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05年 第2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5-12-25
      
    茶黄素的抗氧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陈虎, 胡英, 周睿, 赵剑
    2005, 25(4):  237-241.  doi:10.13305/j.cnki.jts.2005.04.001
    摘要 ( 407 )   PDF (247KB)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黄素是衡量红茶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红茶中发挥生物学作用的主要物质,它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本文对茶黄素的抗氧化机理进行综述。
    茶毛虫NPV的P24、Rr1、Lef1基因及其分子进化分析
    聂婷婷, 肖强, 殷坤山, 邢丽苹, 张传溪
    2005, 25(4):  242-248.  doi:10.13305/j.cnki.jts.2005.04.002
    摘要 ( 388 )   PDF (253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克隆和测定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sNPV)全长5942 bp的EcoRI-XhoI基因组DNA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包含5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分别编码P24、Rr1、38.7 K、Lef1和Ep-ld124。通过对上述5个基因与其它已知杆状病毒的同源基因的分析比较,以及对P24、Rr1和Lef1的分子进化树分析,表明EupsNPV是一种与已知杆状病毒都有较大差异的病毒种类,属于NPV II组病毒。结果还表明EupsNPV与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核多角体病毒(EcobSNPV)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本文报道的序列的EMBL登录号为AJ920288。
    三类典型茶园昆虫和螨类群落组成和动态的差异
    韩宝瑜
    2005, 25(4):  249-254.  doi:10.13305/j.cnki.jts.2005.04.003
    摘要 ( 448 )   PDF (271KB) ( 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2002年7月’2003年7月,每1’2星期1次,对皖南麻姑山区25年生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茶丛、茶丛上空及地表的昆虫和螨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查得普通茶园29018个体,分属于79种41科;无公害茶园35117个体,分属于81种41科;有机茶园12727个体,分属于102种57科。查得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及其占总个体数百分率分别为5176个和40%、14049和40%、17590和60%。蜂类、步甲类、虎甲类、瓢虫类和隐翅甲类是茶园主要天敌昆虫,这几类天敌的种数和个体数在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中分别是40种和2620个、33种和1898个、29种和1610个。三类茶园中,3~4月、9~10月物种数较多,11月下旬~1月上中旬种数较少;4’6月个体数较大,7’8月天气炎热、个体数减少,9~10月个体数又增多较大,12月~次年1月个体数较少。普通茶园个体数波动大;无公害茶园个体数最多,由于及时监测和防治,可控制虫害大发生。有机茶园个体数最少而物种数最多。研究认为有机茶园建在山林间,植物相繁盛,生物多样性大,群落的能流路径复杂,稳定性强,涵养了自然控制潜能。
    基因枪及其与农杆菌相结合的茶树外源基因转化条件优化
    吴姗, 梁月荣, 陆建良, 黎昊雁
    2005, 25(4):  255-264.  doi:10.13305/j.cnki.jts.2005.04.004
    摘要 ( 472 )   PDF (376KB)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GUS为报告基因,对基因枪介导的转化茶树愈伤的有关参数进行优化。比较了不同的预培养条件,含有PVP的培养基可提高转化频率。渗透处理不仅不能提高GUS的表达率,反而使愈伤再生困难。每枪DNA和钨粉的用量分别为0.25 μg,125 μg时,可得到较高的转化率。在轰击压力7 MPa,射程5 cm的条件下轰击一次,不论对GUS表达还是愈伤的再生都是较为适合的轰击条件。比较了农杆菌法(AGR),基因枪法(BOM)及农杆菌与基因枪结合(BTA,BPA和BOA)等方法对茶树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瞬间表达的结果及抗性愈伤筛选的结果都显示,农杆菌与基因枪结合使用比两种方法单独使用更有助于提高茶树转化的效率。
    激素处理对茶树组培苗温室内直接诱导生根的影响
    周健, 成浩, 王丽鸳
