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武夷山不同种植模式下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特征
    王峰, 常云妮, 孙君, 吴志丹, 陈玉真, 江福英, 余文权
    茶叶科学    2024, 44 (2): 231-245.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04
    摘要355)      PDF(pc) (1416KB)(481)   
    土壤酶活性是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养分转化的重要指标,揭示种植模式和季节变化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影响,阐明影响茶园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合理评估有机茶种植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以武夷山茶区3种类型样地,即林地(FD)、常规茶园(CT)和有机茶园(OT)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参与土壤碳、氮和磷循环的6种酶活性,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显示,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种植模式茶园土壤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钾和pH显著降低;相比常规茶园,有机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土壤pH有所增加,土壤养分比例更为协调。种植模式和季节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显著。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茶园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了12.05%~63.55%,有机茶园土壤脲酶显著提高了324.95%,种植模式并未改变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总体而言,夏秋季节(5月和8月)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冬春季节(11月和2月),土壤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春季最高。置换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种植模式对土壤整体理化性质的影响远大于季节变化。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环境因子解释了土壤酶活性变异的77.03%,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全钾、有效钾和pH对土壤酶活性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综上所述,林地转变为茶园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常规种植导致茶园土壤速效磷钾积累,土壤酶活性降低,有机种植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增强了土壤碳氮养分供应能力,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感官评价和代谢组学技术解析紫阳绿茶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差异
    陈德权, 任杨梅, 何梦迪, 李尤学, 叶利利, 薛华倩, 曾建明, 丁长庆
    茶叶科学    2024, 44 (2): 316-32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05
    摘要341)      PDF(pc) (1171KB)(417)   
    为解析不同干燥工艺紫阳绿茶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差异,以6个硒香茶(烘-炒)和10个翠峰茶(烘)为材料,采用感官评价、生化成分检测、高分辨液质联用(UHPLC-Q-Exactive/TM)和多元统计等方法对茶叶的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进行分析。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硒香茶香气为高爽型,翠峰茶为清香型,硒香茶干茶的色泽更为深绿,翠峰茶的感官评价综合得分略高于硒香茶。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硒香茶的氨基酸总量以及10种氨基酸组分(组氨酸、精氨酸和苏氨酸等)显著高于翠峰茶(P<0.05),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及咖啡碱的含量差异不显著。代谢组学分析共鉴定出262个非挥发性化合物,包括氨基酸、儿茶素、二聚体儿茶素、酚酸、黄酮醇(糖)苷和有机酸等13类。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和差异比较分析发现,硒香茶与翠峰茶中代谢物种类没有差异,但含量存在差异。选择VIP>1.2的化合物作为关键性差异化合物,主要有氨基酸类、酚酸和黄酮醇(糖)苷类。翠峰茶中氨基酸类、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含量低于硒香茶,而二聚体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高于硒香茶。本研究可为全面了解硒香茶和翠峰茶品质形成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绿茶不同干燥工艺导致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差异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预防并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陈佳欣, 张锦佳, 左会灵, 焦宇航, 石安华
    茶叶科学    2024, 44 (4): 543-553.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03
