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投稿指南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优先出版
当期目录
按栏目浏览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出版伦理
信息荟萃
茶学文献
茶学院校
科研机构
茶学知识
全国茶厂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更多...
下载中心
更多...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茶叶品质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刘奇, 欧阳建, 刘昌伟, 陈宏宇, 李娟, 熊立瑰, 刘仲华, 黄建安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16-33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16.001
摘要
(
407
)
PDF(pc)
(812KB)(
392
)
可视化
茶叶品质是茶叶外形与内质的体现,快速准确地对茶叶品质作出评价,对于茶叶加工和茶叶贸易等至关重要。感官审评、成分分析检测以及新兴技术是目前主要的茶叶品质评价技术方法。综述了近年来3种主要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了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感官审评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但结合定量描述分析可以降低主观性的影响;成分分析检测门槛高、操作难、耗时耗力,得出的结果相对准确;新兴技术具有简单、快速、无损等特点,但目前还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准确率。在茶叶产品多样化的今天,唯有多维度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才能快速、高效检测茶叶品质,为茶产业健康高效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茶啤酒的研究进展
陈德权, 朱艳, 邹纯, 尹军峰, 陈建新, 许勇泉
茶叶科学 2022, 42 (
2
): 169-17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2.005
摘要
(
398
)
PDF(pc)
(708KB)(
237
)
可视化
茶啤酒是在啤酒酿造过程中加入茶或茶提取物得到的兼具茶与啤酒双重风味的新型啤酒。茶啤酒的开发不仅可以丰富啤酒的种类、风味和生理功效等,还可以提升茶叶资源的附加值和利用率,有助于促进茶与啤酒产业的共同发展。然而,茶啤酒在原料处理、发酵工艺和澄清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本文结合了近年来茶啤酒相关研究,系统总结茶啤酒原料的前处理、发酵和澄清等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茶啤酒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间套作功能植物对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史凡, 黄泓晶, 陈燕婷, 陈李林
茶叶科学 2022, 42 (
2
): 151-16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2.011
摘要
(
388
)
PDF(pc)
(1493KB)(
278
)
可视化
合理间套作功能植物是茶园生境管理的主要措施之一,能够遮光保温、保持水土、增肥促长、保持微域环境稳定;还能吸引天敌、驱避害虫,减轻茶园病虫草为害,有助于茶叶提质增效。但不合理的间套作会破坏茶园微域环境和争夺养料,进而影响茶树生长。通过综述近年来在茶园间套作功能植物及其对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方面的文献,主要包括茶园常见功能植物的种类、作用方式、功效和常见问题,以及间套作功能植物对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对病虫草害的调控作用;以期为应用间套作措施促进茶园病虫草害的综合调控和提升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饮用金花香橼茶3个月对小样本高脂血症人群糖脂代谢的改善效果研究
孙颖, 陈鑫, 杨华, 应剑, 邵丹青, 吕晓华, 肖杰, 陈志雄, 李颂, 覃俊杰, 郑斌, 高建设
茶叶科学 2022, 42 (
4
): 561-57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10
摘要
(
385
)
PDF(pc)
(1135KB)(
126
)
可视化
探讨一款用黑茶工艺、经冠突散囊菌发花的乌龙茶——金花香橼茶饮用3个月对小样本高脂血症人群糖脂代谢的临床改善效果。招募38名志愿者,试饮金花香橼茶3个月,通过检测和对比试饮前后的体成分(体重、体脂百分比等)、血液生化指标(空腹血糖、血尿酸、血脂四项)、肝脏超声、肠道菌群等,探讨金花香橼茶的健康功效。结果表明,试饮金花香橼茶3个月后,志愿者体重、体质指数、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等级、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显著降低(
P
<0.05),脂肪肝严重程度减轻,肠道菌群均匀性和多样性增加,考拉杆菌属(
Phascolarctobacterium
)、瘤胃球菌属(
Ruminococcus
)、嗜血杆菌属(
Haemophilus
)、韦荣球菌属(
Veillonella
)等丰度升高,戴阿利斯特杆菌属(
Dialister
)、丁酸蓖麻单胞菌属(
Butyricimonas
