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9年 第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2-15
      
    茶树成花机理研究进展
    刘莹, 郝心愿, 郑梦霞, 王新超, 肖斌, 杨亚军
    2019, 39(1):  1-10.  doi:10.13305/j.cnki.jts.2019.01.001
    摘要 ( 488 )   PDF (747KB) ( 2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开花是植物进入生殖生长的重要标志,花器官的形成在遗传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茶树是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具有开花多、花期长的特点。生产上,茶树旺盛的生殖生长会消耗大量营养,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而在杂交育种中,茶树又具有自交不亲和与结实率低等特点。对茶树成花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茶树花芽分化和发育的时间、影响因素及分子调控机制,为茶树良种选育、绿色高效生产和育种效率提高等提供理论基础。目前对茶树成花机理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本文结合其他植物成花调控最新研究进展,从开花诱导、花芽分化与发育机制方面对茶树开花相关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提供有益思考。
    生根剂处理对于茶树嫩枝扦插内源激素水平和繁殖的影响
    任恒泽, 张丽霞, 向勤锃, 韩晓阳, 于谦, 蔡鲁
    2019, 39(1):  11-12.  doi:10.13305/j.cnki.jts.2019.01.002
    摘要 ( 668 )   PDF (368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进一步探究茶树不同嫩度的嫩枝插穗根系和地上部生长适宜的生根剂处理时间及内源激素水平,本试验以3年生台茶12号嫩枝为试验材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析了嫩梢不同部位IAA、ZR、GA3和ABA含量,同时研究了生根剂处理时间对插穗茎基部激素含量和茶苗扦插快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茶树嫩枝顶部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梢(BL1)、半功能叶(L2)、第1片功能叶(L3)及其茎段(S1)、第2片功能叶(L4)及其茎段(S2)、第3片功能叶(L5)及其茎段(S3)、第4片功能叶茎段(S4)中,叶片内IAA和ABA以第2片功能叶含量最高,ZR以第3片功能叶含量最高,GA3含量则随叶片成熟度增加而增大。茎段S1—S3中IAA含量显著高于S4,而ABA含量则为S1显著高于S2—S4。浸泡100βmg·L-1 ABT-1号生根剂会显著提高插穗茎基部IAA含量,并使IAA/ABA和(IAA+ZR+GA3)/ABA值增至1.0左右,从而有利于生根。其中,保留顶梢带1片和2片功能叶的插穗(F1-1、F2-1)在浸泡生根剂前期1βh内IAA含量快速增加,且IAA/ABA和(IAA+ZR+GA3)/ABA值可增至1.0以上,其他插穗则在浸泡生根剂4βh后上述3个指标达到最大值。F1-1、F2-1浸泡生根剂0.5~1βh,摘除顶梢带1片功能叶的插穗(F1-2)浸泡生根剂4βh,F2-2、F3-1、F3-2浸泡生根剂3~4βh,IAA含量达到较高水平,而且IAA/ABA和 (IAA+ZR+GA3) /ABA值可增至1.0左右。出苗时,平均根系活力、平均生根条数和平均茎粗增加值的最大值出现在浸泡生根剂0~2βh内,其他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情况以浸泡生根剂4βh表现较好。
    茶叶预防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戴申, 鹿颜, 余鹏辉, 龚雨顺, 刘仲华
    2019, 39(1):  23-33.  doi:10.13305/j.cnki.jts.2019.01.003
    摘要 ( 516 )   PDF (684KB) ( 3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综述了茶叶及其主要功能成分茶多酚、茶氨酸和咖啡碱对秀丽线虫、果蝇及老鼠等多种模式生物的抗衰老作用;概述了茶叶预防衰老相关疾病的保健功能;阐述了茶叶通过调节能量感应网络延缓衰老的研究现状;简单讨论了今后茶叶抗衰老研究的方向。
    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的降尿酸作用
    袁冬寅, 肖文军, 彭影琦, 林玲, 周阳, 谭春波, 谭洪波, 龚志华
    2019, 39(1):  34-42.  doi:10.13305/j.cnki.jts.2019.01.004
    摘要 ( 794 )   PDF (724KB) ( 2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相同品种的鲜叶加工而成的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为原料,在应用氧嗪酸钾成功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方法的基础上,将90只KM雄性小鼠按每组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红茶及发花红砖茶高、中、低剂量组和别嘌呤醇组,连续灌喂14βd,探讨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的降尿酸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给茶各剂量组的体质量、肾脏指数、血尿酸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发花红砖茶中、高剂量组在降低血尿酸上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两种茶各剂量组的血尿素氮、血肌酐也均极显著降低(P<0.01),且中、高剂量组的尿尿素氮极显著升高(P<0.01),高剂量组的尿尿酸极显著升高(P<0.01);除红茶低剂量组尿肌酐水平显著升高(P<0.05)之外,其他给茶组的尿肌酐均达到极显著升高(P<0.01);除发花红砖茶中剂量组显著降低黄嘌呤氧化酶和腺苷脱氨酶活性(P<0.05)之外,红茶中剂量组及两种茶高剂量组均能极显著降低这两种酶的活性(P<0.01)。结果表明,红茶及发花红砖茶均可减少尿酸的产生,且发花红砖茶高剂量组在降低血尿酸与升高尿尿酸、尿尿素氮、尿肌酐方面优于红茶,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L-茶氨酸对小鼠肠道形态结构及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彭影琦, 肖文军, 张盛, 袁冬寅, 林玲, 周阳, 龚志华
