI: 10.13305/j.cnki.jts.2008.01.001
    摘要431)      PDF(pc) (367KB)(349)   
    茶叶具有许多医疗保健作用,然而咖啡因的负作用使消费者对低咖啡因茶及茶制品特别青睐。目前脱咖啡因技术主要有水脱除、溶剂萃取、吸附分离和超临界CO2萃取等传统方法,以及后来发展的微生物和酶法降解咖啡因和培育低咖啡因茶树等。本文对茶叶脱咖啡因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讨论其可行性;水脱除法与吸附分离法相结合、微生物和酶法降解及培育低咖啡因茶树将是今后茶叶脱咖啡因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3. 茶多酚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周方, 欧阳建,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19, 39 (6): 619-630.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6.001
    摘要560)      PDF(pc) (604KB)(348)   
    代谢综合征是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紊乱和肥胖症等疾病在人体内集结的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茶多酚是茶叶中的特征次生代谢产物之一,最新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以通过对肠道菌群的干预,改善肠道菌群紊乱,调节宿主-肠道菌群的共代谢过程,进而达到改善代谢综合征的目的。本文系统总结了茶多酚的吸收与代谢,以及茶多酚在体外发酵模型、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中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阐述了茶多酚-微生物群-宿主三者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有助于以肠道菌群理论为基础探讨茶多酚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并为茶多酚的功能性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4. 保留指数在茶叶挥发物鉴定中的应用及保留指数库的建立
    林杰, 陈莹, 施元旭, 王校常
    茶叶科学    2014, 34 (3): 261-270.   DOI: 10.13305/j.cnki.jts.2014.03.008
    摘要333)      PDF(pc) (835KB)(348)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别应用正构烷烃(n-alkanes)混标和分析物中的正构烷烃对茶叶保留指数(RI)进行了测定,得到的保留时间相对碳数的线性相关系数(R2)均超过了0.99,证实了两种保留指数测定方法的可靠性。在谱库检索的基础上结合保留指数法,龙井茶香气成分的鉴定率从46.67%提高到74.67%,大多数物质可得到完全鉴定。同时,保留指数能对质谱匹配过程中存在的同分异构体进行有效的鉴定,提高物质定性的准确性,使物质鉴定效率大大提高。归纳相关文献数据,构建了HP-innowax色谱柱的保留指数库,提高了利用HP-innowax色谱柱进行挥发物分析的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
    65. 茶树磷转运蛋白基因CsPT4的克隆、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
    辛华洪, 王伟东, 王明乐, 马青平, 甘玉迪, 黎星辉
    茶叶科学    2017, 37 (5): 493-502.  
    摘要376)      PDF(pc) (1542KB)(346)   
    茶园中磷肥的利用效率取决于茶树体内与磷元素吸收、转运及生理利用等相关蛋白的协同调控,而磷转运蛋白(Phosphate transporter proteins,Phts)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茶树品种龙井长叶(Camellia sinensis cv. Longjing-changye)为试验材料,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首次克隆获得茶树磷转运蛋白编码基因CsPht1:4CsPT4)的全长cDNA。该基因全长1β642βbp,开放阅读框(ORF)1β620βbp(GenBank登录号:KY132100),编码539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sPT4基因编码蛋白分子量为59.12 kD,理论等电点(pI)为8.51;具有典型的Pht1家族特性:“6-亲水-6”跨膜结构。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该蛋白分布于质膜上,与Softberry软件预测结果一致。荧光定量PCR表明:CsPT4在正常生长的茶树根、茎、嫩叶、老叶中均有表达,在老叶中的表达量较高,在根部表达量最低。低磷处理,根和叶中CsPT4上调表达水平均先上升后下降;根部CsPT4表达量48βh内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叶部。缺磷处理,根和叶中CsPT4上调表达水平均升高;根部和叶部分别在72βh和48βh达最大值。本研究为茶树响应低磷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6. 茶角胸叶甲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筛选
    王定锋, 李良德, 黎健龙, 李慧玲, 张辉, 王庆森, 吴光远
    茶叶科学    2017, 37 (3): 229-236.  
    摘要277)      PDF(pc) (280KB)(342)   
    茶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 Lefevre)是一种茶树上常见的食叶性害虫,其发生为害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该虫在局部茶园,尤其是有机茶园中常爆发成灾。如何有效防治该害虫,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选择原寄主为茶园鞘翅目害虫的9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依据菌落形态、菌株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耐热力和抗紫外能力等生物学性状初步筛选出Bb338、Bb346和Bb2-1等3个生物学性状优良的菌株;在此基础上,利用浸虫法研究了3个菌株对茶角胸叶甲成虫的杀虫毒力。生测结果表明,用每毫升1×107个孢子的孢悬液处理后,球孢白僵菌Bb2-1对茶角胸叶甲成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达100%,僵虫率达86.11%;LT50仅为3.32βd。综合上述各生物学特性和杀虫毒力表明,筛选到的Bb2-1菌株具有生长速率快、产孢量大、耐热力和抗紫外能力强,以及对茶角胸叶甲杀虫毒力最强和杀虫速率最快等优点,在今后茶角胸叶甲的生物防治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7. 不同类型水质对龙井茶汤风味品质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龚芝萍, 尹军峰, 陈根生
    茶叶科学    2020, 40 (2): 215-224.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2.008
    摘要573)      PDF(pc) (508KB)(342)   
    为了解水质对茶汤品质的影响,选用自来水、娃哈哈纯净水、虎跑冷泉、C胞活力小分子团水、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和健龙火山冷矿泉水等6种饮用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感官品质评定和成分分析两种方式,研究不同类型水质对茶汤风味品质及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pH呈弱酸性,Ca2+、Mg2+及总离子含量较低的纯净水和虎跑冷泉冲泡龙井茶较为适宜,在风味品质方面既能较好的控制茶汤的苦、涩、鲜等滋味,也能体现出茶汤特有香气的浓郁度和纯正度。通过风味物质的分析,随着饮用水离子浓度增加,茶汤中的茶多酚、氨基酸、EGCG、酯型儿茶素、草酸含量均显著下降;咖啡碱和总糖含量差异较小;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略有增加。Ca2+、Mg2+浓度较高的矿物质水对茶汤中的芳樟醇、反-丁酸-3-己烯酯、十二烷、十四烷、顺-3-己烯异戊酸酯、香叶醇、β-紫罗酮等17种龙井茶特征香气成分挥发有抑制作用。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水质对茶汤滋味物质构成和香气物质挥发的影响,试验结果对茶叶风味化学、科学泡茶、茶饮制造用水的选择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8. 高浓度镉胁迫对茶树生理及吸收积累特性的影响
    王春梅, 唐茜, 张小琴, 张冬川
    茶叶科学    2012, 32 (2): 107-114.   DOI: 10.13305/j.cnki.jts.2012.02.010
    摘要274)      PDF(pc) (671KB)(336)   
    以名山白毫品种茶苗为材料,通过土壤盆栽实验,研究了高浓度镉胁迫对茶树生长、生理及吸收积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添加0~120mg/kg镉,茶树未表现出明显受害症状。但随镉胁迫浓度的增加,各器官生长量、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均受到明显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逐渐降低;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RC)大幅上升。茶树各器官镉含量(y)与镉胁迫浓度(x1)、土壤有效态镉含量(x2)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各器官镉积累量高低顺序为:细根>粗根>主茎>枝条>叶片>新梢。土壤中有效态镉向茶树迁移是各器官所积累镉的主要来源,镉在茶树体内大部分被细根、粗根固定,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较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69. 茶树粉虱纪录
    罗志义, 周婵敏
    茶叶科学    1997, 17 (02): 201-206.   DOI: 10.13305/j.cnki.jts.1997.02.009
    摘要236)      PDF(pc) (156KB)(3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11)
    70. 可可茶及其优势化学成分的健康功效研究进展
    吴文亮, 童彤, 胡瑶, 周浩, 银霞, 张曙光
    茶叶科学    2021, 41 (5): 593-607.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917.002
    摘要627)      PDF(pc) (1145KB)(333)   
    可可茶为我国特异的茶树资源,可可茶及其优势化学成分可可碱(TB)与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具有多种健康功效。综述了可可茶、TB和GCG对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牙科疾病、呼吸疾病和肾病等的干预作用,并简要分析了其作用机制,旨在为可可茶相关功能产品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1.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湄潭翠芽等级判别
    彭清维, 刘芸, 于建成, 魏晓楠, 唐延林
    茶叶科学    2017, 37 (5): 458-464.  
    摘要357)      PDF(pc) (876KB)(333)   
    以湄潭翠芽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其等级进行判别。首先利用卷积平滑、多元散射校正、标准正态变量变换、一阶导数法、二阶导数法、去趋势法等预处理方法对样本原始光谱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基于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和原始光谱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研究分析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对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卷积平滑预处理方法的模型效果最好。然后,研究分别采用逐步回归分析、连续投影算法和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3种特征波长选择方法,对卷积平滑预处理后的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波长的筛选,以基于不同特征波长选择算法筛选的特征波长和原始全波段数据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建模。结果表明,基于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方法筛选的特征波长建立的模型预测效果最好,模型的预测集相关系数达到0.9739,均方根误差为0.2250,这可为湄潭翠芽等级的快速判别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2. 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中的提取方法
    夏静, 罗守进
    茶叶科学    1997, 17 (02): 231-234.   DOI: 10.13305/j.cnki.jts.1997.02.014
    摘要227)      PDF(pc) (61KB)(331)   
    以烘青成茶为材料,采用不同粉碎细度(不粉碎、0.9mm、0.4mm)、不同浸提水温(80℃、90℃、100℃)和不同浸提时间(30mm、45mm、60mm)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对茶叶游离氨基酸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最佳浸提方案是:成品茶样经粉碎过40目(0.45mm)筛,称取样品3g茶样用400ml沸蒸馏水冲泡,置于100℃恒温水浴锅中浸提30min后抽滤定容至500ml,而后用茚三酮比色法测定其含量。该方法定量准确,不仅适用于常规水溶性成分测定,而且适合于游离氨基酸组份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1)
    73. 论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施兆鹏
    茶叶科学    2005, 25 (1): 1-6.   DOI: 10.13305/j.cnki.jts.2005.01.001
    摘要382)      PDF(pc) (379KB)(331)   
    本文综合出土文物和史籍记载,对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茶经》“六之饮”中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之说,考证了神农尝百草识茶,死后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的史实,还考证了湘西“秦人擂茶”的传说。通过对出土文物的考研,包括《茶经》“四之器”中提及的唐朝六大瓷窑之一岳州窑的茶具茶碗,以及对唐朝的另一类瓷窑长沙窑也作了考查,证实了湖南唐代两大瓷窑开创了釉彩及文饰的先河,在中国古瓷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根据史记记载,阐述了《唐国史补》中提到的“灉湖含膏”及“白鹤翎”茶。还表明了对茶文化界久有争论的“茶禅一味”源头的看法,赞成源于湖南石门夹山寺,系宋朝圆悟克勤所作。此外,论述了湖南省黑茶在我国茶叶经济和民族团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说明湖南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茶文化史上,过去、现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6)
    74. 茶叶抗癌研究二十年
    陈宗懋
    茶叶科学    2009, 29 (3): 173-190.   DOI: 10.13305/j.cnki.jts.2009.3.001
    摘要404)      PDF(pc) (462KB)(330)   
    对茶叶抗癌研究的世界进展进行了分析和综述。从1987年日本富田熏最早报道茶叶提取物可以抑制人体癌细胞起,全世界约发表了4000~5000篇关于茶叶抗癌的研究论文。作者将这些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主要集中在活体外、活体内以及临床实验,九十年代中期到新世纪初主要在流行病学研究和抗癌机理的研究,新世纪初继续进行抗癌机理研究同时进行活性成分在动物和人体内的代谢、运转和归宿的研究,从2004年起开始了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改造以期提高其生物可利用性和生物活性。本文重点对2003年以来的文献分流行病学实验、抗癌机理、儿茶素类化合物在动物和人体中代谢与归宿、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改造与生物活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就茶叶抗癌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
    75. EGCG衍生物合成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柳敏, 饶国武, 华允芬
    茶叶科学    2016, 36 (2): 119-130.   DOI: 10.13305/j.cnki.jts.2016.02.002
    摘要383)      PDF(pc) (800KB)(329)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茶叶中一类重要儿茶素, 在体外细胞实验及动物体内实验中,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但EGCG的“多羟基”的化学结构具有脂溶性差,生物利用率低以及稳定性差等缺点,影响其被深度利用,而分子修饰能显著的改善EGCG多种理化性质。本文综述了最近国内外EGCG结构修饰的常见方法,合成过程以及相应的药理活性研究,以期为后续EGCG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76. 茶多酚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杨贤强, 曹明富, 沈生荣, 方允中, 刘明哲, 朱善瑾, 徐黻本
    茶叶科学    1993, 13 (01): 51-59.   DOI: 10.13305/j.cnki.jts.1993.01.009
    摘要457)      PDF(pc) (2644KB)(327)   
    用 ESR 法、化学发光法和分光光度法3种实验模型测定,证明茶多酚消除活性氧自由基的效率达92%—98%,明显优于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E。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口喂或腹腔注射给药,茶多酚能提高小白鼠的全血 GSH-Px 活力(P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24)
    77. 基于UHPLC-Q-TOF/MS的不同产地普洱生茶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杨晨, 戴伟东, 吕美玲, 李朋亮, 刘栩, 田军, 万云龙, 李继, 林智
    茶叶科学    2017, 37 (6): 605-615.  
