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6年 第3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6-10-15
      
    茶树白化变异研究进展
    卢翠, 沈程文
    2016, 36(5):  445-451.  doi:10.13305/j.cnki.jts.2016.05.001
    摘要 ( 438 )   PDF (730KB) ( 2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白化现象在植物界普遍存在,茶叶作为一种叶用植物,白化变异植株中关键化学成分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儿茶素类、氨基酸类、黄酮类等物质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茶树生长发育、抗逆性、茶叶制作工艺、口感等有重要影响。叶色变异作为一种突变性状对于茶树新品种选育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对研究茶树光合作用机制、叶色调控机理、叶片发育调控等也有重要理论价值。本文综述了国内近几年关于茶树白化突变体化学成分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氨基酸、儿茶素的研究及茶树白化突变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茶树白化突变体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白鸡冠半同胞系(F1代)叶片主要性状及光合特征分析
    陈常颂, 王峰, 陈玉真, 单睿阳, 王秀萍, 林郑和, 钟秋生, 陈志辉, 余文权
    2016, 36(5):  452-460.  doi:10.13305/j.cnki.jts.2016.05.002
    摘要 ( 378 )   PDF (936KB)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白鸡冠半同胞系F1代中25个新品系(11个黄白化新品系和14个绿叶新品系)为研究对象,观测茶树新梢生物量、生育期、叶片功能性状及光合性能,并分析两类茶树新品系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母本白鸡冠相比,25个新品系新梢生物量均增加(15号和24号除外),增幅为25.0%~106.25%,一芽三叶期提前(早、中生种比例达84%);黄白化新品系叶片面积(LA)和比叶面积(SLA)明显增加,干物质含量(LDMC)则明显降低,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绿叶新品系叶片面积(LA)和光合色素指标均明显增加,其他指标变化趋势不明显。此外,黄白化新品系叶片的LA和光合色素指标平均值显著低于绿叶新品系,而叶片的SLA、Chla/Chlb和Car/Chl比值平均值显著高于绿叶新品系。黄白化新品系叶绿素含量平均值仅为绿叶新品系的42.29%,但各项光合性能指标并未下降(只有3号和6号光合色素过低时显著下降),说明该黄白化新品系在一定叶绿素含量范围内,单位叶绿素的光合效率较高,可能是对叶绿素含量低的一种生理补偿,有待进一步从生理和分子方面深入研究。
    茶多酚对直链烷基苯磺酸钠致小鼠皮肤损伤的保护作用
    赵文红, 崔慧娴, 孙倩男, 陈兵兵
    2016, 36(5):  461-468.  doi:10.13305/j.cnki.jts.2016.05.003
    摘要 ( 401 )   PDF (1342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研究主要探讨茶多酚(Tea polyphenol,TP)对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inear alkylbenzene sulfonate, LAS)引起小鼠皮肤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将50只健康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TP对照组(TP 100 mg·L-1)、LAS损伤组(LAS 300 mg·L-1)、TP干预组1(LAS 300 mg·L-1,TP 100 mg·L-1)与干预组2(LAS 300 mg·L-1,TP 200 mg·L-1)。分别用蒸馏水及不同剂量的LAS及TP涂抹小鼠的背部剃毛处,连续涂抹60 d,观察各组小鼠的饮食、日常活动及体质量变化情况;取背部涂抹皮肤进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结构及胶原纤维变化情况;检测皮肤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羟脯氨酸(Hyp)及小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表明,TP干预可拮抗LAS引起的小鼠皮肤组织氧化应激及胶原改变;从第6周开始,干预组小鼠体质量增长显著高于LAS损伤组(P<0.01);皮肤形态结构有所改善,表皮厚度增加且较为完整,胶原纤维含量增加,纤维排列杂乱、松散、模糊的现象得到改善;皮肤中SOD、GSH-Px及Hyp水平明显增加,MDA含量显著减少(P<0.01);血清中LDH、NO水平显著低于LAS损伤组(P<0.01)。实验结果表明TP在一定程度上对LAS所致小鼠皮肤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L-茶氨酸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引起的免疫应激小鼠肠道的保护作用研究
    刘遵莹, 刘秋玲, 邓燕莉, 陈凌, 肖文军
    2016, 36(5):  469-476.  doi:10.13305/j.cnki.jts.2016.05.004
