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21年 第4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6-15
      
    综述
    名优炒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研究进展
    石亚丽, 朱荫, 马婉君, 杨高中, 王梦琪, 施江, 彭群华, 林智, 吕海鹏
    2021, 41(3):  285-301.  doi:10.13305/j.cnki.jts.2021.03.001
    摘要 ( 749 )   PDF (622KB) ( 4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香气是评价茶叶品质的关键指标之一,众多香气化合物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茶叶的香气品质。名优炒青绿茶一般具有滋味好、香气高的特点,是我国优质绿茶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关于名优炒青绿茶香气成分的研究逐渐增多,但针对不同名优炒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的组成特点等尚缺乏系统阐述。综述了近二十年来名优炒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汇总已鉴定出的香气成分,分析共有香气物质,探讨关键呈香成分,以期为名优炒青绿茶的风味品质评价和香气品质调控提供依据。
    研究报告
    茶树乙醇脱氢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在白茶萎凋过程的表达分析
    谷梦雅, 王鹏杰, 陈雪津, 郑玉成, 郭永春, 林馨颖, 高婷, 侯炳豪, 叶乃兴
    2021, 41(3):  302-314.  doi:10.13305/j.cnki.jts.2021.03.002
    摘要 ( 522 )   PDF (2651KB) ( 2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作为植物香气物质合成的脂肪酸代谢等途径中关键酶之一,对茶叶芳香物质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从茶树染色体级别的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到19个CsADH基因家族成员。系统进化树显示,茶树的ADH基因家族成员分成6个亚家族;共线性分析发现,茶树和拟南芥、葡萄与猕猴桃的ADH基因家族之间分别存在2、4、12对共线性关系;茶树ADH基因家族含有1~13个外显子,编码其氨基酸的数目为236~669,分子量为26.15~73.83 kDa,且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叶绿体,仅CsADH1定位于细胞核。此外,对上游启动子区域分析发现了大量与光响应、植物生长发育、胁迫和激素响应密切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荧光定量检测发现,CsFDH2在萎凋4 h时表达量最高;CsADH4CsADH10在萎凋32 h时表达量最高,分别是对照的4.11倍和3.54倍;CsADH3在萎凋48 h时达到峰值,略高于萎凋32 h的表达量;CsADH-like1在萎凋40 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值;CsADH-like3在萎凋24 h时表达量最高。以上结果为探究萎凋过程中乙醇脱氢酶基因对白茶脂肪族类芳香物质形成的分子机理提供参考。
    茶树CsCML16基因的克隆及其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陈思文, 康芮, 郭志远, 周琼琼, 冯建灿
    2021, 41(3):  315-326.  doi:10.13305/j.cnki.jts.20210514.001
    摘要 ( 488 )   PDF (1933KB) ( 2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类钙调蛋白CMLs(CaM-like proteins)是植物体内一类重要的钙信号转导蛋白,在抗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龙井43、福鼎大白茶和黄金芽的一年生茶树扦插苗为材料,通过低温处理(10℃和4℃)分析茶树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变化;通过克隆茶树类钙调蛋白CsCML16,分析其在低温胁迫下不同抗寒性茶树品种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龙井43的抗寒性较强,福鼎大白茶次之,黄金芽品种较弱。以龙井43的cDNA为模板,克隆获得CsCML16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CDS全长为480 bp,编码160个氨基酸,具有钙受体蛋白EF-Hand保守结构域,为小分子蛋白,相对分子量17.58 kDa;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CsCML16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荧光定量结果表明,低温胁迫诱导CsCML16基因的上调表达,且在不同的茶树品种中表达量有差异。为进一步揭示CsCML16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依据。
    茶树CsCHLI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不同叶色白化茶树中的表达分析
    赵逸清, 刘政均, 张田鑫, 赵彦婷, 肖斌, 高岳芳
    2021, 41(3):  327-336.  doi:10.13305/j.cnki.jts.20210224.001
