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多酚自组装抗菌生物材料的构建及其应用进展
    徐伟, 俞蓉欣, 张相春, 张以稳, 陈红平, 田宝明, 郑芹芹, 吴媛媛, 夏琛, 韦兵
    茶叶科学    2024, 44 (1): 1-15.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4
    摘要402)      PDF(pc) (4782KB)(409)   
    细菌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抗生素一直是治疗细菌感染类疾病的主要策略,但抗生素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已导致多种细菌产生耐药性,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植物多酚具有天然的抗菌特性,但酚羟基结构的不稳定性限制了其生物利用。为解决这个难题,研究者将多酚与其他物质自组装构建新型纳米生物材料,不仅提高了多酚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还使其协同发挥抗菌活性,在抗菌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优势。综述了近年来不同类型的多酚自组装生物纳米材料构建策略及抗菌性能,包括多酚-金属、多酚-水凝胶、多酚-壳聚糖、多酚-蛋白质和多酚-脂质体等材料,指出了新型多酚自组装生物材料在抗菌领域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茶叶等级量化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邹丹, 尹小丽, 谷惠文, 龙婉君, 付海燕, 佘远斌
    茶叶科学    2023, 43 (6): 733-74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11
    摘要386)      PDF(pc) (2029KB)(425)   
    茶叶品质等级是决定茶叶销售价格的重要参考指标,但市场上茶叶等级虚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目前,茶叶等级主要是通过感官审评进行评定。感官审评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标准,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为了更准确、客观地评价茶叶等级,研究人员发展了系列茶叶等级量化评价方法。鉴于茶叶等级评价的重要现实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应用广泛的仿生传感智能感官检测技术、特定化学成分检测技术和代谢组学技术在茶叶等级量化评价中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在茶叶等级评价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并进行了展望,对茶叶品质的客观、科学、规范化评价与质量控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茶小绿叶蝉侵害对茶鲜叶持嫩性及其制成乌龙茶品质相关代谢物浸出速率的影响研究
    吴淑华, 毛凯权, 陈家铭, 黎健龙, 薛璟花, 曾兰亭, 羊玉花, 辜大川
    茶叶科学    2023, 43 (6): 806-82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5
    摘要317)      PDF(pc) (4187KB)(319)   
    茶小绿叶蝉广泛分布于各地茶园,是茶园的主要害虫,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茶小绿叶蝉侵害对茶鲜叶持嫩性及其制成乌龙茶品质代谢物浸出速率的影响。通过剪切力测定、碎茶率分析、乌龙茶冲泡、代谢物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发现茶小绿叶蝉侵害显著增加木质素、纤维素和果胶等细胞壁物质的含量,降低茶鲜叶嫩度和成品茶碎茶率,影响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和茶氨酸的浸出率。并且,除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外,这些滋味物质的浸出和茶鲜叶的嫩度均与细胞壁物质的含量显著相关。本研究探索了茶小绿叶蝉侵害后茶叶滋味品质代谢物的浸出规律,从茶叶采摘、加工和冲泡饮用3个方面探索了茶小绿叶蝉侵害对于品质性状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改进YOLOv7-tiny的茶叶嫩芽分级识别方法
    洪孔林, 吴明晖, 高博, 冯业宁
    茶叶科学    2024, 44 (1): 62-7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6
    摘要280)      PDF(pc) (2946KB)(296)   
    实现自然生长环境的茶叶嫩芽分级识别是名优茶智能化采摘的基础,针对光照、遮挡、密集等复杂环境造成的茶叶嫩芽识别精度较低、鲁棒性较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7-tiny的改进模型。首先在YOLOv7-tiny模型的小目标检测层添加卷积注意力模块,提高模型对小目标特征的关注能力,减少复杂环境对茶叶嫩芽识别的干扰;调整空间金字塔池化结构,降低模型运算成本,提高检测速度;使用交并比(Intersection over Union,IoU)和归一化Wasserstein距离(Normalized gaussian wasserstein distance,NWD)结合的损失函数,改善IoU机制对位置偏差敏感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模型对小目标检测的鲁棒性。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检测准确率为91.15%,召回率为88.54%,均值平均精度为92.66%,模型大小为12.4 MB,与原始模型相比,准确率、召回率、均值平均精度分别提高2.83、2.00、1.47个百分点,模型大小增加0.1 MB。与不同模型的对比试验表明,该模型在多个场景下的嫩芽分级检测中漏检和误检较少,置信度分数较高。改进后的模型可应用于名优茶采摘机器人的嫩芽分级识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Meta分析的2000—2022年中国茶园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与来源分析