    摘要 ( 481 )   PDF (892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SPF级Balb/c雌性小鼠为实验动物,对其适应性饲养3 d后连续30 d灌喂不同剂量L-茶氨酸,然后腹腔注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44813诱导免疫应激,5 h后取样,分析研究了L-茶氨酸对小鼠体重,回肠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过氧化氢酶(Homogenate catalase, CAT)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空肠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和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表达量的影响,以探明L-茶氨酸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免疫应激小鼠肠道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各剂量L-茶氨酸均能显著增加小鼠体重,可减轻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44813引起的肠道组织病变程度,升高回肠组织GSH-Px和CAT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和iNOS酶活性,在不同程度上抑制血清TNF-α、IL-1β和ICAM-1的表达量。说明L-茶氨酸可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降低脂质过氧化程度和提高抗氧化能力来维护肠道组织形态与结构的完整性,并达到保护肠道的作用。
    茶多糖对阿霉素抑制肺癌A549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魏楠, 朱强强, 陈际名, 李彤, 李亦凡, 黄业伟, 马啸, 王宣军, 盛军
    2016, 36(5):  477-483.  doi:10.13305/j.cnki.jts.2016.05.005
    摘要 ( 423 )   PDF (918KB) ( 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肺癌是全世界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当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化疗,阿霉素是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然而该药物毒性较大,长期使用可发生剂量依赖性的不可逆的心肌病变、骨髓抑制等,同时其多药耐药性的存在也使它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为了减少阿霉素的毒副作用,通过体外培养人肺癌A549细胞,将茶叶提取物茶多糖与阿霉素联用,加入A549细胞,24βh后以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表明,当阿霉素质量浓度为3 mg·L-1时,对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效果最明显;不同浓度茶多糖与1、2、3 mg·L-1阿霉素联用,以2 mg·L-1阿霉素与6 mg·L-1茶多糖联用时对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效果最明显,且优于单独使用3 mg·L-1阿霉素的效果。阿霉素可诱导A549细胞凋亡,茶多糖与阿霉素联用可减少阿霉素的使用剂量,增强阿霉素对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L-茶氨酸对产肠毒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免疫应激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研究
    刘秋玲, 龚志华, 陈凌, 刘遵莹, 邓燕莉, 陈栋, 肖文军
    2016, 36(5):  484-490.  doi:10.13305/j.cnki.jts.2016.05.006
    摘要 ( 427 )   PDF (936KB)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SPF级Balb/c雌性小鼠为实验动物,对其适应性饲养3 d后连续30 d灌喂不同剂量L-茶氨酸,然后腹腔注射产肠毒性大肠杆菌E44813诱导免疫应激,5 h后取样,分析研究了各组小鼠肝脏与脾脏系数,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ferease, ALT)与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含量,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水平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血清中γ-干扰素(γ-Interferon, 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 IL-4)的表达量,以探明L-茶氨酸对产肠毒性大肠杆菌免疫应激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茶氨酸干预处理均能明显降低由大肠杆菌E44813感染引起的肝脏、脾脏系数的升高,降低血清ALT、AST及肝组织匀浆MDA水平,提高肝组织匀浆SOD、CAT、GSH-PX活性,减少IFN-γ、IL-4表达量,改善肝脏组织病理损伤,其中以300 mg·kg-1剂量组效果最好,说明茶氨酸干预对产肠毒性大肠杆菌诱导的免疫应激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且可能是通过减少IFN-γ与IL-4的表达、降低炎症反应、提高抗氧化能力等途径达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普洱茶茶褐素对大鼠尿液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
