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05年 第2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5-03-25
      
    论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施兆鹏
    2005, 25(1):  1-6.  doi:10.13305/j.cnki.jts.2005.01.001
    摘要 ( 516 )   PDF (379KB) ( 3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综合出土文物和史籍记载,对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茶经》“六之饮”中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之说,考证了神农尝百草识茶,死后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的史实,还考证了湘西“秦人擂茶”的传说。通过对出土文物的考研,包括《茶经》“四之器”中提及的唐朝六大瓷窑之一岳州窑的茶具茶碗,以及对唐朝的另一类瓷窑长沙窑也作了考查,证实了湖南唐代两大瓷窑开创了釉彩及文饰的先河,在中国古瓷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根据史记记载,阐述了《唐国史补》中提到的“灉湖含膏”及“白鹤翎”茶。还表明了对茶文化界久有争论的“茶禅一味”源头的看法,赞成源于湖南石门夹山寺,系宋朝圆悟克勤所作。此外,论述了湖南省黑茶在我国茶叶经济和民族团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说明湖南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茶文化史上,过去、现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茶树AFLP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
    黄建安,李家贤,黄意欢,罗军武,龚志华,刘仲华
    2005, 25(1):  7-15.  doi:10.13305/j.cnki.jts.2005.01.002
    摘要 ( 389 )   PDF (962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改进的AFLP技术体系,对祁门4号×潮安大乌叶的F1代群体进行连锁图谱的构建。经22对引物组合的选择性扩增,共获得1925条带,平均每对引物产生87.5条带,获得多态性带485条,多态性带的比率为25.19%。共有356 (73.40%) 个多态性位点符合孟德尔分离比例(P=0.01),其中发生1:1分离的位点为247(69.38%)个,发生3:1分离的位点为109(30.62%)个。采用Mapmaker/Exp3.0软件进行连锁分析,分别构建了祁门4号与潮安大乌叶的AFLP分子连锁图谱,其中母本图谱包括由208个标记组成的17个连锁群,总图距为2457.7 c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11.9 cM。父本图谱包括由200个标记组成的16个连锁群,总图距为2545.3 c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12.8 cM。
    茶叶-葡萄糖苷酶亲和层析纯化与性质研究
    张正竹, 宛晓春, 坂田完三
    2005, 25(1):  16-22.  doi:10.13305/j.cnki.jts.2005.01.004
    摘要 ( 429 )   PDF (762KB) ( 1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化学合成的β-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剂β-葡萄糖脒为配体,通过N-糖苷键交联到支持物上,使糖脒N-糖苷键一侧的氨基保持带正电荷的活化状态,合成了一种β-葡萄糖苷酶的亲和层析树脂。这种合成的亲和层析树脂在弱酸条件下非常稳定,能选择性地吸附β-葡萄糖苷酶,并能多次重复使用。利用这种亲和层析树脂,在pH6和pH5条件下,从薮北种茶树叶片中纯化出两种分子量分别为63和75βkDa的β-葡萄糖苷酶单体酶。以对硝基苯酚β-葡萄糖苷为底物,研究了两种酶的性质。TLC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β-葡萄糖苷酶都能水解(Z)-3-己烯醇、苯甲醇和苯乙腈的β-D-葡萄糖苷。
    茶园土壤中铅形态的连续浸提测定方法研究
    石元值, 康孟利, 马立锋, 韩文炎
    2005, 25(1):  23-29.  doi:10.13305/j.cnki.jts.2005.01.005
    摘要 ( 300 )   PDF (359KB) ( 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改进的连续浸提试验,将高铅茶园土壤及常态茶园土壤中铅的存在形态可分成6种形态:水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并用ICP-OES法检测了各种形态铅含量及总铅含量。结果表明,本提取测定方法精密度和准确性好,而且简便可靠。
    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资源筛选研究
    林金科, 陈荣冰, 陈常颂, 游小妹, 张应根, 陈林, 李秀峰
    2005, 25(1):  30-36.  doi:10.13305/j.cnki.jts.2005.01.006
