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投稿指南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优先出版
当期目录
按栏目浏览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出版伦理
信息荟萃
茶学文献
茶学院校
科研机构
茶学知识
全国茶厂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更多...
下载中心
基于GBS-SNP的武夷茶树 (Camellia sinensis, Synonym_ Thea bohea L.) 遗传分析及标记开发 附表1、图2和图5
更多...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叶出口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分析
张菲, 姜爱芹, 杨芳琴
茶叶科学 2019, 39 (
2
): 220-229.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2.012
摘要
(
2655
)
PDF(pc)
(744KB)(
1341
)
可视化
通过构建拓展的引力方程模型,运用2001—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泊松伪极大似然估计法(PPML)分析了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叶出口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结果显示,茶叶进口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中国茶叶产量、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距离、边界、语言等传统因素对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茶叶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中国茶叶产量增加的供给推动作用更强。贸易潜力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叶出口贸易潜力在不同贸易伙伴之间存在差异,其中对东盟、南亚、中亚以及东欧的部分国家茶叶贸易发展充分,对西亚北非和中东欧部分国家茶叶贸易不足。最后从茶叶出口结构调整、茶文化推广与宣传、把握目标市场消费动态等方面提出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叶市场拓展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中国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基元语素研究与风味轮构建
张颖彬, 刘栩, 鲁成银
茶叶科学 2019, 39 (
4
): 474-483.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530.001
摘要
(
2521
)
PDF(pc)
(891KB)(
1982
)
可视化
通过基元语素的提取、整理、分类和定义,设定组合术语的构词规则,是完善感官术语的关键工作。本文在GB/T 14487—2017《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基础上共提炼出137个基元语素,包括外形、叶底48个,色泽17个,香气46个,滋味13个,程度13个,并对这些基元语素进行了英文和日文释义。基于对基元语素术语构成及语义的分析,结合茶叶感官审评实际经验,绘制完成中国茶叶颜色轮、滋味轮、香气轮及风味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茶多酚与多糖的相互作用:作用机理及功能特性变化研究进展
祝琳, 吴龙, 陈小强, 陈学玲, 吴正奇, 石勇
茶叶科学 2019, 39 (
2
): 203-210.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2.010
摘要
(
2238
)
PDF(pc)
(782KB)(
1678
)
可视化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辐射等多种生物活性,与环糊精、黑木耳多糖或壳聚糖等多种多糖作用后,功能活性增强,但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尚不明确。因此,对茶多酚与多糖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关于茶多酚与多糖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介绍了茶多酚和多糖的分类及结构,概括了多糖与茶多酚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针对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茶多酚功能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为后续研究二者与其他活性物质相互作用以及功能特性变化等方面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Miang茶(一种泰国发酵型茶)及其饮食
BOUPHUNTunyaluk, 胥伟, 姜依何, 朱旗
茶叶科学 2017, 37 (
6
): 645-652.
摘要
(
2164
)
PDF(pc)
(1011KB)(
832
)
可视化
Miang茶是泰国北部地区居民一类传统日常食用的腌茶,是一种将茶树鲜叶通过腌制发酵的方法制得的食品。文章回顾了该茶的历史,论述了该茶的采摘与加工工艺,简述了亚洲相关国家如中国、日本、老挝、缅甸等地的腌茶,论述了Miang茶在泰国北部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经济价值。探讨了这种天然的发酵类茶的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种类及相关菌群对人体健康的益处。最后论述了该茶所面临的挑战,以期为Miang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19, 39 (
2
): 115-122.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2.001
摘要
(
2021
)
PDF(pc)
(589KB)(
1484
)
可视化
我国茶叶资源十分丰富,在传统茶叶出现产大于销的背景下,中低档茶和夏秋茶资源的利用率偏低,影响茶叶行业效益水平。茶叶深加工是提高茶资源利用率、茶产业规模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阐述了国际茶叶深加工产业概况,以及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与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了中国茶叶深加工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六堡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马婉君, 马士成, 刘春梅, 龙志荣, 唐保军, 林智, 吕海鹏