    2005, 25(4):  265-269.  doi:10.13305/j.cnki.jts.2005.04.005
    摘要 ( 397 )   PDF (235KB) ( 2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不同的激素种类、浓度和浸蘸时间诱导茶树组培苗在温室内生根,观察不同激素强度作用下生根率的动态变化,通过优化技术参数,建立组培苗的温室直接生根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在100βmg/L的IBA短时浸蘸处理70天后,小苗的成活率为66.7%,生根率达到60%,约为成活小苗的90%左右,平均发根数为9.4条,根长为3.64βcm。该技术的建立有助于实现茶树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商业化推广。
    茶树工厂化育苗适宜基质水分条件研究
    曾建明, 谷保静, 常杰, 袁海波, 王丽鸳, 董方帅, 成浩, 周健, 葛滢, 陈圣伦
    2005, 25(4):  270-274.  doi:10.13305/j.cnki.jts.2005.04.006
    摘要 ( 501 )   PDF (286KB)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在不同含水率基质下培养的茶树扦插苗的生长参数、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茶苗的新生物量在基质含水率80%~100%时最大,叶面积比(LAR)、比叶面积(SLA)、生根率及比根长(SRL)随基质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根生物量比(RMR)随基质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最大光合速率(Pnmax)随基质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在70%~100%水处理时最大;叶绿素的含量基本上随基质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而叶绿素a/b的值则随基质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在出根后的育苗期间适当降低基质含水率有利于幼苗的形态建成和提高茶苗的光合能力。
    茶鲜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液质联用分析
    张正竹, 宛晓春, 陶冠军
    2005, 25(4):  275-281.  doi:10.13305/j.cnki.jts.2005.04.007
    摘要 ( 357 )   PDF (297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Amberlite XAD-2为填料的柱层析方法,初步分离了茶鲜叶中的糖苷类香气前体。茶叶粗酶(丙酮粉)能有效水解糖苷类香气前体,并释放出挥发性的配基,进而用气相色谱方法对其苷元部分进行了分析。在茶树槠叶种鲜叶中,顺-3-己烯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Ⅰ、Ⅱ)、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甲醇和2-苯乙醇是糖苷类香气前体的主要苷元。不同季节的茶树鲜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在苷元组成上基本一致。对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液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这类糖苷主要以双糖苷(C5-C6)形式存在,这与在其它茶树品种上(薮北种、毛蟹、水仙、槠叶种)的研究结果高度一致。
    乌龙茶加工过程多糖的变化、组分分离及特性研究
    倪德江, 陈玉琼, 余志, 张芸, 谢笔钧, 周继荣
    2005, 25(4):  282-288.  doi:10.13305/j.cnki.jts.2005.04.008
    摘要 ( 413 )   PDF (363KB) ( 3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摘要:在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多糖含量以及组成多糖的中性糖、蛋白质含量呈递减趋势,从鲜叶至第2次摇青结束,下降幅度小,但第3次摇青后大幅度下降,而糖醛酸的变化较小;加工过程多糖清除·OH和 自由基的趋势基本一致,呈现抛物线变化,活性最高峰出现在第2次摇青结束,多酚类保留量为85%左右可以作为制定乌龙茶加工过程高活性茶多糖的形成指标。采用纤维素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乌龙茶多糖,各级分中性糖、蛋白质、糖醛酸含量以及清除OH、 的作用有较大差异。获得的乌龙茶多糖主要组分OTPS2-1是富含糖醛酸和少量蛋白质的三元糖复合物,相对重均分子质量为8.877×104,糖基由半乳糖、葡萄糖、阿拉伯糖、岩藻糖和鼠李糖组成,其摩尔比为7.58:2.14:7.05:1.76:1.02。
    茶籽饼粕中黄酮苷的HPLC分析、制备与MS鉴定
    江和源, 柯昌强, 王川丕, 陈小强, 袁新跃
    2005, 25(4):  289-294.  doi:10.13305/j.cnki.jts.2005.04.009