    刘建, 彭春秀, 盛军, 高斌, 龚加顺
    2016, 36(5):  491-499.  doi:10.13305/j.cnki.jts.2016.05.007
    摘要 ( 451 )   PDF (1314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研究采用核磁共振(NMR)代谢组学法研究普洱茶茶褐素(TB,分子量>50βkDa)对大鼠尿液代谢的影响。将实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TB组、高脂组和高脂+TB组,以生物核磁共振技术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研究灌胃高剂量普洱茶茶褐素后大鼠尿液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常+TB组与正常对照组,高脂+TB组与高脂组的尿液代谢谱有明显差异;筛选出缬氨酸、柠檬酸、牛磺酸、丙酸盐、α-酮戊二酸、β-羟基丁酸等6种普洱茶茶褐素标志性代谢物;普洱茶茶褐素对大鼠尿液的影响可能涉及到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三羧酸循环、脂类代谢和氧化应激反应。
    不同年份茯砖茶感官品质研究
    李适, 谌滢, 傅冬和, 刘仲华, 黄建安
    2016, 36(5):  500-504.  doi:10.13305/j.cnki.jts.2016.05.008
    摘要 ( 512 )   PDF (927KB) ( 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不同年份的31个特制茯砖茶样品进行感官审评,从样品外形、内质、茶汤色差等方面比较和分析了不同年份茯茶的品质特征及差异。年份较长的茯茶干茶色泽为黑褐、灰褐或褐略带红,年份较短的茯茶干茶色泽多为黄褐、青褐;随着年份的延长茶汤色泽出现由橙黄-黄橙-红橙-橙红-红的变化趋势。茶汤的粗涩味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逐步转化,原料较粗老的茯茶粗涩味转化较慢。研究从感官品质的角度揭示不同年份茯茶特征,为年份茯砖茶评鉴提供参考。
    茶树硝态氮转运蛋白NRT1.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杨亦扬, 胡雲飞, 万青, 李荣林, 王枫, 阮建云
    2016, 36(5):  505-512.  doi:10.13305/j.cnki.jts.2016.05.009
    摘要 ( 544 )   PDF (845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品种龙井43为试材,采用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得到硝态氮转运蛋白基因(NRT1.1)的cDNA全长序列,基因序列全长1 88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1 788 bp,编码595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65.9 kD,理论等电点为8.99,命名为CsNRT1.1。序列分析表明,CsNRT1.1与葡萄NRT1.1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最高。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CsNRT1.1的氨基酸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区域及亚细胞定位进行了预测。实时定量PCR表达分析表明,茶树根和叶片中CsNRT1.1在1 mol·L-1 NO3-处理5 min内均受到抑制,叶部CsNRT1.1表达量0.5 h后即达到最大值,24 h内各个时间点均高于根部,根中表达量CsNRT1.1始终低于对照。本研究结果为研究茶树对NO3-的吸收、转运和调控机理提供了分子生物学基础。
    基于转录组测序对茶树GST基因表达的研究
    张亚真, 韦康, 王丽鸳, 成浩
    2016, 36(5):  513-522.  doi:10.13305/j.cnki.jts.2016.05.010
    摘要 ( 532 )   PDF (971KB) ( 2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s)在植物体内普遍存在,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超家族蛋白酶。本研究通过对中黄2号、龙井43在正常光照和遮荫处理下的转录组测序,筛选获得了49个CsGSTs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中19个在芽叶中表达量较高的CsGSTs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和聚类分析。另外对表达量较高的8个候选基因进行荧光定量表达分析,研究它们在龙井43不同叶位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这些CsGSTs基因在一芽一叶到第六叶中均有表达,但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CsGST20在龙井43一芽一叶到第六叶中的表达量逐渐上升,可能与植物抗胁迫有关,而CsGST24的表达量则显著下降,可能与花青素代谢有关。
    几种乌龙茶香气成分比较研究
    嵇伟彬, 刘盼盼, 许勇泉, 江用文, 陈建新, 尹军峰
    2016, 36(5):  523-530.  doi:10.13305/j.cnki.jts.2016.05.011
