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年轻群体新茶饮购买意愿提升实证研究——基于顾客感知价值视角
    阎鹏翔, 彭康, 陈富桥, 姜仁华
    茶叶科学    2024, 44 (6): 1023-103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09
    摘要1173)      PDF(pc) (415KB)(999)   
    近年来新茶饮行业发展迅速,成为继传统原叶茶、快消瓶装茶之后的第三大茶叶消费形式。快速扩张导致行业“内卷”加剧,提高顾客购买意愿与购买频率成为行业长期良性发展的关键。基于顾客感知价值视角构建了年轻群体新茶饮购买意愿提升机制分析模型,采用1 900份消费者调研数据开展实证研究,检验新茶饮产品创新、场景体验、品牌曝光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新茶饮产品创新、场景体验和品牌曝光均对顾客购买意愿具有提升效应;(2)功能价值、体验价值、情感价值分别增强了产品创新、场景体验、品牌曝光对购买意愿的提升效应;(3)新茶饮产品创新、场景体验和品牌曝光均对顾客购买频率具有提升效应,但新茶饮购买意愿与实际购买行为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新茶饮产品创新能较大程度实现购买意愿向购买行为的转化。基于上述结论,提出新茶饮企业经营要突出产品创新独特性、构筑场景体验趣味性、链接品牌曝光情感性等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我国茶叶产品质量标准中理化指标差异性分析
    李文燕, 张琳, 陈利燕, 张颖彬, 周苏娟, 洪一苇, 梁思辰, 孙洪峰, 陈红平
    茶叶科学    2024, 44 (5): 843-85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6
    摘要661)      PDF(pc) (1092KB)(285)   
    理化成分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物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茶叶的风味品质特征、质量等级,因而成为我国茶叶产品标准的关键指标。我国茶叶产品种类丰富,相关标准较多,具有一定共性特征与特殊性,但我国茶叶产品标准之间理化指标的关系鲜见报道。收集整理了我国已制定茶及相关产品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227项,涉及20项理化指标。因产地、原料、加工工艺和采摘标准等不同,各茶叶标准对理化指标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性,但质量要求的方向保持一致。绿茶标准的数量及其理化指标参数最多,要求最高,茶叶国家标准的要求普遍低于行业或地方标准。与国家茶叶基础性产品标准相比,地理标志茶叶产品在理化指标的要求上一般较高。本研究为我国茶叶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构建与完善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不同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差异研究
    侯智炜, 吕永铭, 马宽, 张汇源, 顾哲, 张然, 李乐, 金俞谷, 苏祝成, 陈红平
    茶叶科学    2024, 44 (5): 747-76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824.001
    摘要598)      PDF(pc) (3993KB)(375)   
    为深入探究不同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BSE-GC-MS)、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HS-GC-IMS)对径山1号、径山2号、鸠坑种、迎霜和翠峰5个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首先,基于GC-MS和GC-IMS分别共鉴定出93种和79种挥发性成分。其次,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揭示了不同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之间的差异。最后,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确定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挥发性成分,并通过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进一步筛选关键差异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GC-MS和GC-IMS中分别有16种和12种挥发性化合物被鉴定为不同茶树品种径山茶的关键差异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径山2号的特征挥发性成分包括2-庚醇、茉莉酸甲酯、2-甲基丁醛和2-庚酮等,具有较为明显的清香特征,其含量高于其他品种;径山1号中顺茉莉酮、庚醛和(Z)-3-己烯醇的含量较为丰富;迎霜品种中氧化柠檬烯和戊醛的含量较高。结合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径山1号、翠峰和径山2号的香气评分较高。研究揭示了不同茶树品种径山茶的特征性挥发物具有显著差异,为径山茶生产中优质原料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对实现高品质径山茶的精准加工和定向品质控制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茶多酚健康效应研究进程
    陈丹, 王姗姗, 张洁茹, 郑芹芹, 张相春, 陈红平
    茶叶科学    2025, 45 (3): 379-392.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3.008