    摘要425)      PDF(pc) (1648KB)(326)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产地对普洱生茶品质与化学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来自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三大产区12个茶山(自然村)的普洱生茶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对不同产地普洱生茶的非挥发性代谢物表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普洱生茶的化学成分在含量上具有较大差异,且具有明显的产地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可以对来自西双版纳自治州(包括勐腊县、勐海县、景洪市)、普洱市、临沧市3个地级行政区的普洱生茶进行有效区分,也可以对来自普洱茶产区的东南、西南、西北3个区域的普洱生茶进行有效区分。进一步鉴定了普洱生茶中79种主要成分,并对其在12个茶山(自然村)的普洱生茶中的含量分布,以及与不同产地普洱生茶滋味品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表明,基于UHPLC-Q-TOF/MS的茶叶非挥发性化学成分轮廓可以作为普洱生茶产地判别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8. 茶叶分类进展研究——兼论六堡茶的归属
    吴平
    茶叶科学    2014, 34 (4): 408-416.   DOI: 10.13305/j.cnki.jts.2014.04.014
    摘要510)      PDF(pc) (659KB)(326)   
    阐述了我国历史上和国外的茶叶分类理论和方法,以及黑茶的独特工艺、品质特征等情况。通过研究六堡茶标准化工艺流程中不同工艺阶段的堆积变色方法、影响堆积变色的主导因素、毛茶和成品茶的感官品质特征等,认为无论是六堡茶的毛茶还是成品茶,均经过了堆积变色过程,符合茶叶分类理论、相关标准及相关法规规定,均可称为黑茶,但成品茶比毛茶多了两次堆积变色过程——渥堆和陈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9. 黑茶真菌污染研究进展及探讨
    姜依何, 胥伟, 朱旗
    茶叶科学    2018, 38 (3): 227-236.   DOI: 10.13305/j.cnki.jts.2018.03.002
    摘要386)      PDF(pc) (1086KB)(326)   
    微生物胞外酶催化动力是黑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黑茶产品的后期贮存也会带来黑茶微生物体系的改变。为探讨黑茶的真菌体系对黑茶产品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的影响,本文检索了黑茶真菌污染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多种污染真菌毒素在黑茶样本中有可能被检出,如: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赭曲霉素(Ochratoxins)、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等。研究表明,黑茶样本的毒素暴露处于较低水平,并且黑茶多种活性成分可下调表达黄曲霉毒素的基因簇部分基因,从而抑制黄曲霉在黑茶基质样本上产毒。指出正规地生产和饮用黑茶是安全的,而定向发酵技术在黑茶加工中的应用是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0. 闽中某县茶园土壤-茶树-茶汤中镉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王峰, 单睿阳, 陈玉真, 林栋良, 臧春荣, 陈常颂, 尤志明, 余文权
    茶叶科学    2018, 38 (5): 537-546.   DOI: 10.13305/j.cnki.jts.2018.05.011
    摘要439)      PDF(pc) (829KB)(324)   
    以闽中某县8个代表性茶园为研究对象,采集茶园土壤和茶树各器官样品,分析镉在茶园土壤-茶树中积累和分布规律,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测定茶汤中镉含量并算出茶叶中镉的溶出率,利用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人体致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全镉含量均值为112.74βμg·kg-1,是福建省土壤背景值的2.06倍,茶园土壤镉积累明显;茶园土壤有效镉含量均值为26.44βμg·kg-1,镉活化率均值为24.86%,有效程度较高。土壤pH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镉及其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土壤全磷和速效磷是影响镉活化率的主要因子;茶树主根和侧根与土壤全镉、有效镉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P<0.05),新叶镉含量与土壤有效镉和全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茶树各器官镉含量分布规律为:侧根(1β253.89βμg·kg-1)>主根(382.20βμg·kg-1)>主茎(167.25βμg·kg-1)≈侧茎(154.65βμg·kg-1)>老叶(30.60βμg·kg-1)≈新叶(27.13βμg·kg-1),茶树根部镉富集系数显著大于其他器官(P<0.05),新叶和老叶镉富集系数较低,镉大部分被根和茎固定,向叶的迁移能力较低。茶汤中镉含量均值为192.28βng·L-1,远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镉含量,茶叶中镉溶出率均值为15.29%;茶汤和茶叶中镉致癌健康年风险分别为6.33×10-7和4.42×10-6,比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化学有害物最大可接受水平(5×10-5)低约1~2个数量级,说明可以安全饮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1. 黑茶香气化学研究进展
    何华锋, 朱宏凯, 董春旺, 叶阳, 桂安辉, 高明珠
    茶叶科学    2015, 35 (2): 121-129.   DOI: 10.13305/j.cnki.jts.2015.02.003
    摘要411)      PDF(pc) (674KB)(323)   
    黑茶是我国独有的茶类,独特的渥堆工艺形成了其陈纯的香气特征。本文详尽综述了近年来黑茶香气化学研究的进展,从黑茶香气成分的化学特性方面归纳出甲氧基苯类和烯醛类化合物是黑茶独特香型的特征成分,分析了渥堆、干燥、贮藏等主要加工工艺对黑茶香气品质的影响,讨论了微生物对黑茶香气形成的影响,并指出了原料、香气提取方式等对黑茶香气分析的影响;最终提出黑茶特征性香气成分的鉴定与表征,香气骨架分子官能团的转化机理,以及微生物对香气形成的参与机制应是今后黑茶香气研究的难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82. 茉莉花茶特征香气成分研究
    安会敏, 欧行畅, 熊一帆, 张杨波, 李娟, 李勤, 李骞, 李适, 黄建安
    茶叶科学    2020, 40 (2): 225-237.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2.009
    摘要827)      PDF(pc) (521KB)(323)   
    茉莉花茶是我国特有的再加工茶,香气是决定茉莉花茶品质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绿茶素坯和茉莉花茶的挥发性成分定性定量,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 structu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香气活度值法(Odor activity value,OAV)筛选茉莉花茶的特征香气成分,并探究其对花茶品质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绿茶素坯与茉莉花茶中共鉴定出7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茉莉花茶的特征香气成分有13种,分别是3-己烯-1-醇、苯甲醇、芳樟醇、苯乙醇、乙酸叶醇酯、苯甲酸甲酯、乙酸苄酯、水杨酸甲酯、顺式-3-己烯基异戊酸酯、2-氨基苯甲酸甲酯、顺式-3-己烯基苯甲酸酯、吲哚和α-法呢烯;苯乙醇与茉莉花茶品质相关性较低,其余12种特征香气成分与茉莉花茶品质相关性较强(r≥0.84)。该研究结果为茉莉花茶品质的评定、调控和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3. 香茅草挥发物及其主要成分对3种茶树病原真菌的抑制性研究
    杨文, 刘惠芳, 陈瑶, 苏生, 李天兴, 刘垚果, 周玉锋
    茶叶科学    2020, 40 (2): 269-278.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2.013
    摘要516)      PDF(pc) (421KB)(322)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质谱联用仪检测了香茅草鲜草茎和叶的挥发成分,分析确定了香茅草鲜草茎和叶中共51种挥发成分,主要成分为柠檬醛[包含(E)-柠檬醛与(Z)-柠檬醛]和香叶醇,茎中相对含量分别为81.39%(58.48%和22.91%)和4.79%;叶片中相对含量分别为78.50%(51.63%和26.87%)和3.68%。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柠檬醛和香叶醇分别对茶树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heae)、褐芽病病原菌(Phoma adianticola)的抑制活性。活性初测结果表明,500 mg·L-1处理96 h,两种成分对供试轮斑病病原菌抑制率均低于56%;而对供试茶炭疽病和褐芽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均可达100%。进一步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柠檬醛对茶炭疽病和褐芽病病原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分别为(230.56±3.49) mg·L-1和(124.79±10.29) mg·L-1;香叶醇对两种病原菌的EC50值分别为(238.38±5.51) mg·L-1和(115.38±10.96) mg·L-1。本研究初步明确了香茅草鲜草挥发成分及其对茶树病害病原菌抑制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为茶园种植香茅草具有潜在防病害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4. 普洱茶贮藏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品质变化的研究
    龚淑英, 周树红
    茶叶科学    2002, 22 (01): 51-56.   DOI: 10.13305/j.cnki.jts.2002.01.011
    摘要272)      PDF(pc) (42KB)(322)   
    将成品普洱茶在不同条件下贮藏,分析其茶多酚、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和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时茶叶含水量和周围环境温度升高,最佳品质出现时间提前,55℃/12%的处理最佳品质出现在贮藏45天左右,37℃/9%的处理最佳品质出现在贮藏135天左右,处理后感官品质明显优于对照。茶多酚、可溶性糖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贮藏温度提高而下降,且茶叶含水量高者下降幅度大。氨基酸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贮藏温度提高而下降,但与茶叶含水量相关性不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5)
    85.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研究生招生方向介绍
    茶叶科学    2002, 22 (01): 61-.  
    摘要194)      PDF(pc) (15KB)(32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6. 茎点霉真菌Phoma adianticola引起的一种茶树新病害
    杨文, 陈瑶, 陈小均, 姚雍静, 周玉锋
    茶叶科学    2016, 36 (1): 59-67.   DOI: 10.13305/j.cnki.jts.2016.01.008
    摘要329)      PDF(pc) (1328KB)(321)   
    对一种引起茶树芽头褐变的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研究。通过柯赫氏法则,成功分离得到了致病菌株。菌株PDA培养条件下的形态学和rDNA-ITS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此病原菌为茎点霉属真菌。按照茎点霉属真菌鉴定程序开展了鉴定研究。此菌在OA和MA培养基上培养7 d后,菌落平均直径6.0~6.4 cm;分生孢子器圆球形,具孔口,器外壁光滑或有菌丝附着;分生孢子橄榄球形,无隔,多数具2个游球,大小为4.9~6.3 μm×2.1~2.8 μm;NaOH颜色反应呈黄绿色。根据上述特征,初步鉴定此病原菌为Phoma adianticola。由P. adianticola引起的茶树芽头褐变可能是茶树的一种新病害。根据此菌侵染后的症状,暂将其表述为茶树褐芽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7. 萎凋温度对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和酶活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
    滑金杰, 袁海波, 王伟伟, 江用文, 刘千录, 陈根生, 汪芳
    茶叶科学    2015, 35 (1): 73-81.   DOI: 10.13305/j.cnki.jts.2015.01.014
    摘要317)      PDF(pc) (615KB)(321)   
    以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设置20、28、36℃ 3个萎凋温度梯度,取不同含水率的萎凋叶,测定茶多酚、氨基酸、黄酮、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等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酶活,并对后续加工叶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测定,研究萎凋温度对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过程鲜叶含水率的逐渐下降,茶多酚、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等含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36℃和28℃处理下茶多酚含量无显著差异,均高于20℃处理,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氨基酸和黄酮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处理间36℃>28℃>20℃;CO2释放量总体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以36℃处理样的释放量相对最大;多酚氧化酶活性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过氧化物酶活性呈上升趋势,且均以28℃处理酶活性最高。成品茶中28℃处理样的茶黄素、茶红素、茶多酚等含量最高,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28℃处理样的汤色、滋味等得分最高,品质最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8. 儿茶素呈味特性及其感官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张英娜, 嵇伟彬, 许勇泉, 尹军峰
    茶叶科学    2017, 37 (1): 1-9.  
