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梦君, 胡新龙, 邱首哲, 张锐明, 唐慧珊, 刘晨, 余子铭, 李婧, 王明乐. 基于代谢组学的不同年份青砖茶主要品质成分分析[J]. 茶叶科学, 2025, 45(1): 133-144. |
[2] |
方成刚, 杨高中, 杨莹彪, 张丽秋, 陈霞, 李连超, 吕海鹏, 林智. 云南特有“藤条茶”品质化学成分分析[J]. 茶叶科学, 2024, 44(2): 299-315. |
[3] |
邹丹, 尹小丽, 谷惠文, 龙婉君, 付海燕, 佘远斌. 茶叶等级量化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23, 43(6): 733-746. |
[4] |
马婉君, 马士成, 刘春梅, 龙志荣, 唐保军, 林智, 吕海鹏. 六堡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20, 40(3): 289-304. |
[5] |
龚芝萍, 尹军峰, 陈根生. 不同类型水质对龙井茶汤风味品质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0, 40(2): 215-224. |
[6] |
银霞, 张曙光, 黄静, 包小村, 周凌云, 戴伟东, 赵琛杰, 黄建安, 刘仲华. 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研究[J]. 茶叶科学, 2019, 39(2): 150-158. |
[7] |
曹琼, 苏欢, 宛晓春, 宁井铭. 基于EGCG,ECG和咖啡碱含量的乌龙茶产地鉴定[J]. 茶叶科学, 2018, 38(3): 237-243. |
[8] |
杨晨, 戴伟东, 吕美玲, 李朋亮, 刘栩, 田军, 万云龙, 李继, 林智. 基于UHPLC-Q-TOF/MS的不同产地普洱生茶化学成分差异研究[J]. 茶叶科学, 2017, 37(6): 605-615. |
[9] |
王奇志, 刘育梅, 李书明. 入侵植物胜红蓟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的忌避和熏蒸活性研究[J]. 茶叶科学, 2017, 37(5): 442-448. |
[10] |
李海琳, 王丽鸳, 成浩, 韦康, 阮丽, 吴立赟. 氮素水平对茶树重要农艺性状和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7, 37(4): 383-391. |
[11] |
沈程文, 邓岳朝, 周跃斌, 齐冬晴, 贺群, 田双红, 林娟. 湖南茯砖茶品质特征及其香气组分研究[J]. 茶叶科学, 2017, 37(1): 38-48. |
[12] |
许勇泉, 尹军峰. 茶汤沉淀形成及其调控方法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6, 36(4): 337-346. |
[13] |
黄浩, 赵熙, 黄怀生, 银霞, 粟本文, 钟兴刚, 黄建安, 郑红发, 刘仲华. 茯茶“散茶发花”加工前后差异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 茶叶科学, 2016, 36(1): 27-37. |
[14] |
祁丹丹, 戴伟东, 谭俊峰, 彭群华, 张悦, 林智. 杀青方式对夏季绿茶化学成分及滋味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6, 36(1): 18-26. |
[15] |
吕海鹏, 林智, 张悦, 梁月荣. 不同等级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J]. 茶叶科学, 2013, 33(4): 386-3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