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投稿指南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优先出版
当期目录
按栏目浏览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出版伦理
信息荟萃
茶学文献
茶学院校
科研机构
茶学知识
全国茶厂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更多...
下载中心
基于GBS-SNP的武夷茶树 (Camellia sinensis, Synonym_ Thea bohea L.) 遗传分析及标记开发 附表1、图2和图5
更多...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茶叶颜色成分研究进展
龙飘飘, 苏胜晓, 张梁
茶叶科学 2023, 43 (
5
): 593-60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10
摘要
(
830
)
PDF(pc)
(733KB)(
1144
)
可视化
茶叶色泽是茶叶风味和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呈色物质具有生色团结构和助色基团,其综合呈色效果可以使茶汤呈现不同深浅程度的绿、黄、红色。随着呈色物质在茶汤中的浓度增加,茶汤颜色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呈现黄绿色、橙黄色、红褐色等不同色泽。此外,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发酵(酶促氧化)、干燥等加工工艺,以及茶叶冲泡过程中的温度、pH、浓度差异等也会影响茶汤的色泽及亮度。综述茶叶中呈色物质的化学结构、颜色特征、呈色机理及影响因素,以期揭示茶叶色泽的呈色规律,为茶叶风味及品质提升和加工技术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代谢组学在茶树生理生化代谢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毛纯, 何季, 文雪峰, 吴传美, 易承熹, 廉建宏, 郭文敏
茶叶科学 2023, 43 (
5
): 607-62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9
摘要
(
819
)
PDF(pc)
(477KB)(
814
)
可视化
茶树是多年生常绿叶用作物,其生理代谢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显著。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等生化成分不仅赋予茶独特的风味品质和健康特性,而且是茶树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重要贡献者。代谢组学技术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系统性的特点,可以全面、准确、快速地对代谢物进行鉴定和量化。代谢组学技术的深入研究为茶树代谢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平台。综述近年来代谢组学在茶树生理代谢(光合、呼吸和碳氮代谢)和主要品质生化成分代谢(类黄酮类、生物碱、氨基酸等)研究中的应用,并对今后代谢组学在茶学领域的应用作出了展望,以期为茶树种植管理、品种开发以及茶叶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多酚自组装抗菌生物材料的构建及其应用进展
徐伟, 俞蓉欣, 张相春, 张以稳, 陈红平, 田宝明, 郑芹芹, 吴媛媛, 夏琛, 韦兵
茶叶科学 2024, 44 (
1
): 1-15.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4
摘要
(
731
)
PDF(pc)
(4782KB)(
810
)
可视化
细菌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抗生素一直是治疗细菌感染类疾病的主要策略,但抗生素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已导致多种细菌产生耐药性,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植物多酚具有天然的抗菌特性,但酚羟基结构的不稳定性限制了其生物利用。为解决这个难题,研究者将多酚与其他物质自组装构建新型纳米生物材料,不仅提高了多酚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还使其协同发挥抗菌活性,在抗菌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优势。综述了近年来不同类型的多酚自组装生物纳米材料构建策略及抗菌性能,包括多酚-金属、多酚-水凝胶、多酚-壳聚糖、多酚-蛋白质和多酚-脂质体等材料,指出了新型多酚自组装生物材料在抗菌领域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茶多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焱, 林泳峰, 刘文美, 邹泽华, 刘光明, 刘庆梅
茶叶科学 2023, 43 (
4
): 447-459.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1
摘要
(
693
)
PDF(pc)
(475KB)(
673
)
可视化
茶多糖是茶叶中的重要活性成分,研究茶多糖的性质、推动茶多糖产品的开发将有利于茶产业及健康产业的发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近十年茶多糖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2013—2022年,茶多糖相关主题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关键词的共现、突现、频次分析结果均表明茶多糖的抗氧化性是持续的研究热点,这也可能是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当前,全球范围内茶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糖组成、溶解性、乳化性等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抗肿瘤、抗糖尿病等生物活性方面。茶多糖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相关的机理解析仍不够深入;最新研究表明茶多糖能够影响肠道菌群,具有良好的益生元潜力。另外,茶多糖相关产品的转化和开发尤为不足,研究者们未来可聚焦于利用茶多糖开发生物膜制品、药物递送产品及功能性食品等。总结茶多糖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热点方向,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者及茶多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茶的香气特征与挥发性成分分析
