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茶饮料泡沫生成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黄珊由美, 林东艺, 马成英, 荣杰峰, 孙威江, 黄艳
    茶叶科学    2025, 45 (2): 181-190.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311.001
    摘要265)      PDF(pc) (420KB)(267)   
    茶饮料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泡沫会影响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及外观等,了解并掌握泡沫产生的原因及其控制技术,对优化生产流程具有重要作用。系统性阐述了泡沫生成的基本理论,并分析泡沫生成过程中不同因素(如茶叶成分、温度和pH等)的影响,概述了消除泡沫的不同方法、消泡原理,以及在食品领域中常用消泡剂的类别,为茶饮料加工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茶树PATL基因家族鉴定及CsPATL1上游转录调控分析
    王金波, 谢思艺, 窦祥亚, 申小华, 田娜, 刘硕谦
    茶叶科学    2025, 45 (2): 191-200.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05
    摘要140)      PDF(pc) (1962KB)(53)   
    PatellinPATL)基因家族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性有着重要影响。对茶树PATLCsPATL)基因家族进行了系统鉴定和详细分析,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成功鉴定出CsPATL家族的5个成员,并对其蛋白序列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sPATL家族的5个成员编码氨基酸232~585个,蛋白质分子质量为26.31~64.69 kDa,等电点为4.65~9.35。同时,对这些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其启动子序列中的顺式元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4条染色体上,主要参与植物激素响应、非生物胁迫响应和光响应。通过酵母单杂交试验、凝胶电泳迁移试验和双荧光素酶试验验证了Cshdz7可以直接结合CsPATL1的启动子并促进CsPATL1的表达。这些发现为理解CsPATL家族基因在茶树发育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槠叶齐’叶绿体与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曾文娟, 朱友鹏, 陈嘉欣, 李洪玉, 王双辉, 龚意辉, 陈致印
    茶叶科学    2025, 45 (2): 201-218.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08
    摘要125)      PDF(pc) (2717KB)(100)   
    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作为基因表达调控与分子进化的重要驱动力,在植物细胞器基因组研究中具有特殊意义。‘槠叶齐’(Camellia sinensis cv.‘Zhuyeqi’)作为中国重要的茶树品种,其细胞器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尚未见系统报道。本研究对‘槠叶齐’52个叶绿体编码基因和29个线粒体编码基因开展系统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1)‘槠叶齐’叶绿体基因组(ENC=44.64±3.25)和线粒体基因组(ENC=51.98±3.47)均呈现弱密码子偏好性,其中叶绿体偏好性主要受自然选择驱动(GC3s与ENC相关性R2=0.482),而线粒体受自然选择与突变压力共同作用(R2=0.312);(2)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分析揭示两个细胞器基因组均显著偏好以A/U结尾的同义密码子,其中叶绿体基因组高表达基因(rpoC2psbA等)呈现更强的密码子偏好;(3)通过多参数筛选获得20个叶绿体最优密码子(GCA、GCU等)和23个线粒体最优密码子(GCC、AGG等)。本研究阐明了‘槠叶齐’细胞器基因组密码子使用特征及其进化驱动力,为茶树分子育种体系优化和外源基因高效表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农艺性状和SNP分子标记的湖南78份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郭佳璐, 璩馥榕, 蔡天晨, 赵洋, 杨培迪, 刘勇, 周跃斌, 刘振
    茶叶科学    2025, 45 (2): 219-233.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02
    摘要138)      PDF(pc) (1898KB)(60)   
    为明确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探明种质资源的遗传结构,并对其进行精准鉴定评价,本研究利用靶向测序基因型检测技术(GBTS)对湖南省内的78份茶树种质资源的76 252个SNP位点进行了基因型检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这批资源的30项农艺性状和15项生化成分进行了精准鉴定。结果表明,78份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间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07~2.08,变异系数为2.26%~47.50%,最小的是萼片数,最大的是叶齿深度;生化成分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36~2.09,变异系数为5.90%~118.49%,最小的是水浸出物,最大的是没食子酸;欧氏距离为20时可将78份茶树种质资源分为5个类群,在第Ⅰ、Ⅲ类群中,叶长、叶片大小、叶基、酚氨比、没食子酸(GA)、茶碱(THEO)、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均存在显著差异。基于78份资源的基因型检测结果构建系统进化树,可将78份资源分为3个类群。同时,本研究挖掘出表型性状特异、高氨基酸、高可可碱、高咖啡碱等功能成分特异茶树资源23份。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森林转化为茶园及其管理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和调控机制初探
