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投稿指南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优先出版
当期目录
按栏目浏览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出版伦理
信息荟萃
茶学文献
茶学院校
科研机构
茶学知识
全国茶厂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更多...
下载中心
基于GBS-SNP的武夷茶树 (Camellia sinensis, Synonym_ Thea bohea L.) 遗传分析及标记开发 附表1、图2和图5
更多...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年轻群体新茶饮购买意愿提升实证研究——基于顾客感知价值视角
阎鹏翔, 彭康, 陈富桥, 姜仁华
茶叶科学 2024, 44 (
6
): 1023-103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09
摘要
(
699
)
PDF(pc)
(415KB)(
551
)
可视化
近年来新茶饮行业发展迅速,成为继传统原叶茶、快消瓶装茶之后的第三大茶叶消费形式。快速扩张导致行业“内卷”加剧,提高顾客购买意愿与购买频率成为行业长期良性发展的关键。基于顾客感知价值视角构建了年轻群体新茶饮购买意愿提升机制分析模型,采用1 900份消费者调研数据开展实证研究,检验新茶饮产品创新、场景体验、品牌曝光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新茶饮产品创新、场景体验和品牌曝光均对顾客购买意愿具有提升效应;(2)功能价值、体验价值、情感价值分别增强了产品创新、场景体验、品牌曝光对购买意愿的提升效应;(3)新茶饮产品创新、场景体验和品牌曝光均对顾客购买频率具有提升效应,但新茶饮购买意愿与实际购买行为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新茶饮产品创新能较大程度实现购买意愿向购买行为的转化。基于上述结论,提出新茶饮企业经营要突出产品创新独特性、构筑场景体验趣味性、链接品牌曝光情感性等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我国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任海龙, 陈非凡, 谭启玲, 胡承孝, 李进学, 王绍梅, 李晓君, 孟远夺, 赵英杰
茶叶科学 2024, 44 (
4
): 598-60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05
摘要
(
449
)
PDF(pc)
(1017KB)(
353
)
可视化
为探明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我国茶叶产量、品质以及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通过收集国内外已发表我国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相关文献,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在不同有机替代比例、土壤理化性质与替代年限条件下茶叶产量、品质与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状况。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能显著提高茶叶产量、品质与茶园土壤养分含量。其中有机替代比例、土壤条件,以及替代年限是影响有机替代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机替代比例低于25%时,增产效果最好;有机替代25%~75%时,茶叶品质提升效果最佳;有机替代超过75%时,则会因土壤当季养分供应不足从而导致茶叶产量降低。有机替代在土壤有机质<20βg·kg
-1
、碱解氮<100βmg·kg
-1
、有效磷<5βmg·kg
-1
与pH>4.5时对茶叶产量增加效果较好;在土壤有机质>20βg·kg
-1
、碱解氮>100βmg·kg
-1
、有效磷>20βmg·kg
-1
、速效钾>100βmg·kg
-1
与pH<5.5时,茶叶品质提升效果较好。有机肥肥效存在累计效应,有机替代年限越长对茶叶产量品质提升的效果越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新式茶饮消费对传统茶消费意愿的反哺效应分析
张怡, 胡林英, 伊晓云, 陈富桥, 姜爱芹
茶叶科学 2024, 44 (
5
): 853-86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4
摘要
(
435
)
PDF(pc)
(617KB)(
578
)
可视化
新式茶饮是在传统茶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的产物。中国悠久的饮茶历史,为新式茶饮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传统茶丰富的风味以及包容性,成为新式茶饮创新的重要条件。新式茶饮消费是否会反过来影响传统茶消费?建立了一个新式茶饮消费影响传统茶消费的理论模型,揭示了其中的反哺机制,然后基于新式茶饮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新式茶饮消费对传统茶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式茶饮消费对传统茶消费存在反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消费新式茶饮能够让消费者产生溯源心理和积累一定的与茶相关的知识,从而促进消费者的传统茶消费意愿。异质性分析表明,反哺效应在奶盖茶系列和奶茶系列中的影响更为突出;健康意识较高的年轻群体更容易受到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新式茶饮培育茶叶消费者的路径,也对进一步拓展我国茶叶消费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日晒茶风味化学特征研究进展