    摘要340)      PDF(pc) (655KB)(39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绿茶的有效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在低剂量范围内已被证明对NAFLD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综述总结了EGCG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抑制铁死亡、减少脂质生成、调节自噬、调节肠道菌群以及降低胆汁酸代谢等方面延缓NAFLD发生发展的部分机制,以期为改善NAFLD的深入研究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茶叶中手性农药残留分析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胡月, 宁亚婷, 黎洪霞, 罗逢健, 尹荣秀, 张新忠
    茶叶科学    2024, 44 (3): 363-385.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3.013
    摘要323)      PDF(pc) (902KB)(441)   
    手性农药存在一个或多个对映体,其对映体在生物活性、毒性、环境行为、降解代谢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茶叶作为三大无酒精饮品之一,其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虽然目前更关注手性农药外消旋体残留总量,但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效、减少残留及对非靶标物危害,充分了解茶叶中手性农药对映体的立体选择性行为,分析在茶叶中的残留降解规律,建立对映体的残留限量标准显得尤为重要。综述了茶叶中手性农药对映体残留检测技术现状,如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等方法,并对手性农药对映体在茶叶中的残留降解行为和风险评估进行归纳和展望,为后续深入开展茶叶中手性农药对映体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日晒茶风味化学特征研究进展
    谢晨昕, 赵锋, 林雨, 蔡良绥, 林智, 郭丽
    茶叶科学    2024, 44 (4): 554-56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14
    摘要310)      PDF(pc) (502KB)(392)   
    茶叶利用日光萎凋或干燥,不仅可以节省大量能源成本,还可形成独特的风味品质。从日晒茶的风味品质特点、风味化学特征以及影响其形成的技术和环境因素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芳樟醇、香叶醇、1-辛烯-3-醇、癸醛等是日晒茶的关键呈香成分,其中1-辛烯-3-醇和1-辛烯-3-酮可能与日晒味有关;合理利用光照及空气湿度等环境因素,是加工高质量日晒茶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从技术层面、理论层面以及产业层面展望了日晒茶工艺提升和理论挖掘研究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云南特有“藤条茶”品质化学成分分析
    方成刚, 杨高中, 杨莹彪, 张丽秋, 陈霞, 李连超, 吕海鹏, 林智
    茶叶科学    2024, 44 (2): 299-315.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09
    摘要304)      PDF(pc) (2075KB)(406)   
    云南特有的藤条茶,源于当地茶农在长期生产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留采法,因能促使茶树树干形似藤条而得名。为探究藤条茶留采管理模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选取藤条茶园一芽二叶鲜叶制作晒青茶、红茶、白茶,以现代茶园同类鲜叶制样为对照,结合感官审评和品质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采用藤条茶树鲜叶制成的晒青茶一般具有更高爽的香气和浓醇的滋味,白茶则具有更浓郁的香气及甘和的滋味,而现代茶园红茶一般具有更高甜的香气和甘爽的滋味。藤条茶的儿茶素总量均显著低于现代茶园茶树鲜叶,尤其是藤条白茶中的儿茶素总量为67.11 mg·g-1,显著低于现代茶园白茶(84.19 mg·g-1)。藤条晒青茶中的茶氨酸含量为16.79 mg·g-1,显著高于现代茶园晒青茶(14.69 mg·g-1)。藤条晒青茶和藤条白茶具有更低的酚氨比。在所有茶样中共鉴定出205个初级代谢产物,藤条白茶中积累更丰富的糖类。此外,在所有茶样中检测出127种挥发性物质,醇类和酯类是不同茶样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藤条白茶中挥发物总量显著高于现代茶园白茶;藤条红茶中香叶醇含量更高,而现代茶园红茶的芳樟醇含量更高。可见,采用晒青茶和白茶的加工工艺一般更有利于获得高品质藤条茶产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有机种植方式对茶园土壤酸碱度的影响
    沈星荣, 汪秋红, 胡强, 王东辉, 傅尚文, 韩文炎, 李鑫
    茶叶科学    2024, 44 (2): 261-26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11
    摘要304)      PDF(pc) (311KB)(542)   
    土壤过度酸化是影响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解有机管理方式对茶园土壤酸碱度的长期影响,以常规茶园为对照,研究了我国18个省份84个产茶县有机管理1~21 a对茶园土壤pH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茶园比常规茶园土壤pH平均高0.36,达极显著水平;随着有机管理年份的增加,茶园土壤pH总体为先显著上升、后显著下降并维持相对平稳,有机管理1~5、6~10、11~15、16~21 a的pH比常规茶园分别高0.48、0.23、0.28和0.30,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有机管理方式还有利于土壤pH向最适合茶树生长发育的方向发展,pH 4.5~5.5的茶园占比,常规茶园为41.9%,有机管理1~5、6~10、11~15、16~21 a的茶园分别为53.1%、48.9%、58.7%和66.7%,总体随有机管理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可见,有机管理方式能防止茶园土壤严重酸化,使土壤pH向着最适合茶树生长发育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氟处理下茶树根系的组织细胞形态差异及蜡质合成相关基因WSD1的表达分析
