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20年 第4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2-15
      
    茶叶主要特征性化合物抗心血管炎症研究进展
    姚敏, 李大祥, 谢忠稳
    2020, 40(1):  1-14.  doi:10.13305/j.cnki.jts.20191202.004
    摘要 ( 795 )   PDF (632KB) ( 4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慢性炎症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炎症因子如IL-6、TNF-α、IL-1β等均能导致心肌肥大、心肌纤维化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茶叶中富含的多种特征性化合物如茶多酚、茶氨酸、茶黄素、咖啡碱等,它们通过抑制重要炎症介质的产生和调控NF-κB、MAPK、Tolls样受体等信号通路,抑制心血管炎症的发生及发展,对心血管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几年茶叶中的茶多酚、茶氨酸、茶黄素等特征成分通过抑制心血管炎症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茶园土壤酸化成因及改良措施研究和展望
    樊战辉, 唐小军, 郑丹, 杨琴, 陈光年, 李晓文, 孙家宾
    2020, 40(1):  15-25.  doi:10.13305/j.cnki.jts.20200117.006
    摘要 ( 924 )   PDF (364KB) ( 6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由于茶园自身及外在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茶园土壤酸化趋势日益严重。茶园土壤酸化表现为土壤结构性变差、肥力降低及重金属含量增加,进而影响到茶树的生长发育,降低茶叶的品质,甚至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严重威胁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回顾并梳理了近年来茶园土壤酸化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了茶园土壤酸化的成因、危害及改良措施,并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炭疽菌危害诱导茶树的差异表达基因
    魏日凤, 赖建东, 彭成彬, 张承康, 连玲丽, 刘伟
    2020, 40(1):  26-38.  doi:10.13305/j.cnki.jts.20200117.001
    摘要 ( 480 )   PDF (577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应用cDNA-AFLP技术筛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1)危害诱导茶树毛蟹品种(Camellia sinensis cv. Maoxie)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探究茶树抗炭疽菌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利用256对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分析病菌接种后0 h和48 h的叶片cDNA,经筛选、测序和BLAST比对获得136条差异表达片段(TDFs)。同源基因功能分析结果表明,128条TDFs与Nr数据库已有基因同源,其功能以胁迫响应、生物调控与信号转导为主;其中51条TDFs与TPIA数据库中冷害、干旱、盐碱条件下的差异表达基因高度同源。进一步对27条TDFs进行qRT-PCR验证,结果显示,有24条TDFs的表达情况与cDNA-AFLP的结果一致,WRKY转录因子、乙烯响应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抗逆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本试验通过筛选获得差异表达的抗逆相关基因,为后续的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白鸡冠茶树CsPPH基因全长cDNA克隆与表达分析
    周喆, 陈志丹, 吴全金, 徐一岚, 孙威江
    2020, 40(1):  39-50.  doi:10.13305/j.cnki.jts.20200117.007
    摘要 ( 575 )   PDF (1572KB) ( 3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脱镁叶绿素酶(Pheophytinase,PPH)是叶绿素降解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它能使脱镁叶绿素a转化为脱镁叶绿酸a,脱镁叶绿酸a是叶绿素降解途径中最后一个保持植物绿色的产物,被认为是叶片衰老和黄化的关键步骤。以新梢白化茶树白鸡冠叶片为材料,克隆获得CsPPH基因cDNA的全长序列(登录号:MK359094),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CsPPH全长为1 298 bp,包含的ORF序列为1 241 bp,编码413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稳定疏水蛋白,其预测分子量为45 741.50 Da,理论等电点为6.12。预测该基因主要定位于叶绿体中。qRT-PCR结果显示,遮荫抑制白鸡冠叶片CsPPH的表达,叶绿素升高,叶色变绿;光照促进白鸡冠叶片CsPPH的表达,叶绿素降解,导致叶片白化。
    PBD和RSM联用优化聚酯型儿茶素A化学合成技术参数
    张建勇, 陈琳, 崔宏春, 王伟伟, 薛金金, 熊春华, 江和源
    2020, 40(1):  51-62.  doi:10.13305/j.cnki.jts.20200117.002
    摘要 ( 511 )   PDF (658KB) ( 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探明化学合成条件对聚酯型儿茶素A(Theasinensin A,TSA)得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Plackett-Burman Design(PBD)确定TSA化学合成关键因子,然后采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进一步优化TSA化学合成技术参数。结果表明,氯化铜用量、甲醇体积分数、温度对TSA得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主因素效应为甲醇体积分数>氯化铜用量>温度,最优条件为氯化铜用量43%,甲醇体积分数26%,温度15℃,聚酯型儿茶素得率为59.12%,与模型预测值59.34%接近。PBD和RSM联用优化TSA化学合成工艺可行,预测性较好,可为其他种类儿茶素氧化聚合物的高效化学合成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