    摘要 ( 497 )   PDF (900KB) ( 4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乌龙茶主要产于我国福建南部(闽南)、北部(闽北)及广东和台湾等地,不同产区乌龙茶具有独特的香气品质特征。本文选取不同产区有代表性的乌龙茶样品,采用专家感官审评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了香气感官品质审评和香气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乌龙茶香气化合物主要包括醇类、酮类、醛类、酯类、碳氢化合物、酚类、含氮化合物等,但不同产区乌龙茶香气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反-橙花叔醇(40.96%)与α-法尼烯(20.00%)是台湾高山乌龙茶的主要香气成分;反-橙花叔醇(46.22%)、吲哚(15.20%)和α-法尼烯(23.01%)是闽南清香型铁观音的主要香气成分;反-橙花叔醇(13.51%)、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11.87%)和紫罗酮类物质(5.26%)是闽北水仙的主要香气成分;而反-橙花叔醇(31.43%)和吲哚(35.83%)是广东乌叶单枞的主要香气成分。本文还分析比较了不同做青程度乌龙茶的香气成分,同时探讨了香气成分含量与乌龙茶香气品质间的关系。
    一种毛尖茶叶多糖MTP06的提取分离及其活性测定
    范海涛, 刘庄, 张照康, 程湘懿, 乔善义
    2016, 36(5):  531-536.  doi:10.13305/j.cnki.jts.2016.05.012
    摘要 ( 411 )   PDF (661KB) ( 3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研究对一种毛尖茶叶多糖的结构与活性开展了研究。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毛尖茶叶粗多糖,经除蛋白后得到精制多糖(MP),以不同的柱层析方法对MP进行多次分离纯化,得到1个均一组分的毛尖茶叶多糖(Maojian Tea Polysaccharides No. 06,MTP06)。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 2,2-diphenyl-1-(2,4,6-trinitrophenyl) 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小鼠免疫细胞RAW264.7增殖、吞噬能力和产生NO等试验方法对MTP06的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MTP06对0.1 mmol·L-1 DPPH溶液的自由基清除率为30.85%,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增殖、吞噬能力和产生NO的能力均有促进作用,与空白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且质量浓度为500 mg·L-1时,活性最大。
    灰茶尺蛾性信息素的初步研究
    罗宗秀, 李兆群, 蔡晓明, 边磊, 陈宗懋
    2016, 36(5):  537-543.  doi:10.13305/j.cnki.jts.2016.05.013
    摘要 ( 431 )   PDF (875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灰茶尺蛾是我国茶园中重要的食叶害虫。本研究对求偶高峰期的灰茶尺蛾雌虫,采用正己烷浸提腹部末端方法提取性信息素,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筛选性信息素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活性成分进行鉴定,最后将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进行田间诱捕试验。GC-EAD结果显示,灰茶尺蛾性信息素提取物中有两种成分可引起雄虫触角的电位反应。GC-MS分析结果确定两种活性成分分别为顺3,顺6,顺9-十八碳三烯(Z3,Z6,Z9-18:H)和顺3,顺9-6,7-环氧十八碳二烯(Z3,epo6,Z9-18:H)。田间引诱试验表明,不同比例性信息素在田间显示不同的引诱效果,当Z3,Z6,Z9-18:H和Z3,epo6,Z9-18:H以4∶6的比例配比,总剂量为1βmg时,田间引诱效果最佳。该研究结果为灰茶尺蛾性信息素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交尾致雌雄叶蝉搜寻叶片和色彩行为差异的视频轨迹分析
    王薛婷, 韩宝瑜
    2016, 36(5):  544-550.  doi:10.13305/j.cnki.jts.2016.05.014
    摘要 ( 466 )   PDF (764KB) ( 2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使用基于EthoVision XT11.5软件的视频轨迹分析仪检测了交尾和未交尾的雌、雄小贯小绿叶蝉成虫对茶鲜叶和黄、白、绿色卡的搜寻行为,结果发现:(1)未交尾雌成虫从释放点缓慢地搜寻到叶片,大多时间在叶片之外区域活动;交尾雌成虫从释放点较快地搜寻到叶片,较多时间在叶片上活动;(2)未交尾雄成虫从释放点较快地搜寻到叶片,大多时间在叶片上搜寻,轨迹长而复杂且速度快;交尾雄成虫较多时间在叶片之外区域搜寻,速度稍慢;(3)受到刺激时试虫就会展翅,致体翅面积增大,大于正常体翅面积60%、20%~60%、20%以下的运动状态分别称为“狂躁”、“活跃”和“静止”行为,交尾后雌、雄成虫“狂躁”历时均显著长于交尾前;(4)交尾前或交尾后,在黄色卡上雌成虫搜寻历时长于雄成虫,而在绿色卡上雄成虫搜寻历时长于雌成虫;(5)交尾之后,雌虫在黄卡区域出现频率和搜寻时间皆略有增加,在绿卡区域出现频率和搜寻时间皆明显减少;相应地,雄虫在黄卡、绿卡区域出现频率和停留时间皆略有减少。分析认为:交尾前,雄虫对茶叶的趋性强于雌虫;交尾后,雌虫对于叶片气味定向性增加,而雄虫对叶片气味的偏好性稍减弱;雄虫稍嗜好绿色,雌虫稍嗜好黄色;交尾稍增强了雌虫对黄色的嗜好,略降低了雄虫对于绿色的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