    摘要 ( 374 )   PDF (1361KB) ( 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镁离子螯合酶是叶绿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与植物叶色的白化现象密切相关。以陕茶1号、白叶1号、极白1号、黄金芽和黄金叶等5个茶树品种叶片为试验材料,分别克隆其镁离子螯合酶I亚基(Mg-chelatase I subunit,CHLI)编码基因CsCHLI全长CDS序列。多序列比对显示,白叶1号中两个碱基差异位点(G502C,C1169T)导致在AAA+和AAA lid结构域中有2个氨基酸残基发生改变(G168R,A390V),黄金叶中1个碱基差异位点(G1202A)导致在AAA lid结构域中有1个氨基酸残基发生改变(R401H)。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CsCHLI定位于叶绿体中,碱基或氨基酸残基的差异并不影响其亚细胞定位。RNA二级结构分析表明,碱基位点突变会影响CsCHLI的茎环结构和二级结构的稳定性。与陕茶1号相比,不同叶色白化茶树品种中总叶绿素含量分别为陕茶1号的25%~77%,CsCHLI基因表达量分别为陕茶1号的24%~46%。结果表明,茶树中CsCHLI的基因表达与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这些结果将为深入研究CsCHLI在茶树叶绿素代谢中的功能以及茶树叶色突变的作用机理提供试验证据。
    尤溪苦茶苦味相关物质检测及与苦味的关联分析
    魏沙沙, 彭静, 陈志丹, 孙威江, 林琳
    2021, 41(3):  337-349.  doi:10.13305/j.cnki.jts.2021.03.003
    摘要 ( 604 )   PDF (1692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自然分布的尤溪苦茶4个区域37份单株进行主要滋味物质检测及苦味评价,参照食品感官分析中排序法检验和定量描述能力检验对主要评价小组成员进行考核和筛选,获得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的评价人员7名。滋味物质检测结果表明,尤溪苦茶的生化成分和苦味具有多样性,赤墓村苦茶苦味程度较高,没食子酸、EGCG、ECG等酯型儿茶素以及可可碱含量较高;光明村苦茶苦味最低,含量较高的生化成分为EGC、EC等非酯型儿茶素和咖啡碱;丘山村苦茶的赖氨酸、半胱氨酸及总氨基酸含量较高,赤墓村非保护区群体的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丝氨酸以及苦味氨基酸组氨酸、蛋氨酸的含量更高。苦味与滋味物质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可可碱、缬氨酸含量与苦味呈正相关,甜味的天冬氨酸含量与苦味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
    不同种质茶籽脂质代谢特征分析
    陈明杰, 杜正花, 秦健恒, 李若钰, 于朝夕, 郭丽
    2021, 41(3):  350-360.  doi:10.13305/j.cnki.jts.2021.03.004
    摘要 ( 440 )   PDF (633KB) ( 1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叶籽两用茶树种质的研发利用对于茶产业结构调整、茶园综合效益提升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深入研究现有茶树种质与茶籽相关性状特征,可为叶籽两用茶树的遗传育种提供基础信息。从福建、云南和湖南采集了31份同年结实茶籽,对种仁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茶树茶籽含油率存在2倍以上的差异;从茶籽油脂中检测到10种脂肪酸组分,包括棕榈酸、棕榈油酸、顺-11-十六碳烯酸、硬脂酸、油酸、顺-11-十八碳烯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烷酸和二十烯酸。油酸是茶籽中的主要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42.1%~59.2%;其次为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8.9%~32.8%;饱和脂肪酸含量占15.9%~20.8%,以棕榈酸为主。进一步分析各种质的脂肪酸组成特征,发现茶籽中的FAD2和FAD3活力在种质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发现来选择育种,以进一步改善茶籽的油脂性状。
    茶网蝽安全防治药剂与高效施药技术研究
    罗鸿, 崔清梅, 蔡晓明, 罗逢健, 张强, 陈宗懋
    2021, 41(3):  361-370.  doi:10.13305/j.cnki.jts.20210407.001
    摘要 ( 421 )   PDF (713KB) ( 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近年来,我国部分茶区茶网蝽暴发成灾,缺乏高效安全防治技术。以低水溶性化学农药、植物源农药为对象,从施药方法、药剂种类、药剂浓度、农药残留等方面,研究了茶网蝽药剂防治技术。结果表明,背负式机动弥雾机施药的防效显著高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且防效随施药用水量增加显著提高。8种低水溶性化学农药单剂中,联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甲氰菊酯对茶网蝽具有很好的防效,其有效成分用量分别在1.31、22.50、11.25 g·hm-2时,施药后7 d防效可达90%以上,且干茶中的农药残留量均低于中国、欧盟等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唑虫酰胺效果次之,施药后7 d防效为60%~70%;而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噻嗪酮等低水溶性农药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3种复配化学农药中,高氯·吡丙醚效果最好,施药后7 d防效可达89%。3组植物源农药中,除虫菊素效果最好,其有效成分用量在45.00 g·hm-2时,施药后7 d防效可达90%;印楝素与藜芦碱混配、印楝素与苦参碱混配,对茶网蝽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综上所述,通过背负式机动弥雾机施用拟除虫菊酯类化学农药和除虫菊素,是一种高效安全防治茶网蝽的方法。
