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茶树抗旱相关生理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王小萍 ,
  • 王云 ,
  • 唐晓波 ,
  • 罗凡 ,
  • 马伟伟 ,
  • 王迎春 ,
  • 李春华
展开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00
王小萍(1981— ),女,四川泸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茶树遗传育种研究。wangxiaoping922@163.com

收稿日期: 2013-01-17

  修回日期: 2013-03-01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9-04

基金资助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2011QNJJ-015)、四川省“十二五”茶树育种攻关项目

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hysiological Traits Related to Drought Tolerance in Tea Plant

  • WANG Xiao-ping ,
  • WANG Yun ,
  • TANG Xiao-bo ,
  • LUO Fan ,
  • MA Wei-wei ,
  • WANG Ying-chun ,
  • LI Chun-hua
Expand
  • T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engdu 610000, China

Received date: 2013-01-17

  Revised date: 2013-03-01

  Online published: 2019-09-04

摘要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干旱胁迫下5个茶树品种的部分抗旱相关的生理性状与其抗旱指数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发现,5个生理性状与抗旱指数的关联程度大小依次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0.6658)、丙二醛含量(0.6595)、可溶性糖含量(0.6282)、过氧化物酶活性(0.6094)、游离脯氨酸含量(0.5950)。并通过对5个茶树品种与抗旱指数的关联分析,得出5个参试材料抗旱性强弱依次为:D-1、特早213、S-1、福鼎大白茶、T-1。

本文引用格式

王小萍 , 王云 , 唐晓波 , 罗凡 , 马伟伟 , 王迎春 , 李春华 . 茶树抗旱相关生理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茶叶科学, 2013 , 33(6) : 512 -516 . DOI: 10.13305/j.cnki.jts.2013.06.011

Abstract

A total of 5 physiological traits measured in 5 tea cultivars which grown at drought conditions, and analyzed using gray relational grade analysis metho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alysis between each trait and its drought tolerance index were ranked according to their gray correlation degree to drought tolerance as follows: activities of SOD(0.6658), malondialdehyde content(0.6595), soluble sugar content(0.6282), activities of POD(0.6094), dissociative proline content(0.5950). The drought tolerance of tested cultivars was decreased as follows: D-1, Tezao213, S-1, Fu-ding-da-bai, T-1.

参考文献

[1] 吴伯千, 潘根生. 茶树对水分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1995, 21(5):4 51-456.
[2] 潘根生. 茶树对水分的生理响应[J]. 茶叶, 1999(4): 197-201.
[3] 栗本文. 干旱胁迫对茶树生理过程的影响[J]. 茶业通报, 1993(1): 14-17.
[4] 王怀玉, 罗英. 干旱胁迫对茶树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的影响[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2(2): 61-63.
[5] 骆耀平. 7个茶树品种不同供水水平的光合特性比较[J]. 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6(2): 130-135.
[6] 林金科. 干旱胁迫对茶树光合作用的影响[J].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1998(4): 423-427.
[7] 周晓果, 张正斌, 徐萍. 小麦主要育种目标的灰色系统方法探讨[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5, 21(2): 81-84.
[8] 尹利, 逯晓萍, 李美娜, 等. 高丹草杂交灰色关联分析与评判[J]. 中国草地学报, 2006, 28(3): 21-25.
[9] 韩启秀. 运用灰色关联度对山东小麦新品种(系)综合表现的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2): 312-314.
[10] 王士强, 胡银岗, 佘奎军, 等. 小麦抗旱相关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1): 2452-2459.
[11] 鲁雪林, 王秀萍, 张国新. 旱稻抗旱性评价指标研究[J]. 农艺科学, 2006, 22(1): 124-126.
[12] 唐海涛, 张彪, 林勇, 等.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33(8): 109-114.
[13] 董兴月, 林浩, 刘丽君, 等. 干旱胁迫对大豆生理指标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11, 30(1): 83-88.
[14] 黄意欢, 叶银芳, 包先进. 茶学实验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129-131.
[15] 刘萍, 李明军. 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16] 兰巨生. 农作物综合抗旱性评价方法的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1998, 7(3): 85-87.
[17] 兰巨生, 胡福顺, 张景瑞. 作物抗旱指数的概念和统计分析[J]. 华北农学报, 1990, 5(2): 20-25.
[18] 刘桂茹, 张荣芝, 卢建祥, 等. 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指标与产量性状关系的探讨[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5, 1(18): 10-14.
[19] 卫云宗, 乔蕊清, 王娟玲, 等. 冬小麦耐旱种质类型研究[J]. 国外农学—麦类作物, 1996(2): 12-14.
[20] 刘玉英, 王三根, 徐泽, 等. 不同茶树品种干旱胁迫下抗氧化能力的比价研究[J]. 植物生理科学, 2006, 22(4): 264-268.
[21] 刘玉英, 徐泽, 罗云米. 干旱胁迫对不同茶树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23(2): 387-389.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