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投稿指南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优先出版
当期目录
按栏目浏览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出版伦理
信息荟萃
茶学文献
茶学院校
科研机构
茶学知识
全国茶厂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更多...
下载中心
基于GBS-SNP的武夷茶树 (Camellia sinensis, Synonym_ Thea bohea L.) 遗传分析及标记开发 附表1、图2和图5
更多...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中国与RCEP成员国茶叶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李峥, 刘锭, 霍增辉, 陈富桥
茶叶科学 2022, 42 (
5
): 740-752.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10
摘要
(
1665
)
PDF(pc)
(532KB)(
1684
)
可视化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的签署为区域内贸易自由化提供了便利,考察RCEP对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0年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茶叶进出口贸易数据,在分析各国进出口现状基础上,测算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出口相似度指数(ESI)、贸易互补性指数(TCI)、贸易结合度指数(TI)、产业内贸易指数(GL)等指标,考察双边茶叶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结果表明,中国茶叶出口与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竞争性较为突出,茶叶出口长期具有比较优势,绿茶出口比较优势明显,而大包装红茶出口的比较优势落后于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中国茶叶出口与日本、泰国、新加坡、韩国等茶叶出口相似度较高,在出口结构上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中国与新西兰、文莱、澳大利亚等国的茶叶贸易互补性较高,与印度尼西亚、新西兰和越南等双边茶叶贸易在个别年份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与澳大利亚、缅甸等国双边茶叶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最后提出在RCEP框架下我国拓展潜在市场、应对技术贸易壁垒及优化出口结构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茶叶品质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刘奇, 欧阳建, 刘昌伟, 陈宏宇, 李娟, 熊立瑰, 刘仲华, 黄建安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16-33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16.001
摘要
(
1622
)
PDF(pc)
(812KB)(
3064
)
可视化
茶叶品质是茶叶外形与内质的体现,快速准确地对茶叶品质作出评价,对于茶叶加工和茶叶贸易等至关重要。感官审评、成分分析检测以及新兴技术是目前主要的茶叶品质评价技术方法。综述了近年来3种主要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了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感官审评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但结合定量描述分析可以降低主观性的影响;成分分析检测门槛高、操作难、耗时耗力,得出的结果相对准确;新兴技术具有简单、快速、无损等特点,但目前还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准确率。在茶叶产品多样化的今天,唯有多维度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才能快速、高效检测茶叶品质,为茶产业健康高效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茶树富集氟的特点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邢安琪, 武子辰, 徐晓寒, 孙怡, 王艮梅, 王玉花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01-315.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16.003
摘要
(
1291
)
PDF(pc)
(876KB)(
1094
)
可视化
茶树是一种超累积氟的植物,其体内的氟含量远远高于其他植物,却不表现氟中毒症状。氟不是茶树生长的必需元素,但在高氟胁迫下,氟可通过破坏茶树的细胞结构、抑制酶活性等影响其正常生长。通过阐述茶树吸收、富集氟及其累积/解毒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研究茶树氟累积和降氟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大叶茶(
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的命名、模式及自然分布
赵东伟
茶叶科学 2022, 42 (
4
): 491-499.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07
摘要
(
1091
)
PDF(pc)
(547KB)(
1270
)
可视化
大叶茶(
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在全球广泛种植,是商品茶叶的重要原料来源。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大叶茶学名的合格发表及其命名模式的研究进展。依据《深圳法规》条款41.4,Griffith在1854年将茶组[
Camellia
sect.