    茶鲜叶挥发物组分及对茶树病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
    智亚楠, 徐运飞, 朱明星, 王春生, 金银利, 陈利军
    2021, 41(3):  371-378.  doi:10.13305/j.cnki.jts.2021.03.005
    摘要 ( 526 )   PDF (1930KB) ( 1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明确茶鲜叶中的挥发物组分及其与茶树主要病原菌之间的关系,利用HS-SPME-GC-MS法萃取分析茶鲜叶挥发物组分,并以茶褐枯病菌、茶云纹叶枯病菌、茶炭疽病菌、茶轮斑病菌为目标菌,测定茶鲜叶主要挥发物单体组分对病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结果显示,从茶鲜叶挥发物中分离到28个组分,鉴定出其中19个组分,占挥发物总量的94.405%,其主要组分为(Z)-己酸-3-己烯酯(18.395%)、乙酸叶醇酯(16.935%)、罗勒烯(12.615%)和顺-3-己烯基丁酯(11.210%),其中顺-3-己烯基丁酯对4种病原菌均具有熏蒸抑制作用,EC50均低于61.29 μL·L-1。结果表明,顺-3-己烯基丁酯有作为熏蒸型杀菌剂应用于茶树病害防控的潜力。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白茶室内自然萎凋过程代谢物的变化规律
    岳文杰, 金心怡, 陈明杰, 叶乃兴, 郭丽, 赵峰
    2021, 41(3):  379-392.  doi:10.13305/j.cnki.jts.20210304.001
    摘要 ( 613 )   PDF (4245KB) ( 2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福安大白茶品种鲜叶为材料,按照室内自然萎凋工艺加工白茶,每隔3 h采集过程样,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代谢物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白茶室内自然萎凋过程中,茶鲜叶中的代谢物含量呈现规律性的动态变化。研究共鉴定到106种代谢物,其含量呈现5种主要变化趋势。这些变化趋势可以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萎凋前24 h、萎凋24~48 h、萎凋48~57 h、萎凋57 h之后。这些差异代谢物按照结构分为4种类型:类黄酮化合物中8种单体儿茶素(Catechins)在萎凋过程中呈现下降趋势;18种原花青素物质(PAs)和5种聚酯型儿茶素(TSs)有升有降;含没食子酰基的PAs与TSs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而未含该基团的两类物质含量则呈现下降趋势。糖苷衍生物中6种山奈酚(Kaempferol)糖苷,4种槲皮素(Quercetin)糖苷,1种芹菜素(Apigenin)糖苷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在萎凋48 h后含量明显上升。在萎凋过程中12种酚酸类物质中5种呈现上升趋势,7种呈现下降趋势,这些物质均在萎凋至57~60 h时出现最高或最低值。此外,分析了生物碱、氨基酸与多肽、香豆素类、糖等20种代谢物的含量变化,其中咖啡碱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在萎凋60 h时最高,可可碱含量在萎凋中期下降明显,萎凋后期略有回升,2种茶氨酸异构体和4种香豆素物质含量在萎凋至12 h达到峰值,此后总体呈下降趋势。本研究为明确白茶在自然萎凋加工过程中的生物代谢调控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红光萎凋对茶叶挥发性成分及其成品红茶品质的影响
    林家正, 涂政, 陈琳, 叶阳, 刘飞, 王玉婉, 杨云飞, 伍洵, 吕昊威
    2021, 41(3):  393-405.  doi:10.13305/j.cnki.jts.2021.03.006
    摘要 ( 752 )   PDF (1658KB) ( 4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红光萎凋有助于茶叶香气的形成,然而,不同红光光质对萎凋茶叶挥发性成分及其成品红茶品质的影响有待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无光、红光(630 nm,1 000 lx、3 000 lx)、自然光(260~325 lx)等光照处理萎凋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不同光照处理下萎凋叶挥发性成分及红光萎凋差异性挥发性物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的萎凋叶中共检出挥发性成分130种,其中醇类26种、酯类33种、烃类29种、醛类12种、酮类13种以及其他类17种。对比不同光照萎凋方法发现,红光3 000 lx组在萎凋前中期(8 h前)的挥发性成分总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随着红光强度增加,酯类物质总量显著提升(P<0.05),酮类物质总量显著下降(P<0.05)。按照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中变量投影重要性因子大于1,联合变异系数大于50%,筛选出受红光照射响应程度较大的挥发性成分5个,包含1,2-二甲基丙基-2-甲基丁酸酯、1-异氰基-3-甲苯、癸醛、2-甲基-2-癸醇和亚油酸乙酯,其中癸醛在红光1 000 lx组变异系数最高,达133.34%。研究结果可为红茶香气品质提升和定向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微波初干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崔俪丹, 张湘琳, 项希, 李兰兰, 屈青云, 徐洋洋, 王继国, 刘峰, 龚志华, 肖文军
