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引用排行

    Baidu Google scholar CSCD Crossref WebOfScience Sciencedirect
    文章出版日期: 一年内|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当前选项: Baidu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茶多酚抗氧化机理研究现状
    胡秀芳, 沈生荣, 朴宰日, 杨贤强
    茶叶科学    1999, 19 (02): 93-103.   DOI: 10.13305/j.cnki.jts.1999.02.003
    摘要695)      PDF(pc) (3755KB)(893)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种主要活性成份, 有着独特的抗氧化效果。其抗氧化机理表现在6个方面: 作用于自由基有关的酶, 直接作用于自由基, 络合金属离子, 再生体内高效抗氧化剂,与其他成份协同增效和调节机体免疫力。文中对此进行了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76)
    2. 茶汤组分与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
    郭炳莹, 程启坤
    茶叶科学    1991, 11 (02): 139-144.   DOI: 10.13305/j.cnki.jts.1991.02.011
    摘要256)      PDF(pc) (383KB)(408)   
    用直接观察法、酒石酸亚铁法和铬黑 T 祛对绿茶茶汤组分与23种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22种金属离子可与茶汤组分发生络合或还原络合反应,其中有10种金属离子参与了茶多酚的络合。钙离子可与茶汤组分生成低溶解度的络合物,其溶解度及稳定性可随反应溶液 pH 升高而下降。钙络合沉淀中的主要茶汤组分是茶多酚,其中以酯型儿茶素含量最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25)
    3. 茶多酚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杨贤强, 曹明富, 沈生荣, 方允中, 刘明哲, 朱善瑾, 徐黻本
    茶叶科学    1993, 13 (01): 51-59.   DOI: 10.13305/j.cnki.jts.1993.01.009
    摘要749)      PDF(pc) (2644KB)(684)   
    用 ESR 法、化学发光法和分光光度法3种实验模型测定,证明茶多酚消除活性氧自由基的效率达92%—98%,明显优于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E。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口喂或腹腔注射给药,茶多酚能提高小白鼠的全血 GSH-Px 活力(P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24)
    4. 茶树粉虱纪录
    罗志义, 周婵敏
    茶叶科学    1997, 17 (02): 201-206.   DOI: 10.13305/j.cnki.jts.1997.02.009
    摘要316)      PDF(pc) (156KB)(4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11)
    5. ISSR在茶树品种分子鉴别和亲缘关系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
    姚明哲,黄海涛,余继忠,陈亮
    茶叶科学    2005, 25 (2): 153-157.   DOI: 10.13305/j.cnki.jts.2005.02.013
    摘要538)      PDF(pc) (379KB)(235)   
    ISSR是最近发展的一种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已在植物种质鉴别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其在茶树品种分子鉴别和亲缘关系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利用筛选出的8个ISSR引物对六个茶树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99条带,多态性平均为79.6%。由两个ISSR引物TRI22和TRI30扩增的指纹图谱可清楚区分六个不同品种,利用特殊ISSR标记的存在或缺失以及不同标记组合也可以鉴别不同品种。根据Nei-Li系数将六个品种聚为两类,茂绿、翠峰、青峰、迎霜和劲峰五个品种聚为一类,龙井43单独聚成一类,聚类分析证实了它们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ISSR作为一种信息量高、重演性好的分子标记,应用于茶树品种鉴别和亲缘关系分析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10)
    6. 15个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陈亮, 杨亚军, 虞富莲, 高其康, 陈大明
    茶叶科学    1998, 18 (01): 21-27.   DOI: 10.13305/j.cnki.jts.1998.01.004
    摘要350)      PDF(pc) (597KB)(367)   
    应用十聚体随机引物.对原产于福建、湖南、浙江、陕西、贵州、江西和湖北等省的15个无性系品种及其中2个品种的扦插繁殖后代的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20个随机引物在15个品种中共扩增出1050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52.5个,每个品种70个位点。在得到的137条谱带中只有8条是所有品种共有的(单态的),129条是多态的,多态性程度达94.2%,证明了中国茶树品种资源在DNA分子水平上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类平均法聚类结果表明,可将15个品种分成五个类群:A类群为江苦2号、蓝山苦茶、蓝标1号、北斗1号、福建水仙和政和大白菜等6个品种,B类群为早春早芽、乌牛早和黄叶早等3个品种,C类群为蒿坪茶、狗牯脑、大方贡茶和恩标等4个品种,汝城早芽、龙井43单独成为二个类群。从类群内多态度来看,类群B多态性最低,类群C次之,类群A最高。从类群间平均多态度和净遗传距离反映出类群A与B、B与C之间的差异程度较小且基本相似.而类群A与C之间的差异程度要大得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3)
    7. 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
    罗龙新, 吴小崇, 邓余良, 傅尚文
    茶叶科学    1998, 18 (01): 53-60.   DOI: 10.13305/j.cnki.jts.1998.01.009
    摘要513)      PDF(pc) (434KB)(445)   
    研究了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叶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均随渥堆时间延长而剧烈变化。至渥难结束时,茶多酚、此茶素、TF、TR、氨基酸及组分、可溶性精含量均剧烈地下降;TB和水不溶性条多酚则明显增加;但水浸出物含量并未明显下降,说明茶叶内含物通过氧化、降解、缩会等反应已产生新的生成物,从而形成了新的色香味品质。这种品质成分的剧烈变化,除了在特殊条件下的湿热作用外,微生物的参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中还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7)
    8. 冷驯化和ABA对茶树抗寒力及其体内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杨亚军, 郑雷英, 王新超
    茶叶科学    2004, 24 (3): 177-182.   DOI: 10.13305/j.cnki.jts.2004.03.006
    摘要578)      PDF(pc) (158KB)(281)   
    本文研究了冷驯化和ABA对茶树抗寒力及其体内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冷驯化或者ABA处理,茶树经历了驯化再到脱驯化的过程,相应地茶树的抗寒力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驯化前的几乎为0逐渐增大,而随着脱驯化的进行又迅速恢复到驯化前的水平。低温驯化的临界温度为7℃左右,脱驯化的临界温度为9℃左右。人工低温驯化和ABA处理,茶树抗寒力的提高幅度没有自然冷驯化下的大。对三种处理下茶树体内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的研究发现,冷驯化中茶树体内脯氨酸含量变化是对外界条件变化的一种综合反应,很难说明单一的脯氨酸含量与抗寒力之间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9)
    9. 绿茶滋味化学鉴定法
    程启坤, 阮宇成, 王月根, 刘维华, 朱珩
    茶叶科学    1985, 5 (01): 7-17.   DOI: 10.13305/j.cnki.jts.1985.01.002
    摘要243)      PDF(pc) (473KB)(242)   
    根据绿茶中氨基酸与滋味鲜度、茶多酚与滋味浓度、氨基酸与茶多酚的比值同滋味醇度密切相关的客观原理,研究拟定了绿茶滋味化学鉴定法。该鉴定法可分别对绿茶滋味的鲜度、浓度和醇度进行测定。应用这一方法测定了中国主要炒青绿茶、出口绿茶以及部分名茶等700多只茶样,测定结果基本上反映了绿茶的实际品质。该鉴定法与感官审评比较,吻合率较高,而且重复测定误差较小,变异系数一般小于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4)
    10. 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
    周红杰, 李家华, 赵龙飞, 韩俊, 杨行吉, 杨伟, 吴新庄
    茶叶科学    2004, 24 (3): 212-218.   DOI: 10.13305/j.cnki.jts.2004.03.012
    摘要710)      PDF(pc) (976KB)(692)   
    对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微生物研究表明:主要微生物有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属(Penicllium)、根霉属(Rhizopus)、灰绿曲霉(Aspergillus gloucus)、酵母属(Saccharomyces)、土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白曲霉(Aspergillus candidus)、细菌类(Bacterium)。其中黑曲霉最多,它能产生葡萄糖淀粉酶、果胶酶、纤维素酶等;酵母次之,除它本身含有极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丰富的酶系统和生理活性物质外,酵母菌还能代谢产生维生素B1、B2、、维生素C[1]等物质。这些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形成都直接或间接地起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2)
    11. 茶树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姚明哲, 王新超, 陈亮, 杨亚军
    茶叶科学    2004, 24 (3): 172-176.   DOI: 10.13305/j.cnki.jts.2004.03.005
    摘要587)      PDF(pc) (156KB)(204)   
    通过优化影响茶树ISSR-PCR的主要参数,确立了适用于茶树的ISSR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结果表明在20βµ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引物、Mg++、dNTP 和Taq DNA聚合酶五种主要成分的最适浓度分别为10βng、150βnmol/L、1.5βmmol/L、150βµmol/L、0.5βU。在扩增过程中,引物的适宜退火温度比其Tm值平均高4.5℃,扩增出足量产物至少需要30个热循环。利用该优化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对13份不同茶树种质资源进行ISSR-PCR扩增,扩增产物的多态性为77.6%。引物TRI18构建的ISSR指纹图谱,可以区分13份茶树资源中的12份,分辨率达92.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6)
    12. 茶多糖的组分及理化性质
    汪东风, 谢晓凤, 王世林, 郑俊, 严俊, 严鸿德, 王泽农
    茶叶科学    1996, 16 (01): 1-8.   DOI: 10.13305/j.cnki.jts.1996.01.001
    摘要706)      PDF(pc) (416KB)(212)   
    粗老茶中含有较高能治疗糖尿病的茶多糖成分。用紫外、红外和气相色谱等方法对茶多糖分析结果表明,它是由糖类、蛋白质、果胶和灰分等物质组成;其多糖部分为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等,各单糖的组成比例为5.52:2.21:6.08:44.20:41.99。多糖的分子量约107000。茶多糖的热稳定性较差,高温或过酸和偏碱均会使其中的多糖部分降解。它在沸水中溶解性能较好,但不溶于高浓度的有机溶剂。文中还对粗老茶中的降血糖成分、茶多糖组分和分子量上的差异原因,以及茶多糖中灰分含量高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3)
    13. 茶汤色差与茶叶感官品质相关性研究
    陆建良, 梁月荣, 龚淑英, 顾志蕾, 张凌云, 徐月荣
    茶叶科学    2002, 22 (01): 57-61.   DOI: 10.13305/j.cnki.jts.2002.01.012
    摘要482)      PDF(pc) (41KB)(877)   
    对29个绿茶、20个乌龙茶和15个红茶样品进行了色差参数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茶类间色差参数差异显著,并与感官评分具有相关性。乌龙茶和绿茶茶汤明暗度表征量“L”值与感官汤色评分、滋味评分和品质总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红绿色度表征量“a”值、黄蓝色度表征量“b”值与乌龙茶和绿茶汤色、滋味及品质总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红茶茶汤“a”值、“b”值与总评分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2)
    14. 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比较
    赵东, 刘祖生, 奚彪
    茶叶科学    2001, 21 (02): 94-98.   DOI: 10.13305/j.cnki.jts.2001.02.004
    摘要290)      PDF(pc) (123KB)(249)   
    根据已经发表的多酚氧化酶基因中的保守序列 ,设计兼并引物 ,利用nest-PCR技术 ,首次克隆了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该基因已经在GenBank上登录 ,登录号为AF2 69192。序列分析表明 ,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与其它植物中的多酚氧化酶基因有较高的相似性 ,尤其在铜离子结合部位 ,所有的植物基本上一致。进化树分析表明 ,茶树的多酚氧化酶可以与大多数的木本植物聚合成一个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9)
    15. 茶氨酸的生理作用及合成
    吕毅, 郭雯飞, 倪捷儿, 杨贤强
    茶叶科学    2003, 23 (1): 1-5.   DOI: 10.13305/j.cnki.jts.2003.01.001
    摘要639)      PDF(pc) (451KB)(818)   
    茶氨酸是茶叶特有的化学成分之一,对茶叶品质有重要影响。近年的研究发现茶氨酸有多种保健作用,非常具有开发前景。本文就茶氨酸的性质、生理作用、合成等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8)
    16. 茶树AFLP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
    黄建安,李家贤,黄意欢,罗军武,龚志华,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05, 25 (1): 7-15.   DOI: 10.13305/j.cnki.jts.2005.01.002
    摘要486)      PDF(pc) (962KB)(319)   
    采用改进的AFLP技术体系,对祁门4号×潮安大乌叶的F1代群体进行连锁图谱的构建。经22对引物组合的选择性扩增,共获得1925条带,平均每对引物产生87.5条带,获得多态性带485条,多态性带的比率为25.19%。共有356 (73.40%) 个多态性位点符合孟德尔分离比例(P=0.01),其中发生1:1分离的位点为247(69.38%)个,发生3:1分离的位点为109(30.62%)个。采用Mapmaker/Exp3.0软件进行连锁分析,分别构建了祁门4号与潮安大乌叶的AFLP分子连锁图谱,其中母本图谱包括由208个标记组成的17个连锁群,总图距为2457.7 c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11.9 cM。父本图谱包括由200个标记组成的16个连锁群,总图距为2545.3 c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12.8 c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2)
    17. 中低档绿茶中茶多糖的提取及降血糖作用
    李布青, 张慧玲, 舒庆龄, 张部昌, 葛盛芳
    茶叶科学    1996, 16 (01): 67-72.   DOI: 10.13305/j.cnki.jts.1996.01.013
    摘要420)      PDF(pc) (284KB)(345)   
    从中低档绿茶中提取茶多糖,分离提取和精制纯化的方法对其含量及生理活性有一定影响。理化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茶多糖是一类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酸性多糖或一种酸性糖蛋白,以丙酮为溶剂沉淀分离得到的茶多糖生理活性最高,降血糖作用最佳,而且方法操作简便,易于工业化生产。茶多糖对正常和实验性高血糖模型小白鼠的血糖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茶多糖在降低四氧嘧啶高血糖小鼠血糖浓度的同时,使肝糖原大量增加,表明茶多糖在对糖代谢方面具有与胰岛素相类似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9)
    18. 茶多酚对动物血清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的影响和抗氧化作用
    刘波静
    茶叶科学    2000, 20 (01): 67-70.   DOI: 10.13305/j.cnki.jts.2000.01.014
    摘要314)      PDF(pc) (1217KB)(208)   
    采用Transansio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自动冲洗旋转式血液流变仪及Chrono -log4 0 0血小板聚集仪分别测定各试验组动物血脂、血粘度、凝血时间、血小板聚集率脂质过氧化物及载脂蛋白水平的作用。结果 2 0 0mg kg-1·d-1茶多酚处理具有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小白鼠的血清TC、TG、LDL -C、apoB10 0 ,升高HDL -C (P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8)
    19. 普洱茶贮藏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品质变化的研究
    龚淑英, 周树红
    茶叶科学    2002, 22 (01): 51-56.   DOI: 10.13305/j.cnki.jts.2002.01.011
    摘要436)      PDF(pc) (42KB)(543)   
    将成品普洱茶在不同条件下贮藏,分析其茶多酚、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和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时茶叶含水量和周围环境温度升高,最佳品质出现时间提前,55℃/12%的处理最佳品质出现在贮藏45天左右,37℃/9%的处理最佳品质出现在贮藏135天左右,处理后感官品质明显优于对照。茶多酚、可溶性糖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贮藏温度提高而下降,且茶叶含水量高者下降幅度大。氨基酸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贮藏温度提高而下降,但与茶叶含水量相关性不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5)
    20. 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论
    陈亮, 虞富莲, 童启庆
    茶叶科学    2000, 20 (02): 89-94.   DOI: 10.13305/j.cnki.jts.2000.01.003
    摘要248)      PDF(pc) (1951KB)(396)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毛的有无为主要依据 ,结合花冠大小及树型、枝叶等的形态特征提出关于茶组植物分类的讨论 ,即将茶组植物分为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F S Zhang、厚轴茶C crassicolumnaChang、大理茶C taliensis (W W Smith)Melchior、秃房茶C gymnogynaChang和茶C sinensis (L )O Kuntze等 5个种 ,在茶下分茶C sinensisvar sinensis、普洱茶C sinensisvar assamica (Masters)Kitamura、白毛茶C sinensisvar pubilimbaChang等 3个变种。列出了茶组植物分种检索表 ,描述了每个种、变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最后 ,讨论了茶组植物的演化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2)
    21. 祁门红茶的香气特征
    王华夫, 竹尾忠一, 中央研究所, 伊奈和夫, 李名君
    茶叶科学    1993, 13 (01): 61-68.   DOI: 10.13305/j.cnki.jts.1993.01.010
    摘要635)      PDF(pc) (2084KB)(253)   
    通过对祁红当家品种——槠叶群体种及其适制绿茶的亲缘种——安徽7号(对照)在加工红茶的过程中香气形成的动态分析和比较研究表明,在祁红检出的110多种香气成分中,己醛,1-戊烯-3-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醇、芳樟醇氧化物Ⅱ、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等含量较高。在相同的祁红加工过程中,槠叶群体的香气物质形成总量高于对照,且形成高峰超前,其中香叶醇含量在揉捻阶段剧增;与安徽7号相比,香叶醇含量高出30倍以上,而其他香气成分含量则无明显差异。实验还发现,两品种茶叶在加工过程中,儿茶素的减少与茶叶香气总量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2)
    22. HPLC检测分析速溶绿茶游离氨基酸
    朱旗, 施兆鹏, 童京汉, 任春梅
    茶叶科学    2001, 21 (02): 134-136.   DOI: 10.13305/j.cnki.jts.2001.02.013
    摘要378)      PDF(pc) (80KB)(436)   
    本文采用AccQ .Tag衍生方法经HPLC检测分析茶叶的游离氨基酸 ,结果表明 ,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分离氨基酸组分 ,色谱图形较好。在绿茶原料中检测出 16种游离氨基酸 ,其中茶氨酸的含量最高 ,占氨基酸总量的 5 6 0 3 %,其次是谷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和蛋氨酸等。在速溶绿茶中同样检测出 16种相同的游离氨基酸 ,但氨基酸总量及各氨基酸组分的相对含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5)
    23. 夏茶苦涩味化学实质的数学模型探讨
    施兆鹏, 刘仲华
    茶叶科学    1987, 7 (02): 7-12.   DOI: 10.13305/j.cnki.jts.1987.02.002
    摘要461)      PDF(pc) (377KB)(353)   