)丰度降低。提示金花香橼茶具有辅助降血糖、降血脂、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可能通过增加产短链脂肪酸菌属的丰度,增加短链脂肪酸,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改善糖脂代谢。本研究所得结果仍需更加严谨的长期试验进一步加以确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茶树富集氟的特点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邢安琪, 武子辰, 徐晓寒, 孙怡, 王艮梅, 王玉花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01-315.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16.003
摘要
(
373
)
PDF(pc)
(876KB)(
268
)
可视化
茶树是一种超累积氟的植物,其体内的氟含量远远高于其他植物,却不表现氟中毒症状。氟不是茶树生长的必需元素,但在高氟胁迫下,氟可通过破坏茶树的细胞结构、抑制酶活性等影响其正常生长。通过阐述茶树吸收、富集氟及其累积/解毒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研究茶树氟累积和降氟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基于代谢组学的云南白茶与福鼎白茶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高健健, 陈丹, 彭佳堃, 吴文亮, 蔡良绥, 蔡亚威, 田军, 万云龙, 孙威江, 黄艳, 王哲, 林智, 戴伟东
茶叶科学 2022, 42 (
5
): 623-637.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1.001
摘要
(
325
)
PDF(pc)
(1197KB)(
178
)
可视化
为了探明云南白茶与福鼎白茶的化学物质差异,以9个云南白茶茶样和6个福鼎白茶茶样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MS)的代谢组学方法并结合感官审评分析对其非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共鉴定出109个化合物,包括儿茶素类、二聚儿茶素类、黄酮糖苷类(黄酮-
O
-糖苷和黄酮-
C
-糖苷)、
N
-乙基-2-吡咯烷酮取代的儿茶素类、氨基酸类、酚酸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脂质类等。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热图分析表明,云南白茶和福鼎白茶的化学成分存在较大差异,共得到46个具有组间显著性差异的化合物(
P
<0.05),其中表型儿茶素类、二聚儿茶素类、部分黄酮糖苷类(山柰酚-3-半乳糖苷、槲皮素-3-葡萄糖苷等)、酚酸类、有机酸类、脂类等化合物在云南白茶中含量较高;非表型儿茶素类、部分黄酮糖苷类(槲皮素-3-半乳糖苷、杨梅素-3-半乳糖苷等)、氨基酸类、生物碱类化合物在福鼎白茶中含量相对较高,推测主要受茶树品种和干燥工艺的影响。本研究可为全面了解和认识两地白茶的化学物质基础和风味品质差异及其产地鉴别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茶树CLH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转录调控研究及其在白化茶树中的表达分析
王涛, 王艺清, 漆思雨, 周喆, 陈志丹, 孙威江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31-34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3
摘要
(
283
)
PDF(pc)
(1540KB)(
97
)
可视化
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CLH)是叶绿素降解过程中的关键酶,将叶绿素a脱去植醇,形成脱植基叶绿素a。以白化茶树白鸡冠新梢叶片为材料,克隆获得3条
CsCLHs
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3条
CsCLHs
基因分布于2个亚家族,其蛋白质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长度为894~975 bp,编码氨基酸个数为297~324,蛋白质分子量为31.99~34.91 kDa,等电点为4.89~7.61,不稳定系数为38.94~48.24,其中CsCLH1.1和CsCLH1.2为不稳定蛋白,CsCLH2为稳定蛋白。Cell-PLoc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3个CsCLHs蛋白均定位于叶绿体;而WolfPsort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CsCLH1.1和CsCLH1.2定位于细胞质,CsCLH2定位于叶绿体。遮阴和恢复光照处理下的qRT-PCR结果显示,遮阴抑制白鸡冠叶片
CsCLHs
的表达,光照诱导白鸡冠叶片
CsCLHs
的表达。不同品种中
CsCLHs
表达模式分析表明,
CsCLH1s
在白化叶中高表达。另外,酵母单杂交结果表明,
CsCDF5
可以与
CsCLH1.1
和
CsCLH2
启动子结合。综上所述,CsCLHs在白化茶树叶片中可能参与叶绿素降解,在叶片白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茶树CLH基因家族的功能及茶树叶片白化机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研究
吴芹瑶, 杨江帆, 林程, 管曦
茶叶科学 2022, 42 (
2
): 290-300. DOI: 10.13305/j.cnki.jts.20211210.001
摘要
(
278
)
PDF(pc)
(554KB)(
157
)
可视化