    黄福印, 张少博, 胡强, 罗莹, 董雅洁, 张洁, 李鑫, 付建玉, 王华森, 颜鹏
    茶叶科学    2025, 45 (2): 234-252.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04
    摘要140)      PDF(pc) (3259KB)(51)   
    为明确森林转化为茶园及其茶园管理对茶园土壤剖面的碳(C)、氮(N)组分的影响,并从土壤真菌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探索其调控机制,以森林土壤以及低、中、高3个不同施肥水平的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10、10~20、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测定土壤碳、氮组分和其他养分含量以及真菌群落结构与组成。结果表明,与森林土壤相比,茶园管理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高投入水平下茶园土壤全碳、总氮分别达到46.57 g·kg-1和5.13 g·kg-1,与低投入水平茶园相比,分别提高68.12%和88.60%。土地利用变化和茶园不同施肥水平则会显著改变真菌群落结构和组成,改变主要受到有效钾、有效磷、总氮等的调控。同时,随着土层深度加深,真菌丰富度不断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和深黄伞形霉纲(Umbelopsidomycetes)与碳、氮组分呈显著正相关,被孢霉菌纲(Mortierellomycetes)、双担子菌纲(Geminibasidiomycetes)和毛霉菌亚门未定纲(Mucoromycotina_cls_Incertae_sedis)与土壤碳、氮组分呈显著负相关,这些种群相对丰度的变化对茶园土壤的碳、氮循环可能具有较强影响。因此,森林转化为茶园以及茶园不同施肥管理通过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群丰度,从而影响土壤碳、氮积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茶树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对茶轮斑病和茶炭疽病的响应
    李悦欣, 鄢东海, 张金峰, 蒲运丹, 李帅, 孟泽洪
    茶叶科学    2025, 45 (2): 253-265.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01
    摘要111)      PDF(pc) (4483KB)(99)   
    植物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LecRKs)是植物受体激酶家族的重要亚家族,在植物发育和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系统鉴定并分析了茶树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CsLecRKs)基因家族,探讨其在茶树生长发育及抗病防御中的潜在功能。通过HMMsearch分析,共鉴定出59个含有PF00069结构域和PF00139结构域的L型CsLecRKs。基于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分为5个亚组,不同亚组在外显子-内含子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启动子区域富含与激素响应和逆境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L型CsLecRKs在茶树不同器官中呈现表达差异。qRT-PCR结果显示,CsLecRK IV.1.2CsLecRK S.5在茶炭疽病侵染早期以及茶轮斑病侵染中后期均显著上调表达,且在抗茶炭疽病茶树品种‘黔湄419’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易感品种‘黔湄818’,表明其在茶树对病原菌侵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揭示了L型CsLecRKs在茶树对茶轮斑病和茶炭疽病防御中的关键机制,明确了CsLecRK IV.1.2CsLecRK S.5在病害侵染过程中的表达特征,证实其具有通过激活茶树免疫系统增强植株抗病能力的潜力。研究结果为茶树抗病分子育种和绿色病害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茶树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杨芳, 江冰冰, 雷金梅, 郭存武, 李丽梅, 徐嘉忆, 王兴华, 袁文侠, 王白娟
    茶叶科学    2025, 45 (2): 266-272.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06
    摘要126)      PDF(pc) (909KB)(56)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叶斑病是茶树重要的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2023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茶园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茶园茶树30%的叶片出现类似茶树叶斑病的症状,为明确该病原,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有伤接种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分别观察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病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分离的3个菌株均能够侵染茶树叶片,是茶树叶斑病的致病菌;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多基因(ITS、TUB2和TEF-1α)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定引起茶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Nigrospora musae。研究结果可为该病菌引起的茶树叶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茶园履带式掘耕机设计与试验