黄维, 张灵枝, 张嘉琳, 林馥茗, 荣杰峰, 肖春燕, 岳鹏航, 余华珠, 孙威江, 黄艳
茶叶科学 2023, 43 (
5
): 667-68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6
摘要
(
611
)
PDF(pc)
(1492KB)(
1106
)
可视化
为探究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茶的香气特征,采用定量描述分析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贮藏0、5、10、15年的政和白牡丹白茶(分别编号BMD0、BMD5、BMD10和BMD15)的香气特征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牡丹的香气特征差异明显,BMD0以毫香、清香、甜香、花香为主,随贮藏时间延长,毫香、清香、甜香、花香减弱,陈香、木香增强。不同贮藏年份的政和白牡丹共检测出66种挥发性成分,以醇类、酯类、酸类为主,BMD0和BMD5醇类含量较高,BMD10和BMD15酯类含量较高,随贮藏年份增加,挥发性成分总量显著降低,相对含量的组成与占比变化显著。所建立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可将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牡丹进行有效区分,分别以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1、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t for the projection,VIP)>1为依据,筛选出14种和30种差异挥发性成分;以rOAV>1且VIP>1为依据,筛选出
β
-紫罗兰酮、
α
-紫罗兰酮、反式-橙花叔醇、苯甲醇、苯乙醛、
α
-亚麻酸共6种关键差异挥发性成分。本研究为白茶科学储藏、陈年白茶风味解析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茶小绿叶蝉侵害对茶鲜叶持嫩性及其制成乌龙茶品质相关代谢物浸出速率的影响研究
吴淑华, 毛凯权, 陈家铭, 黎健龙, 薛璟花, 曾兰亭, 羊玉花, 辜大川
茶叶科学 2023, 43 (
6
): 806-82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5
摘要
(
562
)
PDF(pc)
(4187KB)(
556
)
可视化
茶小绿叶蝉广泛分布于各地茶园,是茶园的主要害虫,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茶小绿叶蝉侵害对茶鲜叶持嫩性及其制成乌龙茶品质代谢物浸出速率的影响。通过剪切力测定、碎茶率分析、乌龙茶冲泡、代谢物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发现茶小绿叶蝉侵害显著增加木质素、纤维素和果胶等细胞壁物质的含量,降低茶鲜叶嫩度和成品茶碎茶率,影响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和茶氨酸的浸出率。并且,除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外,这些滋味物质的浸出和茶鲜叶的嫩度均与细胞壁物质的含量显著相关。本研究探索了茶小绿叶蝉侵害后茶叶滋味品质代谢物的浸出规律,从茶叶采摘、加工和冲泡饮用3个方面探索了茶小绿叶蝉侵害对于品质性状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茶叶等级量化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邹丹, 尹小丽, 谷惠文, 龙婉君, 付海燕, 佘远斌
茶叶科学 2023, 43 (
6
): 733-74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11
摘要
(
526
)
PDF(pc)
(2029KB)(
543
)
可视化
茶叶品质等级是决定茶叶销售价格的重要参考指标,但市场上茶叶等级虚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目前,茶叶等级主要是通过感官审评进行评定。感官审评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标准,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为了更准确、客观地评价茶叶等级,研究人员发展了系列茶叶等级量化评价方法。鉴于茶叶等级评价的重要现实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应用广泛的仿生传感智能感官检测技术、特定化学成分检测技术和代谢组学技术在茶叶等级量化评价中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在茶叶等级评价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并进行了展望,对茶叶品质的客观、科学、规范化评价与质量控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高温和干旱胁迫下茶树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唐子贻, 杜玥, 杨宏斌, 黎星辉, 余有本, 王伟东
茶叶科学 2023, 43 (
4
): 489-50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6
摘要
(
526
)
PDF(pc)
(1970KB)(
725
)
可视化
高温干旱极端环境严重影响茶树生长发育,以及茶叶产量和品质,激素作为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重要信号因子,其在茶树响应高温和干旱胁迫过程中的分子机理少有报道。以龙井长叶为材料,对高温和干旱胁迫下茶树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和干旱胁迫下茶树叶片中生长素(IAA)、赤霉素(GA
3
)含量显著降低,玉米素核苷(ZR)含量略有升高,推测茶树通过减少促生类激素来延缓生长以适应胁迫影响;同时,大量IAA、GA
3