茶叶科学 2020, 40 (
3
): 289-304.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3.001
摘要
(
1970
)
PDF(pc)
(1369KB)(
2367
)
可视化
六堡茶是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类特色黑茶产品,产销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风味品质特征和保健功效,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主要综述了近20年以来六堡茶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初步探讨分析了六堡茶未来可能的主要研究方向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黄金茶群体等5个品种(系)制茶品质研究
陈宇宏, 黄飞毅, 雷雨, 段继华, 丁玎, 康彦凯, 罗意, 刘盼盼, 李赛君, 龚自明
茶叶科学 2019, 39 (
3
): 309-317.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3.008
摘要
(
1754
)
PDF(pc)
(404KB)(
431
)
PDF(mobile)
(404KB)(
29
)
可视化
通过理化检测和感官审评,对黄金茶群体、保靖黄金茶1号、黄金茶2号、黄金茶8号和黄金茶168号等5个品种(系)主要生化成分和绿茶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金茶各品种(系)内含物丰富,水浸出物含量36.42%~40.17%,茶多酚含量20.79%~29.89%,游离氨基酸含量3.03%~6.31%,咖啡碱含量3.82%~4.57%,儿茶素总量8.31%~14.90%;黄金茶群体、保靖黄金茶1号、黄金茶2号、黄金茶8号和黄金茶168号依次检测出香气成分47、30、40、43种和46种,其中共性成分18种,醇类是黄金茶各品种(系)所制绿茶的主要香气组分;感官审评结果显示黄金茶群体等5个品种(系)均适制名优绿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中国与RCEP成员国茶叶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李峥, 刘锭, 霍增辉, 陈富桥
茶叶科学 2022, 42 (
5
): 740-752.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10
摘要
(
1665
)
PDF(pc)
(532KB)(
1684
)
可视化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的签署为区域内贸易自由化提供了便利,考察RCEP对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0年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茶叶进出口贸易数据,在分析各国进出口现状基础上,测算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出口相似度指数(ESI)、贸易互补性指数(TCI)、贸易结合度指数(TI)、产业内贸易指数(GL)等指标,考察双边茶叶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结果表明,中国茶叶出口与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竞争性较为突出,茶叶出口长期具有比较优势,绿茶出口比较优势明显,而大包装红茶出口的比较优势落后于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中国茶叶出口与日本、泰国、新加坡、韩国等茶叶出口相似度较高,在出口结构上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中国与新西兰、文莱、澳大利亚等国的茶叶贸易互补性较高,与印度尼西亚、新西兰和越南等双边茶叶贸易在个别年份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与澳大利亚、缅甸等国双边茶叶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最后提出在RCEP框架下我国拓展潜在市场、应对技术贸易壁垒及优化出口结构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茶叶品质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刘奇, 欧阳建, 刘昌伟, 陈宏宇, 李娟, 熊立瑰, 刘仲华, 黄建安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16-33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16.001
摘要
(
1622
)
PDF(pc)
(812KB)(
3064
)
可视化
茶叶品质是茶叶外形与内质的体现,快速准确地对茶叶品质作出评价,对于茶叶加工和茶叶贸易等至关重要。感官审评、成分分析检测以及新兴技术是目前主要的茶叶品质评价技术方法。综述了近年来3种主要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了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感官审评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但结合定量描述分析可以降低主观性的影响;成分分析检测门槛高、操作难、耗时耗力,得出的结果相对准确;新兴技术具有简单、快速、无损等特点,但目前还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准确率。在茶叶产品多样化的今天,唯有多维度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才能快速、高效检测茶叶品质,为茶产业健康高效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咖啡碱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吴命燕, 范方媛, 梁月荣, 郑新强, 陆建良
茶叶科学 2010, 30 (
4
): 235-242. DOI: 10.13305/j.cnki.jts.2010.04.001
摘要
(
1565
)
PDF(pc)
(284KB)(
1440
)
可视化
咖啡碱是世界上消费最广泛的精神类药物及日常饮食成分之一,对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呼吸和心血管等系统均有复杂的影响,而且咖啡碱还具有抗癌效果。此外,摄入咖啡碱会增加骨质疏松和流产的风险。本文就近年来咖啡碱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等的相关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18
)
Select
11.