Thea
(L.) Griff.]作为新等级名称、而非新类群名称合格发表。老挝茶因其叶背具腺点、花柱离生而被移出茶组。Masters在1844年并未合格发表
Thea assamica
,此名称最早由Hooker于1847年合格发表,Steenis于1949年提出的新组合
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 var.
assamica
(Hook.) Steenis应为大叶茶的完整学名。英国邱园馆藏标本
W. Griffith s.n.
(K000939670)在2021年被指定为大叶茶的新模式。本文同时总结了迄今归并的7个大叶茶的异模式异名的原白和模式。尽管Darlington和Ammal在1945年将大叶茶作为物种处理并提出新组合名称
C. assamica
,多学科证据却支持大叶茶是茶的变种。假如大叶茶的物种地位被接受,那么1838年发表的大叶茶的异模式异名
C. theifera
将取代
C. assamica
而获得物种阶元上的优先权,届时,广泛使用的种加词“
assamica
”或可依据《深圳法规》条款14提议作为保留名称。本文同时总结了大叶茶在中国、印度、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的自然分布点,并讨论了它在不同原产国的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现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绿茶苦味研究进展
马园园, 曹青青, 高一舟, 刘钰懿, 邓锶涵, 尹军峰, 许勇泉
茶叶科学 2023, 43 (
1
): 1-1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01
摘要
(
1009
)
PDF(pc)
(602KB)(
1334
)
可视化
茶作为一种嗜好性饮品,风味是其第一品质属性。茶滋味的呈现是人的味觉器官对茶汤中呈味组分的综合感知效应,一般描述为苦、涩、鲜、甜等感官体验。其中,苦味是最易被感知的味觉属性,也是影响茶叶风味品质的重要因素。夏秋茶资源由于苦涩味较重,面临大量弃采的困境,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综述了苦味感知的生理基础以及苦味相关评价方法;以绿茶茶汤为主要载体,系统整合茶叶的苦味呈味组分,探讨其他滋味单体与苦味化合物间的互作效应,以及后处理介导对茶汤苦味的调控机制。以期丰富茶汤滋味化学理论基础,明晰茶叶苦味物质的呈味特性、呈味机制以及滋味物质之间的互作效应,为夏秋茶滋味品质调控及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茶树CLH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转录调控研究及其在白化茶树中的表达分析
王涛, 王艺清, 漆思雨, 周喆, 陈志丹, 孙威江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31-34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3
摘要
(
1002
)
PDF(pc)
(1540KB)(
494
)
可视化
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CLH)是叶绿素降解过程中的关键酶,将叶绿素a脱去植醇,形成脱植基叶绿素a。以白化茶树白鸡冠新梢叶片为材料,克隆获得3条
CsCLHs
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3条
CsCLHs
基因分布于2个亚家族,其蛋白质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长度为894~975 bp,编码氨基酸个数为297~324,蛋白质分子量为31.99~34.91 kDa,等电点为4.89~7.61,不稳定系数为38.94~48.24,其中CsCLH1.1和CsCLH1.2为不稳定蛋白,CsCLH2为稳定蛋白。Cell-PLoc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3个CsCLHs蛋白均定位于叶绿体;而WolfPsort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CsCLH1.1和CsCLH1.2定位于细胞质,CsCLH2定位于叶绿体。遮阴和恢复光照处理下的qRT-PCR结果显示,遮阴抑制白鸡冠叶片
CsCLHs
的表达,光照诱导白鸡冠叶片
CsCLHs
的表达。不同品种中
CsCLHs
表达模式分析表明,
CsCLH1s
在白化叶中高表达。另外,酵母单杂交结果表明,
CsCDF5
可以与
CsCLH1.1
和
CsCLH2
启动子结合。综上所述,CsCLHs在白化茶树叶片中可能参与叶绿素降解,在叶片白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茶树CLH基因家族的功能及茶树叶片白化机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饮用金花香橼茶3个月对小样本高脂血症人群糖脂代谢的改善效果研究
孙颖, 陈鑫, 杨华, 应剑, 邵丹青, 吕晓华, 肖杰, 陈志雄, 李颂, 覃俊杰, 郑斌, 高建设
茶叶科学 2022, 42 (
4
): 561-57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10
摘要
(
922
)
PDF(pc)
(1135KB)(
415
)
可视化
探讨一款用黑茶工艺、经冠突散囊菌发花的乌龙茶——金花香橼茶饮用3个月对小样本高脂血症人群糖脂代谢的临床改善效果。招募38名志愿者,试饮金花香橼茶3个月,通过检测和对比试饮前后的体成分(体重、体脂百分比等)、血液生化指标(空腹血糖、血尿酸、血脂四项)、肝脏超声、肠道菌群等,探讨金花香橼茶的健康功效。结果表明,试饮金花香橼茶3个月后,志愿者体重、体质指数、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等级、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显著降低(
