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9年 第3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4-15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刘仲华
    2019, 39(2):  115-122.  doi:10.13305/j.cnki.jts.2019.02.001
    摘要 ( 1594 )   PDF (589KB) ( 5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我国茶叶资源十分丰富,在传统茶叶出现产大于销的背景下,中低档茶和夏秋茶资源的利用率偏低,影响茶叶行业效益水平。茶叶深加工是提高茶资源利用率、茶产业规模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阐述了国际茶叶深加工产业概况,以及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与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了中国茶叶深加工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趋势。
    中国茶叶感官审评术语的形成与发展现状
    张颖彬, 刘栩, 鲁成银
    2019, 39(2):  123-130.  doi:10.13305/j.cnki.jts.20190214.001
    摘要 ( 865 )   PDF (760KB) ( 3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GB/T 14487《茶叶感官审评术语》是我国目前采用穷尽法建立的内容丰富、具有代表性的食品感官术语集,对茶叶感官术语进行了规范化的整理与分类。它遵循感官术语的形成规律,是茶叶感官属性的客观表征,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语言特色。文章从语言学角度提出了茶叶感官术语“基元语素”概念。GB/T 14487中包括名词、副词、形容词、动词4种类型的基元语素,基元语素构成的术语称为单词(字)型术语,大多数组合术语都是这4种基元语素的排列组合,并可划分为8种不同类型。从术语学角度看,目前茶叶感官审评术语还有部分条目尚需完善。
    不同光质对红茶萎凋叶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生化品质的影响
    罗红玉, 唐敏, 翟秀明, 杨娟, 刘翔, 谷雨, 袁林颖, 钟应富, 黄尚俊
    2019, 39(2):  131-138.  doi:10.13305/j.cnki.jts.2019.02.002
    摘要 ( 800 )   PDF (832KB)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基于光质萎凋在茶叶加工中的优越性,试验采用快速、灵敏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来反映红茶光质萎凋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萎凋0~8 h,各处理萎凋叶的NPQY(NPQ)先升后降,Y()、qP先降后升,表现出较强的逆境耐受能力,使萎凋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相对稳定;8 h后,各处理萎凋叶的NPQY()、ETRqP逐步降低,Y(NO)逐步升高,表示逆境耐受能力逐步减弱,导致叶片的氨基酸含量明显升高;萎凋结束时,对照样的NPQY(NPQ)、Y(NO)、Fv/FmFv/Fo最低分别为1.874、0.508、0.267、0.723、2.626,其逆境耐受能力弱;蓝光处理萎凋叶的NPQY(NPQ)最高分别为2.120、0.567,逆境耐受能力强;红光和黄光处理萎凋叶的逆境耐受能力居中,黄光萎凋叶的氨基酸含量最高,为2.58%;氨基酸含量与Fm、NPQ呈显著负相关,与Fv/Fm呈极显著负相关,与Y(NO)呈极显著正相关;黄光处理的红茶感官品质得分最高,为91分,对照样最低,为85分。
    茶叶杀青机模糊RBF神经网络PID温控系统设计与试验
    潘玉成, 刘宝顺, 黄先洲, 陈小利, 吕仙银
    2019, 39(2):  139-149.  doi:10.13305/j.cnki.jts.2019.02.003
    摘要 ( 770 )   PDF (777KB) ( 3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针对滚筒式杀青机温控系统具有时变不确定非线性的特点,采用常规PID控制难于满足控制要求,利用模糊控制的良好收敛性和对模糊量的运算优势,以及神经网络自学习、自适应的特性,将常规PID控制与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结合起来,提出一种基于模糊RBF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策略,实现了对PID参数的实时在线整定。MATLAB软件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模糊RBF神经网络PID控制与常规PID控制相比,系统具有更好的动静态特性和抗干扰性能,温度控制误差在±2℃范围内,能很好地满足茶叶杀青工艺对温度的控制要求,保证了茶叶的杀青质量。
    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研究
    银霞, 张曙光, 黄静, 包小村, 周凌云, 戴伟东, 赵琛杰, 黄建安, 刘仲华
    2019, 39(2):  150-158.  doi:10.13305/j.cnki.jts.2019.02.004