以农业区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理性“经济人”假说为基础,构建考虑文化因素在内的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1993—2018年16个产茶省区的面板数据,阐述了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的特征与规律,厘清其主要影响因子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3—2018年期间,中国茶产业在生产规模上急剧扩张,茶叶生产空间变迁明显,特征差异显著;茶叶生产布局是自然资源、消费需求、文化因素、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茶叶生产布局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引起全国各产茶省的差异;自然资源、科技进步是茶叶生产布局变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茶叶生产布局变动的制约条件。茶叶生产布局变化的决定性条件是消费需求和社会经济因素。品牌建设和政策扶持对于当前的茶产业发展也是重要的补充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因地制宜优化茶叶生产布局;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合理规划茶园种植面积,保持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茶叶单产水平;利用茶叶生产区际交互影响,实现茶产业整体效益提升等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儿茶素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俞蓉欣, 郑芹芹, 陈红平, 张劲松, 张相春
茶叶科学 2022, 42 (
4
): 447-462.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04
摘要
(
272
)
PDF(pc)
(2659KB)(
184
)
可视化
儿茶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炎和免疫调节等功能,是茶叶中含量丰富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由于酚羟基的高活泼性导致儿茶素在生物体外及体内极易失去活性,致使其在生物体内利用度不高。近年来,纳米生物技术的发展有望通过配体设计、精准合成和智能调控等策略解决儿茶素低生物利用度的难题,并拓展其在生命健康领域中的应用。综述了近几年儿茶素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儿茶素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抗肿瘤、抗菌、抗炎、药物递送和抗病毒等活性,对儿茶素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构建和生物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儿茶素新材料设计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不同光质摊青对夏秋茶树鲜叶挥发性物质及其绿茶品质影响研究
刘建军, 张金玉, 彭叶, 刘晓博, 杨云, 黄涛, 温贝贝, 李美凤
茶叶科学 2022, 42 (
4
): 500-514.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20.001
摘要
(
256
)
PDF(pc)
(1983KB)(
130
)
可视化
香气粗老是影响夏秋绿茶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夏秋绿茶品质,以福鼎大白茶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摊青为对照,采用红光、黄光、蓝光和紫光对离体鲜叶进行辐照,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摊青叶挥发性成分,使用层次聚类(HCA)、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分析方法,探究促进茶叶花果香形成的最适光质及关键物质。结果显示,不同光质对挥发性物质种类、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从5个样品中共鉴定出3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与萜烯类物质种类最多,酯类和醇类化合物平均含量较高;红光是促进茶叶花香物质形成的最佳光质,3-蒈烯、
β-
月桂烯、苯乙醇等物质是茶叶花香形成的关键物质;4种光质均能显著降低茶多酚含量,显著增加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降低酚氨比。感官审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种光质辐照后的茶叶香气清爽、滋味鲜爽,其中红光辐照的茶叶感官评分最高。研究表明,红光辐照夏秋茶离体鲜叶能够增加茶叶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显著提高花果香形成的关键物质,增加茶汤鲜爽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大叶茶(
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的命名、模式及自然分布
赵东伟
茶叶科学 2022, 42 (
4
): 491-499.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07
摘要
(
252
)
PDF(pc)
(547KB)(
132
)
可视化
大叶茶(
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在全球广泛种植,是商品茶叶的重要原料来源。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大叶茶学名的合格发表及其命名模式的研究进展。依据《深圳法规》条款41.4,Griffith在1854年将茶组[
Camellia
sect.
Thea
(L.) Griff.]作为新等级名称、而非新类群名称合格发表。老挝茶因其叶背具腺点、花柱离生而被移出茶组。Masters在1844年并未合格发表
Thea assamica
,此名称最早由Hooker于1847年合格发表,Steenis于1949年提出的新组合
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 var.