P
<0.05),脂肪肝严重程度减轻,肠道菌群均匀性和多样性增加,考拉杆菌属(
Phascolarctobacterium
)、瘤胃球菌属(
Ruminococcus
)、嗜血杆菌属(
Haemophilus
)、韦荣球菌属(
Veillonella
)等丰度升高,戴阿利斯特杆菌属(
Dialister
)、丁酸蓖麻单胞菌属(
Butyricimonas
)丰度降低。提示金花香橼茶具有辅助降血糖、降血脂、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可能通过增加产短链脂肪酸菌属的丰度,增加短链脂肪酸,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改善糖脂代谢。本研究所得结果仍需更加严谨的长期试验进一步加以确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不同种质茶叶籽皂素含量及组成分析
陈宇宏, 高颖, 韩震, 尹军峰
茶叶科学 2022, 42 (
5
): 705-71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05
摘要
(
907
)
PDF(pc)
(1571KB)(
1186
)
可视化
茶皂素是一类在山茶科植物种子中含量丰富且具有特异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但不同种质茶叶籽中皂素含量及组成尚不清晰。以浙江省同一地区采集的21个茶树品种(系)的茶叶籽为试验材料,对茶叶籽的基本特征、皂素含量及组成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的茶叶籽的百粒质量、壳仁比、皂素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得21个茶树品种(系)的茶叶籽的皂素含量范围分别为30.82%~48.16%和16.93%~31.82%,其中黄观音的茶叶籽皂素含量最高。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MS)同时检测出68种茶叶籽皂素单体,其中Theasaponin E1的峰相对强度最大。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显示,21个品种(系)的茶叶籽以树型为依据被明显地划分为2组,组间差异单体物质有21种。结合相关性分析,高积累的Theasaponin E12、Camelliasaponin B1/B2、Theasaponin A5/A6、Camelliasaponin C1/C2和Assamsaponin G可能是灌木型种质资源有别于小乔木型、乔木型种质资源的重要特征物质。研究结果为生产茶叶籽皂素原料的选择和高值化利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茶树生长光调控研究进展
盖淑杰, 王奕雄, 李兰, 刘硕谦, 李银花, 程孝, 夏茂, 刘仲华, 周智
茶叶科学 2022, 42 (
6
): 753-767.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05
摘要
(
875
)
PDF(pc)
(882KB)(
1055
)
可视化
茶树生长发育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光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可单独或与温度等其他环境因素协同调控茶树生长发育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光调控茶树生长及其代谢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不同光谱波段、光子通量和光周期对茶树生长、代谢产物组分的影响,明确茶树生长、代谢的光调控过程,解析光调控机制,为开发可用于生产实践的茶树光调控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基于代谢组学的云南白茶与福鼎白茶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高健健, 陈丹, 彭佳堃, 吴文亮, 蔡良绥, 蔡亚威, 田军, 万云龙, 孙威江, 黄艳, 王哲, 林智, 戴伟东
茶叶科学 2022, 42 (
5
): 623-637.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1.001
摘要
(
838
)
PDF(pc)
(1197KB)(
683
)
可视化
为了探明云南白茶与福鼎白茶的化学物质差异,以9个云南白茶茶样和6个福鼎白茶茶样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MS)的代谢组学方法并结合感官审评分析对其非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共鉴定出109个化合物,包括儿茶素类、二聚儿茶素类、黄酮糖苷类(黄酮-
O
-糖苷和黄酮-
C
-糖苷)、
N
-乙基-2-吡咯烷酮取代的儿茶素类、氨基酸类、酚酸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脂质类等。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热图分析表明,云南白茶和福鼎白茶的化学成分存在较大差异,共得到46个具有组间显著性差异的化合物(
P
<0.05),其中表型儿茶素类、二聚儿茶素类、部分黄酮糖苷类(山柰酚-3-半乳糖苷、槲皮素-3-葡萄糖苷等)、酚酸类、有机酸类、脂类等化合物在云南白茶中含量较高;非表型儿茶素类、部分黄酮糖苷类(槲皮素-3-半乳糖苷、杨梅素-3-半乳糖苷等)、氨基酸类、生物碱类化合物在福鼎白茶中含量相对较高,推测主要受茶树品种和干燥工艺的影响。本研究可为全面了解和认识两地白茶的化学物质基础和风味品质差异及其产地鉴别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茶叶颜色成分研究进展