    宋博, 贾培凝, 叶文祺, 吴俊, 孙威江, 薛志慧
    茶叶科学    2024, 44 (2): 219-230.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10
    摘要304)      PDF(pc) (3895KB)(441)   
    茶树是一种氟含量较高的植物,具有聚氟性。基于扫描电镜技术,探究不同质量浓度(10 mg·L-1和50 mg·L-1)及不同时间(1 d和16 d)氟处理下,氟高富集茶树品种黄棪和氟低富集茶树品种佛手根系吸收富集氟的特性差异,并对前期转录组数据筛选出氟处理下茶树蜡质合成的差异基因WSD1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0 mg·L-1氟处理后,黄棪根部表皮细胞表面覆盖的蜡质稍有增多,细胞排列较为疏松,而佛手根部表皮细胞界限模糊,覆盖蜡质明显增多,细胞壁出现扭曲断裂等氟不耐受症状。蜡质合成相关基因WSD1荧光定量结果显示,WSD1经外源氟处理后,其对茶树根部的蜡质有较为明显的上调作用;WSD1蛋白互作网络预测结果及相关性分析显示,WSD1CSS0041298CSS0012327CSS0049082的负调控。本研究从茶树与蜡质合成互作角度探究茶树缓解氟胁迫的响应机制,为深入探究茶树氟吸收调控和耐氟茶树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茶树叶片黄化变异相关的CAB基因家族鉴定及关键基因挖掘
    钟思彤, 张亚真, 游小妹, 陈志辉, 孔祥瑞, 林郑和, 伍慧妮, 金珊, 陈常颂
    茶叶科学    2024, 44 (2): 175-19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07
    摘要296)      PDF(pc) (2408KB)(465)   
    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Light-harvesting chlorophyll a/b binding protein,CAB)基因家族成员在植物叶片黄化变异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铁观音(Camellia sinensis Tieguanyin)基因组数据对CAB基因家族进行了筛选,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进一步以不同黄化、绿叶茶树品种(系)为材料,通过基因克隆和qRT-PCR,分析CABs基因的表达特性,结合叶色参数和叶绿素SPAD值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与茶树黄化变异相关的关键CAB基因。结果表明,共鉴定到25个CAB基因家族成员,其氨基酸长度为167~337个,蛋白分子质量为18.5~37.1 kDa,大部分CAB成员属于稳定性蛋白和疏水性蛋白,并且亚细胞定位预测在叶绿体上;根据进化关系25个CAB家族成员分为13个亚家族,Lhcb1亚族的成员数量最多;启动子分析显示,CAB家族成员启动子中包含大量的光响应元件,还有其他与植物生长发育、激素和逆境胁迫响应相关的元件。从茶树中克隆Lhcb1亚家族成员,通过序列比对筛选出CAB1CAB6CAB7基因;表达分析显示,CAB1CAB6CAB7基因都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在芽、叶和果实中表达量较高,并能响应多种逆境胁迫。qRT-PCR分析发现,CAB1CAB6CAB7基因在黄、绿茶树的叶片中具有一致的表达特性:与正常绿叶相比,黄化叶片中的CABs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通过与叶色参数和叶绿素SPAD值的相关性分析,发现CAB1CAB6CAB7表达量与叶色参数a、b、L值以及叶绿素SPAD值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CAB1的基因表达量与叶色相关参数和叶绿素SPAD值的相关性最显著;烟草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CAB1在细胞核、细胞膜和叶绿体上均有分布。以上研究初步解析了茶树CAB家族成员的基本特征,挖掘出与茶树叶色变异紧密相关CAB基因,后续可作为候选关键基因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茶树叶色变异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我国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任海龙, 陈非凡, 谭启玲, 胡承孝, 李进学, 王绍梅, 李晓君, 孟远夺, 赵英杰
    茶叶科学    2024, 44 (4): 598-60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05
    摘要295)      PDF(pc) (1017KB)(285)   
    为探明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我国茶叶产量、品质以及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通过收集国内外已发表我国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相关文献,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在不同有机替代比例、土壤理化性质与替代年限条件下茶叶产量、品质与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状况。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能显著提高茶叶产量、品质与茶园土壤养分含量。其中有机替代比例、土壤条件,以及替代年限是影响有机替代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机替代比例低于25%时,增产效果最好;有机替代25%~75%时,茶叶品质提升效果最佳;有机替代超过75%时,则会因土壤当季养分供应不足从而导致茶叶产量降低。有机替代在土壤有机质<20βg·kg-1、碱解氮<100βmg·kg-1、有效磷<5βmg·kg-1与pH>4.5时对茶叶产量增加效果较好;在土壤有机质>20βg·kg-1、碱解氮>100βmg·kg-1、有效磷>20βmg·kg-1、速效钾>100βmg·kg-1与pH<5.5时,茶叶品质提升效果较好。有机肥肥效存在累计效应,有机替代年限越长对茶叶产量品质提升的效果越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新式茶饮消费对传统茶消费意愿的反哺效应分析
    张怡, 胡林英, 伊晓云, 陈富桥, 姜爱芹
    茶叶科学    2024, 44 (5): 853-86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4