    摘要581)      PDF(pc) (3010KB)(148)   
    茶多酚是茶叶里含量最高的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目前对茶多酚的研究历史缺乏系统性总结。系统梳理了茶多酚的发现、命名及功能应用的事件,并简要论述其在免疫调控、抗炎和氧化应激等方面的健康功效以及发挥活性的多酚羟基结构基础,为茶多酚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支撑。此外,对新型茶多酚纳米生物材料解决茶多酚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难题的研究进行了概述。新型茶多酚纳米生物材料具有高稳定性、安全性和多功能的特点,有望推动茶多酚的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新式茶饮消费对传统茶消费意愿的反哺效应分析
    张怡, 胡林英, 伊晓云, 陈富桥, 姜爱芹
    茶叶科学    2024, 44 (5): 853-86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4
    摘要553)      PDF(pc) (617KB)(642)   
    新式茶饮是在传统茶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的产物。中国悠久的饮茶历史,为新式茶饮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传统茶丰富的风味以及包容性,成为新式茶饮创新的重要条件。新式茶饮消费是否会反过来影响传统茶消费?建立了一个新式茶饮消费影响传统茶消费的理论模型,揭示了其中的反哺机制,然后基于新式茶饮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新式茶饮消费对传统茶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式茶饮消费对传统茶消费存在反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消费新式茶饮能够让消费者产生溯源心理和积累一定的与茶相关的知识,从而促进消费者的传统茶消费意愿。异质性分析表明,反哺效应在奶盖茶系列和奶茶系列中的影响更为突出;健康意识较高的年轻群体更容易受到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新式茶饮培育茶叶消费者的路径,也对进一步拓展我国茶叶消费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康普茶细菌纤维素的形成途径及其在废弃茶叶资源高效利用中的应用
    徐晴晴, 聂晴, 刘助生, 郭青, 刘仲华, 蔡淑娴
    茶叶科学    2024, 44 (5): 707-717.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1
    摘要510)      PDF(pc) (831KB)(922)   
    废弃茶叶资源和夏秋茶用于生产康普茶和细菌纤维素,不仅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还能开发高市场价值的产品。细菌纤维素作为一种高晶度、可再生的多糖,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环保包装、纺织、新能源电池、护肤品等领域。综述了近年来细菌纤维素膜的应用研究,重点分析了不同发酵环境和茶叶种类对细菌纤维素膜品质的影响,证实了通过调整发酵参数可获得具有特定结晶结构的纤维素。进一步探讨了茶叶成分在菌膜形成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提高康普茶细菌纤维素膜产量和质量的新思路。文章强调了康普茶细菌纤维素膜的保健功效及其在可持续产品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以促进其工业化应用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萎凋过程中环境胁迫对茶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晏朵, 余鹏辉, 龚雨顺
    茶叶科学    2025, 45 (1): 1-14.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3
    摘要491)      PDF(pc) (530KB)(749)   
    萎凋是茶叶品质形成的重要加工工序。萎凋期间茶鲜叶受到失水、温度、光照及机械损伤等多种环境胁迫,导致其发生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最终影响茶叶品质的形成。综述了茶叶萎凋过程中不同环境胁迫对茶叶主要品质(滋味与香气)形成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不同环境胁迫如何调控茶鲜叶内化合物的合成与代谢,探讨了其影响茶鲜叶内细胞物理结构变化、酶促和非酶促化学反应内在作用机制,旨在为提高茶叶品质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细胞壁结构变化及光合特性
    刘晓璐, 朱亚兰, 于敏, 盖新月, 范延艮, 孙平, 黄晓琴
    茶叶科学    2024, 44 (6): 917-927.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01
    摘要415)      PDF(pc) (1851KB)(281)   