    摘要 ( 723 )   PDF (514KB) ( 2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全面了解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本研究选取了湖南红茶代表性样品和典型外省样品,采用电子舌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对红茶样品滋味进行评定及化学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可视化模式识别方法比较了不同嫩度等级和不同滋味类型湖南红茶化学成分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糖组分总量、葡萄糖、麦芽糖、茶多酚、茶褐素、氨基酸组分总量、鲜味氨基酸、茶氨酸、茶黄素等含量可作为区分湖南红茶和外省红茶的主要滋味成分,其中糖组分总量、葡萄糖、麦芽糖、茶黄素等含量湖南红茶显著高于外省红茶。(2)一级湖南红茶茶汤中滋味化合物含量普遍较低,除氨基酸、茶褐素外,其他主要滋味成分均显著低于二级茶样;二级湖南红茶茶汤中滋味化合物在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等含量上表现突出;三级湖南红茶以儿茶素组分总量、糖类化合物、茶黄素、茶红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高,以茶多酚、氨基酸、茶褐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低。(3)“甘鲜味”茶汤中咖啡碱、儿茶素组分总量、非酯型儿茶素、EGC、茶黄素显著低于“略苦(浓)”茶汤。该研究结果可为湖南红茶产品的分类鉴别和滋味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不同氮素形态、pH对茶树元素吸收及有机酸含量影响
    汤丹丹, 刘美雅, 张群峰, 石元值, 马立锋, 阮建云
    2019, 39(2):  159-170.  doi:10.13305/j.cnki.jts.2019.02.005
    摘要 ( 650 )   PDF (1092KB) ( 1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茶树龙井43为材料,利用营养液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pH对茶树体内阴阳离子和有机酸的影响,初步明确茶树养分吸收与氮素形态及pH的关系。结果表明,与NO3--N处理相比,NH4+-N处理提高了茶树成熟叶中N、Fe、Cl-的含量以及根中N、SO42-含量,但是NH4+-N处理降低了茶树对Ca、Mg、B、Mn、Zn的吸收,也减少了成熟叶中SO42-、根中H2PO4-的累积量。与其他处理相比,NO3--N处理提高了成熟叶中苹果酸、草酸、柠檬酸浓度。茶树对养分的吸收、积累也与介质pH有关,尤其是pH与氮素互作时。在NO3--N处理下,pH 6.0显著提高了茶树对B、Mn、Zn的吸收和根中K、Ca、Mg浓度。茶树中有机酸含量受pH影响较大,与pH 4.0和pH 5.0相比,pH 6.0提高了茶树成熟叶中苹果酸、柠檬酸、草酸浓度以及根中草酸浓度。茶树对养分的吸收、积累与自身体内有机酸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茶树中全氮含量与柠檬酸、草酸浓度具有显著负相关性,而阳离子Zn2+、Ca2+、Mg2+、Mn2+含量与柠檬酸、草酸浓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干旱处理对不同品种茶树生理特性影响及抗旱性综合评价
    沈思言, 徐艳霞, 马春雷, 陈亮
    2019, 39(2):  171-180.  doi:10.13305/j.cnki.jts.2019.02.006
    摘要 ( 799 )   PDF (843KB) ( 2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龙井43、槠叶齐、宁州2号和白叶1号两年生盆栽扦插茶苗为试验材料进行自然干旱处理,测定其在干旱胁迫及复水下的生长适应规律,探讨干旱处理对不同品种茶树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并利用隶属函数值法对这4个品种耐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干旱处理时间延长,4个品种土壤体积含水量逐渐降低,植株表现脱水症状,叶片相对含水量逐渐降低,MDA含量逐渐升高,SOD活性逐渐降低,POD和CAT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逐渐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总量逐渐升高。复水后,4个品种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升高,MDA含量降低,龙井43 POD活性升高,其他品种均降低,SOD活性变化趋势与POD相反,4个品种CAT活性均降低,净光合速率均无显著变化,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升高,除槠叶齐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总量升高外,其他均降低。通过模糊隶属函数值法综合评价该4个品种抗旱性,结果表明,耐旱性强弱依次为龙井43>宁州2号>槠叶齐>白叶1号。本研究为抗旱茶树品种的筛选以及抗旱育种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
    不同品种茶树新梢响应“倒春寒”的转录组分析
    王君雅, 陈玮, 刘丁丁, 陈亮, 姚明哲, 马春雷
    2019, 39(2):  181-192.  doi:10.13305/j.cnki.jts.2019.02.007
    摘要 ( 693 )   PDF (1827KB) ( 2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探究“倒春寒”冻害对不同品种茶树新梢转录水平的影响,本研究以茶园“倒春寒”发生时受冻害和未受冻害的龙井43和中茶126新梢为研究材料,对两组样品进行转录组分析,分别鉴定到1 012个和1 079个差异基因,以及284个共同差异基因。从中选取18个差异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证明转录组数据可靠。利用GO和KEG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两个品种的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光合作用、碳代谢和细胞色素P450等代谢进程,说明“倒春寒”对新梢生长发育相关的基础代谢造成了严重损伤,抑制了相关基因的正常表达;随后对284个共同差异基因进行表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其中99个差异基因在两个茶树品种中的表达模式完全相反,涉及的生物过程包括MAPK信号通路、谷胱甘肽和苯丙烷代谢等,推测这些差异基因与龙井43和中茶126在受到低温胁迫后产生的不同信号传导模式有关。
    L-茶氨酸防治脑疾病研究进展
    曾立, 肖文军