    本文对同一茶园、同一品种全年采制的33批绿茶样品的化学分析结果,利用微型计算机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各内含成分与绿茶滋味和苦涩味的数学模型。在本试验条件下,茶多酚含量在20—24%左右(儿茶素为105—115毫克/克)是茶汤浓醇鲜爽滋味与苦涩滋味的逆转阈值。文中提出了儿茶素苦涩味指数=(-)-EGCG+(-)-EGC+(-)-ECG+(±)-GC/(-)-EC+(±)-C的经验公式(指数愈大,苦涩味愈重),进一步明确夏季复杂儿茶素增加和简单儿茶素降低是苦涩味产生的实质,并就茶多酚与绿茶滋味的关系和茶汤苦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4)
    24. 安吉白茶特异性状的生理生化本质
    成浩, 李素芳, 陈明, 虞富莲, 晏静, 刘益民, 陈龙安
    茶叶科学    1999, 19 (02): 87-92.   DOI: 10.13305/j.cnki.jts.1999.02.002
    摘要550)      PDF(pc) (2106KB)(141)   
    安吉白茶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春季发芽时新梢嫩叶叶色的可逆性白化现象, 在白化过程中新梢的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和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研究表明, 安吉白茶是一个温度敏感的自然突变体, 其白化表达的温度阈值在20 ~22 ℃之间, 但该温度仅在芽萌发初期发挥作用; 其正常复绿的启动温度在16 ~18℃之间。叶片白化期的主要生理生化变化是叶绿体膜结构发育发生障碍, 叶绿体退化解体, 叶绿素合成受阻, 质体膜上各种色素蛋白复合体缺失, 导致了叶色的变化; RuBP羧化酶的大、小亚基含量及酶活性下降, 同时伴随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升高, 终因叶绿体不能继续发育, 多余的可溶性蛋白水解, 导致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文中对其返白机理进行了讨论, 认为该温度敏感型突变体的突变很可能是由核基因或核质互作控制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3)
    25. 黑茶初制中主要酶类的变化
    刘仲华, 黄建安, 施兆鹏
    茶叶科学    1991, 11 (S1): 17-22.   DOI: 10.13305/j.cnki.jts.1991.02.003
    摘要367)      PDF(pc) (246KB)(146)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活性测定,分析了黑茶初制中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及纤维素酶(CEL)、果胶酶(PEC)和蛋白酶(PR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传统渥堆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分泌了不同于鲜叶内源酶的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蛋白酶等胞外酶,为茶叶中儿茶素的氧化,纤维素的分解,蛋白质和果胶的水解等提供了有效的生化动力,证明微生物酶促作用在黑茶特征性品质风味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2)
    26. γ-氨基丁酸茶成分对大鼠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ACE)活性的影响
    林智, 大森正司
    茶叶科学    2002, 22 (01): 43-46.   DOI: 10.13305/j.cnki.jts.2002.01.009
    摘要380)      PDF(pc) (32KB)(290)   
    为探明γ-氨基丁酸茶降血压机理,采用离体培养和活体实验法研究γ-氨基丁酸(GABA)和其他茶成分对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ACE)活性的影响。离体培养实验结果表明,GABA、丙氨酸、茶氨酸和γ-羟基丁酸对大鼠ACE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GABA抑制能力最强。当GABA浓度为1 mmol时,ACE活性被抑制50%;当GABA浓度为30 mmol时,ACE活性被完全抑制。活体实验结果也证实,喂食3% GABA能明显抑制食盐负荷大鼠ACE活性的升高。表明GABA对ACE活性的抑制是γ-氨基丁酸茶降血压的主要机理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7)
    27. 高速逆流色谱在茶黄素分离上的应用
    江和源, 程启坤, 杜琪珍
    茶叶科学    2000, 20 (01): 40-44.   DOI: 10.13305/j.cnki.jts.2000.01.009
    摘要329)      PDF(pc) (1385KB)(183)   
    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茶黄素单体成分 ,经过比较后 ,选择溶剂系统为乙酸乙酯 -正己烷 -甲醇 -水 (其比例为 3∶1∶1∶6 ) ,并优化了分离茶黄素的条件。结果表明 ,在流速不超过2 0ml min、进样量不超过 2 50mg时 ,均能达到有效分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0)
    28. 茶多酚类化合物抗癌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
    陈宗懋
    茶叶科学    2003, 23 (2): 83-93.   DOI: 10.13305/j.cnki.jts.2003.02.001
    摘要635)      PDF(pc) (496KB)(750)   
    本文对近五年来国际上关于茶多酚类化合物对人体抗癌活性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和综述。全文分抗氧化活性、对关键酶的调控、阻断信息传递、抗血管形成和细胞凋亡五个方面讨论了其抗癌机理,并对茶多酚今后的开发前景和研究动向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0)
    29. 论黑茶品质及风味形成机理
    王增盛, 施兆鹏, 刘仲华, 黄建安, 温琼英, 朱尚同
    茶叶科学    1991, 11 (S1): 1-9.   DOI: 10.13305/j.cnki.jts.1991.02.001
    摘要375)      PDF(pc) (404KB)(296)   
    根据大量试验,揭示了黑茶初制中渥堆和品质形成的实质。在涯堆这一关键工序中,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包括自身的增殖与更替),提供了物质转化的动力——分泌的胞外酶和释放的生物热及物质转化的条件——水分和酸性介质,促使茶叶中内含物质发生复杂的变化,并形成一些新的转化或代谢产物,构成了黑茶特有的品质风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3)
    30. 茯砖茶发花中优势菌的演变规律
    温琼英, 刘素纯
    茶叶科学    1991, 11 (S1): 56-62.   DOI: 10.13305/j.cnki.jts.1991.02.010
    摘要353)      PDF(pc) (1057KB)(198)   
    采用微生物学的方法,探讨了茯砖茶发花中的优势菌种及其演变规律和生长繁殖的最适环境条件,同时探讨了添加诱发剂(YFJ)对发花的影响。结果表明,湖南茯砖茶中的优势菌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发花初期,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温度在25℃左右,发花中期,在相对湿度不变的情况下,温度上升到28—32℃;茶砖含梗量控制在16.5%左右,有利于冠突散囊菌的繁殖。优势菌的对数生长期一般在发花的6—9天间,到第12天时,其数量已趋于下降。但在传统发花中优势菌的对数生长期处于6—12天不等的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3)
    31. 茶树基因组DNA提纯与鉴定
    陈亮, 陈大明, 高其康, 杨亚军, 虞富莲
    茶叶科学    1997, 17 (02): 177-181.   DOI: 10.13305/j.cnki.jts.1997.02.003
    摘要448)      PDF(pc) (119KB)(272)   
    采用在细胞核被裂解之前去除细胞质中的茶多酚和蛋白质,而后用SDS裂解细胞核,异丙醇和乙醇沉淀基因组DNA的方法,分别从不同茶树品种新梢、干梢及冰冻新梢中成功地提取和纯化基因组DNA,并对其DNA的得率和质量进行了鉴定。DNA的得率在205~963ng/mg鲜重之间,所得到的DNA样品片段均大于21kb,适宜于进行限制性酶切和RAPD反应。实践证明,上述提取富含酚类物质植物基因组DNA的方法,不仅迅速简单,而且经济有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3)
    32. 茶多酚体外抗流感病毒A3的作用
    彭慧琴, 蔡卫民, 项哨
    茶叶科学    2003, 23 (1): 79-81.   DOI: 10.13305/j.cnki.jts.2003.01.019
    摘要343)      PDF(pc) (331KB)(34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2)
    33. 茶叶多糖的降血糖、抗炎及碳粒廓清作用
    王丁刚, 陈国华, 王淑如
    茶叶科学    1991, 11 (02): 173-174.   DOI: 10.13305/j.cnki.jts.1991.02.019
    摘要466)      PDF(pc) (134KB)(106)   
    绿茶经甲醇回流,热水提取,Sevag 法去蛋白、透析、乙醇沉淀和脱水干燥后得到茶叶多糖,测得其糖醛酸含量为80.2%,属一酸性多糖,红外光谱呈多糖特征吸收峰。本文证实茶叶多糖具有降血糖、抗炎及增加碳粒廓清速率的药理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1)
    34. 粗老茶中的多糖含量及其保健作用
    汪东风, 谢晓凤, 王泽农, 杨敏, 张阳春
    茶叶科学    1994, 14 (01): 73-74.   DOI: 10.13305/j.cnki.jts.1994.01.015
    摘要341)      PDF(pc) (99KB)(111)   
    粗老茶中的多糖含量及其保健作用汪东风,谢晓凤,王泽农,杨敏,张阳春(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合肥1230036)(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合肥230036)关键词:粗老茶,多糖,降血糖,免疫作用Keywords:Coarsetea;Polysaccharide...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9)
    35. 茶儿茶素体外氧化产物分析
    萧伟祥, 宛晓春, 胡耀武, 钟瑾, 萧慧
    茶叶科学    1999, 19 (02): 145-149.   DOI: 10.13305/j.cnki.jts.1999.01.012
    摘要218)      PDF(pc) (1304KB)(143)   
    采用体外模拟发酵, 对从绿茶中提取的茶多酚( 其中儿茶素含量为78-09 % ) 进行酶促氧化、化学氧化和自动氧化, 制取茶色素, 经HPLC分析, 结果表明, 酶促氧化和化学氧化的产物吸收峰均能得到明确分辨, 其保留时间与红茶汤中茶色素成分相吻合, 而自动氧化的产物中则缺少TFs。优化的化学氧化法制得的茶色素中, TFs 和TRs1 含量高于酶促氧化制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5)
    36. 茶多酚体外助氧化作用的自由基机理
    沈生荣, 杨贤强, 赵保路, 忻文娟
    茶叶科学    1992, 12 (02): 145-150.   DOI: 10.13305/j.cnki.jts.1992.02.008
    摘要334)      PDF(pc) (292KB)(238)   
    从茶叶中分离得到的茶多酚及其主体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在体外碱性条件诱发下能产生O_2~(?)和多酚类半醌阴离子自由基,(-)-EGCG 的产生能力强于茶多酚复合体,茶多酚的这一特性可能是在高浓度时产生毒性反应的实质,是高浓度下清除自由基作用减弱的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4)
    37. 茶树优异资源评价与遗传稳定性研究
    杨亚军, 虞富莲, 陈亮, 曾建明, 杨素娟, 李素芳, 束际林, 舒爱民, 章志芳, 王玉书, 王海思, 王平盛, 许玫, 宋维希, 郭吉春, 杨如兴, 张文锦, 陈志辉
    茶叶科学    2003, 23 (s1): 1-8.   DOI: 10.13305/j.cnki.jts.2003.s1.001
    摘要404)      PDF(pc) (330KB)(424)   
    鉴定评价了200份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加工品质、生化成分、抗寒性等。筛选出品质超过国家品种的优异资源6份、茶多酚含量>38%的资源4份、咖啡碱含量>5.2%的资源6份、咖啡碱含量<1.0%的资源2份。对资源扦插后代的DNA多态性、同工酶酶谱特征以及花粉形态结构研究表明,无性后代的遗传性基本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3)
    38. 茶树蛋白质提取及双向电泳的改良方法
    林金科, 郑金贵, 袁明, 张学琴, 王凤
    茶叶科学    2003, 23 (1): 16-20.   DOI: 10.13305/j.cnki.jts.2003.01.004
    摘要436)      PDF(pc) (700KB)(395)   
    研究了茶树芽叶蛋白质提取纯化及双向电泳技术,在样品制备、电泳及染色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改进,解决了茶树芽叶中富含色素、多酚类化合物及其氧化产物等对双向电泳严重干扰的问题,探索出一种可获得重复性好,清晰度高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技术;同时发现一种辨别茶树蛋白质样品质量好坏的简便方法。电泳图谱可分辨出茶树芽叶蛋白质斑点数500个左右,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约在14.0 kD~100.0 kD范围内,主要分布在14.0βkD~67.0 kD之间;等电点约在4~9.5范围内,主要分布在4~6.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8)
    39. 高通量筛选研究茯砖茶降脂功效
    傅冬和, 刘仲华, 黄建安, 龚雨顺, 陈金华
    茶叶科学    2006, 26 (3): 209-214.   DOI: 10.13305/j.cnki.jts.2006.03.011
    摘要493)      PDF(pc) (340KB)(324)   
    寻找高效天然的降脂减肥药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高通量药物筛选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药物筛选新方法。将茯砖茶水提液分别用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制得三氯甲烷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及水层样品,茶渣用95%的乙醇提取,均采用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活化受体(PPARα、PPARγ、PPARδ)、肝X受体(LXR)、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及前脂肪细胞(3T3-L1)模型进行高通量药物筛选研究茯砖茶的降脂减肥功效,结果显示茯砖茶各部位对PPARγ、PPARδ有激活作用,对FXR有抑制作用,对PPRAα、3T3-L1作用不明显,证明茯砖茶有多条降脂途径,降脂减肥功能较强,有望开发成天然的降脂药物,其降脂有效成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8)
    40. 板栗香型绿茶香气成分特征研究
    叶国注, 江用文, 尹军峰, 袁海波, 张瑞莲, 王志岚, 沈丹玉, 汪芳, 陈建新
    茶叶科学    2009, 29 (5): 385-394.   DOI: 10.13305/j.cnki.jts.2009.5.009
    摘要613)      PDF(pc) (570KB)(329)   
    将具有栗香香型的峨眉毛峰进行不同的温度、时间处理,使其香型强度、类型发生变化,然后根据各处理所得茶样感官审评结果,将茶样分为栗香型和非栗香型两类,应用Duncan多重比较对两类茶样的香气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后,由主成分分析对筛选出的香气成分和各茶样的分布规律进行考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栗香型茶样的香气成分特征为含有显著高含量的β-紫罗酮、橙花叔醇、植醇、1,4-二十烷二烯、5,8,11,14-花生四烯酸乙酯、2,6-二叔丁基苯醌、2-甲基十五烷、十七烷、2,6,10-三甲基十六烷,而3,7,11-三甲基-1-十二醇的含量显著低于后者,这10种成分对栗香型与非栗香型茶样具有良好的区分效果。此外,壬醛,顺-茉莉酮也是值得关注的成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7)
    41. γ-氨基丁酸茶(Gabaron Tea)降血压机理的研究
    林智, 大森正司
    茶叶科学    2001, 21 (02): 153-156+136.   DOI: 10.13305/j.cnki.jts.2001.02.018
    摘要391)      PDF(pc) (124KB)(252)   
    采用14 C放射性自显影和化学定量法研究γ -氨基丁酸在白鼠体内的吸收和代谢。结果表明 ,对 6~ 7周Wister雄性白鼠灌胃γ -氨基丁酸 1mg/g体重 ,1小时后 ,肝脏中γ -氨基丁酸的浓度达到最高值 ,3小时后血液和肾脏中γ -氨基丁酸的浓度达到最高值 ,脑中γ -氨基丁酸的浓度变化不大。γ -羟基丁酸是γ-氨基丁酸在白鼠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5)
    42. 黑茶渥堆(堆积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的变化
    温琼英, 刘素纯
    茶叶科学    1991, 11 (S1): 10-16.   DOI: 10.13305/j.cnki.jts.1991.02.002
    摘要719)      PDF(pc) (470KB)(166)   
    采用传统渥堆与无菌渥堆法,对黑茶初制中微生物数量及其优势菌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在一定温湿条件下,以茶叶为基质,进行大量繁殖,并通过其代谢活动对黑茶特征性风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作用的主要微生物有:假丝酵母菌属(Candida)中的种类,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属(Penicillium)及其他少数霉菌,无芽孢短杆菌,芽孢细菌和球菌等。在渥堆过程中,叶温的升高、pH 值下降及含水量的变化,都是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的结果。茶坯含水量的高低对渥堆中微生物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4)
    43. 茶多酚对蛋鸡生产性能、脂类代谢及蛋品品质的影响
    楼洪兴, 林智, 王友明, 卢福庄, 谭俊峰, 尹军峰, 杨钟鸣
    茶叶科学    2004, 24 (2): 135-140.   DOI: 10.13305/j.cnki.jts.2004.02.012
    摘要552)      PDF(pc) (283KB)(314)   
    本研究进行了两次饲养试验。试验一选用225羽37周龄罗曼蛋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在试验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0.05%、0.1%、0.2%、0.4%茶多酚(纯度40%),试验期59天;试验二选用600羽51周龄罗曼蛋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分别在试验基础日粮中添加0%、0.025%、0.055%、0.1%茶多酚(纯度40%),试验为期8周。探讨了茶多酚对蛋鸡生产性能、脂类代谢、蛋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茶多酚对蛋鸡产蛋率和饲料利用率有一定的改善,但未见随茶多酚添加水平的升高而提高的趋势。(2)日粮中添加0.1%茶多酚可提高蛋黄中VE58.99%、VA20.96%,添加0.025%茶多酚降低蛋黄中胆固醇35.28%,茶多酚对全蛋中含硫氨基酸有增高趋势,重金属指标符合无公害鸡蛋要求;产蛋后期日粮中添加0.025%~0.1%茶多酚可降低破软蛋率31.59%~47.09%。(3)日粮中添加0.4%茶多酚分别降低46周龄蛋鸡血清总胆固醇19.65%、甘油三酯19.99%、低密度脂蛋白7.69%,提高高密度脂蛋白45.35%;但添加0.025%~0.1%茶多酚对59周龄蛋鸡血脂指标未见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3)
    44. 应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构建茶树回交1代部分遗传图谱
    黄福平, 梁月荣, 陆建良, 陈荣冰
    茶叶科学    2006, 26 (3): 171-176.   DOI: 10.13305/j.cnki.jts.2006.03.003
    摘要386)      PDF(pc) (545KB)(384)   
    用ISSR引物14条、RAPD引物20条,对福鼎大白茶及其回交1代94个单株进行ISSR和RAPD检测,共得到分离标记174个,其中符合孟德尔1:1分离比例的标记为90个,占标记总数的51.7%,其中ISSR标记63个,RAPD标记27个;符合3:1和1:3分离比例的标记36个,占标记总数的20.7%。利用Mapmaker 3.0软件将符合1:1、3:1和1:3分离比例的126个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其中62个分子标记被归纳到7个连锁群,另外64个标记由于与该7个连锁群的距离过大而未被包含在内。在被包含在7个遗传连锁群内的62个分子标记中,有46个RAPD标记和16个ISSR标记。该遗传连锁图的总图距为1180.9?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20.1?cM。其中连锁群LG4覆盖的遗传距离最大,为309.3?cM;LG6包含的标记数最多,共18个标记,平均距离15.7?c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1)
    45. 采用HS-SPME/GC-MS/GC-Olfactometry/RI对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香气的比较分析
    窦宏亮, 李春美, 顾海峰, 郝菊芳
    茶叶科学    2007, 27 (1): 51-60.   DOI: 10.13305/j.cnki.jts.2007.01.008
    摘要529)      PDF(pc) (501KB)(25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lfactometry)以及挥发性化合物的保留指数(RI),鉴定了绿茶和饮料中的主要风味化合物,并对二者香气组成及相对含量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GC-MS/GC- Olfactometry/RI法能有效地鉴别和确认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中香味化合物的类别、香味强度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的香气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差异,绿茶中有34种嗅感物质,其中叶醇、2-乙基己醇、苄醇、1-辛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苯乙酮等是其主要呈香物质;绿茶鲜汁饮料含有37种嗅感物质,主要呈香物质为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香叶醇、橙花醇、橙花叔醇、(Z)-2-庚烯醛、苯甲醛、苯乙酮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1)
    46. 茶多糖化学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徐仲溪, 王坤波
    茶叶科学    2004, 24 (2): 75-81.   DOI: 10.13305/j.cnki.jts.2004.02.001
    摘要510)      PDF(pc) (280KB)(691)   
    近年的研究发现茶叶多糖有多种生理作用,非常具有开发前景。它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血栓、降血压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生理功能,可作为功能保健食品用于糖尿病人、心脑血管病人的辅助治疗。本文就茶多糖的提取纯化方法、纯度测定、分子量测定、化学组成、生理作用等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1)
    47. 茶树育种品质早期化学鉴定——Ⅰ.鲜叶的主要生化组分与红茶品质的关系
    杨亚军
    茶叶科学    1990, 10 (02): 59-63.   DOI: 10.13305/j.cnki.jts.1990.02.010