    杨琰琥, 陈潇涵, 张晓晴, 任大军, 张淑琴, 陈旺生
    茶叶科学    2024, 44 (1): 37-5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2
    摘要275)      PDF(pc) (1446KB)(297)   
    重金属污染是影响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我国主要茶产区(湖北、湖南、福建、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搜集调查茶园土壤重金属Cu、Pb、As、Hg、Cd、Cr、Zn、Ni污染的相关文献,使用Meta分析方法计算单个研究的权重,从而获得各省份及全国茶园土壤重金属浓度的加权平均值,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质积累指数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并通过APCS-MLR模型进行来源分析。结果表明,与背景值相比,8种重金属均有一定程度的富集,其中Hg、Cd污染较为严重,Hg中度及以上风险主要分布在贵州、陕西、四川和安徽等内陆省份,Cd中度及以上风险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海南等沿海省份,两种重金属主要表现为轻微至中度风险。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茶园或农业用地重金属含量普遍较高,Cd、Hg是污染程度较为严重的元素。来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主成分分别为自然源、工业活动污染源、交通废气污染源、农业活动污染源,工农业活动是主要污染因素,Hg主要来自工业活动,Cd主要来自农业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茶树春季发芽期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王留彬, 吴立赟, 韦康, 王丽鸳
    茶叶科学    2023, 43 (6): 747-75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12
    摘要274)      PDF(pc) (1696KB)(435)   
    春季发芽期(Timing of spring bud flush,TBF)是茶树重要的农艺性状,对茶叶的风味品质和经济效益均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挖掘调控茶树TBF性状的关键候选基因,以龙井43×白毫早杂交的F1群体327株子代为材料,利用基于该群体构建的茶树高密度遗传图谱,采用MapQTL 6.0和GACD 1.2软件对茶树春季发芽指数(Sprouting indexs,SPI)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连续两年(2022、2023年)对群体子代的春季SPI进行观测,结果显示,SPI在F1群体内存在明显的性状分离,表现出数量性状的特征。利用MapQTL 6.0软件定位到1个主效的QTL(qSPI-5-1),分别可解释18.30%(2022年)和7.60%(2023年)的表型变异;利用GACD 1.2软件定位到2个稳定的QTL位点(qSPI-1,qSPI-5-2),解释2.75%~18.40%的表型变异,且qSPI-5-2qSPI-5-1位点基本重合。进一步将上述3个位点的置信区间与茶树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通过基因功能注释分析共筛选到23个与调控茶树春季发芽期相关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茶树春季萌发的调控基因和分子机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群体结构及遗传差异
    杨军, 张力岚, 张雯婧, 陈林海, 郑国华, 李毅晶, 王让剑
    茶叶科学    2023, 43 (6): 769-783.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6
    摘要269)      PDF(pc) (749KB)(240)   
    利用38对SSR荧光引物对208个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的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态性、遗传分化、基因流、分子方差进行分析,并调查其叶片性状。结果表明,208个福建茶树资源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674,Shannon’s信息指数为1.444;叶面积与叶片长宽比平均值分别为27.442 cm2和2.516;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个体间遗传变异。经群体结构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8个群体,群体a、b、f、h内材料来源单一,群体c、d、e、g内材料来源复杂,不同地点间茶树群体遗传背景相似。群体a、群体b、群体e内共有40个福建茶树品种,群体a内主要为适制绿茶品种,群体b内主要为适制乌龙茶品种,群体e内代表性品种为适制绿茶品种,群体a、群体b、群体e的群体属性与适制茶类存在一定相关性;群体c内包含南靖县、云霄县与平和县资源,地理位置相对较近,群体属性与地理来源相关。群体g与群体e群体间基因流为6.321,表明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群体相似系数聚类显示群体d与群体b亲缘关系较近。群体h与其他群体间遗传分化明显,叶面积、叶齿数性状特征差异显著(P<0.05),群体f与其他群体间亲缘关系较远,叶齿数、叶脉对数性状特征差异显著(P<0.05),说明群体h和群体f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需进一步鉴定。本研究结果为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的鉴定、筛选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名优茶采摘机器人收获试验