龙飘飘, 苏胜晓, 张梁
茶叶科学 2023, 43 (
5
): 593-60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10
摘要
(
830
)
PDF(pc)
(733KB)(
1144
)
可视化
茶叶色泽是茶叶风味和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呈色物质具有生色团结构和助色基团,其综合呈色效果可以使茶汤呈现不同深浅程度的绿、黄、红色。随着呈色物质在茶汤中的浓度增加,茶汤颜色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呈现黄绿色、橙黄色、红褐色等不同色泽。此外,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发酵(酶促氧化)、干燥等加工工艺,以及茶叶冲泡过程中的温度、pH、浓度差异等也会影响茶汤的色泽及亮度。综述茶叶中呈色物质的化学结构、颜色特征、呈色机理及影响因素,以期揭示茶叶色泽的呈色规律,为茶叶风味及品质提升和加工技术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代谢组学在茶树生理生化代谢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毛纯, 何季, 文雪峰, 吴传美, 易承熹, 廉建宏, 郭文敏
茶叶科学 2023, 43 (
5
): 607-62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9
摘要
(
819
)
PDF(pc)
(477KB)(
814
)
可视化
茶树是多年生常绿叶用作物,其生理代谢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显著。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等生化成分不仅赋予茶独特的风味品质和健康特性,而且是茶树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重要贡献者。代谢组学技术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系统性的特点,可以全面、准确、快速地对代谢物进行鉴定和量化。代谢组学技术的深入研究为茶树代谢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平台。综述近年来代谢组学在茶树生理代谢(光合、呼吸和碳氮代谢)和主要品质生化成分代谢(类黄酮类、生物碱、氨基酸等)研究中的应用,并对今后代谢组学在茶学领域的应用作出了展望,以期为茶树种植管理、品种开发以及茶叶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基于改进YOLOv4-tiny的茶叶嫩芽检测模型
方梦瑞, 吕军, 阮建云, 边磊, 武传宇, 姚青
茶叶科学 2022, 42 (
4
): 549-56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09
摘要
(
742
)
PDF(pc)
(1758KB)(
1165
)
可视化
精准检测茶叶嫩芽是茶叶机械智能采摘的重要前提。针对茶叶大小不一、遮挡造成的小尺度嫩芽特征显著性弱、漏检率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4-tiny的茶叶嫩芽检测模型。该模型在颈部网络添加52×52的浅层特征层以提高YOLOv4-tiny网络对小目标嫩芽的关注度,通过引入卷积块注意力机制(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CBAM)以抑制背景噪声,提高嫩芽特征的显著性,采用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Bidirectional feature pyramid network,BiFPN)以融合不同尺度的特征信息,从而提出一个高性能轻量化的茶叶嫩芽检测模型YOLOv4-tiny-Tea。对同一训练集与测试集进行模型训练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YOLOv4-tiny-Tea模型检测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为97.77%和95.23%,相比改进之前分别提高了5.58个百分点和23.14个百分点。消融试验验证了网络结构改进对不同尺度嫩芽检测的有效性,并将改进后的YOLOv4-tiny-Tea模型与3种YOLO系列算法进行对比,发现改进后的YOLOv4-tiny-Tea模型F1值比YOLOv3、YOLOv4、YOLOv5l模型分别提高了12.11、11.66和6.76个百分点,参数量仅为3种网络模型的13.57%、13.06%和35.05%。试验结果表明,YOLOv4-tiny-Tea模型能有效提高不同尺度下嫩芽检测的精确率,大幅度减少小尺寸或遮挡嫩芽的漏检情况,在保持轻量化计算成本的基础上获得较为明显的检测精度,能够满足农业机器人的实时检测和嵌入式开发的需求,可以为茶叶嫩芽智能采摘方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多酚自组装抗菌生物材料的构建及其应用进展
徐伟, 俞蓉欣, 张相春, 张以稳, 陈红平, 田宝明, 郑芹芹, 吴媛媛, 夏琛, 韦兵
茶叶科学 2024, 44 (
1
): 1-15.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4
摘要
(
731
)
PDF(pc)
(4782KB)(
810
)
可视化
