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1987年 第7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1987-12-15
      
    制茶发酵的生化机制
    萧伟祥
    1987, 7(02):  1-6.  doi:10.13305/j.cnki.jts.1987.02.001
    摘要 ( 352 )   PDF (432KB) ( 1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发酵作用是红茶生产的基础,实质上是儿茶素的酶促氧化聚合、缩合及其次生与随伴反应的过程。有人证实KCN、NaN_3能强烈地抑制制茶发酵作用,阻止变红。笔者也证实,用铜酶抑制剂如0.04摩尔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能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30—40%,从而部分地抑制了茶叶发酵,特别是抑制了茶黄素的形成。与此相关,一些作者认为,多酚氧化酶是茶鲜叶呼吸链主要的末端氧化酶:由于基质亏缺而使呼吸链断裂,导致基质进行无氧生物氧化和儿茶素的氧化聚合作用。然而,这些将有待进一步研究。
    夏茶苦涩味化学实质的数学模型探讨
    施兆鹏, 刘仲华
    1987, 7(02):  7-12.  doi:10.13305/j.cnki.jts.1987.02.002
    摘要 ( 372 )   PDF (377KB) ( 1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对同一茶园、同一品种全年采制的33批绿茶样品的化学分析结果,利用微型计算机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各内含成分与绿茶滋味和苦涩味的数学模型。在本试验条件下,茶多酚含量在20—24%左右(儿茶素为105—115毫克/克)是茶汤浓醇鲜爽滋味与苦涩滋味的逆转阈值。文中提出了儿茶素苦涩味指数=(-)-EGCG+(-)-EGC+(-)-ECG+(±)-GC/(-)-EC+(±)-C的经验公式(指数愈大,苦涩味愈重),进一步明确夏季复杂儿茶素增加和简单儿茶素降低是苦涩味产生的实质,并就茶多酚与绿茶滋味的关系和茶汤苦涩
    茶树种植密度的研究
    赖明志
    1987, 7(02):  13-18.  doi:10.13305/j.cnki.jts.1987.02.003
    摘要 ( 396 )   PDF (352KB) ( 1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在等量施肥的条件下,对亩植2666株、5332株、7998株和21328株4种不同密度茶园进行了比较试验,前10年的结果表明:产量在亩植8000株以内,与密度呈高度正相关(r=0.991),超过这一密度产量反而下降。各处理茶树达五年生时,树冠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趋于接近。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茶树的生长势随之下降,叶层的透光率加速减弱,植株的自疏率显著增加,种苗成本也大大提高。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大面积推广时,以亩植5000—8000株最为适宜。
    茶树受精作用的研究
    刘祖生, 梁月荣
    1987, 7(02):  19-22.  doi:10.13305/j.cnki.jts.1987.02.004
    摘要 ( 355 )   PDF (987KB) ( 1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研究了茶树卵器的结构和受精过程。茶树的卵器由1个卵细胞和2个助细胞组成。有些卵器的助细胞之一在花粉管进入胚囊之前已开始退化,有些卵器的2个助细胞直到受精时仍保持正常的结构。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后,花粉管通过花柱通道到达珠孔,然后穿过退化的助细胞或助细胞与胚囊壁之间进入胚囊,并释放出2个精子和其它内含物。两个精子分别接近并贴附在卵核和两极核上,两性核的核膜溶解,精核染色质沉入雌核,并随之松解。最终雄性核仁和雌性核仁合并,形成具有单核的合子和初生胚乳核。初生胚乳核随即进行核分裂。通过鉴定两性核仁结合与否和观察
    茶树胚胎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江昌俊, 王镇恒
    1987, 7(02):  23-28.  doi:10.13305/j.cnki.jts.1987.02.005
    摘要 ( 321 )   PDF (2720KB) ( 1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用石蜡切片系统观察研究了茶树胚胎发育过程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花药具有4个小孢子囊,绒毡层为腺质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中4个小孢子排列方式为四面体形,胚珠属薄珠心胚珠,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胚乳发育类型为核型,胚在发育过程中无明显胚柄。
    茶黄蓟马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谢振伦
    1987, 7(02):  29-34.  doi:10.13305/j.cnki.jts.1987.02.006
    摘要 ( 419 )   PDF (372KB) ( 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Hood是华南茶树上的重要害虫。一年可发生10—11代。5—10月份,11—21天便可完成一代,虫口高峰出现在9—10月,无明显越冬,成虫寿命7—25天,若虫期1—2龄4—10天,预蛹和蛹期2—6天;每雌产卵量平均35—62粒。成虫活跃,无趋光性,对黄色板和绿色板有正趋性。大叶种茶树虫口数量较多。少雨、干燥有利此虫发生。及时分批采摘和用高效灭百可或速灭杀丁6000倍液、喹硫磷1000倍液、水胺硫磷1500倍液对防治本虫有较好效果。
    茶叶内含物浸出的动力学研究
    罗龙新
    1987, 7(02):  35-40.  doi:10.13305/j.cnki.jts.1987.02.007