    摘要320)      PDF(pc) (313KB)(224)   
    用直线和曲线模型,模拟分析了38个品种(系)一芽二三叶鲜叶中的主要生化组分与红茶感官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浸出物(We)与红茶品质(BQ)的关系可用直线模型(BQ=67.1204+0.4196We)来模拟;茶多酚(Ph)、咖啡碱(Cf)与红茶品质的关系宜用渐近曲线模型(BQ=91.9736-206.0034 Ph~(-1),BQ=89.8686-26.9622 Cf~(-1))来描述;氨基酸(A),酚氨比(P/A)与红茶品质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BQ=73.84+15.4138A-4.9612A~2,BQ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7)
    48. 茯砖茶加工中色素物质的变化与色泽品质的形成
    刘仲华, 黄建安, 王增盛, 施兆鹏
    茶叶科学    1991, 11 (S1): 76-80.   DOI: 10.13305/j.cnki.jts.1991.02.013
    摘要370)      PDF(pc) (193KB)(403)   
    运用薄层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分析了茯砖茶加工中的脂溶性和水溶性色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发花是茯砖茶色素物质变化与色泽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主要表现为,发花期间叶绿素的深色降解产物脱镁叶绿酸酯 a、b 和脱镁叶绿素 a、b,以及类胡萝卜素的主要组分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深色的未知色素 UFO1和 UFO2也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规律。此外,茶多酚经微生物酶促氧化形成了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这些色素物质的形成与积累,形成了茯砖茶黑褐或黄褐的外形色泽和橙黄或橙红的汤色的品质特征。文中还就微生物在茯砖茶色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7)
    49. 绿茶香气不同提取方法的研究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茶叶科学    2001, 21 (01): 38-43.   DOI: 10.13305/j.cnki.jts.2001.01.010
    摘要317)      PDF(pc) (1622KB)(246)   
    以绿茶为原料 ,同时对蒸馏萃取法 (SDE法 )、顶空吸附法 (HAS法 )和减压蒸馏萃取法 (VDE法 )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进行了GC MS分析 ,测定了三种方法对香气的回收率 ,并进行了感官审评。结果表明 ,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检测结果差异较大 ,其中SDE法的香气总量、数量及回收率均较高 ,但对分析茶样的影响较大 ,特别是对热敏性的香气成分 ;HAS法虽有所改进 ,其影响依然明显 ;VDE法对茶样的影响较小 ,能较好地反映茶叶的香气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6)
    50. 云南普洱茶特征成分的功能与毒理学评价
    龚加顺, 陈文品, 周红杰, 董兆君, 张以芳
    茶叶科学    2007, 27 (3): 201-210.   DOI: 10.13305/j.cnki.jts.2007.03.011
    摘要573)      PDF(pc) (2116KB)(367)   
    研究了普洱茶特征成分茶褐素、茶多糖与蛋白质等的复合体对昆明种小白鼠的抗疲劳、降胆固醇以及毒理学效应。实验结果显示:普洱茶特征成分提取物能显著提高小白鼠的抗疲劳作用和降低小鼠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且优于普洱茶水提物。普洱茶特征成分提取物经口LD50>10βg/kg,属实际无毒级物质。Ames实验中加S9混合液和不加S9混合液的各剂量组回变菌落数与阴性对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且无剂量反应关系。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普洱茶特征成分提取物在500~5β000βμg/ml浓度范围内未见诱发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高。这说明,在实验条件下,普洱茶特征成分提取物属实际无毒级,也未见有致突变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5)
    51. 采用超高压技术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
    张格, 张玲玲, 吴华, 张守勤
    茶叶科学    2006, 26 (4): 291-294.   DOI: 10.13305/j.cnki.jts.2006.04.011
    摘要606)      PDF(pc) (326KB)(415)   
    采用超高压技术常温提取,通用正交试验法,以茶多酚粗品收率为指标,考察溶剂浓度、压力、保压时间、浸泡时间对茶多酚的影响因素,并与回流提取法比较研究茶多酚的超高压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优化茶多酚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溶剂为60%乙醇,压力为200βMPa,浸泡时间为0.5βh,保压时间为3βmin,得率是28.92%。超高压提取出的粗品收率比回流提取的高出25.3%,茶多酚的收率则比回流提取高出32%。超高压提取要比回流提取收率高;而且提取液澄清、透明,存放一年半后毫无变化。如果工业应用后,必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4)
    52. 茶树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冯艳飞, 梁月荣
    茶叶科学    2001, 21 (01): 21-25.   DOI: 10.13305/j.cnki.jts.2001.01.006
    摘要241)      PDF(pc) (1739KB)(274)   
    从茶树叶片中提取总RNA ,经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以cDNA第一链为模板 ,分别用三对PCR引物扩增SAM合成酶基因的中间主片段、 3 端和 5 端片段 ,最后经BLAST比较及重叠区域拼接得到完整的SAM基因序列。所得序列长 130 3bp ,编码 394个氨基酸。与中华猕猴桃、番茄、长春花SAM合成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 87% ,83 %和 83%。氨基酸序列与三角杨、猕猴桃、番茄、长春花等的SAM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 92 %~ 90 %。证实所获得的基因序列为茶树SAM合成酶基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4)
    53. 茯砖茶制造中主要酶类的变化
    黄建安, 刘仲华, 施兆鹏
    茶叶科学    1991, 11 (S1): 63-68.   DOI: 10.13305/j.cnki.jts.1991.02.011
    摘要480)      PDF(pc) (232KB)(302)   
    运用酶分析技术研究了茯砖茶制造中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的变化,并探讨了添加诱发剂对茯砖茶发花中这3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3种酶均存在于茯砖茶制造中,且在发花时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添加诱发剂对发花中3种酶的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增益效应,并且改变了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谱及其活性,相应的同工酶提前出现,对改善茯砖茶的品质有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4)
    54. 公路附近茶园土壤中铅和镉的化学形态
    章明奎,黄昌勇
    茶叶科学    2004, 24 (2): 109-114.   DOI: 10.13305/j.cnki.jts.2004.02.007
    摘要401)      PDF(pc) (358KB)(233)   
    研究了浙江省各地采集的公路附近茶园土壤中铅和镉的化学形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铅和镉总量和各形态组分的含量因采样地和土壤性质的差异可有很大的差别。土壤剖面中铅和镉从下至上有规律地显著增加,表明表土中积累的铅和镉的主要为外源铅镉。土壤中残余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铅和镉的含量主要与土壤中铅、镉积累有关;而生物有效性较高的交换态和水可溶态铅、镉受土壤pH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长期植茶导致的土壤酸化可能是土壤中铅和镉活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并可增加茶树对铅和镉的吸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3)
    55. 名优绿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
    尹军峰, 许勇泉, 袁海波, 余书平, 韦坤坤, 陈建新, 汪芳, 吴荣梅
    茶叶科学    2009, 29 (2): 102-110.   DOI: 10.13305/j.cnki.jts.2009.2.004
    摘要624)      PDF(pc) (289KB)(591)   
    以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进行连续摊放(水分78%~61%)处理,取不同含水率摊放叶,分别进行液氮速冻和冷冻干燥,测定茶多酚、儿茶素各组分、氨基酸及各游离组分、咖啡碱、叶绿素、维生素C及可溶性总糖等含量,研究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摊放时间的增加,茶鲜叶中含水率下降逐渐加快,干物质质量下降;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现前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的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逐渐下降,鲜叶和摊放叶中检测不到没食子酸儿茶素(GC);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不同游离组分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咖啡碱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叶绿素和维生素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摊放过程中茶鲜叶不同生化成分具有不同的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为提高名优绿茶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3)
    56. 普洱茶功能成分单体降糖降脂作用研究
    张冬英, 邵宛芳, 刘仲华, 刘亚林, 黄业伟
    茶叶科学    2009, 29 (1): 41-46.   DOI: 10.13305/j.cnki.jts.2009.1.007
    摘要575)      PDF(pc) (252KB)(434)   
    本文选取与糖脂代谢相关的PPARδ、PPARα、PPARγ、FXR、LXR、3T3-L1和α-淀粉酶模型,探讨了普洱茶中单体功能成分尿嘧啶、没食子酸的降糖降脂作用。结果表明:尿嘧啶、没食子酸在PPARγ、FXR、LXR模型表现出明显的活性作用,其中尤以没食子酸对PPARγ的激活效果最为显著,其值高达2.438,与阳性对照药物的激动效果相当,而对PPARδ、PPARα、3T3-L1模型的活性作用较弱。在PPARγ模型中,没食子酸对PPARγ受体的激活作用强于尿嘧啶,而在FXR、LXR模型中尿嘧啶的活性作用要强于没食子酸。此外,没食子酸对α-淀粉酶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普洱茶的降糖降脂作用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2)
    57. 钾、镁营养供应对茶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阮建云, 吴洵
    茶叶科学    2003, 23 (s1): 21-26.   DOI: 10.13305/j.cnki.jts.2003.s1.005
    摘要545)      PDF(pc) (294KB)(611)   
    本文总结了茶园钾、镁肥使用效果及施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对我国主要产茶省份红黄壤茶园土壤分析表明,茶园土壤有效钾、镁含量较低。施用钾、镁肥一方面显著增加茶叶产量,另一方面明显提高茶叶的品质,绿茶游离氨基酸含量、乌龙茶的香气成分和红茶的茶红素与茶黄素等品质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施用钾肥还能提高茶树抗旱和抗病能力。适当施用氯化钾具有与硫酸钾类似的增产提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包含钾、镁肥的平衡施肥是提高我国茶叶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初步提出了根据茶园土壤有效钾、镁含量的推荐施肥标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2)
    58. 茶多糖和茶多酚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丁仁凤, 何普明, 揭国良
    茶叶科学    2005, 25 (3): 219-224.   DOI: 10.13305/j.cnki.jts.2005.03.011
    摘要659)      PDF(pc) (399KB)(459)   
    目的研究茶多糖、茶多酚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SD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和机制。方法饲喂SD大鼠茶多糖、茶多酚3周后,观察大鼠血糖、葡萄糖耐量、血胰岛素以及小肠糖降解酶(淀粉酶、蔗糖酶、麦芽糖酶)变化。结果茶多糖、茶多酚都有显著抑制糖尿病大鼠血糖升高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茶多糖组大鼠血胰岛素水平有显著提高(P<0.05),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茶多酚组的血胰岛素水平有升高趋势,小肠各降解酶活力也有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茶多糖对高血糖大鼠有显著的抑制血糖升高的作用,茶多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小肠糖降解酶活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0)
    59. 普洱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
    吕海鹏, 钟秋生, 王力, 林智
    茶叶科学    2009, 29 (2): 95-101.   DOI: 10.13305/j.cnki.jts.2009.2.003
    摘要472)      PDF(pc) (254KB)(600)   
    以普洱茶加工过程样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富集其香气物质和GC-MS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研究了普洱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晒青毛茶在渥堆过程中香气组分中的醇类成分和碳氢化合物成分剧烈减少,而杂氧化合物成分和酯类成分大幅度增加;1,2,3-三甲氧基苯是杂氧化合物中含量最丰富的成分,在渥堆结束后含量达到最高;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晒青毛茶和普洱茶香气成分中相对含量差异比较明显的几种化学成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0)
    60. 茶多酚复合体及(一)——EGCG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沈生荣, 杨贤强, 赵保路, 忻文娟
    茶叶科学    1992, 12 (01): 59-64.   DOI: 10.13305/j.cnki.jts.1992.01.013
    摘要249)      PDF(pc) (353KB)(125)   
    用 ESR 自旋捕集技术和化学发光法研究了茶多酚复合体及(-)-EGCG 在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系统中产生的 O_2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它们的清除能力强于 V_E 和 V_C,并随浓度增加而加强,至6×10~(-3)mg/ml 时,清除率达到最高(>97%),以后则随浓度的加大而下降。对于Fenton 反应产生的·OH,在最适浓度(0.043—0.10 mg/ml)范围内清除率可达99%,一般只有4%—20%,在高浓度下甚至还可发生助氧化作用。茶多酚对 PMA 刺激 PMN 引起的细胞呼吸暴发时产生的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0)
    61. 茶多糖的化学修饰及体外抗凝血作用研究
    梁进, 张剑韵, 崔莹莹, 黄龙全
    茶叶科学    2008, 28 (3): 166-171.   DOI: 10.13305/j.cnki.jts.2008.03.010
    摘要409)      PDF(pc) (203KB)(252)   
    采用DEAE-52纤维素柱层析的方法,分离纯化乌龙茶中的多糖成分;选用硫酸化、乙酰化和羧甲基化分别对纯化后的茶多糖进行化学修饰,研究了其修饰前后的体外抗凝血作用。结果表示:茶多糖具有抗凝血作用,能显著延长人体血浆的APTT值,而对TT和PT值无明显影响。茶多糖经柱层析后分离出四个多糖组分,其中组分Ⅱ为茶多糖总量的57.36%,抗凝血活性也相对较强。茶多糖组分Ⅱ经硫酸化、乙酰化和羧甲基化修饰后,抗凝血活性进一步增强,化学修饰试剂与多糖的比例以及修饰反应时间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茶多糖分子结构的变化程度,相应改变抗凝血活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9)
    62. 茶树中提纯总RNA的研究
    江昌俊, 王朝霞, 李叶云
    茶叶科学    2000, 20 (01): 27-29.   DOI: 10.13305/j.cnki.jts.2000.01.006
    摘要382)      PDF(pc) (920KB)(219)   
    在克氏一步法分离总RNA的基础上 ,根据茶树叶片生化成分特点 ,做了部分修改 ,并研究了不同浓度的L -半胱氨酸和可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不溶性PVP对提取的RNA纯度、回收率和完整性的影响。分光光度计检测和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证明 :使用本方法并加入 5- 10mmol LL -半胱氨酸或 4 % - 6 %可溶性PVP能提高RNA纯度和 (或 )回收率 ,研磨时加入5% - 10 %不溶性PVP对提高RNA完整性有较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8)
    63. 砖茶高氟的原因调查
    白学信
    茶叶科学    2000, 20 (01): 77-79.   DOI: 10.13305/j.cnki.jts.2000.01.017
    摘要398)      PDF(pc) (778KB)(27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8)
    64. 茶多酚中儿茶素类的HPLC分析方法学考察
    于海宁, 沈生荣, 臧荣春, 冯萍
    茶叶科学    2001, 21 (01): 61-64.   DOI: 10.13305/j.cnki.jts.2001.01.015
    摘要398)      PDF(pc) (1028KB)(133)   
    本文建立了一种非梯度洗脱的儿茶素HPLC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同时对茶多酚中的四种主要儿茶素(EC ,EGCG ,ECG ,EGC)考察了其方法学。得到最佳色谱条件为 :ODS (5 μm ,4 6× 2 5 0mm)柱 ,以重蒸水∶乙睛∶乙酸乙酯 =86∶12∶2 (v v v)为流动相 (浓硫酸调pH值至 3 0~ 4 0 ) ,流速为 1 0ml min ,UV检测波长 2 80nm。探讨了分离测定条件并验证其精密度及方法的稳定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7)
    65. 茶皂素的表面活性及其相关的功能性质
    夏春华, 朱全芬, 田洁华, 柳荣祥, 樊兴土
    茶叶科学    1990, 10 (01): 1-10.   DOI: 10.13305/j.cnki.jts.1990.01.001
    摘要399)      PDF(pc) (596KB)(301)   
    本文根据近10年来的研究结果,对茶皂素的表面活性及临界胶束浓度(CMC)进行了比较分析,确定茶皂素的 CMC 为0.5%左右,并且在水质硬度0—28.7°d 的范围内几乎不受影响。同时,对茶皂素的去污力、起泡力、湿润性、分散性以及乳化作用等功能性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首次提出了茶皂素对疏水性材料接触角θ在0°<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7)
    66. 论茶树原产地和起源中心
    虞富莲
    茶叶科学    1986, 6 (01): 1-8.   DOI: 10.13305/j.cnki.jts.1986.01.001
    摘要915)      PDF(pc) (410KB)(311)   
    本文根据对云南茶树资源的考察结果和物种起源说,从云南茶种(Species)的数量、新种的发现、茶种的水平和垂直带分布规律、茶种形态结构的特点等论证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并根据滇东南的地质历史、原始型茶种的集中分布,认为在北纬22°40′—24°10′,东经103°10′—105°20′的文山、红河两州内的狭长区域为茶树的起源中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5)
    67. 红茶制造中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谱与活性的变化
    刘仲华, 施兆鹏
    茶叶科学    1989, 9 (02): 141-150.   DOI: 10.13305/j.cnki.jts.1989.02.008
    摘要389)      PDF(pc) (624KB)(138)   
    本文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状电泳技术和酶活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探明了红茶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工序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同工酶谱的变化动态,以及酶试液制备方法对PPO活性及同工酶的影响,发现造成萎凋期间PPO活性变化两种研究结果的原因,在于酶制液的制备方法不同。同时,在鲜叶和萎凋叶中发现了第7条小分子PPO组分。本试验还证明了红茶中残余酶活性的存在,并探讨了残余酶在贮藏中可能发生的作用。文中还探讨了PPO各组分在红茶制造中作用的大小,从酶学角度论证了萎凋工序的重要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4)
    68. 加入WTO对中国茶业的影响与对策
    陈宗懋, 赵红鹰, 姜含春
    茶叶科学    2002, 22 (01): 1-6.   DOI: 10.13305/j.cnki.jts.2002.01.001
    摘要319)      PDF(pc) (57KB)(682)   
    本文在概述了我国茶业在国内经济和世界茶业中的地位和差距的基础上,对我国茶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入世后我国茶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茶业的五条应对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4)
    69. 陈香普洱茶的香气成分研究
    吕海鹏, 钟秋生, 林智
    茶叶科学    2009, 29 (3): 219-224.   DOI: 10.13305/j.cnki.jts.2009.3.007