    沈帅, 任宁, 郑航, 俞国红, 陈志东
    茶叶科学    2025, 45 (2): 273-283.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03
    摘要134)      PDF(pc) (1587KB)(83)   
    针对丘陵山区茶园土壤耕作环节面临耕作机械设备不足、设备爬坡性能差等问题,设计研发了一款适用于丘陵山区的茶园履带式掘耕机,以爬坡性能为设计目标,开展底盘主要结构参数设计,通过动力学仿真技术进行掘耕机横坡、纵坡行走能力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履带式掘耕机横坡最大行驶坡度为22°,纵坡最大行驶坡度为31°。探究掘耕机耕作质量,以理论分析耕作运动轨迹为基础,通过动力学开展耕作前进速度优选,获取掘耕机的最佳耕作前进速度为400~450 mm·s-1。为进一步验证参数合理性和仿真结果可靠性,开展纵坡爬坡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掘耕机在纵坡上最大爬坡角度为32°,与理论爬坡角度误差为3.22%,从而验证了理论计算和仿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掘耕机具有较好的通过性,能够充分满足丘陵地区上山爬坡需求,为茶园中耕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基于DEM-MBD耦合算法的茶园仿生掘耕机优化与试验
    贾治军, 姜嘉胤, 徐家俊, 李杨, 董春旺, 宋文韬, 李凯, 韦持章, 姚雨晨, 姚立健, 杨自栋, 刘皓央, 马蓉
    茶叶科学    2025, 45 (2): 284-302.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10
    摘要106)      PDF(pc) (3657KB)(42)   
    针对茶园耕作过程中因土壤板结粘滞特性导致的机具耕作阻力大、作业质量差等问题,基于鼹鼠爪趾生物力学特征创新设计了一款复合仿生耕作铲,通过四杆机构集成设计研制了新型茶园掘耕机。研究过程中,首先基于离散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与多体动力学(Multi-body dynamics,MBD)耦合算法对仿生掘耕机的耕作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同时借助Design-Expert 13试验设计软件,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法(耕作铲入土角度、驱动臂转速、机具前进速度)开展整机工作参数优化研究,确定在耕作深度100 mm时,安装复合仿生耕作铲的茶园仿生掘耕机最佳工作参数组合为入土角度33.506°、驱动臂转速289.923 r·min-1、机具行进速度0.2 m·s-1。基于此优化参数,通过土壤颗粒运动速度分布特征进行耕作扰动对比仿真分析。最后开展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原型铲,装配复合仿生耕作铲的掘耕机减阻率为5.70%,碎土率提升至91.05%,其他作业评价指标均有所提升,工作性能能够满足茶园耕作的要求,验证了其仿生结构设计的有效性与工程实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茶叶萎凋过程中氨基酸和多酚在叶茎内的时空变化特征
    程海燕, 屠琳玥, 陈琳, 徐安安, 谢亨通, 徐平
    茶叶科学    2025, 45 (2): 303-317.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09
    摘要164)      PDF(pc) (3576KB)(87)   
    叶茎内的氨基酸和多酚在萎凋过程中的变化对于形成茶叶风味物质至关重要。系统解析了叶片和嫩茎中氨基酸和多酚的差异积累模式以及在萎凋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萎凋过程中叶片的酚氨比为4.66~6.36,高于嫩茎(1.97~2.59);嫩茎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鲜叶,嫩茎中游离氨基酸占干质量的7.44%,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占干质量的2.22%。鲜叶和嫩茎间存在44个差异积累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其中3个非蛋白质氨基酸(茶氨酸、氨基丁酸和豆叶氨酸)在嫩茎中高积累;叶片和嫩茎中茶多酚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存在97个差异积累的多酚类物质,酯型儿茶素和大部分黄酮及黄酮苷在叶片中相对高积累,而非酯型儿茶素在嫩茎中相对高积累。萎凋过程中叶片内游离氨基酸总量上升,而嫩茎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持续下降,叶片和嫩茎中分别有21个和15个氨基酸类物质的含量在萎凋过程中显著变化;叶片和嫩茎中多酚总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分别存在49个和35个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在萎凋过程中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茶叶原料的叶茎比例对于后续加工中茶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为基于原料叶茎考量的萎凋调控技术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基于HS-SPME-GC-MS与分子对接技术的3种香型红茶挥发性成分研究
    张鹏, 黄艳, 魏成江, 郑志强, 吴伟伟, 郑昌坤, 申卫伟, 于英杰, 林馥茗, 孙威江
    茶叶科学    2025, 45 (2): 318-332.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07
    摘要134)      PDF(pc) (3521KB)(116)   
