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宁静, 李健权, 刘本英, 郑红发, 卢凤美, 陈雷, 刘振, 叶升涛, 黄浩, 杨培迪, 伍岗, 杨阳.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发花前后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研究[J]. 茶叶科学, 2021, 41(2): 213-227. |
[2] |
张泽岑, 王雪萍. 利用茶树品种多样性控制茶芽枯病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06, 26(4): 253-258. |
[3] |
黄福平, 梁月荣, 陆建良, 陈荣冰. 应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构建茶树回交1代部分遗传图谱[J]. 茶叶科学, 2006, 26(3): 171-176. |
[4] |
黎星辉, 刘春林, 施兆鹏, 罗军武, 沈程文, 龚志华, 陈暄. 汝城白毛茶种群个体间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 茶叶科学, 2004, 24(1): 33-36. |
[5] |
罗军武, 施兆鹏, 沈程文, 刘春林, 龚志华, 黄意欢. 茶树品种资源遗传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 茶叶科学, 2002, 22(02): 140-146. |
[6] |
徐玲玲, 方亮, 廖亮, 杨继, 何江浔, 王柏龄. 自然突变株系—大叶龙茶酯酶同工酶及RAPD分析[J]. 茶叶科学, 2002, 22(01): 87-89. |
[7] |
黎星辉, 施兆鹏, 刘春林, 罗军武, 沈程文, 李家贤, 方华春. 汝城白毛茶与两广主要“白毛茶”居群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 茶叶科学, 2002, 22(01): 79-82. |
[8] |
陈亮, 山口聪, 王平盛, 许玫, 宋维希, 童启庆. 利用RAPD进行茶组植物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系统学分析[J]. 茶叶科学, 2002, 22(01): 19-24. |
[9] |
金惠淑, 梁月荣, 陆建良. 中、韩两国主要茶树品种基因组DNA多态性比较研究[J]. 茶叶科学, 2001, 21(02): 103-107. |
[10] |
梁月荣, 田中淳一, 武田善行. 应用RAPD分子标记分析“晚绿”品种的杂交亲本[J]. 茶叶科学, 2000, 20(01): 22-26. |
[11] |
陈亮, 虞富莲, 杨亚军, 陈大明, 徐昌杰, 高其康. 茶树优质资源遗传稳定性的RAPD分析[J]. 茶叶科学, 1999, 19(01): 13-16. |
[12] |
陈亮, 杨亚军, 虞富莲, 高其康, 陈大明. 15个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 茶叶科学, 1998, 18(01): 21-27. |
[13] |
陈亮, 高其康, 杨亚军, 虞富莲, 陈大明. 茶树RAPD反应系统和扩增程序优化[J]. 茶叶科学, 1998, 18(01): 16-20. |
[14] |
陈亮, 陈大明, 高其康, 杨亚军, 虞富莲. 茶树基因组DNA提纯与鉴定[J]. 茶叶科学, 1997, 17(02): 177-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