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投稿指南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优先出版
当期目录
按栏目浏览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出版伦理
信息荟萃
茶学文献
茶学院校
科研机构
茶学知识
全国茶厂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更多...
下载中心
更多...
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茶树富集氟的特点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邢安琪, 武子辰, 徐晓寒, 孙怡, 王艮梅, 王玉花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01-315.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16.003
摘要
(
548
)
PDF(pc)
(876KB)(
302
)
可视化
茶树是一种超累积氟的植物,其体内的氟含量远远高于其他植物,却不表现氟中毒症状。氟不是茶树生长的必需元素,但在高氟胁迫下,氟可通过破坏茶树的细胞结构、抑制酶活性等影响其正常生长。通过阐述茶树吸收、富集氟及其累积/解毒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研究茶树氟累积和降氟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茶叶品质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刘奇, 欧阳建, 刘昌伟, 陈宏宇, 李娟, 熊立瑰, 刘仲华, 黄建安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16-33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16.001
摘要
(
545
)
PDF(pc)
(812KB)(
491
)
可视化
茶叶品质是茶叶外形与内质的体现,快速准确地对茶叶品质作出评价,对于茶叶加工和茶叶贸易等至关重要。感官审评、成分分析检测以及新兴技术是目前主要的茶叶品质评价技术方法。综述了近年来3种主要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了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感官审评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但结合定量描述分析可以降低主观性的影响;成分分析检测门槛高、操作难、耗时耗力,得出的结果相对准确;新兴技术具有简单、快速、无损等特点,但目前还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准确率。在茶叶产品多样化的今天,唯有多维度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才能快速、高效检测茶叶品质,为茶产业健康高效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茶树CLH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转录调控研究及其在白化茶树中的表达分析
王涛, 王艺清, 漆思雨, 周喆, 陈志丹, 孙威江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31-34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3
摘要
(
391
)
PDF(pc)
(1540KB)(
121
)
可视化
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CLH)是叶绿素降解过程中的关键酶,将叶绿素a脱去植醇,形成脱植基叶绿素a。以白化茶树白鸡冠新梢叶片为材料,克隆获得3条
CsCLHs
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3条
CsCLHs
基因分布于2个亚家族,其蛋白质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长度为894~975 bp,编码氨基酸个数为297~324,蛋白质分子量为31.99~34.91 kDa,等电点为4.89~7.61,不稳定系数为38.94~48.24,其中CsCLH1.1和CsCLH1.2为不稳定蛋白,CsCLH2为稳定蛋白。Cell-PLoc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3个CsCLHs蛋白均定位于叶绿体;而WolfPsort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CsCLH1.1和CsCLH1.2定位于细胞质,CsCLH2定位于叶绿体。遮阴和恢复光照处理下的qRT-PCR结果显示,遮阴抑制白鸡冠叶片
CsCLHs
的表达,光照诱导白鸡冠叶片
CsCLHs
的表达。不同品种中
CsCLHs
表达模式分析表明,
CsCLH1s
在白化叶中高表达。另外,酵母单杂交结果表明,
CsCDF5
可以与
CsCLH1.1
和
CsCLH2
启动子结合。综上所述,CsCLHs在白化茶树叶片中可能参与叶绿素降解,在叶片白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茶树CLH基因家族的功能及茶树叶片白化机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茶树
CsbHLH024
和
CsbHLH133
转录因子功能鉴定
刘任坚, 王玉源, 刘少群, 舒灿伟, 孙彬妹, 郑鹏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47-357.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1
摘要
(
261
)
PDF(pc)
(1629KB)(
88
)
可视化