    摘要 ( 437 )   PDF (304KB) ( 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HPLC分析茶籽饼粕中的黄酮苷,以制备型HPLC对其中的主要黄酮苷进行分离,再以HPLC/MS分析主要黄酮苷的分子量,在此基础上,确认茶籽饼粕中2种黄酮苷的化学结构。该种分析型HPLC、制备型HPLC、LC/MS联用的系统方法,可以成功地应用于分离鉴定茶籽饼粕中的黄酮苷,也可为茶叶中其他天然产物的分离、鉴定研究提供参考。
    恩施富硒藤茶安全性毒理学实验研究
    陈玉琼, 向班贵, 倪德江, 吴谋成, 周继荣, 余志, 曾维超
    2005, 25(4):  295-299.  doi:10.13305/j.cnki.jts.2005.04.010
    摘要 ( 442 )   PDF (267KB) ( 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对恩施州富硒藤茶安全性进行了评价。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受试藤茶属无毒级;3项致突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90天喂养试验中,藤茶各剂量组动物生长发育良好,对体重、食物利用率无不良影响。各剂量组血常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大鼠血清ALT、AST、BUN、TRI、CHO、CRE、GLU、ALB、TP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脏器比值与对照差异不明显。肝、心、脾、肾、胃肠、睾丸、卵巢等器官外观和组织切片与对照比均未发现实质性病理改变。说明饮用恩施富硒藤茶安全无毒。
    云南晒青绿毛茶的微生物固态发酵及成分变化研究
    龚加顺, 周红杰, 张新富, 宋姗, 安文杰
    2005, 25(4):  300-306.  doi:10.13305/j.cnki.jts.2005.04.011
    摘要 ( 428 )   PDF (282KB) ( 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添加外源优势菌种固态发酵云南晒青绿茶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主要的化学品质成分含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多酚类、儿茶素、茶红素、茶褐素、寡糖和多糖的变化最明显。发酵40天后,多酚类物质下降了约60%,儿茶素类下降了80%,黄酮类下降了55%,茶红素下降了90%,水溶性寡糖下降了65%,水浸出物下降了25%,而茶黄素、水溶性总糖和灰分的变化不大。但茶褐素类物质增加了4.5倍,水溶性多糖也增加了5.7倍。这说明多酚类物质、儿茶素、茶红素、茶褐素类、寡糖及多糖类物质可作为云南普洱茶的特征成分用于品质判定。实验结果还表明,利用优势菌种发酵晒青绿茶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熟普洱茶,其理化成分含量可达到陈年普洱茶的水平。实验结果同时还表明,离开了微生物和湿热作用,晒青绿茶是难以形成普洱茶特有品质风格的。
    EGCG对高糖培养的系膜细胞增殖及周期素激酶抑制剂P27的作用
    李彩蓉, 蔡飞, 杨晓, 朱忠华
    2005, 25(4):  307-310.  doi:10.13305/j.cnki.jts.2005.04.012
    摘要 ( 326 )   PDF (282KB) ( 1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EGCG)对高糖培养的系膜细胞(GMCs)增殖及周期素激酶抑制剂p27蛋白表达的作用。方法以大鼠肾系膜细胞为实验对象,将GMCs分成6组,分别刺激48βh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测定GMCs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法测定p27蛋白表达。结果作用48βh后,高糖明显诱导GMCs增殖并上调p27蛋白表达,不同浓度的EGCG能抑制高糖诱导的细胞增生,并抑制p27蛋白表达。结论EGCG能抑制高糖诱导的GMCs增殖,并下调p27蛋白表达,提示EGCG可通过抑制p27表达而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积聚,延缓糖尿病肾小球肥大和肾小球硬化。
    瞬时降压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
    王岳飞, 杨秀芳, 任鹏, 冯丽云, 杨贤强
    2005, 25(4):  311-314.  doi:10.13305/j.cnki.jts.2005.04.013
    摘要 ( 414 )   PDF (830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电子显微镜,运用计算机图形学理论与方法描述了茶叶瞬时降压工艺和传统加工工艺以及新鲜叶片的组织结构特征,比较了它们的细胞破碎率,为瞬时降压叶拥有较高的内含物浸出率的以及较短的浸出时间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该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鉴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