    摘要355)      PDF(pc) (736KB)(320)   
    滋味是茶汤最重要的品质特征,绿茶茶汤滋味主要由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金属离子等共同作用形成。多酚类是绿茶茶汤中最主要的滋味物质,儿茶素又是多酚类物质的主体成分。儿茶素组分是茶汤苦味与涩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不同儿茶素种类和含量的组合形成了茶汤不同的苦涩味强度,并影响茶汤整体风味。现阶段对于茶汤滋味评价主要是采用人体感官分析,感官分析在食品风味评价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本文就绿茶茶汤中儿茶素呈味特性、滋味物质间互作及滋味物质感官分析方法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完善儿茶素呈味及其互作理论体系,为感官分析方法在滋味物质呈味特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89. 红茶加工过程香气变化研究进展
    刘飞, 王云, 张厅, 唐晓波, 王小萍, 李春华
    茶叶科学    2018, 38 (1): 9-19.   DOI: 10.13305/j.cnki.jts.2018.01.002
    摘要521)      PDF(pc) (772KB)(320)   
    香气是红茶的重要品质特征,可直接影响品饮者对茶叶等级划分的直观判断。加工过程中,来自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水解、类胡萝卜素降解、脂肪酸降解、美拉德反应及焦糖化反应等生成的不同种类、比例的挥发性化合物综合作用使红茶表现出丰富多样的香型。本文就红茶加工中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重要工序对香气的影响进行综述,并对红茶香气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90. 我国茶树蓑蛾区系与发生
    张汉鹄, 韩宝瑜
    茶叶科学    1997, 17 (02): 171-176.   DOI: 10.13305/j.cnki.jts.1997.02.002
    摘要312)      PDF(pc) (100KB)(320)   
    我国茶树蓑蛾类害虫已达11属20种。除雄蛾外,其它虫态终生负囊,聚集发生,形成“危害中心,常致局部茶丛受害光秃。常见种大都一年发生1代,只茶蓑蛾与茶小蓑蛾一年2代。多以非老熟幼虫越冬,仅大蓑蛾以老熟幼虫、黑肩蓑蛾以卵越冬。非老熟幼虫早春复苏早而贪食,常造成冬芽殆尽,春茶局部绝收。气候雨湿和天敌可对蓑蛾产生明显的自然控制。文中还就其地理分布、形态鉴别进行了阐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91. 名优绿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
    尹军峰, 许勇泉, 袁海波, 余书平, 韦坤坤, 陈建新, 汪芳, 吴荣梅
    茶叶科学    2009, 29 (2): 102-110.   DOI: 10.13305/j.cnki.jts.2009.2.004
    摘要390)      PDF(pc) (289KB)(319)   
    以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进行连续摊放(水分78%~61%)处理,取不同含水率摊放叶,分别进行液氮速冻和冷冻干燥,测定茶多酚、儿茶素各组分、氨基酸及各游离组分、咖啡碱、叶绿素、维生素C及可溶性总糖等含量,研究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摊放时间的增加,茶鲜叶中含水率下降逐渐加快,干物质质量下降;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现前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的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逐渐下降,鲜叶和摊放叶中检测不到没食子酸儿茶素(GC);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不同游离组分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咖啡碱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叶绿素和维生素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摊放过程中茶鲜叶不同生化成分具有不同的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为提高名优绿茶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3)
    92. 近红外技术在茶叶上的研究进展
    周健, 成浩, 王丽鸳
    茶叶科学    2008, 28 (4): 294-300.   DOI: 10.13305/j.cnki.jts.2008.04.008
    摘要503)      PDF(pc) (383KB)(318)   
    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近红外检测分析技术在茶叶上的研究的进展情况,分析了目前近红外技术与其他检测分析相比存在的优缺点及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对近红外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前景和方向作出了展望,为近红外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6)
    93. 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研究
    吕海鹏, 林智, 谷记平, 郭丽, 谭俊峰
    茶叶科学    2007, 27 (2): 104-110.   DOI: 10.13305/j.cnki.jts.2007.02.002
    摘要458)      PDF(pc) (484KB)(317)   
    以普洱茶及其提取物的柱层析组分、以及晒青毛茶渥堆加工过程样等为试验对象,研究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含量、晒青毛茶渥堆加工过程中没食子酸的变化规律以及没食子酸与普洱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普洱茶中没食子酸的平均含量为9.01βmg/g,但不同样品间含量差异比较大;晒青毛茶渥堆加工过程中没食子酸的含量遵循着先上升而后下降的变化规律;没食子酸富集的柱层析组分表现出了比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1)
    94. 钙离子对绿茶浸提茶汤理化与感官品质的影响
    许勇泉, 陈根生, 钟小玉, 汪芳, 杨宇宙, 袁海波, 尹军峰
    茶叶科学    2011, 31 (3): 230-236.   DOI: 10.13305/j.cnki.jts.2011.03.010
    摘要373)      PDF(pc) (361KB)(316)   
    研究了含不同质量浓度钙离子(0~100mg/L)的水对绿茶浸提茶汤的理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钙离子质量浓度的升高,浸提茶汤浊度增加,pH值下降;总固形物和氨基酸含量呈增加趋势,茶多酚和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而咖啡碱和黄酮化合物含量差异不显著;儿茶素EGC含量呈增加趋势,C、EGCG、GCG、ECG及CG含量都呈下降趋势,EC含量差异不显著;Al3+、Cu2+、Na+、Zn2+含量呈下降趋势,而K+、Mg2+、Mn2+含量呈增加趋势;茶汤感官品质下降,逐渐变浑浊,熟闷味加重,苦涩味增加。钙离子主要通过参与冷后浑形成、诱导儿茶素组分异构化及氧化分解反应等作用影响茶汤品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95. 茶树等植物中嘌呤生物碱代谢研究进展
    周晨阳, 金基强, 姚明哲, 陈亮
    茶叶科学    2011, 31 (2): 87-94.   DOI: 10.13305/j.cnki.jts.2011.02.002
    摘要316)      PDF(pc) (464KB)(314)   
    咖啡碱等嘌呤生物碱分布于自然界多种植物中,由于过量摄入咖啡碱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因此对嘌呤碱代谢进行调控,培育低咖啡碱植物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嘌呤生物碱在不同属种植物中的分布、生物合成与降解的主要路径及非主要路径、参与嘌呤碱代谢的酶及相应编码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并对培育低咖啡碱茶树品种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努力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96. 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探析——以茶礼、茶俗、茶艺、茶事艺文为例
    周智修, 薛晨, 阮浩耕
    茶叶科学    2021, 41 (2): 272-284.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406.001
    摘要558)      PDF(pc) (555KB)(314)   
    茶礼、茶俗、茶艺、茶事艺文等互为影响,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茶文化体系的主体,成为其精神内核的重要载体。尝试以茶礼、茶俗、茶艺、茶事艺文为例,剖析其历史形成及形态;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凝练出其精神内核为“和、敬、清、美、真”,实现从物质层面至精神层面的升华。旨在传承中华茶文化,弘扬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对引导人们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7. 白茶提取物对纳米SiO2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朴秀美, 金恩惠, 陈兴华, 王千潮, 何普明, 屠幼英
    茶叶科学    2020, 40 (2): 157-164.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2.002
    摘要439)      PDF(pc) (5033KB)(312)   
    硅肺是吸入SiO2粉尘引起的以肺间质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探讨了白茶提取物对纳米SiO2诱导大鼠肺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毫银针提取物组、白牡丹提取物高和低剂量组、EGCG组共6个组,每组9只大鼠。除正常组外的其余5个组采用非暴露式气管插管方法造模纳米SiO2粉尘(80 mg·mL-1),每天以灌胃方式给予药物两周之后,检测肺组织中羟脯氨酸(HYP)、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以及肺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白茶提取物各处理组及EGCG组病理形态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白毫银针提取物组的效果最佳。白茶提取物各处理组与EGCG组的大鼠肺NO含量和炎症因子IL-6都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GSH-Px活力高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白牡丹提取物对降低NO含量和升高GSH-Px活力效果最好;本研究表明,白茶提取物对于纳米SiO2引起的大鼠肺纤维化氧化应激损伤具有有效的减缓和修复作用,主要与其抗氧化作用和抑制炎症反应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8. PCA和PLS-DA用于晒青毛茶级别分类研究
    刘彬球, 陈孝权, 吴晓刚, 张偎, 王子浩
    茶叶科学    2015, 35 (2): 179-184.   DOI: 10.13305/j.cnki.jts.2015.02.011
    摘要802)      PDF(pc) (910KB)(312)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对晒青毛茶进行级别分类,并通过统计分析找出重要理化成分。结果表明:PCA和PLS-DA均可以直观地对晒青毛茶级别进行分类,其中能够稳定地分类出3级毛茶,而难以将6级和9级毛茶明显地分类。通过PCA载荷图(Loadings plot)和PLS-DA变量重要性因子(Variable important for the projection,VIP)分布图可得出氨基酸含量为级别分类的重要理化成分,其中赖氨酸(Lys)、脯氨酸(Pro)和苯丙氨酸(Phe)是对级别分类最重要的3种氨基酸组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99. 不同粒径抹茶粉体物化特性研究
    张惠, 王会芳, 刘艳艳, 范正荣, 张正竹, 刘政权
    茶叶科学    2019, 39 (4): 464-473.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12
    摘要644)      PDF(pc) (870KB)(310)   
    以物化特性为指标,利用生产型球磨机将碾茶进行超微粉碎,得到中值粒径为117.094、60.176、40.041、30.646、25.282、21.090、19.199、14.209 µm的抹茶,探究不同粒径下抹茶的物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粉体粒径逐渐减小,细胞破碎程度显著增加,但茶粉主要成分的官能团结构并未见改变;当粒度细化到一定程度后,比表面积和表面能增大,颗粒处于能量不稳定状态,易发生粘附及团聚现象;粉体的容重减小,这与粉体的孔隙率增大有关;由于茶样比表面积增大,粉体内部物质暴露,使得水分有所减少,总含水量降低;茶粉亮度逐渐升高,绿度增加;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样品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等物质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抗坏血酸和EGCG等物质含量呈现减少的趋势。以上结果表明,超微粉碎过程对抹茶的物化特性总体影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0. 不同供钾水平对茶树幼苗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林郑和, 钟秋生, 陈常颂, 陈志辉, 游小妹
    茶叶科学    2013, 33 (3): 261-267.   DOI: 10.13305/j.cnki.jts.2013.03.013
    摘要339)      PDF(pc) (617KB)(309)   
    以10月龄扦插“瑞香”茶苗[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cv. Ruixiang]为试验材料,通过沙培试验,设5个K浓度(0、100、200、600、2β000βμmol/L),每周施肥3次,处理后24周,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缺钾时茶树叶片CO2同化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等都显著下降,而胞间CO2浓度显著增加;缺钾条件下茶树生物量、叶片钾含量、叶绿素等都显著下降。当供钾浓度为0、100βμmol/L时(叶片钾含量6.63βmg/g、6.85βmg/g),茶树出现缺钾症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101. 茶叶有效成分对黑色素形成的抑制作用
    王蔚, 陈琳, 王伟伟, 张建勇, 江和源
    茶叶科学    2021, 41 (1): 7-18.   DOI: 10.13305/j.cnki.jts.20201209.002
    摘要519)      PDF(pc) (15038KB)(309)   
    黑色素是一种高分子生物色素,皮肤的颜色由黑色素的合成类型、累积量、黑素小体的再分布及降解决定。太阳紫外线辐射是导致黑色素形成过多的最常见因素。黑色素虽能保护皮肤细胞免受紫外线损伤,但异常积累将会导致黑色素紊乱疾病的发生。因此开发绿色、安全、高效的植物来源的黑色素抑制剂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不少研究表明茶叶提取复合物或茶叶单体成分可明显降低酪氨酸酶活性,减缓黑色素细胞的生长增殖、浸润、转移,抑制皮肤癌发生等。通过对茶叶有效成分在非细胞酪氨酸酶测试系统、细胞测试系统、动物模型以及人体皮肤中抑制黑色素形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充分挖掘茶叶中主要有效成分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及其相应的作用机制,开发一种安全高效的黑色素合成抑制剂,并为实现茶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茶产业附加值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2. 茶多酚对肾病的作用及其机理
    胡秀芳, 张高亮, 杨贤强
    茶叶科学    2002, 22 (02): 98-104.   DOI: 10.13305/j.cnki.jts.2002.02.002
    摘要291)      PDF(pc) (419KB)(308)   
    本文对茶多酚治疗肾病的作用及其机理进行了综述。免疫及其介导的炎症反应与活性氧是引发肾病的重要因素,作为良好的免疫调节剂和活性氧清除剂,茶多酚对免疫和活性氧引起的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茶多酚既可通过抗氧化而抑制肾病的发生,同时还通过调节血液流变学特性而控制肾病的进展和恶化,这种对肾病发生和进展的双重抑制是茶多酚有效预防和治疗肾病的重要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
    103. 3种改良剂对强酸性高硒茶园土壤硒有效性调控效果与机理
    谢珊妮, 宗良纲, 张琪惠, 戴荣波, 潘含岳, 原强
    茶叶科学    2017, 37 (3): 299-307.  
    摘要291)      PDF(pc) (978KB)(307)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3种改良剂(秸秆生物质炭、钙镁磷肥和蚯蚓液态肥)及其不同配施方式对强酸性高硒茶园土壤硒有效性的调控效果与机理。模拟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土壤pH值和降低交换态铝含量,同时显著提高有效硒含量。形态分析结果表明,硒由有机结合态向可溶态转化,从而增加土壤有效硒含量;铝由交换态向有机配位态转化,土壤潜性酸度降低,进一步增强硒的有效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秸秆生物质炭和钙镁磷肥的不同配施方式均能有效抑制茶园土壤进一步酸化,显著提高土壤硒有效性及茶叶硒含量,其中同时施用秸秆生物质炭和钙镁磷肥再错时配施蚯蚓液态肥的效果最佳。本研究可为酸性富硒土壤地区开发富硒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4. Miang茶(一种泰国发酵型茶)及其饮食
    BOUPHUNTunyaluk, 胥伟, 姜依何, 朱旗
    茶叶科学    2017, 37 (6): 645-652.  
