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淑怡, 马成英, 陈维, 苗爱清, 乔小燕, 林冬纯, 夏红玲, 许靖逸. 金萱炒青绿茶中挥发性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的优化及应用[J]. 茶叶科学, 2024, 44(6): 973-984. |
[2] |
张湘琳, 凌智辉, 胡维霞, 向春辉, 崔俪丹, 许伟, 肖文军. 不同温度热风萎凋对红茶萎凋叶及成茶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4, 44(3): 483-492. |
[3] |
石亚丽, 朱荫, 马婉君, 杨高中, 王梦琪, 施江, 彭群华, 林智, 吕海鹏. 名优炒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21, 41(3): 285-301. |
[4] |
崔俪丹, 张湘琳, 项希, 李兰兰, 屈青云, 徐洋洋, 王继国, 刘峰, 龚志华, 肖文军. 微波初干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1, 41(3): 406-418. |
[5] |
陈宇宏, 黄飞毅, 雷雨, 段继华, 丁玎, 康彦凯, 罗意, 刘盼盼, 李赛君, 龚自明. 黄金茶群体等5个品种(系)制茶品质研究[J]. 茶叶科学, 2019, 39(3): 309-317. |
[6] |
陈美, 戴伟东, 李朋亮, 朱荫, 陈勤操, 杨艳芹, 谭俊峰, 林智. 基于柱前衍生化GC-MS的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初级代谢物变化规律研究[J]. 茶叶科学, 2019, 39(3): 297-308. |
[7] |
钟秋生, 林郑和, 张辉, 陈志辉, 游小妹, 单睿阳, 陈常颂. 不同供钾水平对茶树幼苗鲜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7, 37(1): 49-59. |
[8] |
俞露婷, 袁海波, 王伟伟, 陈根生, 滑金杰, 江用文. 光照强度对发酵叶主要生化成分动态变化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6, 36(2): 149-159. |
[9] |
滑金杰, 江用文, 袁海波, 尹军峰, 钟维标, 余书平, 谢前途. 闷黄过程中黄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5, 35(3): 203-208. |
[10] |
滑金杰, 袁海波, 王伟伟, 江用文, 刘千录, 陈根生, 汪芳. 萎凋温度对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和酶活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5, 35(1): 73-81. |
[11] |
陈常颂, 陈志辉, 钟秋生, 林郑和, 游小妹, 王秀萍, 余文权. 闽育茶树品种生育期与生化成分比较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 茶叶科学, 2014, 34(2): 172-179. |
[12] |
钟秋生, 林郑和, 陈常颂, 陈志辉, 游小妹, 陈荣冰. 烘焙温度对九龙袍品种乌龙茶生化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4, 34(1): 9-12. |
[13] |
王雪敏, 马建强, 金基强, 马春雷, 姚明哲, 陈亮. 茶树杂交一代儿茶素类和生物碱的遗传变异分析[J]. 茶叶科学, 2013, 33(5): 397-404. |
[14] |
滑金杰, 袁海波, 江用文, 刘平, 王伟伟. 萎凋过程鲜叶理化特性变化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3, 33(5): 465-472. |
[15] |
王春梅, 唐茜, 杜晓, 陈昌辉, 许静逸, 李品武. 四川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生化成分及制茶品质初探[J]. 茶叶科学, 2012, 32(4): 305-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