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09年 第2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9-08-15
      
    EGCG与锌离子互作对PC-3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孙世利, 凌彩金, 于海宁, 沈生荣, 苗爱清, 潘顺顺, 庞式, 卓敏, 赵超艺
    2009, 29(4):  251-256.  doi:10.13305/j.cnki.jts.2009.4.001
    摘要 ( 329 )   PDF (263KB) ( 2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EGCG、Zn2+和EGCG+Zn2+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采用HPLC法检测了EGCG、Zn2+和EGCG+Zn2+对PC-3细胞内腺苷酸(ATP、ADP、AMP)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了能量负荷(EC)和ATP/ADP比值。结果表明,Hoechst 33258染色后正常细胞发出均匀微弱的蓝色荧光,细胞核未见异常,EGCG、Zn2+和EGCG+Zn2+处理后凋亡的PC-3细胞都发出较强的蓝色荧光,细胞核DNA断裂及染色体高度浓缩;EGCG、Zn2+及二者混合物处理后细胞内总腺苷酸含量、EC及ATP/ADP比值都下降,表明EGCG与Zn2+对PC-3细胞能量代谢都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
    茶氨酸对小鼠戊巴比妥钠镇静催眠的双向作用
    虞希冲, 吴波拉, 朱桐君, 杨伟
    2009, 29(4):  257-262.  doi:10.13305/j.cnki.jts.2009.4.002
    摘要 ( 388 )   PDF (274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自发活动仪和观察翻正反射消失与否研究茶氨酸对戊巴巴比妥钠诱导的镇静催眠作用。结果显示:单用茶氨酸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正常小鼠的自发活动,其半数抑制量为0.8518 g/kg;较小剂量(≤1.0 g/kg)茶氨酸能加强戊巴比妥钠(5 mg/kg)的抑制自发活动效应,而在2.0 g/kg时则引起自发活动反跳性的增加,呈现”U”型改变;单用茶氨酸5.0 g/kg并无催眠效应,但小于等于5.0 g/kg时茶氨酸加强戊巴比妥钠(25 mg/kg)的催眠作用,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上述结果表明茶氨酸对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自发活动影响为双向改变(“U”改变);茶氨酸对戊巴比妥钠(25 mg/kg)的催眠效应呈剂量依赖性地加强作用,并未出现双向改变。
    大叶龙茶解剖学、肌动蛋白基因及分子标记的研究
    徐玲玲, 张美云, 李同建, 秦红霞, 赵中伟, 樊启水, 廖亮, 张大明
    2009, 29(4):  263-270.  doi:10.13305/j.cnki.jts.2009.4.003
    摘要 ( 376 )   PDF (1061KB) ( 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大叶龙茶是来源于江西修水茶科所宁州群体茶园中一株自然突变体形成的大叶并无蕾无性繁殖新品种。对大叶龙茶及其母株的成熟叶片和不同时期的芽进行石蜡切片研究表明,大叶龙茶叶片栅栏组织细胞较长、海绵组织层数增加;大叶龙茶无蕾的原因是由于所有的芽始终保持营养芽的状态所致。首次克隆了茶树3个肌动蛋白基因片段(CS-ACT1,CS-ACT2,CS-ACT3),且都编码225个氨基酸,大叶龙茶与母株及500个BlastX分析获得的肌动蛋白序列在保守结构域F、G、H区有相应的四个氨基酸不同。对大叶龙茶及其母株进行AFLP分析表明,大叶龙茶总带数比母株少,并出现一部分特有带;利用EST-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大叶龙茶及其它常见品种进行研究,表明大叶龙茶等4个修水品种与龙井43有相似的遗传基础。
    43份茶树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研究
    谭月萍, 李娟, 刘硕谦, 晏嫦妤, 陈金华
    2009, 29(4):  271-274.  doi:10.13305/j.cnki.jts.2009.4.004
    摘要 ( 413 )   PDF (208KB) ( 1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3个茶树品种(系)进行了遗传多态性分析。用37对可扩增引物对43个茶树品种(系)扩增,经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其中有34对引物产生多态性,不同引物扩增带数分布在1~11条之间,扩增片段大小介于150~350 bp。应用DPS软件,进行遗传距离和相似性系数计算,43份材料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在0.059~0.820之间,说明供试茶树资源间的遗传变异十分宽广。根据UPGMA法构建聚类树状图,在平均遗传距离水平上,可将43份材料划分为7个类群。
    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申燕, 郑子成, 李廷轩, 吴德勇
    2009, 29(4):  275-281.  doi:10.13305/j.cnki.jts.2009.4.005
