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茶叶颜色成分研究进展
    龙飘飘, 苏胜晓, 张梁
    茶叶科学    2023, 43 (5): 593-60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10
    摘要378)      PDF(pc) (733KB)(377)   
    茶叶色泽是茶叶风味和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呈色物质具有生色团结构和助色基团,其综合呈色效果可以使茶汤呈现不同深浅程度的绿、黄、红色。随着呈色物质在茶汤中的浓度增加,茶汤颜色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呈现黄绿色、橙黄色、红褐色等不同色泽。此外,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发酵(酶促氧化)、干燥等加工工艺,以及茶叶冲泡过程中的温度、pH、浓度差异等也会影响茶汤的色泽及亮度。综述茶叶中呈色物质的化学结构、颜色特征、呈色机理及影响因素,以期揭示茶叶色泽的呈色规律,为茶叶风味及品质提升和加工技术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茶的香气特征与挥发性成分分析
    黄维, 张灵枝, 张嘉琳, 林馥茗, 荣杰峰, 肖春燕, 岳鹏航, 余华珠, 孙威江, 黄艳
    茶叶科学    2023, 43 (5): 667-68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6
    摘要277)      PDF(pc) (1492KB)(314)   
    为探究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茶的香气特征,采用定量描述分析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贮藏0、5、10、15年的政和白牡丹白茶(分别编号BMD0、BMD5、BMD10和BMD15)的香气特征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牡丹的香气特征差异明显,BMD0以毫香、清香、甜香、花香为主,随贮藏时间延长,毫香、清香、甜香、花香减弱,陈香、木香增强。不同贮藏年份的政和白牡丹共检测出66种挥发性成分,以醇类、酯类、酸类为主,BMD0和BMD5醇类含量较高,BMD10和BMD15酯类含量较高,随贮藏年份增加,挥发性成分总量显著降低,相对含量的组成与占比变化显著。所建立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可将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牡丹进行有效区分,分别以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1、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t for the projection,VIP)>1为依据,筛选出14种和30种差异挥发性成分;以rOAV>1且VIP>1为依据,筛选出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反式-橙花叔醇、苯甲醇、苯乙醛、α-亚麻酸共6种关键差异挥发性成分。本研究为白茶科学储藏、陈年白茶风味解析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茶多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焱, 林泳峰, 刘文美, 邹泽华, 刘光明, 刘庆梅
    茶叶科学    2023, 43 (4): 447-459.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1
    摘要264)      PDF(pc) (475KB)(480)   
    茶多糖是茶叶中的重要活性成分,研究茶多糖的性质、推动茶多糖产品的开发将有利于茶产业及健康产业的发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近十年茶多糖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2013—2022年,茶多糖相关主题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关键词的共现、突现、频次分析结果均表明茶多糖的抗氧化性是持续的研究热点,这也可能是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当前,全球范围内茶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糖组成、溶解性、乳化性等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抗肿瘤、抗糖尿病等生物活性方面。茶多糖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相关的机理解析仍不够深入;最新研究表明茶多糖能够影响肠道菌群,具有良好的益生元潜力。另外,茶多糖相关产品的转化和开发尤为不足,研究者们未来可聚焦于利用茶多糖开发生物膜制品、药物递送产品及功能性食品等。总结茶多糖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热点方向,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者及茶多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普洱茶与茯砖茶风味轮的构建及应用
    陈国和, 胡腾飞, 谢贺, 符文杰, 翟玉珂, 鲍肃都, 安勤, 王超, 王韺姿, 刘仲华, 黄建安
    茶叶科学    2023, 43 (5): 631-64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8