    2019, 39(1):  43-54.  doi:10.13305/j.cnki.jts.2019.01.005
    摘要 ( 611 )   PDF (996KB) ( 1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将50只KM雄性小鼠按每组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谷氨酰胺组及L-茶氨酸低、中、高剂量组,连续灌喂28βd,探究L-茶氨酸对小鼠肠道形态结构及游离氨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小鼠肠道绒毛高度随L-茶氨酸剂量的增大而增加,各剂量组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中、高剂量组的空肠绒毛高度及其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均达显著水平(P<0.05),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及中、高剂量组的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的碱性磷酸酶、总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L-茶氨酸对不同肠道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随剂量的增大而升高,其中,十二指肠中的各茶氨酸剂量组的全部必需氨基酸和大部分非必需氨基酸显著升高(P<0.05),且高剂量组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空肠中的低剂量组的必需氨基酸Thr、Lys、Ile及中、高剂量组的全部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且中、高剂量组中除Cit外的其他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回肠中的低、中、高剂量组的全部必需氨基酸及大部分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且中、高剂量组中除GABA外的其他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结果表明,L-茶氨酸可通过增加肠道绒毛高度、提高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来改善小鼠肠道形态结构,同时可促进十二指肠、空肠对氨基酸的吸收利用。
    (+)-儿茶素缓解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和机制
    颜俊杰, 陈方政, 陈罗薇, 王恒, 黄静雯, 金陆飞, 徐于惠, 袁琳波
    2019, 39(1):  55-62.  doi:10.13305/j.cnki.jts.2019.01.006
    摘要 ( 573 )   PDF (989KB) ( 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儿茶素对SD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PAH)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27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缺氧模型组、(+)-儿茶素干预组)。通过检测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PAP)和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反应体内肺血流动力学变化;处死大鼠后测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ight ventricle hypertrophy index,RVHI)及肺动脉血管壁厚度和外周血管直径的比值(Vascular wall thickness of outer circumference ratio,WT%);WB检测肺动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用NO试剂盒检测NO表达量;用CCK-8法检测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以确定细胞活力,利用WB检测分析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敏感受体(CaSR)、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总Ca2+的浓度。研究结果表明,与缺氧模型组相比,(+)-儿茶素能够显著减缓肺缺氧诱导的肺动脉压力升高(n=9,P<0.05;);通过逆转缺氧引起的肺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显著减少(n=3,P<0.05)和NO合成显著减少(n=5,P<0.05),达到抑制肺动脉内皮血管收缩作用;通过下调缺氧诱导的平滑肌细胞内CaSR表达(n=3,P<0.05),逆转缺氧的升钙效应(n=27,P<0.05),达到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n=30,P<0.05)。综上可见,(+)-儿茶素通过抑制肺血管收缩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来缓解缺氧诱导的PAH,为PAH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闷黄工艺因子对黄茶品质及滋味化学组分的影响研究
    范方媛, 杨晓蕾, 龚淑英, 郭昊蔚, 李春霖, 钱虹, 胡建平
    2019, 39(1):  63-73.  doi:10.13305/j.cnki.jts.2019.01.007
    摘要 ( 577 )   PDF (1448KB) ( 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闷黄工艺是黄茶形成“黄汤黄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艺。本研究采用相同原料基础,对闷黄工艺中叶温、在制叶含水率、闷黄环境相对湿度、通气频率等工艺因子对黄茶品质形成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深入分析工艺因子与黄茶主要滋味贡献物质变化的相关性,进而探索黄茶滋味品质的工艺调节机制。结果表明,在传统闷黄温度及在制叶含水率范围内,基于同一原料基础,通气状况与闷黄环境相对湿度是闷黄工艺优化的关键因子,一定范围内适当提高通气频率及闷黄环境相对湿度能够明显提升黄茶品质。同时主成分分析显示,通气频率与闷黄环境相对湿度与多种儿茶素组分(CG、ECG、GCG等)、主要黄酮组分Myr-rha、Que-gal,以及多种氨基酸组分(茶氨酸、Ser、Gln、Arg、His、GABA)具有较高相关性,说明闷黄工艺因子通过调控滋味化学组分进而影响黄茶滋味的醇厚度和甘爽度。综合感官审评及滋味化学分析表明,在闷黄叶温为(45±2)℃、在制叶含水率为(37±3)%、环境相对湿度为(80±5)%、通气频率为每10βmin 1次的参数下进行闷黄处理,形成的黄茶风格特征明显,内质滋味甘润、醇厚。