谢晨昕, 赵锋, 林雨, 蔡良绥, 林智, 郭丽
茶叶科学 2024, 44 (
4
): 554-56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14
摘要
(
434
)
PDF(pc)
(502KB)(
499
)
可视化
茶叶利用日光萎凋或干燥,不仅可以节省大量能源成本,还可形成独特的风味品质。从日晒茶的风味品质特点、风味化学特征以及影响其形成的技术和环境因素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芳樟醇、香叶醇、1-辛烯-3-醇、癸醛等是日晒茶的关键呈香成分,其中1-辛烯-3-醇和1-辛烯-3-酮可能与日晒味有关;合理利用光照及空气湿度等环境因素,是加工高质量日晒茶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从技术层面、理论层面以及产业层面展望了日晒茶工艺提升和理论挖掘研究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我国茶叶产品质量标准中理化指标差异性分析
李文燕, 张琳, 陈利燕, 张颖彬, 周苏娟, 洪一苇, 梁思辰, 孙洪峰, 陈红平
茶叶科学 2024, 44 (
5
): 843-85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6
摘要
(
423
)
PDF(pc)
(1092KB)(
223
)
可视化
理化成分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物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茶叶的风味品质特征、质量等级,因而成为我国茶叶产品标准的关键指标。我国茶叶产品种类丰富,相关标准较多,具有一定共性特征与特殊性,但我国茶叶产品标准之间理化指标的关系鲜见报道。收集整理了我国已制定茶及相关产品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227项,涉及20项理化指标。因产地、原料、加工工艺和采摘标准等不同,各茶叶标准对理化指标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性,但质量要求的方向保持一致。绿茶标准的数量及其理化指标参数最多,要求最高,茶叶国家标准的要求普遍低于行业或地方标准。与国家茶叶基础性产品标准相比,地理标志茶叶产品在理化指标的要求上一般较高。本研究为我国茶叶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构建与完善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预防并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陈佳欣, 张锦佳, 左会灵, 焦宇航, 石安华
茶叶科学 2024, 44 (
4
): 543-553.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03
摘要
(
412
)
PDF(pc)
(655KB)(
475
)
可视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绿茶的有效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在低剂量范围内已被证明对NAFLD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综述总结了EGCG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抑制铁死亡、减少脂质生成、调节自噬、调节肠道菌群以及降低胆汁酸代谢等方面延缓NAFLD发生发展的部分机制,以期为改善NAFLD的深入研究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康普茶细菌纤维素的形成途径及其在废弃茶叶资源高效利用中的应用
徐晴晴, 聂晴, 刘助生, 郭青, 刘仲华, 蔡淑娴
茶叶科学 2024, 44 (
5
): 707-717.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1
摘要
(
384
)
PDF(pc)
(831KB)(
367
)
可视化
废弃茶叶资源和夏秋茶用于生产康普茶和细菌纤维素,不仅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还能开发高市场价值的产品。细菌纤维素作为一种高晶度、可再生的多糖,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环保包装、纺织、新能源电池、护肤品等领域。综述了近年来细菌纤维素膜的应用研究,重点分析了不同发酵环境和茶叶种类对细菌纤维素膜品质的影响,证实了通过调整发酵参数可获得具有特定结晶结构的纤维素。进一步探讨了茶叶成分在菌膜形成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提高康普茶细菌纤维素膜产量和质量的新思路。文章强调了康普茶细菌纤维素膜的保健功效及其在可持续产品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以促进其工业化应用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萎凋过程中环境胁迫对茶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晏朵, 余鹏辉, 龚雨顺
茶叶科学 2025, 45 (
1
): 1-14.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3
摘要
(
342
)
PDF(pc)
(530KB)(
404
)
可视化