    茶叶内含物质与外源污染物在冲泡过程中的浸出规律
    陈红平, 刘新, 鲁成银, 邱静
    2020, 40(1):  63-76.  doi:10.13305/j.cnki.jts.20200117.008
    摘要 ( 1063 )   PDF (497KB) ( 8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在收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分析茶叶内含物质、农药残留与金属元素在茶汤中的浸出规律。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茶叶冲泡方法是影响浸出率的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茶汤中化合物浸出率与水溶解度呈正相关,与辛醇-水分配系数(辛醇/水)呈负相关。冲泡水温升高能显著提高茶叶内含物质与外源污染物的浸出率及其在茶汤中的浓度,冲泡时间与化合物浸出速率呈负相关,但随着时间增加,茶汤中化合物的浓度显著提高。新烟碱类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浸出率较高,大部分农药浸出率高于60%。金属元素在茶汤中的浸出率研究结果相差较大,氟、镍、钴在茶汤中浸出率较高,达到50%以上,铅的浸出率在20%~50%。基于质谱分析代谢组学技术将在茶叶冲泡过程的化学物质浸出规律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热力学理论基础和传质动力学模型将有利于更深层面认识外源有害物质在茶汤中的浸出行为。
    茶树对硒吸收累积特性及其硒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曹丹, 马林龙, 刘艳丽, 龚自明, 金孝芳
    2020, 40(1):  77-84.  doi:10.13305/j.cnki.jts.20191202.002
    摘要 ( 462 )   PDF (815KB) ( 2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采用沙培试验,从动态角度研究了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下茶树对硒的吸收累积规律,并分析相关基因的表达特点。结果发现,茶树不同部位对硒的累积量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硒保留在根部,在其体内的迁移率较低,硒的累积量和外源硒浓度、培养时间显著相关;当外源硒浓度在0~0.05 mmol·L-1时,茶树长势良好,但当浓度高于0.10 mmol·L-1时,茶树表现出中毒症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转录因子CsbHLH62及茉莉酸信号途径中的关键基因丙二烯环化氧化酶基因(CsAOC)和脂氧合酶基因(CsLOX6)受到高浓度硒的诱导表达,相关性分析表明,这3个基因的表达量与根系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表明,茶树各部位对硒的累积与外源硒浓度和培养时间显著相关,基因CsbHLH62CsAOCCsLOX6可能在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茶树养分综合管理与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阮建云, 马立锋, 伊晓云, 石元值, 倪康, 刘美雅, 张群锋
    2020, 40(1):  85-95.  doi:10.13305/j.cnki.jts.20200117.003
    摘要 ( 1287 )   PDF (1210KB) ( 6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叶产业是我国南方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是我国当前茶园施肥中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过量施肥、茶树专用肥占比少、有机养分替代率较低和表面撒施等落后施用方法,造成养分损失大、生产成本升高、环境风险增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精准养分用量、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调整肥料结构、改进施肥方法和配套土壤改良等5个方面总结提出了茶园养分综合管理技术策略,建立了茶园氮素总量控制、磷钾基准配比和用量基准,提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的适宜比例与技术,研制茶树专用肥基础配方和稳铵缓释功能性肥料,改进优化追肥时期、深施与机械施肥相结合的施肥方法。茶园养分综合管理技术在农民/合作社生产茶园示范应用过程中节本增效效果显著。
    滴灌施肥对幼龄茶树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杨清霖, 杨向德, 季凌飞, 马立锋, 阮建云
    2020, 40(1):  96-104.  doi:10.13305/j.cnki.jts.20200117.009
    摘要 ( 461 )   PDF (342KB) ( 2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龙井43、白叶1号品种茶园滴灌施肥对幼龄茶树生长、养分吸收、品质成分等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施肥模式下的施肥成本投入情况。结果表明,与常规开沟施肥相比,采用滴灌施肥后,即使在化肥减量25%的情况下,树高、主干直径、树幅都显著增加,修剪物生物量增加明显;茶树对养分的吸收量明显增加,而养分的渗漏损失明显减少,从而提高了养分利用效率。从滴灌施肥的次数上分析,龙井43品种,在试验条件下年施肥次数7次可以达到较好效果,而白叶1号品种,年施14次的效果较好。
    草地贪夜蛾有转移危害茶树的可能
    孙晓玲, 陈成聪, 李宁, 刘丰静, 董亚南, 钱肖娜, 邢玉娴, 刘苗苗, 李喜旺
    2020, 40(1):  105-112.  doi:10.13305/j.cnki.jts.20191202.001