    摘要241)      PDF(pc) (1988KB)(234)   
    风味轮是一种简单易懂的描述词系统,方便消费者交流普洱茶与茯砖茶的感官风味属性。通过建立感官审评小组,对普洱茶和茯砖茶的风味进行感官审评,从香气和滋味两个维度绘制了普洱茶和茯砖茶的风味轮。在此基础上,对23个典型感官描述词设置不同强度的参比样品,建立了普洱茶和茯砖茶感官定量描述词汇表。进一步运用M值法结合方差分析及多元统计学分析,筛选出能够较好描述普洱茶和茯砖茶的感官主要描述语,普洱茶中筛选出7个香气描述词(木香、甜香、药香、酵气、糯香、枣香和陈香)和5个滋味描述词(甜味、苦味、涩味、酸味和醇厚);茯砖茶筛选出5个香气描述词(木香、甜香、药香、陈香和菌花香)和5个滋味描述词(甜味、苦味、涩味、酸味和醇厚),这些描述词均可较好地评价普洱茶和茯砖茶样品的感官品质特征。研究结果对区分、评价普洱茶和茯砖茶感官风味特征及其产品的开发提供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森林茶园古茶树大理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及系统发育研究
    佟岩, 黄荟, 王雨华
    茶叶科学    2023, 43 (3): 297-309.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10
    摘要227)      PDF(pc) (571KB)(227)   
    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是古茶林森林茶园的重要茶种之一,参与了大叶茶的起源驯化。为了解大理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探讨影响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因素,对其进行了中性绘图分析、ENC-plot、PR2-plot分析,并寻找最优密码子。结果表明,大理茶叶绿体54条编码序列(CDS)的GC含量为37.68%,GC1、GC2的含量分别为46.44%、39.77%,高于GC3(27.67%),说明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末位碱基偏好以A、U结尾;有效密码子数ENC范围为35.64~56.67,平均值为46.1,表明其密码子偏好性较弱;中性绘图分析、ENC-plot分析和PR2-plot偏倚分析表明,影响大理茶叶绿体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有11个密码子被确定为最优密码子。虽然基于matK基因和CDS序列构建的茶组植物系统发育树显示的拓扑结构有所不同,但所有树型均显示大理茶与秃房茶聚为一支,且是栽培茶的近缘种。本研究为解析大理茶的遗传进化,系统发育提供了基础,为大理茶重要农艺性状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中国古代茶书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刘馨秋, 杜茜雅
    茶叶科学    2023, 43 (3): 437-44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13
    摘要218)      PDF(pc) (362KB)(213)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以儒释道为文化内核,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中,提出一系列保护环境及尊重生命的思想,其形成受特定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条件和思想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受此生态思想影响,茶业发展形成一套专门的茶树种植管理与茶叶饮用方法体系,这在历代茶书中多有记载。茶业生态思想在不同时期都有具体表现,包括对茶树栽培生态环境的历史认识、茶园管理技术的发展演进及茶叶饮用方式的阶段变化等。古代茶业生态理念承袭至今,仍可供当代借鉴与施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代谢组学在茶树生理生化代谢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毛纯, 何季, 文雪峰, 吴传美, 易承熹, 廉建宏, 郭文敏
    茶叶科学    2023, 43 (5): 607-62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9
    摘要215)      PDF(pc) (477KB)(335)   
    茶树是多年生常绿叶用作物,其生理代谢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显著。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等生化成分不仅赋予茶独特的风味品质和健康特性,而且是茶树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重要贡献者。代谢组学技术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系统性的特点,可以全面、准确、快速地对代谢物进行鉴定和量化。代谢组学技术的深入研究为茶树代谢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平台。综述近年来代谢组学在茶树生理代谢(光合、呼吸和碳氮代谢)和主要品质生化成分代谢(类黄酮类、生物碱、氨基酸等)研究中的应用,并对今后代谢组学在茶学领域的应用作出了展望,以期为茶树种植管理、品种开发以及茶叶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茶叶等级量化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邹丹, 尹小丽, 谷惠文, 龙婉君, 付海燕, 佘远斌