萎凋是茶叶品质形成的重要加工工序。萎凋期间茶鲜叶受到失水、温度、光照及机械损伤等多种环境胁迫,导致其发生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最终影响茶叶品质的形成。综述了茶叶萎凋过程中不同环境胁迫对茶叶主要品质(滋味与香气)形成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不同环境胁迫如何调控茶鲜叶内化合物的合成与代谢,探讨了其影响茶鲜叶内细胞物理结构变化、酶促和非酶促化学反应内在作用机制,旨在为提高茶叶品质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在茶叶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甘芳瑗, 刘振平, 傅丙生, 龙道崎, 庞钶靖, 姜容
茶叶科学 2024, 44 (
4
): 565-57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01
摘要
(
329
)
PDF(pc)
(484KB)(
526
)
可视化
茶叶是中国传统农业中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在产地、贮藏时间、加工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茶叶的品质、营养价值和市场定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表征不同茶叶间差异性的重要指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作为一种新发展起来的无损检测技术,可在常压条件下实现对样品中VOCs的分析,用于表征样品间的差异。搜集了目前已有的文献资料,综述了GC-IMS技术在茶叶种类区分、等级鉴定、产地溯源、贮藏时间判定、加工过程中品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GC-IMS技术在茶叶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茶叶的风味研究、加工工艺优化、品质分析和质量监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不同黄化茶树种质中咖啡碱合成部位的研究
张亚真, 钟思彤, 陈志辉, 孔祥瑞, 单睿阳, 郑士琴, 余文权, 陈常颂
茶叶科学 2024, 44 (
4
): 575-58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11
摘要
(
322
)
PDF(pc)
(2017KB)(
352
)
可视化
咖啡碱作为茶树中的主要特征代谢物,是茶叶品质风味形成的重要组分和天然功能性成分。目前,茶树中咖啡碱的功能作用、分布规律、合成途径及关键基因已基本探明,但在亚细胞水平上,咖啡碱的合成部位有待进一步明确。以白鸡冠茶树及其自然杂交后代的不同黄化单株为材料,通过透射电镜对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黄化叶片中叶绿体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且与叶片SPAD值及叶色表型紧密相关;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咖啡碱含量,发现黄化叶片中仍有大量咖啡碱积累,甚至超过正常绿色叶片。通过咖啡碱合成关键基因
CsTCS1
表达量测定、原位杂交及亚细胞定位发现,
CsTCS1
在不同黄化茶树种质叶片中的表达信号强度存在差异,但表达部位基本相同,主要分布在栅栏组织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在亚细胞水平上,茶树叶片中咖啡碱的合成部位主要是细胞核和细胞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细胞壁结构变化及光合特性
刘晓璐, 朱亚兰, 于敏, 盖新月, 范延艮, 孙平, 黄晓琴
茶叶科学 2024, 44 (
6
): 917-927.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01
摘要
(
317
)
PDF(pc)
(1851KB)(
173
)
可视化
为探讨茶树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通过模拟“倒春寒”温度模式,以低温处理下的福鼎大白茶为研究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GO和KEG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代谢通路进行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与植物细胞壁和光合作用相关的代谢通路。选取13个差异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趋势一致,证明转录组数据可靠。以福鼎大白茶和舒茶早为试验材料,对茶树叶片组织结构、细胞壁组分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低温胁迫后福鼎大白茶和舒茶早叶片各组织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叶片纤维素、半纤维含量变化显著,果胶含量变化不明显;叶绿素含量、光化学猝灭系数、最大光化学效率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呈下降趋势,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呈上升趋势。结果表明,茶树叶片细胞壁组分变化尤其是半纤维素和光合相关参数的改变在响应低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长江流域茶叶产地历史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杜茜雅, 刘馨秋, 卢勇
茶叶科学 2024, 44 (
4
): 694-70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12
摘要
(
313
)
PDF(pc)
(693KB)(
915
)
可视化
