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虹余, 王瑗媛, 李法鑫, 聂枞宁, 冯德建, 赵悦伶, 杜晓. 基于GC-O-MS评价芽叶型黄茶的香气类型及其关键香气组分的呈香贡献[J]. 茶叶科学, 2024, 44(6): 985-1004. |
[2] |
张湘琳, 凌智辉, 胡维霞, 向春辉, 崔俪丹, 许伟, 肖文军. 不同温度热风萎凋对红茶萎凋叶及成茶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4, 44(3): 483-492. |
[3] |
张俊杰, 傅天龙, 傅天甫, 林兴荣, 郭晨, 饶耿慧, 彭姗姗, 方彩.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次数与香气成分的关联分析[J]. 茶叶科学, 2021, 41(1): 113-121. |
[4] |
陈林, 张应根, 陈键, 宋振硕, 项丽慧, 余文权, 尤志明. 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白茶过程中香气成分动态变化规律[J]. 茶叶科学, 2020, 40(6): 771-781. |
[5] |
傅天龙, 郭晨, 傅天甫, 彭姗姗, 林兴荣, 饶耿慧, 陈楠, 张俊杰. 福州8种主要茉莉花茶特征香气成分比较与分析[J]. 茶叶科学, 2020, 40(5): 656-664. |
[6] |
范培珍, 潘铖, 王梦馨, 崔林, 韩宝瑜. 内山六安瓜片4个等级茶叶香气的组成及其差异[J]. 茶叶科学, 2020, 40(5): 665-675. |
[7] |
安会敏, 欧行畅, 熊一帆, 张杨波, 李娟, 李勤, 李骞, 李适, 黄建安. 茉莉花茶特征香气成分研究[J]. 茶叶科学, 2020, 40(2): 225-237. |
[8] |
陈林, 余文权, 张应根, 项丽慧, 王丽丽, 尤志明. 基于SDE和HS-SPME/GC-MS的乌龙茶香气组成特征分析[J]. 茶叶科学, 2019, 39(6): 692-704. |
[9] |
王芳, 张见明, 李博, 陈百文, 刘宝顺, 占仕权, 刘仕章. 武夷大红袍初制过程中香型与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J]. 茶叶科学, 2019, 39(4): 455-463. |
[10] |
涂政, 梅慧玲, 李欢, 刘馨秋, Emmanuel Arkorful, 张彩丽, 陈暄, 孙康, 黎星辉. 冠突散囊菌和植物乳杆菌联合发酵对绿茶液态饮料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8, 38(5): 496-507. |
[11] |
陈林, 林清霞, 张应根, 陈键, 王丽丽, 余文权, 尤志明. 不同风味类型铁观音乌龙茶香气组成化学模式识别研究[J]. 茶叶科学, 2018, 38(3): 253-262. |
[12] |
钟秋生, 林郑和, 张辉, 陈志辉, 游小妹, 单睿阳, 陈常颂. 不同供钾水平对茶树幼苗鲜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7, 37(1): 49-59. |
[13] |
沈程文, 邓岳朝, 周跃斌, 齐冬晴, 贺群, 田双红, 林娟. 湖南茯砖茶品质特征及其香气组分研究[J]. 茶叶科学, 2017, 37(1): 38-48. |
[14] |
嵇伟彬, 刘盼盼, 许勇泉, 江用文, 陈建新, 尹军峰. 几种乌龙茶香气成分比较研究[J]. 茶叶科学, 2016, 36(5): 523-530. |
[15] |
陈林, 陈键, 陈泉宾, 张应根, 宋振硕, 王丽丽, 尤志明. 做青工艺对乌龙茶香气组成化学模式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4, 34(4): 387-3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