    摘要989)      PDF(pc) (1011KB)(307)   
    Miang茶是泰国北部地区居民一类传统日常食用的腌茶,是一种将茶树鲜叶通过腌制发酵的方法制得的食品。文章回顾了该茶的历史,论述了该茶的采摘与加工工艺,简述了亚洲相关国家如中国、日本、老挝、缅甸等地的腌茶,论述了Miang茶在泰国北部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经济价值。探讨了这种天然的发酵类茶的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种类及相关菌群对人体健康的益处。最后论述了该茶所面临的挑战,以期为Miang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5. 间套作功能植物对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史凡, 黄泓晶, 陈燕婷, 陈李林
    茶叶科学    2022, 42 (2): 151-16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2.011
    摘要426)      PDF(pc) (1493KB)(307)   
    合理间套作功能植物是茶园生境管理的主要措施之一,能够遮光保温、保持水土、增肥促长、保持微域环境稳定;还能吸引天敌、驱避害虫,减轻茶园病虫草为害,有助于茶叶提质增效。但不合理的间套作会破坏茶园微域环境和争夺养料,进而影响茶树生长。通过综述近年来在茶园间套作功能植物及其对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方面的文献,主要包括茶园常见功能植物的种类、作用方式、功效和常见问题,以及间套作功能植物对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对病虫草害的调控作用;以期为应用间套作措施促进茶园病虫草害的综合调控和提升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6. 用SSR分子标记研究茶组植物种间亲缘进化关系
    王丽鸳, 刘本英, 姜燕华, 段云裳, 成浩, 周健, 唐一春
    茶叶科学    2009, 29 (5): 341-346.   DOI: 10.13305/j.cnki.jts.2009.5.003
    摘要314)      PDF(pc) (225KB)(306)   
    本研究利用50对来自茶系的SSR引物对41份茶组资源进行PCR扩增,研究不同类型SSR引物的通用性和多样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茶系的SSR引物在茶组植物中的通用性高,其中EST-SSR通用性多态位点的比例达到60%。另外,利用SSR标记技术对茶组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不同位点在种间的等位基因数为2~6个,平均每个位点4.21个等位基因。通过UPGMA方法构建了茶组12个种的遗传进化关系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1)
    107. 茶树花多糖的修正系数蒽酮-硫酸检测新方法研究
    张星海, 许金伟, 周晓红, 虞培力, 屠幼英
    茶叶科学    2015, 35 (2): 151-157.   DOI: 10.13305/j.cnki.jts.2015.02.007
    摘要337)      PDF(pc) (562KB)(306)   
    建立一种茶树花多糖含量的修正系数蒽酮-硫酸检测方法。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普通蒽酮-硫酸检测多糖方法基础上,通过联用离子色谱检测技术,构建蒽酮-硫酸检测新方法的修正系数(f),实现茶树花多糖检测技术的快捷、准确和客观。研究表明,以半乳糖为标准对照品时修正系数f半乳糖=2.84,以葡萄糖为标准对照品时修正系数f葡萄糖=4.49。该方法稳定性好(RSD葡萄糖=1.7%,RSD半乳糖=1.0%)、精密度高(RSD葡萄糖=1.4%,RSD半乳糖=2.0%)、重复性强(RSD葡萄糖=3.2%,RSD半乳糖=2.5%)及加标回收率佳(回收率葡萄糖=91.3%~104.1%,回收率半乳糖=95.9%~104.4%)。用新方法测得3产地茶树花多糖含量分别为10.30%、10.07%及9.99%,高于常规蒽酮-硫酸法检测茶树花多糖值。茶树花多糖中单糖组分分析表明,以半乳糖为标准对照品检测茶树花多糖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08. L-茶氨酸改善慢性应激大鼠抑郁行为作用研究
    彭彬, 刘仲华, 林勇, 林海燕, 黄建安
    茶叶科学    2014, 34 (4): 355-363.   DOI: 10.13305/j.cnki.jts.2014.04.006
    摘要385)      PDF(pc) (826KB)(305)   
    研究L-茶氨酸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模型大鼠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抑郁大鼠模型,通过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明暗箱实验评估L-茶氨酸的抗抑郁作用效果;为了阐释其相关机理,本研究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了各组大鼠海马和皮层组织中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酮(CORT)的含量,同时也检测了大鼠血清和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度、横穿格数和直立次数、进入明箱中的大鼠数量以及停留的时间极显著降低,显示大鼠抑郁模型构建成功;而与模型组相比,灌胃低高两个剂量L-茶氨酸的大鼠抑郁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尤其高剂量都达到显著水平。同时,L-茶氨酸能显著提升大鼠海马和皮层中5-HT、NA的含量,降低ACTH,CORT的含量,上调大鼠血清和皮层中SOD和GSH-Px的活性,进一步表明了其抗抑郁的功效,其机制可能主要与促进单胺类递质分泌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6)
    109. 泰山茶园蜘蛛种类调查及优势种动态分析
    李巍巍, 刘玉, 张丽霞, 杨超
    茶叶科学    2012, 32 (4): 341-346.   DOI: 10.13305/j.cnki.jts.2012.04.008
    摘要389)      PDF(pc) (950KB)(302)   
    通过对泰山茶园进行定点定期调查,共采集蜘蛛1095头,经鉴定隶属13个科40个种,其中以游猎型类群最多,占蜘蛛总量的77.90%,结网型类群占21.91%。星豹蛛、遂宁獾蛛、黄栉足蛛和泰山隙蛛为泰山茶园的优势种,具有不同的年变化动态。泰山茶园全年皆有蜘蛛活动,数量以2月份最少,8月下旬最多,6~9月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110. EGCG与锌离子互作对前列腺癌细胞PC-3生长的影响
    陈勋, 于海宁, 沈生荣
    茶叶科学    2006, 26 (3): 219-224.   DOI: 10.13305/j.cnki.jts.2006.03.013
    摘要323)      PDF(pc) (302KB)(302)   
    本文采用MTT法研究了EGCG以及EGCG与锌离子相互作用对前列腺癌细胞PC-3生长的影响;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研究了锌离子及EGCG共存对PC-3细胞锌、镉离子吸收的影响;利用HPLC测定了锌离子对EGCG在PBS缓冲液与正辛醇,水与正辛醇体系中分配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EGCG能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细胞存活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锌离子能抑制PC-3细胞的生长,促进EGCG对PC-3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同时,锌离子能抑制PC-3细胞对镉离子的吸收,而EGCG有增强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
    111. 儿茶素酰基化修饰研究进展
    刘晓辉, 江和源, 张建勇, 袁新跃, 崔宏春
    茶叶科学    2009, 29 (1): 1-8.   DOI: 10.13305/j.cnki.jts.2009.1.001
    摘要320)      PDF(pc) (287KB)(300)   
    儿茶素因其独特和广泛的生物活性引起了研究者和公众的极大关注,但由于其脂溶性差、体内不稳定和生物利用度低等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本文就提高其应用特性的酰基化修饰及修饰后的生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作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4)
    112. 施用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王峰, 陈玉真, 吴志丹, 江福英, 张文锦, 翁伯琦, 尤志明
    茶叶科学    2017, 37 (1): 60-70.  
    摘要244)      PDF(pc) (875KB)(300)   
    氨挥发是土壤氮素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及氨挥发的影响,以期为评价生物质炭在茶园土壤中的应用提供科学数据。试验设不施氮肥(对照CK)、单施氮肥(B0N1, 225βkg·hm-2)、施8βt·hm-2生物质炭基础上增施氮肥(B1N1)、施16βt·hm-2生物质炭基础上增施氮肥(B2N1)4个处理,施氮量春季追肥、秋季追肥和冬季基肥比例为3︰3︰4,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测。结果表明,与B0N1处理相比,B1N1和B2N1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和有机碳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P<0.05),全氮量变化不显著(P<0.05);与B0N1处理相比,B1N1和B2N1处理土壤铵态氮平均含量降低了5.34%~12.59%,硝态氮平均含量增加了11.02%~36.54%,促进硝化作用。酸性茶园土壤氨挥发量为13.01~40.95βkg·hm-2,氨挥发损失率为7.29%~12.42%,冬季基肥期氨挥发损失量最大;施氮显著增加土壤氨挥发量(P<0.05),增施生物质炭则显著降低了氨挥发量(P<0.05),降幅为26.25%~28.21%。土壤铵态氮浓度是影响氨挥发的最主要因素,施用生物质炭降低了土壤铵态氮浓度,从而抑制了氨挥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13. 茶叶中原花青素研究进展
    高晨曦, 黄艳, 孙威江
    茶叶科学    2020, 40 (4): 441-453.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4.002
    摘要557)      PDF(pc) (517KB)(299)   
    原花青素是茶叶中一类重要的多酚类物质,也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近年来茶叶中含有的原花青素类物质(Proanthocyanidins,PAs)受到广泛关注。对茶树中原花青素类物质的研究有助于推进茶树生长过程中多酚类代谢途径研究,在茶叶生物化学基础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原花青素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原花青素与花青素的关系、茶叶中原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缩合机理、茶叶中原花青素的类型,以及在茶叶中的含量差异和应用现状,并探讨其研究利用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4. 茶树富集氟的特点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邢安琪, 武子辰, 徐晓寒, 孙怡, 王艮梅, 王玉花
    茶叶科学    2022, 42 (3): 301-315.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16.003
    摘要535)      PDF(pc) (876KB)(299)   
    茶树是一种超累积氟的植物,其体内的氟含量远远高于其他植物,却不表现氟中毒症状。氟不是茶树生长的必需元素,但在高氟胁迫下,氟可通过破坏茶树的细胞结构、抑制酶活性等影响其正常生长。通过阐述茶树吸收、富集氟及其累积/解毒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研究茶树氟累积和降氟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5. 基于ResNet卷积神经网络的绿茶种类识别模型构建
    张怡, 赵珠蒙, 王校常, 冯海强, 林杰
    茶叶科学    2021, 41 (2): 261-271.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2.008
    摘要670)      PDF(pc) (2020KB)(298)   
    绿茶是我国种类最多、产量最大的茶类,外形是其分类的重要依据。图像分类是计算机视觉的核心技术之一,但其在茶叶领域的应用较少,茶类识别仍依赖感官审评方法。采集8种常见绿茶(丽水香茶、信阳毛尖、六安瓜片、太平猴魁、安吉白茶、碧螺春、竹叶青和龙井)共1 713张图片,基于ResNet卷积神经网络,从识别模型的预测能力、收敛速度、模型大小和识别均衡性等角度探索了不同网络深度和不同优化算法的建模效果,最终选择ResNet-18结构、SGD优化算法,建立了区分8种绿茶的深度学习模型,其对复杂背景茶叶图片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0.99%,单张图片识别时间仅为0.098 s,模型大小为43.7 MB。本研究为构建茶叶视觉识别模型并应用于移动端提供了基础,为茶叶种类识别提供了一种快捷而高效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6. 不同茶树品种碾茶的品质分析
    毛雅琳, 汪芳, 尹军峰, 许勇泉
    茶叶科学    2020, 40 (6): 782-794.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6.007
    摘要575)      PDF(pc) (364KB)(294)   
    以常用于制作抹茶的8个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制成碾茶,分析其在感官品质、理化成分和色差方面的差异,并对碾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比值)与其滋味属性评分进行Pearson’s线性相关分析,结合滋味贡献度Dot(Dose-over-threshold)值分析,以期明确碾茶中的主要滋味贡献物质,探究不同品种碾茶间滋味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龙井43碾茶整体表现最佳,其外观色泽墨绿,有海苔香,茶汤滋味鲜爽,游离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最高、酚氨比最低,叶绿素含量高;薮北和奥绿次之。相关性分析发现,碾茶的鲜味主要与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等含量及酯型/非酯型儿茶素比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Dot值分析表明,EGCG和GCG是碾茶茶汤涩味主要贡献物质,咖啡碱、EGCG和GCG是苦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且茶汤涩味和苦味都以EGCG为最主要的贡献因子,单个氨基酸组分对茶汤鲜味的贡献度较低(Dot<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7. 茶树咖啡因合成酶基因RNA干涉表达载体构建
    张广辉, 梁月荣, 陆建良, 董俊杰
    茶叶科学    2006, 26 (4): 243-248.   DOI: 10.13305/j.cnki.jts.2006.04.002
    摘要420)      PDF(pc) (222KB)(294)   
    咖啡因合成酶(TCS)是茶树咖啡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催化7-甲基黄嘌呤转变为可可碱和可可碱转变为咖啡因。抑制TCS基因表达是培育低咖啡因茶树的最有效途径。用RT-PCR方法扩增茶树TCS基因的两个cDNA片段,并克隆入T-载体中。干涉载体和TCS基因片段的T克隆经限制性内切酶两次双酶切与连接,将两个TCS基因片段分别反向重复插入到干涉载体pFGC5941,构建了TCS基因的RNA干涉载体,分别命名为pFGC5941-TCS02和pFGC5941-TCS03。经PCR和DNA测序获得验证。TCS基因RNA干涉载体的构建为培育低咖啡因茶树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9)
    118. 中国茶园蜘蛛种类研究
    陈银方, 宋昌琪, 刘林敏, 叶火香, 吴林土, 徐火忠
    茶叶科学    2000, 20 (01): 59-66.   DOI: 10.13305/j.cnki.jts.2000.01.013
    摘要241)      PDF(pc) (2571KB)(294)   
    笔者于 1983- 1999年调查发现我国茶园蜘蛛共 2 7科 2 90种。本文报道了它们的学名、分布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8)
    119. 茶叶高氯酸盐污染及分析技术
    邓家军, 潘华, 张富生, 张莉, 曹芳, 张志芳, 陈俊松
    茶叶科学    2019, 39 (4): 372-381.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2
    摘要556)      PDF(pc) (295KB)(294)   
    高氯酸盐是茶叶中的一种新型污染物,对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人体健康和对外贸易构成了潜在风险,已引起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茶叶中高氯酸盐的来源及污染现状,介绍了茶叶中高氯酸盐的分析技术,以期为开展高氯酸盐环境化学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人体健康风险及其相关安全标准等方面的研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0. 基于EGCG,ECG和咖啡碱含量的乌龙茶产地鉴定
    曹琼, 苏欢, 宛晓春, 宁井铭
    茶叶科学    2018, 38 (3): 237-243.   DOI: 10.13305/j.cnki.jts.2018.03.003
    摘要510)      PDF(pc) (793KB)(294)   
    提出一种量化判定乌龙茶产地的方法。共收集主要乌龙茶产区闽南、闽北、广东和台湾等地的代表性乌龙茶样品130个,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其没食子酸、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等理化成分的含量。用遗传算法和连续投影算法筛选出重要的化合物,基于这些化合物指标分别用支持向量机、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及随机森林模型对闽南、闽北、广东和台湾4个产区的乌龙茶进行分类和预测。结果表明,用遗传算法筛选的3个化合物(咖啡碱、EGCG和ECG)结合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BPNN能够实现对4个产区乌龙茶的高效判别,且训练集和预测集的判别率分别为97.13%和98.34%。该研究结果能为乌龙茶产地的鉴别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1. 外源接种黄曲霉污染普洱茶安全性研究
    李亚莉, 邢倩倩, 涂青, 周红杰
    茶叶科学    2017, 37 (5): 513-522.  