茶树叶片毛状体含有多种次生代谢产物,在茶叶外观质量以及茶树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双荧光分子互补(BiFC)试验、GUS活性染色试验以及过表达试验对茶树叶片毛状体相关候选基因
CsbHLH024
和
CsbHLH133
的功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CsbHLH024/CsbHLH133和CsTTG1蛋白在植物中能够相互作用,并且它们的启动子能够在叶片组织中驱动下游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将它们分别过表达到野生型拟南芥Col和对应的拟南芥纯合突变体中,发现它们能够影响拟南芥叶片毛状体的形成,恢复突变体的表型,并引起毛状体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茶树叶片毛状体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双丙环虫酯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及残留评价
郭明明, 李兆群, 刘岩, 饶福强, 俞嘉伟, 吴鲁超, 周利, 陈宗懋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58-36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6.002
摘要
(
345
)
PDF(pc)
(505KB)(
103
)
可视化
双丙环虫酯是一种由天然产物衍生而成的新型生物源杀虫剂,为明确其在茶园小贯小绿叶蝉防治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多地的药效试验和示范试验,综合分析了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和在茶叶中的残留情况。两个地区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用量为15.00 g·hm
-2
和22.50 g·hm
-2
剂量下,50 g·L
-1
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药后1 d的防治效果为88.6%~93.4%,药后14 d为75.5%~85.5%,防治效果优于小贯小绿叶蝉的主要防治药剂虫螨腈,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在有效成分用量为18.75 g·hm
-2
剂量下,7个地区的示范试验结果显示,药后3 d的防治效果为88.9%~100.0%,药后14 d为60.2%~100.0%,防治效果优于当地常用防治药剂;药后7 d绿茶中双丙环虫酯的残留量在0.17~0.64 mg·kg
-1
,泡茶过程中双丙环虫酯从干茶到茶汤的浸出率为17.1%~19.1%;茶叶中双丙环虫酯残留的风险熵值远小于1,通过饮茶摄入双丙环虫酯引起的健康风险极低。因此,双丙环虫酯具有有效成分用量低、防治效果好、健康风险低等优点,适用于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抗性管理和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小檗碱对不同茶树炭疽菌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
张志鹏, 程庆华, 谢靖康, 万宇鹤, 童华荣, 陈应娟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67-375.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6
摘要
(
234
)
PDF(pc)
(2110KB)(
85
)
可视化
为研究小檗碱在茶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引起的茶树叶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以松针炭疽菌(
C. fioriniae
)、喀斯特炭疽菌(
C. karstii
)、重庆炭疽菌(
C. chongqingense
)、山茶炭疽菌(
C. camelliae
)和胶孢炭疽菌(
C. gloeosporioides
)5种不同茶炭疽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小檗碱对不同炭疽菌的抑菌活性,并比较了其抑菌活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小檗碱对
C. camelliae
和
C. chongqinggense
的抑制效果最好,在质量浓度为12 mg·mL
-1
时达到100%抑菌率,其次是
C. gloeosporioides
、
C. karstii
和
C. fioriniae
,其抑菌中浓度(Concentration for 50% of maximal effect,EC
50
)分别为2.828、3.288、4.164、4.778、5.104 mg·mL
-1
。显微镜镜检发现,小檗碱对5种炭疽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均存在明显影响,随小檗碱浓度的增加,部分菌丝出现不规则膨大现象,分生孢子形态也出现扭曲变形;生物活性检测发现,小檗碱处理后,不同炭疽菌的细胞结构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增强。研究结果明确了小檗碱对茶树炭疽菌的抑菌活性及应用前景,为炭疽菌引起的茶树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及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基于机器视觉的小贯小绿叶蝉智能识别的研究与应用
边磊, 何旭栋, 季慧华, 蔡晓明, 罗宗秀, 陈华才, 陈宗懋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76-38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6.001
摘要
(
215
)
PDF(pc)
(1047KB)(
99
)
可视化
