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宗懋. 中国茶经[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5. [2] 朱永兴. 基于被引率统计的中文茶学论文价值分析[J]. 茶叶科学, 2007, 27(2): 172~178. [3] 韩晗, 黄金国, 王宏伟. 茶,中国的文化密码[J]. 民族论坛, 2007, (3): 35~36. [4] 郭孟良. 中国茶史[M]. 山西: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 [5] 姜天喜. 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6(6): 30~32. [6] 陈瑜, 杜晓勤. 唐宋文人茶的文化意蕴及其形成过程[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2(6): 35~44, 141. [7] 何哲群.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兴盛[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0(3): 169~170. [8] 孙军辉. 唐人饮茶习俗的兴盛与唐代上层消费群体[J]. 求索, 2007(2): 209~212. [9] 人民教育出版社. 由一道选择题所想到的:饮茶风气盛行于唐朝还是宋朝?[EB/OL]. http://www.pep.com.cn/ czls/jszx/czlsjxyj/dbwl/200804/t20080428_463634.htm.2008年11月24日检索. [10] 吴恩锋, 全晓云. 论“茶”的隐喻认知系统[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6(6):109~113. [11] 章传政, 朱世桂, 黎星辉, 等. 试论茶文化的起源——和“原始茶道”论者商榷[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6(2): 80~84. [12] 吴言生. 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J]. 中国宗教, 2007(12): 30~32. [13] 沈晨仕. 传统茶馆的现代内涵挖掘[J]. 北方经贸, 2008(2): 52~54. [14] 加法尔•克瑞•阿哈曼德, 孙俊萍译. 关于中国伊斯兰文化历史根源的评论[J]. 回族研究, 1999(2): 4~12. [15] 尹邦志, 杨俊. 茶道“四谛”略议[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5(3): 12~16. [16] 孙洪升. 论唐宋时期茶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J]. 思想战线, 2006, 32(5): 128~134. [17] 邓杲. 茶: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种商品[J]. 中国图书评论, 2002(3): 37~38. [18] 孙洪升. 唐宋茶叶经济[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19] 郭旸, 李华罡. 茶税研征——唐代税榷制下的茶政经济思想分析[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6, 8(4): 26~31. [20] 孙军辉. 唐朝政府行为对唐人饮茶习俗的影响[J]. 江淮论坛, 2007(3): 129~134. [21] 兰毅. 《茶经》的成因探析[J]. 天府新论, 2006, (S2): 188~189. [22] 班班多杰. 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本土化之历史考察[J]. 中国社会科学, 2004(5): 151~166, 208. [23] 洪修平. 从佛教的中国化看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J]. 世界宗教研究, 2006(4): 7~14, 157~158. [24] 施兆鹏. 论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J]. 茶叶科学, 2005, 25(1): 1~6. [25] 密小华. 儒家的“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J]. 学习与实践, 2007(11): 158~160. [26] 张高兴, 王竞香. 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一套茶具看唐代茶与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J]. 农业考古, 1995(2): 157~167. [27] 张国刚. 论“唐宋变革”的时代特征[J]. 江汉论坛, 2006(3): 89~93. [28] 韩昇. 南北朝隋唐士族向城市的迁徙与社会变迁[J]. 历史研究, 2003, (4): 49~67, 189~190. [29] 赖功欧. 论中国文人茶与儒释道合一之内在关联[J]. 农业考古, 2000(2): 46~56, 65. [30] 何哲群. 简论卢仝《饮茶歌》对后世的影响[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 87~88. [31] 傅筑夫.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9: 5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