    茶叶科学    2023, 43 (6): 733-74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11
    摘要205)      PDF(pc) (2029KB)(192)   
    茶叶品质等级是决定茶叶销售价格的重要参考指标,但市场上茶叶等级虚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目前,茶叶等级主要是通过感官审评进行评定。感官审评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标准,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为了更准确、客观地评价茶叶等级,研究人员发展了系列茶叶等级量化评价方法。鉴于茶叶等级评价的重要现实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应用广泛的仿生传感智能感官检测技术、特定化学成分检测技术和代谢组学技术在茶叶等级量化评价中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在茶叶等级评价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并进行了展望,对茶叶品质的客观、科学、规范化评价与质量控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高温和干旱胁迫下茶树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唐子贻, 杜玥, 杨宏斌, 黎星辉, 余有本, 王伟东
    茶叶科学    2023, 43 (4): 489-50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6
    摘要201)      PDF(pc) (1970KB)(221)   
    高温干旱极端环境严重影响茶树生长发育,以及茶叶产量和品质,激素作为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重要信号因子,其在茶树响应高温和干旱胁迫过程中的分子机理少有报道。以龙井长叶为材料,对高温和干旱胁迫下茶树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和干旱胁迫下茶树叶片中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含量显著降低,玉米素核苷(ZR)含量略有升高,推测茶树通过减少促生类激素来延缓生长以适应胁迫影响;同时,大量IAA、GA3、ZR生物合成和信号响应相关的基因显著差异表达,为解释激素含量变化及信号转导提供了分子基础。脱落酸(ABA)和茉莉酸(JA)作为逆境响应激素其含量在高温和干旱胁迫下均显著增加,这可能依赖于ZEPNCEDSDR等ABA生物合成途径基因和LOXOPRACX等JA生物合成途径基因的上调表达;另外,许多PYR/PYLPP2C等ABA信号途径基因以及JAZMYC2等JA信号途径基因也显著差异表达,暗示了ABA和JA信号途径在茶树响应高温和干旱胁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茶树依赖内源激素的高温和干旱胁迫响应分子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茶树CsNCED2启动子互作转录因子筛选及在非生物胁迫中的响应
    李佳思, 刘迎庆, 张永恒, 张迎澳, 肖烨子, 刘露, 余有本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25-33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7
    摘要198)      PDF(pc) (1496KB)(113)   
    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NCED)是脱落酸(ABA)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茶树中CsNCED2参与响应盐胁迫和干旱胁迫,但其转录调控机制尚不明确。通过酵母单杂交文库筛选技术,获得2个结合茶树CsNCED2启动子的转录因子CsDof5.4和CsERF38,亚细胞定位、酵母自激活检测及荧光素酶试验表明,它们都定位于细胞核并能激活CsNCED2的表达。RT-qPCR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CsERF38CsDof5.4的表达均与CsNCED2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干旱胁迫下,只有CsERF38CsNCED2的表达呈正相关。本研究筛选出2个与茶树CsNCED2启动子互作的转录因子CsDof5.4和CsERF38,而干旱、盐胁迫均能诱导CsNCED2基因上调表达,从而参与茶树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一种基于儿茶素的多酚氧化酶交联聚集体制备及其高效催化合成茶黄素-3,3ʹ-双没食子酸酯研究
    周晶辉, 刘昌伟, 张盛, 许岗, 胥伟,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77-388.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5
    摘要194)      PDF(pc) (1818KB)(133)   