中国古代茶叶的生产、贸易,以及茶文化传播主要在长江流域展开。研究长江流域茶叶种植区域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深入了解茶叶历史地理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基于古籍文献,尤其是方志资料的梳理,结合现代学者对各历史时期茶叶产区的研究,详细整理了茶叶产区在长江流域的历史演变过程,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并运用ArcGIS技术绘制了各阶段茶叶产区的分布图,总结长江流域茶叶产区的分布特点及规律。同时,尝试分析各阶段影响茶叶产区分布的突出因素,揭示茶叶历史、地理发展的关键特征,为深入了解中国茶叶生产与茶文化传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霍山黄芽品质评价
姜青, 邱桐, 赵蕾, 赵潇奕, 张莹, 陈颖琦, 甘诗雅, 戴前颖
茶叶科学 2024, 44 (
4
): 655-66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04
摘要
(
310
)
PDF(pc)
(1474KB)(
216
)
可视化
安徽霍山黄芽常用霍山金鸡种和舒茶早两个品种制得,有黄茶制法和绿茶制法两种产品。采用偏好属性启发(Preferred attribute elicitation,PAE)法和时间强度(Time-intensity,TI)法探究不同品种、不同制法霍山黄芽的消费者偏好及滋味属性强度变化。PAE试验中评价员就生成的属性达成一致后,根据其影响喜好的重要性对感官属性进行排序和强度赋值,结果表明,滋味秩和(115)>香气秩和(81)>外形秩和(44),被消费者共同认为重要的属性词有回甘、花香和毫。TI试验中评价员根据几何平均值
M
筛选出回甘、醇、苦、鲜、涩5个描述词;霍山金鸡种黄茶制法样品的回甘、鲜味属性高于绿茶制法样品,醇、苦、涩属性低于绿茶制法样品;舒茶早表现出相反趋势。本研究利用PAE法和TI法提取出消费者视角的霍山黄芽重要属性,并通过观察不同品种、不同制法霍山黄芽的动态属性变化,基于消费者视角提出了霍山金鸡种更适合采用黄茶制法、舒茶早更适合采用绿茶制法,从而科学指导黄茶企业因地制宜地组织生产和销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不同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差异研究
侯智炜, 吕永铭, 马宽, 张汇源, 顾哲, 张然, 李乐, 金俞谷, 苏祝成, 陈红平
茶叶科学 2024, 44 (
5
): 747-76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824.001
摘要
(
305
)
PDF(pc)
(3993KB)(
322
)
可视化
为深入探究不同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BSE-GC-MS)、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HS-GC-IMS)对径山1号、径山2号、鸠坑种、迎霜和翠峰5个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首先,基于GC-MS和GC-IMS分别共鉴定出93种和79种挥发性成分。其次,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揭示了不同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之间的差异。最后,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确定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挥发性成分,并通过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进一步筛选关键差异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GC-MS和GC-IMS中分别有16种和12种挥发性化合物被鉴定为不同茶树品种径山茶的关键差异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径山2号的特征挥发性成分包括2-庚醇、茉莉酸甲酯、2-甲基丁醛和2-庚酮等,具有较为明显的清香特征,其含量高于其他品种;径山1号中顺茉莉酮、庚醛和(
Z
)-3-己烯醇的含量较为丰富;迎霜品种中氧化柠檬烯和戊醛的含量较高。结合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径山1号、翠峰和径山2号的香气评分较高。研究揭示了不同茶树品种径山茶的特征性挥发物具有显著差异,为径山茶生产中优质原料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对实现高品质径山茶的精准加工和定向品质控制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茶树接种AM真菌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鲁薇, 邬晓龙, 胡贤春, 郝勇, 刘春艳
茶叶科学 2024, 44 (
5
): 718-73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2
摘要
(
281
)
PDF(pc)
(1468KB)(
369
)
可视化
为探究干旱胁迫下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茶树生长及生理的作用机理,以福鼎大白茶(
Camellia sinensis
cv. ‘Fuding Dabaicha')茶树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法,在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下分别接种或不接种AM真菌幼套近明球囊霉(
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