    李亚涛, 周宇杰, 王少卿, 陈建能, 贺磊盈, 贾江鸣, 武传宇
    茶叶科学    2024, 44 (1): 75-83.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3
    摘要267)      PDF(pc) (1757KB)(318)   
    研制新一代履带式名优茶采摘机器人并以其为试验对象,在田间进行龙井茶采摘试验,对其检测、定位、末端采摘的精度以及各环节耗时进行试验评估。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名优茶采摘机器人检测成功率为88.54%,定位成功率为84.07%,末端采摘成功率为87.22%,整机采摘成功率为61.30%,所采茶叶可满足中端龙井茶要求。单芽采摘时间约1.51 s,1 h可采摘2 000多个,基本实现一台机器替代一个工人的采摘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EGCG对非肥胖型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及调节机制研究
    彭丽媛, 曾鸿哲, 万丽玮, 文帅, 刘昌伟, 安勤, 鲍肃都,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3, 43 (6): 784-79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3
    摘要265)      PDF(pc) (2099KB)(180)   
    EGCG是一种抗氧化、抗炎症的天然活性成分,目前关于EGCG的抗氧化和抗炎症作用在糖尿病肾损伤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研究较少。采用不同剂量的EGCG干预非肥胖型糖尿病Goto-Kakizaki(GK)大鼠以探究EGCG对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作用和机制。试验周期为4周,监测试验期内大鼠的平均体质量和日平均摄食量,并在试验结束后取血清和肾脏组织,检测大鼠肾功能、肾脏病理指标、氧化应激和炎症指标以及Nrf2-Keap1/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试验表明,EGCG能够有效改善GK大鼠肾脏形态损伤,显著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和肾脏丙二醛含量,提高肾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活性,抑制促炎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白介素-1β的释放水平,调节与抗氧化应激相关的Nrf2-Keap1/MAPK信号通路的Nrf2Keap1JNKNF-κBP38基因表达水平,且在试验范围内,高剂量的改善效果优于低剂量。以上结果表明,EGCG对大鼠糖尿病导致的肾损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Nrf2-Keap1/MAPK信号通路介导的抗氧化应激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我国茶业碳汇的时空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异格局研究
    袁俐雯, 张俊飚, 秦江楠
    茶叶科学    2024, 44 (1): 149-160.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11
    摘要261)      PDF(pc) (655KB)(236)   
    茶园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碳库功能。分析测评茶园生产种植过程中的碳汇水平,对科学评估茶园潜在的生态价值,推动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选取全国16个茶叶主产省份1978—2020年数据,借助茶树生长周期的生物量模型、土壤含碳量模型核算评估了我国茶业碳汇的基本情况,利用重心拟合模型分析了茶业碳汇的时空演变规律,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就其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展开探讨。结果表明:(1)我国茶业碳汇总量呈阶段性增长态势,于2020年达到73 531.10万t,且土壤碳汇积累量高于植被碳汇,碳汇强度则具有“升-降-升”变化特征;(2)各省际茶业碳汇强度差异明显,高强度省份聚集在我国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碳汇重心长期位于湖南省境内,但稍有向西位移趋势;(3)农业补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我国茶业碳汇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驱动力,但不同地区茶业碳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存在区别。基于此,从茶业碳汇的管理经营以及产业政策制定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不同等级径山茶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张汇源, 马宽, 高婧, 金俞谷, 王玉洁, 苏祝成, 宁井铭, 陈红平, 侯智炜
    茶叶科学    2024, 44 (1): 101-11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9
    摘要259)      PDF(pc) (1818KB)(297)   
