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让剑, 杨军, 孔祥瑞, 高香凤. 利用SSR标记分析金观音(半)同胞茶树品种遗传差异[J]. 茶叶科学, 2017, 37(2): 139-148. |
[2] |
梁月荣, 石萌. 茶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5, 35(2): 103-109. |
[3] |
朱永兴, 陈宗懋. 《茶叶科学》办刊50年[J]. 茶叶科学, 2014, 34(5): 417-427. |
[4] |
刘本英, 孙雪梅, 李友勇, 黄安平, 汪云刚, 成浩, 宋维希, 陈林波, 段志芬, 马玲. 基于EST-SSR标记的云南无性系茶树良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J]. 茶叶科学, 2012, 32(3): 261-268. |
[5] |
谭华玮, 张玥, 张彩丽, 杨路成, 冯卫英, 房婉萍. 《茶叶科学》2002至2009年载文分析[J]. 茶叶科学, 2011, 31(2): 166-171. |
[6] |
王郁, 江昌俊, 张和禹. 茶树自交花粉管在活体花柱中的不亲和性观察[J]. 茶叶科学, 2008, 28(6): 429-435. |
[7] |
郭吉春, 叶乃兴, 何孝延. 茶树杂交一代展叶期的遗传变异[J]. 茶叶科学, 2004, 24(4): 255-259. |
[8] |
周智修. 《茶叶科学》1994- 2001年载文及引文评析[J]. 茶叶科学, 2002, 22(02): 169-173+178. |
[9] |
陈宗懋. 《茶叶科学》在全国农林渔牧学科类期刊评价中排序第七[J]. 茶叶科学, 2000, 20(02): 81-. |
[10] |
郭桂义. 《茶叶科学》引文分析[J]. 茶叶科学, 1995, 15(01): 71-76. |
[11] |
陈宗懋. 2000年茶业展望[J]. 茶叶科学, 1994, 14(02): 81-88. |
[12] |
刘祖生, 周巨根. 30年来我国茶树育种的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1994, 14(02): 89-94. |
[13] |
詹梓金, 巫仁高, 黄志军. 茶树多代次营养繁殖对遗传稳定性的影响——4个无性系品种的细胞学观察[J]. 茶叶科学, 1992, 12(01): 21-26. |
[14] |
俞永明, 吴洵, 王晓萍, 林智. 低丘红壤茶园的磷素营养及转化(英文)[J]. 茶叶科学, 1989, 9(01): 23-34. |
[15] |
王华夫, 李名君. 炒青绿茶烟焦劣变因子及其检测方法[J]. 茶叶科学, 1989, 9(01): 49-63. |