    近年来,蜜香型、果香型和草本薄荷香型红茶深受消费者的关注与喜爱,但其香气特征的成因亟需深入研究与解析。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值(VIP)和相对香气活性值(ROAV),确认了3种香型红茶的关键挥发性化合物,最终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关键挥发性化合物与嗅感受体的结合位点和相互作用。结果表明,3种香型红茶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共有13种挥发性化合物被鉴定为导致这些香型差异的关键因素。在蜜香型红茶中,大马士酮、苯甲醛和芳樟醇氧化物Ⅰ是主要贡献挥发性化合物;在果香型红茶中,庚醛、3,6-亚壬基-1-醇、2-庚酮、(E)-柠檬醛和6-甲基-5-庚烯-2-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草本薄荷香型红茶中的清凉感与水杨酸甲酯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红茶关键挥发性化合物能自发与OR1A1、OR1G1、OR2W1、OR5M3、OR7D4和OR8D1嗅感受体结合,其中OR1A1是感知3种香型特征的关键受体,关键挥发性化合物主要通过激活OR1A1的3个氨基酸残基(TYR258、PHE206和VAL254)而发生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从而促进3种香气的展现。本研究揭示了3种香型红茶特征香气形成的原因,为提升红茶风味品质和实现定向加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贮藏时间对‘汝城白毛茶’白茶化学成分与滋味特征的影响研究
    谢明威, 丁树洽, 聂晴, 周玲红, 文海涛, 蔡淑娴
    茶叶科学    2025, 45 (2): 333-345.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319.001
    摘要116)      PDF(pc) (2796KB)(61)   
    ‘汝城白毛茶’(Camellia pubescens)具有较好的白茶适制性,对其所制的白茶贮藏变化的研究尚属空白。以‘汝城白毛茶’所制的白毫银针和寿眉为研究对象,通过代谢组学、感官审评和定量描述分析(QDA)揭示了不同贮藏年份白毫银针和寿眉的化学成分与滋味特征。结果表明,贮藏时间对寿眉成分的影响更显著,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在白毫银针和寿眉样品中分别获得349个和805个差异代谢物。与贮藏1 a的茶叶样品相比,贮藏7 a的白毫银针的生物碱、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有机酸、萜类等主要表现为含量升高;黄酮和其他类主要表现为含量下降;贮藏7 a的寿眉的生物碱、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黄酮、木脂素和香豆素、脂质、酚酸、鞣质和醌类、其他类等主要表现为含量下降。4-甲基苯酚、2-羟基苯乙酸等8个化合物含量与贮藏时间成正相关。茶氨酸、精氨酸等滋味相关化合物的含量变化导致茶叶滋味特征的改变,山柰酚、环(脯氨酸-亮氨酸)和胍丁胺等生物活性成分在贮藏后含量增加,提升了‘汝城白毛茶’白茶的保健功效。研究结果为‘汝城白毛茶’白茶的科学贮藏与品质提升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安化黑茶文化基因图谱可视化研究
    张丽纯, 肖力争, 牛丽, 吴波, 朱海燕,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5, 45 (2): 346-360.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11
    摘要164)      PDF(pc) (1409KB)(270)   
    安化黑茶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应用价值。运用“文化基因理论”,遵循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4项识别原则,从物质文化层面挖掘生态、生产、产品、贮运基因,从精神文化层面挖掘生活、艺术、历史人文、精神内核基因。提取文化元素、采集元素实例,用Protégé软件构建本体模型,以可视化手段呈现安化黑茶文化的关联关系与层级关系,实现安化黑茶文化基因图谱的可视化,并分析可视化在文化传承、艺术审美和品牌塑造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萎凋过程中环境胁迫对茶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晏朵, 余鹏辉, 龚雨顺
    茶叶科学    2025, 45 (1): 1-14.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3
    摘要374)      PDF(pc) (530KB)(490)   
    萎凋是茶叶品质形成的重要加工工序。萎凋期间茶鲜叶受到失水、温度、光照及机械损伤等多种环境胁迫,导致其发生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最终影响茶叶品质的形成。综述了茶叶萎凋过程中不同环境胁迫对茶叶主要品质(滋味与香气)形成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不同环境胁迫如何调控茶鲜叶内化合物的合成与代谢,探讨了其影响茶鲜叶内细胞物理结构变化、酶促和非酶促化学反应内在作用机制,旨在为提高茶叶品质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茶树BZR1基因家族的鉴定及CsBZR1-5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理研究
    董圆, 张永恒, 肖烨子, 余有本
    茶叶科学    2025, 45 (1): 15-28.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4
    摘要195)      PDF(pc) (1374KB)(100)   