茉莉花茶特征香气成分研究
安会敏, 欧行畅, 熊一帆, 张杨波, 李娟, 李勤, 李骞, 李适, 黄建安
茶叶科学 2020, 40 (
2
): 225-237.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2.009
摘要
(
1551
)
PDF(pc)
(521KB)(
1115
)
可视化
茉莉花茶是我国特有的再加工茶,香气是决定茉莉花茶品质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绿茶素坯和茉莉花茶的挥发性成分定性定量,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 structu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香气活度值法(Odor activity value,OAV)筛选茉莉花茶的特征香气成分,并探究其对花茶品质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绿茶素坯与茉莉花茶中共鉴定出7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茉莉花茶的特征香气成分有13种,分别是3-己烯-1-醇、苯甲醇、芳樟醇、苯乙醇、乙酸叶醇酯、苯甲酸甲酯、乙酸苄酯、水杨酸甲酯、顺式-3-己烯基异戊酸酯、2-氨基苯甲酸甲酯、顺式-3-己烯基苯甲酸酯、吲哚和α-法呢烯;苯乙醇与茉莉花茶品质相关性较低,其余12种特征香气成分与茉莉花茶品质相关性较强(r≥0.84)。该研究结果为茉莉花茶品质的评定、调控和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茶树养分综合管理与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阮建云, 马立锋, 伊晓云, 石元值, 倪康, 刘美雅, 张群锋
茶叶科学 2020, 40 (
1
): 85-95.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117.003
摘要
(
1532
)
PDF(pc)
(1210KB)(
1060
)
可视化
茶叶产业是我国南方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是我国当前茶园施肥中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过量施肥、茶树专用肥占比少、有机养分替代率较低和表面撒施等落后施用方法,造成养分损失大、生产成本升高、环境风险增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精准养分用量、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调整肥料结构、改进施肥方法和配套土壤改良等5个方面总结提出了茶园养分综合管理技术策略,建立了茶园氮素总量控制、磷钾基准配比和用量基准,提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的适宜比例与技术,研制茶树专用肥基础配方和稳铵缓释功能性肥料,改进优化追肥时期、深施与机械施肥相结合的施肥方法。茶园养分综合管理技术在农民/合作社生产茶园示范应用过程中节本增效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福州8种主要茉莉花茶特征香气成分比较与分析
傅天龙, 郭晨, 傅天甫, 彭姗姗, 林兴荣, 饶耿慧, 陈楠, 张俊杰
茶叶科学 2020, 40 (
5
): 656-664.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5.011
摘要
(
1513
)
PDF(pc)
(348KB)(
979
)
可视化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福州地区的8种茉莉花茶进行香气成分的测定,同时采用内标法确定各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与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8种茉莉花茶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达47~55种,特征香气中共同的挥发性化合物有26种,包括醇类、醛类、酯类、酸类、酮类、酚类、杂环类、烃类等八大类化合物;萜烯指数的范围为0.937~0.970;茉莉花茶香气指数的范围为2.752~5.632。综合对8种茉莉花茶的等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茉莉龙芽、茉莉针王、生态花茶品质最高;茉莉银毫、茉莉龙毫和茉莉大白毫次之;茉莉白龙珠和特级花茶等级最低。该研究为有效区分福州茉莉花茶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宛晓春, 李大祥, 张正竹, 夏涛, 凌铁军, 陈琪
茶叶科学 2015, 35 (
1
): 1-10. DOI: 10.13305/j.cnki.jts.2015.01.002
摘要
(
1449
)
PDF(pc)
(1093KB)(
1925
)
可视化
茶叶生物化学是研究茶树生命化学的科学,主要在生物化学与分子水平上探讨茶树特别是新梢中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结构与功能,以及在茶叶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转化规律,与茶叶品质形成的关系。近年来,茶叶生物化学主要侧重在与茶叶品质和健康功效密切相关的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萜烯类香气物质等合成途径的研究,并在茶树基因组、特异性茶树种质资源代谢组、茶叶加工过程代谢谱、茶叶品质化学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茶叶生物化学作为茶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成果为茶树栽培和育种、茶叶加工和深加工、茶叶贸易和茶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手段。随着行业和科技的发展,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在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43
)
Select
15.
茶叶内含物质与外源污染物在冲泡过程中的浸出规律
陈红平, 刘新, 鲁成银, 邱静
茶叶科学 2020, 40 (
1
): 63-76.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117.008
摘要
(
1370
)
PDF(pc)
(497KB)(
1422
)
可视化
在收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分析茶叶内含物质、农药残留与金属元素在茶汤中的浸出规律。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茶叶冲泡方法是影响浸出率的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茶汤中化合物浸出率与水溶解度呈正相关,与辛醇-水分配系数(辛醇/水)呈负相关。冲泡水温升高能显著提高茶叶内含物质与外源污染物的浸出率及其在茶汤中的浓度,冲泡时间与化合物浸出速率呈负相关,但随着时间增加,茶汤中化合物的浓度显著提高。新烟碱类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浸出率较高,大部分农药浸出率高于60%。金属元素在茶汤中的浸出率研究结果相差较大,氟、镍、钴在茶汤中浸出率较高,达到50%以上,铅的浸出率在20%~50%。基于质谱分析代谢组学技术将在茶叶冲泡过程的化学物质浸出规律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热力学理论基础和传质动力学模型将有利于更深层面认识外源有害物质在茶汤中的浸出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茶园土壤酸化成因及改良措施研究和展望