、ZR生物合成和信号响应相关的基因显著差异表达,为解释激素含量变化及信号转导提供了分子基础。脱落酸(ABA)和茉莉酸(JA)作为逆境响应激素其含量在高温和干旱胁迫下均显著增加,这可能依赖于
ZEP
、
NCED
、
SDR
等ABA生物合成途径基因和
LOX
、
OPR
、
ACX
等JA生物合成途径基因的上调表达;另外,许多
PYR/PYL
、
PP2C
等ABA信号途径基因以及
JAZ
、
MYC2
等JA信号途径基因也显著差异表达,暗示了ABA和JA信号途径在茶树响应高温和干旱胁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茶树依赖内源激素的高温和干旱胁迫响应分子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茶树地方群体种资源叶片表型及生化组分多样性分析
唐璐, 李长乐, 葛悦, 王璞, 赵华, 王明乐, 王郁, 郭飞, 倪德江
茶叶科学 2023, 43 (
4
): 473-488.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8
摘要
(
515
)
PDF(pc)
(528KB)(
1069
)
可视化
为保护茶树种质资源和促进茶树种质创新,对来自全国12个省份的32份茶树地方群体种资源表型性状及生化组分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81~1.94,供试群体表型遗传多样性较高;叶面积、叶形、叶面、芽叶茸毛、叶尖、叶身6个表型性状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71.78%,是造成供试茶树群体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综合两年生化成分测定结果,供试样品咖啡碱含量变异系数(17.95%和14.55%)最大,其次是茶多酚含量变异系数(13.61%和8.11%),游离氨基酸变异系数(5.62%和7.52%)最小;基于生化组分含量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茶树群体划分为3个类群,分别包含不同类型的种质。从供试茶树地方群体种资源的地理分布范围来看,供试种质生化成分含量呈现出地域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普洱茶与茯砖茶风味轮的构建及应用
陈国和, 胡腾飞, 谢贺, 符文杰, 翟玉珂, 鲍肃都, 安勤, 王超, 王韺姿, 刘仲华, 黄建安
茶叶科学 2023, 43 (
5
): 631-64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8
摘要
(
511
)
PDF(pc)
(1988KB)(
1036
)
可视化
风味轮是一种简单易懂的描述词系统,方便消费者交流普洱茶与茯砖茶的感官风味属性。通过建立感官审评小组,对普洱茶和茯砖茶的风味进行感官审评,从香气和滋味两个维度绘制了普洱茶和茯砖茶的风味轮。在此基础上,对23个典型感官描述词设置不同强度的参比样品,建立了普洱茶和茯砖茶感官定量描述词汇表。进一步运用
M
值法结合方差分析及多元统计学分析,筛选出能够较好描述普洱茶和茯砖茶的感官主要描述语,普洱茶中筛选出7个香气描述词(木香、甜香、药香、酵气、糯香、枣香和陈香)和5个滋味描述词(甜味、苦味、涩味、酸味和醇厚);茯砖茶筛选出5个香气描述词(木香、甜香、药香、陈香和菌花香)和5个滋味描述词(甜味、苦味、涩味、酸味和醇厚),这些描述词均可较好地评价普洱茶和茯砖茶样品的感官品质特征。研究结果对区分、评价普洱茶和茯砖茶感官风味特征及其产品的开发提供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茶旅融合发展效果评价与动力机制研究
林曦, 吴芹瑶, 杨江帆
茶叶科学 2023, 43 (
5
): 718-73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11
摘要
(
498
)
PDF(pc)
(624KB)(
552
)
可视化
基于产业融合、产业链价值和耦合协调理论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全国八大重点产茶区2011—2020年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为实证研究对象,构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测评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评价、呈现茶旅融合效果;运用回归模型探索茶旅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十年间重点产茶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均高度耦合,处于融合发展的中后期阶段;总体趋势面呈现“中部高、两边低”,东西方向呈倒“U”型的空间特征;省域层面高值区始终为云南省。动力机制为内、外部共同影响,内部动因即茶产业与旅游产业间的内在耦合驱动茶旅融合新业态的形成;外部宏观环境中政策引导扶持是带动力,经济持续发展是驱动力,社会文化繁荣是牵引力,科技创新应用是支撑力。建议从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完善要素保障;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夯实发展基础;挖掘凸显文化内涵,拓展发展深度;应用科技培育人才,强化发展支撑等4个方面,进一步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茶天然产物缓解痤疮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吴致远, 王凯博, 陈思霖, 赵碧, 申时全
茶叶科学 2024, 44 (
1
): 16-2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10
摘要
(
488
)
PDF(pc)
(1220KB)(
448
)
可视化
茶因其明确的保健功能与健康益处备受人们青睐。随着对茶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茶天然产物已被证实能够对多种疾病模型具有改善效果。痤疮是一种流行性高、复发率高的炎性皮肤病,除传统临床诊疗外,以敷贴、皮肤护理、膳食改善为代表的补充替代治疗也受到欢迎。目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祛痘功效宣称产品在原料中添加茶源活性成分,以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茶皂素为代表的茶叶天然产物在缓解痤疮上表现出极大的潜力。综述了茶叶不同功效成分在抑制皮脂分泌、减轻粉刺发生、改善皮肤微生物失调、减缓皮肤局灶性炎症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以期为含茶功效宣称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名优茶采摘机器人收获试验