    为了更加高效低成本地制备茶黄素,以儿茶素作为多酚氧化酶蛋白的交联试剂,对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来源的多酚氧化酶进行了酶交联聚集体的制备并应用于茶黄素-3,3ʹ-双没食子酸酯的合成。通过对酶交联参数优化以及交联前后的酶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pH 4.0,EGCG为0.5 mg·mL-1,多酚氧化酶活性200 U·mL-1,交联时间50 min时,可以获得交联酶的最佳酶活回收率。与游离酶相比,交联酶表现出更优异的催化性能(热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底物耐受性)。交联酶被用于合成茶黄素-3,3ʹ-双没食子酸酯时,产物质量浓度可达800 μg·mL-1,且交联酶能被重复循环使用至少3个批次,利用该方法制备茶黄素,可以显著降低酶的应用成本,具有潜在工业化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茶树地方群体种资源叶片表型及生化组分多样性分析
    唐璐, 李长乐, 葛悦, 王璞, 赵华, 王明乐, 王郁, 郭飞, 倪德江
    茶叶科学    2023, 43 (4): 473-488.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8
    摘要194)      PDF(pc) (528KB)(207)   
    为保护茶树种质资源和促进茶树种质创新,对来自全国12个省份的32份茶树地方群体种资源表型性状及生化组分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81~1.94,供试群体表型遗传多样性较高;叶面积、叶形、叶面、芽叶茸毛、叶尖、叶身6个表型性状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71.78%,是造成供试茶树群体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综合两年生化成分测定结果,供试样品咖啡碱含量变异系数(17.95%和14.55%)最大,其次是茶多酚含量变异系数(13.61%和8.11%),游离氨基酸变异系数(5.62%和7.52%)最小;基于生化组分含量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茶树群体划分为3个类群,分别包含不同类型的种质。从供试茶树地方群体种资源的地理分布范围来看,供试种质生化成分含量呈现出地域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草甘膦胁迫对茶树叶片中莽草酸含量的影响
    刘洪霞, 刘颖颖, 陈红平, 柴云峰
    茶叶科学    2023, 43 (5): 657-66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5
    摘要194)      PDF(pc) (1058KB)(110)   
    为探明草甘膦胁迫对茶树生长及莽草酸代谢的影响,通过水培试验考察草甘膦对茶苗的表观药害,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叶片中的非挥发性代谢物进行非靶向分析,并对叶片中的莽草酸和草甘膦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高剂量草甘膦(200 mg·L-1)处理组茶苗出现药害特征,而低剂量草甘膦(50 mg·L-1)处理组和对照组茶苗未出现表观药害。质谱检测和统计学分析表明,发生药害的茶树叶片中莽草酸途径代谢物的含量发生显著变化,其中莽草酸是主要的差异代谢物之一。在试验期内(0~21 d),茶树叶片中莽草酸的积累量与草甘膦的吸收量和作用时间高度正相关,当草甘膦吸收量达到28 mg·kg-1以上时,茶树的莽草酸代谢受到明显抑制,导致叶片中莽草酸大量积累,与对照组相比,发生药害的茶树叶片中莽草酸的含量约高16倍。本研究表明莽草酸是茶树响应草甘膦胁迫的主要代谢物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不同茶树品种中CsNUDX1基因催化功能、启动子结构及功能分析
    杨霁虹, 周汉琛, 徐玉婕
    茶叶科学    2023, 43 (5): 621-63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1
    摘要193)      PDF(pc) (1842KB)(139)   
    香叶醇是茶树中重要的萜烯类化合物,在不同茶树品种中的积累存在较大差异。茶树核苷二磷酸水解酶(Nucleoside diphosphate hydrolase,Nudix)基因CsNUDX1-cyto可促进香叶醇及其糖苷在茶树中的积累。为探究该基因在不同茶树品种中的催化功能及调控差异,分析了7个茶树品种中香叶醇的积累差异及CsNUDX1-cyto时空表达变化,同时分析了该基因的催化功能及其启动子结构和功能差异。结果显示,CsNUDX1-cyto表达量与香叶醇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805);香叶醇在中国变种茶树嫩梢中的含量显著高于阿萨姆变种茶树。农杆菌介导的本氏烟草遗传转化体系表明,不同茶树品种的CsNUDX1-cyto均能促进香叶醇的生物合成。启动子活性分析显示,云抗10号茶树品种中CsNUDX1-cyto的启动子活性较弱;结构分析表明,云抗10号茶树品种CsNUDX1-cyto启动子在转录起始位点-33处有185碱基的序列插入,使得增强元件CAAT-box位于-133处(其他品种CAAT-box均位于-47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中的CsNUDX1-cyto均能够促进香叶醇的生物合成,但启动子区域遗传多样性使得其表达水平有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多茶类CNN图像识别的数据增强优化及类激活映射量化评价
    章展熠, 张宝荃, 王周立, 杨垚, 范冬梅, 何卫中, 马军辉, 林杰
    茶叶科学    2023, 43 (3): 411-423.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6
    摘要191)      PDF(pc) (1936KB)(406)   