细菌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抗生素一直是治疗细菌感染类疾病的主要策略,但抗生素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已导致多种细菌产生耐药性,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植物多酚具有天然的抗菌特性,但酚羟基结构的不稳定性限制了其生物利用。为解决这个难题,研究者将多酚与其他物质自组装构建新型纳米生物材料,不仅提高了多酚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还使其协同发挥抗菌活性,在抗菌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优势。综述了近年来不同类型的多酚自组装生物纳米材料构建策略及抗菌性能,包括多酚-金属、多酚-水凝胶、多酚-壳聚糖、多酚-蛋白质和多酚-脂质体等材料,指出了新型多酚自组装生物材料在抗菌领域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双丙环虫酯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及残留评价
郭明明, 李兆群, 刘岩, 饶福强, 俞嘉伟, 吴鲁超, 周利, 陈宗懋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58-36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6.002
摘要
(
704
)
PDF(pc)
(505KB)(
694
)
可视化
双丙环虫酯是一种由天然产物衍生而成的新型生物源杀虫剂,为明确其在茶园小贯小绿叶蝉防治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多地的药效试验和示范试验,综合分析了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和在茶叶中的残留情况。两个地区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用量为15.00 g·hm
-2
和22.50 g·hm
-2
剂量下,50 g·L
-1
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药后1 d的防治效果为88.6%~93.4%,药后14 d为75.5%~85.5%,防治效果优于小贯小绿叶蝉的主要防治药剂虫螨腈,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在有效成分用量为18.75 g·hm
-2
剂量下,7个地区的示范试验结果显示,药后3 d的防治效果为88.9%~100.0%,药后14 d为60.2%~100.0%,防治效果优于当地常用防治药剂;药后7 d绿茶中双丙环虫酯的残留量在0.17~0.64 mg·kg
-1
,泡茶过程中双丙环虫酯从干茶到茶汤的浸出率为17.1%~19.1%;茶叶中双丙环虫酯残留的风险熵值远小于1,通过饮茶摄入双丙环虫酯引起的健康风险极低。因此,双丙环虫酯具有有效成分用量低、防治效果好、健康风险低等优点,适用于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抗性管理和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茶多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焱, 林泳峰, 刘文美, 邹泽华, 刘光明, 刘庆梅
茶叶科学 2023, 43 (
4
): 447-459.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1
摘要
(
693
)
PDF(pc)
(475KB)(
673
)
可视化
茶多糖是茶叶中的重要活性成分,研究茶多糖的性质、推动茶多糖产品的开发将有利于茶产业及健康产业的发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近十年茶多糖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2013—2022年,茶多糖相关主题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关键词的共现、突现、频次分析结果均表明茶多糖的抗氧化性是持续的研究热点,这也可能是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当前,全球范围内茶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糖组成、溶解性、乳化性等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抗肿瘤、抗糖尿病等生物活性方面。茶多糖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相关的机理解析仍不够深入;最新研究表明茶多糖能够影响肠道菌群,具有良好的益生元潜力。另外,茶多糖相关产品的转化和开发尤为不足,研究者们未来可聚焦于利用茶多糖开发生物膜制品、药物递送产品及功能性食品等。总结茶多糖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热点方向,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者及茶多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不同光质摊青对夏秋茶树鲜叶挥发性物质及其绿茶品质影响研究
刘建军, 张金玉, 彭叶, 刘晓博, 杨云, 黄涛, 温贝贝, 李美凤
茶叶科学 2022, 42 (
4
): 500-514.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20.001
摘要
(
686
)
PDF(pc)
(1983KB)(
628
)
可视化