    为深入探究不同等级径山茶的香气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BSE-GC-MS)、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以及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技术(GC-O)对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径山茶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从4个等级的径山茶中共鉴定出161种挥发性化合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揭示了不同等级的径山茶之间的差异。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确定不同等级茶叶样品间的候选差异挥发物并通过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和GC-O的分析进一步对差异化合物进行筛选。18种挥发性化合物,芳樟醇、香叶醇、吲哚、(Z)-茉莉酮、二甲基硫醚等物质被鉴定为不同等级径山茶的关键差异挥发性化合物。其中,二氢芳樟醇、茉莉酸甲酯和吲哚在特级径山茶样品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等级,并与(Z)-茉莉酮、δ-癸内酯和1-辛烯-3-醇等香气活性物质共同构成了特级径山茶样品中清花香的特征香气品质。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等级径山茶的特征性挥发物具有显著差异,从化学计量学和多元统计分析的角度为绿茶的等级区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数字资本会影响消费者增加茶叶线上购买吗?——基于4 090个消费者样本的实证分析
    高峰, 许蒋鸿, 陈富桥
    茶叶科学    2023, 43 (6): 870-88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1
    摘要257)      PDF(pc) (593KB)(292)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普及,消费者数字资本不断积累,深刻影响消费者的购物渠道选择行为。基于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4 090份茶叶消费者调研数据,在测度消费者数字资本指数的基础上,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工具变量法(IV)、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检验数字资本对消费者线上购买茶叶的影响,分析数字资本对具有不同特征消费者影响的异质性,并进一步探讨数字技术安全性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消费者数字资本提升会增加其线上购买茶叶的支出。(2)年轻群体、高收入群体及用于自饮的消费者群体,其线上购茶行为受到数字资本的影响更为突出。(3)数字技术的决策安全性与交易安全性在数字资本影响消费者线上茶叶购买中起着正向调节作用,但信息安全性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消费者数字资本增加是大势所趋,茶叶企业应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积极布局线上销售渠道;政府应为茶叶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全方位支持;同时加强线上销售市场监管,维护网络市场质量安全,打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线上茶叶交易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有机认证对茶企经营效益的影响研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反事实估计
    杨旭林, 潘昌健, 姜仁华
    茶叶科学    2023, 43 (6): 881-89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9
    摘要255)      PDF(pc) (354KB)(122)   
    基于全国288份茶企问卷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检验有机认证对茶企经营效益的影响。实证表明,有机认证对茶企经营效益具有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效应在不同区域和自有茶园规模不同的分组中具有异质性。相对中西部企业,东部企业参与有机认证带来的经营效益的提升效应更为明显;相较自有茶园面积在中位数以上的茶企,自有茶园面积较小的企业参与有机认证所带来的效益提升效应更大。据此,各地政府在绿色发展框架下可支持茶企开展有机认证,中西部地区可组织企业到东部地区企业借鉴发展有机茶的实践经验;茶企需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市场需求,酌情通过有机认证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黄化茶树叶片光合及荧光特性分析
    刘东娜, 龚雪蛟, 李兰英, 黄藩, 尧渝, 胥亚琼, 高远, 罗凡
    茶叶科学    2023, 43 (6): 757-768.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2
    摘要254)      PDF(pc) (557KB)(365)   
    以3个叶色黄化茶树品种为研究材料,以绿色系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研究黄化茶树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及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特性的变化,为叶色黄化茶树品种的种质评价及栽培管理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1)黄化茶树叶片叶绿素总量比对照茶树品种低71.7%~86.8%,类胡萝卜素总量维持在0.16~0.31 mg·g-1。(2)3个黄化茶树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等光合参数显著降低,光补偿点显著高于对照茶树品种。(3)黄化茶树叶片对光能的吸收、转化与利用等光合过程与对照茶树品种差异显著,其中金凤2号和中黄1号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中的L点和J点相对可变荧光显著升高;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MODIO/RCφDOφRO等显著增加,FV/FOETO/RCφPOφEOΨEOPIabs等显著降低。研究认为,黄化茶树叶片光合效率、潜力及生态适应能力均显著降低;其中,茶树黄化叶片光合色素显著减少、PSⅡ光能捕获及光合电子传递效率显著下降,热耗散能量显著增加,是导致其光合作用综合性能降低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茶天然产物缓解痤疮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吴致远, 王凯博, 陈思霖, 赵碧, 申时全