),探究AM真菌在不同干旱胁迫时长(4周、6周、8周)下对茶树实生苗生长、光合、渗透调节及气孔开度等的生理响应。结果显示,在两种不同的水分条件下,接种AM真菌处理均显著促进了茶树生长,增加了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改善了根系构型,与不接种AM真菌相比,茶树根系总长度、二级侧根和三级侧根的数量、叶片渗透势分别增加了20.00%~38.77%、48.90%~163.33%、60.00%~442.86%、29.77%~41.24%,降低了干旱胁迫下茶树叶片气孔密度和相对电导率,与不接种AM真菌相比分别降低了16.00%~42.37%、2.21%~6.67%,且在干旱胁迫下的效果更为显著。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AM真菌对茶树根系的侵染和茶树的生长,表现为抑制了茶树根系构型的建立,降低了叶片叶绿素含量、最大光量子效应(QY_max)、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气孔开度及渗透势等。接种AM真菌能显著缓解这种抑制效应,改善茶树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从而促进茶树生长。研究表明,AM真菌可通过优化茶苗根系构型,提高茶苗叶片的保水和光合能力,调节气孔及渗透平衡,从而促进植株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缓解干旱对茶树的损伤,提高茶树实生苗的抗旱能力,且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AM真菌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干旱低温复合胁迫对茶树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及模拟预测
赵茜, 刘倩, 蔡何佳奕, 何婕绮, 方筠雅, 刘雨欣, 陈超, 郑曜东, 张天经, 余文娟, 杨广
茶叶科学 2024, 44 (
6
): 901-91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10
摘要
(
262
)
PDF(pc)
(1626KB)(
228
)
可视化
为明确多重气候胁迫对茶树光合效率的影响,开发了一套高效、精准的胁迫分级体系,以实现对茶树胁迫的即时监测。以福建省主栽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系统监测了茶树在干旱低温复合胁迫条件下的光合生理响应;基于监测数据,构建了基于光合生理特性的胁迫快速分级方法及光合作用预测预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在干旱低温复合胁迫下所有参试茶树品种叶片的光合效率均显著下降,且随胁迫强度增大光合效率的下降幅度增大。参试茶树品种中,铁观音的光合效率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具有较强的耐胁迫能力;而福鼎大白茶的耐胁迫能力最弱。筛选了茶树对复合胁迫高度敏感的光合生理参数,利用K-ansme聚类算法对该参数进行聚类,构建了胁迫快速分级方法,聚类精确度在80%以上。利用不同模型预测并验证光合生理指标对环境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的精度最高。本研究构建的胁迫分级方法实现了对茶树复合胁迫的快速分级,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实现了对光合生理的无损伤监测与预警,研究结果可为多重气候条件下茶树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对茶叶生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茶树蔗糖转运蛋白(SUTs)基因家族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
罗微, 张佳琪, 杨妮, 胡志航, 郝建楠, 刘慧, 谭杉杉, 庄静
茶叶科学 2024, 44 (
4
): 585-597.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02
摘要
(
261
)
PDF(pc)
(2445KB)(
376
)
可视化
蔗糖转运蛋白(SUTs)是蔗糖转运的主要载体,其运输、装载蔗糖需要消耗能量,在植物光合产物从源到库的转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从茶树品种舒茶早中鉴定获得7个
CsSUTs
家族成员,对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亚细胞定位、进化关系、顺式作用元件等展开生物信息学分析。CsSUTs家族蛋白含有一个保守MFS-2结构域,且与拟南芥AtSUCs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茶树CsSUTs蛋白被聚类在SUTⅠ、Ⅱ和Ⅳ;在STRING在线网站中以拟南芥AtSUCs为模型,推测茶树CsSUTs蛋白与SWEET、SUS、STP蛋白可能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对茶树
CsSUTs
家族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大量与激素响应、非生物胁迫,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推测这些启动子可能受到植物激素、逆境等多种因素的调控,从而影响茶树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CsSUTs
家族基因在龙井43和舒茶早中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
CsSUT6
在茶树花中特异性高表达,推测其可能在花器官蔗糖供给、贮藏和分配中发挥重要作用;
CsSUT1
和
CsSUT5
