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国茶树品种志》编写委员会. 中国茶树品种志[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 
										
																													
																							| [2] | 
																						 
											张湘生, 彭继光, 龙承先, 等. 特早生高氨基酸优质绿茶茶树新品种保靖黄金茶1号选育研究[J]. 茶叶通讯, 2012, 39(3): 11-16.
																						 | 
										
																													
																							| [3] | 
																						 
											杨阳, 向天颂, 刘振, 等. 特早生高氨基酸优质绿茶茶树品种黄金茶2号选育研究[J]. 茶叶通讯, 2013, 40(3): 5-10.
																						 | 
										
																													
																							| [4] | 
																						 
											刘振, 杨阳, 赵洋, 等. 特早生高产优质绿茶新品种黄金茶168号选育研究[J]. 茶叶通讯, 2016, 43(2): 13-18.
																						 | 
										
																													
																							| [5] | 
																						 
											刘盼盼, 刘晓辉, 罗龙新, 等. 不同产地绿茶饮料香气特征及差异分析[J]. 食品科学, 2016, 37(2): 147-152.
																						 | 
										
																													
																							| [6]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 23776—2018[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8.
																						 | 
										
																													
																							| [7] | 
																						 
											刘蓓蓓, 陈胜璜, 邹菊英, 等. 酒石酸亚铁比色法测定黄鹂芽中茶多酚的含量[J]. 中南药学, 2011, 9(10): 740-741.
																						 | 
										
																													
																							| [8]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 GB/T 8314—2013 [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 
										
																													
																							| [9]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T 8305—2013 [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 
										
																													
																							| [10] | 
																						 
											陆锦时, 魏芳华, 李春华. 茶树品种主要化学成份与品质关系的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1994, 7(增1): 1-4.
																						 | 
										
																													
																							| [11] | 
																						 
											杨昌举. 茶多酚与茶叶品质的关系[J]. 食品科学, 1985, 6(5): 3-7.
																						 | 
										
																													
																							| [12] | 
																						 
											陈洁, 刘张虎, 杨登想, 等. 绿茶饮料的低温萃取工艺研究及冷后浑控制[J]. 食品科学, 2012, 33(4): 47-51.
																						 | 
										
																													
																							| [13] | 
																						 
											胜尾清. 绿茶用品种育成のための品质の早期检定法[J]. 最近の研究成果选集, 1986: 7-8.
																						 | 
										
																													
																							| [14] | 
																						 
											陈席卿, 韩沛霖, 赵晋谦. 茶树品种鉴定技术研究[J]. 茶叶, 1986(2): 11-14.
																						 | 
										
																													
																							| [15] | 
																						 
											李再兵. 绿茶主要品质成分的浸出动态及其与滋味感官评分的相关性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2.
																						 | 
										
																													
																							| [16] | 
																						 
											陈岱卉, 叶乃兴, 邹长如. 茶树品种的适制性与茶叶品质[J]. 福建茶叶, 2008(1): 2-5.
																						 | 
										
																													
																							| [17] | 
																						 
											韩沛霖. 红、绿茶原料酚氨比值的探讨[J]. 茶叶, 1984(1): 34-35.
																						 | 
										
																													
																							| [18] | 
																						 
											张泽岑. 对茶树早期鉴定品质指标和酚氨比的一点看法[J]. 茶叶通讯, 1991(3): 22-25.
																						 | 
										
																													
																							| [19] | 
																						 
											Xiong L, Li J, Li Y, et al. Dynamic changes in catechin levels and catechin biosynthesis- related gene expression in albino tea plants (Camellia sinensis L.) [J]. Plant Physiology & Biochemistry, 201, 71: 132-143.
																						 | 
										
																													
																							| [20] | 
																						 
											Scharbert S, Hofmann T. Molecular definition of black tea taste by means of quantitative studies, taste reconstitution, and omission experiments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5, 53(13): 5377-5384.
																						 | 
										
																													
																							| [21] | 
																						 
											阮宇成, 程启坤. 茶儿茶素的组成与绿茶品质的关系[J]. 园艺学报, 1964(3): 287-300.
																						 | 
										
																													
																							| [22] | 
																						 
											陆锦时. 茶树儿茶素含量及组成特性与品种品质的关系[J]. 西南农业学报, 1994(增1): 6-12.
																						 | 
										
																													
																							| [23] | 
																						 
											王力, 林智, 吕海鹏, 等. 茶叶香气因子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 2010, 31(15): 293-298.
																						 | 
										
																													
																							| [24] | 
																						 
											谭月萍, 黄建安, 刘仲华. 绿茶香气组成及其在加工中变化研究进展[J]. 茶叶通讯, 2006, 33(1): 36-38.
																						 | 
										
																													
																							| [25] | 
																						 
											张超, 卢艳, 李冀新, 等. 茶叶香气成分以及香气形成的机理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 2005(3): 17-19.
																						 | 
										
																													
																							| [26] | 
																						 
											施莉婷, 江和源, 张建勇, 等. 茶叶香气成分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18, 39(12): 347-351.
																						 | 
										
																													
																							| [27] | 
																						 
											江昌俊. 茶树育种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 
										
																													
																							| [28] | 
																						 
											李瑞, 肖斌, 宋红霞, 等. 50份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其聚类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 2011, 20(10): 107-111.
																						 | 
										
																													
																							| [29] | 
																						 
											粟本文, 赵熙, 钟兴刚, 等. 优质红茶加工概论[M]. 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