    摘要672)      PDF(pc) (239KB)(422)   
    选用云南省内市售的36个普洱茶样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富集其香气物质并用GC-MS分析香气成分;结合香气感官审评结果,研究了陈香普洱茶的香气成分组成,并比较了陈香普洱茶与其它普洱茶在香气成分上的主要差异。结果表明,通过感官审评确定了具有陈香的普洱茶样品5个;这些陈香普洱茶的香气成分以杂氧化合物和醇类为主(两种成分之和>40%),主要香气成分有1,2,3-三甲氧基苯、4-乙基-1,2-二甲氧基苯、β-萜品醇、环氧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Ⅰ、3,4-二甲氧基甲苯、1,2-二甲氧基苯、雪松醇、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1,2,3-三甲氧基-5-甲基-苯、β-芳樟醇、1,2,4-三甲氧基苯、β-紫罗酮、α-法呢烯等;与其它普洱茶相比,陈香普洱茶中的β-芳樟醇、癸醛、壬醛、水杨酸甲酯、3,4-二甲氧基甲苯、4-乙基-1,2-二甲氧基苯以及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等成分的含量要明显高于其它普洱茶,而β-萜品醇、雪松醇、β-紫罗酮、1,2,4-三甲氧基苯、1,2-二甲氧基苯、1,2,3-三甲氧基苯以及长叶烯等明显低于其它普洱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3)
    70. 茯茶辅助调节血脂作用研究
    肖文军, 任国谱, 傅冬和, 龚志华, 萧力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07, 27 (3): 211-214.   DOI: 10.13305/j.cnki.jts.2007.03.012
    摘要402)      PDF(pc) (399KB)(358)   
    以0.085βg/kg·bw、0.170βg/kg·bw、0.510βg/kg·bw低中高三种速溶茯茶的剂量饲喂Wistar大鼠30βd,结果表明茯茶具有降低Wistar大鼠体重、TC、TG以及升高HDL-C的作用。以茶水比为1:1β000浸提茯茶1βh制成茯茶饮料,以1β000βml/d剂量进行人体试饮34βd,结果显示,受试者TG下降显著,HDL-C上升显著,TC下降极显著,LDL-C亦有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受试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变化。所制茯茶饮料在90βd内稳定,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由此得出,茯茶具有很好的辅助调节血脂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2)
    71. 茶皂素在农药工业中应用研究进展
    夏春华, 杨钟鸣, 朱伯荣, 叶勇
    茶叶科学    2000, 20 (02): 82-88.   DOI: 10.13305/j.cnki.jts.2000.01.002
    摘要230)      PDF(pc) (2667KB)(204)   
    总结了茶皂素在农药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概况 ,提出了今后开发的可能途径。文中对茶皂素在农药工业中应用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论述 ,从茶皂素的表面张力、接触角和湿润性 ,证明茶皂素是一种适合农药工业应用的天然表面活性剂。实践证明 ,茶皂素作为可湿性粉型农药的湿润剂 ,能使可湿性粉剂农药的湿润性、pH、悬浮率等各项指标都能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茶皂素在乳油型农药中应用 ,可以作为增效、展着剂 ,提高农药的施用效果。茶皂素在除草剂可溶粉、水剂方面应用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和施用效果 ,总体水平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本文还对茶皂素作为生物农药在水产养殖作清池剂、作物和蔬菜种植业作杀虫剂、杀菌剂、灭螺剂等方面作了介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1)
    72. 茶树RAPD反应系统和扩增程序优化
    陈亮, 高其康, 杨亚军, 虞富莲, 陈大明
    茶叶科学    1998, 18 (01): 16-20.   DOI: 10.13305/j.cnki.jts.1998.01.003
    摘要285)      PDF(pc) (343KB)(191)   
    以龙井43为材料,使用国产PCR仪,对茶树RAPD分析中影响PCR扩增结果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茶树RAPD的最适反应系统和扩增程序,即在25μl反应体系中,含25~50ng模板DNA、2mmol/LMgCl2、各0.2mmo/LdNTPs、0.2μmol/L引物和0.5~1.0UTanDNA聚合酶;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180s,94℃变性60s,38℃退火90s,72℃延伸120s,共进行40~45个循环,最后72℃延伸300~600s,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扩增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9)
    73. 中国茶叶消费现状与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管曦, 杨江帆, 谢向英, 林丽琼
    茶叶科学    2011, 31 (6): 546-551.   DOI: 10.13305/j.cnki.jts.2011.06.006
    摘要822)      PDF(pc) (619KB)(665)   
    文章采用logistic模型,基于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的数据,对我国茶叶消费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城乡、受教育程度、收入、所属区域等都影响消费者的饮茶行为,其中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对是否饮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男性和城市消费者的饮茶可能也较高,中东部地区的消费者相对于西部消费者饮茶可能性较低,并根据结论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9)
    74. 假眼小绿叶蝉对不同颜色偏嗜性的研究
    赵冬香, 陈宗懋, 程家安
    茶叶科学    2001, 21 (01): 78-80+68.   DOI: 10.13305/j.cnki.jts.2001.01.020
    摘要423)      PDF(pc) (1319KB)(116)   
    作者进行了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对不同颜色偏嗜性的室内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假眼小绿叶蝉最偏嗜黄色。室内试验中 ,琥珀黄诱集的虫数最多 ,且与湖水蓝和宝石绿间的虫数差异不显著 ,与翠绿、雪白和橘橙间的虫数差异显著 (p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8)
    75. 乌龙茶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肝肾抗氧化功能及组织形态的影响
    倪德江, 陈玉琼, 宋春和, 谢笔钧, 周诗其
    茶叶科学    2003, 23 (1): 11-15.   DOI: 10.13305/j.cnki.jts.2003.01.003
    摘要445)      PDF(pc) (478KB)(389)   
    利用链脲佐菌素(STZ)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乌龙茶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肝肾抗氧化功能和组织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糖尿病大鼠灌胃乌龙茶多糖4周后,肝肾SOD和GSH-PX活性明显提高,MDA含量显著下降,抗氧化能力增强;茶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肝肾组织有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7)
    76. 茶皂素生物活性应用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柳荣祥, 朱全芬, 夏春华
    茶叶科学    1996, 16 (02): 81-86.   DOI: 10.13305/j.cnki.jts.1996.02.001
    摘要421)      PDF(pc) (2234KB)(495)   
    本文综述了茶皂素的溶血作用、鱼毒作用、抗渗消炎作用、抑制酒精吸收作用、抗菌作用、生物激素样作用、杀灭钉螺作用等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茶皂素研究的发展趋势,认为茶皂素生物活性的理论与开发应用研究应是今后的主攻方向,并提出了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6)
    77. 不同干燥方式对普洱茶香气的影响研究
    张灵枝, 陈维信, 王登良, 周利敏, 陈玉芬
    茶叶科学    2007, 27 (1): 71-75.   DOI: 10.13305/j.cnki.jts.2007.01.011
    摘要537)      PDF(pc) (374KB)(40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进行晾干、晒干、烘干处理后的普洱茶香气成分,经气质联用进行分析鉴定,探讨干燥方式对普洱茶香气的影响。结果晾干茶样中共鉴定分离出34种化合物,占总检测量94.78%,其中萜烯、醇类含量较低,酯类含量高,在晾干样品中检测出对普洱茶的陈香有贡献的的联苯芳香烃,此类物质在晒干和烘干样品中未检出;晒干样中共鉴定分离出27种化合物,占总检测量95.72%,其中酮类物质含量较高,酯类含量低。烘干样品中共鉴定分离出22种化合物,占总检测量95.86%,其中醇类含量高,主要是环氧芳樟醇、α-萜品醇、2-羟基-3,5,5-三甲基-环己-2-烯酮等带有甜花香和焦糖香的香气组分。感官审评表明,晒干茶样带有日晒气、辛辣味;烘干的则带有烘烤香;晾干的香气较纯正陈香显露。可见,不同干燥方式,香型特征差异较大,晒干、烘干这两种干燥方式形成的茶叶香气,不符合普洱茶陈醇的香型特征,普洱茶干燥宜采用晾干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6)
    78. 论茯砖茶品质风味形成机理
    王增盛, 施兆鹏, 刘仲华, 黄建安, 温琼英, 周兴长, 朱尚同
    茶叶科学    1991, 11 (S1): 49-55.   DOI: 10.13305/j.cnki.jts.1991.02.009
    摘要544)      PDF(pc) (324KB)(314)   
    本文以大量试验结果为依据,论述了茯砖茶品质及风味形成的机理,提出了发花是茯砖茶色、香、味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发花期间,随着优势菌种——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的生长繁殖,通过生化动力——微生物产生的胞外酶,物化动力——环境热和微生物呼吸热,在一定水分参与的协同作用下,促使叶内生化成分发生极为复杂的变化,形成了茯砖茶特有的品质风味。干燥工序在茯砖茶“菌花香”的形成中,起了进一步完善和定型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4)
    79. 儿茶素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的研究
    王坤波, 刘仲华, 黄建安
    茶叶科学    2004, 24 (1): 53-59.   DOI: 10.13305/j.cnki.jts.2004.01.011
    摘要443)      PDF(pc) (362KB)(293)   
    对儿茶素通过体外酶促氧化和化学氧化定向制备茶黄素进行了研究,并对两种制备途径进行了比较。酶促氧化结果表明,发酵80分钟时,茶黄素的生成量最高(为15.05%)。化学氧化结果表明,以大叶儿茶素为材料,浓度为10βmg/ml, 氧化剂的比例为2:3:1(儿茶素: K3Fe(CN)6:NaHCO3)时,有利于茶黄素类物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2)
    80. 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应用的现状及趋势
    周亦斌, 王俊
    茶叶科学    2004, 24 (2): 82-85.   DOI: 10.13305/j.cnki.jts.2004.02.002
    摘要595)      PDF(pc) (362KB)(471)   
    在国内外,对茶叶品质的评价大多数是由评茶师通过感官评定的。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改变,从而影响评定的准确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运用相关的仪器和技术对茶叶外形、汤色、香气和滋味进行品质评价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机器视觉技术在茶叶外形和汤色评价,电子鼻技术在茶叶香气评价和电子舌技术在茶叶滋味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1)
    81. 土壤pH值对茶树生长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林智, 吴洵, 俞永明
    茶叶科学    1990, 10 (02): 27-32.   DOI: 10.13305/j.cnki.jts.1990.02.004
    摘要724)      PDF(pc) (346KB)(159)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土壤不同 pH 值对茶树生长、茶叶品质成分含量和矿质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生长的最适 pH 是5.0—6.0,最佳 pH 值为5.5。在土壤 pH 5.5条件下,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最高,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也较高。茶树对矿质元素铝、锰、钙、钼、硼的吸收也以 pH 5.0—6.0最为有利。因此,茶园土壤的最适 pH 应是5.0—6.0,最佳 pH值为5.5,但在该 pH 范围内要注意增加锌肥的施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1)
    82. 酸化和有机质积累对茶园土壤铅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章明奎, 方利平, 张履勤
    茶叶科学    2005, 25 (3): 159-164.   DOI: 10.13305/j.cnki.jts.2005.03.001
    摘要445)      PDF(pc) (73KB)(257)   
    本文用土培试验研究了质地差异较大的二种茶园土壤酸化和有机质积累引起的水溶性铅、有效态铅和铅的化学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酸化可显著地促进其它形态的铅向可交换态铅转化,增加土壤铅的水溶性和生物有效性。当土壤pH较高(pH > 4)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可促进土壤铅的活化,但在pH较低(pH < 4)的土壤中,有机质积累降低了土壤中的有效态铅。酸化和有机质积累对铅的生物有效性影响在砂质土壤比粘质土壤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9)
    83. 不同茶类多糖对实验型糖尿病小鼠治疗作用的比较研究
    倪德江, 谢笔钧, 宋春和
    茶叶科学    2002, 22 (02): 160-163.   DOI: 10.13305/j.cnki.jts.2002.02.014
    摘要296)      PDF(pc) (249KB)(267)   
    比较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白茶茶多糖(TPS)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DM)小鼠模型的降血糖效果。结果表明:在所设定的低、中、高剂量(200 mg/kg.d、400 mg/kg.d、800 mg/kg.d)下,各种茶叶TPS对DM小鼠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降血糖效果,其中绿茶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而其它茶类量效关系不明显。在低、中剂量下,乌龙茶、红茶、黑茶、白茶TPS降低血糖的作用明显优于绿茶TPS,但在高剂量下差异不明显。TPS经木瓜蛋白酶水解后的降血糖效果优于未经水解的TPS ,灌胃酶解TPS的DM小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8)
    84. 硒提高茶叶品质效应的研究
    胡秋辉, 潘根兴, 朱建春, 安辛欣, 丁瑞兴
    茶叶科学    2000, 20 (02): 137-140.   DOI: 10.13305/j.cnki.jts.2000.01.012
    摘要204)      PDF(pc) (1178KB)(173)   
    在低硒土壤的茶园施用无机硒肥 ,研制富硒茶叶。研究硒对茶叶保鲜品质和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富硒茶茶汤放置 12小时过程中 ,556nm吸光度比低硒茶叶稳定 ,表明富硒茶叶中的硒可有效地阻止茶汤氧化褐变 ,有利于保持绿茶品质。在室温条件下贮藏 90天 ,低硒绿茶维生素C的保存率为 4 8 2 1% ,而富硒茶维生素C保存率为 78 54% ,表明富硒茶中的硒能有效抑制茶叶在贮藏期间维生素C的减少。与低硒茶叶相比 ,富硒茶蛋白质的氨基酸总量增加 8 3%~ 14 8% ,必需氨基酸总量增加 8 8%~ 14 8% ,甲硫氨酸增加 6 0 %~ 8 7% ,胱氨酸增加 38 7%~ 95 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7)
    85. 四川黑茶品质化学成分的研究
    齐桂年, 田鸿, 刘爱玲, 施兆鹏
    茶叶科学    2004, 24 (4): 266-269.   DOI: 10.13305/j.cnki.jts.2004.04.008
    摘要508)      PDF(pc) (33KB)(332)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四川黑茶原料、渥堆叶、康砖成品茶的氨基酸、儿茶素组成含量及咖啡碱、茶多酚、水浸出物的含量。四川黑茶原料氨基酸含量为1424.00βm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547.00βmg/100g,茶氨酸含量为87.15βmg/100g,儿茶素含量为27.63βmg/g,咖啡碱、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1.30%、8.18%、26.94%;渥堆叶氨基酸含量为1590.00βm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668.00βmg/100g,茶氨酸含量为67.62βmg/100g,儿茶素含量为27.52βmg/g,咖啡碱、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1.24%、7.90%、24.53%;康砖成品茶氨基酸含量为1420.00βm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529.00βmg/100g,茶氨酸含量为66.88βmg/100g,儿茶素含量为13.65βmg/g,咖啡碱、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1.27%、5.99%、23.9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7)
    86. 基于化学指纹图谱的扁形茶产地判别分析研究
    成浩, 王丽鸳, 周健, 叶阳, 刘栩, 陆文渊
    茶叶科学    2008, 28 (2): 83-88.   DOI: 10.13305/j.cnki.jts.2008.02.003
    摘要412)      PDF(pc) (228KB)(235)   
    采用杭州西湖区、绍兴新昌县和丽水市辖四县区生产的三类扁形茶样本,按单一品种和混合品种两种策略,进行了基于多元化学指纹图谱和逐步判别技术的茶样产地鉴别分析方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采用单一品种样本,还是采用混合品种样本进行判别分析,都能得到有效的判别函数,使三个不同产地的扁形茶得到有效区分。除迎霜品种有一个外部验证样本判别错误外,其它单一品种的判别分析的回判成功率和验证成功率都是100%。9个品种的混合品种判别试验中,训练集143个样本的回判正确率为93.7%,外部验证样本的判别正确率91.7%,表明采用化学指纹图谱方法结合判别技术对茶产品的产地属性进行鉴别或验证分析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7)
    87. 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吕海鹏,谷记平,林智,郭丽,谭俊峰,彭群华
    茶叶科学    2007, 27 (1): 8-18.   DOI: 10.13305/j.cnki.jts.2007.01.002
    摘要782)      PDF(pc) (489KB)(407)   
    普洱茶的抗动脉硬化、降血糖以及减肥等诸多保健功能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推断普洱茶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及其可能的相关机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5)
    88. 富硒茶对大鼠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胡秋辉, 潘根兴, 安辛欣, 丁瑞兴
    茶叶科学    2001, 21 (01): 44-47.   DOI: 10.13305/j.cnki.jts.2001.01.011
    摘要292)      PDF(pc) (1115KB)(110)   
    用基础低硒饲料饲养大鼠 ,以自来水 (对照 )、Na2 SeO3 溶液、低硒茶水和富硒茶水作试验处理 ,实验 7周后分析血液及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和血液、肝脏的含硒量 ,丙二醛 (MDA)的含量。结果表明 :富硒茶显著增加大鼠血液和肝脏的含硒量 ,降低MDA含量 ,提高血液的SOD活性。富硒茶处理大鼠血液的GSH Px活性是对照和低硒茶叶的 1 3倍 ,肝脏GSH Px活性可达 1 4倍 ,富硒茶在提高肝脏和血液的GSH Px活性和SOD活性 ,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4)
    89. 茶组植物的化学分类及数值分类
    杜琪珍, 李名君, 刘维华, 王海思
    茶叶科学    1990, 10 (02): 1-12.   DOI: 10.13305/j.cnki.jts.1990.02.001
    摘要452)      PDF(pc) (715KB)(110)   
    连续两年用纸色谱、分光光度法、区带纸电泳—薄层扫描法及 HPLC 法测定了张氏系统中的21种茶组植物新梢中的咖啡碱、可可碱、儿茶素组成、茶氨酸、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幼果中的哌啶-2-羧酸。根据化学、形态学及植物的地理分布等证据,采用化学分类和数值分类学方法探讨了茶组植物种群的归属和分类。分类结果表明,茶组可分为五室茶 C.quinquelocularea Du et Li.和三室茶 C.trilo cularea Du et Li.两个种。三室茶具有中小叶茶 C.var.micro-midph-yllae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4)
    90. 茶树内生防病和农药降解菌的分离
    洪永聪, 辛伟, 来玉宾, 翁昕, 胡方平
    茶叶科学    2005, 25 (3): 183-188.   DOI: 10.13305/j.cnki.jts.2005.03.005
    摘要564)      PDF(pc) (352KB)(238)   
    对不同茶树品种的健叶和病叶上分离的内生细菌进行了筛选和鉴定。结果表明,茶树体内存在大量的内生细菌,各品种间内生细菌的数量为2.9×106~39.4×106βcfu/(g•fw)。内生细菌的生物功能测定结果表明,菌株TL2的拮抗能力强,先接种菌株TL2 24βh后再接种茶轮斑病菌的防病效果好;同时菌株TL2对氯氰菊酯也表现出较强的降解能力;另外菌株TL2能在茶树上内生定殖。经鉴定,菌株TL2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3)
    91. 吸附茶多酚树脂的筛选
    徐向群, 陈瑞锋, 王华夫
    茶叶科学    1995, 15 (02): 137-140.   DOI: 10.13305/j.cnki.jts.1995.02.011
    摘要282)      PDF(pc) (165KB)(177)   