assamica
(Hook.) Steenis应为大叶茶的完整学名。英国邱园馆藏标本
W. Griffith s.n.
(K000939670)在2021年被指定为大叶茶的新模式。本文同时总结了迄今归并的7个大叶茶的异模式异名的原白和模式。尽管Darlington和Ammal在1945年将大叶茶作为物种处理并提出新组合名称
C. assamica
,多学科证据却支持大叶茶是茶的变种。假如大叶茶的物种地位被接受,那么1838年发表的大叶茶的异模式异名
C. theifera
将取代
C. assamica
而获得物种阶元上的优先权,届时,广泛使用的种加词“
assamica
”或可依据《深圳法规》条款14提议作为保留名称。本文同时总结了大叶茶在中国、印度、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的自然分布点,并讨论了它在不同原产国的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现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茶树黄金芽CsHIPP26.1蛋白螯合离子的筛选与鉴定
刘富浩, 范延艮, 王域, 孟凡月, 张丽霞
茶叶科学 2022, 42 (
2
): 179-18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2.006
摘要
(
245
)
PDF(pc)
(1284KB)(
53
)
可视化
重金属相关异戊二烯化植物蛋白(HIPPs)由于其独特的重金属结合域和异戊二烯序列的结构特点,成为一类重要的金属分子伴侣。为鉴定茶树(
Camellia sinensis
)黄金芽CsHIPP26.1蛋白的螯合离子,将
pET-32a-CsHIPP26.1
重组质粒和空载体分别转入大肠杆菌BL21,在分别添加4 mol·L
-1
的单一金属离子(CuCl
2
、ZnCl
2
、MgCl
2
、FeCl
3
、CaCl
2
)或5种金属离子混合液以及1 mmol·L
-1
IPTG诱导的LB液体中培养,观测大肠杆菌的生长情况,并用His-tag蛋白纯化磁珠纯化获得融合目的蛋白,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析融合蛋白中金属离子含量,计算蛋白螯合的离子数目。结果表明,CsHIPP26.1蛋白仅与Zn
2+
和Cu
2+
螯合,且螯合Zn
2+
的能力显著强于Cu
2+
。根据其结合金属离子与目的蛋白质量摩尔比推测,CsHIPP26.1蛋白螯合Zn
2+
、Cu
2+
金属离子的最大数目分别为2和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不同茶树品种(系)对减半施肥的响应研究
疏再发, 郑生宏, 邵静娜, 周慧娟, 吉庆勇, 刘瑜, 何卫中, 王丽鸳
茶叶科学 2022, 42 (
2
): 277-289.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2.009
摘要
(
223
)
PDF(pc)
(529KB)(
88
)
可视化
针对中茗6号、中茗192、中茗7号、望海茶1号和龙井43等5个茶树品种(系),通过2年减半施肥与常规施肥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减半施肥对茶树物候期、茶叶产量、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常规施肥,减半施肥对5个茶树品种(系)物候期影响较小;减半施肥下茶叶产量、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氨酸含量降低,而茶多酚、酯型儿茶素、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和酚氨比升高,茶叶感官审评结果与内含成分变化相似。相对常规施肥,减半施肥下中茗6号、中茗7号、中茗192、望海茶1号和龙井43两年平均减产分别为4.19%、12.09%、2.13%、22.59%、3.29%;望海茶1号对减半施肥的响应明显,龙井43和中茗7号对减半施肥响应较显著,中茗6号和中茗192对减半施肥的响应较小。除望海茶1号产量显著下降外,各茶树品种(系)在两种施肥水平下的茶叶产量和品质整体差异不明显,一定程度说明减半施肥2年内不会显著影响茶园效益,研究结果为茶园减肥实施的同时稳定茶园效益提供初步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双丙环虫酯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及残留评价
郭明明, 李兆群, 刘岩, 饶福强, 俞嘉伟, 吴鲁超, 周利, 陈宗懋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58-36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6.002
摘要
(
214
)
PDF(pc)
(505KB)(
84
)
可视化
双丙环虫酯是一种由天然产物衍生而成的新型生物源杀虫剂,为明确其在茶园小贯小绿叶蝉防治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多地的药效试验和示范试验,综合分析了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和在茶叶中的残留情况。两个地区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用量为15.00 g·hm
-2
和22.50 g·hm
-2
剂量下,50 g·L
-1
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药后1 d的防治效果为88.6%~93.4%,药后14 d为75.5%~85.5%,防治效果优于小贯小绿叶蝉的主要防治药剂虫螨腈,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在有效成分用量为18.75 g·hm
-2
剂量下,7个地区的示范试验结果显示,药后3 d的防治效果为88.9%~100.0%,药后14 d为60.2%~100.0%,防治效果优于当地常用防治药剂;药后7 d绿茶中双丙环虫酯的残留量在0.17~0.64 mg·kg
-1
