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侯爱香, 杨晓露, 吴文亮, 肖愈, 李适, 黄义文, 居荣芳. 不同发酵工艺安化红茶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与微生物多样性分析[J]. 茶叶科学, 2025, 45(4): 637-654. |
| [2] |
仝晨, 梁秀华, 王周立, 范冬梅, 林招水, 吴小妹, 阙杨战, 金敏丽, 林杰. 基于感兴趣区域图像分割的红茶茶毫品质数字化评价研究[J]. 茶叶科学, 2025, 45(4): 655-670. |
| [3] |
张鹏, 黄艳, 魏成江, 郑志强, 吴伟伟, 郑昌坤, 申卫伟, 于英杰, 林馥茗, 孙威江. 基于HS-SPME-GC-MS与分子对接技术的3种香型红茶挥发性成分研究[J]. 茶叶科学, 2025, 45(2): 318-332. |
| [4] |
张湘琳, 凌智辉, 胡维霞, 向春辉, 崔俪丹, 许伟, 肖文军. 不同温度热风萎凋对红茶萎凋叶及成茶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4, 44(3): 483-492. |
| [5] |
曾鸿哲, 彭丽媛, 万丽玮, 刘昌伟, 方雯雯, 王阔飞, 张欣仪, 文帅, 黄建安, 刘仲华. 基于肝脏转录组学探究发花红茶降血糖作用的潜在机制[J]. 茶叶科学, 2023, 43(5): 645-656. |
| [6] |
刘丽敏, 董春旺, 林淑红, 石亚丽. 基于EDEM和RSM的红茶发酵机参数优化[J]. 茶叶科学, 2023, 43(5): 681-690. |
| [7] |
占坤, 杨正利, 徐子怡, 赖章凤, 李军, 陈罗君, 周四喜, 李明玺, 甘玉迪. 适制宁红茶茶树品种的可溶态和膜结合态多酚氧化酶特性比较[J]. 茶叶科学, 2023, 43(3): 356-366. |
| [8] |
魏昊, 蓝天梦, 缪伊雯, 孟庆, 坤吉瑞, 张玉, 童华荣. 基于感官组学分析不同足火方式对金牡丹工夫红茶香气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3, 43(1): 109-123. |
| [9] |
银霞, 童彤, 肖扬波, 黄静, 包小村, 刘淑娟, 吴文亮, 王阔飞, 伍崇岳, 刘仲华, 张曙光. 湖南红茶实物标准样制作及品质分析[J]. 茶叶科学, 2022, 42(6): 875-885. |
| [10] |
欧阳珂, 张成, 廖雪利, 坤吉瑞, 童华荣. 基于感官组学分析玉米香型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特征香气[J]. 茶叶科学, 2022, 42(3): 397-408. |
| [11] |
崔俪丹, 张湘琳, 项希, 李兰兰, 屈青云, 徐洋洋, 王继国, 刘峰, 龚志华, 肖文军. 微波初干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1, 41(3): 406-418. |
| [12] |
王盛琳, 杨崇山, 刘中原, 柳善建, 董春旺. 基于电特性的红茶发酵中茶多酚含量快速检测方法[J]. 茶叶科学, 2021, 41(2): 251-260. |
| [13] |
卢莉, 程曦, 张渤, 沈小霞, 刘艳, 熊丽, 袁潇, 李远华, 黎星辉. 小种红茶茶多酚和咖啡碱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J]. 茶叶科学, 2020, 40(5): 689-695. |
| [14] |
王家勤, 姚月凤, 袁海波, 江用文, 李佳. 基于色差系统的工夫红茶茶汤亮度的量化评价方法研究[J]. 茶叶科学, 2020, 40(2): 259-268. |
| [15] |
安霆, 江用文, 梁高震, 胡斌, 董春旺. 基于CFD和RSM的红茶萎凋机性能参数优化[J]. 茶叶科学, 2019, 39(5): 547-5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