    摘要 ( 371 )   PDF (199KB) ( 2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以相邻人工林地为对照,研究了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茶园与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且各类群个数及其所占比例有所不同,Jaccard相似性系数为0.633,Gower系数(Sg)为0.327,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表现出较高的异质性;茶园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低于人工林,优势类群所占比例却远远高于人工林,总体群落结构较对照人工林单一;土壤动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密度-类群指数及分布的均匀性均低于人工林。在凋落物层以下,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及多样性均呈现出一定的表聚现象,土壤动物蜱螨目/弹尾目(A/C)比值茶园(2.44)大于人工林(2.09),A/C值并未因干扰强度增大而降低,这与凋落物残留量的多少及茶园螨害有关。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膜结构及相关生理变化研究
    王跃华, 张丽霞, 郭延奎, 向勤锃, 黄晓琴
    2009, 29(4):  282-288.  doi:10.13305/j.cnki.jts.2009.4.006
    摘要 ( 448 )   PDF (785KB) ( 1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福鼎大白为材料,通过钙过量处理诱导出茶树荧光性绿斑病,研究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膜系统损伤、电渗率以及与膜透性有关的渗透调节物质和活性氧酶清除系统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的细胞质膜以及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液泡的膜系统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病害程度加重,丙二醛、电解质渗透率逐渐升高;与此同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也逐渐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发病初期显著升高,后期降低,但活性均高于对照。以上结果说明: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在发病期间虽然启动了活性氧清除的膜保护机制,但仍然无法逆转膜系统损伤的发生。
    冰核细菌在山东茶树上的分布规律及消长动态研究
    黄晓琴, 束怀瑞, 张丽霞, 单秋娟, 陈宗懋
    2009, 29(4):  289-294.  doi:10.13305/j.cnki.jts.2009.4.007
    摘要 ( 371 )   PDF (260KB) ( 1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山东茶树上冰核细菌的种类和分布规律及消长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山东茶树上可分离得到泛菌属两个种的冰核细菌,分别为菠萝泛菌(Pantoea ananatis)、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分离到的22株冰核细菌中,冰核活性最强的是8号和11号。茶树上不同部位存在的冰核细菌的密度和频率不同,初展叶(芽)上分离得到的冰核细菌的密度最高,也较易分离得到,其次为嫩叶和老叶;茶树品种和不同的茶树栽培区域同样也会影响冰核细菌的分布,如在青岛地区分离的冰核细菌的密度大于泰安地区,不同品种上存在冰核细菌的密度也不同。此外,在雨水较多、湿度较大的季节茶树上冰核细菌的密度较高,而在干燥寒冷的时候则较难分离得到冰核细菌。
    缺磷对茶树幼苗养分吸收的影响
    林郑和, 陈立松, 陈荣冰, 彭艾
    2009, 29(4):  295-300.  doi:10.13305/j.cnki.jts.2009.4.008
    摘要 ( 385 )   PDF (243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每周3次用含0、40、80、160、400、1 000 μmol/L磷(P)的营养液浇沙培10月龄扦插“黄观音”茶[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苗17周。随供P浓度的增加,茶树根P含量呈线性增加,但茎和叶P含量呈曲线增加;在所有供P处理中,根P含量最高,其次是叶P含量,茎P含量最低,高供P处理的植株尤为明显。缺P降低茶树根茎叶K含量,但对根茎叶Ca含量影响不大。缺P降低根Mg含量,增加茎的Mg含量,但对叶Mg含量影响较小。不供P叶有稍高的C含量,较低的N含量和较高的C/N比;供P对根和茎C和N含量及C/N比影响较小。总之,缺P不仅影响茶树根茎叶营养元素的含量,也改变其在根茎叶之间的分配。
    Cr3+和Cr6+胁迫对茶树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唐茜, 冯德建, 杨华, 吴永胜, 谭和平
    2009, 29(4):  301-308.  doi:10.13305/j.cnki.jts.2009.4.009