    摘要 ( 413 )   PDF (585KB) ( 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世界性的重大迁飞性害虫,寄主范围极广。本文比较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取食茶树和玉米叶片的生长适合度。试验结果表明,饲喂茶树叶片的初孵草地贪夜蛾幼虫8 d死亡率高达100%。3龄(9日龄)草地贪夜蛾幼虫取食茶树叶片的幼虫体重增长量显著低于以玉米叶为食的幼虫;取食3 d和6 d后,以茶树叶片为食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体重分别是以玉米叶为食的幼虫体重的35.58%和36.67%。取食茶树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生长适合度明显低于取食玉米叶的幼虫。主要表现为:(1)8 d后,取食玉米叶的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存活率比取食茶树叶片的幼虫高出20%;(2)取食茶树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成功化蛹率为54.17%;(3)取食茶树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发育历期极显著长于取食玉米叶的幼虫,且蛹重、蛹长和蛹宽极显著低于取食玉米叶的幼虫的蛹。尽管取食茶树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生长适合度较低,但是由于茶园中存在草地贪夜蛾嗜食的杂草,初孵幼虫可以杂草为食,3龄以上幼虫可取食茶树叶片并成功化蛹。因此,推测一旦草地贪夜蛾误迁入茶园,在茶园中的嗜食杂草被其食光后,其幼虫很有可能进一步危害茶树。
    茶树叶片响应茶饼病侵染的转录组分析
    孙云南, 许燕, 冉隆珣, 蒋会兵, 宋维希, 夏丽飞, 陈林波, 梁名志
    2020, 40(1):  113-124.  doi:10.13305/j.cnki.jts.2020.01.001
    摘要 ( 661 )   PDF (798KB) ( 5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被茶饼病病菌侵染的茶树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得到差异基因359个,其中248个上调表达,111个下调表达。差异基因中有216个获得GO(Gene ontology)数据库功能注释,主要涉及到生物合成过程、催化活性、细胞过程等诸多生理生化过程;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富集分析发现,共有106个基因被注释到47个代谢通路中,其中,单萜生物合成、卟啉和叶绿素代谢、核糖体、氮代谢、双萜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互作等通路显著富集。有32个差异基因被鉴定为转录因子,分布在16个转录因子家族中。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验证了随机挑选的差异基因在感病叶片和未感病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结果表明,茶树响应病原菌侵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量基因被诱导或抑制表达,与抗病相关的转录因子被大量激活且上调表达。本研究为深入挖掘茶树抗病基因及进一步研究抗病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绿茶中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残留量
    杨亚琴, 冯书惠, 胡永建, 李圆圆, 王会锋, 刘进玺, 钟红舰
    2020, 40(1):  125-132.  doi:10.13305/j.cnki.jts.20191202.003
    摘要 ( 658 )   PDF (791KB) ( 3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建立了一种检测绿茶中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膦酸残留量的测定方法。绿茶样品用水提取,经二氯甲烷液液分配和阳离子交换/反相吸附复合固相萃取柱净化,与三氟乙酸酐和七氟丁醇进行衍生化反应后,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该方法草甘膦定量限为0.05 mg·kg-1,在2~100 ng·mL-1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R2=0.999 3),氨甲基膦酸的定量限为0.02 mg·kg-1,在1~100 ng·mL-1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R2=0.999 2)。绿茶样品草甘膦添加浓度为0.25 mg·kg-1和0.50 mg·kg-1时,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0.8%和93.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93%和6.74%,氨甲基膦酸添加浓度为0.10 mg·kg-1和0.20 mg·kg-1时,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5.8%和95.4%,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5%和5.16%。该方法净化效果好,杂质干扰小,回收率高,可满足绿茶中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膦酸的残留检测要求。
    基于AHP和PSO方法的茶企业品牌溢价因素定量研究
    沈学政, 金雨婕, 苏祝成
    2020, 40(1):  133-142.  doi:10.13305/j.cnki.jts.20200117.005
    摘要 ( 616 )   PDF (385KB)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品牌溢价在茶企业运营中有重要意义,品牌附加值决定价值取向。通过150份调查问卷和专家评议,建立产品质量、品牌独特性、品牌实力等3个中间层因子,产地生态、加工技术、生产规模、品牌个性化形象等9个底层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并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提高结果准度,建立茶企业品牌溢价定量模型,得出品牌知名度和产地生态是影响品牌溢价最重要的因子。同时,根据不同品牌类型,选择小罐茶、七彩云南、谢裕大、梅山崖四大品牌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品牌溢价能力,并对之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