    为探讨茶树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通过模拟“倒春寒”温度模式,以低温处理下的福鼎大白茶为研究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GO和KEG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代谢通路进行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与植物细胞壁和光合作用相关的代谢通路。选取13个差异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趋势一致,证明转录组数据可靠。以福鼎大白茶和舒茶早为试验材料,对茶树叶片组织结构、细胞壁组分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低温胁迫后福鼎大白茶和舒茶早叶片各组织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叶片纤维素、半纤维含量变化显著,果胶含量变化不明显;叶绿素含量、光化学猝灭系数、最大光化学效率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呈下降趋势,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呈上升趋势。结果表明,茶树叶片细胞壁组分变化尤其是半纤维素和光合相关参数的改变在响应低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茶饮料泡沫生成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黄珊由美, 林东艺, 马成英, 荣杰峰, 孙威江, 黄艳
    茶叶科学    2025, 45 (2): 181-190.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311.001
    摘要384)      PDF(pc) (420KB)(426)   
    茶饮料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泡沫会影响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及外观等,了解并掌握泡沫产生的原因及其控制技术,对优化生产流程具有重要作用。系统性阐述了泡沫生成的基本理论,并分析泡沫生成过程中不同因素(如茶叶成分、温度和pH等)的影响,概述了消除泡沫的不同方法、消泡原理,以及在食品领域中常用消泡剂的类别,为茶饮料加工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茶树接种AM真菌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鲁薇, 邬晓龙, 胡贤春, 郝勇, 刘春艳
    茶叶科学    2024, 44 (5): 718-73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2
    摘要377)      PDF(pc) (1468KB)(420)   
    为探究干旱胁迫下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茶树生长及生理的作用机理,以福鼎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 cv. ‘Fuding Dabaicha')茶树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法,在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下分别接种或不接种AM真菌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探究AM真菌在不同干旱胁迫时长(4周、6周、8周)下对茶树实生苗生长、光合、渗透调节及气孔开度等的生理响应。结果显示,在两种不同的水分条件下,接种AM真菌处理均显著促进了茶树生长,增加了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改善了根系构型,与不接种AM真菌相比,茶树根系总长度、二级侧根和三级侧根的数量、叶片渗透势分别增加了20.00%~38.77%、48.90%~163.33%、60.00%~442.86%、29.77%~41.24%,降低了干旱胁迫下茶树叶片气孔密度和相对电导率,与不接种AM真菌相比分别降低了16.00%~42.37%、2.21%~6.67%,且在干旱胁迫下的效果更为显著。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AM真菌对茶树根系的侵染和茶树的生长,表现为抑制了茶树根系构型的建立,降低了叶片叶绿素含量、最大光量子效应(QY_max)、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气孔开度及渗透势等。接种AM真菌能显著缓解这种抑制效应,改善茶树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从而促进茶树生长。研究表明,AM真菌可通过优化茶苗根系构型,提高茶苗叶片的保水和光合能力,调节气孔及渗透平衡,从而促进植株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缓解干旱对茶树的损伤,提高茶树实生苗的抗旱能力,且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AM真菌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干旱低温复合胁迫对茶树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及模拟预测
    赵茜, 刘倩, 蔡何佳奕, 何婕绮, 方筠雅, 刘雨欣, 陈超, 郑曜东, 张天经, 余文娟, 杨广
    茶叶科学    2024, 44 (6): 901-91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10
    摘要361)      PDF(pc) (1626KB)(438)   
    为明确多重气候胁迫对茶树光合效率的影响,开发了一套高效、精准的胁迫分级体系,以实现对茶树胁迫的即时监测。以福建省主栽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系统监测了茶树在干旱低温复合胁迫条件下的光合生理响应;基于监测数据,构建了基于光合生理特性的胁迫快速分级方法及光合作用预测预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在干旱低温复合胁迫下所有参试茶树品种叶片的光合效率均显著下降,且随胁迫强度增大光合效率的下降幅度增大。参试茶树品种中,铁观音的光合效率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具有较强的耐胁迫能力;而福鼎大白茶的耐胁迫能力最弱。筛选了茶树对复合胁迫高度敏感的光合生理参数,利用K-ansme聚类算法对该参数进行聚类,构建了胁迫快速分级方法,聚类精确度在80%以上。利用不同模型预测并验证光合生理指标对环境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的精度最高。本研究构建的胁迫分级方法实现了对茶树复合胁迫的快速分级,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实现了对光合生理的无损伤监测与预警,研究结果可为多重气候条件下茶树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对茶叶生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代谢组学的不同年份青砖茶主要品质成分分析