李亚涛, 周宇杰, 王少卿, 陈建能, 贺磊盈, 贾江鸣, 武传宇
茶叶科学 2024, 44 (
1
): 75-83.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3
摘要
(
476
)
PDF(pc)
(1757KB)(
480
)
可视化
研制新一代履带式名优茶采摘机器人并以其为试验对象,在田间进行龙井茶采摘试验,对其检测、定位、末端采摘的精度以及各环节耗时进行试验评估。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名优茶采摘机器人检测成功率为88.54%,定位成功率为84.07%,末端采摘成功率为87.22%,整机采摘成功率为61.30%,所采茶叶可满足中端龙井茶要求。单芽采摘时间约1.51 s,1 h可采摘2 000多个,基本实现一台机器替代一个工人的采摘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基于31个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
马婕, 叶超杨, 毛丽玉
茶叶科学 2024, 44 (
1
): 161-17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13
摘要
(
471
)
PDF(pc)
(584KB)(
486
)
可视化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框架,探讨技术、组织和环境3类因素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组态效应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联动匹配关系。基于31个典型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案例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set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的方法挖掘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和驱动路径。研究发现:(1)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2)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核心条件联带边缘条件发挥作用的结果,其典型模式为“组织环境协同型”“社会资源主导型”和“综合联动型”3种;(3)非高水平与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驱动组合存在非对称性。因此,为促进我国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可以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外在条件因素选择不同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基于改进YOLOv7-tiny的茶叶嫩芽分级识别方法
洪孔林, 吴明晖, 高博, 冯业宁
茶叶科学 2024, 44 (
1
): 62-7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6
摘要
(
462
)
PDF(pc)
(2946KB)(
471
)
可视化
实现自然生长环境的茶叶嫩芽分级识别是名优茶智能化采摘的基础,针对光照、遮挡、密集等复杂环境造成的茶叶嫩芽识别精度较低、鲁棒性较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7-tiny的改进模型。首先在YOLOv7-tiny模型的小目标检测层添加卷积注意力模块,提高模型对小目标特征的关注能力,减少复杂环境对茶叶嫩芽识别的干扰;调整空间金字塔池化结构,降低模型运算成本,提高检测速度;使用交并比(Intersection over Union,IoU)和归一化Wasserstein距离(Normalized gaussian wasserstein distance,NWD)结合的损失函数,改善IoU机制对位置偏差敏感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模型对小目标检测的鲁棒性。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检测准确率为91.15%,召回率为88.54%,均值平均精度为92.66%,模型大小为12.4 MB,与原始模型相比,准确率、召回率、均值平均精度分别提高2.83、2.00、1.47个百分点,模型大小增加0.1 MB。与不同模型的对比试验表明,该模型在多个场景下的嫩芽分级检测中漏检和误检较少,置信度分数较高。改进后的模型可应用于名优茶采摘机器人的嫩芽分级识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茶树
CsNCED2
启动子互作转录因子筛选及在非生物胁迫中的响应
李佳思, 刘迎庆, 张永恒, 张迎澳, 肖烨子, 刘露, 余有本
茶叶科学 2023, 43 (
3
): 325-33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7
摘要
(
458
)
PDF(pc)
(1496KB)(
444
)
可视化
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NCED)是脱落酸(ABA)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茶树中
CsNCED2
参与响应盐胁迫和干旱胁迫,但其转录调控机制尚不明确。通过酵母单杂交文库筛选技术,获得2个结合茶树
CsNCED2
启动子的转录因子CsDof5.4和CsERF38,亚细胞定位、酵母自激活检测及荧光素酶试验表明,它们都定位于细胞核并能激活
CsNCED2
的表达。RT-qPCR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
CsERF38
和
CsDof5.4
的表达均与
CsNCED2
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干旱胁迫下,只有
CsERF38
与
CsNCED2
的表达呈正相关。本研究筛选出2个与茶树CsNCED2启动子互作的转录因子CsDof5.4和CsERF38,而干旱、盐胁迫均能诱导
CsNCED2
基因上调表达,从而参与茶树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基于Meta分析的2000—2022年中国茶园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与来源分析