,泡茶过程中双丙环虫酯从干茶到茶汤的浸出率为17.1%~19.1%;茶叶中双丙环虫酯残留的风险熵值远小于1,通过饮茶摄入双丙环虫酯引起的健康风险极低。因此,双丙环虫酯具有有效成分用量低、防治效果好、健康风险低等优点,适用于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抗性管理和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梧州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王留彬, 黄丽蕴, 滕翠琴, 吴立赟, 成浩, 于翠平, 王丽鸳
茶叶科学 2022, 42 (
5
): 601-609.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04
摘要
(
203
)
PDF(pc)
(701KB)(
126
)
可视化
基于SSR标记对梧州六堡镇群体种和南渡镇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筛选出用于该种质资源鉴别的核心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如下:(1)17对SSR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得到98个等位基因,每对SSR引物扩增的等位位点为3~8个,平均每个位点5.764 7个等位基因;(2)从17个SSR分子标记中筛选出8个核心标记组合即可区分每份种质资源;(3)六堡镇茶树种质资源的平均等位基因数(A)、基因型数、基因多样性(H)、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4.647 1、7.000 0、0.675 4、0.628 3,高于南渡镇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与栽培种茶树群体接近;(4)聚类分析表明,六堡镇茶树群体部分种质资源单独聚为一类,部分与云南的大叶种茶树,少量与浙江、贵州地方栽培种聚为一类;而南渡镇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单独聚为一类,仅有2个六堡镇的种质材料散落其间。综上所述,梧州茶树种质资源丰富,遗传多样性较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该资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不同控温除湿萎凋环境对白茶风味品质和化学轮廓的影响
张应根, 项丽慧, 陈林, 林清霞, 宋振硕, 王丽丽
茶叶科学 2022, 42 (
4
): 525-53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11
摘要
(
200
)
PDF(pc)
(851KB)(
96
)
可视化
为实现基于萎凋环境(温度和湿度)的白茶加工品质目标控制,以茶鲜叶萎凋减重率达45%为环境调控节点,通过高温除湿[(30±2)℃,RH (35±5)%]或低温除湿[(20±2)℃,RH (55±5)%],研究了持续低温除湿(Low-Low)、持续高温除湿(High-High)、先高温除湿后低温除湿(High-Low)和先低温除湿后高温除湿(Low-High)4种不同控温除湿萎凋方式对福安大白茶、黄棪和黄观音等6个茶树品种鲜叶所制白茶感官品质和化学轮廓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茶风味品质主要由鲜叶原料(茶树品种)的理化特性所决定。采用Low-Low萎凋处理的白茶滋味略淡、稍带青气;High-High和Low-High萎凋处理的同一茶树品种白茶的外形和汤色等较为相近,且Low-Low和High-Low萎凋加工的白茶亦具有较为类似的品质特征。各白茶样品的紫外和近红外光谱均有较为相似的吸收变化,并以近红外光谱可为供试茶样的模式识别提供更为丰富的化学信息;白茶样品中的没食子酸、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在不同茶树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但萎凋处理对已标定的儿茶素类和嘌呤碱均无显著性影响。基于紫外光谱,尤其是近红外光谱和生化组成(儿茶素类和嘌呤碱)的主成分分析可对白茶样品按鲜叶原料(茶树品种)进行较好的类群区分,但不同萎凋处理对其光谱和生化组成轮廓的影响则被茶鲜叶原料的品种特性所掩饰;采用多级主成分分析可有效呈现4种萎凋环境对不同茶树品种白茶样品近红外光谱和生化组成轮廓的影响趋势,且其对全部白茶样品的分类识别结果与呈现的风味品质感官特征较为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白茶风味品质工艺技术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不同品种、地区茶叶籽仁含油量及茶叶籽油中脂肪酸组分和含量差异性分析
向晶, 梁月荣, 赵东, 王开荣, 陆建良, 袁名安, 郑新强
茶叶科学 2022, 42 (
2
): 233-24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2.008
摘要
(
197
)
PDF(pc)
(784KB)(
63
)
可视化
为了筛选出含油量高且脂肪酸组分丰富的茶树品种,对9个省区49个茶树品种茶叶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品种茶树茶叶籽含油量范围为16.29%~33.80%。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各个品种茶叶籽油中脂肪酸的组分和含量,共检测出19种脂肪酸,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
α
-亚麻酸,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46.00%~72.64%、8.05%~31.05%、12.02%~18.80%、2.16%~5.34%和0.36%~1.20%;不同品种茶叶籽油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平均为1∶3.04∶1.40。脂肪酸组分相关性分析表明,油酸与反-油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呈极显著负相关,而油酸与
α