    通过对4种离子交换树脂和16种吸附树脂对茶多酚的交换或吸附及解吸性能的研究表明,92─2和92─3吸附树脂对茶多酚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好解吸性能,优于AmberliteXAD─7和日本HP─21。经这两种树脂静态吸附后,其提取物的茶多酚含量均可达60%左右(对照仅为26.6%,用日本《茶分析法》修改法测定结果)。表明这两种树脂适于从茶叶中制取高纯度茶多酚制品的工艺要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3)
    92. 高通量筛选法对普洱茶降血糖血脂作用的研究
    张冬英, 刘仲华, 施兆鹏, 刘亚林, 付冬和
    茶叶科学    2006, 26 (1): 49-53.   DOI: 10.13305/j.cnki.jts.2006.01.008
    摘要577)      PDF(pc) (401KB)(386)   
    利用高通量筛选法寻找普洱茶降血糖血脂作用的活性成分的研究。实验以SMMC-7721细胞为模型,确定普洱茶各样品的合适筛选浓度为50βμg/ml,并以此浓度对激活PPARα、PPARδ、PPARγ受体的活性进行筛选。结果发现,普洱茶醇提物对PPARδ受体有激活作用,有潜在的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的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2)
    93. 中、韩两国主要茶树品种基因组DNA多态性比较研究
    金惠淑, 梁月荣, 陆建良
    茶叶科学    2001, 21 (02): 103-107.   DOI: 10.13305/j.cnki.jts.2001.02.006
    摘要250)      PDF(pc) (107KB)(392)   
    利用RAPD技术结合类平均法聚类分析研究了中国、韩国和日本茶树品种资源共 4 6个样品的基因组DNA多态性。结果表明 ,19个有效随机引物对 4 6个样品共扩增出 2 0 0条RAPD带 ,平均每个引物 10 5条带 ,每个品种 4 4条带。在得到的 2 0 0条谱带中 ,多态性带达到 84 3 %。中国和韩国茶树品种DNA多态性分别为 86 2 %和 78 2 %。 4 6个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0 2 79~ 0 65 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4 6个供试品种可分成 4个类群 ;韩国茶树品种和日本的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2)
    94. 利用RAPD进行茶组植物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系统学分析
    陈亮, 山口聪, 王平盛, 许玫, 宋维希, 童启庆
    茶叶科学    2002, 22 (01): 19-24.   DOI: 10.13305/j.cnki.jts.2002.01.004
    摘要329)      PDF(pc) (147KB)(271)   
    对张宏达系统山茶属茶组植物24种、变种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系统学进行了RAPD分析。从冬梢中获得了高质量和高得率的基因组DNA, A260/A280平均为1.71,平均得率为331μg/g鲜重。从Operon技术公司的61个十聚体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5个用于茶组植物的RAPD扩增,在所扩增得到的107条可重现谱带中(平均7.1条/引物)有102条(平均6.8条/引物)是多态的,多态性程度是95.3%。每个引物扩增的谱带数在211条之间,相对多态性频度在0.04—0.96之间,不过总平均多态性频度只有0.3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2)
    95. 凤凰单枞5个名枞乌龙茶香气组分分析
    戴素贤, 谢赤军, 李启念, 陈栋, 郑如钦
    茶叶科学    1998, 18 (01): 39-46.   DOI: 10.13305/j.cnki.jts.1998.01.007
    摘要619)      PDF(pc) (363KB)(256)   
    用GC/MS法分析了凤凰单枞马龙茶中5个高香型名机的香气组分。结果表明:各名枞的主要香气成分如下:八仙过海名枞是新植二烯、吲哚、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法呢醇、法呢烯;桂花香名枞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顺式茉莉酮、苯基荣胺、法呢烯、新植二烯;黄枝香名枞是新植二烯、法呢醇、吲哚、法呢烯、2,3-辛二酮;玉兰香名枞是法呢醇、吲哚、法呢烯、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肉桂香名枞是橙花叔醇、吲哚、劳樟醇及其氧化物、植醇、戊酸,2-甲基酐。香气相似率分析表明,除八仙过海与黄枝香两名枞香型相近外.各单机香型间相似率均不高,表明各名枞香型确实有各自的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1)
    96. 中国野生大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价值
    王平盛, 虞富莲
    茶叶科学    2002, 22 (02): 105-108+134.   DOI: 10.13305/j.cnki.jts.2002.02.003
    摘要411)      PDF(pc) (296KB)(362)   
    野生大茶树是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最具有保存和研究价值的初级茶树种质资源。本文就野生大茶树在中国的分布区域、类型、特征特性、在研究茶树演化分类及种质创新中的作用和大茶树的保护作了阐述和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1)
    97. 吸附树脂法制备高纯儿茶素的研究
    张盛, 刘仲华, 黄建安, 刘爱玲, 施兆鹏
    茶叶科学    2002, 22 (02): 125-130.   DOI: 10.13305/j.cnki.jts.2002.02.007
    摘要375)      PDF(pc) (251KB)(183)   
    以有机溶剂萃取制备的儿茶素粗品为材料,进行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法制备高纯儿茶素(儿茶素含量≥95%)的研究。选用12种树脂为吸附剂,应用HPLC对吸附过程中儿茶素含量与组分的变化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以脱咖啡因小叶种儿茶素粗品为原料,AB-8吸附树脂为柱填充料,收集过柱溶液一定区段内馏份,可以制得高纯儿茶素样品。产品制率为65%,纯度≥95%,EGCG含量大于55%,咖啡因<0.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1)
    98. 茶鲜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液质联用分析
    张正竹, 宛晓春, 陶冠军
    茶叶科学    2005, 25 (4): 275-281.   DOI: 10.13305/j.cnki.jts.2005.04.007
    摘要455)      PDF(pc) (297KB)(416)   
    利用Amberlite XAD-2为填料的柱层析方法,初步分离了茶鲜叶中的糖苷类香气前体。茶叶粗酶(丙酮粉)能有效水解糖苷类香气前体,并释放出挥发性的配基,进而用气相色谱方法对其苷元部分进行了分析。在茶树槠叶种鲜叶中,顺-3-己烯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Ⅰ、Ⅱ)、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甲醇和2-苯乙醇是糖苷类香气前体的主要苷元。不同季节的茶树鲜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在苷元组成上基本一致。对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液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这类糖苷主要以双糖苷(C5-C6)形式存在,这与在其它茶树品种上(薮北种、毛蟹、水仙、槠叶种)的研究结果高度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1)
    99. 普洱茶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研究报告
    刘勤晋, 陈文品, 白文祥, 李清泽
    茶叶科学    2003, 23 (2): 141-145.   DOI: 10.13305/j.cnki.jts.2003.02.011
    摘要373)      PDF(pc) (317KB)(277)   
    报道了采用昆明种小白鼠,用茶汤灌胃法对三个云南产不同年份的普洱茶产品和云南大叶烘青绿茶的急性毒性对比研究结果,三个普洱茶样品的LD50分别为:9.7βg/kg、11.2βg/kg、12.2βg/kg,而测得烘青绿茶的LD50为7.5βg/kg。并发现四个样品的一次灌胃量在5βg/kg以下时喂养观察十四天没有动物死亡,1/2LD50以下的灌胃量灌胃后多数动物表现出神经兴奋症状;随着灌胃剂量加大,动物在10βmin后出现神经抑制症状。三个普洱茶样的急性致死时间只有一个高峰期,而烘青绿茶则有两个死亡高峰期,死亡原因是由过高浓度的咖啡碱和茶多酚有关,从LD50来看,两类茶叶的食用安全性都很高,但科学的饮茶法是饮茶健身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0)
    100. 真空冷冻干燥对乌龙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叶乃兴, 杨如兴, 杨广, 杨江帆, 梁小虾, 郑德勇
    茶叶科学    2006, 26 (3): 181-185.   DOI: 10.13305/j.cnki.jts.2006.03.005
    摘要710)      PDF(pc) (411KB)(192)   
    将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应用于清香型乌龙茶干燥工序(冻干茶),与冷冻茶和烘干茶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冻干茶的芳樟醇、香橙烯、β-石竹烯、异戊酸苯乙酯、β-杜松烯、橙花叔醇、法呢醇含量高于冷冻茶和烘干茶;真空冷冻干燥可有效地保护乌龙茶的“色”、“香”、“味”,表现为香气馥郁清高、花香显、汤有香、味醇厚;与冷冻茶和烘干茶比较,具有综合品质优、贮藏期长、运输及销售方便等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8)
    101. 茶汁膜分离浓缩工艺与热蒸发浓缩工艺的比较研究
    罗龙新, 尹军峰, 钱晓军
    茶叶科学    2000, 20 (01): 30-35.   DOI: 10.13305/j.cnki.jts.2000.01.007
    摘要349)      PDF(pc) (1760KB)(197)   
    采用蒸发 (EC)、超滤 +反渗透 (UF +RO)、超滤 +蒸发 (UF +EC)、反渗透 (RO)浓缩工艺分别进行绿茶、红茶、乌龙茶汁的浓缩试验 ,并对各个样品的主要化学成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四种工艺对三种茶浓缩汁中主要的化学成分保留率及感官品质的影响明显不同。UF +RO和RO浓缩工艺保留主要的化学成分及香味品质最佳 ;UF +RO和UF +EC工艺从茶汁中去除蛋白质和果胶的效果及茶汁的澄清度最佳 ;因此UF +RO浓缩工艺是四种浓缩工艺中的最佳工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8)
    102. 广东普洱茶渥堆中细胞组织的显微变化及微生物分析
    何国藩, 林月婵, 徐福祥
    茶叶科学    1987, 7 (02): 54-57.   DOI: 10.13305/j.cnki.jts.1987.02.012
    摘要262)      PDF(pc) (1922KB)(98)   
    目前广东渥制的普洱茶自成一套独特的工艺,例如渥堆时间较长,高低变温反覆作用多次,直到滋味陈香醇厚,汤色棕褐为止。近几年我们对广东普洱的制茶过程成分变化和机理及茶的饮效和原理等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本文就分析渥堆过程的微生物群落,结合茶叶的组织细胞学观察,对渥堆机理作初步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7)
    103. 镉胁迫对蒙山茶树生长及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夏建国, 兰海霞
    茶叶科学    2008, 28 (1): 56-61.   DOI: 10.13305/j.cnki.jts.2008.01.011
    摘要393)      PDF(pc) (422KB)(198)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镉浓度对蒙山茶树生长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镉对茶树无明显毒害作用,当镉浓度达到60 mg/kg时,茶树植株受毒害基本死亡;春茶叶绿素含量加镉处理大多高于对照,其增加量先高后低;夏茶叶绿素总量随镉浓度的增加极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与添加镉的量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r=–0.997**;春茶、夏茶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随镉处理浓度增加显著增加,其正相关系数分别为r=0.970**,r=0.994**(P<0.01);春茶游离脯氨酸含量随添加镉浓度的增加显著增加,相关系数r=0.829*(P<0.05),夏茶游离脯氨酸在镉试验浓度下极显著增加,其相关系数r=0.980**(P<0.01),且夏茶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春茶;春茶可溶性糖都高于对照,其增加量先高后低.,相关系数为r= -0.342;夏茶可溶性糖呈下降趋势,其相关系数r= -0.909*(P<0.0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7)
    104. 茶树抗性育种研究现状
    王新超,杨亚军
    茶叶科学    2003, 23 (2): 94-98.   DOI: 10.13305/j.cnki.jts.2003.02.002
    摘要592)      PDF(pc) (385KB)(458)   
    综述了茶树在抗寒、抗旱、抗病、抗虫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今后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了见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6)
    105. 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变化
    王华夫, 李名君, 刘仲华, 王增盛, 施兆鹏
    茶叶科学    1991, 11 (S1): 81-86.   DOI: 10.13305/j.cnki.jts.1991.02.014
    摘要349)      PDF(pc) (211KB)(122)   
    用气相色谱分析了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组成和不同的诱发剂对茯砖茶香气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醛酮类化合物和2,5-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等杂环化合物的含量都随茯砖茶发花进程而增加,其中(反、顺)-2,4-庚二烯醛+糠醛、(反、反),2,4-庚二烯醛以及(反、反)-2,4-壬二烯醛等化合物尤为显著。这些化合物的增加对茯砖茶典型的“菌花香”有重要贡献。添加诱发剂后,茯砖成茶中各类香气成分的含量几乎都较对照高。通过不同处理样品香型相似率计算表明,添加诱发剂后,能比传统发花时间缩短3天,而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6)
    106. 福建茶树鲜叶含氟量的研究
    沙济琴, 郑达贤
    茶叶科学    1994, 14 (01): 37-42.   DOI: 10.13305/j.cnki.jts.1994.01.006
    摘要364)      PDF(pc) (275KB)(115)   
    对福建省三个茶区的主要茶树品种鲜叶的含氟量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叶片(尤其是老叶)是氟的主要积累器官,整株叶片的氟积累量占全株氟积累量的98.1%。鲜叶(一芽三叶)中的含氟量是二、三茶>四茶>头茶。品种间的鲜叶含氟量差异显著。在3种地貌-土壤条件下,鲜叶的含氟量与土壤全氟及水溶氟含量密切相关,均为潮土>红黄壤>紫色土。鲜叶含氟量还受坡向的影响,它与不同坡向的土壤水溶氟含量差异一致,即:南坡>北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5)
    107. 茶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胡忠泽, 金光明, 王立克, 杨久峰
    茶叶科学    2005, 25 (1): 61-64.   DOI: 10.13305/j.cnki.jts.2005.01.011
    摘要400)      PDF(pc) (312KB)(193)   
    在AA肉鸡的饮水中分别加入0%、0.2%和0.4%的茶多糖,研究其对肉仔鸡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茶多糖能显著促进肉仔鸡胸腺的生长发育(P<0.05),可以明显升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的含量(P<0.05),提高T-淋巴细胞数和淋巴细胞转化率(P<0.05),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P<0.05),但对法氏囊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作用;同时,茶多糖能显著提高肉仔鸡血清中SOD活力(P<0.05)、GSH-Px活力(P<0.05)和CAT活力(P<0.05),并能明显降低血清中MDA含量(P<0.0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5)
    108. 福建省茶小绿叶蝉抗药性的地区差异
    庄家祥, 傅建炜, 苏庆泉, 李建宇, 占志雄
    茶叶科学    2009, 29 (2): 154-158.   DOI: 10.13305/j.cnki.jts.2009.2.011
    摘要484)      PDF(pc) (161KB)(287)   
    采用浸梢法测定茶小绿叶蝉对8种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福建省不同地区茶小绿叶蝉对5种杀虫剂的药剂敏感性水平。结果表明,联苯菊酯、溴虫腈、三氟氯氰菊酯、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噻嗪酮、杀螟丹等药剂对小绿叶蝉均有较高的毒力,不同地区小绿叶蝉对药剂的抗性水平不同。福安茶场的小绿叶蝉种群对联苯菊酯、啶虫脒已经产生了高抗水平,抗性倍数分别达44.1和97.4倍,对吡虫啉达中抗水平,抗性倍数为11.8倍;北峰茶场的小绿叶蝉种群对杀螟丹的抗性水平为中抗,抗性倍数为16.4倍;武夷山茶场的小绿叶蝉种群对啶虫脒已经产生了高抗水平,抗性倍数为52.3倍。不同茶场的小绿叶蝉种群对溴虫腈表现敏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4)
    109. 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陈宗懋, 孙晓玲, 金珊
    茶叶科学    2011, 31 (5): 463-472.   DOI: 10.13305/j.cnki.jts.2011.05.008
    摘要594)      PDF(pc) (716KB)(591)   
    在引列了1910~2009年世界茶产业的发展和1950~2010年我国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世界茶产业和我国茶产业的发展与科技发展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和科技创新成果较多的年代相应地出现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文中列出了一批对世界茶产业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引列了我国与世界主要产茶国相比的七个差距。在对我国今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讨论时,本文提出了影响可持续发展的6个战略性科技问题。本文最后对我国未来10~15年茶产业的科技创新提出了6个方面的设想,包括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引入茶叶生产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3)
    110. 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茶树挥发物对昆虫寄生选择行为的影响
    桂连友, 陈宗懋, 刘树生
    茶叶科学    2004, 24 (3): 166-171.   DOI: 10.13305/j.cnki.jts.2004.03.004
    摘要468)      PDF(pc) (46KB)(283)   
    研究了应用外源MJA喷雾法或暴露法处理茶树后诱导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单白绵绒茧蜂和茶尺蠖成虫的行为选择,以及对单白绵绒茧蜂对茶尺蠖幼虫寄生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外源MJA喷雾法或暴露法处理茶树,其诱导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单白绵绒茧蜂成虫具有很强的引诱作用,对茶尺蠖成虫引诱作用不明显,在茶园中,显著提高单白绵绒茧蜂对茶尺蠖幼虫的寄生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3)
    111. 茶树保护性酶类与抗寒性的关系
    黄建安
    茶叶科学    1990, 10 (01): 35-40.   DOI: 10.13305/j.cnki.jts.1990.01.007
    摘要449)      PDF(pc) (1168KB)(131)   
    越冬期间对6个无性系成龄茶树的成熟叶片进行低温处理后,测定其保护性酶类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抗性强的品系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活性能维持较高水平;SOD、POX(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总活性及谱带数目明显强于和多于弱的品系,出现明显下降的温度则低于弱的品系。因此探讨保护性酶类与抗寒性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3)
    112. 茶叶多糖的组成及免疫活性研究
    汪东风, 李俊, 王常红, 赵贵文, 金涌, 陈玎玎, 叶盛
    茶叶科学    2000, 20 (01): 45-50.   DOI: 10.13305/j.cnki.jts.2000.01.010
    摘要328)      PDF(pc) (1748KB)(255)   
    用粗老茶制备茶多糖 (TPS)的粗品 (TPS1) ,经脱蛋白处理并过凝胶柱纯化后得TPS的纯品 (TPS2 ) ,然后用UV、IR、HPLC、GC及常规成分分析等方法比较了TPS1和TPS2 之间的组分差异 ;用AA (佐剂性关节炎 )大鼠和正常小鼠为对象 ,比较TPS1和TPS2 对动物免疫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 :TPS中蛋白质与多糖呈紧密结合态 ,TPS是一种糖蛋白 ;用不同方法制备的TPS对AA大鼠引起的脾淋巴细胞转化低下和白细胞介素 2 (IL 2 )分泌过低均有恢复作用 ,而对白细胞介素 1(IL 1)分泌过高则有抑制作用 ,对正常小鼠机体免疫有增强作用 ,其中TPS2 比TPS1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3)
    113. 不同酶法提取工艺对茶多糖组成的影响
    周小玲, 汪东风, 李素臻, 周恂, 侯仰锋, 王远红
    茶叶科学    2007, 27 (1): 27-32.   DOI: 10.13305/j.cnki.jts.2007.01.004
    摘要571)      PDF(pc) (498KB)(365)   
    采用果胶酶、胰蛋白酶以及复合酶等3种提取法和不加酶水浸提法为对照,提取崂山粗老绿茶中的茶多糖(TPS)。结果表明,复合酶提取法的提取率最高,达到5.17±0.17%。对4种工艺获得的TPS用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柱进行分离纯化,收集主要的含糖组分,分别测定其多糖含量、单糖组成、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4种工艺对提取的TPS的单糖组成种类影响不大,但对各单糖组分之间的比例稍有影响。4种工艺获得的TPS的总糖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果胶酶法、复合酶法、胰蛋白酶法以及不加酶水浸提法,其中果胶酶法获得的TPS总糖含量高达95.26±4.09%,但其糖醛酸含量比其他3种工艺显著降低。4种工艺对提取的TPS的氨基酸组成种类影响亦不大,但对各氨基酸的含量有较大的影响。果胶酶法、胰蛋白酶法提取的TPS的各氨基酸含量与不加酶水浸提法的相比有较大的减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2)
    114. 7个茶树品种新梢生育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