    摘要390)      PDF(pc) (1179KB)(293)   
    以云南普洱茶为实验材料,外源接种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菌株于普洱茶原料及成品中,设未接种菌株普洱茶为对照,分别置于室温,湿度80%、温度30℃,湿度90%、温度30℃的恒温恒湿箱条件下存放,在第7天、14天、21天、28天分别取样以LC-MS/MS检测法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所有受试茶样中均未检测到黄曲霉毒素B1、B2、G1、G2,检出率为0。说明无论是室温还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被黄曲霉污染的普洱茶,经存放后,不会产黄曲霉毒素,就这一点而言普洱茶具有较高的饮用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122. 固相萃取和分散固相净化-串联质谱测定茶鲜叶和干茶中的农药残留
    杨洁, 周利, 余焕, 孙荷芝, 王新茹, 张新忠, 杨梅, 陈宗懋, 罗逢健
    茶叶科学    2020, 40 (3): 397-406.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3.010
    摘要522)      PDF(pc) (426KB)(293)   
    建立了茶鲜叶和干茶中9种农药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中的残留农药经乙腈提取,Florisil/GCB固相萃取柱和PSA/GCB分散固相联合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在0.005~1.000 mg·kg-1的添加水平下,目标农药在鲜叶和干茶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0.3%~103.9%,相对标准偏差(RSD)<20.0%。在0.005~2.000 mg·kg-1浓度范围,目标农药在鲜叶和干茶基质中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5 4。定量限(LOQ)为0.005 mg·kg-1。实际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能够满足农药多残留检测的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3. 高效液相色谱柱后光化学反应-荧光检测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
    赵浩军, 王坤, 杨卫花, 杨朝义
    茶叶科学    2013, 33 (3): 237-241.   DOI: 10.13305/j.cnki.jts.2013.03.001
    摘要400)      PDF(pc) (540KB)(292)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光化学反应器/荧光检测器测定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用乙腈水溶液(VV=86∶14)提取黄曲霉毒素B1,提取液经净化柱和黄曲霉毒素B1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在黄曲霉毒素B1标准溶液质量浓度为0.591~5.91βμg/L时,峰面积与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黄曲霉毒素B1的回收率为85.4%~98.9%(添加量分别为0.510βμg/kg、7.090βμg/kg和14.180βμg/kg),相对标准偏差为0.2%~1.8%,方法检出限为0.1βμg/kg。运用所建立方法对市售的8个茶样及加标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适合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
    124. 茶树种苗工厂化快速繁育技术
    成浩, 曾建明, 周健, 王丽鸳, 常杰, 葛滢, 袁海波, 谷保静, 张小飞
    茶叶科学    2007, 27 (3): 231-235.   DOI: 10.13305/j.cnki.jts.2007.03.009
    摘要268)      PDF(pc) (408KB)(291)   
    本文在全自动智能化温室内,按组培+温室培育和直接温室扦插培育两条技术路线,采用不同材料进行了茶树工厂化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以田间材料为组培起始物时,春季新梢第三腋芽萌发率最好,每周期增殖率可达2.75倍左右,成苗率在20%以上,直接移植生根率为成活小苗的90%左右。一年双季育苗试验表明,春夏季育苗在3月中旬开始,5个月后,茶苗高度达20.4±8.3βcm,练苗后移栽成活率近100%;秋冬季育苗在8~9月初开始,冬季完成根系建立,开春后达20βcm以上高度,练苗后移栽;施肥处理茶苗高度的增加量是不施肥对照的5.9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5. 我国古红土与茶叶生长
    陆景冈, 吴建军, 赵东, 唐根年
    茶叶科学    2006, 26 (2): 87-90.   DOI: 10.13305/j.cnki.jts.2006.02.002
    摘要477)      PDF(pc) (389KB)(289)   
    本文总结了全国网纹红土分布与长江以北大部茶树分布恰相符合;又分析了脱离于红壤带之外的山东日照茶区、西藏察隅茶区,其土壤都有古红土的影响,说明了是古红土促进了茶树生长。虽然古红土和现代红壤的关系,至今在科学上还未完全解决,但从实际出发,研究茶园土壤,古红土的影响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26. 我国茶园蜘蛛生态学研究进展
    高宇, 孙晓玲, 金珊, 张正群, 边磊, 罗宗秀, 陈宗懋
    茶叶科学    2012, 32 (2): 160-166.   DOI: 10.13305/j.cnki.jts.2012.02.001
    摘要364)      PDF(pc) (629KB)(289)   
    我国茶园中的蜘蛛资源十分丰富,是控制茶树害虫种群的重要天敌类群。茶园蜘蛛生态学研究是与茶园以蛛治虫的研究相应发展的。本文从蜘蛛类群与茶园主要害虫的种群动态关系、群落多样性、栽培和管理方式等对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生态因素对蜘蛛的影响、捕食行为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方面简述了近年来我国茶园蜘蛛生态学研究的新进展,并提出了蜘蛛化学生态学是未来茶园害虫防治的重要研究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127. 我国茶树尺蛾区系考查
    张汉鹄
    茶叶科学    2001, 21 (02): 157-160.   DOI: 10.13305/j.cnki.jts.2001.02.019
    摘要209)      PDF(pc) (124KB)(289)   
    我国危害茶树的尺蛾多达 4 0余种 ,分属 5亚科 2 9属。以霜尺蛾亚科居多 ,包括许多危害严重的种类 ,分布广泛。文中对常见 2 0种成虫和 9种幼虫列出鉴别检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128. 冠突散囊菌生长过程中几种胞外酶活性变化
    陈桂梅, 邓永亮, 黄亚亚, 张玥, 纪晓明, 周兴长, 胡歆
    茶叶科学    2013, 33 (4): 306-310.   DOI: 10.13305/j.cnki.jts.2013.04.003
    摘要490)      PDF(pc) (521KB)(287)   
    为探讨冠突散囊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胞外酶的情况,通过平板水解圈法和液体发酵培养法定性定量研究冠突散囊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产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脂肪酶的能力以及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固态培养条件下,淀粉平板和橄榄油脂平板培养基上可见明显的水解圈,而羧甲基纤维素钠平板、果胶平板和牛奶平板培养基上未见水解圈出现;液体发酵过程中,除未检测到脂肪酶外,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和果胶酶活性均呈一定的趋势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129. 茶树转录因子基因CsDREB-A4的克隆与温度胁迫响应的分析
    刘志薇, 熊洋洋, 李彤, 严雅君, 韩洪润, 吴致君, 庄静
    茶叶科学    2015, 35 (1): 24-34.   DOI: 10.13305/j.cnki.jts.2015.01.006
    摘要342)      PDF(pc) (2055KB)(287)   
    基于本实验室茶树品种迎霜的转录组数据,通过PCR方法从迎霜的DNA中克隆得到CsDREB-A4基因。分析显示,该基因含开放阅读框长708βbp,编码235个氨基酸,含有AP2/ERF家族转录因子典型的保守AP2结合域,并且与大豆、番茄、葡萄、拟南芥等的DREB转录因子有高度同源性。从进化树、亲/疏水性、无序化特性、二级和三级结构等方面进行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该转录因子属于AP2/ERF家族中的DREB亚族的A4组,大多数氨基酸属亲水性氨基酸,无序化特征比较明显,三级结构与AtERF1相似。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在迎霜、安吉白茶、云南十里香3个茶树品种中CsDREB-A4基因均受高温、低温诱导表达。在4℃处理下,在上述3个茶树品种中CsDREB-A4基因表达量均在24βh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的23、4、43倍,并且CsDREB-A4基因在迎霜和云南十里香中均比安吉白茶的基因表达上调时间更长,上调程度更大。在38℃处理下,CsDREB-A4基因在迎霜和云南十里香中表达受抑制,均只在8βh时表达量高于对照,而在安吉白茶中表达量显著增加,在12βh时高达对照的2β720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0. 浙江省“十大名茶”感官品质分析及风味轮的构建
    张颖彬, 金寿珍, 王国庆, 于良子, 周苏娟, 刘新, 鲁成银
    茶叶科学    2015, 35 (3): 225-232.   DOI: 10.13305/j.cnki.jts.2015.03.004
    摘要546)      PDF(pc) (742KB)(287)   
    研究收集了浙江省特别荣誉名茶西湖龙井和浙江省十大名茶2013年不同等级的78个样品,进行感官审评与理化分析。感官审评发现,浙江省“十大名茶”随着等级下降,茶叶风味品质逐渐降低,级差明显。对不同样品的理化成分按照等级进行一般判别分析,趋势较好。文章对浙江省“十大名茶”的香气、滋味类型,香气和滋味中的缺陷类型与数量进行了归纳与统计。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浙江省“十大名茶”品质特征,对各个名茶的香气、滋味类型进行了解析与重构,首次绘制完成了浙江省“十大名茶”香气、滋味风味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1. 茶园土壤酸化成因及改良措施研究和展望
    樊战辉, 唐小军, 郑丹, 杨琴, 陈光年, 李晓文, 孙家宾
    茶叶科学    2020, 40 (1): 15-25.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117.006
    摘要727)      PDF(pc) (364KB)(287)   
    由于茶园自身及外在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茶园土壤酸化趋势日益严重。茶园土壤酸化表现为土壤结构性变差、肥力降低及重金属含量增加,进而影响到茶树的生长发育,降低茶叶的品质,甚至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严重威胁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回顾并梳理了近年来茶园土壤酸化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了茶园土壤酸化的成因、危害及改良措施,并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2. 论唐宋茶诗词中茶之审美意象
    朱海燕, 刘仲华, 刘德华, 施兆鹏
    茶叶科学    2008, 28 (2): 152-156.   DOI: 10.13305/j.cnki.jts.2008.02.014
    摘要355)      PDF(pc) (242KB)(284)   
    现代社会中,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愈益密切,茶文化的影响愈益深远,茶文化的研究再次掀起高潮。另辟奚径,以美学作为切入点,综合运用茶学、诗学、史学、美学等知识,以诸多优美的唐宋茶诗词为研究材料,解析诗中所表达的茶之形色、香、味美,生动地描绘了茶至清至洁、至真至善之审美意象,丰富了诗词研究题材与内容,填补了茶诗美学研究的空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133. 茶叶种类及添加量对皮蛋品质的影响
    刘焱, 罗灿, 欧阳元, 杜金平
    茶叶科学    2013, 33 (2): 116-124.   DOI: 10.13305/j.cnki.jts.2013.02.001
    摘要536)      PDF(pc) (738KB)(282)   
    以鲜鸭蛋为原料,采用浸泡腌制法,研究皮蛋腌制料液中添加的茶叶种类及其添加量对皮蛋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3%的红茶,皮蛋的离壳性好,蛋清呈透明红褐色,弹性好,咀嚼度高,蛋黄墨绿色,小溏心,色层明显且均匀,口感好,pH值及总碱度均符合国标要求,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134. 施肥结构对茶园土壤氮素营养及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朱旭君, 王玉花, 张瑜, 肖润林, 黎星辉
    茶叶科学    2015, 35 (3): 248-254.   DOI: 10.13305/j.cnki.jts.2015.03.007
    摘要336)      PDF(pc) (545KB)(280)   
    通过设置施氮水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比双因素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结构对茶园土壤有机质和氮素营养、春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各种施肥处理均能有效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且均在900βkg·hm-2的施氮水平下75%有机肥+25%化肥处理效果最为显著;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春茶芽叶密度、百芽重等产量指标;有机肥比例高于25%的氮素处理能显著提高春茶的品质指标,有机肥比例50%以上时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135. 贵州东部地区茶树害虫名录
    戴轩
    茶叶科学    1997, 17 (01): 33-42.   DOI: 10.13305/j.cnki.jts.1997.01.006
    摘要264)      PDF(pc) (131KB)(280)   
    在贵州东部地区已查明的茶树害虫种类,计2个纲、11个目、79个科、292种,并记述了每种的地理分布和危害部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
    136. 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17种游离氨基酸
    杨卫, 鲜殊, 李大祥, 宛晓春
    茶叶科学    2011, 31 (3): 211-217.   DOI: 10.13305/j.cnki.jts.2011.03.008
    摘要473)      PDF(pc) (387KB)(280)   
    采用邻苯二甲醛作为柱前衍生化试剂,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优化了色谱条件,实现对茶汤中17种一级氨基酸的精确定性和定量分析。17种氨基酸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RSD分别在0.02%~0.70%与0.11%~1.15%之间,经方法学考察,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0)
    137. 灵隐寺与少林寺禅茶文化的比较研究
    马晓俐
    茶叶科学    2012, 32 (6): 559-564.   DOI: 10.13305/j.cnki.jts.2012.06.005
    摘要370)      PDF(pc) (514KB)(279)   
    目前文化界、茶学界等多个学科和领域都对“禅”、“禅茶”以及“禅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笔者对河南和浙江茶文化与经济等多方面的了解,加之近年来对佛学的学习,就灵隐寺和少林寺在茶事活动、禅茶文化传播、信众信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做了调研,据此分析两寺在禅茶文化方面所作贡献的相同与差异,并作简要归纳与总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138. 中国茶树的粉虱新记录——粉背刺粉虱(半翅目:粉虱科)
    王吉锐, 穆丽霞, 杜予州, 徐志宏
    茶叶科学    2016, 36 (4): 427-431.   DOI: 10.13305/j.cnki.jts.2016.04.011
    摘要525)      PDF(pc) (994KB)(279)   
    记述了茶树上一新记录粉虱——粉背刺粉虱Aleurocanthus inceratus Silvestri,该种亚缘区有11对长度一致的刺毛,其中头胸部5对;在背面中区头胸部有刺毛9对;腹部背面中区有14对,纵向分列3排;管状孔近圆形,盖瓣心形,尾沟不明显。统计了茶树上的9种粉虱即山茶褶粉虱Aleurotrachelus camelliae (Kuwana)、杨梅类伯粉虱Parabamisia myricae (Kuwana)、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番石榴白棒粉虱Aleuroclava psidii Singh、流苏子瘤粉虱Aleuroclava thysanospermi (Takahashi)、归亚瘤棒粉虱Aleuroclava guyavae (Takahashi)、杜鹃穴粉虱Aleurolobus rhododendri Takahashi、柑橘裸粉虱Dialeurodes citri (Ashmead)和粉背刺粉虱Aleurocanthus inceratus Silvestri,根据其伪蛹特征编制了茶树上粉虱分类检索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9. 基于SCoT标记的福建茶树品种(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林伟东, 陈志丹, 孙威江, 杨如兴
    茶叶科学    2018, 38 (1): 43-57.   DOI: 10.13305/j.cnki.jts.2018.01.005
    摘要368)      PDF(pc) (1363KB)(279)   