在茶树各个器官中均有表达,表明其可能协同参与蔗糖在“源”叶的装载和“库”器官卸载等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陈年茯砖茶对高脂血症小鼠的调脂作用
柯菀萍, 刘振云, 李孟华, 周汐芮, 郭晓莉, 张盛, 黄建安, 刘仲华, 肖力争, 林勇
茶叶科学 2024, 44 (
4
): 683-693.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08
摘要
(
236
)
PDF(pc)
(1448KB)(
405
)
可视化
为探究不同年份茯砖茶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及高脂血症的预防效果,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以陈化1年和10年的茯砖茶为代表性茶样,设置了正常饮食(ND)组,高脂饮食(HFD)组,以及陈化1年茯砖茶干预(1Y)组和陈化10年茯砖茶干预(10Y)组。生物活性成分分析发现,陈化10年茯砖茶中的茶褐素、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增加,而多酚和儿茶素单体明显下降。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HFD组相比,陈化1年和陈化10年的茯砖茶能够有效降低小鼠肝脏和血清脂质水平、体重增长、器官系数和脂肪组织重量,且陈化10年的茯砖茶具有相对显著的效果。小鼠肝脏和脂肪组织切片显示,补充茯砖茶可以减少肝脏中脂滴的形成和空泡的出现,同时抑制了脂肪细胞的膨大。此外,补充茯砖茶能够改善高脂饮食导致的炎症和肝脏氧化应激,与陈化1年的茯砖茶相比,陈化10年的茯砖茶显著降低了炎症因子IL-6和TNF-
α
水平以及肝损伤指标AST和ALT活力,同时显著上调了肝脏GSH含量(
P
<0.05)。这可能是由于陈化10年茯砖茶丰富的茶褐素以及与其他活性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湖南黑毛茶优化拼配样的风味品质研究
蒋阿婷, 刘巧芳, 肖娟娟, 贺军辉, 高兵财, 黄建安, 王坤波, 刘仲华, 禹利君
茶叶科学 2024, 44 (
5
): 763-77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829.001
摘要
(
236
)
PDF(pc)
(900KB)(
355
)
可视化
为获得具有湖南地域特色、滋味醇厚较鲜爽、香气浓郁持久的黑茶拼配原料,以槠叶齐、桃源大叶、黄金茶1号鲜叶为原料加工得到槠叶齐黑毛茶(Z)、桃源大叶黑毛茶(T)、黄金茶1号黑毛茶(H),并将3个黑毛茶Z∶T∶H按20∶20∶60、20∶60∶20、40∶15∶45、40∶45∶15、60∶10∶30、60∶30∶10拼配得到6个拼配茶样,对其进行感官审评、理化成分及香气组分等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40%、60%时,拼配茶样滋味醇厚较鲜爽、香气浓郁持久,品质高于单一黑毛茶及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20%的2个拼配茶样。生化分析结果发现,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40%、60%时,茶样水浸出物、没食子酸含量更高,滋味醇厚较鲜爽;在此基础上,桃源大叶占比较高时,茶多酚、黄酮、总儿茶素、咖啡碱含量更高,滋味更加浓强;黄金茶占比较高时,可溶性糖含量更高,滋味更为甜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共检测出77种挥发性成分,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共筛选出41种候选差异挥发物(VIP>1),进一步计算其相对香气活性值(ROAV),发现芳樟醇、
L-α
-松油醇、雪松醇、异亚丙基丙酮、藏红花醛等13种关键差异挥发物(VIP>1、ROAV>1);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40%、60%时,高含量的藏红花醛、苯乙醇与其高香持久的特征密切相关,加入高配比的黄金茶1号黑毛茶,使得
D
-柠檬烯、芳樟醇氧化物(Ⅳ)含量更高,赋予了拼配茶样的花香属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不同茶树品种叶片细胞壁氟富集差异探究
刘昱, 杨培迪, 张培凯, 詹文礼, 李游, 姚苏航, 赵洋, 成杨, 刘振, 沈程文
茶叶科学 2024, 44 (
5
): 735-74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3
摘要
(
235
)
PDF(pc)
(1735KB)(
237
)
可视化
茶树是一种氟超富集植物,不同茶树品种的叶片富集氟含量存在差异。为探究茶树叶片细胞壁氟富集规律,检测了15个茶树品种的叶片氟含量,以及叶片果胶、半纤维素、纤维素与其对应的氟含量,分析不同成熟度叶片细胞壁氟分布。结果显示,果胶是体现品种细胞壁氟富集成熟度差异的关键细胞壁组分。15个品种中,涟茶7号、槠叶齐、上梅洲种的成熟叶果胶含量与果胶氟含量都比嫩叶高,而铁观音是唯一成熟叶比嫩叶中果胶氟含量低的品种。细胞壁组分氟占比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茶树叶片成熟度越高,氟含量越高,且均呈细胞壁多个组分富集氟的趋势。通过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筛选,茶树品种寒绿成熟叶组和嫩叶组均具有高细胞壁氟富集水平(
D
1-4
=0.704 6,
D
5-8
=0.928 6);福鼎大白茶、湘波绿、湘波绿2号、碧云、黔湄702具有中等细胞壁氟富集水平(
D
1-4
=0.326 7~0.486 1,
D
5-8
=0.484 4~0.699 3);云南乌黑大叶、槠叶齐具有低细胞壁氟富集水平(
D
1-4
=0.146 5~0.268 8,
D
5-8
=0.222 3~0.345 7)。本研究从品种和叶片成熟度角度探究茶树细胞壁氟富集规律及其差异性,为低氟茶树分子育种提供品种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