    骆耀平, 董尚胜, 童启庆, 夏涛, 屠幼英, 须海荣
    茶叶科学    1997, 17 (S1): 104-107.   DOI: 10.13305/j.cnki.jts.1997.s1.006
    摘要257)      PDF(pc) (73KB)(227)   
    对适制红茶、绿茶和乌龙茶的7个茶树品种新梢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个品种间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差别甚大,高低之差达3-4倍,其中以毛蟹、龙井43和水仙三品种酶活性最高,红芽佛手酶活性最低。各品种均表现为秋季酶活性最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新梢不同叶位间的酶活性是:芽>第1叶>第2叶>第3叶>茎梗。随叶龄的增加,β-葡萄糖苷酶活性趋于增强,但有的品种开始时酶活性随叶龄增加而下降,20天后又随着叶龄增加而升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2)
    115. 不同品种茶树氮素效率差异研究
    王新超, 杨亚军, 陈亮, 阮建云
    茶叶科学    2004, 24 (2): 93-98.   DOI: 10.13305/j.cnki.jts.2004.02.004
    摘要444)      PDF(pc) (321KB)(163)   
    比较了6个茶树品种的氮素效率差异。结果表明,在4种施氮条件下,生物量增加值、新梢生长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氮素经济效率和总的氮素效率存在着显著的品种间差异。氮素效率的两个子性状—吸收效率和生理利用效率对其贡献大小不同,吸收效率是决定不同品种茶树氮素效率差异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1)
    116. 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资源筛选研究
    林金科, 陈荣冰, 陈常颂, 游小妹, 张应根, 陈林, 李秀峰
    茶叶科学    2005, 25 (1): 30-36.   DOI: 10.13305/j.cnki.jts.2005.01.006
    摘要539)      PDF(pc) (418KB)(573)   
    以福建省茶树品种园780份资源为试验材料,依外部形态特征初步筛选出45份较有希望的品种或株系。用等度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检测这45个品种或株系的春梢、夏梢、秋梢酯型儿茶素含量,筛选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特异资源。结果表明: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不同品种、株系间差异很大;春梢、夏梢、秋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21%~24.03%、3.05%~20.31%、2.89%~19.66%,平均值分别为16.08%、14.73%、9.96%,变异系数分别为22.26%、24.10%、40.76%。同一品种或株系新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呈季节性变化,大多数(约71.11%)表现为:春梢>夏梢>秋梢。有5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24、1005),春、夏、秋三季,酯型儿茶素平均含量高于19%,为超常规水平的高酯型儿茶素茶树特异资源,可作为品质遗传改良或直接应用于提取酯型儿茶素的重要材料。有8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10(1)、510(2)、524、1001、1005]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儿茶素总量中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一般品种为68%),可作为提取茶多酚、儿茶素的特种材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1)
    117. 茶树冷胁迫诱导抗寒基因CBF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陈暄, 房婉萍, 邹中伟, 王玉花, 成浩, 黎星辉
    茶叶科学    2009, 29 (1): 53-59.   DOI: 10.13305/j.cnki.jts.2009.1.009
    摘要507)      PDF(pc) (630KB)(251)   
    利用cDNA-AFLP技术进行了茶树低温胁迫处理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获得低温诱导后特异表达的差异片段TDF11(transcript derived fragment, TDF)。经BLAST比对发现该片段与白菜、拟南芥、烟草的抗寒基因CBF(C-repeat binding factor)分别有94%、84%、81%的同源性。通过3’/5’RACE的方法获得该片段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EU857638)。所得序列全长981bp,其开放阅读框编码275个氨基酸。该基因与白菜、烟草、拟南芥中的CBF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别有74%、57%、57%的同源性。用RT-PCR的方法对其在低温处理过程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树CBF基因在低温诱导4 h开始表达,在8 h左右表达量最高,然后开始下降,但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结果提示CBF基因可能在茶树抗寒分子机制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1)
    118. 茶多酚感官性质及其对茶叶涩味的影响
    童华荣, 金孝芳, 龚雪莲
    茶叶科学    2006, 26 (2): 79-86.   DOI: 10.13305/j.cnki.jts.2006.02.001
    摘要778)      PDF(pc) (483KB)(1177)   
    茶叶中含有的大量茶多酚对茶叶涩味有重要作用。涩味是茶叶滋味中极重要的感官性质,对茶叶总体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就茶叶中茶多酚的感官性质、茶汤涩味分析及茶多酚对茶叶涩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7)
    119. 茶皂素的提取工艺及其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李运涛, 贾斌
    茶叶科学    2006, 26 (3): 199-203.   DOI: 10.13305/j.cnki.jts.2006.03.009
    摘要486)      PDF(pc) (248KB)(371)   
    通过从茶籽饼粕中提取茶皂素,并将其与过硼酸钠进行复配进而制取性能良好的洗涤助剂。研究了不同提取工艺的影响因素,考察了产品在洗涤剂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可以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制得的洗涤剂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7)
    120. Bt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茶树遗传转化的研究
    骆颖颖, 梁月荣
    茶叶科学    2000, 20 (02): 141-147.   DOI: 10.13305/j.cnki.jts.2000.01.014
    摘要207)      PDF(pc) (2336KB)(228)   
    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和BglⅡ从pGA4 71质粒中切取Bt基因并转入载体pCAMBIA2 30 1中 ,构建后的质粒含Bt基因、intron -GUS基因和NPTⅡ基因。将构建后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通过三亲交配法分别导入农杆菌菌株LBA4 4 0 4、EHA10 5、pRi15834中。以茶树叶片、愈伤组织为转化的受体材料 ,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入茶树中 ,获得了GUS瞬间表达。以潮霉素作为愈伤组织筛选的选择性试剂 ,效果明显优于卡那霉素 ,适宜浓度为 2 0 μ/ml;以卡那霉素作为茶树叶片材料的筛选试剂 ,50 μ/ml为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7)
    121. 陶瓷膜过滤澄清绿茶提取液的研究
    岳鹏翔, 谢舒平
    茶叶科学    2001, 21 (01): 35-37.   DOI: 10.13305/j.cnki.jts.2001.01.009
    摘要319)      PDF(pc) (787KB)(111)   
    测定了不同操作条件下陶瓷膜过滤绿茶提取液的渗透通量数据 ,确定了操作条件对绿茶提取液过滤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 0 0 5 μm的陶瓷膜可显著地提高绿茶提取液的澄清度 ,操作条件对主要理化指标无显著影响 ,为提高膜通量应选择较高的压力和较高的温度 ;膜的使用过程中通量的衰减是必然的 ,采用多种清洗剂交替清洗可使膜通量得到很好的恢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6)
    122. 绿茶贮藏过程中茶多酚含量的变化与感官品质的关系
    王登良
    茶叶科学    1998, 18 (01): 61-64.   DOI: 10.13305/j.cnki.jts.1998.01.010
    摘要446)      PDF(pc) (197KB)(393)   
    分析了大叶种绿茶贮藏过程中多酚类与茶叶感官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多酚类下降率与滋味、汤色、香气得分的下降率基本一致;当多酚类下降5%时,即能引起茶叶汤色、滋味、香气的明显下降.当下降率达到25%时.茶叶质变严重,失去原有饮用价值。因此,可以考虑将茶多酚作为绿茶质变的化学指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6)
    123. 茶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植保问题
    陈宗懋, 陈雪芬
    茶叶科学    1999, 19 (01): 1-6.   DOI: 10.13305/j.cnki.jts.1999.01.001
    摘要285)      PDF(pc) (2230KB)(227)   
    本文从茶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讨论了茶园植保问题。文中概述了半个世纪来我国的茶园植保工作,经历了从化学防治—全部种群防治—病虫综合防治—有害生物综合治理4个阶段。文中还从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发挥茶园自然调控能力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大力开展生物防治及合理进行化学防治等项关键技术,探讨了茶园中实施有害生物治理的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6)
    124. 儿茶素在食用植物油中的抗氧化应用效果
    傅冬和, 刘仲华, 黄建安, 杨伟丽, 施兆鹏
    茶叶科学    1999, 19 (01): 61-66.   DOI: 10.13305/j.cnki.jts.1999.01.011
    摘要345)      PDF(pc) (1702KB)(391)   
    采用一种食用有机溶剂溶解儿茶素,而后添加到新鲜的植物油中,比较儿茶素与几种常用的合成抗氧化剂在植物油中的抗氧化效果,并用ND-1001DP测色色差计测定儿茶素的氧化产物对油脂色泽及清亮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儿茶素的抗氧化效力强于BHT、TBHQ和维生素E等合成抗氧化剂。不过,儿茶素氧化后对油脂的色泽及清亮度有一定影响,但可通过添加某些有机酸(如柠檬酸等)增效剂加以改善。文中还对儿茶素在植物油中的抗氧化机理和中介物质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5)
    125. 我国茶树光合作用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陶汉之, 王镇恒
    茶叶科学    1995, 15 (01): 1-8.   DOI: 10.13305/j.cnki.jts.1995.01.001
    摘要436)      PDF(pc) (529KB)(473)   
    本文概述我国30年来茶树光合作用生理生态的研究。分析总结了这些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讨论了茶树光合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为茶树光合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的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5)
    126.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条件之实证分析
    汤一, 许月丽, 倪雪华
    茶叶科学    2002, 22 (02): 93-97.   DOI: 10.13305/j.cnki.jts.2002.02.001
    摘要375)      PDF(pc) (268KB)(391)   
    采用计量分析手段根据净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等指标的变动趋势结合出口总量中各茶类所占比重的变化对出口茶的贸易条件作出综合评价根据茶叶出口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特点进一步分析需求价格弹性出口总收益和边际收益等经济变量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以及相互关系找出导致贸易条件恶化的深层次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4)
    127. 茶树育种品质早期化学鉴定——Ⅱ.鲜叶的主要生化组分与绿茶品质的关系
    杨亚军
    茶叶科学    1991, 11 (02): 127-131.   DOI: 10.13305/j.cnki.jts.1991.02.007
    摘要148)      PDF(pc) (315KB)(101)   
    用直线和曲线模型,模拟分析了60个品种(系)鲜叶中的主要生化组分与绿茶感官。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浸出物(We)、儿茶素(TC)和咖啡碱(Cf)与绿茶品质(GQ)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模型(GQ=32.48+3.043We-0.0429We~2,GQ=84.5329+0.0463TC-0.0003 TC~2,GQ=48.57+18.3629Cf-2.2402 Cf~2)来模拟,茶多酚与绿茶品质之间也呈二次曲线关系,但以其对水浸出物的相对含量(Ph/We)来分析比绝对含量更适宜[GQ=80.23+0.305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4)
    128. 中国茶树昆虫区系及其区域性发生
    张汉鹄, 韩宝瑜
    茶叶科学    1999, 19 (02): 81-86.   DOI: 10.13305/j.cnki.jts.1999.02.001
    摘要410)      PDF(pc) (1975KB)(198)   
    我国茶树有害昆虫多达808 种, 分别属于2 纲14 目109 科, 其中以食叶的蛾类和同翅目种类居多。在世界动物区系中, 东洋区种类所占比率最大。在国内动物地理中, 以华南区等南方种类所占比率最大。南方种与北方种相互交错延伸, 在地理上自北向南呈现随纬度增加而种类相应减少的趋势。四大茶区茶树昆虫的种数是: 华南茶区> 江南茶区> 西南茶区> 江北茶区。各茶区茶树害虫的总体结构与优势种不尽相同, 既有共有的全国性重要害虫, 也有许多区域性的代表或特有的重要种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3)
    129. 利用EST-SSR分析江北茶区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姚明哲, 刘振, 陈亮, 王新超, 马春雷, 梁月荣
    茶叶科学    2009, 29 (3): 243-250.   DOI: 10.13305/j.cnki.jts.2009.3.011
    摘要481)      PDF(pc) (281KB)(301)   
    利用25对EST-SSR引物对江北茶区的45份茶树初级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25对引物共检测到83个等位位点,平均每对引物可检测到等位位点3.3个,可鉴定的基因型为6个。引物的PIC值平均为0.61,扩增位点的观测杂合度高于期望杂合度。45份供试种质中可观测的等位位点平均为4.2个,有效等位位点为2.8个。等位位点观测杂合度平均为0.73,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61,Shannon信息指数为1.11。江北茶区主要省份间茶树种质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Gst=0.2),而基因流(Nm=3.9)较高。AMOVA分析显示,95.97%的变异发生于居群内。45份供试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32~0.89之间,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资源在亲缘关系上未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分化。湖北、安徽和陕西三个主要省份茶树种质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048,其中陕西资源在亲缘关系上略远于湖北和安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2)
    130. 苦丁茶大叶冬青的降脂作用研究
    潘慧娟, 廖志银, 应奇才, 田菊雯, 徐迎
    茶叶科学    2004, 24 (1): 49-52.   DOI: 10.13305/j.cnki.jts.2004.01.010
    摘要532)      PDF(pc) (290KB)(264)   
    以不同剂量的苦丁茶大叶冬青提取液喂饲高脂模型大鼠,采用Transansio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正常及各高脂模型组大鼠的血清脂质含量。结果苦丁茶和月见草油均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TC、TG指标(P<0.05),对HDL-C、LDL-C、 AI、R-CHR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证明苦丁茶大叶冬青有显著的降脂效果,对抗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1)
    131. 黑茶初制中茶多酚和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王增盛, 张莹, 童小麟, 刘仲华
    茶叶科学    1991, 11 (S1): 23-28.   DOI: 10.13305/j.cnki.jts.1991.02.004
    摘要673)      PDF(pc) (250KB)(205)   
    本文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纤维素分析仪等研究了黑茶初制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组分,纤维素和可溶性糖类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杀青和揉捻工序中,茶多酚变化不大,儿茶素主要表现为酯型儿茶素的水解。在渥堆期间,无论是传统渥堆还是无菌渥堆,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均呈下降趋势,儿茶素各组分则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可溶性糖只有在传统渥堆中才呈现下降趋势,在无菌渥堆中下降的幅度很小。在干燥中儿茶素和可溶性糖转化较多.对于纤维素来说,只有在传统渥堆中才表现出下降趋势,在无菌渥堆中基本保持不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1)
    132. 茶树优质资源遗传稳定性的RAPD分析
    陈亮, 虞富莲, 杨亚军, 陈大明, 徐昌杰, 高其康
    茶叶科学    1999, 19 (01): 13-16.   DOI: 10.13305/j.cnki.jts.1999.01.003
    摘要251)      PDF(pc) (1088KB)(1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1)
    133. 茶叶生产经营规模对经济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苏祝成, 童启庆, 扬义群
    茶叶科学    2001, 21 (01): 57-60.   DOI: 10.13305/j.cnki.jts.2001.01.014
    摘要246)      PDF(pc) (1315KB)(124)   
    对不同规模茶场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表明 ,茶叶生产不具有规模经济特点 ,但因生产茶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90年代手工茶类发展使“挨家挨户”的小农生产方式应运而生 ,从而导致茶叶生产经营规模继 80年代以后进一步趋小 ,妨碍了茶产业发展。我国茶产业要参与国际竞争 ,迫切需要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进而诱发组织结构演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0)
    134. 茯砖茶不同萃取物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傅冬和, 刘仲华, 黄建安, 陈惠衡
    茶叶科学    2008, 28 (1): 62-66.   DOI: 10.13305/j.cnki.jts.2008.01.003
    摘要405)      PDF(pc) (340KB)(371)   
    将茯砖茶依次用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后制备样品,测定各部分样品对α-淀粉酶及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茯砖茶各部分样品对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三氯甲烷层稍有抑制作用,活性只有对照的0.82倍,水提物、乙酸乙酯萃取层及正丁醇萃取层有显著的激活作用,正丁醇萃取层部分激活作用最明显,达2.54倍。茯砖茶各部分样品对α-淀粉酶活性均有激活作用,其中以乙酸乙酯萃取层部位的激活作用最强,激活倍数为4.09,其次是水提物,其激活倍数为2.99,水层的激活作用不显著。三氯甲烷萃取层抑制作用不显著,活性只有对照的0.88倍。乙酸乙酯萃取层及正丁醇萃取层部分经过HP-20树脂再分离后,各部分仍有较高的活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0)
    135. 茶树组培快繁技术的优化研究
    周健, 成浩, 王丽鸳
    茶叶科学    2005, 25 (3): 172-176.   DOI: 10.13305/j.cnki.jts.2005.03.003
    摘要649)      PDF(pc) (291KB)(393)   
    本文试验分析了激素对茶树组培快繁中芽增殖和生长的影响,优化得到适宜的茶树组培苗增殖条件是:MS+BA 2.0+NAA 0.1+GA3 3.0βmg/L。该条件下培养30βd,茶树组培苗的增殖率可达2.75倍左右,高度大于5βcm的小苗成苗率在20%以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0)
    136. 茶毛虫性信息素对茶毛虫防治效果研究
    戈峰, 陈小飞, 王常平, 刘向辉, 王利军, 杨铜
    茶叶科学    2002, 22 (02): 115-118.   DOI: 10.13305/j.cnki.jts.2002.02.005
    摘要344)      PDF(pc) (213KB)(194)   
    在贵州湄潭茶场和平坝茶场研究了茶毛虫性信息素引诱剂大面积诱杀茶毛虫的效果,结果表明,茶毛虫性信息素引诱剂以B型效果最好,42天内两地每盆每晚平均可诱到3.41头和7.51头,最高可诱到198头,大面积使用区内茶毛虫雌蛾怀卵量比对照区减少93.50%,卵块减少85.21% ,幼虫数量减少81.15%,说明茶毛虫性信息素引诱剂诱蛾效果非常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9)
    137. 茶叶中萜烯醇配糖体的释放作用
    游小清, 王华夫
    茶叶科学    1994, 14 (01): 70-.   DOI: 10.13305/j.cnki.jts.1994.01.013
    摘要410)      PDF(pc) (55KB)(106)   