    利用SCoT标记对福建茶树资源进行分析,构建适用于福建茶树资源SCoT-PCR扩增体系。从38条SCoT引物中筛选出的16条多态性引物,构建了55份茶树品种(系)的SCoT标记指纹图谱。对55份材料共扩增出219条条带,多态性条带为216条,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3.8条,多态性比率PPB为93.15%,55份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Genetic similarity, GS)介于0.49~0.85,平均为0.67。SCoT标记分析55份供试材料共两个群体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93,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4,Nei基因多样性为0.32,香农指数Shannon为0.48,遗传分化Gst为0.067,基因流Nm为7.01。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4处,将55份茶树资源分成2大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0. 氮素转化菌对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韩晓阳, 张丽霞, 黄晓琴, 董玉惠, 李智, 尚涛
    茶叶科学    2015, 35 (5): 405-414.   DOI: 10.13305/j.cnki.jts.2015.05.001
    摘要329)      PDF(pc) (830KB)(278)   
    为了研究氮素转化菌对茶树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本试验以山东泰安2年生茶树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枯草芽孢杆菌(T1)和褐球固氮菌(T2)两个接种处理,以不接种为对照(CK)。采用培养计数法与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RFLP),测定不同时期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固氮菌、硝化细菌的数量及接种后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同时测定接种后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60βd后T1和T2处理细菌数量显著高于CK,但对真菌及放线菌的影响不显著。整个试验过程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高于CK,氨化细菌以T1处理最多,固氮菌以T2处理最多,硝化细菌数量始终是CK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基于T-RFLP图谱分析,与对照组相比,菌剂组均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各物种在数量上的均匀程度变大。在土壤养分方面,T1、T2菌剂处理组铵态氮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硝态氮含量低于对照。在速效P方面,T1、T2含量比CK分别显著提高了8%、25%。在速效K方面,T1、T2含量显著高于CK,提高了15%和11%。枯草芽孢杆菌和褐球固氮菌菌剂改善了茶树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壤养分,表现出正面效应,是一种生态安全性较高的生物菌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141. 茶叶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陈萍, 邱培, 程浩, 周盈, 龚淑英
    茶叶科学    2015, 35 (5): 458-464.   DOI: 10.13305/j.cnki.jts.2015.05.008
    摘要491)      PDF(pc) (592KB)(278)   
    血小板活化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抗血小板药物能够在不同水平阻断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级联反应。临床医学和动物实验证实,茶叶及有效成分对血小板活化具有抑制作用,在抗血栓活性上表现出一定的构效关系。本文从饮茶及茶叶成分对血小板聚集、血栓、凝血系统等方面的体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茶叶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不同作用机理,有助于系统阐明茶叶抗血栓、预防心血管疾病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42. 乌龙茶做青期间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
    禹利君, 史云峰, 杨伟丽, 王若仲
    茶叶科学    2001, 21 (02): 130-133.   DOI: 10.13305/j.cnki.jts.2001.02.012
    摘要244)      PDF(pc) (95KB)(278)   
    以毛蟹的三、四叶梢为原料 ,通过对乌龙茶新工艺加工过程中多酚氧化酶 (PPO)、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研究 ,发现在做青过程中 ,整叶的PPO活性、POD活性分别呈低→高→低和高→低→高的变化规律 ;整叶叶缘的PPO活性呈高→低→高的变化规律 ,POD活性呈低→高→低的变化规律 ;整叶叶芯的PPO活性、POD活性分别呈依次减弱和依次增强的变化规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8)
    143. 茶组植物的分类历史与思考
    杨世雄
    茶叶科学    2021, 41 (4): 439-453.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4.001
    摘要548)      PDF(pc) (863KB)(278)   
    茶组植物是重要的经济植物,也是山茶属内分类学问题最多的类群,由于形态性状的多样性和连续性,其组的分类学范围和物种的界定均存在不少的争议。系统地回顾了茶组植物分类的历史,并基于植物分类学者的立场,对造成茶组植物分类学混乱的原因及如何改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4. 茶树富集铝的特点及耐铝机制研究进展
    黄丹娟, 毛迎新, 陈勋, 谭荣荣, 王红娟, 王友平, 龚自明
    茶叶科学    2018, 38 (2): 125-132.   DOI: 10.13305/j.cnki.jts.2018.02.002
    摘要446)      PDF(pc) (663KB)(275)   
    茶树是一种富集铝的植物,体内的铝含量远远高于其他植物,却不表现出受害症状。本文对铝在茶树中的吸收、运输形式,铝在茶树中的含量和分布特点,铝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茶树耐铝机制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简要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5. 一种毛尖茶叶多糖MTP06的提取分离及其活性测定
    范海涛, 刘庄, 张照康, 程湘懿, 乔善义
    茶叶科学    2016, 36 (5): 531-536.   DOI: 10.13305/j.cnki.jts.2016.05.012
    摘要349)      PDF(pc) (661KB)(275)   
    本研究对一种毛尖茶叶多糖的结构与活性开展了研究。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毛尖茶叶粗多糖,经除蛋白后得到精制多糖(MP),以不同的柱层析方法对MP进行多次分离纯化,得到1个均一组分的毛尖茶叶多糖(Maojian Tea Polysaccharides No. 06,MTP06)。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 2,2-diphenyl-1-(2,4,6-trinitrophenyl) 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小鼠免疫细胞RAW264.7增殖、吞噬能力和产生NO等试验方法对MTP06的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MTP06对0.1 mmol·L-1 DPPH溶液的自由基清除率为30.85%,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增殖、吞噬能力和产生NO的能力均有促进作用,与空白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且质量浓度为500 mg·L-1时,活性最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6. 不同氮处理茶树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筛选和验证
    刘圆, 王丽鸳, 韦康, 成浩, 张芬, 吴立赟, 胡娟
    茶叶科学    2016, 36 (1): 92-101.   DOI: 10.13305/j.cnki.jts.2016.01.012
    摘要262)      PDF(pc) (1081KB)(275)   
    为筛选不同氮处理下茶树(Camellia sinensis)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试验体系中最佳内参基因,以茶树幼叶、成熟叶和幼根为材料,应用qRT-PCR分析GAPDH18S rRNAβ-actinRPL13α-tubulinRuBP等6个内参基因在不同氮浓度和氮源处理下的表达变化,借助GeNorm和NormFinder程序对候选内参基因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不同氮浓度和氮源处理下,GAPDHβ-actinRPL13表达稳定性较好,GAPDH+β-actin组合稳定性最佳,可用作茶树基因表达研究的内参基因;而α-tubulinRuBP表达稳定性较差,不适合做内参基因。为进一步证实上述结果,分别以GAPDHα-tubulin GAPDH+β-actin组合为内参基因,分析茶树幼叶中硝酸根转运蛋白基因(CsNRT1.2)和铵根转运蛋白基因(CsAMT1.1)的表达水平,发现以GAPDHGAPDH+β-actin组合为内参基因时,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处理时间延长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而以α-tubulin为内参基因时,目的基因的变化规律与前两者存在明显差别。因此,根据特定试验体系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对于qRT-PCR定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147. 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分析普洱大叶种乔木茶花香气成分
    王晨, 吕世懂, 廉明, 孟庆雄
    茶叶科学    2016, 36 (2): 175-183.   DOI: 10.13305/j.cnki.jts.2016.02.008
    摘要438)      PDF(pc) (926KB)(274)   
    运用全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对云南普洱地区生产的大叶种乔木茶花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同时与该类茶树制成的普洱生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从普洱大叶种乔木茶花和普洱生茶中鉴定出挥发性成分分别为9种和67种,主要以碳氢化合物和醇类挥发性化合物为主。通过对比发现,普洱大叶种乔木茶花中的挥发性成分均存在于普洱生茶的挥发性成分之中,这些成分均具有一定香气特性。本研究表明,普洱大叶种乔木茶花可作为独立饮品,有类似于茶叶的香味感受,或者可与茶叶混合以提高或改善茶叶产品的香气风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8. 制茶工艺对名优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倪德江, 陈玉琼
    茶叶科学    1997, 17 (01): 65-68.   DOI: 10.13305/j.cnki.jts.1997.01.011
    摘要270)      PDF(pc) (153KB)(274)   
    用GC、GC/MS法分析了用同一鲜叶原料加工成的8种名优绿茶的香气组成。香型相似率分析表明,不揉捻的名茶与揉捻的名茶香型差异较大;凡经揉捻的名茶,它们之间香型比较接近,而未揉捻的名茶之间香型差异也较大,这说明加工工艺对香气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分析结果还表明,不揉捻的名茶加工工艺(尤其是龙井茶的制作工艺)更有利于香气品质的形成。文中就制茶工艺对香气影响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4)
    149. 茶叶微生物固态发酵中咖啡碱降解途径初探
    郑城钦, 马存强, 张正艳, 李肖宏, 吴婷婷, 周斌星
    茶叶科学    2020, 40 (3): 386-396.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3.009
    摘要643)      PDF(pc) (1079KB)(274)   
    为探究微生物作用下咖啡碱的降解产物与途径,将普洱茶发酵中筛选鉴定的Aspergillus sydowii NRRL250(聚多曲霉)、Aspergillus pallidofulvus NRRL4789、Aspergillus sesamicola CBS137324和Penicillium mangini CBS253.31等优势菌株分别接种至晒青毛茶进行单菌种固态发酵,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咖啡碱、可可碱、茶碱的含量,探究微生物对咖啡碱代谢的影响;另外,基于UH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以灭菌处理组(ST组)和原料组(RM组)为对照,对聚多曲霉接种发酵样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A. pallidofulvus NRRL4789、A. sesamicola CBS137324和Penicillium mangini CBS253.31等优势菌株对咖啡碱等嘌呤类碱代谢均无显著影响,而在聚多曲霉接种发酵中,咖啡碱含量显著下降(P<0.05),降幅达83.89%;茶碱含量显著增加(P<0.05),发酵末期含量为(25.03±1.17) mg·g-1;而可可碱保持基本稳定。由此可知,聚多曲霉对咖啡碱降解代谢有显著影响。采用UHPLC-QTOF-MS方法检出茶碱、3-甲基黄嘌呤、1,7-二甲基黄嘌呤等9种与咖啡碱降解相关的代谢物。在聚多曲霉作用下,茶碱、3-甲基黄嘌呤、1,7-二甲基黄嘌呤、7-甲基黄嘌呤含量显著提高(P<0.05)。茶碱、3-甲基黄嘌呤、1,7-二甲基黄嘌呤和1-甲基黄嘌呤与咖啡碱及其相关代谢物的N-脱甲基化途径相关。1,7-二甲基尿酸、1-甲基尿酸与咖啡碱相关代谢物的氧化途径相关。由此可知,聚多曲霉为降解普洱茶咖啡碱的优势菌株,且具有将咖啡碱转化为茶碱的潜在能力;在咖啡碱降解代谢过程中,存在聚多曲霉作用下的N-脱甲基化和氧化,并以N-脱甲基化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0. 红茶烟用香料的制备、分析及应用
    蒋美红, 包崇彦, 念小魁, 刘丽芬, 朱东来, 者为
    茶叶科学    2007, 27 (2): 117-119.   DOI: 10.13305/j.cnki.jts.2007.02.004
    摘要298)      PDF(pc) (403KB)(274)   
    以滇红茶为原料通过特殊工艺制得一具有滇红茶特征茶香、略带花香和烘烤香韵的烟用香料,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装置收集其挥发性成分,并以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共检出48种化合物,其中有香叶醇、芳樟醇、苯乙醇和苯甲醇等烟草本香物质及2-甲基丁酸、己酸等低级脂肪酸,苯乙醛、苯甲醛、3-甲基丁醛等烟草重要致香物质。将该香料用于卷烟加香,能够明显丰富烟香,减小刺激性和改善卷烟余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
    151. “金花散茶”及“金花菌粉”对被动吸烟小鼠肺组织JAK2/STAT3炎性及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曾鸿哲, 黄翔翔, 禹利君, 周宇飞, 徐帅, 璩馥榕
    茶叶科学    2020, 40 (2): 165-172.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2.003
    摘要494)      PDF(pc) (1655KB)(272)   
    为探究“金花散茶”及其“金花菌粉”对被动吸烟(Cigarette smoking environment,CSE)小鼠肺组织受损的预防及修复机制,建立C57BL/6小鼠CSE模型,以600 mg∙kg-1剂量的金花散茶茶汤(Eurotium cristatum tea extract,ECTE)及金花菌粉浸提液(Eurotium cristatum powder extract,ECPE)进行灌喂处理。与CSE模型组相比,小鼠灌喂ECPE和ECTE后,肺组织病理学切片显示其可保护小鼠肺组织形态结构完整;酶联免疫分析显示,灌喂ECPE和ECTE可显著抑制小鼠血清IL-6、IL-8、IL-1β、IFN-γ和TNF-α表达量上调;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灌喂ECPE和ECTE对小鼠肺组织p-JAK2、p-STAT3、p-JAK2/JAK2、p-STAT3/STAT3高表达起到抑制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灌喂ECPE、ECTE对CSE肺受损小鼠具有明显保护作用,总体趋势为ECPE组优于ECTE组、预防组优于治疗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2. 茶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梁月荣, 石萌
    茶叶科学    2015, 35 (2): 103-109.   DOI: 10.13305/j.cnki.jts.2015.02.001
    摘要360)      PDF(pc) (567KB)(272)   
    本文从茶树育种材料创新、育种鉴定技术发展、育种目标变化、育种程序的改进、育种成果以及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等方面综述了茶树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茶树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茶树育种材料创新的手段仍然以杂交为主,理化诱变的应用日趋广泛,转基因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高分辨率检测设备和基因鉴定技术的应用,结合计算机预测模型开发,使茶树品种早期鉴定的准确性得到提升。茶树育种目标经过了高产、优质、早生的阶段,发展到了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时期。进一步提高早期鉴定准确度、缩短育种周期是茶树育种技术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3. 灰茶尺蠖雌成虫生殖器形态特征与组织结构的研究
    张家侠, 孙钦玉, 葛超美, 叶涛, 张冉, 丁勇
    茶叶科学    2019, 39 (1): 98-104.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1.011
    摘要431)      PDF(pc) (1340KB)(271)   
    为了解茶树主要食叶类害虫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雌成虫的内外生殖器结构特征,通过解剖切片和显微观察的方法,明确了雌成虫内外生殖器主要由1对卵巢、1对侧输卵管、1根中输卵管、1个受精囊、附腺、产卵孔、交配囊及其附属结构、导精管、表皮突和肛突等组成。卵巢小管8根,左右对称;交配囊呈典型袋状结构,内有表面布满刺状突的心型交尾囊片,且囊片左右两侧16根刺状突呈对称分布;后表皮突较细长,似铲状。切片观察可知,卵巢管滋养细胞和卵母细胞交替排列,为典型的多滋式;产卵器内有发达的性腺等。掌握灰茶尺蠖雌成虫生殖器结构,对其卵巢发育级别划分、田间预测预报、近缘种的鉴定以及性信息素的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4. 再论唐代茶文化兴盛的表象与成因