    摘要288)      PDF(pc) (617KB)(280)   
    新式茶饮是在传统茶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的产物。中国悠久的饮茶历史,为新式茶饮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传统茶丰富的风味以及包容性,成为新式茶饮创新的重要条件。新式茶饮消费是否会反过来影响传统茶消费?建立了一个新式茶饮消费影响传统茶消费的理论模型,揭示了其中的反哺机制,然后基于新式茶饮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新式茶饮消费对传统茶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式茶饮消费对传统茶消费存在反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消费新式茶饮能够让消费者产生溯源心理和积累一定的与茶相关的知识,从而促进消费者的传统茶消费意愿。异质性分析表明,反哺效应在奶盖茶系列和奶茶系列中的影响更为突出;健康意识较高的年轻群体更容易受到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新式茶饮培育茶叶消费者的路径,也对进一步拓展我国茶叶消费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茶树炭疽病菌拮抗链霉菌的筛选及其抑菌特性研究
    张玉丹, 谭琳, 刘仲华, 肖敦根, 邓玉莲, 李桂花, 黄虹, 杨学宇, 胡秋龙
    茶叶科学    2024, 44 (2): 283-29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08
    摘要285)      PDF(pc) (1871KB)(433)   
    茶炭疽病菌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引起茶树炭疽病的重要致病菌,为获得对C. camelliae具有拮抗作用的链霉菌,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对峙法从茶园生境中分离筛选出对其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并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 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开展基于链霉菌菌株的抗菌谱测定、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抑制试验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无菌发酵滤液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抑菌活性稳定性,并测定其产胞外降解酶能力、抗菌物质合成基因、挥发性与非挥发性代谢物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筛选获得一株对茶炭疽病菌C. camelliae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菌株XS-4,对茶炭疽病菌的平板抑制效果为76.42%;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 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XS-4鉴定为多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polychromogenes);菌株XS-4对其他8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抗菌性能具有广谱性。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菌株XS-4能抑制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发现,拮抗菌XS-4发酵液能抑制茶炭疽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为62.48%;菌株XS-4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KMB培养基,在KMB培养基中培养7 d所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无菌发酵滤液对温度、酸碱度、紫外照射、蛋白酶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菌株XS-4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较好,抑菌率达81.92%;菌株XS-4具有产生淀粉水解酶、蛋白酶、β-1,3-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的能力;菌株XS-4具有产生抗菌物质的pks-Ⅰpks-Ⅱ基因。综上所述,菌株XS-4在茶树炭疽病生物防治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湖北巴东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亲缘关系分析
    崔清梅, 梁金波, 马会杰, 胡双玲, 陈清华, 吴立赟, 何梦迪, 王留彬, 谭立才, 张强, 王丽鸳
    茶叶科学    2024, 44 (2): 193-20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02
    摘要268)      PDF(pc) (924KB)(434)   
    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是开展茶树品种选育的优质基因库。收集了来自湖北省巴东县的26份野生茶树资源,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并结合对照栽培型茶树品种对野生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等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16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得到82个等位位点,每对引物扩增所得的等位基因范围为3~8个,平均检测出等位位点5.12个,有效位点数量3.65个,香农多样性指数平均值1.378。(2)从16对引物中筛选出6个核心引物位点,可对26份野生茶树进行有效检测并鉴别。(3)UPGMA进化树将48份材料分为7个类别,野生茶树与栽培型茶树能通过SSR标记进行有效划分;进一步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发现26份野生茶树可分为2个亚群。(4)依据生化成分含量,筛选得出2份高EGCG含量的茶树种质资源及2份适制红茶的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结果显示,巴东野生茶树多样性丰富,种群内部遗传变异高,为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利用巴东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不同温度热风萎凋对红茶萎凋叶及成茶品质的影响