    马梦君, 胡新龙, 邱首哲, 张锐明, 唐慧珊, 刘晨, 余子铭, 李婧, 王明乐
    茶叶科学    2025, 45 (1): 133-144.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11
    摘要330)      PDF(pc) (1968KB)(321)   
    为探究陈放年份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采用茶叶感官审评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别对生产于2022、2019、2014、2009年和2002年的5份青砖茶样品进行全面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随着陈放时间的延长,青砖茶外形逐渐褐化,茶汤色泽加深,陈香逐渐显露,口感更加醇厚,青砖茶的综合感官品质得到提升。从不同年份青砖茶样品中共鉴定出特征性化合物189种,其中以类黄酮、有机酸、氨基酸、生物碱和儿茶素等为主。经偏正交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共筛选出关键差异代谢物26种,包括5种生物碱、2种氨基酸、8种儿茶素、9种类黄酮、1种有机酸和1种色素类物质;其中,8种儿茶素单体的含量均随陈放年份增加而降低,7种类黄酮物质的含量随陈放年份增加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推测这两类关键差异代谢物含量的变化可能是造成不同年份青砖茶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此外,咖啡酸、乳糖酸、亚麻酸、茶叶碱和甜菜碱等物质含量随陈放年份增加而升高,也可能对青砖茶的营养和饮用价值有所贡献。综上所述,本研究分析比较了陈放时间对青砖茶品质成分的影响,可为青砖茶陈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基于改进YOLOv8n的茶树嫩芽识别
    杨肖委, 沈强, 罗金龙, 张拓, 杨婷, 戴宇樵, 刘忠英, 李琴, 王家伦
    茶叶科学    2024, 44 (6): 949-959.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05
    摘要324)      PDF(pc) (2530KB)(212)   
    在复杂自然环境下对茶树嫩芽进行精确识别是实现农业机器人智能化采摘茶树嫩芽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茶园复杂环境下茶树嫩芽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8n的茶树嫩芽检测方法。使用荣耀80手机采集茶树嫩芽图片,并对图片进行标注,按照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8∶1∶1的比例划分数据集。为有效提取嫩芽特征并减少模型冗余计算和内存访问,采用FasterNet模型替换YOLOv8n网络结构的骨干网络进行特征提取;为抑制茶园环境背景信息、增强模型对嫩芽的特征提取能力,在主干网络尾部(SPPF模块后)引入全局注意力机制(Global attention mechanism,GAM);在Neck网络中引入上下文引导(Context guided,CG)模块,学习茶树嫩芽局部特征和周围环境的联合特征,进一步提高茶树嫩芽的识别准确率。利用构建的茶树嫩芽数据集对改进的YOLOv8n算法进行训练和测试。消融试验验证结果显示,FasterNet网络、GAM注意力机制和CG模块均有效提高了YOLOv8n模型的识别准确率。改进的YOLOv8n模型在多类别的茶树嫩芽数据集上平均准确率(Mean average accuracy,mAP)为94.3%;相较于原YOLOv8n模型,对茶树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识别mAP分别提高了2.2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2.7个百分点。以YOLOv3-tiny、YOLOv3、YOLOv5m、YOLOv7-tiny、YOLOv7和YOLOv8n模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改进的YOLOv8n模型对茶树嫩芽识别的效果最佳,说明改进的YOLOv8n模型能有效提升茶树嫩芽识别准确率。研究结果可为智能化茶叶采摘机器人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茶叶成分EGCG与L-theanine联合应用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丁树洽, 谢昕雅, 刘助生, 廖贤军, 刘仲华, 蔡淑娴
    茶叶科学    2024, 44 (5): 779-79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918.001
    摘要306)      PDF(pc) (2482KB)(1214)   