深度学习已经在农作物害虫实时监测的智能识别过程中广泛应用。以小贯小绿叶蝉(
Empoasca onukii
)识别模型为基础,研究深度学习在诱虫板上叶蝉识别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小贯小绿叶蝉田间种群调查的准确性。本研究设计了一种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识别、计数方法,首先采用黄色诱虫板诱集小贯小绿叶蝉,利用相机对诱虫板进行图像采集并上传至服务器,然后通过服务器部署的目标检测算法,对图像中叶蝉进行识别与计数。通过算法筛选,确定YOLOv3作为识别算法,用改进后的Soft-NMS代替原来的NMS,用K-means聚类方法计算新的先验框的尺寸,提升YOLOv3对目标识别的速度和准确率。通过田间试验对比诱虫板上叶蝉的真实数量,结果显示优化后识别算法的准确率可达到95.35%以上。本研究验证了诱虫板诱集、目标识别算法和物联网技术相结合,能够为小贯小绿叶蝉田间种群的实时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可为其他具有颜色偏爱性昆虫的实时监测和茶园害虫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结合改进胶囊网络与知识蒸馏的茶青分类方法研究
陈星燃, 黄海松, 韩正功, 范青松, 朱云伟, 胡鹏飞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87-39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2
摘要
(
202
)
PDF(pc)
(750KB)(
41
)
可视化
不同等级茶青的准确分类,对名优茶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采用传统感官审评方法进行分选会使结果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采集茶青图像建立数据集,结合幽灵注意力瓶颈层与胶囊网络提出一种新型网络模型:GA-CapsNet。通过基于线性衰减比例系数的成长知识蒸馏方法对该模型进行训练,在迁移教师模型参数矩阵的同时,使学生模型随着迭代自适应降低依赖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对比其他同类算法,所提出的方法在小规模数据集上分类性能优异,精确率、召回率及F1-score分别为94.97%、95.51%、95.24%。本研究基于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技术构建了一种GA-CapsNet模型,为解决茶青分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基于感官组学分析玉米香型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特征香气
欧阳珂, 张成, 廖雪利, 坤吉瑞, 童华荣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97-40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6.003
摘要
(
260
)
PDF(pc)
(1290KB)(
117
)
可视化
南川茶是重庆市南川区特有的古茶树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技术(GC-O)以及通过计算香气活度值(OAV)与香气特征影响值(ACI),对南川大茶树鲜叶制成的玉米香型工夫红茶香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香型工夫红茶中OAV>1的挥发性化合物有22种,其中二甲基硫的OAV最高(1 187.32),其ACI达51.56%,远高于其他化合物。GC-O嗅闻到26种活性香气化合物,其中二甲基硫的嗅闻强度较高(4.75),并呈现出玉米香属性。香气重组与删除试验进一步验证了二甲基硫对于玉米香型工夫红茶的重要性。本研究明确了玉米香型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的特征香气成分,为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品质的定向调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乌龙茶可调幅仿手工摇青装置研制与工艺参数研究
卞贤炳, 吴敏, 贾江鸣, 董春旺, 张晨安, 赵润茂, 陈建能, 王金双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409-422.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5
摘要
(
213
)
PDF(pc)
(1967KB)(
79
)
可视化
为助推乌龙茶的大规模标准化加工,提高摇青机械的摇青质量和效率,增进装备的适用范围,设计了可调幅仿手工摇青机构和单输入多输出的动力传输机构,建立了该可调幅摇青机构的运动学分析模型,利用MATLAB软件仿真得到球形筛的空间运动轨迹。在此基础上,对研制的摇青样机进行了乌龙茶摇青2因素4水平的多指标正交试验。采用综合评分法将多指标转化成单一指标,并通过正交检验分析得到较优工艺参数。在较优工艺参数下的乌龙茶摇青适度率为84.10%,失水率为33.63%,综合评分达到传统手工摇青的97.75%。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可调幅仿手工摇青机作业有效,在相关工艺参数得到匹配的基础上,可适用于不同季节、不同嫩度鲜叶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机械摇青;同时也为茶叶加工领域的相关工艺参数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张旖旎, 吉铮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423-434.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16.002
摘要
(
202
)
PDF(pc)
(1222KB)(
111
)
可视化