    茶叶中萜烯醇配糖体的释放作用游小清,王华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杭州310008)关键词:茶叶,萜烯醇配糖体,香气释放Keywords:Tea;MonoterpeneGlycosides;Flavorrelease鲜叶中的萜烯醇配糖体不具挥发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8)
    138. 山东省茶树抗寒变异特性的研究
    孙仲序, 刘静, 邱治霖, 赵淑萍, 张铃
    茶叶科学    2003, 23 (1): 61-65.   DOI: 10.13305/j.cnki.jts.2003.01.013
    摘要377)      PDF(pc) (293KB)(171)   
    经对10地市茶区,6个气象因子作最短距离聚类分析得出,山东茶主要分布在4个生态类型区域内,第一类型区域在日照岚山、莒县、大坡和巨峰;第二生态类型区域在临沂莒南和青岛胶南;第三生态类型区域在泰安小津口和新泰;第四生态类型区域在青岛崂山和潍坊诸城。从各生态类型区域茶树变异指数分析得出,茶树冻害由轻到重呈花斑式分布。经典型相关分析,各气象因子与叶片组织结构变化呈正相关性,以年降雨量和极端最低温度对茶树变异影响最大,其次是年平均温度、无霜期和日照时数,1月份年均气温对叶片结构变化影响不大。叶片结构以栅栏组织厚度对气候条件最敏感,其次是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值、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和上表皮厚度与气象因子无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7)
    139. 尿素和茶树落叶对土壤的酸化作用
    石锦芹, 丁瑞兴, 刘友兆, 孙玉华
    茶叶科学    1999, 19 (01): 7-12.   DOI: 10.13305/j.cnki.jts.1999.01.002
    摘要416)      PDF(pc) (1690KB)(192)   
    用亚热带茶区的4种未垦荒地土壤作土柱模拟,研究了重施尿素和表覆茶树落叶对土壤酸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和茶树落叶处理都能酸化土壤,尤以0~20cm的表层最为明显,其中又以赤红壤和黄壤的酸化比红壤和黄棕壤明显。文中还对尿素和茶树落叶对茶园土壤的酸化作用、酸化过程和不同土类的酸化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7)
    140. 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的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江和源, HangXiao, 袁新跃, 王川丕, Chung S Yang
    茶叶科学    2007, 27 (1): 33-38.   DOI: 10.13305/j.cnki.jts.2007.01.005
    摘要461)      PDF(pc) (406KB)(529)   
    以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得到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FDG)成分,以H1299和HCT-116细胞分析了该成分的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TFDG具有良好的抑制H1299细胞生长的活性,IC50为25μmol/L;有调节细胞周期的活性,可增加HCT-116细胞G1期细胞的比例;有促进HCT-116细胞凋亡的作用,浓度为50μmol/L时效果显著,48βh凋亡率达到40%以上;Western杂交技术分析结果表明,它可降低HCT-116细胞中促癌蛋白质因子Bcl-xL的表达量,可增加抑癌蛋白质因子Bax的表达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6)
    141. 茶树新梢cDNA文库的构建和ESTs测序成功率初步分析
    陈亮, 赵丽萍, 高其康
    茶叶科学    2004, 24 (1): 18-22.   DOI: 10.13305/j.cnki.jts.2004.01.003
    摘要540)      PDF(pc) (423KB)(194)   
    报道了国内第一个茶树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EST测序成功率分析。以Trizol一步法从龙井43春茶新梢中提取总RNA,分离纯化富含Poly (A)的mRNA,LD-PCR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以λTripEX2为载体,构建了龙井43新梢cDNA文库。以XL1-Blue为受体菌测定原始文库的滴度为6.8×105 pfu/ml,总克隆数为3.5×105个,重组率为98.05%,扩增后文库总滴度为7.2×109 pfu/ml。对随机挑取的噬菌斑进行PCR鉴定,表明插入片段大多分布在0.5-2.0 kb之间,绝大部分在1.0-1.5 kb左右。文库质量鉴定结果表明,构建的茶树新梢cDNA文库具有较好的库容量、较高的重组率以及较大的插入片段。对4320个克隆的序列测定表明,获得有用序列2963个,测序成功率为68.5%,剔除短序列后,首批共获得1687个茶树EST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6)
    142. 茶叶中的硒成分分析
    杜琪珍, 沈星荣, 方兴汉
    茶叶科学    1991, 11 (02): 133-137.   DOI: 10.13305/j.cnki.jts.1991.02.009
    摘要176)      PDF(pc) (310KB)(103)   
    采用硒75示踪研究了茶叶中的硒成分。结果表明,茶叶中的硒约80%属于硒蛋白质,其中除少量与色素、多酚、核酸和果胶呈结合状态外,其余绝大部分的硒蛋白均呈游离状态。硒蛋白中占硒总量21.91%的硒为硒代甲硫氨酸硒,无机硒仅占硒总量的8%左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6)
    143. 茶皂素的鱼毒活性及其应用的研究——Ⅴ.茶皂素的溶血性与鱼毒作用
    朱全芬, 夏春华, 樊兴土, 柳荣祥, 田洁华, 王路, 唐丽萍
    茶叶科学    1993, 13 (01): 69-78.   DOI: 10.13305/j.cnki.jts.1993.01.011
    摘要591)      PDF(pc) (2653KB)(370)   
    对鱼、虾、鸡及人体的离体血液和鱼、虾活体及血液的显微观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茶皂素对血液中的红细胞都有溶血作用,而对白细胞和虾血细胞则无作用。对红细胞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在破坏细胞膜而使细胞质外渗,导致红细胞解体。对鱼类的毒性,主要是通过破坏鱼鳃的上皮细胞而进入鳃血管和心脏,使血液中的红细胞产生溶血。茶皂素的溶血率曲线呈“S”型,即溶血不是匀速的,而是在某一段时间里特别快。达到每毫升标准血球悬浮液完全溶解约需纯茶皂素30μg。茶皂素的溶血速度随其稀释倍数的缩小而加快。茶皂素的溶血指数为10000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6)
    144. 茶红色素形成机理和制取
    萧伟祥, 钟瑾, 萧慧, 蒋显猷
    茶叶科学    1997, 17 (01): 1-8.   DOI: 10.13305/j.cnki.jts.1997.01.001
    摘要532)      PDF(pc) (217KB)(310)   
    茶红色素(TRP)是一类天然食用色素,其主要组分是多酚类物质氧化聚合物茶红素(TRS)与茶黄素(TFS)。文中分析了TRP的组分、结构及其形成途径,提出了形成途径示意图,并阐明其形成机理和影响因子。同时,用不同方法制备了TRP系列产品,并对产品的化学组分、吸收光谱和分子量等进行了测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6)
    145. 茶硒赋存形态的研究
    钟颜麟, 刘勤晋
    茶叶科学    1992, 12 (02): 94-.   DOI: 10.13305/j.cnki.jts.1992.02.003
    摘要310)      PDF(pc) (66KB)(98)   
    硒的存在形态与其生物利用率及生理活性密切相关。迄今对茶硒赋存形态仍缺乏深入了解。本文用 DAN 荧光法对此进行了探索。用 Hitachi85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茶硒含量。10g 蒸青样(硒含量0.670 mg/kg)用丙酮沉淀法提取水溶性蛋白质,稀碱法(1%NaOH)提取稀碱溶性蛋白质;10g 同一茶样依次用乙酸乙酯法提取茶多酚,氯仿提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3)
    146. 绿色消费需求与无公害茶营销
    姜含春, 赵红鹰
    茶叶科学    2001, 21 (01): 17-20.   DOI: 10.13305/j.cnki.jts.2001.01.005
    摘要245)      PDF(pc) (1543KB)(110)   
    绿色消费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各茶叶进口国对进口茶叶卫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茶叶出口面临一道道“绿色壁垒” ;我国即将成为WTO成员 ,传统的茶企业将与国际现代茶企业在国际与国内两大市场激烈竞争。各级政府倡引并扶持无公害营销 ,茶企业树立无公害营销观念 ,实施无公害营销活动以顺应新世纪饮料需求趋势及国际竞争需要 ,在营销水平和方式上和国际接轨 ,可持续发展我国茶业 ,提高我国茶叶竞争力 ,使我国茶叶出口顺利越过“绿色壁垒” ,增加茶农收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3)
    147. 根癌农杆菌介导茶树转化研究
    赵东, 刘祖生, 陆建良, 钱利生, 屠幼英, 奚彪
    茶叶科学    2001, 21 (02): 108-111.   DOI: 10.13305/j.cnki.jts.2001.02.007
    摘要263)      PDF(pc) (104KB)(213)   
    通过检测GUS瞬间表达 ,对影响根癌农杆菌侵染茶树叶片效果的若干因素进行研究。Kan对茶树叶片愈伤组织形成的抑制浓度在 3 0mg/L左右 ,因而对以Kan为筛选标记的载体来说 ,5 0mg/LKan是较为适宜的选择浓度。茶树较为适宜的农杆菌转化系统是用OD6 0 0 为 0 5 - 0 8的LBA4 4 0 4侵染 10分钟左右 ,暗中2 8℃共培养 2 - 3天。硝酸银对农杆菌生长有抑制作用 ,不宜在共培养阶段添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2)
    148. 黑茶初制中主要色素物质的变化与色泽品质的形成
    刘仲华, 王增盛, 黄建安, 施兆鹏
    茶叶科学    1991, 11 (S1): 34-41.   DOI: 10.13305/j.cnki.jts.1991.02.006
    摘要415)      PDF(pc) (293KB)(306)   
    本文运用薄层色谱扫描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黑茶初制中叶绿素及其降解产物、类胡萝卜素主要组分和茶多酶氧化产物(TF、TR和TB)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杀青、渥堆和干燥中,由于湿热作用和环境酸化,蓝绿色或黄绿色的叶绿素及其酶解产物叶绿酸酯急剧降解(尤其是叶绿素 a 和叶绿酸酯 a);β-胡萝卜素、叶黄素和新黄质虽比叶绿素相对稳定,但在各工序中亦逐渐降解。叶绿素的主要降解产物是灰黑或黄褐色的脱镁叶绿素,而灰黑或褐黑色的脱镁叶绿酸酯形成较少。渥堆期间,由于 Chl/Car 和 Chl/Phy 之比值不断下降,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2)
    149. 茶树种质叶片组织结构与其对黑刺粉虱抗虫性的关系
    王庆森, 黄建, 陈常颂, 吴光远, 曾明森, 黄春梅, 陈荣冰
    茶叶科学    2009, 29 (1): 60-66.   DOI: 10.13305/j.cnki.jts.2009.1.010
    摘要421)      PDF(pc) (252KB)(396)   
    以田间虫口密度、网室内单位叶面积产卵量和世代存活率为指标测定了12份茶树种质对黑刺粉虱的抗虫性,并对叶片组织结构与网室内单位叶面积产卵量和世代存活率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优510、优3、丹桂、玉龙和九龙袍对黑刺粉虱的抗虫性较强,而G31、白鸡冠、福云10号和铁观音的抗虫性较弱。黑刺粉虱产卵量与气孔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7950),与海绵组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0.6790),而与栅栏组织厚度呈显著负相关(R=-0.7187,),与下表皮角质层厚度有接近显著水平的负相关(R=-0.6439);黑刺粉虱的世代存活率与气孔密度有接近显著的正相关(R=0.6654),而与下表皮厚度有极显著负相关(R=-0.8390),与下表皮角质层厚度有显著负相关(R=-0.7843),与栅栏组织厚度有极显著负相关(R=-0.8109)。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2)
    150. 茶园土壤中铅形态的连续浸提测定方法研究
    石元值, 康孟利, 马立锋, 韩文炎
    茶叶科学    2005, 25 (1): 23-29.   DOI: 10.13305/j.cnki.jts.2005.01.005
    摘要386)      PDF(pc) (359KB)(281)   
    通过改进的连续浸提试验,将高铅茶园土壤及常态茶园土壤中铅的存在形态可分成6种形态:水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并用ICP-OES法检测了各种形态铅含量及总铅含量。结果表明,本提取测定方法精密度和准确性好,而且简便可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2)
    151. 儿茶素抗氧化作用的协同增效效应
    沈生荣, 杨贤强, 杨法军, 赵保路, 忻文娟, 原征彦
    茶叶科学    1993, 13 (02): 141-146.   DOI: 10.13305/j.cnki.jts.1993.02.011
    摘要451)      PDF(pc) (1807KB)(145)   
    用电子自旋共振(ESR)和化学发光技术,研究了(-)-EGCG、(-)-ECG、(-)-EC、(-)-EGC 4种儿茶素及其不同组合,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单一儿茶素以(-)-EGCG 的清除能力最强,其纳摩尔清除率为316.3,其次为(-)-ECG,纳摩尔清除率为262.9;两两不同组合对O(?)的清除率以(-)-EGCG+(-)-ECG 效果最佳,比各自单独存在时要增效,三三组合时以(-)-EGCG+(-)-ECG+(-)-EC 组合效果最佳,增效效果明显,且强于两两组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1)
    152. 茯砖茶制造中主要含氮、含碳化合物的变化
    王增盛, 谭湖伟, 张莹, 施玲
    茶叶科学    1991, 11 (S1): 69-75.   DOI: 10.13305/j.cnki.jts.1991.02.012
    摘要419)      PDF(pc) (245KB)(96)   
    用液谱等方法研究了茯砖茶制造过程中主要含氮、含碳化合物的变化及其与茯砖茶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氨基酸,嘌呤碱和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均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汽蒸、沤堆和压制中的湿热作用和发花中的微生物酶促作用促成了这些物质的转化,对茯砖茶特有品质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0)
    153. 丹桂与名优乌龙茶品种香气特征比较
    陈荣冰, 张方舟, 黄福平, 游小妹
    茶叶科学    1998, 18 (02): 113-118.   DOI: 10.13305/j.cnki.jts.1998.02.006
    摘要640)      PDF(pc) (1732KB)(137)   

    GC/MS法分析了丹桂与名优乌龙茶品种的香气组成。结果表明,丹桂等5个名优乌龙茶品种的主要香气成分如下:丹桂茶是橙花叔醇、α-法呢烯、香叶醇、(Z)-3-己烯基苯甲酸酯、β-紫罗酮+(Z)茉莉酮;肉桂茶是橙花叔醇、α-法呢烯、吲哚、香叶醇、芳樟醇;黄旦是橙花叔醇、香叶醇、α-法呢烯、(Z)-3-己烯基苯甲酸酯、β-紫罗酮+(Z)茉莉酮;铁观音是橙花叔醇、吲哚、α-法呢烯、苯甲醛、β-紫罗酮+(Z)茉莉酮;毛蟹是橙花叔醇、吲哚、α-法呢烯、苯甲醛、2-苯乙醇。丹桂与其他4个名优乌龙茶品种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的都是橙花叔醇,说明橙花叔醇是构成福建乌龙茶品种最主要的香气成分。尤其是丹桂与其母本肉桂的橙花叔醇含量均很高,分别达69%61%。但是,不同品种主要香气成分的含量及组成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构成了不同品种的香型特征,这与感官审评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0)
    154. 乌龙茶香气的HS-SPME-GC-MS/GC-O研究
    苗爱清, 吕海鹏, 孙世利, 王力, 庞式, 赖兆祥, 曾琼, 林智
    茶叶科学    2010, 30 (S1): 583-587.  
    摘要443)      PDF(pc) (244KB)(339)   
    采用HS-SPME-GC-MS/GC-O对白叶单枞茶、金萱、铁观音、黄金桂4个乌龙茶进行香气成分测定,结果显示,白叶单枞茶主要香气成分是芳樟醇(玫瑰花香)及其氧化物Ⅰ(淡花香);金萱主要香气成分是吲哚(高浓度时表现出刺激气味,在低浓度时表现出花香);铁观音主要香气成分是芳樟醇(玫瑰花香)、水杨酸甲酯(薄荷香味)、己酸-顺-3-己烯酯(花香)和α-法尼烯(花香);黄金桂主要香气成分是芳樟醇氧化物Ⅰ(淡花香)、己酸-顺-3-己烯酯(花香)和α-法尼烯(花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9)
    155. 茶树咖啡因合成酶基因RNA干涉表达载体构建
    张广辉, 梁月荣, 陆建良, 董俊杰
    茶叶科学    2006, 26 (4): 243-248.   DOI: 10.13305/j.cnki.jts.2006.04.002
    摘要654)      PDF(pc) (222KB)(386)   
    咖啡因合成酶(TCS)是茶树咖啡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催化7-甲基黄嘌呤转变为可可碱和可可碱转变为咖啡因。抑制TCS基因表达是培育低咖啡因茶树的最有效途径。用RT-PCR方法扩增茶树TCS基因的两个cDNA片段,并克隆入T-载体中。干涉载体和TCS基因片段的T克隆经限制性内切酶两次双酶切与连接,将两个TCS基因片段分别反向重复插入到干涉载体pFGC5941,构建了TCS基因的RNA干涉载体,分别命名为pFGC5941-TCS02和pFGC5941-TCS03。经PCR和DNA测序获得验证。TCS基因RNA干涉载体的构建为培育低咖啡因茶树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9)
    156. 广东红茶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
    王秋霜, 陈栋, 许勇泉, 尹军峰
    茶叶科学    2012, 32 (1): 9-16.   DOI: 10.13305/j.cnki.jts.2012.01.002
    摘要656)      PDF(pc) (911KB)(215)   
    为了研究广东地方红茶香气物质并确定主要呈香特征,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准确地鉴定了红茶样品中香气物质种类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结果表明,研究鉴定了50多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和烯类、烷烃类等,其中醇类是最主要的物质,其次是酯类和醛类。所体现的花香、甜香、果香是广东红茶的香气特征。香气化合物中芳樟醇、橙花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壬醛是五种最主要的呈香物质,平均含量分别占总香气的37.55%、11.90%、8.89%、5.4%和5.21%。英德系列红茶中醇类物质最多;白毛系列红茶中醛类、酮类物质最多;烯类物质以单丛和福建系列红茶含量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9)
    157. 四种粘板对茶园昆虫的引诱考查
    向太红, 韩宝瑜, 周孝贵
    茶叶科学    2007, 27 (3): 253-258.   DOI: 10.13305/j.cnki.jts.2007.03.005
    摘要470)      PDF(pc) (394KB)(246)   
    为评估粘胶色板对茶园昆虫诱捕作用及用于防治主要害虫的可能性,制作了芽绿、橄榄黄绿、素馨黄和雪白色板,于各类昆虫盛发的7月在重庆市郊、浙江松阳县和安徽省麻姑山茶场各0.5βhm2的茶园做了48βh诱捕试验。诱捕的绝大多数昆虫为同翅目害虫;害虫很多而天敌极少,害虫与天敌的个体数量差异极显著。芽绿、橄榄黄绿和素馨黄色板对假眼小绿叶蝉成、若虫和黑刺粉虱成虫的诱效显著大于雪白色板的诱效;从芽绿、橄榄黄绿至素馨黄,绿色色素成分减少、黄色色素成分增多,诱捕的叶蝉数减小而粉虱数增大。可将芽绿、素馨黄色板分别用于叶蝉成、若虫和粉虱成虫的诱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8)
    158. 名优绿茶冲泡水温及时间对感官品质的影响
    龚淑英, 沈培和, 顾志蕾, 周树红
    茶叶科学    1999, 19 (01): 67-72.   DOI: 10.13305/j.cnki.jts.1999.01.012
    摘要514)      PDF(pc) (1661KB)(247)   
    对4省11只代表性名优绿茶的冲泡水温与时间,进行了正交试验及不同冲泡时间的单因子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名优绿茶以冲泡水温100℃、时间4min,茶汤的感官品质最佳;部分原料特别细嫩、揉捻较重的名优绿茶,则以冲泡水温100℃、时间3min或冲泡水温80℃、时间5min感官品质最好;部分做形时几乎不揉捻的名优茶则以冲泡水温100℃、时间5~6min最有利于茶汤品质的发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8)
    159. 红茶色素形成机理的研究
    夏涛
    茶叶科学    1999, 19 (02): 139-144.   DOI: 10.13305/j.cnki.jts.1999.01.011
    摘要230)      PDF(pc) (1802KB)(289)   
    在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体系中, 加入铜酶抑制剂NaDDC可使茶黄素(TFs) 的总量下降,而其各组分的消长趋势则各异, 然而对茶红素(TRs) 的形成似乎并无明显的影响( 高浓度的NaDDC除外) , 表明TRs 的形成存在多条平行途径; 在发酵体系中加入不同比例蒸青叶( 酶已钝化) 的试验表明, 对TFs 和TRs 的形成量未产生影响, 说明酶浓度不是红茶发酵的限制因子; 降低发酵体系的pH (pH=4-0) , 虽然使多酚氧化酶(PPO) 和过氧化物酶(POD) 的稳定性明显下降, 且PPO活性降幅大于POD, 但由于减缓了TFs 的非酶性氧化消耗速率, 因而TFs 的含量显著增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8)
    160. 提取条件对茶多酚制品儿茶素组成的影响
    严明潮, 徐向群, 单夏锋
    茶叶科学    1996, 16 (02): 155-156.   DOI: 10.13305/j.cnki.jts.1996.02.017
    摘要311)      PDF(pc) (594KB)(130)   
    提取条件对茶多酚制品儿茶素组成的影响严明潮徐向群单夏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杭州310008)关键词:茶多酚儿茶素组成提取条件EGCGGCGKeywords:TeapolyphenolsCatechincompositionExtracting...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8)
    161. 试论茶叶感官审评
    施兆鹏, 孙红
    茶叶科学    1987, 7 (01): 3-6.   DOI: 10.13305/j.cnki.jts.1987.01.001
    摘要381)      PDF(pc) (254KB)(192)   
    本文探索了专业评茶师对品质感知认识的心理学基础及其一致性,从而肯定感官评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研究了我国和其他主要茶叶产销国家审评项目、因子的分类情况,提出感官评茶应分2大项目、评5个因子、比12个内容。通过对名茶、乌龙茶和花茶各因子的关联性的统计分析,得出香气和滋味均是对品质的直接影响因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7)
    162. 茶树抗寒生理的研究——酶和细胞膜透性与茶树抗寒性
    黄华涛, 刘祖生, 庄晚芳
    茶叶科学    1986, 6 (01): 41-48.   DOI: 10.13305/j.cnki.jts.1986.01.007
    摘要510)      PDF(pc) (443KB)(162)   