    分化的神经细胞需要在细胞静息状态下维护轴突的生长和功能。前期研究显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和L-茶氨酸(L-theanine)能够维持神经细胞的静息状态并具有神经修复作用,但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在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中,EGCG和L-theanine联合处理改善细胞代谢和修复能力,提高了细胞活力,表现显著的协同作用。转录组和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EGCG主要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调节脂肪酸代谢和淀粉样蛋白毒性应激来维持细胞静息态;L-theanine则通过促进轴突生长、调节神经代谢和突触功能发挥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对细胞网络的调节更为广泛和温和,减少对细胞的刺激作用。本研究为茶叶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在老龄化社会中的饮用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绿茶中7种不同极性农药在茶汤中的浸出规律及其风险评估
    徐金屏, 杜雪梅, 吕婉仪, 朱雷, 张丹阳, 陈红平, 陈玲, 柴云峰
    茶叶科学    2025, 45 (1): 157-168.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5
    摘要300)      PDF(pc) (281KB)(264)   
    呋虫胺、苯醚甲环唑、唑虫酰胺、虫螨腈、联苯菊酯、丁醚脲与草甘膦等7种农药是在我国登记的在茶树上广泛使用的化学农药,是茶叶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重点监控对象。使用气相色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监测了绿茶冲泡中7种农药的浸出率。结果发现,茶汤中农药的浸出率与水溶解度、辛醇/水分配系数相关。呋虫胺、草甘膦易溶于水,在茶汤中的平均浸出率均高于70%,其他5种农药的水溶解度较低,平均浸出率小于11.3%。不同农药在绿茶第一次冲泡和第二次冲泡时,浸出率存在较大差异,除联苯菊酯外,6种农药在第一次冲泡时的平均浸出率是第二次的0.89~2.55倍。以喷药后第10天制备的绿茶为评估对象,根据农药的毒性及人体暴露风险评估表明,饮用绿茶茶汤摄入7种残留农药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较低,其累积风险商仅为4.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不同茶树品种叶片细胞壁氟富集差异探究
    刘昱, 杨培迪, 张培凯, 詹文礼, 李游, 姚苏航, 赵洋, 成杨, 刘振, 沈程文
    茶叶科学    2024, 44 (5): 735-74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3
    摘要297)      PDF(pc) (1735KB)(281)   
    茶树是一种氟超富集植物,不同茶树品种的叶片富集氟含量存在差异。为探究茶树叶片细胞壁氟富集规律,检测了15个茶树品种的叶片氟含量,以及叶片果胶、半纤维素、纤维素与其对应的氟含量,分析不同成熟度叶片细胞壁氟分布。结果显示,果胶是体现品种细胞壁氟富集成熟度差异的关键细胞壁组分。15个品种中,涟茶7号、槠叶齐、上梅洲种的成熟叶果胶含量与果胶氟含量都比嫩叶高,而铁观音是唯一成熟叶比嫩叶中果胶氟含量低的品种。细胞壁组分氟占比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茶树叶片成熟度越高,氟含量越高,且均呈细胞壁多个组分富集氟的趋势。通过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筛选,茶树品种寒绿成熟叶组和嫩叶组均具有高细胞壁氟富集水平(D1-4=0.704 6,D5-8=0.928 6);福鼎大白茶、湘波绿、湘波绿2号、碧云、黔湄702具有中等细胞壁氟富集水平(D1-4=0.326 7~0.486 1,D5-8=0.484 4~0.699 3);云南乌黑大叶、槠叶齐具有低细胞壁氟富集水平(D1-4=0.146 5~0.268 8,D5-8=0.222 3~0.345 7)。本研究从品种和叶片成熟度角度探究茶树细胞壁氟富集规律及其差异性,为低氟茶树分子育种提供品种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茶树一种新枝条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王娟, 涂一怡, 吕务云, 陈易佳, 李士朴, 王玉春, 陈雅楠
    茶叶科学    2024, 44 (5): 807-815.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7
    摘要294)      PDF(pc) (3342KB)(249)   
    在浙江省瑞安市茶园种植的嘉茗1号茶树上,夏秋季大面积发生一种未见报道的枝条枯萎病,发病枝条出现褐色不规则病斑,病斑可扩大蔓延至芽叶,造成茶芽枯萎,叶片卷曲皱缩,进而整个枝条枯萎死亡。利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枝条上分离得到1株真菌,结合菌株的形态特征以及ITSTUB2TEF1-α序列构建的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梭孢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fusispora)。室内致病力测试表明,B. fusispora通过伤口侵染茶树枝条造成枯萎病的发生。以上结果表明,作为新纪录种,B. fusispora是引起茶树该新病害发生的病原菌。采用室内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了3种杀菌剂(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甲基硫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对B. fusispora均有较强的毒力,EC50值分别为1.91 μg·mL-1和2.25 μg·mL-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茶树DREB基因的生信分析及其调控CsPOD3的抗旱机制
    徐容, 邓智英, 邵陈禹, 罗玉麒, 仇舒琪, 王聪, 周玲红, 刘仲华, 沈程文