茶叶中的EGCG在治疗癌症、细菌和病毒感染等疾病中显示出较高的生物活性。为探索EGCG的相关研究进展及近期研究重点,以“EGCG”及“Epigallocatechin gallate”为主题词,在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搜索2000—2021年的相关文献共6 799篇,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进行引文分析,通过合作、共现、共被引等网络分析,研究EGCG的研究重点和前沿趋势。根据发文量统计分析发现,中国、美国和日本在该领域发文量排名前三位,而中介中心性指标分析表明美国、德国和中国文献重要性位列前三。引文分析的关键词突发性检测发现,“纳米粒子(Nanoparticle)”“稳定性(Stability)”是近几年的研究重点。随着对EGCG研究层次的不断深入,未来研究可能会集中于提高EGCG生物利用度,探究最适剂量水平及给药频率等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基于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黄大茶偏好研究
安琪, 邱桐, 张莹, 肖明霁, 陈艾妮, 盛彩燕, 戴前颖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435-44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4
摘要
(
232
)
PDF(pc)
(3196KB)(
105
)
可视化
采用9点喜好度标度(9-point hedonic scale)和5点正好标度(Just about right,JAR)分别对不同年龄段消费者进行黄大茶喜好度检验及感官属性的接受度评价。结果表明,年轻消费者和中年消费者喜好比较接近,更偏爱具有甜香和甘醇味的低焙火和高嫩度黄大茶;老年消费者更偏爱具有焦火香、苦涩味、糊味的高焙火和低嫩度黄大茶。进而采用惩罚分析将喜好度数据与JAR数据联系起来,定性地得出3个年龄段对样品整体喜好度最有影响的属性、属性优化方向及改进优次顺序,为针对性地设计和加工黄大茶产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可可茶及其优势化学成分的健康功效研究进展
吴文亮, 童彤, 胡瑶, 周浩, 银霞, 张曙光
茶叶科学 2021, 41 (
5
): 593-607.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917.002
摘要
(
635
)
PDF(pc)
(1145KB)(
333
)
可视化
可可茶为我国特异的茶树资源,可可茶及其优势化学成分可可碱(TB)与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具有多种健康功效。综述了可可茶、TB和GCG对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牙科疾病、呼吸疾病和肾病等的干预作用,并简要分析了其作用机制,旨在为可可茶相关功能产品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我国茶学领域2008—2019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成果分析
熊兴平, 张新忠, 李红斌, 孙亮, 姚明哲
茶叶科学 2021, 41 (
5
): 608-618.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917.001
摘要
(
481
)
PDF(pc)
(1013KB)(
255
)
可视化
基于我国茶学领域在2008—2019年获得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成果,对成果的奖项、等级、获奖年份、第一完成人、第一完成单位、主要研究领域、产学研合作等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明确我国茶叶科技奖励成果现状、特点和支持趋势,旨在为我国茶叶科技人员确定科研选题、培育成果和申报成果奖励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32份茶树地方群体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李长乐, 葛悦, 闫美琳, 李慧, 林青青, 王璞, 赵华, 王明乐, 王郁, 郭飞, 倪德江
茶叶科学 2021, 41 (
5
): 619-630.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804.002
摘要
(
328
)
PDF(pc)
(1077KB)(
203
)
可视化
选取均匀分布于茶树15个连锁群上的30对SSR引物,对来自12个省份的32份茶树群体种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以期为茶树杂交育种亲本选择和演化路线推断提供参考。研究共获得14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SSR标记检测到5.96个等位基因,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均值为0.660。32个茶树群体Shannon’s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691~1.089,平均数为0.954;观测杂合度的范围为0.253~0.633,平均数为0.510;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430~0.653,平均数为0.590。供试茶树群体遗传分化系数(
Fst
)均值为0.205,遗传分化水平较高。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聚类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一致,供试种质可划分为四大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茶树WRKY转录因子
CsWRKY17
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刘苗苗, 臧连生, 孙晓玲, 周忠实, 叶萌