    摘要 ( 350 )   PDF (371KB) ( 1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炒青、烘青、鲜叶在98℃和83℃两种水温处理下,按茶水1∶100对茶汤浓度(电导率)、茶多酚、氨基酸的浸出速率、活化能和浸出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炒青的浸出速率最快,烘青居中,鲜叶较慢。同一茶样的浸出速率都可分为快速、中速、慢速3个阶段,均符合零级和一级动力学方程。此外,不同成分的浸出率在不同的茶样呈现不同的变化。
    红碎茶揉切机的合理参数
    朱金山, 林伟健
    1987, 7(02):  41-46.  doi:10.13305/j.cnki.jts.1987.02.008
    摘要 ( 377 )   PDF (297KB) ( 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多因素、多水平和多指标的优选试验,并运用综合加权评分法确定影响茶机试验指标的主次因素和较优组合。揉切机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试验指标的主要因素是搓板的结构型式。3叶桨叶片优于2叶桨,倾角70°叶片优于60°叶片。试验因素主次排列次序为叶桨型式、组数和间隙,其较优组合为3叶桨70°、11组和8毫米。
    两个无性系良种在不同土壤中对氮磷钾的吸收利用
    黄秋转
    1987, 7(02):  47-49.  doi:10.13305/j.cnki.jts.1987.02.009
    摘要 ( 265 )   PDF (168KB) ( 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给无性系良种的栽培技术提供施肥的科学依据,1981—1982年对安徽3号、安徽7号进行了氮磷钾施肥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两个良种因其生长特性不同,对氮磷钾肥的吸收有明显区别。由于影响茶树矿质营养因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土壤条件更有直接关系,为此,在1983—1985年又对这两个品种在不同土壤条件下,对氮磷钾的吸收利
    茶树自毒性物质的研究
    缪泽群
    1987, 7(02):  50-51.  doi:10.13305/j.cnki.jts.1987.02.010
    摘要 ( 308 )   PDF (137KB) ( 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许多高等植物能分泌抗生物质或自毒性物质,茶树是否能分泌自毒性物质,目前尚无报道。但从成龄茶园中每年落于土中的大量茶籽却不能成苗、茶园换种改植时新植茶苗的成活率及生长势都比新垦地的差、扦插苗圃轮作比不轮作的茶苗易成活且生长好等现象观察,茶树有可能分泌自毒性物质,因此有必要通过试验加以证实。
    低位侧向喷施茶毛虫NPV技术及大田应用试验
    姚渭, 左玉萍, 王运科
    1987, 7(02):  52-53.  doi:10.13305/j.cnki.jts.1987.02.011
    摘要 ( 305 )   PDF (153KB) ( 1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依据茶毛虫幼虫四龄前有规律地分布在茶丛两侧中下部叶片背面,并在20多天内,其垂直和水平活动范围保持相对稳定的特点,设计了茶毛虫低位侧向快速喷药防治技术。本文着重报道利用低位侧向快速防治技术大田喷施茶毛虫NPV毒力稳定性测定和大田单用NPV及其与农药混用的试验结果。
    广东普洱茶渥堆中细胞组织的显微变化及微生物分析
    何国藩, 林月婵, 徐福祥
    1987, 7(02):  54-57.  doi:10.13305/j.cnki.jts.1987.02.012
    摘要 ( 233 )   PDF (1922KB) ( 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目前广东渥制的普洱茶自成一套独特的工艺,例如渥堆时间较长,高低变温反覆作用多次,直到滋味陈香醇厚,汤色棕褐为止。近几年我们对广东普洱的制茶过程成分变化和机理及茶的饮效和原理等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本文就分析渥堆过程的微生物群落,结合茶叶的组织细胞学观察,对渥堆机理作初步探讨。
    茶叶的休止角
    陈嘉真, 李学军, 林伟健
    1987, 7(02):  58-59.  doi:10.13305/j.cnki.jts.1987.02.013
    摘要 ( 406 )   PDF (86KB) ( 1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休止角是供料装置和贮仓设计的重要依据。笔者于1984年至1986年,在不同的季节多次对茶叶的鲜叶、萎凋叶、揉捻叶、揉切叶和成品红茶等的休止角进行了测定。 休止角的测定方法有多种,为了尽量减少人为的影响因素,研制了一个休止角测定装置。
    中国茶叶学会在杭州召开茶树病虫综合治理及农药残留研讨会
    戈崙
    1987, 7(02):  60-62.  doi:10.13305/j.cnki.jts.1987.02.014
    摘要 ( 188 )   PDF (175KB) ( 1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中国茶叶学会于1987年7月6—9日在杭州召开了“茶树病虫综合治理及农药残留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16个省(市)茶叶学会的36位代表,其中高等、中等院校代表7位,科研单位代表23位,生产行政单位代表6位。浙江省昆虫植病学会和美国FMC公司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茶树病虫综合治理和农药残留两个主题展开了讨论。
    荣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茶叶科技成果简介(续)
    1987, 7(02):  63-64. 
    摘要 ( 137 )   PDF (209KB) ( 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成果名称:六安片茶工艺改革 授奖等级: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授奖时间:1986年12月 授奖单位: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 获奖单位及主要完成人员:安徽农学院(主持单位)田兴安(主持人) 王道成,六安县农业局熊海琴 缪思录,六安独山实验茶场周家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