    基于蚁群算法的双锅曲毫机的优化设计
    李兵, 李为宁, 宋扬扬, 孙长应
    2019, 39(1):  74-80.  doi:10.13305/j.cnki.jts.2019.01.008
    摘要 ( 459 )   PDF (1257KB) ( 1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双锅曲毫机,为了提高机器的运动平顺性及降低噪音,对双锅曲毫机的曲柄摇杆机构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以其最小传动角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双锅曲毫机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运用Matlab编制了基于蚁群算法的双锅曲毫机优化设计程序,并运用此程序进行了优化计算及验证试验。优化结果表明,曲柄长度200βmm,连杆长度333βmm,摇杆长度310βmm,机架杆长度为320βmm,最小传动角由14.6º增加到21.1º,噪音由75βdB减小到70βdB,珠茶成型率由84%增加到92%,碎茶率由8.6%下降到7.2%。该研究为提高双锅曲毫机的工作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茶叶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黄藩, 刘飞, 王云, 罗凡
    2019, 39(1):  81-87.  doi:10.13305/j.cnki.jts.2019.01.009
    摘要 ( 760 )   PDF (578KB) ( 4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计算机视觉技术作为一种无损、实时、快速、客观、经济的检测方法,近年来逐渐应用于茶树栽培和植保、茶叶加工和审评等领域,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简述了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检测系统在茶产业应用的原理、现状和发展前景,为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茶叶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混菌发酵绿茶产脂肪酶及其对酯型儿茶素的水解作用分析
    方洪枫, 张慧霞, 王国红, 杨民和
    2019, 39(1):  88-97.  doi:10.13305/j.cnki.jts.2019.01.010
    摘要 ( 497 )   PDF (1056KB) ( 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导致黑茶加工过程中儿茶素的生物转化和总茶多酚含量的下降,这一转化过程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尚不清楚。通过添加冠突曲霉(Aspergillus cristatum)菌株PE-1和黑曲霉(A. niger)菌株PE-4混合发酵绿茶,采用鉴别培养基平板检测、酶活性测定和酶蛋白分离纯化,研究脂肪酶活性及其对酯型儿茶素的水解作用。两个菌株单菌发酵和混合菌种发酵绿茶条件下均可以检测到脂肪酶活性,混菌发酵酶活力高于两个菌株单菌发酵的酶活力。混菌发酵条件下获得一个分子量约为37βkDa的脂肪酶,对EGCG和ECG有不同的生物转化作用。UPLC检测结果表明,该脂肪酶对EGCG有较好的底物选择性,EGCG的水解率为94.46%,EGC的产率为63.33%;ECG的水解率为15.45%,EC的产率为4.15%。脂肪酶对EGCG和ECG的生物转化将为儿茶素代谢途径的研究和单体儿茶素的生产起到促进作用。
    灰茶尺蠖雌成虫生殖器形态特征与组织结构的研究
    张家侠, 孙钦玉, 葛超美, 叶涛, 张冉, 丁勇
    2019, 39(1):  98-104.  doi:10.13305/j.cnki.jts.2019.01.011
    摘要 ( 532 )   PDF (1340KB) ( 2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解茶树主要食叶类害虫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雌成虫的内外生殖器结构特征,通过解剖切片和显微观察的方法,明确了雌成虫内外生殖器主要由1对卵巢、1对侧输卵管、1根中输卵管、1个受精囊、附腺、产卵孔、交配囊及其附属结构、导精管、表皮突和肛突等组成。卵巢小管8根,左右对称;交配囊呈典型袋状结构,内有表面布满刺状突的心型交尾囊片,且囊片左右两侧16根刺状突呈对称分布;后表皮突较细长,似铲状。切片观察可知,卵巢管滋养细胞和卵母细胞交替排列,为典型的多滋式;产卵器内有发达的性腺等。掌握灰茶尺蠖雌成虫生殖器结构,对其卵巢发育级别划分、田间预测预报、近缘种的鉴定以及性信息素的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法测定茶园用农药制剂中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含量
    林琴, 周利, 罗逢健, 杨洁, 王新茹, 孙荷芝, 杨梅, 陈宗懋
    2019, 39(1):  105-113.  doi:10.13305/j.cnki.jts.2019.01.012
    摘要 ( 434 )   PDF (1178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园用农药制剂中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Os)的检测方法。APEOs经Waters-BEH C18色谱柱分离,电喷雾正离子源(ESI+)条件下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测定,外标法定量。APEOs(n=3~20)在水剂、水乳剂、悬浮剂、乳油、颗粒剂和可湿性粉剂中的基质标准曲线在0.047~1β503.6βmg·kg-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6β1~0.999β9;在0.5~1β503.6βmg·kg-1添加范围内,添加回收率为83.8%~120.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13.7%,LOQ为0.5~150.4βmg·kg-1。测定的51种茶园农药制剂中,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EOs)百分数含量均低于0.5%;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s)质量分数为ND~32.1%,检出率90.2%,NPEOs在茶园用农药中应用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