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06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6-03-25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茶树发根高频诱导与遗传转化
    张广辉, 梁月荣, 陆建良
    2006, 26(1):  1-10.  doi:10.13305/j.cnki.jts.2006.01.001
    摘要 ( 663 )   PDF (529KB) ( 2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两种野生型发根农杆菌菌株、三种共培养培养基和六种外植体为试材,建立了茶树发根高频诱导体系,最高发根诱导频率达30%以上。最佳发根诱导体系为:OD600为0.5~0.8的发根农杆菌菌液侵染已培养60~70βd苗龄无菌苗茎段10~50βmin,在添加100βmmol/L乙酰丁香酮的YMB固体培养基上共培养2βd,在含500βmg/L头胞噻肟钠的MS培养基上诱导发根。发根在不含激素的LG0培养基上生长迅速,产生大量侧枝和根毛。PCR证实,发根农杆菌Ri质粒T-DNA的rolA、rolB和rolC基因已经插入到发根基因组DNA中。应用此发根诱导体系,以含携带Bt基因的双元载体质粒pCAMBIA2301的发根农杆菌15834,侵染茶树外植体诱导出发根,PCR和GUS组织化学染色证实外源基因已经插入到基因组DNA中并获得表达。
    茶树新梢不同叶片中β-葡萄糖苷酶和β-樱草糖苷酶基因表达的实时定量PCR分析
    赵丽萍, 陈亮, 王新超, 姚明哲
    2006, 26(1):  11-16.  doi:10.13305/j.cnki.jts.2006.01.002
    摘要 ( 362 )   PDF (455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在建立茶树基因表达绝对定量实时PCR检测方法后,检测了龙井43新梢不同部位叶片中的β-葡萄糖苷酶和β-樱草糖苷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β-葡萄糖苷酶在一芽五叶新梢的第四叶中表达活性最高,为2.86E+08拷贝/µl,第四叶>第三叶>第五叶>第二叶>一芽一叶; 而β-樱草糖苷酶基因在一芽一叶中最高,为4.31E+06拷贝/µl,一芽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第四叶>第五叶。与茶叶香气密切相关两个基因在茶树不同部位的叶片中表达量和表达类型存在明显差异。本实验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可有效地用于茶树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
    茶树EST-SSR的信息分析与标记建立
    金基强, 崔海瑞, 陈文岳, 卢美贞, 姚艳玲, 忻雅, 龚晓春
    2006, 26(1):  17-23.  doi:10.13305/j.cnki.jts.2006.01.003
    摘要 ( 359 )   PDF (418KB) ( 1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在1589条茶树EST中,共发掘出了281个EST-SSR,分布于246条EST中,出现频率是17.68%,平均长度为33.06βbp,平均分布频率是1/2.61βkb。在茶树EST-SSR中,二核苷酸重复是主要的重复类型,出现最多的重复基元类型是AG/CT重复。设计了19对SSR引物,在对引物、dNTP、MgCl2的浓度及退火温度等参数进行测试后,建立了合适的PCR反应体系。以衍生绝大多数EST-SSR的龙井43βDNA为模板,对引物进行了筛选,有16对引物显示扩增,可用率为84.2%; 进一步在10个茶树品种中进行多态性测试,显现出多态性的引物占可扩增引物的62.5%。本文研究结果证明了根据茶树EST建立SSR标记是有效、可行的。
    设施繁育茶苗适宜光照强度研究
    谷保静, 常杰, 曾建明, 王丽鸳, 袁海波, 葛滢, 廖建雄, 周健, 成浩
    2006, 26(1):  24-30.  doi:10.13305/j.cnki.jts.2006.01.004
    摘要 ( 483 )   PDF (367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光强分别为自然光的8%、15%、35%、42%、50%及75%)生长的茶树扦插苗的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茶树扦插苗的光合速率(Pn)、最大光合速率(Pnmax)、表观量子效率(AQY)均在自然光强的75%时达到最大值; 叶绿素含量随光强的增加而降低,叶绿素a/b则随光强增加而增加; 新生物量与最大光合速率一致,在自然光强的75%时达到最大值; 其植株生根率、出现愈伤组织的比率、根条比及根生物量比(RMR)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加,死亡率、SLA及LAR随光强的增加而降低。根据实验结果,适当提高大棚透光率及在阴天对大棚中的茶苗进行加光处理,对快速繁育茶苗有利。
    酶法拆分DL-茶氨酸及其分离纯化
    郭丽芸, 刘毅, 贾晓娟, 李兆兰, 焦庆才
    2006, 26(1):  31-36.  doi:10.13305/j.cnki.jts.2006.01.005
    摘要 ( 500 )   PDF (417KB) ( 1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将DL-茶氨酸乙酰化为N-乙酰-DL-茶氨酸,利用本实验室筛选的有较高氨基酰化酶活性的真菌刺孢小克银汉霉9980(Cunnighamella echinulata 9980)对DL-茶氨酸进行拆分并对拆分条件进行摸索。结果表明:反应最适温度50℃,最适pH7.0,底物浓度0.5mol/L,湿菌体量4g/100βml,拆分时间30h,拆分率可达92%。产物经JK008阳离子交换树脂氨性柱分离,L-茶氨酸收率84.3%,[α] =8.1(c=2,H2O), 符合JP2000药典。
    膜技术富集儿茶素渣中茶氨酸效应研究
    萧力争, 肖文军, 龚志华, 王伟, 刘仲华
    2006, 26(1):  37-41.  doi:10.13305/j.cnki.jts.2006.01.006