    我国茶叶种类繁多,识别难度大。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图像识别具有客观性、适应复杂图片背景且可移植于移动端的优势。但当前茶叶CNN图像识别缺乏对数据增强优化和识别准确性客观评价的研究,限制了模型识别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采集29种常见茶类共6 123张图像构建数据集,对比了10种图像数据增强方法的ResNet-18(Residual network-18)训练效果;为了客观评价模型识别区域的准确性,构建了2个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Gradient-weighted class activation mapping,Grad-CAM)量化评价指标(IOB和MPI)。结果表明,网格擦除(Ratio=0.3)、分辨率扰动和HSV(Hue,Saturation,Value)颜色空间扰动是较优的数据增强方法,准确率(Accuracy)、损失值(Loss)、IOB和MPI等4个指标综合表现较优。进一步通过消融实验,得到了最佳的数据增强方法组合—水平镜像翻转+网格擦除(Ratio=0.3)+HSV颜色空间扰动,其模型测试准确率达到了99.82%、损失值仅有0.64,且IOB、MPI指标也表现较优,体现了较好的图像识别区域准确性。本研究对茶叶图像数据增强方法进行了优化,训练得到了高鲁棒性的多茶类CNN图像识别模型,构建的量化指标IOB和MPI也解决了CAM识别区域准确性客观评价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适制宁红茶茶树品种的可溶态和膜结合态多酚氧化酶特性比较
    占坤, 杨正利, 徐子怡, 赖章凤, 李军, 陈罗君, 周四喜, 李明玺, 甘玉迪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56-36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3
    摘要189)      PDF(pc) (459KB)(78)   
    为探究适制宁红茶茶树品种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的酶学性质,提高宁红茶茶黄素含量,以宁州群体种、宁州2号、大叶龙品种的一芽二叶鲜叶为试验材料,获取膜结合态多酚氧化酶(Membrane-bound polyphenol oxidase,mPPO)和可溶态多酚氧化酶(Soluble polyphenol oxidase,sPPO)粗酶,并进行酶学性质分析。以邻苯二酚为底物,3个茶树品种mPPO比活力均高于sPPO比活力,大叶龙mPPO比活力最高,为(542.59±25.13)U·mg-1,宁州2号的sPPO比活力最低,为(112.57±14.01)U·mg-1。mPPO最适反应温度在40~60 ℃,sPPO最适反应温度在30~50 ℃,宁州2号和大叶龙的mPPO最适反应温度最高均为55 ℃,宁州2号和宁州群体种的sPPO最适反应温度最低为35 ℃。sPPO最适pH值在7.00~8.50,有1个峰,而mPPO最适pH值在5.00~8.00,有2个峰,宁州群体种的sPPO最适pH值为8.00,宁州2号mPPO最适pH为5.50。mPPO和sPPO对二羟基酚有较强亲和力,其中宁州2号mPPO对邻苯二酚亲和力最强,催化效率最高。抗坏血酸对宁州群体种sPPO抑制效果最好,卤化物抑制剂对适制宁红茶茶树品种sPPO与mPPO活性均无抑制作用,EDTA对适制宁红茶茶树品种mPPO均有活化作用。适制宁红茶茶树品种sPPO和mPPO的热失活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大叶龙mPPO耐热性最好,热敏感性最差,对温度敏感性最弱,而宁州群体种sPPO耐热性最差,热敏感性最强,对温度敏感性最强。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间sPPO和mPPO酶特性有一定差异,大叶龙品种mPPO比活力最高,耐热性最好,可为高茶黄素宁红茶加工提供合适酶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GBS-SNP的武夷茶树(Camellia sinensis,Synonym:Thea bohea L.)遗传分析及标记开发
    李力, 罗盛财, 王飞权, 黎巷汝, 冯花, 石玉涛, 叶江华, 刘菲, 赵佳林, 李舒莹, 张渤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10-32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1
    摘要181)      PDF(pc) (4730KB)(94)   
    为深入了解武夷茶树(Camellia sinensis,异名:Thea bohea L.)的遗传多样性与背景关系,收集126个武夷茶树品种/品系与223个来自12个不同地区的优异茶树品种/品系,共349份茶树资源。采用基因分型测序(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技术筛选出973个高质量核心SNP进行茶树遗传多样性及背景关系分析。基于模型的遗传结构(Structure)、系统发育树(NJ tree)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349个茶树可分为5个亚群,亚群聚类主要是基于茶树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不是树型或叶形等形态特征。基因流分析表明,从闽南地区到武夷山地区和武夷山地区到浙江地区存在基因渗入。遗传相似度分析显示,在349个茶树中有136对样本的遗传相似系数大于0.9,其中有26对涉及武夷茶树品种/品系。通过两两比对的辨识度分析,从973个SNP标记中筛选出21个可100%识别349个茶树品种/品系的SNP标记,其中18个SNP标记即可100%识别126个武夷茶树品种/品系,并建立遗传指纹图谱与开发鉴定引物。研究结果为今后武夷茶树种质资源的管理和育种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EGCG改善高果糖饮食小鼠代谢紊乱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周继红, 陈蔚, 丁乐佳, 王岳飞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99-41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12