樊战辉, 唐小军, 郑丹, 杨琴, 陈光年, 李晓文, 孙家宾
茶叶科学 2020, 40 (
1
): 15-25. DOI: 10.13305/j.cnki.jts.20200117.006
摘要
(
1370
)
PDF(pc)
(364KB)(
1345
)
可视化
由于茶园自身及外在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茶园土壤酸化趋势日益严重。茶园土壤酸化表现为土壤结构性变差、肥力降低及重金属含量增加,进而影响到茶树的生长发育,降低茶叶的品质,甚至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严重威胁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回顾并梳理了近年来茶园土壤酸化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了茶园土壤酸化的成因、危害及改良措施,并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探析——以茶礼、茶俗、茶艺、茶事艺文为例
周智修, 薛晨, 阮浩耕
茶叶科学 2021, 41 (
2
): 272-284.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406.001
摘要
(
1358
)
PDF(pc)
(555KB)(
1607
)
可视化
茶礼、茶俗、茶艺、茶事艺文等互为影响,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茶文化体系的主体,成为其精神内核的重要载体。尝试以茶礼、茶俗、茶艺、茶事艺文为例,剖析其历史形成及形态;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凝练出其精神内核为“和、敬、清、美、真”,实现从物质层面至精神层面的升华。旨在传承中华茶文化,弘扬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对引导人们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茶树果胶乙酰酯酶家族成员的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刘艳丽, 马林龙, 曹丹, 金孝芳, 冯琳, 龚自明
茶叶科学 2019, 39 (
5
): 521-529.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5.003
摘要
(
1338
)
PDF(pc)
(686KB)(
451
)
可视化
茶树是氟的超富集植物,叶片高氟含量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果胶乙酰酯酶(PAE)可能通过调控果胶的去乙酰化作用参与茶树叶片对氟的富集和解毒,然而目前并无茶树PAEs的相关报道。本研究以茶树舒茶早基因组和三代测序数据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开展了PAEs的鉴定及其特性、进化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茶树中,PAE家族有12个蛋白,属于PAE5、PAE8、PAE9、PAE10、PAE12等5个成员,具有CLDG、PxYH、GGGWC、GS、NWN、rYCDG、GCSAG、NaAYDSWQ、HCQ等9个保守基序;在进化关系上,茶树PAEs与葡萄、可可亲缘关系较近;12个CsPAEs氨基酸大小为326~515,分子量为36.7~56.9βkDa,等电点为5.1~8.9;除CsPAE5、CsPAE5-1定位线粒体,CsPAE10-1可能定位胞质外,其他9个CsPAEs定位细胞壁;CsPAE5、CsPAE5-1、CsPAE12和CsPAE12-1为跨膜蛋白。此研究结果将为解析PAE在茶树叶片氟富集和解毒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茶树基因组与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
王鹏杰, 杨江帆, 张兴坦, 叶乃兴
茶叶科学 2021, 41 (
6
): 743-752.
摘要
(
1318
)
PDF(pc)
(564KB)(
876
)
可视化
茶树具有高度杂合、基因组庞大及高度重复等特点,这导致茶树基因组的前期研究进展缓慢。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力推动茶树基因组的解析与完善。综述了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将近年来茶树基因组的组装与研究进展按照草图水平、染色体水平和单体型水平进行分类,探讨茶树基因组未来的应用与发展方向,为茶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精确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对高血糖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
周阳, 肖文军, 林玲, 袁冬寅, 彭影琦, 谭春波, 张强, 龚志华
茶叶科学 2019, 39 (
4
): 415-424.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6
摘要
(
1314
)
PDF(pc)
(700KB)(
525
)
可视化
以相同鲜叶加工而成的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为原料,在应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并成功建立高血糖模型小鼠方法的基础上,将90只KM雄性小鼠按每组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红茶及发花红砖茶高、中、低剂量组和盐酸二甲双胍片组,连续灌喂28天,探讨了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对高血糖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饮水、饮食、血糖水平均有极显著差异(
P
<0.01),且血糖水平达到高血糖标准,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红茶及发花红砖茶高剂量组的肝脏指数显著下降(
P
<0.05)、胰腺指数显著上升(
P
<0.05);中、高剂量组的总胆固醇显著下降(
P
<0.05),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显著上升(
P
<0.05);各剂量组的血糖、甘油三酯、丙二醛含量水平显著下降(
P
<0.05),口服耐糖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胰岛素含量水平则显著上升(
P
<0.05),除红茶低剂量组外各剂量组肝糖原含量水平均显著上升(
P
<0.05),同时可修复受损胰岛;与红茶组相比,发花红砖茶高剂量组在改善胰岛素水平、血糖水平、口服耐糖量、丙二醛水平及肝糖原水平上显著优于红茶高剂量组(
P
<0.05),中、高剂量组在提高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酶活性上显著优于红茶中、高剂量组(
P
<0.05)。由此表明,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均具有降低高血糖模型小鼠血糖的作用,且在作用效果上发花红砖茶优于红茶,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