    摘要 ( 352 )   PDF (324KB) ( 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茶叶深加工中提制儿茶素后的废料 — 儿茶素渣为材料,在筛选出膜分离与富集茶氨酸最适料液pH值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截留分子量为2500βDa、3500βDa、5000βDa的膜超滤儿茶素渣料液对茶氨酸得率与纯度的影响,以及300βDa纳滤、200βDa纳滤、反渗透、真空蒸发浓缩四种浓缩方法对茶氨酸的效应。结果表明:调节料液体系的pH值至2.8~3.5左右,有利于在超滤过程中分离与富集茶氨酸; 选用截留分子量为3500βDa膜超滤儿茶素渣料液,茶多酚、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等大分子物质大部分被截留,其截留率分别为89.90%、92.20%,可获得率为54.50%、纯度为8.92%的茶氨酸料液,300βDa纳滤、200βDa纳滤、反渗透、真空蒸发浓缩四种浓缩方法在加工茶氨酸中,茶氨酸损失率依次为4.51%、3.62%、0.45%、5.15%。综合考虑,利用3500βDa超滤分离与反渗透浓缩可以分离与富集儿茶素渣中的茶氨酸,综合得率与纯度分别为54.05%和8.53%,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基于专业教育的茶文化学体系研究
    朱红缨
    2006, 26(1):  42-48.  doi:10.13305/j.cnki.jts.2006.01.007
    摘要 ( 299 )   PDF (398KB) ( 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从专业教育的角度研究茶文化学体系的建构问题。讨论了茶文化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在明确文化的进步目标前提下,它以饮茶生活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茶文化学交叉的研究领域,它由茶叶学、茶艺学、茶文史学、茶经营学四块内容构成; 最后从价值体系上阐述茶文化学的进步意义,显示了学科价值与教育内在价值的一致性。本文试图为茶文化专业教育提供一种理念与模式。
    高通量筛选法对普洱茶降血糖血脂作用的研究
    张冬英, 刘仲华, 施兆鹏, 刘亚林, 付冬和
    2006, 26(1):  49-53.  doi:10.13305/j.cnki.jts.2006.01.008
    摘要 ( 497 )   PDF (401KB) ( 1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高通量筛选法寻找普洱茶降血糖血脂作用的活性成分的研究。实验以SMMC-7721细胞为模型,确定普洱茶各样品的合适筛选浓度为50βμg/ml,并以此浓度对激活PPARα、PPARδ、PPARγ受体的活性进行筛选。结果发现,普洱茶醇提物对PPARδ受体有激活作用,有潜在的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的可能。
    茶叶超声波辅助浸提研究
    肖文军, 唐和平, 龚志华, 肖力争, 李适, 刘仲华
    2006, 26(1):  54-58.  doi:10.13305/j.cnki.jts.2006.01.009
    摘要 ( 363 )   PDF (324KB) ( 1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比较研究了超声波辅助浸提与传统水提对茶叶品质成分的浸出效果,优化筛选了茶叶超声波辅助浸提的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在茶水比、浸提温度、时间、次数等相同技术参数的条件下,茶叶超声波辅助浸提优于传统水提。采用茶水比1:15、浸提水温95℃、浸提两次(第一次、第二次的水量分别为总水量的8/15、7/15)、每次15βmin的操作参数是茶叶超声波辅助浸提的最优技术参数,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茶多酚、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咖啡碱、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水浸出物的浸出率分别比传统水提提高23.13%、36.92%、14.88%、24.40%、19.24%、26.45%、10.12%、12.27%。
    茶叶叶绿素锌钠盐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赖海涛, 黄万钦
    2006, 26(1):  59-63.  doi:10.13305/j.cnki.jts.2006.01.010
    摘要 ( 318 )   PDF (333KB) ( 1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新鲜茶叶制备叶绿素锌钠盐,研究其最佳锌代工艺条件,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锌代反应最佳工艺条件为:茶叶粉(g):ZnSO4· 7H2O(g)=5:7.1;温度为60℃;时间为2βh,收率为2.1%。叶绿素锌钠盐水溶性、耐热性、耐氧化还原性、pH为2.8~12.78时的耐光性均较好,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和金属离子对叶绿素锌钠盐的稳定性无影响。;
    湿窨工艺及配花量对茉莉花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叶乃兴, 杨广, 郑乃辉, 杨江帆, 王振康, 梁小虾
    2006, 26(1):  65-71.  doi:10.13305/j.cnki.jts.2006.01.011
    摘要 ( 448 )   PDF (424KB) ( 2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SPME/GC-MS技术分析高档茉莉花茶的香气组分,结果表明苯甲酸顺-3-己烯酯、芳樟醇、乙酸苄酯、邻氨基苯甲酸甲酯是茉莉花茶的主香组分,这些成分构成了茉莉花茶香气浓度的基础。采用湿窨工艺窨制茉莉花茶,苯甲酸顺-3-己烯酯、芳樟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杜松萜烯、吲哚、苯甲醇、橙花叔醇、乙酸香叶酯等成分的含量显著提高; 配花量在69%~115%之间,配花量递增,茉莉花茶香气成分的含量亦随之增加,当配花量达到96%以上,茉莉花茶的主要香气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表明茶坯的吸香已趋于饱和。采用湿窨工艺窨制高档茉莉花茶的适宜配花量为90%~100%。
    昆虫化学信息素诱集绒茧蜂控制茶尺蠖的研究
    韩宝瑜, 周鹏, 付建玉, 崔林
    2006, 26(1):  72-75.  doi:10.13305/j.cnki.jts.2006.01.012
    摘要 ( 413 )   PDF (288KB) ( 2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DBC-偶氮胂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样品中的铝
    李景梅, 于辉, 鞠殿民, 王毅
    2006, 26(1):  76-78.  doi:10.13305/j.cnki.jts.2006.01.013
    摘要 ( 304 )   PDF (328KB)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