    茶叶科学    2024, 44 (1): 16-2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10
    摘要249)      PDF(pc) (1220KB)(323)   
    茶因其明确的保健功能与健康益处备受人们青睐。随着对茶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茶天然产物已被证实能够对多种疾病模型具有改善效果。痤疮是一种流行性高、复发率高的炎性皮肤病,除传统临床诊疗外,以敷贴、皮肤护理、膳食改善为代表的补充替代治疗也受到欢迎。目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祛痘功效宣称产品在原料中添加茶源活性成分,以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茶皂素为代表的茶叶天然产物在缓解痤疮上表现出极大的潜力。综述了茶叶不同功效成分在抑制皮脂分泌、减轻粉刺发生、改善皮肤微生物失调、减缓皮肤局灶性炎症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以期为含茶功效宣称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喷施不同浓度海藻叶面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利民, 陈诗平, 黄东风
    茶叶科学    2024, 44 (1): 53-61.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7
    摘要248)      PDF(pc) (903KB)(289)   
    研究不同浓度的海藻叶面肥(Organic-based biostimulant formulas,OBFs)喷施下茶青产量和品质的变化,为红壤区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指导。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以不喷施OBFs为对照(T0),在茶园设置5个OBFs叶面肥喷施体积分数0.33%、0.66%、0.99%、1.32%、1.65%,分别记为T1、T2、T3、T4、T5,研究喷施不同浓度OBFs对茶树嫩叶吸收养分、以及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OBFs可以改善茶树农艺性状、促进嫩叶吸收养分和增产提质。与T0相比,T1、T2、T3、T4、T5处理茶青产量分别增加1.4、1.4、1.3、2.1、2.4倍(P<0.05)。随着OBFs喷施浓度增加,茶青总生物碱、咖啡碱和氨基酸的含量先升后降。与T0相比,T1和T2处理茶青总生物碱分别增加9.6%和9.3%,咖啡碱分别增加9.3%和11.4%,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5.0%和12.4%(P<0.05)。此外,T1和T2处理下茶青氮含量分别增加5.5%和6.1%,磷含量分别增加19.9%和13.3%,钾含量分别增加20.9%和10.0%;T1处理下茶青硅含量增加14.8%(P<0.05)。茶青产量与芽头密度、百芽重、节间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均显著正相关;茶青咖啡碱、总生物碱与茶青氮、磷、钾和硅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茶青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与茶青氮、磷、钾含量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喷施OBFs可以提高茶青产量,其中以喷施1.65% OBFs茶青产量较高,喷施0.33%、0.66% OBFs可以提高茶树嫩叶氮、磷、钾和硅元素的含量,改善茶树农艺性状,实现茶青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基于31个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
    马婕, 叶超杨, 毛丽玉
    茶叶科学    2024, 44 (1): 161-17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13
    摘要238)      PDF(pc) (584KB)(320)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框架,探讨技术、组织和环境3类因素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组态效应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联动匹配关系。基于31个典型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案例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set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的方法挖掘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和驱动路径。研究发现:(1)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2)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核心条件联带边缘条件发挥作用的结果,其典型模式为“组织环境协同型”“社会资源主导型”和“综合联动型”3种;(3)非高水平与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驱动组合存在非对称性。因此,为促进我国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可以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外在条件因素选择不同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基于图像分析的茶树叶齿形态特征量化研究