茶叶科学 2021, 41 (
5
): 631-642.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5.001
摘要
(
391
)
PDF(pc)
(1820KB)(
127
)
可视化
WRKY转录因子是植物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调节植物的抗虫防御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目前抗虫相关WRKY转录因子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草本植物中,木本植物中的研究还十分滞后,仍有大量WRKY未被发掘与鉴定。以茶树龙井43为试验材料,克隆了1个WRKY转录因子基因,命名为
CsWRKY17
。研究发现,
CsWRKY17
全长序列为1 141 bp,包含1个98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28个氨基酸。结构域分析表明,
CsWRKY17
基因具有1个典型的WRKY结构域和1个C
2
H
2
型锌指结构,属于第Ⅱ亚家族。同源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CsWRKY17与拟南芥的AtWKRY11和AtWRKY17同源关系最近。此外,
CsWRKY17
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并可被机械损伤、茶尺蠖取食或模拟取食、茉莉酸(JA)等外用激素处理诱导表达。亚细胞定位试验证实
CsWRKY17
定位在细胞核中。综上结果表明,
CsWRKY17
在细胞核中发挥功能,并很可能通过调节JA、脱落酸(ABA)、油菜素内酯(BR)和赤霉素(GA)等信号通路来调控茶树对植食性昆虫的诱导防御反应。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WRKY转录因子在茶树虫害相关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同时为茶树抗虫基因挖掘和抗虫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茶尺蠖触角高丰度气味结合蛋白
Eobl
OBP9、
Eobl
OBP11的配基结合功能和模式差异研究
严玉婷, 吴帆, 张亚丽, 傅晓斌, 崔宏春, 韩宝瑜, 李红亮
茶叶科学 2021, 41 (
5
): 643-653.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5.002
摘要
(
241
)
PDF(pc)
(1230KB)(
64
)
可视化
茶尺蠖(
Ectropis obliqua
Prout)是茶园重要的鳞翅目害虫,雄雌成虫能通过嗅觉系统感受和分辨外界环境的化学信息以助于其交尾和产卵地选择等行为。在此过程中,成虫触角高丰度表达的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OBPs)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茶尺蠖成虫触角高丰度表达的两个OBPs即
Eobl
OBP9和
Eobl
OBP11为对象,首先发现二者cDNA编码蛋白均含有OBPs家族的典型特征,即含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等电点预测分别为酸性和碱性,表明二者在一级结构性质上存在差异;利用原核表达技术获得重组蛋白,并免疫小鼠制备相应的多克隆抗体,再利Western blot技术验证了二者在雄性成虫触角特异表达;通过荧光竞争结合实验分别测试二者与20种候选配基的结合力,结果表明二者均与两个性信息素成分(顺3,9-环氧-6,7-十八碳二烯与顺-3,6,9-十八碳三烯)及一种植物挥发物成分(反-2-己烯醛)呈现较强的亲和力。与此同时,二者也显示出不同的配基结合谱,如
Eobl
OBP9与1-戊烯-3-醇、苯甲醇、苯乙酮和苯甲醛亲和力较强,结合谱较宽;而
Eobl
OBP11与
α
-萜品醇亲和力较强,结合更显专一,分子对接结果也支持该结论。此外,预测二者的活性位点均位于C端,也显示出二者配基结合的共性。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这两个茶尺蠖OBPs均在成虫触角高丰度特异表达,但无论从结构性质上还是生化结合谱上,既有保守性又存在差异性,显示出茶尺蠖触角高丰度表达OBPs功能模式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这为解释茶尺蠖嗅觉系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贵州山区生态茶园不同凋落物木质素、纤维素分解特征
刘莎茜, 杨瑞, 侯春兰, 马觉兵, 郭家瑞
茶叶科学 2021, 41 (
5
): 654-668.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5.003
摘要
(
332
)
PDF(pc)
(588KB)(
103
)
可视化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贵州久安生态茶园内云南樟(
Cinnamomum glanduliferum
)、光皮桦(
Betula luminifera
)、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和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叶凋落物以及茶树(
Camellia sinensis