    贾跃千, 宝贡敏, 朱建清
    茶叶科学    2009, 29 (1): 72-78.   DOI: 10.13305/j.cnki.jts.2009.1.012
    摘要372)      PDF(pc) (250KB)(271)   
    针对史学界中存在的对茶文化兴盛于唐朝还是宋朝的模糊认识,从茶文化兴盛的表象和成因两方面,对此进行澄清,分析了茶文化兴盛于唐的可能性与合理性。指出唐朝在茶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其茶文化的兴盛有着来自茶本身特性、宗教、政治、士族社会变迁、文化导向、经济发展等六方面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155. 茶氨酸酶促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陈林, 张正竹, 陈键, 张应根, 宛晓春
    茶叶科学    2011, 31 (1): 1-10.   DOI: 10.13305/j.cnki.jts.2011.01.001
    摘要325)      PDF(pc) (350KB)(270)   
    茶氨酸系茶树(Camellia sinensis)特征性成分,具有放松镇静、增强记忆、保护神经、化疗调节等诸多生理活性。目前发现能催化茶氨酸生物合成的酶有7种,它们分别是茶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γ-谷氨酰甲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茶氨酸生物合成反应有两种代表类型:(1)谷氨酸和乙胺为底物的连接合成反应(需ATP供能);(2)谷氨酰胺和乙胺为底物的酰基转移反应。本文对茶氨酸酶促合成途径进行了综述,以此为茶氨酸微生物合成技术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1)
    156. 乌龙茶加工过程多糖的变化、组分分离及特性研究
    倪德江, 陈玉琼, 余志, 张芸, 谢笔钧, 周继荣
    茶叶科学    2005, 25 (4): 282-288.   DOI: 10.13305/j.cnki.jts.2005.04.008
    摘要330)      PDF(pc) (363KB)(270)   
    摘要:在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多糖含量以及组成多糖的中性糖、蛋白质含量呈递减趋势,从鲜叶至第2次摇青结束,下降幅度小,但第3次摇青后大幅度下降,而糖醛酸的变化较小;加工过程多糖清除·OH和 自由基的趋势基本一致,呈现抛物线变化,活性最高峰出现在第2次摇青结束,多酚类保留量为85%左右可以作为制定乌龙茶加工过程高活性茶多糖的形成指标。采用纤维素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乌龙茶多糖,各级分中性糖、蛋白质、糖醛酸含量以及清除OH、 的作用有较大差异。获得的乌龙茶多糖主要组分OTPS2-1是富含糖醛酸和少量蛋白质的三元糖复合物,相对重均分子质量为8.877×104,糖基由半乳糖、葡萄糖、阿拉伯糖、岩藻糖和鼠李糖组成,其摩尔比为7.58:2.14:7.05:1.76:1.0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7. 采用超高压技术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
    张格, 张玲玲, 吴华, 张守勤
    茶叶科学    2006, 26 (4): 291-294.   DOI: 10.13305/j.cnki.jts.2006.04.011
    摘要415)      PDF(pc) (326KB)(269)   
    采用超高压技术常温提取,通用正交试验法,以茶多酚粗品收率为指标,考察溶剂浓度、压力、保压时间、浸泡时间对茶多酚的影响因素,并与回流提取法比较研究茶多酚的超高压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优化茶多酚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溶剂为60%乙醇,压力为200βMPa,浸泡时间为0.5βh,保压时间为3βmin,得率是28.92%。超高压提取出的粗品收率比回流提取的高出25.3%,茶多酚的收率则比回流提取高出32%。超高压提取要比回流提取收率高;而且提取液澄清、透明,存放一年半后毫无变化。如果工业应用后,必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4)
    158. 云南普洱茶特征成分的功能与毒理学评价
    龚加顺, 陈文品, 周红杰, 董兆君, 张以芳
    茶叶科学    2007, 27 (3): 201-210.   DOI: 10.13305/j.cnki.jts.2007.03.011
    摘要391)      PDF(pc) (2116KB)(268)   
    研究了普洱茶特征成分茶褐素、茶多糖与蛋白质等的复合体对昆明种小白鼠的抗疲劳、降胆固醇以及毒理学效应。实验结果显示:普洱茶特征成分提取物能显著提高小白鼠的抗疲劳作用和降低小鼠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且优于普洱茶水提物。普洱茶特征成分提取物经口LD50>10βg/kg,属实际无毒级物质。Ames实验中加S9混合液和不加S9混合液的各剂量组回变菌落数与阴性对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且无剂量反应关系。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普洱茶特征成分提取物在500~5β000βμg/ml浓度范围内未见诱发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高。这说明,在实验条件下,普洱茶特征成分提取物属实际无毒级,也未见有致突变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5)
    159. 茶树吸收富集氟的机制研究进展
    黄鑫, 宋晓维, 陈玉琼
    茶叶科学    2016, 36 (6): 551-556.   DOI: 10.13305/j.cnki.jts.2016.06.001
    摘要376)      PDF(pc) (605KB)(268)   
    茶树有聚氟特性,通常氟含量比其他植物高出几十倍,也不会表现受害症状。本文主要阐述了茶树吸收富集氟的特点,氟对茶树的生理影响及茶树吸收、富集氟机制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茶树吸收富集氟的后续研究提出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60. 普洱茶中真菌研究进展
    赵振军, 刘勤晋
    茶叶科学    2014, 34 (3): 205-212.   DOI: 10.13305/j.cnki.jts.2014.03.001
    摘要287)      PDF(pc) (651KB)(266)   
    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真菌的参与使普洱茶具有独特的品质,本文对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真菌的种类、真菌对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安全性研究作了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161. 红紫芽茶花青素合成关键酶活性与重要酚类物质相关性研究
    曹冰冰, 王秋霜, 秦丹丹, 傅冬和, 方开星, 姜晓辉, 李红建, 王青, 潘晨东, 李波, 吴华玲
    茶叶科学    2020, 40 (6): 724-738.   DOI: 10.13305/j.cnki.jts.20201109.001
    摘要393)      PDF(pc) (1233KB)(266)   
    以广东的红叶1号、红叶2号、丹妃和云南紫娟4种红紫芽品种(系)为供试材料,以英红九号绿芽品种为对照,通过分析酶活性研究了红紫芽茶花青素合成关键酶活性变化规律,并揭示了其与花青素、茶多酚、儿茶素组分等重要酚类物质含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红紫芽茶花青素合成过程中,同一季节不同品种(系)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UFGT)活性与茶多酚总量和花青素含量均显著正相关,为花青素合成的关键酶;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合成酶(CHS)、类黄酮-3-羟化酶(F3H)、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黄酮醇合成酶(FLS)、花青素合成酶(ANS)和花青素还原酶(ANR)等活性能力与花青素含量变化趋势不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春季各样品儿茶素(C)含量与PAL酶活性显著正相关,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与DFR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一季节不同品种(系)CHS、F3H、ANS以及ANR酶活性与酚类物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2. 茶叶减肥作用的研究进展
    龚金炎, 焦梅, 吴晓琴, 张英
    茶叶科学    2007, 27 (3): 179-184.   DOI: 10.13305/j.cnki.jts.2007.03.014
    摘要349)      PDF(pc) (398KB)(264)   
    肥胖是食欲调节和能量代谢功能长期紊乱引起的体内脂肪积累。随着肥胖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寻找高效的减肥药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同愿望。茶作为一种天然的饮料,已有几千年的饮用历史,与此同时其良好的减肥效果,也日益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茶叶减肥方面的研究,并简单阐述了茶叶减肥的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3)
    163. 碱性水饱和正丁醇萃取体系联合大孔树脂纯化茶皂素研究
    涂云飞, 杨秀芳, 孔俊豪
    茶叶科学    2010, 30 (S1): 556-560.  
    摘要248)      PDF(pc) (324KB)(264)   
    茶皂素为五环三萜类糖苷化合物,分子量较大,极性强,易溶于水,起泡性强。从茶籽饼中提取的茶皂素粗品溶于水后色泽深。这类色素成分亦为极性较大的水中易溶性成分,从而给茶皂素的脱色纯化带来了困难。本文主要通过碱性水饱和正丁醇对粗品茶皂素进行初步脱色与提纯,再利用筛选的大孔树脂对萃取相中的皂素进行进一步脱色,以制备色泽浅的茶皂素产品。结果表明,茶皂素在中强碱的水饱和正丁醇中的溶解度大于未加碱的萃取体系,同时色素得到大幅度去除。另外,以D280树脂进行后续脱色处理后,产品的纯度达到91%。因此,两种技术手段结合纯化茶皂素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164. 茶多酚体外抗流感病毒A3的作用
    彭慧琴, 蔡卫民, 项哨
    茶叶科学    2003, 23 (1): 79-81.   DOI: 10.13305/j.cnki.jts.2003.01.019
    摘要229)      PDF(pc) (331KB)(26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2)
    165. 茶多酚保健功能研究进展与保健食品开发
    邬新荣, 王岳飞, 张士康, 徐平, 杨贤强
    茶叶科学    2010, 30 (S1): 501-505.  
    摘要283)      PDF(pc) (182KB)(262)   
    作为一类出色的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保健功能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研究在茶多酚对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皮肤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防治功能的最新发现。同时,简单分析了我国利用茶多酚开发保健食品的现状,并从进一步发挥茶多酚保健功能的角度对茶多酚保健食品开发进行了的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7)
    166. 质子泵在不同氮素形态调控茶树磷素吸收的功能研究
    陈林木, 陈景光, 王宁宁, 张显晨
    茶叶科学    2019, 39 (6): 723-730.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6.011
    摘要357)      PDF(pc) (1065KB)(262)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矿质营养元素之一,不同氮素形态均影响植物对磷素的吸收。植物细胞膜H+-ATPase在矿质营养元素吸收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因此不同氮素形态调控茶树磷素吸收可能与细胞膜H+-ATPase相关。本研究采用二相分离法提取茶树根系质膜,并通过非损伤微测(NMT)、Western-blot等技术探究不同氮素形态对舒茶早根系磷素吸收和细胞膜H+-ATPase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提高茶树对磷素的吸收;其茶树根系细胞膜电位、H+跨膜运输、H+-ATPase活性和蛋白表达均高于硝态氮处理;且细胞膜H+-ATPase专一抑制剂正钒酸钠(Na3VO4)显著减少不同氮素形态下茶树根系对磷素的吸收和富集。由此可见,茶树根系H+-ATPase可能参与不同氮素形态调控磷素的吸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7. 茯砖茶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
    萧力争, 余智勇, 黄建安, 傅冬和
    茶叶科学    2010, 30 (S1): 579-582.  
    摘要181)      PDF(pc) (154KB)(261)   
    研究了不同年份生产的不同剂量的茯砖茶提取液对正常小鼠小肠推进功能、对硫酸阿托品引起的小肠推进抑制及对甲硫酸新斯的明所致小鼠小肠推进亢进的影响。结果显示:茯砖茶提取液对正常小鼠小肠的推进运动有促进作用;茯砖茶能拮抗硫酸阿托品抑制正常小鼠小肠运动;高剂量茯砖茶对新斯的明所致小肠推进亢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
    168. 高纯度茶氨酸的合成与特性
    YAN Shou He, Jean-Pierre DUFOUR, Marc MEURENS
    茶叶科学    2003, 23 (2): 99-104.   DOI: 10.13305/j.cnki.jts.2003.02.003
    摘要503)      PDF(pc) (337KB)(260)   
    报道了一种改进的茶氨酸(γ-谷酰基乙胺)的合成方法,包括L-谷氨酸的去氢成为吡咯烷酮羟酸(PCA),然后再加纯的乙胺(99%,气-液)反应,得率92.6%,再在84%乙醇溶液中重结晶后,高纯度茶氨酸(A型)的得率37.4%。其结晶在透视和扫描电镜下呈长方形棱柱,具丝光状。A型茶氨酸的融点为224°C。B型茶氨酸从L-PCA合成,为甘蓝叶状,边缘呈波浪型,融点217-218°C。用HPLC分析证明,A和B型茶氨酸是混合异构体,A型含47.9%的L-茶氨酸,B型含90.9%的L-茶氨酸,100%的L-茶氨酸的旋光度(α)为+ 8.5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
    169. 毛栓菌多酚氧化酶酶学性质及茶黄素的酶促合成研究
    李适, 刘仲华, 黄建安, 王坤波, 施玲
    茶叶科学    2008, 28 (5): 326-330.   DOI: 10.13305/j.cnki.jts.2008.05.001
    摘要320)      PDF(pc) (418KB)(260)   
    研究从毛栓菌中分离得到的多酚氧化酶(PPO)用于茶黄素的体外氧化制备。结果表明毛栓菌胞外PPO较适的反应温度范围在28~36℃之间;最适pH值为5.2;恒温反应30βmin内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50%的硫酸铵可以沉淀粗酶液中96.0%的PPO。将毛栓菌PPO加入到儿茶素反应液中进行双液相反应,可得到10.19%的茶黄素,与茶鲜叶来源的PPO相比,毛栓菌PPO制备茶黄素的总含量偏低,但其中TF-3-G的比例较高,达到总茶黄素的68.10%,占脂型茶黄素总量的92.08%。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170. 盐胁迫下丛枝菌根(AM)对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柳洁, 肖斌, 王丽霞, 李佼, 蒲国涛, 高婷, 刘雯
    茶叶科学    2013, 33 (2): 140-146.   DOI: 10.13305/j.cnki.jts.2013.02.012
    摘要314)      PDF(pc) (628KB)(259)   
    采用盆栽受控实验法,选用“乌牛早”为试验材料,研究丛枝菌根(AM)对盐胁迫下茶树生长、矿质营养的吸收、茶树叶片组织含水量和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可以有效促进茶树的生长和对矿质营养的吸收,降低水分饱和亏、改善茶树生长质量和茶叶品质;接种AMF可使茶树生长受到的抑制作用得到有效缓解,表现为茶树体内N、P、K、Mg、Fe和Zn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7.8%、32.2%、20.0%、22.6%、10.2%和9.4%,K+/Na+明显提高。表明AMF可通过促进盐胁迫下茶树对矿质营养的吸收,促进茶树生长,增强茶树对盐胁迫的耐性,进而提高茶叶产量和改善其营养品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1. 茶树根系跨膜吸收氟的生理与分子机制
    徐佳佳, 广敏, 史书林, 郜红建
    茶叶科学    2019, 39 (4): 365-371.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1
    摘要606)      PDF(pc) (313KB)(259)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 O. Kuntze]是高富集氟的植物,氟在叶片中被大量累积。饮茶是人们摄取氟的重要途径,氟的过量摄入会影响人体健康。茶树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富集氟,但是根系跨膜吸收氟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茶树根系吸收氟的主动和被动途径,总结根系H+-ATPase和Ca2+-ATPase介导氟的跨膜主动吸收过程与分子机制;剖析离子通道和Al-F络合在根系被动吸收氟过程中的作用及微观过程;分析影响根系吸收富集氟的主要因素及其调控措施。提出通过研究茶树根系氟跨膜吸收相关转运蛋白及其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功能验证,以揭示跨膜吸收氟的分子机制;进而研究调控根系对氟的选择吸收,以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和饮茶健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2. 茶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运子CsPPT2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纪志芳, 甘玉迪, 陈常颂, 杨鼎俊, 孙康, 黎星辉, 陈暄
    茶叶科学    2017, 37 (2): 149-159.  