    BZR1转录因子是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基于茶树基因组数据,鉴定并克隆了6个茶树BZR1家族成员,分析了它们的基因结构、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和转录激活活性,并探究了它们在不同组织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6个茶树BZR1成员的内含子个数为2或3,其编码蛋白都包含典型的bHLH特征结构域;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除了CsBZR1-1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其余CsBZR1s均定位于细胞核;转录激活活性分析表明,CsBZR1s在酵母中均具有转录激活活性;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分析显示,CsBZR1s在茶树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其中CsBZR1-1CsBZR1-6的表达模式较为相似;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表明,6个CsBZR1基因均响应干旱胁迫,其中CsBZR1-5的表达持续被PEG模拟的干旱胁迫诱导。此外,ABA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CsNCED1在干旱胁迫下与CsBZR1-5的表达模式高度相似,凝胶电泳迁移试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zssay,EMSA)分析发现,CsBZR1-5能够与CsNCED1启动子上的E-box元件结合,说明CsBZR1-5可能参与调控了CsNCED1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过程。本研究系统分析了6个CsBZR1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为进一步阐明CsBZR1成员在茶树生长发育和干旱胁迫响应中的调控作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茶树DREB基因的生信分析及其调控CsPOD3的抗旱机制
    徐容, 邓智英, 邵陈禹, 罗玉麒, 仇舒琪, 王聪, 周玲红, 刘仲华, 沈程文
    茶叶科学    2025, 45 (1): 29-42.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2
    摘要247)      PDF(pc) (1570KB)(137)   
    基于课题组前期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到CsDREB11CsDREB15CsDREB25等基因。通过RT-qPCR验证,它们均受干旱诱导表达。从进化树、蛋白理化性质、亲/疏水性、二级和三级结构、亚细胞定位等方面进行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CsDREB11CsDREB15CsDREB25都与狭叶油茶(Camellia lanceoleosa)的亲缘性最为密切,都属于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二级/三级结构均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其亚细胞定位均位于细胞核中。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CsDREB25CsPOD3均在干旱下高表达且呈显著相关,推测CsDREB25CsPOD3存在相互作用关系。通过酵母单杂交验证(Y1H)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DLA)以及双荧光素酶互补成像(LCI)等方法试验验证了CsDREB25能正向调控CsPOD3的表达,提高POD的活性,清除过多活性氧,提高茶树的耐旱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茶树ICE基因家族鉴定及CsICE43克隆和低温表达分析
    朱倩, 邵陈禹, 周彪, 刘硕谦, 刘仲华, 田娜
    茶叶科学    2025, 45 (1): 43-60.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7
    摘要200)      PDF(pc) (2782KB)(105)   
    近年来全球极端低温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茶树的产量和品质。ICE(Inducer of CBF expression)基因家族主要参与植物的低温胁迫响应,但在茶树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全面。本研究从茶树基因组中鉴定出51个茶树CsICEs基因,对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展开生物信息学分析。茶树CsICEs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富含光响应、植物激素、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相关顺式作用元件,其可能参与多种逆境胁迫响应。转录组分析和RT-qPCR验证结果发现,低温下CsICE43基因的表达量上升了4.24倍,其可能与茶树低温响应相关。以茶树品种‘保靖黄金茶1号’的cDNA为模板,克隆获得了CsICE43基因,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在顶芽和嫩叶中特异性高表达。蛋白氨基酸序列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CsICE43基因包含与ICE家族其他成员一致的S-rich、bHLH、ACT等保守结构域,且与毛花猕猴桃(Actinidia eriantha)的亲缘关系较近。在STRING在线网站中以拟南芥AtICEs为模型,推测茶树CsICE43蛋白与HOS1MYB15DREB1/2存在潜在的互作关系。亚细胞定位试验表明CsICE43定位于细胞核,与跨膜结构分析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CsICE43基因可能与茶树低温响应关联,为深入挖掘其基因功能与抗寒分子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茶树‘大面白’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其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尹明华, 张牧彤, 徐子林, 欧阳茜, 王美暄, 李文婷
    茶叶科学    2025, 45 (1): 61-78.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6
    摘要145)      PDF(pc) (10684KB)(118)   