    摘要181)      PDF(pc) (3419KB)(201)   
    为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高果糖饮食诱导代谢紊乱的作用功效及机制,将15只雄性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饮食组(NCD)、高果糖饮食组(HFD)和高果糖补充1% EGCG饮食组(HFE)。饲喂8周后测定小鼠的体质量、能量利用率、ALT和AST含量及组织形态学染色等参数。ELISA检测肝脏TNF-α、IL-1β、IL-6和肠道IL-6炎症因子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Srebp-1cTlr4Myd88及肠道Zo-1Tlr4Myd88基因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ZO-1、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试验表明,膳食补充EGCG能够有效抑制高果糖饮食诱导的小鼠体重增加、脂肪积累、肝脏及肠道炎症因子释放,并可上调肠壁完整性相关的Zo-1基因表达水平和ZO-1、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肝脏中脂质代谢相关的Srebp-1c基因表达水平,下调肠道和肝脏中炎症相关的Tlr4Myd88基因表达水平。以上结果表明,膳食补充EGCG对高果糖饮食诱导的代谢障碍和炎症反应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其机理可能与TLR4/MyD88信号通路介导的肠-肝轴调控机制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不同抗虫性茶树品种的叶色及挥发物差异性研究
    孙悦, 刘梦月, 高晨曦, 吴全金, 曹士先, 余顺甜, 陈志丹, 金珊, 孙威江
    茶叶科学    2023, 43 (4): 525-543.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5
    摘要178)      PDF(pc) (2465KB)(103)   
    为探究不同抗虫性茶树品种的叶色及挥发物差异性,对11个茶树品种进行为期2年的田间虫口密度调查,通过田间枝条室内孵化试验和室内生命参数测定试验,佐证了田间种群密度作为抗性分级标准的可靠性;并测定色差及叶片单位叶面积蜡质含量,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未被病虫为害的一芽二叶新梢的挥发物进行检测,以期筛选不同抗虫性茶树品种间的差异物。结果显示,小贯松村叶蝉(Matsumurasca onukii)趋向于叶片色彩较暗、黄色较淡的茶树品种;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趋向色彩鲜亮、饱和度高、黄色偏高的茶树品种,且茶棍蓟马更重视叶背的色泽。在挥发物方面,小贯松村叶蝉种群密度与芳樟醇的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壬醛、十二烷的相对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茶棍蓟马的种群密度与十二烷和苯乙醇的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十二烷对小贯松村叶蝉和茶棍蓟马作用不同,其含量和茶树叶片蜡质含量与种群密度间的关系呈现相同趋势,这说明同一种挥发物对不同昆虫会产生不同的趋向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茶旅融合发展效果评价与动力机制研究
    林曦, 吴芹瑶, 杨江帆
    茶叶科学    2023, 43 (5): 718-73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11
    摘要176)      PDF(pc) (624KB)(116)   
    基于产业融合、产业链价值和耦合协调理论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全国八大重点产茶区2011—2020年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为实证研究对象,构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测评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评价、呈现茶旅融合效果;运用回归模型探索茶旅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十年间重点产茶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均高度耦合,处于融合发展的中后期阶段;总体趋势面呈现“中部高、两边低”,东西方向呈倒“U”型的空间特征;省域层面高值区始终为云南省。动力机制为内、外部共同影响,内部动因即茶产业与旅游产业间的内在耦合驱动茶旅融合新业态的形成;外部宏观环境中政策引导扶持是带动力,经济持续发展是驱动力,社会文化繁荣是牵引力,科技创新应用是支撑力。建议从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完善要素保障;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夯实发展基础;挖掘凸显文化内涵,拓展发展深度;应用科技培育人才,强化发展支撑等4个方面,进一步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