    摘要 ( 489 )   PDF (398KB)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比较了不同浓度(10~60 mg/L)的Cr3+、Cr6+胁迫对茶树叶片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r3+、Cr6+胁迫浓度的增加,茶树受害程度加深,中毒症状明显;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a/b比值极显著降低,并对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产生显著负面影响。Cr3+胁迫下,SOD、POD、CAT活性随Cr3+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Cr6+胁迫下,SOD、POD活性也出现先升后降趋势,但CAT活性则持续下降。丙二醛含量、细胞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也随Cr3+、Cr6+浓度增加显著增加,表明Cr3+、Cr6+胁迫对茶树细胞质膜系统及主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都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Cr6+的毒害作用强于Cr3+
    破壁处理超细绿茶粉对肉鸡肉品品质和重金属残留的影响
    郭芳, 陈雁南, 周岩民, 王恬
    2009, 29(4):  309-312.  doi:10.13305/j.cnki.jts.2009.4.010
    摘要 ( 305 )   PDF (239KB) ( 2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试验选用1日龄AA肉用仔鸡480羽,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8个重复,每个重复12羽。第1组为对照组,第2~5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0、200、400、800 mg/kg破壁处理超细绿茶粉,即使日粮中的茶多酚含量分别约为0、10、20、40、80 mg/kg,研究其对肉鸡肉品品质和重金属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超细绿茶粉的增加,肌肉pH值逐渐增加,滴水损失逐渐降低(P>0.05)。各试验组肌肉MDA含量分别降低了5.88%、5.88%、0.59%、11.76%(P>0.05);各试验组肌肉组织中VE的沉积量分别增加了63.01%、0.34%、95.54%、3.08%;3、4、5组,肝脏组织维生素E沉积量分别提高了3.37%、55.03%、44.53%。(2)破壁处理超细绿茶粉有降低铅和镉在肝脏中的残留(P>0.05),但对铅和镉在肌肉的残留无影响。
    球状壳聚糖树脂对茶多酚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李海燕, 汪东风, Siaka. D, 刘炳杰, 张莉
    2009, 29(4):  313-318.  doi:10.13305/j.cnki.jts.2009.4.011
    摘要 ( 400 )   PDF (259KB) ( 2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反相悬浮交联法制备了球状壳聚糖树脂(RCM),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RCM对茶多酚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吸附等温线符合Laugmiur等温曲线,且平衡常数Kb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吸附是非自发的、吸热的、熵增加的过程。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吸附过程主要受粒子内扩散模型控制。
    多酚氧化酶固定化载体研究进展
    袁新跃, 江和源, 张建勇
    2009, 29(4):  319-324.  doi:10.13305/j.cnki.jts.2009.4.012
    摘要 ( 456 )   PDF (176KB) ( 1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固定化酶技术是当今酶工程的研究核心,它很好的实现了酶半衰期的延长、稳定性的提高、重复利用及产物与酶的分离。茶叶多酚氧化酶是茶树中含有的一类重要的氧化酶类,在茶叶加工、深加工以及茶饮料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酶固定化的载体有无机载体、有机载体、复合型载体以及纳米载体。本文总结了酶固定化载体的性能要求,并概述了目前多酚氧化酶固定化酶的各种载体材料。具有功能基团的纳米载体材料将是多酚氧化酶固定化载体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茶叶处理含氟废水的研究
    白卯娟, 甘明强
    2009, 29(4):  325-328.  doi:10.13305/j.cnki.jts.2009.4.013
    摘要 ( 404 )   PDF (176KB) ( 2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用改性剂对茶叶进行改性,用于处理含氟废水,探讨了改性剂浓度、pH值和改性茶叶投加量对除氟效率的影响,绘制了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0.3 mol/L的FeCl3溶液对茶叶的改性效果最佳。对于100 mL含氟浓度为100.0 mg/L的溶液,改性茶叶除氟的最佳pH为6.0,最佳投加量为1.3 g。改性后的茶叶对氟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公式,饱和吸附容量为15.75 m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