杨琰琥, 陈潇涵, 张晓晴, 任大军, 张淑琴, 陈旺生
茶叶科学 2024, 44 (
1
): 37-5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2
摘要
(
452
)
PDF(pc)
(1446KB)(
446
)
可视化
重金属污染是影响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我国主要茶产区(湖北、湖南、福建、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搜集调查茶园土壤重金属Cu、Pb、As、Hg、Cd、Cr、Zn、Ni污染的相关文献,使用Meta分析方法计算单个研究的权重,从而获得各省份及全国茶园土壤重金属浓度的加权平均值,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质积累指数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并通过APCS-MLR模型进行来源分析。结果表明,与背景值相比,8种重金属均有一定程度的富集,其中Hg、Cd污染较为严重,Hg中度及以上风险主要分布在贵州、陕西、四川和安徽等内陆省份,Cd中度及以上风险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海南等沿海省份,两种重金属主要表现为轻微至中度风险。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茶园或农业用地重金属含量普遍较高,Cd、Hg是污染程度较为严重的元素。来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主成分分别为自然源、工业活动污染源、交通废气污染源、农业活动污染源,工农业活动是主要污染因素,Hg主要来自工业活动,Cd主要来自农业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草甘膦胁迫对茶树叶片中莽草酸含量的影响
刘洪霞, 刘颖颖, 陈红平, 柴云峰
茶叶科学 2023, 43 (
5
): 657-66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5
摘要
(
450
)
PDF(pc)
(1058KB)(
474
)
可视化
为探明草甘膦胁迫对茶树生长及莽草酸代谢的影响,通过水培试验考察草甘膦对茶苗的表观药害,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叶片中的非挥发性代谢物进行非靶向分析,并对叶片中的莽草酸和草甘膦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高剂量草甘膦(200 mg·L
-1
)处理组茶苗出现药害特征,而低剂量草甘膦(50 mg·L
-1
)处理组和对照组茶苗未出现表观药害。质谱检测和统计学分析表明,发生药害的茶树叶片中莽草酸途径代谢物的含量发生显著变化,其中莽草酸是主要的差异代谢物之一。在试验期内(0~21 d),茶树叶片中莽草酸的积累量与草甘膦的吸收量和作用时间高度正相关,当草甘膦吸收量达到28 mg·kg
-1
以上时,茶树的莽草酸代谢受到明显抑制,导致叶片中莽草酸大量积累,与对照组相比,发生药害的茶树叶片中莽草酸的含量约高16倍。本研究表明莽草酸是茶树响应草甘膦胁迫的主要代谢物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我国茶业碳汇的时空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异格局研究
袁俐雯, 张俊飚, 秦江楠
茶叶科学 2024, 44 (
1
): 149-160.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11
摘要
(
442
)
PDF(pc)
(655KB)(
471
)
可视化
茶园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碳库功能。分析测评茶园生产种植过程中的碳汇水平,对科学评估茶园潜在的生态价值,推动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选取全国16个茶叶主产省份1978—2020年数据,借助茶树生长周期的生物量模型、土壤含碳量模型核算评估了我国茶业碳汇的基本情况,利用重心拟合模型分析了茶业碳汇的时空演变规律,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就其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展开探讨。结果表明:(1)我国茶业碳汇总量呈阶段性增长态势,于2020年达到73 531.10万t,且土壤碳汇积累量高于植被碳汇,碳汇强度则具有“升-降-升”变化特征;(2)各省际茶业碳汇强度差异明显,高强度省份聚集在我国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碳汇重心长期位于湖南省境内,但稍有向西位移趋势;(3)农业补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我国茶业碳汇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驱动力,但不同地区茶业碳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存在区别。基于此,从茶业碳汇的管理经营以及产业政策制定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中国古代茶书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刘馨秋, 杜茜雅
茶叶科学 2023, 43 (
3
): 437-44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13
摘要
(
436
)
PDF(pc)
(362KB)(
743
)
可视化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以儒释道为文化内核,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中,提出一系列保护环境及尊重生命的思想,其形成受特定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条件和思想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受此生态思想影响,茶业发展形成一套专门的茶树种植管理与茶叶饮用方法体系,这在历代茶书中多有记载。茶业生态思想在不同时期都有具体表现,包括对茶树栽培生态环境的历史认识、茶园管理技术的发展演进及茶叶饮用方式的阶段变化等。古代茶业生态理念承袭至今,仍可供当代借鉴与施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