-亚麻酸、棕榈酸呈极显著正相关,反-油酸与棕榈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不同地区茶叶籽油在脂肪酸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综合考虑,中茶108(浙江)、金萱(广东)、湘波绿2号和槠叶齐的茶叶籽油中脂肪酸含量较高,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更均衡,可作为油用良种进行利用。保山混合种、香山早、金萱(湖南)、紫娟和云南野生种5个品种的茶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比高,适用于药物和化妆品用油的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茶树
CsbHLH024
和
CsbHLH133
转录因子功能鉴定
刘任坚, 王玉源, 刘少群, 舒灿伟, 孙彬妹, 郑鹏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47-357.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1
摘要
(
195
)
PDF(pc)
(1629KB)(
68
)
可视化
茶树叶片毛状体含有多种次生代谢产物,在茶叶外观质量以及茶树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双荧光分子互补(BiFC)试验、GUS活性染色试验以及过表达试验对茶树叶片毛状体相关候选基因
CsbHLH024
和
CsbHLH133
的功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CsbHLH024/CsbHLH133和CsTTG1蛋白在植物中能够相互作用,并且它们的启动子能够在叶片组织中驱动下游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将它们分别过表达到野生型拟南芥Col和对应的拟南芥纯合突变体中,发现它们能够影响拟南芥叶片毛状体的形成,恢复突变体的表型,并引起毛状体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茶树叶片毛状体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中国与RCEP成员国茶叶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李峥, 刘锭, 霍增辉, 陈富桥
茶叶科学 2022, 42 (
5
): 740-752.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10
摘要
(
192
)
PDF(pc)
(532KB)(
76
)
可视化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的签署为区域内贸易自由化提供了便利,考察RCEP对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0年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茶叶进出口贸易数据,在分析各国进出口现状基础上,测算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出口相似度指数(ESI)、贸易互补性指数(TCI)、贸易结合度指数(TI)、产业内贸易指数(GL)等指标,考察双边茶叶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结果表明,中国茶叶出口与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竞争性较为突出,茶叶出口长期具有比较优势,绿茶出口比较优势明显,而大包装红茶出口的比较优势落后于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中国茶叶出口与日本、泰国、新加坡、韩国等茶叶出口相似度较高,在出口结构上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中国与新西兰、文莱、澳大利亚等国的茶叶贸易互补性较高,与印度尼西亚、新西兰和越南等双边茶叶贸易在个别年份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与澳大利亚、缅甸等国双边茶叶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最后提出在RCEP框架下我国拓展潜在市场、应对技术贸易壁垒及优化出口结构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基于感官组学分析玉米香型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特征香气
欧阳珂, 张成, 廖雪利, 坤吉瑞, 童华荣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97-40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6.003
摘要
(
189
)
PDF(pc)
(1290KB)(
80
)
可视化
南川茶是重庆市南川区特有的古茶树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技术(GC-O)以及通过计算香气活度值(OAV)与香气特征影响值(ACI),对南川大茶树鲜叶制成的玉米香型工夫红茶香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香型工夫红茶中OAV>1的挥发性化合物有22种,其中二甲基硫的OAV最高(1 187.32),其ACI达51.56%,远高于其他化合物。GC-O嗅闻到26种活性香气化合物,其中二甲基硫的嗅闻强度较高(4.75),并呈现出玉米香属性。香气重组与删除试验进一步验证了二甲基硫对于玉米香型工夫红茶的重要性。本研究明确了玉米香型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的特征香气成分,为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品质的定向调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