    唐敏, 钟奇天, 徐进, 肖富良, 李解, 翟秀明, 侯渝嘉, 谷雨
    茶叶科学    2023, 43 (6): 835-843.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4
    摘要235)      PDF(pc) (970KB)(187)   
    茶树叶齿的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是茶树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但长期以来,这一标准的判定主要依赖技术人员的经验,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在现有的图像识别算法基础上,引入根据叶片几何形态特征设计的自定义卷积算子进行优化,提出了一套基于叶片图像分析的茶树叶齿特征量化方法。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叶片面积、周长和叶齿数量等基本参数,并能通过自定义算子对叶齿锐度、叶齿深度和叶齿密度等描述性指标进行量化。量化结果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具有重复性强、稳定性高的特点。相较于人工主观辨识,该方法的测定时间不超过30 s,有效提高了茶树叶片叶齿形态特征评价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为茶树种质资源的量化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六安瓜片冲泡控制图的建立
    赵潇奕, 陈艾妮, 姜青, 赵蕾, 邱桐, 方婉昕, 梁楚韵, Sharipova Alina, 戴前颖
    茶叶科学    2024, 44 (1): 133-14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12
    摘要224)      PDF(pc) (2403KB)(136)   
    咖啡冲煮控制图在咖啡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借鉴咖啡评价指标,以六安瓜片为研究对象,将体现风味平衡度和浓度的萃取率(Extraction yield,EY)及总溶解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用作评价茶汤的质量指标。应用生存分析法确定实现六安瓜片茶汤最大消费者接受度的最佳EY范围为2.53%~4.57%,最佳TDS范围为0.14%~0.28%,并以此为“理想”区域建立了六安瓜片冲泡控制图,在消费者层面和专家层面均得到了验证。研究表明,采用茶水比(g∶mL)为1∶30~1∶15,温度在85~100 ℃时,第一泡茶汤在33 s内调节冲泡时间,第二泡茶汤在15 s内调节冲泡时间,第三泡茶汤在13 s内调节冲泡时间,可以得到“理想”区域的茶汤。本研究为科学地冲泡六安瓜片及其他绿茶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酚酸介导下连作茶树根际病原菌Alternaria sp.及其拮抗菌Pseudomonas sp.变化
    李艳春, 王义祥, 叶菁, 李兆伟
    茶叶科学    2023, 43 (6): 823-83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7
    摘要221)      PDF(pc) (1798KB)(125)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然而长期宿根连作铁观音茶园存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病害加重等连作障碍问题,探究铁观音茶树连作障碍形成的分子机制对寻求有效的防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微生物分离纯化、平板对峙等方法对铁观音茶树根际病原菌及其拮抗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不同宿根连作年限(0、1、10、20 a)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中的病原菌和拮抗菌数量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不同连作年限根际土壤中酚酸含量变化,并模拟土壤中各酚酸配比,研究酚酸类物质对茶树根际病原菌及其拮抗菌的影响。结果显示,从连作20 a患病铁观音茶树根系分离鉴定到1株病原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并从根际土壤中筛选到1株拮抗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与1 a茶园相比,20 a茶园土壤中的链格孢菌绝对含量显著偏高,而假单胞菌含量却显著偏低。连作茶园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到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香兰素、阿魏酸5种酚酸类物质,其平均配比为38∶229∶11∶11∶3。连作条件下酚酸类物质并未在土壤中累积,而是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模拟试验发现,中低浓度(30~120 μmol·L-1)的混合酚酸能够显著促进链格孢菌菌丝的生长,单一酚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和丁香酸在低浓度(30 μmol·L-1和60 μmol·L-1)时也能够显著促进链格孢菌菌丝的生长。对羟基苯甲酸对假单胞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混合酚酸以及其他单一酚酸对假单胞菌的生长无明显作用。由此可见,铁观音根系分泌物酚酸类物质对根际土壤关键微生物菌群具有不同的生态效应,是引起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病害增加等连作障碍问题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铁观音茶树连作障碍机理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