    2021, 41(3):  406-418.  doi:10.13305/j.cnki.jts.2021.03.007
    摘要 ( 528 )   PDF (546KB) ( 1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夏秋季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在红茶加工过程中,用微波初干工艺替代传统热风初干工艺,按不同微波强度、微波时间、摊叶厚度设置17组微波初干工艺处理,从感官品质、滋味品质成分和香气品质成分3个方面,探究了微波初干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热风初干工艺相比,采用微波强度600 W、微波时间3 min、摊叶厚度2 cm的微波初干工艺技术,所制红茶感官品质较好,红茶中的茶黄素、茶红素、总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茶多酚、茶褐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香气品质成分由43种增加到50种,其中芳樟醇、苯乙醇等花果香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显著提高(P<0.05),并产生了(Z)-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醇、2,6,6-三甲基-1,3-环己二烯-1-甲醛、2,6,6-三甲基-1-环己烯-1-甲醛、丁香酚等甜香、花香成分。微波初干工艺有利于提高红茶品质。
    生物炭对酸化茶园土壤性状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王义祥, 黄家庆, 叶菁, 李艳春, 林怡, 刘岑薇
    2021, 41(3):  419-429.  doi:10.13305/j.cnki.jts.2021.03.008
    摘要 ( 482 )   PDF (1611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探讨生物炭长期施用对酸化茶园土壤改良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了按生物炭用量0、2.5、5、10、20、40 t·hm-2施用5年后的茶园土壤性状和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5年后的茶园土壤pH提高了0.16~1.11,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提高了52.6%~92.3%,而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以10 t·hm-2处理最高。施用生物炭5年后的土壤性质变化,进一步影响了真菌群落结构,表现为Chao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随生物炭用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提高生物炭施用量对茶园土壤次要作用的真菌(LDA值<3.50)丰度的增加效果高于优势真菌(LDA值>3.50)的效果,其中被孢霉属、木霉属、毛壳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黑盘孢属的相对丰度降低。
    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因素与贸易效率——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张菲, 管曦, 朱荣军
    2021, 41(3):  430-438.  doi:10.13305/j.cnki.jts.2021.03.009
    摘要 ( 494 )   PDF (491KB) ( 2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基于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运用37个代表性国家和地区2001—2017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因素与贸易效率。结果显示,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效率呈现随时间递增的趋势,但是总体上我国茶叶出口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区域不平衡,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贸易效率相对较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茶叶贸易效率比较低;我国茶叶出口效率无法完全实现主要是由于技术效率损失;国内供给增加、进口市场容量扩大以及贸易成本降低均对茶叶贸易效率有促进作用;进口市场营商环境改善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消贸易非效率的影响,提升我国茶叶出口效率;自由贸易协定对于我国茶叶出口尚未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