    张湘琳, 凌智辉, 胡维霞, 向春辉, 崔俪丹, 许伟, 肖文军
    茶叶科学    2024, 44 (3): 483-49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3.007
    摘要268)      PDF(pc) (356KB)(344)   
    以湘西古丈县茶树群体品种夏季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在传统红茶加工工艺的基础上,用热风萎凋工艺替代传统室内自然萎凋工艺,从感官品质、滋味品质成分和香气品质成分3个方面,研究分析了35 ℃、45 ℃、55 ℃、65 ℃ 4种热风萎凋工艺对夏秋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5 ℃传统室内自然萎凋的红茶相比,采用45 ℃热风萎凋工艺制作的成茶综合感官品质较好,干茶色泽乌褐较润,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醇厚较爽,有甜香;其茶多酚、没食子酸、EGCG、茶黄素、茶红素含量,以及茶黄素和茶红素总量与茶褐素含量的比值(TFRB)均显著升高(P<0.05),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香气品质成分种类增加,其中醇类香气品质成分占比最高,为70.47%,且醇类、酮类和酯类香气品质成分相对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吡咯类、醛类香气物质显著降低(P<0.05),检测出反-3-己烯醇、2,3-二氢-2,2,6-三甲基苯甲醛、α-紫罗兰酮等具有花果香气品质的香气成分。研究表明,采用适当温度的热风萎凋有利于提高红茶品质,可应用于提高夏秋季红茶品质的生产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有机种植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的影响
    严钰萧, 周大鹏, 杨艳芬, 谢瑾, 吕才有, 杨广容, 文勤枢
    茶叶科学    2024, 44 (2): 246-260.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03
    摘要266)      PDF(pc) (1609KB)(453)   
    为揭示有机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以云南省勐腊县3座代表性古茶山(蛮砖、易武、攸乐)的古茶园、现代茶园、橡胶园、荒地4种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 PE300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其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分析有机种植及种植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种植可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和氮磷钾养分含量提高。3座茶山土壤细菌共有运算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数目为381个,其中,易武荒地特有OTU最多(293个),蛮砖橡胶园特有OTU最少(28个);而真菌共有OTU数目仅为24个,蛮砖古茶园特有OTU最多(337个),易武现代茶园特有OTU最少(55个)。细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达5.88~6.62,明显高于真菌的2.71~4.30。茶园土壤优势细菌和真菌门与非茶园土壤基本相似,但酸微菌目(Acidimicrobiales)、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Varibacter属、黄色杆菌科(Xanthobacteraceae)、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Bryobacter属、Acidibacter属、浮霉菌科(Planctomycetaceae)等在不同茶山和土地利用方式间的相对丰度差异显著;与荒地和橡胶园相比,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的毛壳菌科(Chaetomiaceae)、青霉菌属(Penicillium)、镰刀菌属(Fusarium)、木霉属(Trichoderma)、被孢霉属(Mortierella)、伞菌目(Agaricales)和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等的相对丰度较高。细菌群落丰度指数Chao1与土壤全氮和全磷呈显著正相关,3座茶山的细菌群落组成较真菌群落更为稳定。除个别茶园土壤外,有机种植下土壤细菌丰度随年限增加而上升,真菌丰度随年限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现代茶园和古茶园细菌与真菌的多样性水平则随种植年限增加而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康普茶细菌纤维素的形成途径及其在废弃茶叶资源高效利用中的应用
    徐晴晴, 聂晴, 刘助生, 郭青, 刘仲华, 蔡淑娴
    茶叶科学    2024, 44 (5): 707-717.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1
    摘要263)      PDF(pc) (831KB)(229)   
    废弃茶叶资源和夏秋茶用于生产康普茶和细菌纤维素,不仅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还能开发高市场价值的产品。细菌纤维素作为一种高晶度、可再生的多糖,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环保包装、纺织、新能源电池、护肤品等领域。综述了近年来细菌纤维素膜的应用研究,重点分析了不同发酵环境和茶叶种类对细菌纤维素膜品质的影响,证实了通过调整发酵参数可获得具有特定结晶结构的纤维素。进一步探讨了茶叶成分在菌膜形成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提高康普茶细菌纤维素膜产量和质量的新思路。文章强调了康普茶细菌纤维素膜的保健功效及其在可持续产品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以促进其工业化应用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金花白茶对高脂饮食小鼠的减肥作用