    茶树‘大面白’(Camellia sinensis cv. ‘Damianbai’)是上饶市广信区自主培育的国家级品种,其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密码子偏好性尚不清楚。以‘大面白’为试验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注释,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和密码子偏好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面白’线粒体基因组全长886 354 bp,结构为完整单环状分子,GC含量为45.76%;共注释到78个功能基因,包括41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3个tRNA基因,4个rRNA基因;共检测到59个SSR(主要为A/T单核苷酸重复)和100个Long repeat(主要为正向重复和回文重复)。‘大面白’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较弱,密码子偏好以A/U结尾,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主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受内部突变压力的影响小;‘大面白’线粒体基因组的最优密码子为14个(AAU、GAU、CAU、UUU、AUU、GCU、GGA、ACU、GUU、CGA、UUA、UUG、UCA、UCU)。11个近缘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在基因区与‘大面白’线粒体基因组具有高度同源性;‘大面白’线粒体基因组与‘凌云白毫’(ON782577)线粒体基因组的共线性最高,两者的基因排列顺序基本一致;‘大面白’线粒体基因组与其叶绿体基因组之间具有62个高度同源性的基因片段;‘大面白’与‘凌云白毫’单独聚成一小分支,两者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分析了‘大面白’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特征及系统发育进化关系,为加强‘大面白’种质鉴定及其资源多样性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温度对灰茶尺蠖幼虫龄期数量的影响
    唐美君, 李红, 张欣欣, 姜洪新, 王志博, 郭华伟, 肖强
    茶叶科学    2025, 45 (1): 79-86.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8
    摘要183)      PDF(pc) (626KB)(79)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是茶园重要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较多,对茶树为害频繁,而目前关于其幼虫龄数的划分仍存在分歧。为探明灰茶尺蠖幼虫的龄期数量及其受温度的影响,采用光照培养箱设置了5个温度(21、23、25、27、29 ℃),通过单头饲养观察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灰茶尺蠖幼虫的龄期数量,并比较了不同龄数种群在发育历期、蛹重和雌雄性比等参数的差异。结果显示,在21、23、25、27、29 ℃等5个温度条件下饲养的灰茶尺蠖幼虫,均出现龄数为4(蜕皮3次,简称4龄虫)和龄数为5(蜕皮4次,简称5龄虫)2种龄数。在21、23 ℃条件下,5龄虫和4龄虫的占比相当;当温度升高至25 ℃及以上时,5龄虫的占比显著高于4龄虫,达67.4%~78.6%。温度对5龄虫和4龄虫的发育历期、蛹重有显著影响,但对雌雄性比的影响不显著。在同一温度下,5龄虫较4龄虫幼虫历期延长,蛹重增加,雌雄性比显著提高。研究结果表明,灰茶尺蠖幼虫龄期数量受温度调控,温度升高则5龄虫的比例增高。这可能是灰茶尺蠖应对不利环境的一种生存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叉角厉蝽对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作用及捕食偏好性
    陈俊华, 闻鑫茹, 王晨旭, 张俏俏, 刘红敏, 宁万光, 郭世保
    茶叶科学    2025, 45 (1): 87-98.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9
    摘要131)      PDF(pc) (441KB)(134)   
    为评估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成虫对茶银尺蠖(Scopula subpunctaria)2~4龄幼虫的控害潜能。室内测定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2~4龄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探究了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3~4龄茶银尺蠖的种内干扰效应,以及叉角厉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与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偏好性。结果显示,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均能捕食2~4龄茶银尺蠖幼虫,且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和Holling Ⅲ模型。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茶银尺蠖幼虫的控害效能表现为雌成虫>雄成虫,以叉角厉蝽雌成虫对2龄茶银尺蠖幼虫的控害效能最大,为37.044;在拟合的Holling Ⅲ模型中,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茶银尺蠖2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5.823头和12.547头,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每盒4.971头和6.836头。叉角厉蝽对茶银尺蠖幼虫的搜寻效应结果表明,随猎物密度的降低,搜索的效率逐渐提升。此外,在灰茶尺蠖和茶银尺蠖幼虫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叉角厉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均偏好于取食茶银尺蠖幼虫;同时,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茶银尺蠖幼虫捕食作用受到自身密度的干扰,且捕食3龄茶银尺蠖幼虫的干扰系数大于捕食4龄茶银尺蠖幼虫。研究结果为叉角厉蝽在茶园害虫生物防控中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