    2019, 39(2):  193-202.  doi:10.13305/j.cnki.jts.2019.02.008
    摘要 ( 680 )   PDF (385KB) ( 3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社会竞争日益增长带来的压力,与脑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及精神疾病越来越严重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L-茶氨酸是茶叶中一种独特的非蛋白氨基酸,大量研究表明L-茶氨酸在预防和治疗脑疾病方面有明显功效。本文综述了L-茶氨酸在机体内的吸收与代谢以及在预防和治疗脑疾病方面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为L-茶氨酸的应用和功能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茶多酚与多糖的相互作用:作用机理及功能特性变化研究进展
    祝琳, 吴龙, 陈小强, 陈学玲, 吴正奇, 石勇
    2019, 39(2):  203-210.  doi:10.13305/j.cnki.jts.2019.02.010
    摘要 ( 1242 )   PDF (782KB) ( 3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辐射等多种生物活性,与环糊精、黑木耳多糖或壳聚糖等多种多糖作用后,功能活性增强,但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尚不明确。因此,对茶多酚与多糖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关于茶多酚与多糖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介绍了茶多酚和多糖的分类及结构,概括了多糖与茶多酚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针对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茶多酚功能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为后续研究二者与其他活性物质相互作用以及功能特性变化等方面提供参考。
    六堡茶对高脂饮食大鼠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叶颖, 韦保耀, 滕建文, 夏宁, 黄丽, 曾司斌
    2019, 39(2):  211-219.  doi:10.13305/j.cnki.jts.2019.02.011
    摘要 ( 601 )   PDF (1111KB) ( 2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探讨六堡茶对高血脂症模型大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以低剂量50 mg·kg-1·d-1、中剂量100 mg·kg-1·d-1和高剂量200 mg·kg-1·d-1六堡茶水提物对高脂模型大鼠进行干预性治疗4周后,收集大鼠粪便;将六堡茶醇提物与高脂模型空白组大鼠粪便进行体外发酵培养,最后采用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粪便和发酵液短链脂肪酸含量。体内试验结果表明,六堡茶水提物能显著降低高脂大鼠肠道的乙酸含量,显著增加高脂大鼠肠道的丙酸和丁酸的含量;与绿茶水提物相比,六堡茶对高脂大鼠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更强。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六堡茶醇提物对乙酸的抑制率为16.92%,对丙酸和丁酸的促进率分别为24.81%和23.03%;4种茶叶中,六堡茶对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最大,普洱熟茶次之,六堡原料毛茶和绿茶的影响最小;六堡茶醇提物不同极性段组分均能抑制乙酸分泌、促进丙酸和丁酸的分泌,其中,六堡茶醇提物通过60%的乙醇洗脱组分对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最大。
    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叶出口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分析
    张菲, 姜爱芹, 杨芳琴
    2019, 39(2):  220-229.  doi:10.13305/j.cnki.jts.2019.02.012
    摘要 ( 2179 )   PDF (744KB) ( 5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构建拓展的引力方程模型,运用2001—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泊松伪极大似然估计法(PPML)分析了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叶出口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结果显示,茶叶进口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中国茶叶产量、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距离、边界、语言等传统因素对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茶叶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中国茶叶产量增加的供给推动作用更强。贸易潜力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叶出口贸易潜力在不同贸易伙伴之间存在差异,其中对东盟、南亚、中亚以及东欧的部分国家茶叶贸易发展充分,对西亚北非和中东欧部分国家茶叶贸易不足。最后从茶叶出口结构调整、茶文化推广与宣传、把握目标市场消费动态等方面提出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叶市场拓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