    摘要232)      PDF(pc) (2014KB)(258)   
    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白叶1号为材料,应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茶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运子家族一个基因CsPPT2的cDNA序列,并与茶树体内另一个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运子家族的基因CsPPT1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的表达进行比较。CsPPT2的cDNA全长1β469β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1β218βbp,编码406个氨基酸。通过生物学信息分析表明,CSPPT2蛋白分子量为44.6βkD,理论等电点为9.90,CsPPT2有6个跨膜区,属于疏水性叶绿体跨膜蛋白。聚类分析显示,茶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运子家族分为2个亚组,而CsPPT1CsPPT2属于不同亚组。荧光定量结果分析表明,两个基因可能在茶树体内功能不同,CsPPT2在所考察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根和成熟叶片中表达量远大于CsPPT1;CsPPT1在茎和复绿前的幼嫩芽叶中表达量高于CsPPT2。在白化期起始时CsPPT2有短暂的升高,但伴随白化受到较大的抑制,表明CsPPT2的表达抑制可能是白叶1号低儿茶素高氨基酸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3. 黄金芽不同色泽叶片生理特性研究
    范延艮, 赵秀秀, 王翰悦, 田月月, 向勤锃, 张丽霞
    茶叶科学    2019, 39 (5): 530-536.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5.004
    摘要797)      PDF(pc) (410KB)(258)   
    为筛选用于黄金芽叶色黄化分子机理研究的适宜材料,采用双层遮荫(平均光强约10βklx)、单层遮荫(平均光强约40βklx)和不遮荫3种光照强度处理黄金芽春梢,获得嫩绿色(H1W)、浅黄稍带绿色(H4W)、明黄色(Hs)3种新梢,同时以福鼎大白绿色新梢(CKf)为对照,选择芽下第二叶为材料,通过测定H2O2、O2-含量和组织化学定位、抗氧化物酶活性、光合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等叶片生理指标,观测叶绿体膜系统结构。结果表明,浅黄稍带绿叶片H4W的H2O2、O2-含量、Fv/Fm值和叶绿体膜系统情况与嫩绿色叶片H1W相近,处于未受逆境胁迫的生理状态;同时浅黄叶片H4W与明黄叶片Hs具有相似的黄化叶光合生理特性,两者在ΦPSⅡqP、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合指标上差异不显著,光响应曲线特征相似。由于浅黄稍带绿叶片(H4W)所具有的上述生理特点,推测其是探究黄金芽茶树品种黄化分子机理必不可少的研究材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4. 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白茶过程中香气成分动态变化规律
    陈林, 张应根, 陈键, 宋振硕, 项丽慧, 余文权, 尤志明
    茶叶科学    2020, 40 (6): 771-781.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6.006
    摘要554)      PDF(pc) (830KB)(258)   
    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加工白茶具有明显的花香特征。为探明该原料在白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形成与变化规律,在室内控温控湿(温度18~22℃,湿度45%~60%)环境条件下,选用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和福云6号制成的传统白茶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气质联用法对茗科1号等10个适制乌龙茶品种鲜叶的萎凋在制品及其成品茶(简称花香白茶)进行了香气成分检测和化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花香白茶与传统白茶存在迥然不同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各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的花香白茶及其在制品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具有较高相似度;随着鲜叶萎凋减重率的增加,其香气组成在主成分分析二维得分视图中的模式分布渐趋离散,并发生群体定向逐步偏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花香白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与采制原料的品种特性密切相关。鲜叶萎凋减重率30%~60%为影响花香白茶香气品质形成的关键发展阶段,并以萎凋后期(减重率≥45%)对其在制品香气组成的影响最为突出。从乌龙茶品种试样中可检出的136种香气成分显著富集于3种变化趋势模型,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橙花醛、水杨酸甲酯、β-紫罗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等香气成分可视为花香白茶香气品质工艺耦合调控的主要化学评测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5. 茶啤酒的研究进展
    陈德权, 朱艳, 邹纯, 尹军峰, 陈建新, 许勇泉
    茶叶科学    2022, 42 (2): 169-17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2.005
    摘要471)      PDF(pc) (708KB)(258)   
    茶啤酒是在啤酒酿造过程中加入茶或茶提取物得到的兼具茶与啤酒双重风味的新型啤酒。茶啤酒的开发不仅可以丰富啤酒的种类、风味和生理功效等,还可以提升茶叶资源的附加值和利用率,有助于促进茶与啤酒产业的共同发展。然而,茶啤酒在原料处理、发酵工艺和澄清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本文结合了近年来茶啤酒相关研究,系统总结茶啤酒原料的前处理、发酵和澄清等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茶啤酒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6. 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中的应用及展望
    王斌, 江和源, 张建勇, 王岩, 黄永东
    茶叶科学    2010, 30 (S1): 521-526.  
    摘要186)      PDF(pc) (240KB)(257)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从酶工程技术的研究角度出发,总结近年来该技术在茶叶深加工领域的应用,包括茶黄素、茶氨酸、儿茶素衍生物等茶叶天然产物的合成;茶多酚、茶多糖等天然产物的提取;速溶茶的加工和茶饮料的澄清、保香增香等方面,并对其应用前景加以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7. EGCG对细胞的促氧化作用研究进展
    陈怡君, 熊立瑰, 黄建安, 龚雨顺,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15, 35 (2): 130-136.   DOI: 10.13305/j.cnki.jts.2015.02.004
    摘要454)      PDF(pc) (519KB)(257)   
    EGCG是茶叶中主要的儿茶素类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EGCG促氧化作用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对国内外细胞实验中EGCG的促氧化作用进行综述。EGCG在细胞培养基中发生自动氧化可以形成细胞外氧化应激环境,这种自动氧化受到培养基种类、EGCG浓度与处理时间、血清含量及pH值等因素影响。在细胞内,EGCG直接提高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idative Species, ROS)和线粒体ROS,或者通过Fenton反应间接产生OH-。EGCG可以影响细胞内转录因子、信号通路与表面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与传递,从而影响细胞的一系列生命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178. 儿茶素分子修饰方法及应用进展
    龙丹, 江和源, 张建勇, 白艳, 王伟伟
    茶叶科学    2013, 33 (1): 1-12.   DOI: 10.13305/j.cnki.jts.2013.01.013
    摘要331)      PDF(pc) (908KB)(257)   
    茶叶中所富含的儿茶素类物质,在体外细胞试验及动物体内试验中,表现出种种生物活性,但由于其“多羟基”的化学结构限制了应用范围。本文首先简要概括了应用于儿茶素分子修饰的常用方法,随后分别对修饰后儿茶素在食品、药品、日化领域中的应用实例进行归纳总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3)
    179. 茶鲜叶中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分布特性研究
    胡琳玲, 刘遵莹, 刘秋玲, 丰金玉, 龙金花, 肖文军
    茶叶科学    2014, 34 (6): 565-571.   DOI: 10.13305/j.cnki.jts.2014.06.017
    摘要338)      PDF(pc) (640KB)(256)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不同季节、不同茶树品种、不同部位茶鲜叶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3个茶树品种,以政和大白茶鲜叶原料中PAHs的含量和标准偏差值最小,平均含量为126.92 μg·kg-1,偏差值为17.59 μg·kg-1;不同部位茶鲜叶中PAHs含量及标准偏差值表现为芽<第二叶<第四叶<第六叶,芽头PAHs含量为119.13 μg·kg-1,标准偏差值为14.36 μg·kg-1;不同季节茶鲜叶中PAHs含量及标准偏差值呈现秋<春<夏的分布特性,秋季茶鲜叶中PAHs的含量为112.75 μg·kg-1,标准偏差值为11.97 μg·kg-1;同时茶鲜叶中16种PAHs主要以2、3环PAHs为主,占PAHs总量的80%左右,4~6环PAHs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180. 茶鲜叶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与低温的相关性
    田野, 王梦馨, 王金和, 韩宝瑜
    茶叶科学    2015, 35 (6): 567-573.   DOI: 10.13305/j.cnki.jts.2015.06.008
    摘要452)      PDF(pc) (738KB)(256)   
    为评价茶树抗冻物质基础和品种间抗冻性差异,选择乌牛早和茂绿品种的栽培茶园,从2013年10月20日到翌年4月5日逐日调查供园气温;每月5、15、25日采集茶树成叶,以比色法检测鲜叶可溶性糖含量,以HPLC检测脯氨酸等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发现:①在2013年10月20日至12月27日气温持续下降、2013年12月28日至翌年2月10日持续低温、2014年2月11日至4月5日气温日渐升高的3个时段,可溶性糖含量相应地持续增加、继续增加、逐渐减少,整个试验期间温度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负相关;②脯氨酸含量和17种游离氨基酸总量在这3个阶段相应的缓慢增加、明显增加、显著提升。研究结果表明:①可溶性糖、脯氨酸、游离氨基酸,这3类都是茶树抗寒物质,且可溶性糖含量与温度相关性大于其他两类物质;②这3类抗冻物质的含量,乌牛早鲜叶相应地大于茂绿鲜叶,乌牛早冻害指数小于茂绿冻害指数,因此乌牛早抗冻性更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181. 不同辐照处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沈伟桥, 王忠华, 傅俊杰
    茶叶科学    2002, 22 (01): 90-92.   DOI: 10.13305/j.cnki.jts.2002.01.020
    摘要208)      PDF(pc) (25KB)(25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0)
    182. 茶色素中茶黄素类的HPLC定量
    李大祥, 宛晓春, 刘莉华, 夏涛
    茶叶科学    2004, 24 (2): 124-128.   DOI: 10.13305/j.cnki.jts.2004.02.010
    摘要338)      PDF(pc) (274KB)(255)   
    应用高速逆流色谱结合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对茶色素中三种主要茶黄素(茶黄素,TF1;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TF2+TF3;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F4)进行了分离纯化,并以它们为标样,建立了茶色素中三种主要茶黄素的HPLC定量法。精密度和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TF1、TF2+TF3和TF4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6’8.5%、2.0’3.8%和2.0’3.9%,三者总量的变异系数为2.2’4.1%。应用该法对Sigma公司的混合茶黄素标样测定表明,其相对误差为3.4%。对自制茶色素中茶黄素类含量分析表明,茶黄素类总量可达20.5%、其中TF1、TF2+TF3和TF4的含量则分别为6.0%、9.1%和5.4%。茶色素中茶黄素类HPLC定量方法的建立,对于茶色素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并有助于茶色素的开发以及药理功能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6)
    183. 我国茶学领域2008—2019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成果分析
    熊兴平, 张新忠, 李红斌, 孙亮, 姚明哲
    茶叶科学    2021, 41 (5): 608-618.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917.001
    摘要476)      PDF(pc) (1013KB)(255)   
    基于我国茶学领域在2008—2019年获得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成果,对成果的奖项、等级、获奖年份、第一完成人、第一完成单位、主要研究领域、产学研合作等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明确我国茶叶科技奖励成果现状、特点和支持趋势,旨在为我国茶叶科技人员确定科研选题、培育成果和申报成果奖励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4. 茶树胡萝卜素合成关键基因CsLCYbCsLCYe 的克隆与功能鉴定
    刘关华, 杨梅, 付建玉
    茶叶科学    2019, 39 (3): 257-266.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3.003
    摘要742)      PDF(pc) (2098KB)(254)    PDF(mobile) (2098KB)(36)   
    胡萝卜素是茶树叶片色素重要的组分之一,具有参与光合作用、保护光合系统的功能。从茶树叶片转录组中获得两个胡萝卜素合成关键基因:番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CsLCYb)和番茄红素-ε-环化酶基因(CsLCYe),它们分别含含1515bp和1524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04和507个氨基酸残基,与其他植物的同源基因高度相似。利用多基因串联表达证明CsLCYb能够将番茄红素环化成胡萝卜素,而CsLCYe则无此活性。通过ELISA分析胡萝卜素生成效率,发现含有CsLCYb表达载体的菌落能够产生大量胡萝卜素,与阴性对照差异极显著,而含有CsLCYe表达载体的菌落则与阴性对照一致,无胡萝卜素产生。这与茶树中胡萝卜素的种类和含量水平一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