    摘要 ( 455 )   PDF (418KB) ( 2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福建省茶树品种园780份资源为试验材料,依外部形态特征初步筛选出45份较有希望的品种或株系。用等度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检测这45个品种或株系的春梢、夏梢、秋梢酯型儿茶素含量,筛选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特异资源。结果表明: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不同品种、株系间差异很大;春梢、夏梢、秋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21%~24.03%、3.05%~20.31%、2.89%~19.66%,平均值分别为16.08%、14.73%、9.96%,变异系数分别为22.26%、24.10%、40.76%。同一品种或株系新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呈季节性变化,大多数(约71.11%)表现为:春梢>夏梢>秋梢。有5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24、1005),春、夏、秋三季,酯型儿茶素平均含量高于19%,为超常规水平的高酯型儿茶素茶树特异资源,可作为品质遗传改良或直接应用于提取酯型儿茶素的重要材料。有8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10(1)、510(2)、524、1001、1005]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儿茶素总量中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一般品种为68%),可作为提取茶多酚、儿茶素的特种材料。
    电脑测定茶叶色泽的方法研究
    王文杰, 罗守进, 黄建琴, 张立平, 吴新荣, 王宏树
    2005, 25(1):  37-42.  doi:10.13305/j.cnki.jts.2005.01.007
    摘要 ( 339 )   PDF (277KB) ( 1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电脑测定茶叶色泽的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扫描仪获取茶样图片稳定性好。扫描分辨率为100βdpi时,扫描图片的色泽参数95%置信区间分别为:-0.15≤L≤0.15,-0.21≤a≤0.21, -0.21≤b≤0.21;茶样颗粒大小对扫描结果产生极显著影响,以40目扫描时,扫描图片的色泽参数95%置信区间分别为:L=0,-0.29≤a≤0.29,b=0;当40目茶样扫描区域达到13cm×13βcm或以上时,扫描图片的色泽参数可以充分代表茶样的实际色泽状况,其均数标准差(SD)分别为:-0.07≤L≤0.07,-0.10≤a≤0.10,b=0;扫描图片作相同的调整,其色泽参数值产生一致的变化。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茶树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蒋跃林, 张仕定, 张庆国
    2005, 25(1):  43-48.  doi:10.13305/j.cnki.jts.2005.01.008
    摘要 ( 278 )   PDF (407KB) ( 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对不同大气CO2浓度水平下的茶树观测试验,研究了大气CO2增长对茶树新梢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叶绿素含量和营养元素含量等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气CO2浓度为550、750βμmol·mol-1时,比正常大气CO2水平下茶树叶片日平均净光合速率提高17.9%和25.8%,并缓解和消除了光合午休现象;茶树叶片气孔导度降低7.6%和13.0%,蒸腾速度稍有下降,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1.6%和35.8%;同时使茶树新梢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提高12.8%~18.4% 、14.0%~22.0%、13.1%~19.4%和17.2%~20.1%,但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有所降低。大气CO2浓度的升高使新梢营养元素N、K、Ca含量有不同程度降低,而Mg、Fe、Zn、Mn、Cu含量有所增加。
    茶多酚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茶黄素组成及其化学发光分析
    丁兆堂, 王秀峰, 于海宁, 沈生荣
    2005, 25(1):  49-55.  doi:10.13305/j.cnki.jts.2005.01.009
    摘要 ( 360 )   PDF (315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红茶中提取的茶黄素粗提物和氧化前的茶多酚为对照,利用HPLC技术分析了纳米CaCO3固定化多酚氧化酶氧化产物的茶黄素组成;利用化学发光法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发现,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中茶黄素组成以TF2A为主,茶黄素粗提物中四种茶黄素单体均占一定的比例;利用CuSO4–Vc–H2O2–酵母体系和Fe2+–H2O2–酵母体系进行化学发光研究,发现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抗氧化活性较茶黄素粗提物和茶多酚强。
    叶面分离Bt及对茶树主要害虫高毒力菌株的筛选
    张灵玲, 林晶, 骆兰, 方昉, 黄天培, 徐金汉, 吴光远, 王庆森, 关雄
