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世春, 江宏燕, 廖姝然, 陈亭旭, 牛金志, 王晓庆. 我国茶毛虫及其布尼亚病毒(EpBYV)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茶叶科学, 2024, 44(5): 793-806. |
[2] |
徐长霞, 罗宗秀, 马龙. 溴虫氟苯双酰胺影响灰茶尺蠖成虫合成与识别性信息素的能力[J]. 茶叶科学, 2024, 44(4): 618-626. |
[3] |
崔少伟, 赵冬香, 张家侠, 商建农, 蔡晓明, 李兆群, 边磊, 修春丽, 付楠霞, 陈宗懋, 罗宗秀. 茶蚕大陆种群性信息素鉴定与虫口监测应用[J]. 茶叶科学, 2022, 42(1): 101-108. |
[4] |
罗宗秀, 苏亮, 李兆群, 刘岩, 蔡晓明, 边磊, 辛肇军, 陈宗懋.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田间应用技术研究[J]. 茶叶科学, 2018, 38(2): 140-145. |
[5] |
罗宗秀, 李兆群, 蔡晓明, 边磊, 陈宗懋. 灰茶尺蛾性信息素的初步研究[J]. 茶叶科学, 2016, 36(5): 537-543. |
[6] |
罗宗秀, 蔡晓明, 边磊, 李兆群, 陈宗懋. 茶树害虫性信息素研究与应用进展[J]. 茶叶科学, 2016, 36(3): 229-236. |
[7] |
付建玉, 席羽, 唐美君, 殷坤山, 肖强.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不同分离株的毒力水平与遗传结构关系分析[J]. 茶叶科学, 2011, 31(4): 289-294. |
[8] |
王礼中, 肖强, 张传溪.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ph基因抗体的制备与利用[J]. 茶叶科学, 2008, 28(4): 260-266. |
[9] |
厉晓腊, 金轶伟, 柴一秋, 陈官菊, 刘又高.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毛虫的致病性研究[J]. 茶叶科学, 2006, 26(4): 265-269. |
[10] |
聂婷婷, 肖强, 殷坤山, 邢丽苹, 张传溪. 茶毛虫NPV的P24、Rr1、Lef1基因及其分子进化分析[J]. 茶叶科学, 2005, 25(4): 242-248. |
[11] |
赵冬香, 陈宗懋, 程家安. 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白斑猎蛛间化学通讯物的分离与活性鉴定[J]. 茶叶科学, 2002, 22(02): 109-114. |
[12] |
陈雪芬, 萧强. 敌灭灵防治茶树害虫研究初报[J]. 茶叶科学, 1991, 11(02): 98-. |
[13] |
姚渭, 左玉萍, 王运科. 低位侧向喷施茶毛虫NPV技术及大田应用试验[J]. 茶叶科学, 1987, 7(02): 52-53. |
[14] |
张汉鹄, 卜可华, 赵友明, 徐永. 茶毛虫的发育起点与有效积温[J]. 茶叶科学, 1987, 7(01): 41-44. |
[15] |
郑茂材, 陈流光, 夏绍湄, 梁东瑞, 赵克斌, 蔡毓能, 孙爱珍. 在云贵茶区发现的茶树害虫病毒[J]. 茶叶科学, 1985, 5(02): 29-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