    刘振云, 柯菀萍, 周汐芮, 李孟华, 薄佳慧, 叶兴妹, 刘仲华, 肖力争, 林勇
    茶叶科学    2024, 44 (2): 350-36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14
    摘要256)      PDF(pc) (3081KB)(460)   
    为探究金花白茶对高脂饮食小鼠的减肥作用,选用金花白茶为材料,以未发花白茶为对照,进行茶叶主要理化成分含量检测,并建立小鼠肥胖模型,给予400 mg·kg-1金花白茶及白茶水提取物灌胃干预,定期记录小鼠体重,进行肥胖相关指标的测定及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白茶发花后黄酮和茶褐素含量明显上升,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茶黄素及茶红素含量显著下降,儿茶素组分中仅表儿茶素含量出现显著的上升。金花白茶能有效抑制高脂饮食小鼠的体质量增长,降低其肝脏和白色脂肪指数,减轻炎症及氧化应激,保护肝脏及肠道的结构完整性及功能。与未发花白茶相比,金花白茶在降低小鼠血脂含量及炎症因子水平上效果更佳,推测是由于冠突散囊菌的大量繁殖及黄酮、表儿茶素、茶褐素等物质含量上升所致;而在缓解肝脏氧化应激方面效果不如白茶,推测是发花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大量减少所致。试验结果表明,金花白茶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小鼠有明显的减肥效果,发花工艺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白茶的降脂减肥功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在茶叶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甘芳瑗, 刘振平, 傅丙生, 龙道崎, 庞钶靖, 姜容
    茶叶科学    2024, 44 (4): 565-57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01
    摘要254)      PDF(pc) (484KB)(350)   
    茶叶是中国传统农业中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在产地、贮藏时间、加工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茶叶的品质、营养价值和市场定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表征不同茶叶间差异性的重要指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作为一种新发展起来的无损检测技术,可在常压条件下实现对样品中VOCs的分析,用于表征样品间的差异。搜集了目前已有的文献资料,综述了GC-IMS技术在茶叶种类区分、等级鉴定、产地溯源、贮藏时间判定、加工过程中品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GC-IMS技术在茶叶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茶叶的风味研究、加工工艺优化、品质分析和质量监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茶树春梢萌发早晚关联基因CsAL1的CAPS分子标记开发
    黄梦迪, 陈兰, 苏芹, 胡锦瑜, 刘桂芝, 谭月萍, 刘硕谦, 田娜
    茶叶科学    2024, 44 (2): 207-21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01
    摘要252)      PDF(pc) (475KB)(271)   
    茶树(Camellia sinensis)作为一种叶用型经济植物,春梢萌发时间是关系茶叶经济价值的重要生物学性状。因此,选育茶树早生品种,对提升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铁观音为参考基因组,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到一个与茶树春梢萌发早晚高度相关的基因CsAL1Auxilin-like 1,TGY040711)。运用SNP calling获得CsAL1各样本的SNPs,将SNPs与其春梢萌发表型进行关联分析,获得与早生性状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分析各SNPs的酶切位点,选择合适位点开发茶树早生性状相关CAPS分子标记。利用标记对12份茶树材料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酶切检测,随后在72份茶树材料中进一步验证,以期借助CAPS分子标记技术为探究CsAL1中单碱基位点突变与茶树早生性状的联系提供参考,为茶树早生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年轻群体新茶饮购买意愿提升实证研究——基于顾客感知价值视角
    阎鹏翔, 彭康, 陈富桥, 姜仁华
    茶叶科学    2024, 44 (6): 1023-103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09
    摘要251)      PDF(pc) (415KB)(164)   
    近年来新茶饮行业发展迅速,成为继传统原叶茶、快消瓶装茶之后的第三大茶叶消费形式。快速扩张导致行业“内卷”加剧,提高顾客购买意愿与购买频率成为行业长期良性发展的关键。基于顾客感知价值视角构建了年轻群体新茶饮购买意愿提升机制分析模型,采用1 900份消费者调研数据开展实证研究,检验新茶饮产品创新、场景体验、品牌曝光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新茶饮产品创新、场景体验和品牌曝光均对顾客购买意愿具有提升效应;(2)功能价值、体验价值、情感价值分别增强了产品创新、场景体验、品牌曝光对购买意愿的提升效应;(3)新茶饮产品创新、场景体验和品牌曝光均对顾客购买频率具有提升效应,但新茶饮购买意愿与实际购买行为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新茶饮产品创新能较大程度实现购买意愿向购买行为的转化。基于上述结论,提出新茶饮企业经营要突出产品创新独特性、构筑场景体验趣味性、链接品牌曝光情感性等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