)修剪物为研究对象,分析5种单一凋落物类型,以及9种混合凋落物类型(茶树-云南樟、茶树-马尾松、茶树-杉木、茶树-光皮桦、杉木-光皮桦、云南樟-光皮桦、云南樟-马尾松、云南樟-杉木、光皮桦-马尾松)分解速率和木质素、纤维素释放特征及差异性。结果表明,单一凋落物类型中,阔叶树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大于针叶树种;阔叶树种凋落物木质素含量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而针叶树种总体上则呈现下降趋势;凋落物纤维素含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单一凋落物纤维素释放规律与混合凋落物纤维素释放一致,均为直接释放;单一凋落物木质素释放存在3种规律;混合凋落物木质素释放规律有5种。分析9种混合凋落物分解特征,44.4%的混合凋落物混合分解表现为加和效应,11.2%的混合分解表现为拮抗效应,44.4%的混合分解表现为协同效应;22.2%的混合凋落物木质素的释放表现为促进释放,55.6%的混合凋落物木质素释放表现为促进富集;22.2%的混合凋落物纤维素释放表现为促进释放;11.1%的混合凋落物纤维素释放表现为促进富集。研究结果可为维持茶园肥力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从肠道菌群改变探讨青砖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防作用
周婷婷, 陈桂婷, 曹楠, 何建刚, 何功威, 肖长义, 李世刚
茶叶科学 2021, 41 (
5
): 669-680.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914.001
摘要
(
270
)
PDF(pc)
(4419KB)(
94
)
可视化
通过肠道菌群改变研究青砖茶(GBT)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预防作用。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NC),模型对照组(MC),阳性药物对照组(PC)以及青砖茶低剂量组(LD)、高剂量组(HD),高脂饲料喂养小鼠建立NAFLD模型,同时预防性给予低、高剂量青砖茶水提取物和阳性药物血脂康,分别测定小鼠的体重、食物利用率、肝重、肝指数、TC、LDL-C/HDL-C及ALT含量,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切片,ELISA检测肝组织IL-1
β
、IL-18含量变化,16 S rDNA V3-V4区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变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菌群与NAFLD表型的相关性。与模型组比较,青砖茶组小鼠体重、食物利用率、肝重、肝指数、血清TC、LDL-C/HDL-C、ALT、肝组织TC、IL-1
β
、IL-18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肝脏病变程度有所改善;肠道菌群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显示
Bacteroides
物种丰度降低,且与NAFLD表型呈正相关,
Lactobacillus
、
Alloprevotella
、
Saccharibacteria_genera_incertae_sedis
物种丰度增加,且与NAFLD表型呈负相关,与NAFLD表型相关性最强的菌群为
Bacteroides
和
Lactobacillus
。青砖茶对NAFLD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影响肠道菌群的改变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茯砖茶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UC小鼠炎症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黄翔翔, 谭婷, 禹利君, 王坤波, 黄建安, 徐诗钰,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1, 41 (
5
): 681-694.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5.004
摘要
(
245
)
PDF(pc)
(3509KB)(
100
)
可视化
为研究茯砖茶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的抗炎作用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6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0 mg·kg
-1
EGCG对照组、高剂量茯砖茶(300 mg·kg
-1
)对照组、DSS模型组、DSS+10 mg·kg
-1
EGCG处理组、DSS+低剂量茯砖茶(100 mg·kg
-1
)处理组、DSS+中剂量茯砖茶(150 mg·kg
-1
)处理组、DSS+高剂量茯砖茶(300 mg·kg
-1
)处理组,对照组n=5,处理组n=9。DSS造模1周后,灌喂处理4周,试验5周后处死小鼠,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评估小鼠结肠炎疾病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检测小鼠血清中IL-6、IL-8、IL-1
β
、TNF-
α
、IFN-
γ
等炎性因子水平及小鼠结肠组织中
JAK2
、
STAT3
基因表达水平,利用PCR-DGGE、克隆测序等技术分析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结果表明,与DSS模型组相比,灌喂EGCG和不同剂量茯砖茶后,小鼠生存质量、结肠组织形态明显改善,显著降低了小鼠血清中IL-6、IL-8、IL-1
β
、TNF-
α
、IFN-
γ
水平(
P
<0.05);显著降低
JAK2
、
STAT3
基因表达(
P
<0.05),抑制了
JAK2
/
STAT3
炎性信号通路;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增加、丰富度提高,不同处理组优势菌群发生变化。综上所述,茯砖茶可通过抑制
JAK2
/
STAT3
炎性信号通路以及调节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来改善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跳至
页
第1页
共5页
共88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