香气粗老是影响夏秋绿茶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夏秋绿茶品质,以福鼎大白茶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摊青为对照,采用红光、黄光、蓝光和紫光对离体鲜叶进行辐照,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摊青叶挥发性成分,使用层次聚类(HCA)、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分析方法,探究促进茶叶花果香形成的最适光质及关键物质。结果显示,不同光质对挥发性物质种类、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从5个样品中共鉴定出3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与萜烯类物质种类最多,酯类和醇类化合物平均含量较高;红光是促进茶叶花香物质形成的最佳光质,3-蒈烯、
β-
月桂烯、苯乙醇等物质是茶叶花香形成的关键物质;4种光质均能显著降低茶多酚含量,显著增加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降低酚氨比。感官审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种光质辐照后的茶叶香气清爽、滋味鲜爽,其中红光辐照的茶叶感官评分最高。研究表明,红光辐照夏秋茶离体鲜叶能够增加茶叶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显著提高花果香形成的关键物质,增加茶汤鲜爽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儿茶素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俞蓉欣, 郑芹芹, 陈红平, 张劲松, 张相春
茶叶科学 2022, 42 (
4
): 447-462.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04
摘要
(
653
)
PDF(pc)
(2659KB)(
1013
)
可视化
儿茶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炎和免疫调节等功能,是茶叶中含量丰富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由于酚羟基的高活泼性导致儿茶素在生物体外及体内极易失去活性,致使其在生物体内利用度不高。近年来,纳米生物技术的发展有望通过配体设计、精准合成和智能调控等策略解决儿茶素低生物利用度的难题,并拓展其在生命健康领域中的应用。综述了近几年儿茶素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儿茶素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抗肿瘤、抗菌、抗炎、药物递送和抗病毒等活性,对儿茶素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构建和生物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儿茶素新材料设计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基于感官组学分析玉米香型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特征香气
欧阳珂, 张成, 廖雪利, 坤吉瑞, 童华荣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97-40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6.003
摘要
(
653
)
PDF(pc)
(1290KB)(
924
)
可视化
南川茶是重庆市南川区特有的古茶树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技术(GC-O)以及通过计算香气活度值(OAV)与香气特征影响值(ACI),对南川大茶树鲜叶制成的玉米香型工夫红茶香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香型工夫红茶中OAV>1的挥发性化合物有22种,其中二甲基硫的OAV最高(1 187.32),其ACI达51.56%,远高于其他化合物。GC-O嗅闻到26种活性香气化合物,其中二甲基硫的嗅闻强度较高(4.75),并呈现出玉米香属性。香气重组与删除试验进一步验证了二甲基硫对于玉米香型工夫红茶的重要性。本研究明确了玉米香型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的特征香气成分,为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品质的定向调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茶树
CsbHLH024
和
CsbHLH133
转录因子功能鉴定
刘任坚, 王玉源, 刘少群, 舒灿伟, 孙彬妹, 郑鹏
茶叶科学 2022, 42 (
3
): 347-357.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1
摘要
(
650
)
PDF(pc)
(1629KB)(
535
)
可视化
茶树叶片毛状体含有多种次生代谢产物,在茶叶外观质量以及茶树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双荧光分子互补(BiFC)试验、GUS活性染色试验以及过表达试验对茶树叶片毛状体相关候选基因
CsbHLH024
和
CsbHLH133
的功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CsbHLH024/CsbHLH133和CsTTG1蛋白在植物中能够相互作用,并且它们的启动子能够在叶片组织中驱动下游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将它们分别过表达到野生型拟南芥Col和对应的拟南芥纯合突变体中,发现它们能够影响拟南芥叶片毛状体的形成,恢复突变体的表型,并引起毛状体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茶树叶片毛状体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