    本文对10个抗寒性不同的茶树品种有关酶和茶树叶片细胞膜透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季茶树叶片中的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增加。抗寒性强的品种过氧化氢酶活性峰值出现较早,严寒期活性较高并且有较多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茶树叶片细胞膜在低温作用下透性变化的程度依越冬时期,处理的温度和时间以及不同品种而异。抗寒性不同的品种在-6℃下膜透性变化差异明显。茶树叶片对 TTC 的还原能力随低温损伤而下降,它和细胞膜透性变化成负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7)
    163. 绿茶贮藏中质变原因的分析
    吴小崇
    茶叶科学    1989, 9 (02): 95-98.   DOI: 10.13305/j.cnki.jts.1989.02.001
    摘要394)      PDF(pc) (253KB)(95)   
    本文根据实验结果,对炒青绿茶在不同贮藏条件下所发生的品质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证明绿茶贮藏中的变质主要是品质成分的氧化作用,而水分和温度则是品质变化的氧化条件,仅起加速或延缓作用。研究还表明,在诸品质成分中,维生素C与感官品质的变化关系最为密切,因而,维生素C保留量可作为绿茶品质变化的重要化学指标。不过,维生素C保留量的下降率只有在10—15%以上时,感官品质的变化才能显示出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6)
    164. EGCG和GCG清除单线态氧效果的ESR鉴别
    沈生荣, 金超芳, 杨贤强, 赵保路
    茶叶科学    2000, 20 (01): 19-21.   DOI: 10.13305/j.cnki.jts.2000.01.004
    摘要533)      PDF(pc) (1055KB)(265)   
    利用ESR技术研究了EGCG及其对应体GCG对单线态氧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 ,高浓度下 ,两者对单线态氧均有较强的清除作用 ,无显著差异 ;小于 0 1mmol L浓度时 ,GCG的清除能力强于EGCG ;浓度越低 ,差异越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种儿茶素的空间构象不同 ,GCG比EGCG更稳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6)
    165. 电脑测定茶叶色泽的方法研究
    王文杰, 罗守进, 黄建琴, 张立平, 吴新荣, 王宏树
    茶叶科学    2005, 25 (1): 37-42.   DOI: 10.13305/j.cnki.jts.2005.01.007
    摘要408)      PDF(pc) (277KB)(206)   
    对电脑测定茶叶色泽的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扫描仪获取茶样图片稳定性好。扫描分辨率为100βdpi时,扫描图片的色泽参数95%置信区间分别为:-0.15≤L≤0.15,-0.21≤a≤0.21, -0.21≤b≤0.21;茶样颗粒大小对扫描结果产生极显著影响,以40目扫描时,扫描图片的色泽参数95%置信区间分别为:L=0,-0.29≤a≤0.29,b=0;当40目茶样扫描区域达到13cm×13βcm或以上时,扫描图片的色泽参数可以充分代表茶样的实际色泽状况,其均数标准差(SD)分别为:-0.07≤L≤0.07,-0.10≤a≤0.10,b=0;扫描图片作相同的调整,其色泽参数值产生一致的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6)
    166. 茶色素中茶黄素类的HPLC定量
    李大祥, 宛晓春, 刘莉华, 夏涛
    茶叶科学    2004, 24 (2): 124-128.   DOI: 10.13305/j.cnki.jts.2004.02.010
    摘要515)      PDF(pc) (274KB)(584)   
    应用高速逆流色谱结合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对茶色素中三种主要茶黄素(茶黄素,TF1;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TF2+TF3;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F4)进行了分离纯化,并以它们为标样,建立了茶色素中三种主要茶黄素的HPLC定量法。精密度和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TF1、TF2+TF3和TF4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6’8.5%、2.0’3.8%和2.0’3.9%,三者总量的变异系数为2.2’4.1%。应用该法对Sigma公司的混合茶黄素标样测定表明,其相对误差为3.4%。对自制茶色素中茶黄素类含量分析表明,茶黄素类总量可达20.5%、其中TF1、TF2+TF3和TF4的含量则分别为6.0%、9.1%和5.4%。茶色素中茶黄素类HPLC定量方法的建立,对于茶色素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并有助于茶色素的开发以及药理功能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6)
    167. 茶树品种抗茶橙瘿螨的形态与生化特征
    许宁, 陈雪芬, 陈华才, 陈宗懋
    茶叶科学    1996, 16 (02): 125-130.   DOI: 10.13305/j.cnki.jts.1996.02.010
    摘要354)      PDF(pc) (1809KB)(262)   
    不同抗螨性的茶树品种间存在着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差异。扫描电镜的观测结果表明,抗性品种在叶面形态上具有茸毛密度高、上表皮角质化程度强和气孔密度低的特点。鲜叶生化分析结果表明,抗性品种的氨基酸总量及组成中的茶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比感性品种高;此外,抗性品种还有较高的咖啡碱含量、低的还原糖和水溶性糖含量及较高的谷氨酸脱氢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生化特征。从抗螨机制的角度来说,形态学特征主要构成了螨取食行为的障碍因子,受遗传控制;而化学特征为一抗生性机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6)
    168. 名优茶机采适期的研究
    骆耀平, 唐萌, 蔡维秩, 文冬华, 温正军
    茶叶科学    2008, 28 (1): 9-13.   DOI: 10.13305/j.cnki.jts.2008.01.007
    摘要467)      PDF(pc) (260KB)(174)   
    根据名优茶生产对鲜叶原料的要求,以一芽一、二叶及其对夹叶为标准芽叶,研究三个采摘时期机采鲜叶的机械组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标准芽叶达84.9%~75.0%(采摘期二)时机采,可以获得较高比率的名优茶原料,为机采适期。本试验条件下,按采摘期二标准进行名优茶机采,春茶机采间隔期约20 d。按鱼叶开展时间确定机采间隔期,春季鱼叶展后15 d,秋季鱼叶展后12 d为机采适期。杭州茶区春季平均展叶间隔期为5.4 d/叶,秋季为4.2 d/叶。适当调整机采时间,可获相应的名优茶生产原料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4)
    169. 中国茶产业2020年发展规模分析
    江用文, 陈霄雄, 朱建淼, 杨双旭
    茶叶科学    2011, 31 (3): 273-282.   DOI: 10.13305/j.cnki.jts.2011.03.013
    摘要699)      PDF(pc) (374KB)(1202)   
    总结分析了21世纪以来我国茶产业取得的成就和发展特点;对今后5~10年我国茶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供给能力与茶叶需求的变化进行了预测,认为我国未来茶产业发展虽受市场需求、生产要素双重制约,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只要能正视问题、抓住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我国茶产业仍能实现稳步发展。到2015年我国茶产业发展规模预计为178.5万t,2020年预计为220万t。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4)
    170. 茯砖茶中散囊菌的产毒性研究——Ⅰ.散囊菌培养液的毒性
    王志刚, 程苏云, 童哲, 丛黎明
    茶叶科学    1992, 12 (01): 65-70.   DOI: 10.13305/j.cnki.jts.1992.01.014
    摘要274)      PDF(pc) (467KB)(96)   
    用卤虫生物测试法对茯砖茶中分离的21株散囊菌进行产毒性筛选。在蔗糖酵母浸汁培养基上培养的散囊菌滤液用卤虫幼虫进行毒性测定,发现47.6%的菌株培养液对卤虫呈现毒性。其中毒性最大的是匍匐散囊菌032号,其培养液对卤虫的 LC_(60)是0.164μ1/m1,它的卤虫毒性单位是6098μ1/m1,并可引起小鼠急性中毒死亡。冠突散囊菌除1株菌外对卤虫幼虫不呈现毒性。文中还对散囊菌的培养性质、产毒特点作了分析和讨论。认为茯砖茶中除冠突散囊菌之外,其它散囊菌不应存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4)
    171. 山东茶树良种组织培养及繁殖能力的研究
    孙仲序, 刘静, 王玉军, 刘杰, 杨德平
    茶叶科学    2000, 20 (02): 129-132.   DOI: 10.13305/j.cnki.jts.2000.01.011
    摘要172)      PDF(pc) (1162KB)(156)   
    取茶树嫩茎段作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 ,以MS作基本培养基 ,经添加不同激素水平及组合的试验 ,得到最佳分化率 83% ,其培养基配方为MS +BA 1 5+ZT 0 5;最佳生根率 80 % ,其培养基配方为 1/ 2MS +IBA0 2 +2 0g糖。选出了最佳移栽基质为蛭石 +壤土 +木屑 ,其配比为 2∶1∶1,移栽成活率达 85%。一个外植体经三次继代培养可繁殖 4 7棵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3)
    172. 做青温度对岭头单枞乌龙茶香气成分影响的研究
    王登良, 魏新林, 张灵枝
    茶叶科学    2002, 22 (01): 30-33.   DOI: 10.13305/j.cnki.jts.2002.01.006
    摘要273)      PDF(pc) (68KB)(374)   
    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岭头单枞乌龙茶不同温度下做青香气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29℃)做青芳香物质种类少、精油总量低、特征组分含量低,中温(25℃)、低温(21℃)做青芳香物质种类多、精油总量高、特征组分含量高。说明做青温度是影响乌龙茶香气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3)
    173. ISSR标记鉴别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
    刘本英, 王丽鸳, 李友勇, 唐一春, 贺魏, 成浩, 王平盛
    茶叶科学    2009, 29 (5): 355-364.   DOI: 10.13305/j.cnki.jts.2009.5.005
    摘要463)      PDF(pc) (598KB)(261)   
    利用最少数量引物获得最大鉴定能力,这对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别尤为重要。本研究应用ISSR标记技术对134份云南茶树资源进行了分子鉴别研究,用3种独立的方法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别:特殊标记、特异的谱带类型和不同引物提供谱带类型组合。结果表明,UBC807等12个引物扩增的10个特异标记的存在和15个特异标记的缺失,可以为香竹箐大山茶等21份资源提供鉴别依据。引物UBC811扩增的54种谱带类型可以为海南大叶茶1等35份资源提供鉴别依据。UBC811、UBC835、ISSR2、ISSR3等4个引物带型的组合可以鉴别所有的134份茶树资源,并为这134份云南茶树资源的构建了可以相互区别的DNA指纹图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3)
    174. 基因枪及其与农杆菌相结合的茶树外源基因转化条件优化
    吴姗, 梁月荣, 陆建良, 黎昊雁
    茶叶科学    2005, 25 (4): 255-264.   DOI: 10.13305/j.cnki.jts.2005.04.004
    摘要618)      PDF(pc) (376KB)(135)   
    以GUS为报告基因,对基因枪介导的转化茶树愈伤的有关参数进行优化。比较了不同的预培养条件,含有PVP的培养基可提高转化频率。渗透处理不仅不能提高GUS的表达率,反而使愈伤再生困难。每枪DNA和钨粉的用量分别为0.25 μg,125 μg时,可得到较高的转化率。在轰击压力7 MPa,射程5 cm的条件下轰击一次,不论对GUS表达还是愈伤的再生都是较为适合的轰击条件。比较了农杆菌法(AGR),基因枪法(BOM)及农杆菌与基因枪结合(BTA,BPA和BOA)等方法对茶树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瞬间表达的结果及抗性愈伤筛选的结果都显示,农杆菌与基因枪结合使用比两种方法单独使用更有助于提高茶树转化的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3)
    175. 不同辐照处理对普洱茶主要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周树红, 龚淑英
    茶叶科学    2003, 23 (1): 51-56.   DOI: 10.13305/j.cnki.jts.2003.01.011
    摘要457)      PDF(pc) (363KB)(260)   
    设置不同含水量、不同辐照剂量的试验发现,除咖啡碱、儿茶素特别是脂型儿茶素含量有所下降外,普洱茶中其他品质成分如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总量以及茶多酚的氧化产物,辐照后一般都有所增加;各含水量、辐照剂量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但水浸出物除不同剂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外,含水量及二者交互作用不显著;经过感官审评,辐照茶样的感官品质无不良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3)
    176. 茶树的钙镁营养及土壤调控
    吴洵
    茶叶科学    1994, 14 (02): 115-121.   DOI: 10.13305/j.cnki.jts.1994.02.007
    摘要335)      PDF(pc) (338KB)(172)   
    通过多年的大量分析结果表明,正常生长的茶树各器官中的钙、镁保持有一定的含量和比例,钙随组织老化而积累,而镁总是趋向新生的幼嫩组织,Ca/Mg值则随组织老化而急速增大。叶中的Ca/Mg值>l,根中的Ca/Mg值<1。茶叶品级随Ca/Mg值升高而降低。茶树对土壤钙、镁的吸收,不仅取决于土壤活性钙、镁的绝对含量,同时也取决于钙镁的比例平衡。缺钙、缺镁或两者比例失调,对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品质均有一定的影响。文中还对钙、镁的土壤调控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2)
    177. 苦丁茶提取物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刘丽香, 梁兴飞, 孙怡, Tanguy Laura, 叶红, 曾晓雄
    茶叶科学    2008, 28 (4): 289-293.   DOI: 10.13305/j.cnki.jts.2008.04.009
    摘要458)      PDF(pc) (343KB)(237)   
    首先用不同的有机溶剂分部萃取苦丁茶(Ilex kudincha C. J. Tseng)热水提取物(粗提物),得到氯仿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及萃取剩余物,然后采用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粗提物和各萃取物的多酚含量,同时应用DPPH法、TEAC法和FRAP法分别测定粗提物和各萃取物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Fe3+能力。结果表明,苦丁茶提取物具有较高的多酚含量和较强的抗氧化能力;DPPH法和FRAP法测定各提取物抗氧化能力的结果为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粗提物>萃取剩余物>氯仿萃取物,TEAC法测定结果为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粗提物>氯仿萃取物>萃取剩余物;多酚含量与抗氧化能力之间、所用抗氧化测定方法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2)
    178. 聚乙二醇胁迫下茶树叶片的蛋白质组分析
    郭春芳, 孙云, 赖呈纯, 张木清
    茶叶科学    2009, 29 (2): 79-88.   DOI: 10.13305/j.cnki.jts.2009.2.001
    摘要509)      PDF(pc) (778KB)(204)   
    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了铁观音茶树幼苗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胁迫下叶片蛋白质组的变化。对18个蛋白质点在PEG胁迫下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有差异表达的16个蛋白质点进行了质谱分析,共鉴定出14个蛋白质点,代表了10种不同的蛋白,其中5个点是同一个蛋白(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大亚基,RubisoLSU),另9个蛋白是PEG胁迫响应蛋白,包括光合系统II 23 kDa多肽、叶绿体伴侣蛋白21(ch-Cpn21)、磷酸丙糖异构酶(TPI)、三磷酸腺苷合酶β亚基、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MS1)、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CEN)、新生多肽相关复合物α亚基(α-NAC)、20 S蛋白酶体α亚基(PAE2)、翻译起始因子5A(eIF5A)等,这些蛋白质分别参与了叶绿体组成、糖代谢、能量代谢、硫代谢、蛋白质代谢、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调节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等生命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2)
    179. 砖茶中氟的浸出规律研究
    罗淑华, 贾海云, 童雄才, 彭福元, 史端甫, 刘霞林
    茶叶科学    2002, 22 (01): 38-42.   DOI: 10.13305/j.cnki.jts.2002.01.008
    摘要476)      PDF(pc) (63KB)(187)   
    研究结果表明,砖茶中全氟含量与水浸出氟含量呈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砖茶的氟浸出量与煮熬(或冲泡)时间之间呈极显著的对数函数曲线相关;砖茶的氟浸出量与煮熬(或冲泡)次数呈极显著的指数函数曲线相关;茶水比越小,砖茶氟浸出率越高,茶水比越大,砖茶氟浸出率越小;无论是煮熬法还是冲泡法,第一泡茶汤的氟浸出量占氟总浸出量的50%以上;而在相同的茶水比、相同的时间条件下,煮熬法的氟浸出量高于冲泡法15个百分点以上;建议在饮用砖茶时,适当增大茶水比,缩短煮熬或冲泡时间,甚至第一泡茶汤只作冲洗茶叶不饮,改传统的煮熬法为冲泡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2)
    180. 绿茶汁澄清工艺的膜分离技术研究
    尹军峰, 权启爱, 罗龙新, 钱晓军
    茶叶科学    2001, 21 (02): 116-119+129.   DOI: 10.13305/j.cnki.jts.2001.02.009
    摘要283)      PDF(pc) (112KB)(152)   
    采用平板超滤装置 ,选用CA材料 3万、 5万、 10万分子量膜 ,系统研究在不同浓度、温度、压力下茶汁超滤通量及超滤前后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糖、果胶、蛋白质等化学成分以及色差、pH、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 ,超滤可以有效澄清绿茶汁 ,在合适的工艺参数下茶汁有效风味成分保留率高 ,能截留大部分易发生沉淀的高分子物质 ,感官品质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2)
    181. 夏茶苦涩味的形成与内质成分的关系
    施兆鹏, 陈国本, 曾秋霞, 孙红
    茶叶科学    1984, 4 (01): 61-62.   DOI: 10.13305/j.cnki.jts.1985.01.010
    摘要581)      PDF(pc) (122KB)(184)   
    在夏绿茶生产中,由于苦涩味的大量形成,使茶叶品质大幅度下降。目前我国各季茶产量的比重,春茶约占41%,夏茶36%,秋茶23%,夏秋茶的比重大于春茶,因此,提高夏秋茶的品质,对发展生产,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试验已连续进行两年,目的在于探索夏绿茶苦涩味形成的时期及其成因,以便从品种、栽培、制造等方面研究减轻苦涩味的可行性,为最终提高夏秋茶品质提供实施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2)
    182. 用SSR分子标记研究茶组植物种间亲缘进化关系
    王丽鸳, 刘本英, 姜燕华, 段云裳, 成浩, 周健, 唐一春
    茶叶科学    2009, 29 (5): 341-346.   DOI: 10.13305/j.cnki.jts.2009.5.003
    摘要498)      PDF(pc) (225KB)(470)   
    本研究利用50对来自茶系的SSR引物对41份茶组资源进行PCR扩增,研究不同类型SSR引物的通用性和多样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茶系的SSR引物在茶组植物中的通用性高,其中EST-SSR通用性多态位点的比例达到60%。另外,利用SSR标记技术对茶组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不同位点在种间的等位基因数为2~6个,平均每个位点4.21个等位基因。通过UPGMA方法构建了茶组12个种的遗传进化关系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1)
    183. 茶树DNA分子标记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王丽鸳,成浩,周健
    茶叶科学    2004, 24 (1): 12-17.   DOI: 10.13305/j.cnki.jts.2004.01.002
    摘要658)      PDF(pc) (333KB)(508)   
    综述了近年来DNA分子标记在茶树品种(系)鉴定和分类、茶树遗传图谱构建、茶树遗传多样性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以及茶树目的基因(片断)的分离克隆、茶树遗传转化等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状况,并对茶树DNA分子标记及基因工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1)
    184. 三类典型茶园昆虫和螨类群落组成和动态的差异
    韩宝瑜
    茶叶科学    2005, 25 (4): 249-254.   DOI: 10.13305/j.cnki.jts.2005.04.003
    摘要548)      PDF(pc) (271KB)(217)   
    2002年7月’2003年7月,每1’2星期1次,对皖南麻姑山区25年生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茶丛、茶丛上空及地表的昆虫和螨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查得普通茶园29018个体,分属于79种41科;无公害茶园35117个体,分属于81种41科;有机茶园12727个体,分属于102种57科。查得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及其占总个体数百分率分别为5176个和40%、14049和40%、17590和60%。蜂类、步甲类、虎甲类、瓢虫类和隐翅甲类是茶园主要天敌昆虫,这几类天敌的种数和个体数在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中分别是40种和2620个、33种和1898个、29种和1610个。三类茶园中,3~4月、9~10月物种数较多,11月下旬~1月上中旬种数较少;4’6月个体数较大,7’8月天气炎热、个体数减少,9~10月个体数又增多较大,12月~次年1月个体数较少。普通茶园个体数波动大;无公害茶园个体数最多,由于及时监测和防治,可控制虫害大发生。有机茶园个体数最少而物种数最多。研究认为有机茶园建在山林间,植物相繁盛,生物多样性大,群落的能流路径复杂,稳定性强,涵养了自然控制潜能。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