    茶叶科学    2025, 45 (1): 29-42.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2
    摘要292)      PDF(pc) (1570KB)(161)   
    基于课题组前期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到CsDREB11CsDREB15CsDREB25等基因。通过RT-qPCR验证,它们均受干旱诱导表达。从进化树、蛋白理化性质、亲/疏水性、二级和三级结构、亚细胞定位等方面进行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CsDREB11CsDREB15CsDREB25都与狭叶油茶(Camellia lanceoleosa)的亲缘性最为密切,都属于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二级/三级结构均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其亚细胞定位均位于细胞核中。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CsDREB25CsPOD3均在干旱下高表达且呈显著相关,推测CsDREB25CsPOD3存在相互作用关系。通过酵母单杂交验证(Y1H)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DLA)以及双荧光素酶互补成像(LCI)等方法试验验证了CsDREB25能正向调控CsPOD3的表达,提高POD的活性,清除过多活性氧,提高茶树的耐旱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钾营养对茶树EGCG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研究
    杨楠, 李转, 刘玫辰, 马骏杰, 石云桃, 魏湘凝, 林阳顺, 毛宇源, 高水练
    茶叶科学    2024, 44 (6): 887-900.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12
    摘要282)      PDF(pc) (4009KB)(276)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茶叶中重要的滋味和保健功能成分。前人已发现钾营养影响茶树EGCG的生物合成,而其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以黄棪一年生茶苗为试验对象,设置5个处理组(K1~K5),即浇用K2SO4的浓度依次为0.4、0.6、0.8、1.0、1.2 mmol∙L-1。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低钾处理(K1)的茶树新梢中黄酮含量显著积累,EGCG含量达到最高水平,与高钾处理(K5)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EGCG合成路径上的相关代谢物苯丙氨酸、肉桂酸与对香豆酸在K5处理中上调,而类黄酮途径的下游代谢产物(二氢槲皮素、二氢杨梅素、无色飞燕草色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则在K1、K2处理中上调。在钾营养的影响下,EGCG的生物合成受到一系列结构基因CsCHI、F3′5′H、CsF3HCSS0019002、CsANS、CsANR、Csaro DE、CsSCPL和转录因子(MYB306)的正向调控以及CsPAL、CsC4H、Cs4CL、CsCHS、CsF3HCSS0016177、CsDFRCSS0011557)和转录因子(NAC83)的负向调控。钾营养会通过影响茶树中关键基因的表达对EGCG的合成进行调控,从而影响EGCG的含量。研究结果为钾营养调控茶树的EGCG生物合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湖南黑毛茶优化拼配样的风味品质研究
    蒋阿婷, 刘巧芳, 肖娟娟, 贺军辉, 高兵财, 黄建安, 王坤波, 刘仲华, 禹利君
    茶叶科学    2024, 44 (5): 763-77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829.001
    摘要279)      PDF(pc) (900KB)(389)   
    为获得具有湖南地域特色、滋味醇厚较鲜爽、香气浓郁持久的黑茶拼配原料,以槠叶齐、桃源大叶、黄金茶1号鲜叶为原料加工得到槠叶齐黑毛茶(Z)、桃源大叶黑毛茶(T)、黄金茶1号黑毛茶(H),并将3个黑毛茶Z∶T∶H按20∶20∶60、20∶60∶20、40∶15∶45、40∶45∶15、60∶10∶30、60∶30∶10拼配得到6个拼配茶样,对其进行感官审评、理化成分及香气组分等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40%、60%时,拼配茶样滋味醇厚较鲜爽、香气浓郁持久,品质高于单一黑毛茶及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20%的2个拼配茶样。生化分析结果发现,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40%、60%时,茶样水浸出物、没食子酸含量更高,滋味醇厚较鲜爽;在此基础上,桃源大叶占比较高时,茶多酚、黄酮、总儿茶素、咖啡碱含量更高,滋味更加浓强;黄金茶占比较高时,可溶性糖含量更高,滋味更为甜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共检测出77种挥发性成分,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共筛选出41种候选差异挥发物(VIP>1),进一步计算其相对香气活性值(ROAV),发现芳樟醇、L-α-松油醇、雪松醇、异亚丙基丙酮、藏红花醛等13种关键差异挥发物(VIP>1、ROAV>1);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40%、60%时,高含量的藏红花醛、苯乙醇与其高香持久的特征密切相关,加入高配比的黄金茶1号黑毛茶,使得D-柠檬烯、芳樟醇氧化物(Ⅳ)含量更高,赋予了拼配茶样的花香属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