    2005, 25(1):  56-60.  doi:10.13305/j.cnki.jts.2005.01.010
    摘要 ( 390 )   PDF (363KB) ( 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分离培养基和分离方法的筛选,得到了从叶面分离Bt的有效方法。用此法从25种植物叶面分离出54株Bt,利用茶尺蠖、茶小绿叶蝉和茶橙瘿螨作为靶标昆虫,筛选对茶树主要害虫有毒力菌株,得到了对鳞翅目有效的菌株10株,对同翅目有效的菌株4株,但所有测试菌株均对茶橙瘿螨无效。
    茶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胡忠泽, 金光明, 王立克, 杨久峰
    2005, 25(1):  61-64.  doi:10.13305/j.cnki.jts.2005.01.011
    摘要 ( 323 )   PDF (312KB) ( 1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在AA肉鸡的饮水中分别加入0%、0.2%和0.4%的茶多糖,研究其对肉仔鸡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茶多糖能显著促进肉仔鸡胸腺的生长发育(P<0.05),可以明显升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的含量(P<0.05),提高T-淋巴细胞数和淋巴细胞转化率(P<0.05),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P<0.05),但对法氏囊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作用;同时,茶多糖能显著提高肉仔鸡血清中SOD活力(P<0.05)、GSH-Px活力(P<0.05)和CAT活力(P<0.05),并能明显降低血清中MDA含量(P<0.05)。
    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与其它杆状病毒关系的基因分析
    杨丽荣, 肖强, 冷杨, 徐海君, 章亦卿, 张传溪
    2005, 25(1):  65-70.  doi:10.13305/j.cnki.jts.2005.01.012
    摘要 ( 435 )   PDF (318KB) ( 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Iragoides fasciata Nucleopolyhedrovirus(IrfaNPV)是新分离的一种杆状病毒。本研究克隆和分析了IrfaNPV的AcORF47 同源基因和VP80基因。AcORF47同源基因与苜蓿丫纹夜蛾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MNPV,AcMNPV)的ORF47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的ORF38有42%的同源性,与薄荷灰夜蛾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Rachiplusia ou multiple nucleo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RaouMNPV)的ORF44有40%的同源性。IrfaNPV的VP80 C端222氨基酸与17种NPV特有结构蛋白VP80/P87有25%~58%同源性。在18种VP80/P87分子进化树上,IrfaNPV与AcMNPV、BmNPV和RaouMNPV的亲源关系最为接近。
    茶叶多糖铁的合成及其铁含量的测定
    李玉贤, 裴晓红
    2005, 25(1):  71-74.  doi:10.13305/j.cnki.jts.2005.01.013
    摘要 ( 320 )   PDF (317KB) ( 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用热水浸泡法从粗老茶叶中提取茶叶多糖,在碱性条件下,茶叶多糖水溶液与三氯化铁反应合成茶叶多糖铁配合物(TPC),并用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TPC中铁(Ⅲ)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TPC是深棕红色无定型粉末, 易溶于水,在pH值3~12范围内不沉淀,不水解。TPC中铁(Ⅲ)的含量: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为20.71%,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结果为20.13%。
    茶树叶片荧光性绿斑病的初步研究
    张丽霞, 郭延奎, 黄晓琴, 向勤锃, 夏文娟, 贾明
    2005, 25(1):  75-80.  doi:10.13305/j.cnki.jts.2005.01.014
    摘要 ( 387 )   PDF (926KB) ( 2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田间调查、病原生物培养、病理解剖和电子探针多种方法,对茶树叶片荧光性绿斑病的症状、发生和田间分布特点、病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害典型症状表现为叶片下表皮局部凸起、呈绿色、且能发射绿色荧光;其凸起增厚是由于叶片海绵细胞病变、体积增大、细胞之间相互挤压所致;病害的发生与茶树生长势和营养供应水平密切相关;田间分布具分散性和不均衡性,无明显的发病中心;病理解剖和微生物培养没有发现病原生物,但可见细胞膜结构的破坏、细胞质中多泡体的形成以及多种异常细胞,而且病叶海绵细胞中含有较多的草酸钙晶体。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初步判定:该病害属于生理性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